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生活常识 > 我的长孙皇后

我的长孙皇后

时间:2018-06-08   来源:生活常识   点击:

【www.gbppp.com--生活常识】

我的长孙皇后 第一篇_长孙皇后:古代政治成就的千古贤后

长孙皇后:古代政治成就的千古贤后

学前教育学院 14心理 陈璐 1416113102

摘要:后宫女人参政,一直是古代皇权制度中的一个特殊现象。一个热衷于治政的皇帝,政治就是他生命的全部。惯性思维使然,他们与同床共枕的女人,也难免会谈及政治话题。对于他们,生活往往就是政治的一个延续。特别是在漫漫长夜而又无心睡眠之时,政治的灵感像晚间喝多了茅台,会不听指挥的泛溢,冲突碰撞却无法宣泄,难免就地取材,向卧榻之侧的糟糠倾诉一下,聊以慰藉。

每天接触政治但不参与其中,也不吹枕边风。这样的女人有极高的素质和修养,堪称女人中的精品。长孙皇后,就是这极少人群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本文意在体现她在纷乱政治中所表现出的智慧和魅力。

关键词:政治、长孙皇后、精明睿智、温情政治。

皇后的桂冠,如诱人的饕餮盛宴。成为封建社会贵族女性内心趋之若鹜的存在,更是后宫妃嫔们想要举起刀叉拆入腹中的存在。在封建社会,妃嫔们朝思暮想的就是能否得到“天子”的宠幸,从此走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九鼎之尊,从而身价百倍,颐指气使。 对于皇后,人们想到更多的是锦衣玉食,是轻歌曼舞,是男欢女爱。其实,这仅仅是皇后生活的一部分。

在幽深的宫殿里,高墙把宫闱与世俗分成两个世界,这无形之中给泱泱后宫罩上一层朦胧迷离的神秘色彩。引得大家总想看个究竟——想看皇后走向“母仪天下”的酸甜苦辣;想看皇后与妃子们争宠夺

爱的悲剧性艳史;想看皇后在风险迭起的人生紧要关头体现出的智慧或权术;想看幽禁在宫闱之中的后宫第一人的精神生活……

在两千多年的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宫闱生活系列图景中,皇后们的人生际遇虽各有千秋,但终究脱不了悲剧性的命运底色。

在具有强大惯性的封建文化氛围中,皇后尽管是当时女人群体中的最上层,但在掌握社会评价系统的男人们看来,她们毕竟首先仍是女人。

她们仍脱离不开这个文化氛围,还只能在这个文化的大网中挣扎。

有位哲人说:“男人通过征服世界而征服女人,女人通过征服男人而征服世界。”这句话如果用在中国皇后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

历史上影响较大、特色鲜明的皇后不在少数。本文截取千古贤后——长孙皇后为例,意在体现她在纷乱政治中所表现出的智慧和魅力。

一.无处不在的政治之不谈政治的女人 虽说后宫不得干政,但作为皇帝每天在床上总会叨叨那么一点,也许是不平,也许是想要个意见。以至于这种政治形式变得普遍流行。

每天接触的人和事都与政治或人事有关,但不参与其中,也不吹热风扇冷气。这样的女人没有极高的素质和修养绝难做到,堪称女人中的精品。长孙皇后,就是这极少人群中的一个典型代表。长孙皇后虽贵为国母,自己握有实权,却并不过问政治,也不和李世民谈论政事。

李世民是个政治家,因此说话就难免会谈及政事。况且,李世民一向以民主的形象示人,非常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对于长孙皇后也一样。可你说的你的,长孙皇后全神贯注的听着,却并不表态。 长孙皇后三缄其口,迫于无奈也只说“牝鸡司晨,家之穷也,可乎?”母鸡打鸣公鸡下蛋的,您说这行吗?

