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生活常识 > 雨季不再来三毛

雨季不再来三毛

时间:2018-06-20   来源:生活常识   点击:

【www.gbppp.com--生活常识】

雨季不再来三毛 第一篇_雨季不再来读后感

最近对于网络没有那么的喜欢了,所以拿起了隔壁寝室的一本书读了起来,从此爱不释手,也让我在书中邂逅了一位美丽的奇女子。

三毛全集的第一本《雨季不再来》,这本书给我的震撼很大,让我这几天一直都在思考,思考过去的生活以及过去的种种选择。

这本书三毛讲述了自己从几岁至20几岁的经历,其中多数讲的都是求学经历,以及个人的喜好。三毛给我的感觉就是很有个性,活的有压力却很是潇洒的。对于自己的喜好勇敢去追求,去拼搏;对于强压更是敢于反抗。虽然三毛在书中多次说到自己痛哭,但是在我心里她是很坚强的一个女子,在她身上可以读出柔弱伤感多情的女子之风,亦可以品出刚强独立洒脱的男子之态。

三毛是多情的且重情的。小学时代对于“大朋友”——哑巴炊兵她一直怀着愧疚之心,从文字之中可以读出她内心的自责,自责自己的软弱,自责自己的不反抗,愧疚老兵的友情。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我想老兵也是可以理解的。对于三毛以后的写作生涯影响很大的就是书中提到的三毛的国文老师何宗周,对于他三毛此生也是无法忘却的。他们不仅仅是师生关系,何老师更是三毛的读者,很是欣赏她的,也是他对三毛说的那句话:你这支笔从此不要放下。可见老师对她的欣赏和喜爱。三毛特别在此书提到,希望寻到老师的墓,去拜祭他,由此可见三毛对于何老师的牵挂至深。

三毛是热爱艺术的,所以终其一生也没有离开艺术。三毛在十多岁的时候被认定是智商不够的,为此三毛就没有再去学校上学,一直在家看书,几年间她几乎没有出门,终日与书为伴,我想她是不孤独的。三毛很喜欢画画,改变三毛的也是与画分不开的。三毛在家几年第一次出去求学她详细的讲述了当时的心情,不过很庆幸的是自己勇敢的迈出了第一步。所以三毛也就遇见了她的三位恩师之一的画家——顾福生。三毛的素描是不好的,一直苦练,顾老师一直鼓励她,但是从未强迫过她,这使得她按照自己的方向发展,成就了一个几乎完美的三毛。但是还是被迫放弃了,选择画油画了。三毛的油画从书中看出还是不错的,在画展展出过,还得了一个三等奖。对于这个三等奖三毛的父亲当然是十分高兴,所以当天与三毛在外面吃的饭,以示庆祝。这时这位父亲的心可能才放下了一些,一个被认为智商低,神经衰弱的孩子,父母无不担心的,但是此时我相信他是慰藉的。绘画,三毛一生都在追求,所到之处的名画三毛总是要看的,所以三毛与博物馆的管理员也是熟识的。画给三毛的生活也增加了不少乐趣。

三毛对于书的喜爱是无与伦比的。就藏书而言,三毛20岁时就已经藏书3000册之多,这是多么庞大的阅读量,此生我也只能望尘莫及了。书是她忠实的朋友,伴她度过了漫长的光阴。对于读书多数人只是浏览的,但是三毛是用心真实的在感受,与书中的主人公融为一体,想之所想,感之所感。这是我们做不到的,所以我们不能理解三毛和珍妮之间的关系,为珍妮的痴,为珍妮的狂。读书无数也为三毛之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毛是喜欢旅行的,她不安于现状,她一直说自己是一个流浪者。在她那个年代有勇气出去,有勇气背井离乡,是很让人钦佩的。她的求学经历是坎坷的,但是生活确实精彩丰富的。那个年代中华民国是不被认可的,所以出国求学以及游玩总是出各种状况的。但是三毛不卑不亢,不仅没有丢掉中国人的美德,而且展现了国人该有的那份自信与自尊。这也是三毛为什么每次都能逢凶化吉,并且结识了很多朋友,这也是三毛求学的精彩所在。三毛不止一次的为此进过拘留所,对此她丝毫不避讳的在书中提起,因为她认为依心而活很重要,这让我钦佩不已。对于求学三毛是刻苦的,所以成绩也是很优异的,得到老师和同学的亲睐。

三毛虽然一直说自己是一个流浪者,但是对于故乡,对于亲人朋友还是牵挂不已,念念不舍,时时的写信给家人朋友,分享着自己的快乐。一丝丝的乡愁陪伴着这一位流浪者,留在所经过的每一个角落。

在我的印象中三毛好像不管走到哪都有朋友,朋友形形色色,生活也都是洒脱的很,顺便说一下,这种生活也是我想要的,但是我是无法与她比拟的,不及其万分之一......

