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结婚知识 > 结婚风俗

结婚风俗

时间:2018-06-12   来源:结婚知识   点击:

【www.gbppp.com--结婚知识】

结婚风俗 第一篇_谈谈婚礼习俗的由来

谈谈结婚那些事儿

摘要:婚礼是每个人人生中一次很重要的经历,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过程。但是每个地区、每个民族的结婚习俗都各不相同,这里我们就来浅谈一下我的家乡的那些结婚的婚俗,看看现代社会的婚俗是否与古代的婚俗有很大的变化。

关键词:结婚现象 古代习俗 现代发展

一、常见的家乡的结婚的现象

我来自于江苏泰州的一个农村,在我的家乡,结婚这个行为的发生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现象(就以男方为主来说):

结婚之前:一般男生到二十四岁以上还没有处对象的,他们的父母就会开始着急,然后开始着急找媒人,让媒人寻找合适的相亲对象(自由恋爱的就不必了),然后大体看看生辰八字合不合,接着就是男方提着礼品去女方家了解对方的详情,倘若双方彼此都感觉可以,那么就会继续交往下去,大概过个几个月,两人相处情况不错的话,这时看双方的意愿,一般都会开始着手订婚事宜,会准备三金或是四金,倘若订婚的时候没有,一般都会在结婚的时候准备。接着订婚之后过多久结婚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的,并没有一定的时间。

结婚之时:双方需要协调一下,选择一个良辰吉日吉时举办婚礼(很多人在领结婚证的时候也是要选择一个好日子的,我们一般都以办婚礼为真正意义上的结婚)。男方需要给女方礼金,女方也会准备嫁妆。然后在结婚的时候,男女双方家里都会贴上“喜”字,在结婚的前一天,新娘必须是在自己家里的,新娘还要开始去理发店做头发,化妆,穿婚纱,这一天新娘不能卸妆,需要等待结婚当天的来临。结婚当天,新郎的婚车会从男方家出发来女方接新娘。当然,新娘不是这么好接的,会有一些伴娘在新娘房门前出问题考考新郎,只有经过了考验,新郎才会被允许进入房间去接新娘。在接到新娘之后,会出发去办婚礼的地方,可以是酒店,也可以是男方家里,这个看个人意愿。接着新郎新娘会在众多亲朋好友的见证下完成结婚誓言和婚戒交换,还会让新郎新娘同咬一个苹果,一人一边。接下来就是新郎新娘逐个地给亲朋好友敬酒等等。宴请结束之后(通常男方跟女方都会分开举办一次婚宴,宴请各自的远亲近邻等等),就是俗称的“进洞房”了,很多朋友都会“闹洞房”,增加婚礼的欢庆程度。还有就是在新床上撒上果子,如枣子、花生等等,寓意早生贵子。

结婚之后:婚礼之后剩下的就是新娘“回门”了。新郎会陪同新娘一起回门,并且还必须要带着礼品,不能空着手去。

从这些现象可以总结整个结婚的主要步骤就是:相亲(有对象的就省去了这一步骤)、合八字、订婚、选“好日子”、送嫁妆、贴“喜”字、新娘化妆、迎亲、宴请、闹洞房、回门。

二、分析现代婚俗与古代婚俗的异同

1、相亲

旧时男女当事人并不相见,而由父母长亲包办,是通过红娘将素不相识的两个男女约到一起,见面这天相亲的男女都特别注意个人的形象,力争给对方留下良好印象。如果男去女家相亲,一定要梳洗整容,衣帽一新,痴苶的男娃们,父母或家长还要教他到女家后怎样敬烟敬酒,怎样说话称呼,怎样端饭待人等,然后在媒人和父母或家长的带领下前往女家,其举止大都是拘禁呆板有余,潇洒大方不足。

而在现代,媒人选好合适的对象之后会通知男方,并带着男方的父母还有男子本人去女方家拜访,然后两家交流交流,好彼此多了解了解,增进情谊。

2、合八字

合八字,相传到清朝才兴起来。据说,明朝末年有位叫王铁珊的大臣,苏中里下河人氏,此人甚是忠厚耿直,避乱在家,一心想摆脱“伴君如伴虎”的生涯。无奈皇帝爱贤,竟准了他“汉不招驸马,满不中状元”的条件,传他进京为官。其后不知过了多少年,有位聪明美丽的公主,一心要招汉人为驸马。其时,王铁珊虽早已辞世,然“汉不招驸马”的禁规尚未失效。那些继王铁珊之位的臣子们,不想皇帝违约,便利用皇帝迷信“三生”因果报应之说,搬出婚嫁“合八字”的命术来。在“何年何月何日何时”这八字中,除五行诸如“水火不相容”外,主要以男女双方的生肖属相为准。比方说,一方属羊,一方属虎,即“羊入虎口”,命相不和,相克。臣子们以此为借口,直谏皇帝不得违先皇邀王铁珊出山之约。于是上行下效,结婚“合八字”之风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