长孙皇后所谓“牝鸡司晨”之语,是在说妲己祸国的前车之鉴,她不想步其后尘。这比喻自然有点夸大。

长孙皇后不喜欢政治。历史上皇后直接走上前台干涉朝政的大有人在,像西晋时的贾南风,隋文帝的老婆独孤氏。但这些长孙皇后都不喜欢。你李世民有过不去的坎儿,找大臣们商量去。问我,白搭。

二.无处不在的政治之不谈政治不等于不懂政治

长孙皇后对政事不掺乎。不谈政治,不参与政治,不等于她不懂政治,也不就说明她对政治毫无兴趣,只是她对待政治的方式和别人不一样。她有自己的想法,也有固守的原则,她是懂政治而不参与政治。

长孙皇后其实很精明。长孙无忌和李世民是故交,李世民没当皇帝之前俩人就很要好,坐了江山之后,李世民念及旧情,想提拔重用长孙无忌,于是和长孙皇后商量。这次长孙皇后没有保持沉默,而是坚定地说“妾托体紫宫,尊贵已极,不愿私亲更据权于朝。”明确表示不想让自家的亲人执掌大权。但是对于外臣,例如魏征,态度大相

径庭。有一次魏征差点让太宗杀掉,长孙皇后听说后穿朝服劝谏:“主明臣直”,才使魏征逃过一劫。

三.无处不在的政治之后宫这一方天地

在后宫,长孙皇后表现得更加老道。长孙皇后很仁慈,对待后宫姐妹,她多从女人的角度出发。有不小心犯错的,以批评教育为主,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有事态严重的,非要治罪,长孙皇后也会在量刑上尽量予以照顾。

这有点像如今的司法。形式虽然相同,实质却大不一样。

长孙皇后还专门著写了《女则》十卷,教导后宫之众,共同构建和谐后宫,为大唐盛世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力量。这让长孙皇后的形象变得十分高大,人格魅力持续升高。

四.无处不在的政治之长孙皇后的温情政治

长孙皇后对政事低调,是因为她对李世民有信心。世上没有几个男人真的愿意让女人掺乎自己的事业。在这一点上,长孙皇后活得很明白,李世民是个好强的男人,她知道他想要什么。

在更多的时候,长孙皇后对李世民是抱着一种欣赏的态度。这也是一种政治,一种独属于女人的温情政治。

长孙皇后用自己强大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后宫,让后宫秩序井然。家和万事兴。后宫自然就是李世民的家,只有家里安定了,他才会空

出心思去考虑那些国家大事。长孙皇后作为李世民背后的女人,她用实际行动做到了这一点。

历代帝王,有多少人因为后宫之事缠身,又有多少人沉迷于儿女情长不可自拔,有的还干脆将前台政治变成了后宫游戏。长孙皇后不想让李世民成为那样的人。

五.无处不在的政治之长久的温情

长孙皇后一辈子选择低调,一辈子选择温情政治,却在临死前着实参与了政治。关于宰相房玄龄的任用问题。这也是她唯一的一次主动参政。长孙皇后对李世民说,“玄龄久事陛下,预奇计秘谋,非大故,愿勿置也”。

正是这一次的参政,让长孙皇后的政治理念定了性。它是长孙皇后一生政治韬略和政治感悟的结晶,是她经过长时间的观察、长时间的积累得出来的结论,是温情长久积蓄之后的集中爆发。正因为这个提议,房玄龄在以后的日子里深得唐太宗的信赖,即使有人诬告他谋反,李世民直接就把那个人杀掉了,对房玄龄问都不问。

不可厚葬,不立碑。这是长孙皇后的临终遗言,也是她送给李世民和大唐的一份沉甸甸的厚礼,其中没有掺杂任何的私心和杂质。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我的长孙皇后 第二篇_唐太宗让爱妻长孙皇后与自己的祖先同享太庙祭祀

一、唐朝宗庙制度的发展

唐朝的宗庙制度有一个逐渐完备的过程,唐高祖李渊时期只有四庙,据《旧唐书·礼志》记载:

武德元年五月,备法驾迎宣简公,懿王、景皇帝、元皇帝神主,祔于太庙,始享四室。

贞观九年,李渊去世,太宗命令有司详议庙制,扩充为六庙:

臣等参议,请依晋、宋故事,立亲庙六,其祖宗之制,式遵旧典。制从之。于是增修太庙,始崇祔弘农府君及高祖神主,并旧四室为六室。

也就是说,贞观九年以后唐朝宗庙为六庙:

弘农府君、宣简公、懿王、太祖景皇帝、世祖元皇帝、高祖武皇帝。

但是,《旧唐书》在记载贞观十四年定宗庙庙乐时,却记载了七庙的庙乐:

皇祖弘农府君、宣简公、懿王三庙乐,请同奏《长发》之舞。太祖景皇帝庙乐,请奏《大基》之舞。世祖元皇帝庙乐,请奏《大成》之舞。高祖大武皇帝庙乐,请奏《大明》之舞。文德皇后庙乐,请奏《光大》之舞。七庙登歌,请每室别奏。 两相对比,增加了文德皇后庙。那么唐太宗为什么要将自己的妻子长孙皇后的神主直接祔于太庙,而不是另立别庙等自己驾崩再祔于太庙呢?这里暂且不表,下面会有另有分析。

二、光大之舞的性质

关于长孙皇后所用的这首庙乐《光大之舞》,首先我们可以来了解一下,在长孙皇后之前和之后,都是什么身份的人在用这支光大之舞。

《唐六典卷十四太常寺》:

凡有事于太庙,每室酌献,各用舞焉。献祖之室,用光大之舞;(黄锺宫调。)懿祖之室,用长发之舞;(黄锺宫调。)太祖之室,用大改之舞;(大簇宫调。)代祖之室,用大成之舞;(沽洗宫调。)高祖之室,用大明之舞;(蕤宾宫调。)太宗之室,用崇德之舞;(夷则宫调。)高宗之室,用钧天之舞;(黄锺宫调。)中宗之室,用文和之舞;(大簇宫调。)睿宗之室,用景云之舞;(黄锺宫调。)孝敬庙,用承光之舞。诸太子庙,用凯安之舞。

《册府元龟卷五百六十七》:

孝昭帝皇建元年九月诏议定三祖乐十一月癸丑有司奏太祖献武帝庙宜奏武德之乐昭烈之舞太宗文襄皇帝庙宜奏文德之乐宣政之舞显祖文宣皇帝庙宜奏文政之乐光大之舞诏曰:可。

《文献通考卷一百二十九乐考二》:

武成之时,始定四郊、宗庙之乐,群臣出入,奏《肆夏》;牲出入,荐毛血,并奏《昭夏》;迎、送神及皇帝初献、亚献,礼五方上帝,并奏《高明》之乐,为《覆焘》之舞;皇帝入坛门及升坛饮福酒,就燎位,还便殿,并奏《皇夏》;以高祖配享,奏《武德》之乐,为《昭烈》之舞;虻兀奏登歌;其四祭庙及丿倭代、五代、高祖、曾祖、祖诸神室,并奏《始基》之乐,为《恢祚》之舞;神武皇帝神室,奏《武德》之乐,为《昭烈》之舞;文襄皇帝神室,奏《文德》之乐,为《宣政》之舞;文宣皇帝神室,奏《文正》之乐,为《光大》之舞;孝昭皇帝神室,奏《文明》之乐,为《休德》之舞,其出入之仪,同四郊之礼。

《全唐文》:

○定宗庙乐议

近奉德音,俾令鸶铮嘉名创立,实宜允副。伏惟圣祖宏农府君宣简公懿王,并积德

累仁,重光袭轨,化覃行苇,庆崇爪瓞。诗云:“稣芪商,长发其祥。”言殷之先祖,久有深德,虞夏二代,发祯祥也。三庙之乐,请同奏长发之舞,其登歌则各为辞。太祖景皇帝迹肇漆沮,教新豳岐,胥宇之志既勤,灵台之萌始附。诗云:“君子万年,永锡祚允。”今遐远之期,惟天所命,以长福祚,流於子孙也。庙乐请奏永锡之舞,代祖元皇帝丕承鸿绪,克绍宏猷,实启蕃昌,用集宝命。《易大有彖》曰:“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言德应天道,行不失时,刚健靡滞,文明不犯也。庙乐请奏大有之舞。高祖太武皇帝膺期驭历,揖让受终,奄有四方,仰齐七政,介以景福,申兹多祜,式崇勿替,诞保无疆。《易》曰:“大明终始,六位时成。”谓其终始之道,皆能大明,故不失时成六位也。《诗》有《大明》之篇称文王有明德。庙乐请奏大明之舞。文德皇后厚德载物,凝辉丽天。《易》曰:“含宏光大,品物咸亨。”言坤道至静,柔顺利贞,资生庶类,皆畅达也。庙乐请奏光大之舞。谨议。