读完了《雨季不再来》,认识了这样一位女子,我想,同是20多岁,而生活经历与态度却是千差万别。

相比之下,我的生活一直是无聊乏味的。在读这本书之前,我认为我是我众多朋友中生活的很洒脱的一个人了,也是敢于为自己生活奋斗的人。但是现在我怀疑了,进而我开始否定了自己过去认为的那些还算不坏的生活。

对于生活,很多人都是习惯逆来顺受,而三毛却不甘心被约束,她时时刻刻为自己不喜欢的事进行抗争,去争取自由的人生,这是我们所做不到的。能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无法坚持。而三毛做到了,并且做得还是那么的好。如果早些时间看到这本书,我想我会去追求我想要的人生,即便现在我也想像她学习,学习她的勇敢,她的坚强,哪怕付出十万分的努力。

三毛对待人生的态度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值得我们去细细体会,品味她生活中的那些美好,那种孤注一掷后成功的喜悦。用拼搏来获得生活的满足。对于现在的我们她是一个指路明灯,但是我们却不能按照其路前行。三毛是生活,而我们只能说我们被活着,在种种压力之下活着,我们的一切都被规划的规规矩矩,我们也就顺着走下去,没有反抗,没有努力,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等到迟暮回忆时什么也没留下,我们的一切已经被定格,所以我们生活的不快乐,我们抱怨着世界种种不公。

我爱三毛,爱她的生活。三毛让我再次陷入生活的思考,我不知道我活着追求什么,我想要的我真正努力过多少,我又是如何散漫地渡过了这么久,我是何等的麻木。

三毛,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子,为了自己心中的追求无所畏惧,这是我心里的三毛,她离我如此之近,我能读懂她的坚持,原来真实的做自己并不难,只要你想,只要你敢......

雨季不再来三毛 第二篇_雨季不再来阅读报告

《雨季不再来》阅读报告

当三毛还是二毛的时候,写下了《雨季不再来》,这些在她17岁到22岁之间所发表的文稿,真实呈现出三毛少女时代的成长与感受。看过《撒哈拉的故事》,再回顾三毛在《雨季不再来》中透露的纯挚情怀和异质美感,可以清楚地印证她传奇般性格的痕迹。其中多数讲的都是求学经历,以及个人的喜好。

三毛,台湾著名作家,1943年3月26日出生于重庆,浙江省定海县人。原名为陈懋平,1946年改名陈平,笔名“三毛”,英文名“Echo”。1964年进入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后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加那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情感真挚的作品。1981年回到台湾,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专职从事写作和演讲。1991年1月4日去世,享年48岁。 三毛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平生著作、译作十分丰富,其中《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哭泣的骆驼》、《我的宝贝》、《闹学记》、《滚滚红尘》等散文、小说、剧本更是脍炙人口,在全球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风靡一时,影响了几代人。

三毛给我的感觉就是很有个性,活的有压力却很是潇洒的。对于自己的喜好勇敢去追求,去拼搏;对于强压更是敢于反抗。虽然三毛在书中多次说到自己痛哭,但是在我心里她是很坚强的一个女子,在她身上可以读出柔弱伤感多情的女子之风,亦可以品出刚强独立洒脱的男子之态。

三毛的文学价值观,与她的个性、文学道路、以及对生活本身的理解,有着密切关系。确切地说,三毛没有纯文学作家那种严肃的创作使命感,也不去刻意追求作品的社会效果,创新对于她,既非经国之大业,千古之文章;也非文学殿堂之捷径,天下扬名之手段。且看三毛的自我表白。“文章千古事,不是我这草芥一般的小人物所能挑得起来的,庸不庸俗,突不突破,说起来都太严重。写稿真正的起因,‘还是为了娱乐父母’,也是自己兴趣所在,将个人的生活做了一个记录而已。”“至于写作,我个人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使命感,我在主观上往往认为,写作品只要背上一种 使命感,那我就完了,就写不出来了。写作这回事,一定要自由自在地写。” “我承认我的作品并不是什么伟大的巨著,可是,我觉得三毛还有她清朗、勇敢、真诚的一面,起码能给读者,特别是较低层次的读者较清新的一面,不能老叫他们在情和爱的小圈子里纠缠不清。”

