首页 > 生活百科 > 行业知识 > 企业发展历程

企业发展历程

时间:2018-08-26   来源:行业知识   点击:

【www.gbppp.com--行业知识】

企业发展历程 第一篇_企业发展史例文

企业发展史例文

1999年,中至信家具创始人陈中信以超人胆识,率领一帮时代的弄潮儿来到广东顺德,在这片“家具制造王国”的热土上开疆拓土,进军家具行业。

徽商出身的陈中信先生,慧眼如炬,以职业企业家的敏感度和对家具文化内涵的理解,准确预测到家具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要想尽快在家具行业生存下去,就必须做别人不敢做、别人想不到的产品。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把目光锁定在成功人士的身上,因为这部分人综合素质高,有崇尚高雅的文化理念,并且有资本、有实力购买价格昂贵的家具用品,因此生产与之相匹配的高附加值家具产品一定会有很大的市场。

于是,从2003年开始,中至信家具公司进行产品转型,把产品定位在“品牌化、高档化、欧美化”,立足高端、高附加值家具产品,这次对公司产品准确的定位,是中至信家具公司第一次战略性的胜利,也是中信家具公司迅速崛起的奠基石。 搏击长空 中至信家具在腾飞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企业定位的准确,中至信如雄鹰般展翅地飞速发展。2007年,中至信硕果累累,获得生产、销售全面大丰收。三月份美式家具象牙白“夏洛蒂”系列产品隆重登场,国内各大中城市“夏洛蒂”专卖店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销售订单直追公司拳头产品“圣洛克”。在各地经销商争夺“夏洛蒂”经销权的热潮中,公司新产品欧式“美特世家”光彩夺目亮相八月深圳展会,短短半年时间公司连续设计制造两个系列新产品,加上公司“美特美家”和“圣洛克”两个系列,迅速发展专卖店将近200家,这就是被业界传为神话的“中至信速度”!这就是中至信家具品牌的影响力!这就是中至信家具公司董事长陈中信先生的人格魅力的展示!中至信的此番成就,在欧美家具生产厂家中开辟了专卖店发展最多、设计生产产品系列最多的厂家之先河!在同行业中被传为佳话。

胸有成竹 完善产品供应链及物流

为了解除经销商及时供货的后顾之忧,“让经销商零库存”!中至信不惜占用公司庞大资金增加产品库存,公司大型的现代化物流中心也由3万平方米增加到6万平方米,从而解除经销商及时供货的后顾之忧,经销商只要订单传到公司,业务部门马上就安排物流中心及时发货,这样经销商不用占用资金增加库存,又使消费者能在第一时间看到自己购买的家具安装在家中。这种“中至信速度”在同行业中也是首屈一指。中至信人凭着对自己产品那种自信,凭着对各地经销商的充分信任,

公司大型的物流中心不但没有形成产品积压,而且在十月黄金周期间很多专卖店生意火爆,充分发挥了强大的供货能力。

品牌创新 引领欧美家具潮流

随着国际家具流行趋势的演变和国内家具市场需求的变化,中至信家具公司积极开创品牌创新,在经营规模和产品开发上,把家居理念进行升华和延伸,目前公司对“圣洛克·沙比利/白亮光”、“夏洛蒂”、“美特美家”、“美特世家”、“法·路易娜”五大品牌六大系列产品进行升级和整合。

在品牌升级后,为更好的把握欧美家具潮流,董事长陈中信先生带领设计师团队出访欧美很多国家,领略欧美产品先进的设计风格,揭开欧美家具的内涵真谛!此外,在国内陈中信先生亲身深入到一线市场,亲自带领市场部、业务部人员到各地专卖店调研,感受专卖店气氛,了解消费者需求心理,充分把握中至信家具品牌的合理定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各种服务功能,开展个性化产品定制服务,成立特定产品加工车间,为客户开展全方位的家居配套、设计、定做服务。这一番的用心良苦,只为用“欧美风格典范、成功人士选择”的理念让消费者感受成功人生的喜悦,真正的体现“选择中至信家具,享受成功人生”品牌精髓。

战略发展 全面整合经销商队伍

中至信有一个永远不变的宗旨——“让经销商赚钱”。多年以来,中至信扶持大的、有实力的经销商,培养有潜力的经销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必须及时整合经销商队伍,加强中至信家具品牌的推广是中至信家具公司一次战略方针的升华,以诚为本是中至信家具市场销售人员秉承的原则,帮助经销商分析市场、提升专卖店营业员综合素质是市场销售人员的职责。中至信家具公司以真情温暖经销商,在专卖店设计、面积、氛围等方面下狠功夫,规范操作专卖店整合方案,使经销商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单一经销商到渠道经销商,从而使厂商共同发展,共同赢利!