《唐会要卷三十二》:

(开元)二十九年六月。太常奏东封太山日。所定雅乐。其乐曰豫和六变。以降天神。顺和八变。以降地祇。皇帝行用太和之乐。其封泰山也。登歌奠玉币。用肃和之乐。迎俎用雍和之乐。酌福饮福。用寿和之乐。送文迎武。用舒和之乐。亚献终献。用凯安之乐。送神用夹锺宫元和之乐。禅社首送神。用林锺顺和之乐。享太庙迎神。用太和之乐。献祖宣皇帝酌献。用光大之舞。懿祖光皇帝酌献。用长发之舞。太祖景皇帝酌献。用大政之舞。世祖元皇帝酌献。用大成之舞。高祖神尧皇帝酌献。用大明之舞。太宗文武皇帝酌献。用崇德之舞。高宗天皇大帝酌献。用钧天之舞。中宗孝和皇帝酌献。用太和之舞。睿宗大圣贞皇帝酌献。用景云之舞。彻豆用雍和之舞。送神黄锺宫永和之乐。

《唐会要卷三十三》:

献祖宣皇帝室酌献。奏光大之舞。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室酌献。奏崇德之舞。

先是。文德皇后庙乐。贞观十四年。颜师古请奏光大之舞。许敬宗议同。及太宗祔庙。遂停光大之舞。乐章阙。

由以上史料可知,在长孙皇后之前,北齐文宣皇帝的庙乐用的是《光大之舞》,而继长孙皇后之后,以《光大之舞》作为庙乐的是唐太祖的祖父唐献祖。

也正因为一直以来《光大之舞》只用于皇帝,所以无论这支庙乐的赞颂内容如何改动,整支乐曲的曲调都必然符合皇帝的身份与气势,而将长孙皇后的庙乐定为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光大之舞》而不是另选适用于皇后的庙乐,显然已经逾制了。

三、长孙皇后神主入的是太庙而不是别庙

为什么说长孙皇后的神主入的是太庙而不是别庙呢?除了“定宗庙乐议”“七庙登歌”这些再明确不过的记载外,我们还可以来看看唐德宗的昭德皇后王氏。这位王皇后与长孙皇后一样,都是生前就册封为皇后且死在丈夫之前的,那么她的神主及庙乐的情况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唐會要卷第三》:

德宗皇后王氏。貞元二年十一月。冊為皇后。其月二十一日忌。三年正月。上尊諡曰昭德皇后。其諡冊文初令兵部侍郎李紓撰。上以紓謂皇后為大行皇后。非也。詔學士吳通元為之。通元又云咨后王氏。亦非也。按貞觀中岑文本撰文德皇后諡冊文曰。皇后長孫氏。斯得之矣。其年二月。皇后發引。梓宮進辭太廟於永安門。升轀輬車於安福門。從陰陽之吉也。三月。以皇后廟樂章九首付有司。令議廟舞之號。禮官請號坤元之舞。從之。其樂章初令宰臣張延賞柳渾等撰。及進。留中不下。又命翰林學士吳通元為之。時上務簡約。不立廟。令於陵所祠殿奉安神主。三年正月十八日。太常博士李吉甫奏曰。準國朝故事。昭成皇后。肅明皇后。元獻皇后。

並置別廟。若於大行皇帝陵所祠殿奉安神主。禮經典故。檢討無文。伏以元獻皇后。廟在太社之西。今請修葺。以為大行皇后別廟。敕旨。宜依。仍付所司。至三年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待詔楊季炎等奏。奉進止。宜於兩儀殿虞祭畢。擇日祔廟。準經勘擇。用三月十八日一時。兩儀靈座。便請除之。詔下太常。詳求典故。太常卿董晉。與博士李吉甫張薦等奏曰。伏惟古禮。合用今年七月卒哭祔廟。國朝故事。高祖六月而葬。睿宗十月而葬。並葬訖便卒哭。祔廟。聖朝典故。伏請遵仍。令所司於今月十八日已前擇卒哭位。哭訖。以十八日祔廟。制曰。可。

《旧唐书·后妃传》:

又命宰相張延賞、柳渾撰昭德皇后廟樂章,既進,上以詞句非工,留中不下,令學士吳通玄別撰進。

《旧唐书》:

《曲台礼》云:“别庙皇后,禘祫于太庙,祔于祖姑之下。”此乃皇后先崩,已造神主,夫在帝位,如昭成、肃明、元献、昭德之比。昭成、肃明之崩也,睿宗在位。元献之崩也,玄宗在位。昭德之崩也,肃宗在位。四后于太庙未有本室,故创别庙,当为太庙合食之主,故禘祫乃奉以入飨。其神主但题云“某谥皇后”,明其后太庙有本室,即当迁祔,帝方在位,故皇后暂立别庙耳。

由以上史料可知,尽管王皇后与长孙皇后一样,都是死在皇后之位上且死在丈夫之前,但是王皇后却只有别庙,而且她的庙乐也并非是皇帝才能使用的那一级别,而是唐德宗专门令人编撰的适用于皇后的庙乐《坤元之舞》。

并且特别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唐会要》中还记载到:“準國朝故事。昭成皇后。肅明皇后。元獻皇后。並置別廟。”《旧唐书》中亦记载了:“四后于太庙未有本室,故创别庙。”

我的长孙皇后 第三篇_北京市房山区2015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北京市房山区2015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语 文

本试卷共12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华有器度,孝宗甚眷之。华性孝,士论多之。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入觐,迁南京刑部主事。

十四年六月,命戡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守仁急趋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七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乙卯遇于黄家渡。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帝时已亲征,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偕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将京军数千,溯江而上,抵南昌。忠、泰故纵京军犯守仁,或呼名谩骂。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病予药,死予棺,遭丧于道,必停车慰问良久始去。京军谓“王都堂爱我”,无复犯者。忠、泰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皆欢呼,忠、泰益沮。 世宗甫即位,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资异敏。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取材于《明史·王守仁传》,有删改)

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华性孝,士论多之 多:赞美

B. 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 薄:攻击

C. 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逆:迎面

D. 守仁不赴,请归省 省:省亲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

传布讨贼檄文公布朱宸濠的罪状,让太守县令各自率领官吏士兵救皇帝之难

B. 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

第二天早晨,朱宸濠正在召见他的群臣,官军突然杀到

C. 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朱宸濠的船搁浅了,仓促地弃船上岸逃跑,王冕率领的士兵追上去抓住了他

D. 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

守仁病重,上书请求辞官回乡,举荐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王守仁有很深厚的家学渊源,他的父亲就很有才学,很受皇帝器重;弘治十二年,王守仁考取了进士。

B. 王守仁为人正直、敢于进言,刘瑾逮捕戴铣等人后,他上疏论救,反遭贬谪;后来刘瑾被诛,他得以再度升迁。

C. 王守仁宽厚仁慈,张忠、许泰等人纵使京军冒犯他时,他不为所动,对其更加宽厚,最终感化了京兵。

D. 王守仁虽然是一介文士,射箭却能三发三中,赢得京军一片欢呼,让张忠、许泰对他更加佩服。

4. 在宁王军队逼近安庆时,王守仁不去救援安庆而去攻打南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原因。他的这一做法与“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相吻合?(3分)

5. 文章最后一段提到了“格物致知”,自古至今,人们对格物致知的理解见仁见智:王守仁认为,“知”即良知,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我心中固有良知,将其推广到事物就是格物;宋代学者朱熹认为“知”是知性,包含智慧与知识,格物致知要即物穷理,达到内心的豁然领悟;而现代人一般认为格物致知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你是怎样理解“格物致知”的?请结合你的学习体验或生活感悟谈一谈。(不少于80字)(6分)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24分。

6.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语段划线部分断句。(5分) 古人呼剧本为传奇者因其事甚奇特未经人见而传之是以得名可见非奇不传新即奇之别名也若此等情节业已见之戏场则千人共见万人共见绝无奇矣焉用传之是以填词之家,务解“传奇”二字。

(取材于李渔《闲情偶寄·脱窠臼》)

7. 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①—④题。(13分)

沉醉东风·渔父

白 朴

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①下列对这首小令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开头两句选用“黄”“白”“绿”“红”这样色彩鲜明的字眼,展现了渔父生活环境的优美,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

