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节日知识 > 盂兰盆会

盂兰盆会

时间:2018-07-22   来源:节日知识   点击:

【www.gbppp.com--节日知识】

盂兰盆会 第一篇_日本盂兰盆节

盂兰盆节·佛教

盂兰盆节早先盛行于中国和印度,后传入日本。盂兰盆节在日本又称"魂祭"、"灯笼节"、"佛教万灵会"等,原是追祭祖先、祈祷冥福的日子,现已是家庭团圆、合村欢乐的节日。

在日本,盂兰盆节前后,学校放暑假,公司企业也都要放假3天、7天到15天。很多出门在外工作的日本人都在选择利用这个假期返乡团聚祭祖,此时像大都市街道多显冷清,有点类似中国的清明节。与此同时,日本的交通系统会格外繁忙,沿高速公路行驶的汽车行列可长达几十公里,像是中国的“春运”时期。人们离开喧嚣的城市赶回故乡,因此有“民族大移动”之说。盂兰盆节期间,日本家家设魂龛,点燃迎魂火和送魂火,祭奠祖先。一般是八月十三日前后扫墓,迎接祖先的灵魂,和活人一起生活4天,16日以送魂火的方式把祖先的灵魂送回阴间。京都的“大文字烧”就是这个活动的顶峰。当然,盂兰盆节少不了的是盂兰盆舞。这本来是表达了离开地狱的人们的喜悦,现在已经变成了具有各地特征的民间舞蹈了。在夏天的夜晚,合着大鼓的鼓声,全村的人围成大圆圈跳舞,是这个时期在日本各地都能够见得到的风景画。

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已经不知盂兰盆为何物。如果谈及盂兰盆节,我们会认为清明节就是盂兰盆节,更有人的第一反应盂兰盆节是日本的节日。实际上这是很大的误解。盂兰盆节是华夏的节日,日本盂兰盆节只不过是孑遗而已。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日本人如此重视盂兰盆节呢?

盂兰盆节实际是佛教的节日,“盂兰”为梵文,意为救倒悬、解痛苦。三恶趣的痛苦无法描述,只能以倒悬作比喻。倒悬是所救,盆是能救,能所合起来,叫做盂兰盆,就是“救倒悬盆”的意思。据“佛说盂兰盆”经记载,当时佛陀的弟子目连尊者为救渡罪根深重的母亲,听从佛陀的嘱咐,在七月十五日那天设斋供僧,准备饭食百味五果、汲灌盆器、烧香燃灯,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合各大德威神之力,使母亲得以脱离饿鬼之苦。

日本现有人口中信仰佛教达9600余万人,几乎占总人数一半。佛教在日本历史上,无论是作为宗教本身,还是作为一种传播思想、文化的工具,都起过重要的作用。现代的佛教越来越世俗化,以更接近国民生活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日本人的社会生活。简素、古拙、自然的日本料理,日本茶道所使用的质朴、静寂的茶室茶碗,以及日本委婉含蓄的语言文化,无不透露出日本人受到佛教的深刻影响。佛教让日本人感到亲切,让心灵得到宁静与幸福。

盂兰盆节来源于佛教中的一个故事,所以日本人对盂兰盆节认识特别深。在日本,盂兰盆节期间除了祭奠祖先,还会举办盛大的活动,比如焰火大会,大文字烧等等。现在盂兰盆节已成为日本除元旦以外的最大节日。

可以说,日本人如此重视盂兰盆节,跟他们信仰佛教有很大的关系。日本对宗教信仰比较自由,有强烈的宗教信仰,并且一个人可以信仰多个宗教。我们必须认识到盂兰盆节原本是中国的节日,不是日本夺去了盂兰盆节,而是中国不重视盂兰盆节。

盂兰盆会 第二篇_“放焰口”与盂兰盆节

鲁迅在《我的第一个师傅》一文中幽默地写到他“最初的先生”——绍兴长庆寺住持龙师父其人,说他平时很和气,也不念经,只有到了“穿起袈裟来做大和尚,或者戴上毗卢帽放焰口,‘无祀孤魂,来受甘露味’的时候”,才是“庄严透顶”的。