在现代社会,一些地区的婚俗中早已经没有了“合八字”这一习俗了,也有的地区仍然延续着这一习俗的发展,但是可能是由于自由恋爱的普及和人们观念的改变,也或多或少的减少了“合八字”的必要性了。

3、订婚

在古代,订婚称为“纳徵”,这一步是正式订婚,婚约正式成立。“徵”着,“成”也。但“纳”了以后才算成,不纳不算成。“纳”,无非是“纳”钱财。俗称“财礼”,也叫“彩礼”。男方纳了彩礼,双方订立婚约。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婚约一旦订立,就具有了法律效力。那是的法律,不仅保护婚姻,也保护婚约。任何一方悔婚,除了要受到社会谴责之外,往往还要承担法律责任。官方或者社会,认定一个婚约是否有效,就看女方是不是接受了对方的彩礼。

但是在当今社会,订婚不需要订立婚约,只是需要宴请亲朋好友就可以了,而且现在还想也是可以悔婚的(当然这是个人问题),悔婚之后不会像古代那样承受很严重的后果。

4、选“好日子”

好日子就是所谓的婚期。在古代,男女到了婚配的年龄,要结婚了。男方选好了好日子,请媒人送到女方去,请求女方同意,就叫“请期”,就是“请求女方同意结婚佳期”的意思。这一步,媒人还是要带钱物给女方的(古代也有以雁为礼物的)。有些地方,这一步俗称“送日子”或“送好日”。

在现代社会的城市里面,不一定有什么仪式,但双方选定一个日期,这是绝对必要的。但在农村许多地方,则至今还是男方请媒人将选定(其实是事先双方协商定了的)的佳期送到女方。也有些家庭,佳期是请术士选定的,或是提供一个大致的时间段,让术士确定若干个吉利的日子,双方就在这些日子中算一个。这个阶段,不论以前如何,女方仍可以想男方要求彩礼,作为同意佳期的条件。佳期一旦确定,没有重大的事情,就不能更改。到了佳期,就行结婚礼。当然,在此之前,双方就互相协调,预先做好准备工作。

5、送嫁妆

送嫁妆,即发奁。女儿出嫁,首先要准备嫁妆。近代多流行于汉族某些地区。陪嫁由女方自备,其种类可分为铺陈、摆设、日用等物品,因世俗视嫁妆多寡而论新娘身份高低,故而一般人家不得不倾其所有,大事铺排,以争体面。陪嫁物多为衣服、蚊帐、被絮、澡盆、脚盆„„ 在现代社会,嫁妆多为车、房以及其他物品等等,也有的是直接以钱为嫁妆,但这些都是可以根据男方的要求而决定的,并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

6、贴“喜”字

不管是在现代还是古代,人们办喜事的时候,总爱在门窗上贴上个大红喜字,据传说,这一习俗与宋代王安石有关。

王安石上京赶考之时,机缘巧合对出了马员外为女儿择偶出的对联,幸运地被选作女婿。结婚当天,正当新婚夫妇拜天地时,报子来报:“王大人金榜题名,明日请赴京林宴”。马员外听后,重开酒宴。王安石喜上加喜,脸色三分醉意,就在红纸上挥笔写一个双喜字贴在门

上,并吟道:巧对联成双喜联,走灯飞虎结丝情。从此这一习俗便流传开了,更是一直流传到现在。

现代人结婚往往还是喜欢在门窗上贴上“喜”字,倒不是说真的是流传于以前的那些传说,而是更多的是想图个喜庆,图个吉祥。而且“喜”字一直都是用红纸剪裁的,那是因为红色象征着吉祥、希望。

7、新娘化妆

新娘在喜日前夕,就要忙着打扮自己了。用化装、造型等手段,弥补缺陷,突出优点,展现新娘外表之美。按民间传统,新娘打扮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婚礼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南北民间都流行着古色古香的沐浴更衣、“上头”、“开脸”的礼仪习俗„„ 开脸,亦称开面。所谓开脸就是用刀剃掉、或用两根线互相绞合,用以绞尽脸面上或脖子上的汗毛,修齐鬓角。开脸必须在婚前一日进行,而且必须有儿女双全的有福的妇人来完成。近、现代某些地区仍有这样的礼俗。巴金先生的小说《春》曾写过这样一个细节,蕙要出嫁了,周氏来给蕙开脸,她一面用丝线仔细地绞拔蕙脸上和颈上的汗毛,一面絮絮地对蕙讲了一些到人家去做媳妇的礼节。开脸之后便是蒙上“盖头”,或坐轿、或骑马前往夫家了。

我们家乡如今结婚已经没有了那些所谓的“开脸”之类的了,现在结婚的时候只需要在婚礼前一天,到特定的做新娘妆的店去做好头发、化好妆就可以了。

8、迎亲

迎亲就是新婚大喜的日子,新郎亲自去迎娶新娘。亲迎这一步,是狭义的婚礼,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婚礼。古代新郎迎亲,一般是用花轿或者船,在花轿或者船上都使用红色来象征喜庆与吉祥。