继往开来,领军中国高档家具全面发展

中至信自创立以来,一直坚持古典高端的产品定位。在市场环境日新月异的今天,中至信在陈中信董事长的领导下华丽转型,在原有欧式风格的基础上,又加入新中式风格,开创花梨华韵、檀溢华堂两大品牌,引领中国家具界未来发展趋势。新中式风格是对中式风格进行重新思考,将中国传统风格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以新的方式演绎,将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融合,以现代人的使用需求和审美需求打造出新的家具风格,除了在形态上更加优美时尚,在功能上更是有所改进,结合人体工

学重新制定细节,符合现代人生活习惯。

一路的改变见证了一路的辉煌,中至信发展至今已有十几年历史,集家具设计、开发、家具文化传播、制造、营销、物流为一体的大型集团公司。拥有一支3000多人的凝聚力强的工程技术、设计、营销及生产员工团队。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的大型生产基地、6万平方米的大型物流中心,并全线引进意大利及德国等世界先进自动化生产设备和产品品质检验设备,公司现已成为专业化、规模化、系列化生产欧美高端家具大型企业。现旗下已有欧美法式系列圣洛克•沙比利、圣洛克•白亮光、夏洛蒂、法路易娜、世纪庄园、伊森小镇、法路莎、珍妮香邸,新中式系列花梨华韵、檀溢华堂等九大品牌十大系列产品,目前国内品牌连锁专卖店已达800家之多,同时远销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国家,蔚成中国古典家具的品牌领跑者,知名度、美誉度持续攀升。荣膺 “广东省家具行业综合实力十强企业”、“广东家居行业领袖品牌”、“中国家居业环保贡献奖”等众多称誉,并连续八年入选“中国家居业十大家具品牌”。目前,中至信有100多个产品设计获得国家专利保护。

从2009年开始,中至信还坚持在央视一套《晚间新闻》、央视二套《经济信息联播》栏目投放广告,不仅是央视,还增加沪宁、京藏等高速路牌的广告。由于连续多年在中央电视台投入巨资进行品牌推广宣传,至今已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回报家乡 兼济天下

除了在家具行业表现优秀外,中至信还是一个极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公司以“回报家乡 兼济天下”为企业宗旨,多年来一直在社会公益事业领域身体力行。

长期以来,董事长陈中信先生坚持向新四军革命根据地捐助善款。2008年汶川地震,他带领企业员工向灾区募资捐款50多万元。同年,陈中信先生捐资50万元,为乡邻修路,造福一方。2011年,捐款300多万元重建了家乡的学校,改善上窑小学教学环境。2013年牵头创办“上窑陈氏宗亲家族基金会”,所获资金全部用于资助家乡学子完成学业、资助有识之士创业等。与此同时,全国助学工程等一系列的公益运动持续开展,中至信家具的公益之路越走越宽,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

在商业化的家具浪潮中,中至信就像一杯淡淡的茶值得人们细细品味。它坚持用自己的语言诉说对生活的理解,突破现有产品的束缚,充分考虑技术、美学、实用、人文关怀等多个方面。没有追风,没有附和,只做自己。并用独特的思维方式引领国内高档家具市场,创造出一片“中至信天地”。

企业发展历程 第二篇_公司发展历程

公司发展历程

2011年

新华保险成功实现IPO,成为国内首家A+H同步上市的保险企业。

据中国保监会网站公布的统计信息,2011年1-12月,新华保险总保费达948亿元,继续稳居寿险市场第三位。

2010年

据中国保监会网站公布的统计信息,2010年1-12月,新华保险总保费达

936.4亿元,居国内寿险市场前三。

2009年

中央汇金成为新华保险的第一大股东,公司治理结构得到完善,实力大大增强,管理水平全面提升,酝酿着发展的新机遇。

新华保险总资产突破2000亿元。

2008年

新华保险个人客户突破1000万,公司向分红产品客户派发年度红利和特殊红利累计达到50亿元,让客户充分享受到了公司出色的经营成果。

新华保险年度保费突破500亿元,达到556.8亿元。

2007年

新华保险总资产突破1000亿元,成为一家实力强大、发展成熟的大型保险公司。

2006年

由新华保险控股的新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隆重开业,奠定了公司保险业务和投资业务并驾齐驱的坚实基础。

新华保险启动为期三年的“捐建万口母亲水窖爱心工程”,向严重缺水的甘肃等西部地区捐款1000万元,受益人口五万多人。

2005年

新华保险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上线,标志着业务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平台。

新华保险总资产超过500亿元。

2004年

随着内蒙古、宁夏、贵州、青海等四家分公司开业,新华保险省级分公司达到34家,全面完成全国性机构网络布局。

2003年

新华保险在全国所有分支机构开通了统一客户服务电话95567,公司客户服务更加便捷、规范和统一。新华保险年度保费首次突破100亿元,年底达171.8亿元。

2002年

新华保险正式实施新版VI系统,自创业初期开始使用的“碧海红日”VI系统变更为蓝色“方圆”VI系统,标志着新华保险国际化品牌之路的开启。

2001年

新华保险以实际行动全力支持北京申办奥运会,实施了向北京奥申委赴莫斯科代表团捐赠保额近1.5亿元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一系列支持行动,为北京成功申奥贡献了一分力量。