B. 小令中的渔父虽然没有生死之交,却能以在秋江上自在来去、心地单纯的白鹭沙鸥为友,让人感到其心灵世界的洁净美好。

C.“烟波钓叟”就是诗人在这首小令中着力表现的渔父,因为渔父不识字,没文化,所以在万户侯面前骄傲不起来。

D. 这首小令语言平实自然,风格清新质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像白鹭沙鸥那样生活自由自在、行动无拘无束的渔父形象。

②与“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所表现的意境相近的两项是(4分)

A.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

B.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C.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D.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杜牧《怅诗》)

E.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秋》)

③有人认为,“钓叟”是小令作者白朴用以自比的形象,这和下面“链接材料”中柳宗元以“蓑笠翁”自比是一样的。请问:我们可以从“钓叟”和“蓑笠翁”身上看到两作者怎样的相同情怀与不同情怀?(5分)

【链接材料】

江 雪注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本诗为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所作。

④这首小令的作者白朴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有人为另外三大家中的一位编了一则谜语,谜面是:“自称铜豌豆,刚硬不一般,剧中诉冤情,雪下六月天。”谜底是 。(1分)

8.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6分)

我国古代不乏有爱国之士,他们的爱国言行、情怀与精神在一些传世的诗文中常常有所体现,如:屈原《国殇》中的“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 ”即通过楚国爱国将士的行动表现了他们奋死抗敌、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 , ”等句则借历史故事曲折地表明了词人自己人老心不老,志在恢复中原、为国效力的爱国情怀;《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夜缒而出”游说秦伯之举

同样表现了其一片爱国之心,其说辞从“秦、晋围郑, ”开始,至“ ,唯君图之”收束,从多个角度剖析利害关系,最终说服了秦伯。

三、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4题。

①贞观王朝是李世民大帝建立起来的。李世民是唐帝国实际上的开国皇帝(他的父亲李渊只是名义上的)。在中国所有的开国皇帝中,只有李世民一人受过良好的系统教育,出身也最为高贵。他胸襟开阔,文武全才,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在当政期间创立了盖世绝伦的文治武功。

②中国封建社会高度集权,缺乏民主,这就使得最高领导人的素质决定着国家的命运。身为一代圣主,李世民除了具备历史上其他英明帝王共有的优点外,还有其独有的特点。

③作为领导人物,责任心是其必须具备的第一要素,没有或缺少责任心的领导纵使才华盖世,也一样会祸国殃民。中国的很多帝王就是因为缺少责任心,把祖辈千辛万苦打下的江山给丢掉了,结果使中华民族陷入了周而复始的循环性浩劫之中。李世民的民族责任心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坐上皇帝宝座后,并没有像中国封建社会的大多数权力人物一样自以为大功告成,可以坐下来好好放松一下,利用手中的职权尽情享受一下荣华富贵的滋味。相反,他比登基前更加勤于政事,一头埋在公务里,每天只睡很少的时间,整天在金殿上和文武大臣讨论国政、裁决案件和办理公事。

④和那些志得意满的权力人物不同的是:李世民大帝有浓厚的危机意识,他的眼睛看到的不是一个幅员辽阔,兵强马壮的强盛帝国;而是一个危机四伏随时可能被又一次民变推翻的新生政权。他的眼睛紧紧地盯着那个刚刚瓦解的曾经强盛无比的隋帝国,不断地琢磨隋王朝灭亡的教训,不时提醒自己不要重蹈隋王朝的覆辙,小心而又勤勉地引导他的帝国 甲 , 乙 , 丙 。在李世民当政的中期,唐帝国已成了当时已知世界无与伦比的超级强国。按说这时李世民应该满足了,可他一点也没有满足的迹象,他看到的不是眼前的繁华和辉煌,而是帝国漫长而艰巨的未来之路,并为夯实未来的路基继续孜孜不倦地努力。