《鲁迅全集》为此作注说,旧俗于夏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晚上请和尚结盂兰盆会,诵经施食,称为“放焰口”云云。不少选本的注释也都这么说。其实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放焰口”是旧时宗教活动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原为佛教密宗的一种仪轨,在中国传之既久,逐渐变为追荐死者的佛事之一,此事固然常常放在七月十五日(古称盂兰盆节,后来一般叫做中元节)举行,但也并不专限于此时,其他时间也可以进行,而且并不一定在寺庙里,在家里或别的什么地方也可以进行的。鲁迅在另外两篇文章里又曾经提到“放焰口”,一是他在《朝花夕拾,琐记》中叙及江南水师学堂的“乌烟瘴气”时,说起该校“每年七月十五日,总要请一群和尚到雨天操场来放焰口”;其二是《准风月谈·新秋杂识(二)》说起在盂兰盆节这一天,上海滩街头上“放焰口,施饿鬼”的法事也搞得轰轰烈烈。《琐记》所记的,乃是该校的一种古怪作风,《新秋杂识》提到的也只是彼时彼地的一种风气。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两处的时间恰恰是七月十五日,便以为非在这一天不可。

要了解清代的民俗及其余脉,现在有一部最全面而简明的专书,这就是日本学者中川忠英根据中国商人的口述记录下来的《清俗纪闻》(方克、孙玄龄中文译本,中华书局,2006年版),其中关于“放焰口”的时间、排场和道具都有详细的说明,还有插图,介绍得非常清楚,例如所谓“毗卢帽”,书中就有很好的图片。关于“放焰口”的基本情况,书中写道:

举办焰口施饿鬼时,须在宽敞场所另设佛座,安放追吊亡灵之神主牌,燃灯,摆放锡五串(五串为花瓶两个、烛台两个、香炉一个)„„并于前方设置方约两间、高约一间之焰口坛,正面安放观音像,摆放宝镜等佛具,并供奉香花照烛及恰当供物。制式之供物为米一盘、馒头七个、洒水一器共三种。

七位诵经僧人(可略为五个人)登到焰口坛上„„中座之僧人头戴名为毗卢帽之佛冠,摇铃或结印,其余扶座各僧敲打木鱼、引磬,于诵经中逐渐将为超度冥府亡魂而供奉之米抛下,以洒水在馒头上书写梵字投向食台,并烧化上述金钱山、钱衣山以表示向冥途施舍金银、钱、衣服之意。

此法在俗家亦为极庄重之事,在夜晚举行,约须持续三四个时辰。

焰口、水忏均不只限用于周年忌之佛事,在祈求家中安奉(泰?)、疾病痊愈等等情形时亦经常举办。但均按施主愿望在家中举行。届时,由寺院带去法具及各种道具,并按照其供养要求,僧众人数亦不等。

而盂兰盆节只在夏历七月十五举行,地点则一定在寺院里,其活动中有时也包括“放焰口”一项。总之“放焰口”和盂兰盆节(会)乃是两个概念,不可混为一谈。

“放焰口”的缘起,据《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说,是有一个“身体枯瘦,咽细如针,口吐火焰”的饿鬼叫焰口的,来见佛的弟子阿难,对他说:“三日后汝命尽,将生饿鬼中。”阿难慌了,问他如何是好,焰口道:“汝明日为我等百千饿鬼及诸婆罗门仙等各施一斛饮食,并为我供养三宝,汝得增寿,令我离于饿鬼之苦,得生天上。”阿难又去请教佛,时佛为说无量威德自在光明殊胜妙力陀罗尼(“陀罗尼”即咒),因谓“诵此陀罗尼,能使无量百千施食充足”。这样便须实行放焰口的仪式,“修此法时,于一切时,取一净器,盛以净水,置少饭麦及诸饼食等,右手按器,诵陀罗尼七遍,然后称多宝,妙色身、广博身、离怖畏四如来名号,取于食器,泻净地上,以作布施”。这样不仅可免饿鬼之苦,且能增长福寿,而无须各施一斛饮食。这一佛事仪式后来有种种变化,但要点总在给饿鬼施食与水,所以其间总要念诵“施甘露真言”、“施食真言”等等。龙师父之所谓“无祀孤魂,来受甘露味”即是施水时所念诵者。按佛教密宗的说法,取一掬水,咒之十遍,散于空中,即成甘露云。