新华保险在股东苏黎世集团的支持下,第一次以科学的方法,制定了前瞻性的、具有自身特色、适应自身发展的战略规划。在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公司准确抓住了历史机遇,迅速发展壮大。

2000年

新华保险与苏黎世保险公司、国际金融公司等四家实力强大的外资机构正式签订招股协议,公司外资股份达到24.9%,实现资本的壮大与国际化。

1999年

新华保险获批筹建天津、江苏、四川分公司,开启了全国机构网络建设的新局面,从“营业总部”一枝独秀走向全国分支机构的“百花齐放”。

1998年

新华保险参与全国禁毒行动、抗洪抢险,援建希望小学、捐助绿色工程等公益事业,奠定了 “以人为本,回馈社会”的公益传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尊敬。

1997年

新华保险营业总部(现北京分公司)实现保费收入13.86亿元,跃居北京寿险市场第二位。

1996年

1996年9月6日新华保险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开业庆典,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丙乾、全国政协副主席阿沛•阿旺晋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庆典。

企业发展历程 第三篇_中国公司的发展历程及中国历史上公司热的分析

中国公司的发展历程及中国历史上

公司热的分析

二零一二年十月

内容摘要:《公司的力量》是中国第一部深刻探讨公司制度的电视纪录片。它以世界现代化进程为背景,梳理公司起源、发展、演变、创新的历史,讨论公司组织与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科技创造、社会生活等诸多层面之间的相互推动和影响,旨在以公司为载体来观察市场经济的演进,探寻成长中的中国公司的发展道路。中国商人、商帮古来已有,公司却历史甚短,从鸦片战争后期开始,中国经历了几次公司热的产生及退却,分析其具体情况及原因,可以从中观察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企业 中国 公司热 发展

引言: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我们这一代的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长大,从未经历过甚至从未了解国家经济体制及形式的的发展历程,由小见大,通过对中国的至今为止最有效的经济组织形式、被称为“人类的成就”的公司的发展历程的讨论研究,以公司为载体,来探讨中国发展进步的路径。

一、企业的存在

全球化日渐加速的今天,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数百家乃至数十家跨国公司正左右着世界的经济运行。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海啸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轻轻扇动了一下翅膀却造成一场飓风的这只蝴蝶就是——公司。

这个组织已经显示了足以撼动世界的能量,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公司到底是什么?对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公司究竟意味着什么?公司的惊人力量源自哪里,有无边界?未来的公司将会如何影响未来的世界?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将各种生产要素组织起来进行一系列转化,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独立经济实体。追逐利润、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产权明晰是现代企业的共同特征。那么企业这种特殊的经济实体为什么会存在呢?两位经济学大师告诉了我们答案:第一位是《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他认为分工可以促进劳动力,而企业正是可以把众多劳动者集合起来进行分工合作的组织。(分工促进劳动生产力的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需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只有在分工的基础上方才可能。)第二位是经济学家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交易费用是指一切不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耗费,他认为企业的存在可以使部分交易费用内化,减少个体劳动者交易时的耗费。亚当斯密告诉我们成立企业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科斯则告诉我们成立企业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两大获得利润的基本条件使企业的产生成为必然。

二、中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

(一)清政府的觉醒

中国把企业叫做“公司”,“公司”这个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最早出自孔子的《大同·列词传》:“公者,数人之财,司者,运转之意。”庄子说:“积弊而为高,合小而为大,合并而为公之道,是谓“公司”,其含义与现代公司大致相同,即公司是聚多人之财、共同运作之意。从官督商办到全民下海,从国家垄断到自由竞争,从中央计划到市场主导,和所有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一样,中国公司历经了发展模式的一次次试验和修正。改革开放后,随着个人的创造力得以解放,法治社会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公司开始了真正的成长。对于每一个渴望富裕生活的普通中国人,公司到底意味着什么?对于每一个渴望强大的中国公司,什么样的空气和土壤是它们最需要的?