而在现代社会,更多地是使用喜车代替了古代的花轿和船。婚礼中用的汽车,也要装饰一番,如插上一些玫瑰,贴上几个用红纸剪的“喜”字,或者红纸黑字或红纸金字的祝贺词句等等。而且,喜车不止一辆,有新娘和新郎专用的,也有其他人如双方父母、兄弟、亲友等用的。

9、宴请

宴请是跟亲迎在同一天进行的。古代宴请宾客的高潮是在男方家的晚宴,新娘在拜完堂之后就随着新郎一起进入新房了,之后新娘会一直待在房间里等着新郎,而新郎则是走出房门,到大堂中去给很多亲朋好友敬酒,在古代的婚礼宴请的习俗中,新娘是不需要露面给亲朋敬酒的。

在现代婚礼上,也是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但是与古代不同的是,新娘不必独自一人在坐在新房内,她们可以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礼服向各桌一一敬酒。

10、闹洞房

古代的婚礼,闹洞房是整个结婚最热闹的场面。拜堂之后,约从未时开始、亥时结束,共五个时辰举行闹房,有喝交杯酒、破果碟、拦新娘、送新郎新娘、撒帐、戳床等十二个程式,还可插入耍大伯头、嬉老公公、捉弄新姑爷、捉弄伴娘等四项活动。按照习俗,每个程式动作必须说若干喜庆的话,其内容雅俗共赏,令人捧腹大笑。即便有些语言、动作超过常规,也是俗规所允许,不得翻脸反目。

现在,婚礼上的“闹洞房”依然存在。在婚宴结束之后,新郎新娘就往新房,亲友们有的回家,有的则也到新房,还要“闹新房”,不乏闹到半夜方才离去的。还有“嬉老公公”这一程式也还是存在的,在我们家乡遇上有人结婚的时候,总会看到男方的父亲被画了一个大花脸,然后被几个亲戚好友压到卡车上,然后绕着镇子,伴随着响彻天际的锣鼓声。这个俗称“扒灰”。

11、回门

旧时汉族婚姻风俗,即成婚后三、六、七、九、十日或满月,女婿携礼品,随新娘返回

娘家,拜蝎妻子子的父母及亲属。自亲迎始的成婿之礼,至此完成。此俗起于上古,泛称“归宁”,为婚后回家探视父母之意。近代通鲍在婚后第三天,又称“三朝回门”。此为婚事的最后一项仪式,有女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赐,女婿感谢岳父母及新婚夫妇恩爱和美等意义,一般,女家皆设宴款待,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族尊长陪饮。一般不准在岳家过宿,必须当日返回男家。

在现代,回门一般是在婚后的第一天,新郎和新娘一起回娘家,一般还要带上一两桌酒菜,这些习俗跟古代相比没多大变化。至于回门的天数,现代也已经没有那么多拘束了。

三、总结

随着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或许古代的一些婚礼习俗一直会继续延续下去,我们也会乐于传承这些习俗,也或许,在以后的发展中,我们的婚礼习俗会越来越多的融入更多新鲜的血液,让我们的婚俗种类越来越丰富,也为结婚这一繁琐的礼节添上不少乐趣。

参考文献:

[1]《中国民俗学通识》 赵杏根 陆湘怀 东南大学出版社

[2]《中国古代文化讲义》 葛兆光 复旦大学出版社

[3]《全国各地结婚习俗》 苏豫 外文出版社

结婚风俗 第二篇_结婚习俗

过礼:

一、男家送给女家(简化):

1、礼金(按原商定的数额交女方,免回)

2、封新娘利是(18元)

3、礼饼金(按商定,封利是,免回)

4、过礼时带去礼饼2盒(女家回一盒)

5、冬菇1包、鱿鱼1包、虾米1包。(女家回利是) 蜜枣2包。(回1包)

槟榔2对。(2只公,2只母)(女家留母,回公) 椰子1对。(1只公,1只母)(女家留母,回公)

6、冰糖(女家回9砖红糖)

7、烧酒2对(回1对)

8、生果(回利是)

注:男家当日用礼饼12个,生果8个拜祖先各处,另12个礼饼,生果拜外祖。

二、女家交男家带回:

【结婚风俗】

1、莲藕1对,姜1蔬,芋头(要连仔带)1棵,五色豆(红豆、黑豆、白豆、绿豆、眉豆、花生、莲子、红枣、百合)留结婚满月煲粥用。

2、黄糖松糕(2大底、2小底),煎堆(80个)(或封利是男家订购)。

3、女婿裤1条,银包1个,皮带1条,鞋1对全部用铜盘盛载(或封利是代替,在封利是上写明用途)。

由于各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不同,过礼的物品也会不同,按具体商定进行。

男家安床细节:

如果条件允许要选择父母双全其有仔有女,运情不错的男孩子帮忙安床,如男仔已结婚,女方已怀孕者不能选其帮手。

安床放好床垫,入好被子,放好席子,叠好被后,床四只脚放一封利是,在床上放大盘(18寸)1只上装有筷子1筒(红色)、新碗1筒(10只),更1筒(10只)、尺、称、剪刀、线盒、两支针用利是封封好,果盒1个、红枣、白果、百合、莲子、花生、白豆、红豆、核桃、蜜枣。

用红纸写上“遇事大吉,百年好合,永结同心。”金字,安好床后,大家吃汤圆,祖屋、新居两处门口上贴“双喜”字,两侧贴对联。

搬嫁妆:

选好时辰,搬嫁妆到新屋新房,要买一个行李箱(代替以前的“窿”),内放睡衣2套,内衣2套,四季衣服,棉纳,数目要是双数,用柏、莲子、龙眼、利是伴着,还有剪刀、尺、龙凤被(不一定要有龙凤),枕头,床单等床上用品,蚊帐勾、茶具、全盒、鲜花1盘,拖鞋2双,痰盂1个,内放红鸡蛋1对,片糖2块,红筷子10只,姜2块。另外要有把伞,然后就是女家送过去的家私电器(如果已经放在新房使用,就可以用空盒代替,只搬空盒)。

正日接新娘:

一、迎亲时男方带鲜花一束,生果8个,生菜、烧酒2支,雁鹅金(约50元)(女方回利是)开门利是。男家送女家龙凤烛1对(迎亲烛)于新娘出门时,在当天神位点,短香,长寿香,还有祖先及各神位上香。新娘出门时拜几拜即可,另女家带上白瓦煲1个(日后煲姜用)内防腊肠、米、生果、利是、柏、龙凤碗1对、瓷更1对、筷子2对、茶壶、杯带往男家(瓦煲不用铁线固定的那种),男家要回利是给带煲人,女家封鸡仔饼给男家。

二、用花车绕过路途及祖庙照相等事宜按习惯进行,注意控制时间在好时辰抵达祖屋。

三、新娘抵达祖屋入门时跨过火盘入门口,新娘入屋时,家公家婆不宜出门碰面,先在房间内等待,待新娘进入房,才出来打点一切,新娘进了房,先脱下白婚纱换过红色衣服再出来拜神(不宜穿白婚纱拜神),拜祖先、外祖。斟茶家公家婆和长辈,完毕后新人及好友亲戚到新屋,开茶会,来宾到新房取回利是。

上头:

上头一般在结婚前一晚搬嫁妆后进行,要择时辰,由父母子女配偶齐全之长辈梳头,也可以父母梳。男女双方均要用黄皮叶冲凉梳洗干净,着新睡衣,女方要择一个地方看得见月亮的窗口,开着窗进行。

边梳边讲: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叔叔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荀尽齐眉(一般都是讲到三梳就止,看各地习惯)。在头发上插柏。

用汤圆3碗(每碗9个)、烧肉、鸡、生果(苹果、橙子),拜祖先、外祖。在唐天神位处烧香1注,长寿香、龙凤烛1对、

元宝6只、寿金、贵人、六马、龙衣拜神,上头完毕。

注:回利是给帮梳头的人。

由于时代进步,物质可以一切从简,各礼均以利是代替也可,代替例如西饼的,就在利是封面写上西饼金。 返面:

返面可按旧习惯进行,如时间允许也可于结婚日迎亲后,待完成有关程序仪式后,到新屋,新屋后又完成有关事宜后,一对新人可返回娘家。

返娘家时男家送:洗屎鸡1只(女家回利是),烧肉5斤(回头尾),烧酒2支(回利是),生果8个(回利是),面条2扎(免回),先拜当天,祖先(可用送来的烧肉,生果及饭来拜)再给父母(岳父母)、长辈敬茶。

结婚禁忌:

孕妇和戴孝者都不可以目睹新人出门及过门,更不能碰新人的衣物及新房所有物品,所以大家在请客时候要注意。姐妹不能坐新床。(各地方不同)

结婚风俗 第三篇_结婚习俗

婚庆——村里的大喜事

在我看来,城里人结婚实在是太简单了。自由恋爱,办个证,请亲朋好友,某餐馆酒店,吃一大顿,随个份子,餐前一个主婚人主持一下,完事,各回各家。大家就在这简单的仪式中体味着幸福与喜悦。但今天我想说的是我们那里传统婚庆。说它传统,是因为它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了。都是老人们一代一代的流传下来的。

因为整个环节比较烦琐,为了方便阅读和理解,我就按时间顺序分门别类地介绍了。【结婚风俗】

一、说媒

这个程序是必须的,不论你是青梅竹马还是两小无猜,也不论你是如胶似漆还是已经好到了肉里头,更不管你是生死与共还是难解难分,这个程序是必须要的。倒不是父母有多大面子,也不是说要传承“父母之命媒说之言”的古训,实际上是父母为你站的一班岗,也就是说,当你的发展产生危机的时候,这是一张挡箭的牌。