清代以来,“放焰口”大抵依据天机的《修习俞伽集要施食坛仪》和德基的《俞伽焰口施食集要》,其中都不曾提到“放焰口”和中元节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盂兰盆会渊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据说目连之母堕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火,目连求救于佛,佛为说《盂兰盆经》。竺法护译《盂兰盆经》云:“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僧及佛,以报父母长养之恩。”因为施僧及佛,功德无量,即足以救先亡倒悬之苦云云。“盂兰盆”本是梵语Uunambana的音译,表示身受极苦,如处于倒悬之意,但大约因为有个“盆”字,古代许多人把它理解为半音译半意译的词,唐·宗密《盂兰盆经疏》谓:“盂兰是西域之语,此云倒悬;盆乃东夏之音,仍为救器。若随方俗,应曰救倒悬器。”此说颇为流行,所以一般的盂兰盆会往往多造宝盆盛饮食以献佛,同时供养十方大德,以便超度亡灵。自南朝至于唐宋,盂兰盆会相当盛大,每每上自帝王,下到百姓,无不参加,实际上已成为一年中的重要节日,其盛况古籍中多有记载,决非仅仅放一台焰口而已。

当然,盂兰盆会与“放焰口”也确实容易混为一淡,特别是盂兰盆会已不那么盛大,而小型的“放焰口”每每在七月十五日进行。既然两者都是佛教仪式,又都有施食的节目,许多人就不再区分这是象征性地施给饿鬼(“放焰口”),还是实实在在地施给僧人(盂兰盆会)。这种混为一谈古已有之,明·袾宏在《正讹集》中指出:“施食自缘起阿难,不限七月十五,所用之器,是摩竭国斛,亦非兰盆”,可见在大众宗教中,“放焰口”与盂兰盆会早已有些夹缠不清了。 但是有一点始终应当是清楚的,即“放焰口”的仪式在七月十五日以外仍然经常进行。笔者幼年时曾多次在故乡的邻居家里见到这种仪式,印象中恰恰都不在夏天,而在约请僧人举行此种仪式的人家认为必要的时候,例如老人去世后的某一天(我们那里是在“六七”,即人死后的第42天)或祖先的若干“冥寿”纪念日之类。可以在自己家中举行,如果家里安排不开,也可以在庙里举行,庙里的“放焰口”排场更大,时间更长,一般不能看到底,就得回家睡觉了。另有一种大型仪式。驯“水陆道场”的,凡七天,几乎每天晚上都要放焰口,其第六晚

尤为盛大,大约总有两三个小时。对于这些极其庄重严肃的法事,我们一帮小孩子只当作不可多得的“热闹”来看,大和尚抛米和洒水的时候有一种特别的手势,很像戏剧里的“兰花指”,至今还有印象。这种作为“水陆道场”之一的“放焰口”更明显地与七月十五没有什么联系。

饿鬼乃是阴间里的弱势群体,慈悲为怀的佛教徒和比较富裕的信众通过“放焰口”象征性地给删)送去粮食、净水、衣服和钱,首先是粮食。早先那些法事在迷信的形式下面,似乎也包含了救助贫弱的意思,这种人道主义精神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显然是有利的。

盂兰盆会 第三篇_盂兰盆供简易仪轨

盂兰盆节祝圣仪规

一 香赞

戒定真香 焚起冲天上 弟子虔诚 热在金炉上

顷刻纷纭 即遍满十方 昔日耶输 免难消灾障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二 称圣号

南无兰盆会上佛菩萨(三称)

三 佛说盂兰盆经 三遍

四 报父母恩咒

南无密利多 哆婆曳 娑诃 (若干遍)