鸦片战争前期,中国GDP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居世界第一位,但此时众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产业革命,经济实力大大提高,清政府驻英、法、意、比四国公使薛福成在游历欧洲后写下了发人深省的话“公司不举,则工商之业无一能振;工商之业不振,则中国终不可以富,不可以强。”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终于渐渐发展起了自己的“公班衙”(即公司)。

(二)中国历史上的公司热

1、洋务运动和官督商办

19世纪80年代,是世界公司发展的一个高峰期,英国的大量个体工商业完成了向股份公司的转变,据统计,1877年到1887年的十年间,注册的股份公司共有15165家,在当时两个发展最快的新兴经济体美国和德国,公司已经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尤其是美国,一批大型公司已然孕育。在亚洲,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让公司制度首次登陆东方。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开端,从它开始引进了先进的新的生产力,它先是从创办军用工业开始,到1872年又开始创办民用企业。打着“自强”、“求富”口号的“洋务派”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次公司热。

中国近代第一家股份制公司、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的代表轮船招商局在成立十年后的1882年,股票由发行之初的100两升至253两,在海外设立了多家分支机构,年利润在160万两白银以上,彻底打破了外商对航运业的垄断,被英国东印度公司用战争打开国门后,中国人第一次感受到了本国公司的力量。

可是在“官督商办”的经营理念下,企业难以在商言商,民间的企业活动和民营公司跟专制政府,它存在着一定的天然矛盾性,当然它这种专制统治与民间的经济利益,它不仅仅限于是公司,它跟整个的民间利益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天然的矛盾性。因为在专制的制度下,特别是在皇权的专制主义的制度下,天下的一切都是皇帝的,都是朝廷的,都是统治者的。中国近代的第一次公司热很快冷却了,三五年间,一大批刚建立的公司纷纷破产。

2、甲午风云和法制缺陷

多个官督商办企业的创建者郑观应的思想逐渐发生了变化,“第一是重商,他主张商握四民之钢,就是把商提高到很重要的地位,第二个思想就是商战思想,他主张跟外国进行商战,主要的观点他说是

习兵战不如习商战”,“应该要全由工商业者来主导企业的发展,这是他后期的想法,就是说,尽可能要摆脱官府对企业的控制。”

甲午战败后郑观应的观点被广泛接受,加之有状元张謇等民族企业家的艰苦奋斗,中国又一波短暂的公司热袭来,据统计,1910年时,正式注册的民营公司大约410家,与官办企业的比例为4:1,正好与洋务运动时期掉了个。

可是问题并不仅仅是谁来经营,更多存在于社会的经济体制和和市场环境。1910年冬天,旅居日本的梁启超冷眼静观时局,写下了《敬告国中之谈实业者》一文,指出了当时中国公司存在的四大弊病。梁启超认为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法治环境。他说:“股份有限公司必在强有力之法治国之下乃能生存,中国则不知法治为何物也。”有法规,有法治国家,有一切可以使供给和需求达成价格的必要条件,这样的机制才能构成市场。公司热再次很快退烧。

1901年,千年帝制一朝土崩瓦解,国民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公司获得了很多新的机遇,许多活跃起来。然而,这一轮的公司热,也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原因是在高度控制的经济体系中,自由的竞争不复存在,自由的市场难觅其踪。国民政府这种办公司的想法和做法与晚清如出一辙,初衷都是为了强国,结果却都事与愿违。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历经一次次战争、动荡、民族危亡,当最基本的安宁都无法维系,甚至国家主权都不能得到维护的时候,当救亡成为首要命题的时候,失去了生存土壤的中国公司不得不再次沉寂。

3、新中国的成立及计划经济

1949年,结束了近代以来的百年动荡后,中国经济的发展,终于拥有了立足的基础,一个主权完整的新国家,此时出现在舞台中央的是国营工厂,它们的动作方式是执行国家计划。可是从未有人可以完美地计划一切,完成了战后重建和初步工业化的使命后,政府高度控制的经济模式逐渐显露出弊端。

这并不能算是一次公司发展的热潮,但中国很快意识到了该如何发展市场经济。

4、改革开放与经济体制改革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短短几年时间,农民们创造出134万个乡镇企业和1222亿元产值,98%的国有企业采取了不同程度的承包经营,外国公司重新被允许到中国投资做生意,个体户们很快发展到了需要雇工的规模。在这些不同以往的经济组织中,人们感受到了市场经济的气息。

企业发展历程 第四篇_公司的起源和发展

一、公司历史

【企业发展历程,】

现代公司有着深刻的历史烙印,其产生和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公司自身发展的历史特点,可以把公司的发展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原始公司、近代公司和现代公司。

1.原始公司的产生

研究公司的起源,不是要在历史上寻找现代意义上的公司,而是探寻公司最早的历史渊源,一般认为,公司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但是,实际上公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更远的年代。大量史实表明,公司萌芽于古罗马。古罗马是靠战争发迹的,战争使罗马疆域扩大,也使商人大发其财。但是战争以及维持辽阔疆域却耗资巨大,于是,政府与商人相互勾结,签订合同。某些大商人联合起来为政府解决部分财政问题,政府则允许他们组成一定的商人组织,承包某些过去由政府控制的贸易、工程,甚至收税职能。例如,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帝国时期,出现了类似股份公司那样的组织。