当然,有的父母自然会考虑所谓门当户对因素,也有的父母会对你选中的对象来个二次考察,把好进口关,还有的女方父母确实也有明媒正娶的思想。总之,总之,父母自有父母的一番良苦用心。

诚然,现在的月老多有安排的成份,但这一道程序也是必然。

二、定婚

定婚是媒说的继续,主要是通过媒人的牵线搭桥,让双方进一步交往,双方没多大的不合,可以继续下去,那就到了定婚的状态了。这个过程,还会有的女方家庭索取彩礼的习俗。 在我们那,男方给女方的聘礼或彩礼,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男退女该丢,女退男该收。

三、合八字儿

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也就是将男女双方出生的年月日时给八字先生合一下,看看是否相生相克、相刑相合,是否旺夫旺子,是否刑夫克夫,是否财旺福旺。八字先生自有八字先生一套数术,不必太过计较。不过一旦以后生活有变,这很有可能成为很多人找托词的理由。 这个过程,实际是父母的最后把关,如果发展中不如意,就说八字不合,如意了就说是好合好姻缘。

四、选金日

就是到了瓜熟蒂落的状态了,就去找算命看年月的先生选择结婚的日子。

五、正式结婚

现在进入正题。婚礼一般是三天,第一天称为搬弄(不是搬弄是非,是搬用品),第二天为正宴,每三为复宴。

1、请客

这是为婚礼做准备阶段。

农村结婚不象城市里去发请柬(个别也会有),要在婚礼前一天,由新郎或新娘挨家挨户去相请,“本人明天结婚,请(各种称谓)早点来帮忙。”一家有事百家帮,大家虽然会有点累但都会非常高兴的。

2、搬弄

第一天请了乡邻,第二天乡邻就会陆陆续续到主事家,在近邻家搬来桌子、板凳,厨师进场,杀猪宰鸡。

厨师分为主厨和帮厨,主厨根据东家预计的桌数安排材料,帮厨主要负责打下手。 在这一天,要落实支客(就是城市里所谓的主持人)。支客也分主次,一般由村中德高望重、能说会道、条理清楚的人担任。

支客确认后,就要安排执事单,也就是谁谁谁做什么的安排,专人书写张贴公诸于众,到时各理其事,也就是各负其责。

分工一般为:

礼台:负责收礼,由2人负责,一人记帐、一人收礼和唱礼。如“张家凤豆腐一磨”“王大山现金一百元”“李青松踏花被一床”“„„„„”

管水:由1-2人组成.负责用水的畅通,有那还没解决引水工程的地方,就得挑水或背水,是一个苦差。

管火:就是管灶的,由1-2人组成。

煮饭:由1-2人组成。

油亮(管电):由1-2人组成。

端盘下套:由2-6人组成,就是送菜到桌上。

俸烟:由2人组成。

上茶:由2人组成主要是对家婆屋里来的人和送亲的队伍上茶。

管酒:由2人组成。

添饭:由4-8人组成.

捡碗抹桌:由2-4人组成。

洗碗:由1-2人组成。

3、送梳

这是指男方的。

在搬弄这天下午,由媒人与几个跟随的乐师,带着2把梳子,挑上猪肘子,还有2-12套衣服,吹吹打打到女方家。

4、梳头

这是指女方家。

用男家送来的梳子为新娘梳头,前三梳由母亲操梳(无母亲则由女方长辈),以后由专职的女梳头娘主办,这个过程由母亲或长辈对新娘进行最后叮咛,母亲一般是教育女儿“要守本份、守妇道,相夫教子,要孝敬公婆。”

而梳头娘则主要说唱父母的生之恩育之情,要“常回家看看„„”

这个过程会表达的梳头娘会让娘母女泪水涟涟。

5、家婆屋进场

又回到男方家来了。

“各位父老乡亲,今天是某家某某结婚的搬弄之日,明天就是他新婚大喜的日子,我受东家委托,担任这一喜庆的支客,希望大家给我勤快点,执事单已经公布,大家对号入座,不得拉稀摆带,都跳得圆点,没上执事单的也不是说没啥子事,见吃不住口、见做不停手,见机行事,不要象赖疙宝,夺一下扭一下,甚至夺都夺不所扭,特别是年青的姑娘小伙子,更不要偷奸耍滑,今天是人家的事,说不定明天就是你的事,调工换戏,调点工夫在这里,以后才有你们的好处。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一句话,都要听招呼,可以不尊重我,但请你尊重东家。好了,闲话少说,现在开晚饭,打牌下棋的都收捡了,吃了饭后再整,端汤送水的,拣碗抹桌的,各人找到各人的活路。”