五 唱赞

目连启教 世尊宣扬 钵和锣饭利存亡

脱苦往天堂 妙乐无疆 孝行永流芳

目连尊者………

六 拜愿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拜)

南无文殊师利(三拜)

南无弥勒菩萨(三拜)

南无十方诸佛 (三拜)

南无十方菩萨(三拜)

南无目犍连尊者(三拜)

七 三皈依

自皈依佛 当愿众生 体解大道 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 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当愿众生 统理大众 一切无碍 和南圣众

九 回向偈

诵经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迷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佛 说 盂 兰 盆 经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祗。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

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途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之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为而不。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当奉持是法。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欢喜奉行。

报父母恩咒

南无密栗多哆婆曳娑诃 (四十九遍)

赞:目连启教世尊宣扬。钵和罗饭利存亡。脱苦往天堂。妙乐无疆。

存孝永流芳。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三称)

主法者云:

菩萨柳头甘露水,能令一滴遍十方。腥膻垢秽尽蠲除,令此坛场悉清净。

维那接:

教有密言谨当持诵,(接大悲咒绕坛)

南无盂兰盆会上佛菩萨(三称)

诵盂兰盆经 回向

上供

兰盆会启 普度门开 供迎三宝降临来 一一坐华台 唯愿慈哀 受我妙香斋

南无斋供养菩萨摩诃萨

主法者云:

恭闻法身长寂 本无去亦无来 妙智圆融 实非空而非色 灵明绝待 觉海难量 俯润迷蒙 时彰影响 今属如来欢喜 僧众自恣 当为七世父母 施设百味兰盆 仪遵充国 孝效目连黍稷唯馨 觉王斯格 愿降慈光 受我供养 三身如来 奉献兰盆 上供三宝 大雄出世 同赴斋於舍城中 正法施行 共应供於匿王宫内 既随机而现相 亦普济於群生 今辰众等 谨设兰盆 至心顶礼 专申奉献

千华台上 百宝光中 三十二相 之能仁 八十种好之大觉 尽十方 遍法界 过现未来 无量佛宝 唯愿不舍慈悲 受斯供养

南无莲座天人师威德端严无与等 唯愿佛宝大慈悲受此兰盆供养 南无香水海华藏界兰盆供献真如佛陀耶

今辰众等 谨设兰盆 至心顶礼 专为奉献 西乾竺国 白马驮来 修多罗了义上乘 十二部真空妙典 尽十方遍法界 过现未来 无量法宝唯愿不舍慈悲 受斯供养 南无相应最上法 成就涅 果 唯愿法宝大慈悲 受此兰盆供养南无香水海华藏界兰盆供献海藏达摩耶 今辰众等 谨设兰盆 至心顶礼 专为奉献 三明八解 五果六通 分身於此界他方 应供於人间天上 尽十方 遍法界 过现未来 无量僧宝 唯愿不舍慈悲 受斯供养南无自在众中尊旃檀林内澄心者 唯愿僧宝大慈悲 受此兰盆供养南无香水海华藏界兰盆供献福田僧伽耶 维那举赞:

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南无兰盆会上佛菩萨(三称)。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佛

南无过去觉华定自在王佛

南无清净莲花目佛

南无多宝如来

盂兰盆会 第四篇_和平网(佛教新闻)中国的“七月半”与日本的“盂兰盆节”的异同

和平网(佛教新闻)中国的“七月半”与日本的“盂兰盆节”的异同

【摘要】在许多国家都有鬼节的说法,其中由于日本的鬼节经由中国传入,因此和中国的鬼节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差异。本文主要从中日两国鬼节的历史起源、祭祀方式等方面来剖析中日两国鬼节上的异同点。

【关键词】中国七月半日本盂兰盆节和平网(佛教新闻)

一、前言

鬼节,主要是指与鬼相关的节日。这个节日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有,例如西方的“万圣节”、泰国的“披塔昆节”、伊朗的“躲鬼节”、中国的“七月半”、日本的“盂兰盆节”等等。不过,由于受到地域、宗教、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影响,各国的鬼节也不尽相同。而其中,由于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关系,日本受到中国的影响最为深远,所以中日两国在鬼节上的相似点是最多的,但同时也存在着差异。本文将从中日两国鬼节的历史起源、祭祀方式等方面的异同来阐释中日两国鬼节上的异同点。