但是,最初出现的那种类似公司的团体在欧洲长达几百年的时期里并未得以延续,因为随着日尔曼人的入侵和罗马帝国的灭亡,商业衰落,城市废弃,破坏了公司赖以存在的基础。直至10世纪以后,贸易才同城市一齐重现繁荣。中世纪初期,在城市和贸易发展的刺激下,公司这一组织形式重新萌生起来。城市发展了,城邦政府的军事开支和行政费用均需大量资金的支持。于是,商人们便以替政府筹款为条件取得成立公司的特许权,获取厚利。如果说罗马帝国时期出现的公

司组织或类似于公司的组织是公司史的源头的话,那么,到了欧洲中世纪,公司组织或类似于公司的组织就已经成为涓涓细流了。

2.近代公司

近代公司存在于15世纪末到19世纪下半叶,也就是封建制度逐步解体,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期。15世纪末,随着新航线的开通和美洲大陆的发现,地中海沿岸国家的商业贸易空前繁荣,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英法等国先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生长,各国相继进入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

继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又进行了“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提供了政治保障和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促使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式迅速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

【企业发展历程,】

现代公司始于19世纪末,也就是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到垄断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有两个因素强烈刺激了欧美各国在公司规模和数量上的急剧发展。

二、公司产生的条件和环境

公司从它的萌芽到其雏形的出现,经历了1000多年的时间。同时,公司最初产生于英国、荷兰、意大利等这样一些国家,而不是亚洲、非洲国家,这也不是偶然的。公司的产生有其独特的条件和环境。就公司产生的经济条件来说,公司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产物。生产的社会化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以后集中体现于贸易的广泛发展和信用制度的出现。贸易的发展使生产的活动领域不仅突破了地区性束缚,而

且日益冲破了国界和洲际的限制,信用制度为生产规模尽可能扩大提供了可能。从文化背景看,欧洲的基督教文化传统在经过革新之后,包含了强烈的商品经济意识。

1、贸易的巨大发展是公司产生的前提

由于历史的、地理的、政治的原因,西欧一些国家的商品经济发展较早。古代欧洲的生产技术远不能与同时代的中国相比,但其商品贸易却相当繁荣。古罗马在发展贸易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它三面环海,航运方便,又位于东西方交界地带,宜于发展世界性贸易。古罗马人崇尚武力,夺得广阔疆土,使版图一再扩展,从首都到所属各省“条条大路通罗马”,商货的陆路交通也很便捷。加之古罗马一向采取自由贸易政策,又有“民法”和“万民法”来调节民间经济关系,大大促进了贸易发展。因此,至13——14世纪,欧洲已形成南北两大商业区。尤其是14——16世纪航海业探险的成功和地理的大发现,使欧洲贸易的发展达到空前未有的广度和深度。13世纪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中国的《游记》发表后,在欧洲广为传播,强烈唤起商人、航海家对东方财富的渴望,仿佛中国、印度遍地都是黄金,这种对财富的贪婪驱使他们冒险航行。15世纪初,葡萄牙人已开通至非洲的航路,继而又发现由非洲至印度的航路。1492年,西班牙人哥伦布朝另一方向探航,发现了美洲新大陆。新大陆的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的贸易范围空前扩大,贸易额巨增。贸易规模的扩大,特别是海外贸易的发展,需要大量投资;贸易的发展要求交通运输业相应发展,后者的发展同样需要大量投资。要解决大规模贸易和【企业发展历程,】

交通运输业对巨额资金的需要,个别商人是无能为力的,只有向社会筹集资金,公司恰恰可以担负这一职能。同时贸易的发展,造就了大批大大小小的商人和货币持有者,这又为社会集资提供了可能。再者,贸易越发达,越能刺激人们以赚钱为目的,甚至采取投机手段进行投资的动机。所以,公司的产生无论如何离不开贸易的巨大发展。

2、信用制度的出现为公司的创立提供了条件

公司的产生是与信用制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信用制度对公司的产生所给予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信用集中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利息作为刺激物,可以把闲散的社会资金集中起来,同时,又以利息为条件把资本贷给经营者,这种集中资本方式和把资本所有权同使用权相分离的功能,对于公司形式的发现具有很大的启示性。其次,鉴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专业性和信用性,公司股票、债券的发行和流通通常要借助这样的机构,并且银行也常常是股票和债券的主要购买者或承销商、投机商。从这一点上说,银行提供的信用保证,是发行股票和债券的现代企业的最大信用保证人。最后,许多股份公司的设立,一开始就是以股份银行的形式出现的。所以,离开了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离开了信用集中的银行,资本主义私人企业就难于变为现代社会的企业。

3、商品经济意识为公司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

公司的产生除了贸易的发展和信用制度这样一些基本条件外,还同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商品经济意识相联系。古代西欧同中国相比,在社会商品经济意识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别。西欧各国在古代尽管实行奴隶