生活中的磕磕碰碰就如三毛所说的雨季,其过程与她不尽相同。但请相信,我们的生活却远没有想像的“痛苦”,更多了几分别有的滋味。当然,雨季的来临无法逃避。在连绵的雨季中,曾经摔倒在水洼中,向四周看看,没人在意你是否受伤,没人会把你扶起来,人们依旧做自己的事,于是只能靠自己。

“人之所以悲哀,使因为我们留不住岁月,更无法不承认,青春,有一日是要这么自然地消失过去。”上帝是残忍的,让我们抓住了一切,然后眼睁睁地看着我们紧握的东西被剥夺。

三毛的雨季已经过了,而我的显然才刚刚开始,但总有一天,

我也会像她说的一样穿着清洁干燥的黄球鞋,踏上一条充满日光的大道,那时候,像她一样说,看这阳光,雨季将不再来。

雨季不再来三毛 第三篇_浅谈三毛的奇情

浅谈三毛的奇情【雨季不再来三毛】

摘要:作为流行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台湾女作家,三毛的奇特人生经历和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奇异风光都牢牢地刻在海峡两岸的青年心中,为之痴迷,为之向往。三毛以特立独行的个性,流浪歌者的形象在文学界成为一个不朽的文学存在。三毛创造了了一个奇特的世界,里面有她奇特的人生经历,有她绮丽坎坷的爱情,有她作品中描绘的奇特异域风情,有她流露出的对他人毫不做作的真情,有她鲜明强烈的爱国之情。

关键词:三毛 作品 人生经历 奇情

台湾女作家三毛以其特立独行的个性张扬在海峡两岸读者心中,其作品因鲜活率真的人物形象和其间博爱的思想感情而风行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成为当时年轻人看外面世界的重要窗口。而三毛,亦以她传奇的人生书写着她的奇情。“三毛创造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瑰丽的浪漫世界;里面有大起大落生死相许的爱情故事,引人入胜不可思议的异国情调,非洲沙漠的驰骋,拉丁美洲原始森林的探幽--这些常人所不能及的人生经验三毛是写给年轻人看的,难怪三毛变成了海峡两【雨季不再来三毛】

①岸的青春偶像。”白先勇先生如是说。

三毛的文学创作,不是以“经国之大事,丰功之伟业”来进行的,只是用她的生活,她的生命,她的真心来缔造这个传奇。她跨过万水千山,走过滚滚红尘,以决绝的方式成为读者期待中永恒的文学存在。三毛有她奇特的话语世界,有她奇特的环境、人物、语言,这不同于琼瑶的清纯系列,也不同于金庸的武侠世界,三毛有的是一种峭拔随意的创作态度,特别是经历了生死相依的爱情和异域文化的猛烈碰撞,加上有过惊险玄奥的奇遇,因此,比起琼瑶的脉脉含情更具语言张力和阅读效果。

纵观三毛的作品和一生,有如下奇特表现。

【雨季不再来三毛】

一、奇特的人生经历

三毛,原名陈平,祖籍浙江定海,1943年2月21日出生于四川重庆的一个

律师家庭。1949年随父母迁往香港,后移居台湾。幼年非常热爱文学,初二时因受到数学老师的人身侮辱而产生自闭倾向以致后来休学,但休学在家她并未自我放逐,而是开始了为期七年的“自我囚禁”式的读书生活,也正是在这七年中,她广泛阅读了当时市面上几乎所有的世界名著,在诗词、古文、英语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尝试写了一系列文章,后收录在散文集《雨季不再来》中,这些文章多充满忧郁色彩,感伤、敏感、幻影、孤独,这与当时她自闭的生活有很大关系的。