二、中日鬼节的渊源

1.中国鬼节起源

中国的鬼节,通常称为“七月半”,但是实际上是包含了清明节、七月半、寒衣节三个节日的祭祀体系,但主要是指“七月半”。

(1)清明节。每年的阳历四月四日或者五日是清明节。据说这个节日最初是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的忠臣――介子推。他的主人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侮辱。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主人,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了给重耳吃。后来重耳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之后,为了感激介子推,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介子推不愿受赏,带着老母归隐到了深山,重耳于是命人上山搜索,未果,遂放火烧山,希望能将介子推母子逼出。熟料火烧三日,终不见介子推母子出现。待大火熄灭后,才发现介子推母子已经抱着一棵烧焦的柳树死去。重耳异常悲痛,为了纪念介子推,重耳下令放火烧山之日定为“寒食节”,改日禁忌烟火,只吃寒食(即冷食)。后来几经沿袭,到了唐朝,与“清明节”相融合,且作为民间习俗被流传下来,直至今日。现在主要是祭祖祭墓,表达哀思。

(2)七月半。七月半具体分为三类:①源自民间思想的“亡人节”;②源自佛教的盂兰盆节”;③源自道教的“中元节”。这三类名称是由于思想起源的不同而出现的,但都是指中国阴历的七月十五日即七月半。

亡人节:在民间,相传阴历七月十五是鬼门关大开的日子,阴间的鬼魂会被放出来,有子嗣的就会回家接受亲人的祭拜,而那些孤魂野鬼就会到处游荡,像“七月半,鬼乱串,芭蕉叶撕得粉碎烂„„”这样的歌谣就是对这种习俗的生动描绘。所以,在那一天,人们就会宰鸡宰鸭,烧香烧钱来祭拜从地府里出来的鬼魂,祭拜的对象包括自己的亲人以及那些孤魂野鬼,以防他们祸害人间,同时也祈求鬼魂保佑在世人的身体安康、家宅平安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亡人节的过节习俗。

盂兰盆节:“盂兰盆”本为梵语,意为“解救倒悬”。相传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见到自己的母亲在地狱受苦,像倒挂在空中那样遭罪,不吃不喝做了饿鬼,就用钵头盛饭喂他母亲,但是食物还未入口就已化为炭火。佛祖告诉目连,必须在每年的七月十五,将百味五果放在盆中,供养十方鬼灵,超度众饿鬼,他的母亲才能得到解救。目连一切照办,才把母亲救出地狱,他自己也成为地藏王的护法神。此后在佛教中就逐渐演变为佛教在这一天要供奉佛祖,举办盂兰盆会来祭祀鬼神。

中元节:相传阴历的七月十五日,道教中的“地官”要来世上考察人们的善恶,因此道士们就在这天诵经念书,举行仪式祭拜地官。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七月半有时是佛教占主导地位,有时是道教占主导地位,而到了现代,随着佛教道教的衰弱,七月半的节日习俗已经失去了孝亲敬祖、敬佛拜地官的正统因素,而逐渐演变为带有屠杀牲畜、施与鬼神的带有迷信色彩的祭祀活动了。

(3)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旧时,妇女们要亲自缝制寒衣(寒衣――意为冬日御寒的衣物),送给远方的亲人。如亲人已去逝,就用纸做成寒衣,在这一天到墓前烧掉,所以叫寒衣节。

2.日本盂兰盆节的起源

日本由于受到中国佛教影响深远,所以早在隋唐时期,佛教的“盂兰盆节”就传入了日本,在日本一般称为“盂兰盆会”。在明治以前,日本采用农历,因此,日本的盂兰盆会与中国的七月半日期是一致的。在1872年以后,日本由于采用公历,盂兰盆节就改为阳历的8月15日举行(与阴历七月十五较为接近)。平安时代以前主要是贵族在寺院中举行,到了镰仓时代,在武士阶层开始兴起家盆(即供奉死去的父母和祖先),到了室町时代,由于战乱不断,各地的寺院遭到极大的破坏以及贵族的地位不断衰落,贵族在寺院中举行的盂兰盆节逐渐被废弃,现代社会保留的一般是民间以“家盆”为主的过节习俗。