制和封建制,但仍能对民间工商业采取比较宽松和自由的政策,这一点同中国古代历届王朝大都实行压抑工商业的政策形成鲜明对照。古代西欧各国敢于放手让商界筹资,或接受商界贷款以支援政府财政,同时给其一定的经营特许权。而我国古代通常实行直接的苛捐杂税,来应付战争或巨大工程的需要;某些商品不准民营,如盐铁经营权由国家垄断;某些与通商有关的探险活动也都是官派,如张骞通西域,郑和下西洋等等。当然,古代西欧也有过鄙视商业的意识,但不如中国那样根深蒂固,而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重商主义”终于成为一种思想体系,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欧洲的基督教文化与我国儒家文化截然不同。儒家提倡大一统思想,以及君臣父子有序、男女授受不亲的严格的等级制观念;而基督教则主张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平等观念。这种平等观念同商品经济中等价交换、公平竞争的原则完全一致。16世纪席卷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更加使商品经济意识获得伦理道德的依据。所以,没有这种文化大背景,以营利为目的而又将投资风险分散化的公司形式是绝不可能在欧洲创造出来的,即使创造出来也很难被欧洲社会所接受。

三、公司产生和发展的产业顺序带来的启示

公司的发展史表明,公司并非一开始就在所有产业部门全面展开的。从公司的发展进程看,它在部门和产业的扩展有个客观的历史顺序,即公司最初起源于海上贸易(16世纪以前),接着扩展至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17—18世纪),最后,公司大量地、普遍地出现

企业发展历程 第五篇_企业理论发展历程

一、西方企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新古典企业理论

一般说来,企业理论的演进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即新古典企业理论和现代企业理论。在19世纪末形成的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作为一种前提而存在,并假设企业是完全理性的,作为生产者的企业与作为消费者的个人,都是最大化行为者,都可以用一套最优化技术来描述,它实际上是一种生产函数,并且利用最优决策理论进行生产分析。企业内部被当作一个利润最大化的转换工具,它是一个原子和黑箱,黑箱的一端是投入要素如资本、劳动、土地等的输入,另一端则是产品和劳务的输出。新古典理论仅仅关注企业的配置效率,而不研究其组织效率。如果将企业理论严格定义为一门解释企业为什么会出现、企业内部如何组织运作的学问,则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其实不是企业理论,而是生产理论,是在给定企业存在时关于企业生产决策的理论。

2、现代企业理论

现代企业理论是从个人交易行为的角度理解企业,企业是经济主体之间产权交易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一系列契约或合同组成的契约网络,企业行为是在既定的产权安排下,企业成员博弈的结果。

(1)交易成本理论。现代企业理论的奠基之作是科斯1937年的《企业的性质》。既然市场配置资源是最优安排,为什么企业会存在?科斯认为,因为运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即交易成本。它包括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讨价还价和订立交易合同、执行交易与监督违约行为及维护交易秩序的费用等,即制度运行费用的总和。科斯从交易费用的分析入手,说明市场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劳动分工的方法,企业的出现一定是企业交易费用低于市场交易费用的结果。

完整的交易费用理论是由威廉姆森等人在科斯理论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威廉姆森首先解释了交易费用为什么存在,其原因一是受到限制的理性思考;二是由于信息不完全产生的机会主义;三是“由于人力或实物资源被锁定”而形成的资产专用性。而关于企业之所以节约了交易成本,他认为其原因一是与市场机制相比,机会主义动机被削弱;二是与内部组织相关的各种活动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和审核;三是内部组织拥有处理争端或纠纷的优势;四是内部组织还可以从各个方面减轻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他还对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作了区分和归纳。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生产、信息成本和经济组织》,文中继承、发展和创新了科斯交易费用思想“企业替代市场机制”,形成了新的

理论。他们把企业看作生产要素的一组契约,企业的实质并不是雇主与雇员的长期合同,而是团队生产。在企业的团队生产中,全体生产成员共同决定生产效率,由于从最终产品里对生产过程中每一个成员的贡献进行分解和观测的成本很高,容易引发企业团队成员的“偷懒”动机。因此,企业中必须选出部分成员专门在生产过程中监督其他成员以避免“偷懒”和“搭便车”行为,并计量每一成员的生产贡献。

(2)委托代理理论。詹森和麦克林从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角度出发,对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理论进行拓展。他们认为,由于企业管理者不是企业的完全所有者,管理者只能获取一部分剩余权益,而当他消费额外收益时,他得到全部好处,却只承担一小部分成本,这会造成管理者工作积极性不高,热衷于追求额外消费,于是企业的价值就小于所有者直接管理企业时的价值,二者之间差异被称之为“代理成本”,减少或消除代理成本的办法是让管理者成为企业完全的剩余权益所有者。