1964年,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钧特许,到哲学系当旁听生。1967年再次休学前往西班牙,在三年间前后就读于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歌德大学。1970年回国,在文化大学德文系、哲学系任教,后因未婚夫猝死,她哀痛之余再次前往西班牙与苦恋她六年的荷西重逢,并在撒哈拉沙漠完婚,开始了长达六年的幸福生活。在这六年中,她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如《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哭泣的骆驼》、《温柔的夜》等,且风格明显不同于之前的忧郁悲伤。三毛自己也说“这本《雨季不再来》的小书,代表了一个少女成长的过程和感受,它也许在技巧上不成熟,在思想上流于迷惘和伤感,但她确实是一个过去的我,一个跟今日健康进取的三毛有很大不同的二毛。”②看过《撒哈拉的故事》再回顾三毛在《雨季不再来》中透露出的纯挚情怀和异质美感,可以清楚地印证她传奇般性格的痕迹。

1979年9月30号,荷西潜水意外丧生,三毛的生活再次陷入黑暗,痛不欲生。1981年三毛结束了长达14年的流浪生活,回台定居,以教书、演讲、写作为生,并以《梦里花落知多少》来抒发对荷西浓浓的思念之情,以《背影》来表达对父母深深的感激之情,以《万水千山走遍》来表达对自己沧桑的人生的淡远和超越。1991年1月4日清晨,以奇特的方式结束了她传奇的一生。

纵观三毛的一生,是痛苦居多的,在忍受病痛折磨之余还要将自己的丧夫之痛一次又一次地揭开,以满足国人对其的好奇,或是说关心。在撒哈拉沙漠的六年中,虽然是和荷西共度,但仍然能从她那洒脱豁达的笔调中感受到生活的艰辛,“物质的匮乏,气候的骤变”不只是三毛母亲缪进兰的担忧,我们在《白手成家》 是可以明显看到的。尤其是当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亚要瓜分撒哈拉的时候,那种灾难中痛苦恐惧的心情我们是可以感受到的。

不过,三毛却将它们看轻看淡,“生命无所谓长短,无所谓欢乐、哀愁,无所谓爱恨、得失......一切都要过去,像那些花,那些流水......”③只有这份漫看云卷云舒的豁达情怀才会成就这样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二、绮丽坎坷的爱情之路

不得不说,三毛的爱情之路是坎坷绮丽的,在她找到真命天子荷西之前,她也曾爱过别人,比如初恋舒凡(笔名),再比如那个婚前猝死的德裔男子。不是说三毛多情,一生中有那么多男人,而是一个女人在找到她的真命天子之前,总会遇到那么几个男子,三毛自己也说“三毛的滋味,绝对值得一试、二尝、三醉”。

【雨季不再来三毛】

与荷西相恋,无疑是她最幸福最心醉的时刻。他们在《荒山之夜》中患难与共;他们《白手成家》,将沙漠里的小屋变成了美丽的“罗马”;他们一起当《素人渔夫》;一起看《沙漠观浴记》;一起开《沙漠中的饭店》;一起过着《这种家庭生活》;一起为《搭车客》们提供方便;一起进行《逍遥七岛游》;一起帮《哑

奴》......

这些美好的日子是三毛一生的记忆,只可惜匆匆六年过去,荷西猝然离去,三毛“夜里常常惊醒,不知身在何处,等到想清楚是躲在黑暗里,完全孤独的一个人,而荷西是死了,明明是自己葬下他的,实在是死了,我的心便狂跳起来,跳得好似也将死去一般的慌乱。”④三毛竭尽心力的生活下去,也只是怕父母承受更多的痛苦,“如果选择自己结束生命的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更幸福的归宿。”⑤

悲伤彻骨,思念情切,荷西是她情感的出发点,亦是归宿。对于国人来说,80年代的“跨国恋”本身就充满着传奇色彩,再加上大胡子的粗犷外形与其细腻的的心理形成的反差更加使这段恋情充满奇特韵味。

【雨季不再来三毛】

三、奇特的异国风情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整个国家还处于比较封闭的状态,对于沙漠更是知之甚少,而三毛则给国人打开了一扇窗,将沙漠的奇特画卷铺展开来。

十岁的娃娃新娘姑卡在新婚之夜被丈夫粗暴的夺取贞操,鼓声沉郁,香料刺鼻,以胖为美,挣打迎亲人......《沙漠观浴记》中澡堂里的女子都赤裸着身体以先蒸松身上污垢再用小石头片刮去身上脏物的方式清洗“外面”,以用皮带管塞进女人体内,将海水经过管子流进场子并从口内灌水再排泄的方式清洗“里面”。《死果》里面用她自己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最毒最厉的符咒,《收魂计》里见到相机和镜子时惊慌失措的行为,这些原始的文明,在三毛的笔下鲜活起来,清晰的呈现在读者面前。除了这些,还有在加那利群岛中的际遇:丹纳丽芙热闹的嘉年会,拉歌美拉奇特的以口哨为传话方式的习俗的渐渐消失。