三、度过方式

【盂兰盆会】

1.中国的鬼节

传统上通常认为中国的鬼节就是“七月半”,但是实际上中国的鬼节是由“清明节、七月半、寒衣节”三位一体,形成的一个循环体系。

(1)清明节。主要是回乡扫墓,祭祀祖先。清明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家家蒸清明果互赠,不仅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2)七月半。受到民间传说的影响,一般称作鬼节,分为祭祖和祭鬼两类。祭祖,家家要接祖先灵魂回家,每日分上、中、下午三次供茶饭,直到七月十五日送回为止。同时还要烧纸钱、纸衣。不过现在很多地方已经逐渐简化,变为供一次饭、烧一次纸钱或者不烧纸钱的文明祭祖方式。供奉的饭菜也很有讲究,一般要荤素搭配,菜品丰富,然后在桌上摆放六或八人份的碗筷,每个碗中盛上一点米饭,再用杯子倒上一点白酒,然后打开房门并说“请祖先们回家用饭”;祭鬼,在民间还有泼水饭和放河灯等祭鬼的习俗。放河灯和泼水饭被认为是给孤魂野鬼做布施,也被认为是给活人积功德。河灯是用各种颜色的蜡光纸做成的,四个角叠起来,像一朵朵荷花,河灯中央放浸过油的灯芯或者是特制短蜡烛,而且河灯的数目还必须是单数,据说鬼魂们会乘着河灯回到阴间。然后还会在沿岸烧一些纸钱以及泼水饭。

(3)寒衣节。因与清明节和七月半有类同之处,现在中国已经基本废弃。【盂兰盆会】

2.日本的盂兰盆节

一般是在8月13、14、15日三天举行祭祖仪式,其中13日为迎盆,意为迎接祖先的灵魂回家,14日为中盆,即祖先的灵魂在家的时间,15日为送盆,即送别祖先灵魂的时间。迎盆,有的在自家门口挂上彩条,上面写着“祖先代代”、“山川”等字样,意思是呼唤远在山林川泽之地的祖先回家,也有的是去墓地请祖先回家。在迎接祖先的灵魂回家之前,家里要备好祭祀台;中盆,即供养祖先的仪式。在祭祀台上摆放祭品,每日点香供茶,以及各种不同的饭菜,请祖先享用;送盆,即送祖先归去。最后一天晚上全家人点灯笼送祖先到坟墓,在墓前点香,并在墓前熄灭蜡烛后结束整个盆节仪式。但有的地区也只是在自家门口进行送盆的仪式。

期间还会举行各种形式的盂兰盆舞。男女老少们身着夏季的和服,手持团扇,聚集在广场上,首先在高台下跪拜祖先,献上自己最真诚的祝福,然后自然地和着音乐围成圆圈跳舞。有的地方还带着面具跳舞,让人分不清舞动的是人还是“鬼”,人们相信,通过这样的仪式可以最大

限度地让祖先的灵魂得到慰藉,愉悦祖先。

四、中日鬼节的异同

1.时间上的异同

中国的鬼节七月半主要是在阴历的七月十三、十四、十五举行,由于在现代社会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所以没有被国家选定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因此没有公休假。日本的盂兰盆节主要在阳历八月十五日左右举行,并且前后连续一周为公休假。且中国的鬼节是三位一体,形成一个循环体系,而日本则没有。

2.起源上的异同

可以看出,日本的鬼节主要源于中国的盂兰盆节,两国在鬼节上有着很深的渊源。但是在中国由于受到民间传说的影响,更侧重于祭祀鬼神,在某种程度上说带有一些封建迷信的色彩。而在日本由于受到祖先信仰以及灵魂信仰的影响,鬼节主要还是一个祭祖仪式。