尤金·法玛在《代理问题与企业理论》中,沿着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思路即以企业家为分析中心,指出“保留企业家概念的主要损失,是阻止人们把管理和承担风险作为分离的生产要素而取得的理论上的进展”,并认为“证券所有权与控制的分离可以被理解为经济组织的一种有效形式”。由于存在着管理者市场和股票市场,管理者的行为受到约束,代理费用得以降低。

(3)企业的契约理论。张五常在《企业的契约性质》中对科斯的企业理论提出了更为透彻的解释。张五常认为企业的本质在于,以劳动市场替代中间产品市场能节约交易费用。市场的交易对象是产品或商品,企业的交易对象是生产要素,由于估价、获得产品信息必须支付成本,通过对某些投入品替代物进行估价,其成本通常小于对产出物的直接定价,因此,节约的交易费用能否弥补由于信息不足造成的损失,成为两种交易合约安排的取舍标准。 综上,企业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成为主流经济学中发展最为迅速而富有成果的研究领域之一,极大丰富了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内容,促进了人们对市场机制和企业性质的重新认识。

企业理论是致力于解释企业产生的原因和企业组织的经济学含义 ,它打通了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界限。

【企业发展历程,】

在科斯1937年发表那篇著名的论文《企业的本质》以前,以及在其后的三十多年里,企业理论并不是经济学中的主要论题,而是散布在古典经济学的著作和新古典经济学所构造的厂商理论中。在新古典光环的掩盖之下,企业理论被大大忽视了。随着20世纪70年代新的研究方法和范式的逐步确立,企业理论才逐步成为一个流派而在经济学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是,从这些被埋没的文献中,人门仍然能够发现那些对企业的深刻见解,许多论题在现代经济学方法的重新阐释下焕发了新的活力。

企业理论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传统企业理论、新古典企业理论、现代企业理论。

2.1.1古典企业理论

古典企业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后期,起初是是以手工场合工厂为研究对象形成了劳动分工理论。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论述了分工对工厂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分工是工厂形成的原因,而工厂的规模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

劳动分工理论强调劳动者个人之间的分工,以及分工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将企业看待是一个将土地、技术、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转化为产出,从而增加社会财富的生产单位。

2.1.2新古典企业理论

新古典企业理论的基础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由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利用最优决策理论进行了经济 分析 ,它的假设是完全理性和利润最大化,在这种假设下,企业内部的运行被视为一个黑箱,企业唯一的功能是根据边际替代原则对生产要素进行最优组合,从而实现最大的产量或最低的生产成本。企业为了实现最大利润, 必须按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进行单一产品的产量和价格决策。

新古典企业理论实际上不是真正的企业理论。因为它没有回答有关企业的一些基本问题,例如企业为什么会出现,企业内部是如何运行的,企业是选择生产还是从外部市场购买,它仅仅是利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预测企业在输入市场的购买决策和输出市场的供应决策。

由于新古典经济学在本质上是一种静态优化理论,它隐含地假定人的利益是

和谐一致的、产权界定清晰、零交易成本、人具有完全理性等。这些隐含假定决定了新古典企业理论存在一些缺陷,它无法解释企业内部组织及企业范围的整体布局;无法解释企业中的一般契约关系;也无法解释企业绩效与国家经济效益之间的联系。总之,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理论假设前提阻碍了企业理论的发展。

2.1.3现代企业理论

所谓现代企业理论,指契约分析出发来研究企业组织及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

1.交易成本理论

(1).科斯的企业理论

罗纳德•科斯1937年的论文《企业的性质》创立了现代企业理论,以解释企业的起源及规模决定的因素。

科斯认为,与市场通过契约形式完成交易不同,企业依靠权威在其内部完成交易。企业形成的原因,是为了减少市场交易费用,而把交易转移到企业内部。科斯的结论是,企业会扩大到如此程度,使得在企业内部再进行一次交易的费用等于同样的交易在市场上完成的费用。科斯的理论由此被称为“交易费用学派”。

(2). 威廉姆森的企业理论

威廉姆森的企业理论是对科斯理论的细化和可操作化 。主要内容:市场和企业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不同规制结构看成一个连续的谱系;不同的交易特性(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交易的频率)适用不同的规制结构 ;目标是使生产费用和交易费用之和最小化。

2.阿尔钦和德姆塞茨企业理论

与科斯的观点不同,产权理论的代表人物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认为企业并没有比普通市场更为优越的命令、强制和纪律约束等权力,它本质上是一种契约。正如雇主是否雇佣员工与消费者选择买或不买物品一样,通过市场交易与企业内部交易也并无差别。那么,企业的性质是什么呢?阿尔钦等人认为,企业实质上是一种“团队生产”方式,企业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单个的私产所有者为了更好地利用他们的比较优势,采用专业化原理进行合作生产,从而使得合作的总产品比他们分别进行生产所得的产出之和还多,这样一来每个参与合作生产的人的报酬也比独自生产时要高。但每个成员各自的贡献难以观测和精确的分解,这就使得团队生产具有外部性,从而降低经济组织的效率。阿尔钦不相信市场机制能够解决