下午5点半左右,支客就开始行使权力,大家也就各就各位,摆夜饭。

为啥要在这个时候呢,主要是家婆屋里的人一般是在傍晚时分到来,来的都是客,地邻先吃了做好迎客的准备。

傍晚时分,家婆屋的到来,在离主家100米左右的地方,先放鞭炮报信,于是这边迎客的立刻行动起来,管烟的到门外散烟迎接,乐师吹响喜曲,“鸣哪鸣哪弄你哪„„”,这边不论是打牌的还是下棋或吹牛的,都要把桌凳腾出来,让家婆屋的人坐下,司茶的迅速摆上茶杯或茶碗,盛上茶。

茶闭,支客即指挥摆饭,招待家婆屋的人。

6、升官戴帽

这个相当于女方的梳头,也是一种成年了的仪式。

升官戴帽有四个程式,首先是东家的仪式,由东家聘请的升官戴帽师傅主办,然后是祖家婆屋(既新郎的老婆--曾祖母的娘家人),过后是老家婆屋(既新郎的奶奶--祖母的娘家人),最后才是小家婆屋(新郎的妈--母新的娘家人)。

“有事者各理其事,无事者站立两傍,现在升官戴帽开始,有请某家的上堂举行升官戴帽仪式。”

随着支客一声招呼,升官仪式开始,如东家不举行,就摆摆手或轻声道:“算了。”于是支客即唱道“东家免了,有请某老家婆屋举行知官戴帽仪式。”如老家屋不举行,也摆摆手或轻声道:“算了。”于是支客即唱道“老家婆屋免,有请某祖家婆屋举行知官戴帽仪式。” 有关升官戴帽的说词,会略有不同,但大致都差不多。

7、放花炮

仍然在男方家。

放花炮是升官戴帽的继续,除东家升官不放花炮外,祖家婆屋老家婆屋小家婆屋都要放的,如果家婆屋旗鼓相当或商量一致可以先行升官戴帽后集中放花炮,以示连续,也更加热闹,但由于贫富不一准备不一,有的放得多有的放得少,心理上的攀比因素抬头的话,就只好各放的了。

过去放花炮有专门的炮匠,都是那种家庭作坊的产物,危险度相当高,放之前有各种防范措施和设施,主要放的有:观音坐莲;童子拜观音;鸳鸯戏水;丹凤朝阳等等,最刺激的当数蜂子朝王,那蜂子炮在人群中拐着弯乱窜,裤脚里背窝中袖统内,也不管你男女老少,只顾自己乱钻,于是有的尖叫、有的嘻笑、有的遮面、有的捂耳、有的钻到桌子下、有的跳到板凳上,只有那炮儿匠偷着在乐,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炮不会伤人,通过这样做了个活广告,以后还都争着请他。现在国家明文禁止作坊式地生产爆竹,那一份热闹已经作古,取而代之的是各类礼花和焰火。

花炮结束,第一天的事务告一个段落,支客要对当天的情况进行总结并安排第二天的事务,“帽已戴了,官已升了,花炮已放了,大家都好好耍了,今天大家都各人理倒各人的事,都干得很好,受东家的委托,我在此感谢了。接下来,主人家说了,要打牌的有油亮,要睡觉的有铺帐,要回家的有月亮,手脚冷的有火向。明天早上8点开早饭,还是老规矩,学生摆头轮,接着是地邻,家婆屋也不讲特殊,哪有位置哪里坐,主人家的事,就是大家的事,吃了早饭就去迎亲。管厨的,烧火煮饭的,今晚还得辛苦,明天多吃一碗豆腐„„”随着支客的话音,大家发一声吼,欢天喜地地找自己的乐子。

8、送亲

我们又回到女方家吧。

女方家的正宴是早饭,都要摆九大碗(是什么我不太记得了)。根据新郎家的远近情况,一般在早上10点左右,支客就招呼送亲了,把嫁妆收拾停当,主要有大红柜子,大红箱子,现在有彩电冰箱洗衣机等,最主要还是床上用品,一般是8至12床被子,床单被子各4、6、8、12不等。

嫁妆收拾好后准备起轿(两家远的话就会改成车送了),这时乐师吹响悠扬无婉转的《离娘调》,如泣如诉,新娘开始向长辈告别,主要是向父母告别,都要跪拜的,有能说会道的新娘或性情中的新娘会边哭边数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时父母都会硬着心肠地让女儿安心地去,当然还得作一些嘱咐,支客一声令下,“起轿。”于是大家都上路了,乐师吹响《常回家看看》,有那些过去曾经对新娘有想法的小青年借着乐曲“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地作着最后的表白。

一般嫁妆都是抬着走,现在公路已是村村通了,不用抬了,过去抬的时候,其实抬的不累,最累的是乐师,所谓乐师,其实就是吹唢呐的,吹得响不是本事,会换气才是本事,会

换气也不是大本事,要边走边吹边换气才是大本事,乐师必须走在抬嫁妆的身后,亦步亦趋,不能快了也不能拉下。

第二天就是拜堂成亲了。十二点钟准时拜堂,三拜以后送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到了晚上就要开始闹洞房了,这时新郎和新娘必需要准备点糖和糕点了。这些是最有意思的了,但一般时候小孩子是不让参加的,所以我知道的就比较少了。