3.度过方式的异同

从度过方式中可以了解到,中日两国的鬼节都有祭祀和适度休闲放松的内涵,中国有踏青等、日本有盂兰盆舞等。日本的盂兰盆会在度过方式上结合了中国清明节以及七月半中祭祖的成分,其中又有自己的发展,从而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日本盂兰盆节。

五、结束语

中国的鬼节与日本的鬼节无论是在起源上还是在度过方式上都有很多相似之处,且都与佛教有关,都是祭祖仪式,都有适度休闲放松的内涵。但是中国的鬼节更侧重于“祭鬼”,而日本的鬼节更侧重于“祭祖”。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与中国的鬼节――七月半相比,现代日本的“盂兰盆节”更近似于中国的“清明节”。

盂兰盆会 第五篇_盂兰盆会仪轨

盂兰盆会仪轨

一、 诵经

1、 诵经 0 0 0 (大罄三下)

维那举: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遍)

维那呼:就座而坐

维那举: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诵《盂兰盆》经七遍或三遍 毕

维那呼:一齐起立

维那举:目连启教,世尊宣扬,钵和罗饭利存亡,脱苦往天堂,妙乐无疆,

孝行永流芳。

维那呼:转身向上排班 长跪

维那举: (击引磬念)【盂兰盆会】

我等同孝志 修行净土因 忏除三障罪 报答二亲恩

存孝获福寿 亡者得超升 同生安养国 度尽众冤亲

维那呼:一齐起立

(分班 称药师圣号至消灾牌位前回向毕 改称弥陀圣号至往生牌位前回向毕 称弥陀圣号归位 若不去 直接拜愿)

2、拜愿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十二拜)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三拜) 南无弥勒菩萨 三拜) 南无十方诸佛 (三拜) 南无十方菩萨 (三拜) 南无兰盆启教大目犍连尊者 (三拜)

3、 回向

维那举:诵经功德殊胜行。。。。。。。 三归 (快板)

二、上供

0 0 0 (大罄三下)

维那举:炉香乍爇。。。。。。。

南无兰盆会上佛菩萨(三遍)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佛 南无过去觉华定自在王佛

南无清净莲华目佛 南无多宝如来

南无宝胜如来 南无妙色身如来

南无广博身如来 南无离怖畏如来

南无甘露王如来 南无阿弥陀如来

南无世间广大威德自在光明如来

南无佛说盂兰盆经 南无大慈地藏王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护法诸天菩萨 南无伽蓝圣众菩萨

南无历代祖师菩萨 南无古往自恣缘觉声闻僧

南无大孝目犍连尊者 南无三界圣凡幽显尊神

变食真言 甘露水真言 此食色香味。。。。。。。 普供养真言

维那举:五果百味,香色清新,自恣会上献能仁,愿亲出沉沦,普济幽冥,沙

界布阳春,南无普供养菩萨摩诃萨。(三遍)

维那举:以此兰盆供善根,报答父母劬劳恩,存者福乐寿无疆,

亡者离苦得超升,四生九有诸含识,八难三途苦众生,

各各悔过洗瑕疵,尽蒙慈济出沉沦。

(出字转身向上,礼佛三拜,出堂)

盂兰盆会 第六篇_盂兰盆法会仪轨

盂兰盆法会仪轨

一. 炉香赞:

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二. 祈愿(合掌):

我等至诚供养十方诸佛菩萨。历代祖师一切圣众。【盂兰盆会】

祈求我等过去父母。七世超升。现在二亲。永无病恼。

自他饶益。存殁沾恩。永离恶道。究竟当乐。

三. 佛说盂兰盆经(三遍)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抟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啼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地神祗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着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途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人天华光。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时目连其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故。众僧威

神之力。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可尔不。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当奉持是法。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欢喜奉行。

四. 大悲咒(一遍)

五. 礼佛:(各一拜)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南无兰盆启教大目犍连尊者。南无历代祖师菩萨。南无十方大德众僧。 南无十方三世诸佛菩萨金刚护法神祗。.