该效率问题。因此,要想减少偷懒的企图就必须依赖于适当的产权结构安排,这就要求合作成员之间达成协议,由某人专门从事监督其他成员的工作;为保证监督者行使更有效的监督,合作成员就必须将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交给监督者。这样一来,团队成员生产越有效率,监督者的剩余就越多,从而越有动力监督团队成员的投入绩效,形成良性循环。这个获取剩余收入的人就是企业家,所形成的生产方式就是经典意义上的资本主义企业。

3.委托代理理论

詹森和麦克林从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角度出发,对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理论进行拓展。他们认为,由于企业管理者不是企业的完全所有者,管理者只能获取一部分剩余权益,而当他消费额外收益时,他得到全部好处,却只承担一小部分成本,这会造成管理者工作积极性不高,热衷于追求额外消费,于是企业的价值就小于所有者直接管理企业时的价值,二者之间差异被称之为“代理成本”,减少或消除代理成本的办法是让管理者成为企业完全的剩余权益所有者。 尤金·法玛在《代理问题与企业理论》中,沿着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思路即以企业家为分析中心,指出“保留企业家概念的主要损失,是阻止人们把管理和承担风险作为分离的生产要素而取得的理论上的进展”,并认为“证券所有权与控制的分离可以被理解为经济组织的一种有效形式”。由于存在着管理者市场和股票市场,管理者的行为受到约束,代理费用得以降低。

4.企业的契约理论

张五常在《企业的契约性质》中对科斯的企业理论提出了更为透彻的解释,调和了科斯和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理论冲突。张五常认为企业的本质在于,以劳动市场替代中间产品市场能节约交易费用。市场的交易对象是产品或商品,企业的交易对象是生产要素,由于估价、获得产品信息必须支付成本,通过对某些投入品替代物进行估价,其成本通常小于对产出物的直接定价,因此,节约的交易费用能否弥补由于信息不足造成的损失,成为两种交易合约安排的取舍标准。

2.1.4企业理论的新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企业的本质的界定和理论研究有了新的进展,观点如下:

1. “财产控制权”观点

契约的不完整性,一方面导致事后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引起事前投资的扭曲,这是分离的费用,另一方面,企业甲吞并企业乙,甲拥有乙的剩余索取权,

企业发展历程 第六篇_世界著名大企业的发展史

世界上著名大企业的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部家族企业的发展史。大家族企业其生产组织方式可能仍然部分沿袭着家族式企业的管理痕迹,但成份已经大大不同于传统的家族企业。现代大家族企业不同于传统的家族企业,因而其企业文化的特征也有很大的不同。现代大家族企业迎合了当今世界改革、开放的潮流,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因而,其企业文化特质是洋溢着大家族式的人性温情,但却与现代企业管理并行而高效。

家族企业发展概况据统计,世界范围内80%以上的企业属于家族企业,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7%由家族所有或经营。家族企业在全世界几乎所有经济发达的地区中大都居于主导地位。翻开世界上著名大企业的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部家族企业的发展史,家族企业在现代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非常普遍,即使在美国家族企业也是经济的主导力量:75%以上的企业属于家族企业,家族企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在《财富》500强企业中有超过1/3的企业可以看作是家族企业;世界上最成功的一些企业就是从家族企业发展而来的,如强生、福特、沃尔玛、宝洁、摩托罗拉、迪斯尼等。

亚洲现代家族企业的崛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按30年为一代的话,已整整经历了两代;若算跨代的话,可能已经三代了。所以接班人及如何有效经营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在这57年间,亚洲的企业兴衰更替不断。第一代创业而守不住的,最典型的是韩国的大宇集团。当然守得住及继续发展的仍然很多,并由第二代接棒,或开始由第三代接棒。

以香港为例,利丰集团的冯国经昆仲、恒隆集团的陈启宗昆仲、德昌电机的汪穗中等都成功地接过家业,并继续发展;正在安排接棒的有长江集团的李泽钜、恒基集团的李家兄弟等等。至于延至第三代而不倒的,在香港则有希慎集团利氏家族和东亚银行的李氏家族。泰国盘谷银行的陈氏家族也是如此,在香港方面陈有庆有儿子陈智思接棒,在泰国陈有汉有儿子陈智琛挂帅。也有不少在第二代手中光华尽去,像胡文虎家族等等。部分也在接棒问题上悬而未决,如台湾的台塑集团等等。另外,第二代人也有不热衷于家族事业,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474934/

推荐访问:企业发展历程范文 华为企业发展历程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