第三天由舅子来接新郎新娘回门了,回到娘家吃了午饭后回到家里婚礼才正式告结束. 男方回到家来还得还桌椅板凳,锅碗瓢盆等.这一次下来可不是一般的累,但新郎心里可是美滋滋的。这可是人生的头等喜事啊。

好了,我知道大差不多就这些了。其实每个地方的习俗不一定都一样但人们对新人的祝福应该是一样的。每一个环节都张显着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结婚风俗 第四篇_上海结婚习俗有哪些

上海结婚习俗有哪些

结婚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上海作为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对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保留了多少,又具备哪些独特的结婚习俗呢?飞鱼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上海的结婚习俗到底有哪些吧。

一、传统的上海结婚习俗

1、旧时上海女子有休夫权利

早在清末,上海便流行留一种"通脚"的习俗:男女经媒人介绍定亲后,为了要了解对方的人品和家境,在正式结婚之前,姑娘在媒人的陪同下,带着礼物,第一次去拜见未来的公婆、长辈和丈夫。从此以后,姑娘便可以随时去婆家(但不能过夜)。起初,这种婚俗仅限于浦西,而且只有女方才拥有这权力,谓之"女通脚",又称"过门妇女"。后来,随着浦西又出现"男通脚",这种风俗也传到了浦东。象这种婚前可相互见面(而且出女方处主动地位)的习俗,在封建社会的中国,别地是难以做到的。这种"通脚"风俗给了妇女一点选择的余地。如果他们在串门时感到对方的家境、相貌以及道德品行等不满意的地方,便有赖婚和退媒的举动了。

2、解放前就流行“姐弟恋”

解放前,浦东人结婚,习惯上新娘比新郎要大几岁,当地称其为"大娘子婚姻"。它不同于"二十岁大姐十岁郎,夜夜困觉抱上床"的童养媳制度,而是指男子到婚龄时,娶的女子年岁要比自己稍大,故有"女大三,屋脊坍","女大四,头触制"。"女大七,哭泣泣"等说法,而历代有文献记载的婚姻年龄规定也都是男大于女。而浦东人却认为,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以前男女成婚早,女大男的几岁,要懂事体一些。即俗话所说:"长嫂当母,长妻当姐"。很明显,其目的无非是让女方多操持家务。关于这点,上海县的七宝镇便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在那里,当家人都是妇女而很少是男子。更有甚者,在旧上海部分地区有女无子的人家,为了养老送终,不绝香火,必须招婿入赘。这种婚姻习俗本不稀奇,别地也多见,但奇怪的是这儿女婿入赘后,必须为妻姓,生育的子女则更不用说要沿袭母亲的姓氏,成为女姓家族的成员。这对男方来说,其身份还不如出嫁的女子,因为后者还能保其本姓。

3、一场婚礼宴客要几天

第一天是女方家请客,摆了20多桌酒席。这天,男方家派人来取嫁妆,嫁妆包括彩电、音响、空调、冰箱、助动车等,共动用了3辆货车、4辆小轿车,运输“车队”浩浩荡荡,引来围观者无数。

第二天是男方家摆酒席,中午和晚上共有44桌酒席。上午九点钟,老付他们就跟随迎亲队伍出发了。11点多,新娘换好衣服离开娘家,清音班提前奏起了《欢乐歌》、《小六板》等丝竹曲子。来到男方家,摆上香案,点起花烛,就开始举行仪式:首先,在丝竹乐声中,男女傧相、新郎新娘、主婚人、来宾等依次入座;证婚人宣读证书之后,新人拜天地、拜父母、相互对拜,并饮交杯酒;接下来,亲朋们观看戏曲表演。而后,将新人送入洞房,满座宾客才开始吃饭,此时已是下午一两点。

4、诸多名目

南汇一位认真编写地方志的老唐,叙述起了本地的一些旧婚俗。他说,夙昔南汇各地方成亲的样式繁杂,主要有打铺盖、提箱、哭出嫁、拿妆奁、挽手进洞房、吵新房、回门、满

月等。 打铺盖成亲前一天,新娘的红绿被头缝好后,用一匹土布把被子、枕头等扎成铺盖。多的十几条、几十条,称“被山”。

提箱准备好箱橱以后,怙恃把给女儿的被头、土布、衣裳等递给新娘的阿哥阿嫂,由阿哥阿嫂一件件插进箱橱里。

哭出嫁提箱时,母女饮泣哭泣,母亲哭的是辛劳养育的珍宝女儿要摆脱家门,女儿哭的意思是谢谢爷娘养育之恩等。

拿妆奁成亲前一天或当天,男方到女方来拿妆奁,取妆奁的人务必要等女方家请他们才干进门,然后燃放鞭炮,发送妆奁。拿妆奁的人务必朝东或朝南目标走,半途上不及转首,也不及停下来,并且要兜远路给人看,叫"兜青龙"。