凡此种种,三毛都用她那或喜或怒的笔调向读者娓娓道来,奇异的风情让读者大饱眼福,杨照更是赞叹道“三毛的撒哈拉和加那利群岛,是不折不扣的传奇故事......三毛替读者打造了一种‘真实的梦幻幸福’,三毛成了台湾幸福想象的象征。”

四、毫不做作的真情

三毛的作品是用真情写成的,发自内心深处的,她“只肯写心里诚实的情感,写在心里受到震动的生活和人物。”⑥她用她的手,写她的心,她的作品不需任何雕饰和技巧,只是做着生活的记录,但正是真实的生活记录,才会让读者感受到她的真情。

(一)、对撒哈拉威人的帮助

看过三毛的书,一定能感到她的乐善好施,这不是伪善,因为伪善只能装一时,而真善则是一世。三毛在外的时光中是一直在做善事的。《悬壶济世》中对那些贫穷落后人一次次施药,一次次出诊;开了《沙漠中的饭店》后一次一次地请荷西的单身同事品尝中国菜;在《搭车客》中不厌其烦的开着心爱的“白马”带上顺路的行人,即使行人的羊群将“白马”弄脏;在家办女子学校免费教妇女

一些生活常识,将昂贵的生活用品一次次借给《芳邻》,尽管归还时已不成样子。【雨季不再来三毛】

三毛用她的爱心和悲天悯人的情怀以感同身受的入微观察和拔刀相助的侠气对人性进行了有力的鞭笞,使一个传奇式的侠女跃然纸上。

(二)、对生活的真实记录

三毛作品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客观的记录下生活的点滴,以“我”来叙述经历过的喜怒哀乐。以“我”为主角时,更多地是表述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我”为旁观者参与者时就退居次要,作为一个参与者客观地来叙他人,《爱的寻求》、《沙巴军曹》、《哭泣的骆驼》、《哑奴》、《卖花女》、《巨人》等就是以他人为主角来叙述,毫无雕刻之痕迹,三毛自己也说“文章千古事,不是我这芥草一般的小人物所能挑得起来的,庸不庸俗,突不突破,说起来都太严重,写稿真正的起因,‘还是为了娱乐父母’,也是自己兴趣所在,将个人的生活做一个记录而已”⑦

(三)、对国家的热爱

久居他乡,或许会使一个人的爱国之情变得有血有肉,非常具体,她清晰的感受到“国民外交固然重要,但是在建交之前,绝不可国民跌跤”⑧这是一个游子的忠告。在《亲不亲,故乡人》中流露出对出国旅游的国人举止的担忧,这不是对国人的挑剔,而是一人在外,代表的是一国形象,诚如三毛所言“在国内也许你是你,我是我,在路上擦臂而过彼此一点感觉也没有,可是当我们离开自己的家园时,请不要忘了,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⑨

除了这些之外,三毛还是当时台湾第一个在公共场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的人,并借剧本《滚滚红尘》中沈韶华之口说出了“幸亏我没有死,要不然就看不见新中国”的话语,这些是她心怀祖国,渴望统一的写照。

三毛整个人生是传奇而瑰丽的,她是沙漠中盛开的玫瑰,以其浓艳怒放的姿态灼然开放,芳香弥漫,两岸读者为之倾倒,她亦成为文学界的一朵奇葩。她的真,她的奇,她的情,都已汇集成流,流淌在读者心中。

参考文献:

1、力雍. 白先勇路遇三毛.

2、三毛. 流浪者歌·三毛.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

3、三毛. 雨季不再来·秋恋.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4、三毛. 梦里花落知多少·归.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5、三毛. 梦里花落知多少·不死鸟.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6、三毛. 送你一匹马·一生的战役.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4

7、三毛. 哭泣的骆驼·重新的父亲节(代序) 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6

8、三毛. 稻草人手记·西风不识相. 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6

9、三毛. 背影·亲不亲,故乡人. 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6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455563/

推荐访问:雨季不再来三毛txt 三毛雨季不再来读后感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