六. 回向:

我等同孝志,修行净土因。忏除三障罪,报答二亲恩。

存者获福寿,亡者得超升。同生安养国,度尽众冤亲。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盂兰盆会 第七篇_盂兰盆节祝圣仪轨

盂兰盆节祝圣仪规 七月十五日

第一时法会

一 香赞

戒定真香 焚起冲天上 弟子虔诚 热在金炉上 顷刻纷纭 即遍满十方 昔日耶输 免难消灾障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二 称圣号

南无兰盆会上佛菩萨(三称)

三 佛说盂兰盆经 三遍

四 报父母恩咒

南无密利多 哆婆曳 娑诃 (若干遍)

五 唱赞

目连启教 世尊宣扬 钵和锣饭利存亡 脱苦往天堂 妙乐无疆 孝行永流芳

目连尊者………

六 拜愿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拜)

【盂兰盆会】

南无文殊师利(三拜)

南无弥勒菩萨(三拜)

南无十方诸佛 (三拜)

南无十方菩萨(三拜)

南无目犍连尊者(三拜)

七 三皈依

自皈依佛 当愿众生 体解大道 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 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当愿众生 统理大众 一切无碍 和南圣众

第二时法会

(一)大殿上供

一 炉香赞

炉香乍爇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二 念诵

南无灵山会上佛菩萨〈三称〉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南无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南无护法诸天菩萨 南无伽蓝圣众菩萨 南无历代祖师菩萨 南无大圣紧那罗王菩萨〈三遍〉

● 变食真言

曩谟萨嚩怛他誐多嚩嚧枳帝唵三跋啰三跋啰吽(三遍)

●甘露水真言

曩谟苏噜婆耶怛他誐多耶怛侄他唵苏噜苏噜钵啰苏噜钵啰苏噜娑婆诃(三遍)

此食色香味 上供十方佛 中奉诸贤圣 下及六道品

等施无差别 随愿皆饱满 令今施者得 无量波罗蜜

三德六味 供佛及僧 法界有情 普同供养

●普供养真言

唵誐誐曩三婆嚩袜日啰斛(三遍)

三 献供赞

虔诚献香花 智慧登红焰交加 净瓶杨柳洒堪垮

橄榄共枇杷 蒙山雀舌茶奉献 酥酡 普供养释迦

百宝明珠奉献佛菩萨 衣献法王家

百宝明珠奉献佛菩萨 衣献法王家

南无普供养菩萨摩诃萨(三称)

或天厨妙供赞

天厨妙供 禅悦酥酡 户唵苏噜萨哩嚩

怛他阿誐多 怛你也他 苏噜娑嚩诃

南无禅悦藏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念佛至韦驮殿)

(二)韦陀殿上供

一 起香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二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三称]

三 大吉祥咒三遍 三真言各三遍

四赞偈

韦驮天将,菩萨化身,拥护佛法誓弘深。宝杵镇魔军,功德难伦,祈祷副群心。

南无普眼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念佛至伽蓝殿)

【盂兰盆会】

(三)伽蓝殿上供

一 起香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二 南无伽蓝圣众菩萨三称

三 大悲咒一遍 三真言各三遍

四赞偈

伽蓝主者 合寺威灵 钦承佛敕共输诚 拥护法王城 为翰为屏 梵剎永安宁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南无阿弥陀佛…………(念佛至祖师殿)

(四)祖师殿上供

一 起香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二 南无西天东土历代祖师菩萨[三称]

三 心经一遍 往生咒三遍 三真言各三遍

四 赞偈

拈花悟旨 祖道初兴 绵延四七演真乘六代远传灯 奕叶相承 正法永昌明

南无度人师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念佛至斋堂)

(五)斋堂上供

一 起香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二南无大圣紧那罗王菩萨 三称

三 准提咒七遍 三真言各三遍

四赞偈

监斋使者 火部威神 调和百味荐惟馨 灾耗永无侵 护命资清众永蒙恩

南无焰慧地菩萨摩诃 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南无阿弥陀佛…………(念佛至功德堂)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464781/

推荐访问:佛教盂兰盆会 适中盂兰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