回门成亲第3天,新娘回外家望爷娘,叫三朝回门,新郎备了礼品,陪伴前去。但入夜前,新娘务必趁早回婆家。

满月成亲后第4天,叫小满月,新娘依然回外家,当天回婆家。过了数天,外家兄弟到男方家约请,新婚鸳侣回外家,叫大满月,新郎务必当天回家,新娘住上几天后由新郎接回家。离外家沿途红伞到夫家,所谓到处农村到处例,中国差异省份及籍贯的人士在举行婚礼节式时,也别有其特殊的嫁娶习俗。固然局部有兴趣的古代礼节已因文雅成长或简化婚礼而被省略,但这些迂腐兴趣的婚礼习俗仍甚具阅读代价。如果你的另一半与你拥有差异籍贯,也可借此机遇, 一窥他故乡一些特别、兴趣的嫁娶仪式。

上海古时的民俗至极注重古代,繁复的六礼节式,包罗纳采,问名,纳吉,纳征 ,请期及迎亲也按足古代管事,小心翼翼,由于旧时年轻男女并无自由晤面及爱情的机遇,由提亲,订下婚约以至婚礼时期都有赖媒妁当中间人,联系男,女两家及协办婚礼节式,因此迎亲后必然要给媒妁奉上媒妁利是,以报答其推进姻缘之恩。

在旧时的村落里,不是通盘人家都能包袱为新娘子做裙衫的经济包袱,因此不少村落女士出嫁时,都邑身穿赤色长衫或大红套装,庖代裙衫。

新郎出门前,都要先在外家吃一碗以莲子、百合煮成的甜羹(糖水),代表女家期望女儿出嫁后能过甜蜜生存的愿望。在送嫁的进程中,女家一位属全福之人(即怙恃双全,与丈夫亲善而有子女者)的女性父老,或女司仪撑起红伞伴着新娘走,以保卫她不受妖邪侵犯。

女司仪在新娘出门时要多带备一双全新的绣花鞋,待新娘登上肩舆后,便要立刻更调新鞋,表现新娘离家嫁作人妇,便不会带任何属于女家的工具到夫家,寓意将以后的生存托付于丈夫手上。

若是女家无设席款待亲朋,又或发出约请时有所遗漏,过后要向这些亲朋派喜糖(即印有"喜"字样或赤色包装的糖果)庖代,以斧正式知照大家女儿已出嫁。

结婚风俗 第五篇_结婚习俗

结婚风俗 第六篇_中国婚礼习俗 中国婚礼文化

中国婚礼习俗 中国婚礼文化

中国婚礼习俗 中国婚礼文化 中国婚礼的习俗有哪些?婚礼中国!

婚礼,在中国原为“昏礼”,属于汉族传统文化精粹之一,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基于此原因,夫传统中式婚服(明制)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昏礼在五礼之中属嘉礼,是继男子的冠礼或女子的笄礼之后的人生第二个里程碑。

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後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後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中国传统婚礼,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以及独具风格的传统喜文化特征,亚洲婚礼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时代变迁尽管有些礼仪已经逐渐淡出,但保留下来的精髓依然独具魅力。

中式传统婚礼源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和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传统中式婚礼习俗

1. 三书: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

“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

“礼书”---礼物清单,当中祥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

“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2. 六礼:是指由求亲到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分别为:

“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

“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过大礼:男家择定良辰吉日,带备礼金及礼饼、椰子、茶叶、槟榔、海味、三牲(包括鸡两对、鹅两对、猪脾两只)、莲子、芝麻、百合、红枣、龙眼干、糯米粉、片糖、洋酒、龙凤镯一对、结婚戒指和金链等等,送到女家。当女家收到大礼后,将其中一部份回赠给男家,这叫“回礼”。通常是把上列物品的一半或若干,再加上莲藕一对、芋头一对、石榴一对、四季桔一对、手帕、女婿的西装、皮带、礼、银包、纸扇一对、利是两对,上写“五代同堂,百子千孙”。)

“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隐含不尽之意;

“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3. 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4. 闹洞房:早时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讯,婚后如意吉祥。【结婚风俗】

5. 嫁妆: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财富的象征。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妆除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古时,女子需要一个大柜和一个小柜到男家做嫁妆,内放七十二件衣服,用扁柏、莲子、龙眼、及利是伴着;还有绞剪,寓意“蝴蝶双飞”;尺,寓意良田万顷;花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龙凤被、枕头、床单等床上用品;拖鞋两对、睡衣和内衣裤各两

套;子孙桶(痰盂),内放红鸡蛋一对、片糖两块、十只红筷子、姜两片、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453368/

推荐访问:洞房 农村结婚风俗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