⑤中国的历代统治者拥有无穷无尽的小聪明,并以在人前耍小聪明为荣;很少有人想到诚实执政,坦白对人。结果当政者用诡计驭使部属,部属也照葫芦画瓢地用诡计蒙蔽首脑。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真正做到诚实执政的唯一一人,他在任时对臣僚敞开胸怀,不行欺诈之术;臣僚也尽忠职守,不搞欺瞒哄骗的传统官场伎俩。李世民即位之初,曾花大力气整顿吏治,下决心要在官场根治贪污受贿的不治之症。为了侦查那些暗中受贿和将来有可能受贿的烂污官吏,李世民令亲信暗中向各部官员行贿,结果还真查处了几个贪官。李世民在得意之余把他的谋略告诉一位隋朝遗臣,没想到这位大臣当场泼了他一瓢冷水:陛下平时总告诫臣民要诚信待人,可陛下自己却先行欺诈之术,上梁不正下梁歪,臣民会一样用欺诈的手段报答你。李世民认为大臣的话有很深的智慧,欣然接受了这句令普通当权者恼羞成怒的逆耳忠言。

⑥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兴旺强盛,除了掌舵人具有超人的素质外,还必须有足够的人才来执行舵手的意志。但并不是所有的当权人物都能够重视人才,实际情况是占半数以上的权力人物漠视甚至仇视人才。只有那些胸怀宽阔胆识过人,能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并能宽容人才无伤大局的弱点且不害怕人才超越他的出色政治家才能够任人唯才。李世民的爱才在史书上有不少的记述,最为典型的事例是对魏征的信任和重用。魏征是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的旧臣,而李世民与其兄长曾是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政治对手。魏征曾不止一次地劝说李建成先发制人杀掉李世民,按理说李世民应该对他恨入骨髓了。李世民在这场权力角逐中获胜后,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定李世民会杀掉魏征泄愤;谁也想不到李世民对魏征的最大惩罚竟然是任命他当帝国宰相,还和他结成儿女亲家。这一戏剧性结局的果实是:魏征为唐帝国的强盛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李世民执掌的贞观王朝可谓人才济济,文有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武有李靖、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敬德。一大批精英人物围绕李世民组成一个坚强高效的领导核心。

⑦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身上或多或少地都残留一点动物的痕迹;只要是人,无论是伟人还是平民百姓,都有人性的一面和兽性的一面。人类的兽性又称之为人性的弱点,最具危害性的表现是恣情纵欲、滥用职权和爱听好话、不纳谏言。历史上的杰出帝王在控制自身弱点方面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典范,但做得最好且始终如一的还是李世民。李世民充分意识到绝大多数的好话都是别有用心的,因此对阿谀奉迎之言格外警惕。他常常告诫身边的官员:“君主如果刚愎自用,自以为比别人聪明,他的部下一定会谄媚他。结果君主失去国家,部下也不能单独保全。各位如

果对国家大事有意见,一定要直言相告,切莫报喜不报忧。”公元623年,魏征在大殿上当着文武大臣的面指责李世民的一条条过失,一点也不给李世民面子,使李世民的忍耐终于达到了极限。他当即大怒回宫,对前来迎接他的长孙皇后发狠:“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庄稼汉!”长孙皇后问庄稼汉是谁,李世民说:“当然是魏征,他总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侮辱我。”长孙皇后也是一位亘古少有的杰出女子,听了此话后立即穿上皇后官服向皇帝郑重参拜:“我听说君明则臣直,魏征所以正直,正由于我夫的英明。我要向你祝贺!”听罢此言,李世民的火气即刻烟消云散。

⑧贞观王朝的强盛是中国的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比拟的。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几个强盛王朝,强盛的标志不外乎国富、民丰、物阜,以及军队强大、善于征战,但在包括社会安定、对外开放、官场清廉、商业发达等制度和文化因素在内的深层文明上作出突出建树的只有贞观王朝。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相适应,贞观王朝的国际威望也达到了顶峰,那时的唐帝国是世界各国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阳光地带”,各国才俊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往唐帝国跑,而其首都长安则更是理所当然地成为当时世界性的大都会。

9. 下列词语中,加点部分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不共戴天 披星戴月

B.恨入骨髓 相见恨晚

C.无与伦比 巧妙绝伦

D.人才济济 济济一堂

10. 下列句子依次填入文章第④段中甲、乙、丙三处,语序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走上繁荣 走出荆棘 走向辉煌

B.走上繁荣 走向辉煌 走出荆棘

C.走出荆棘 走向辉煌 走上繁荣

D.走出荆棘 走上繁荣 走向辉煌

11. 下列不属于文中有些当权人物漠视甚至仇视人才原因的一项是(3分)

A.他们缺乏辨识人才真伪的能力。

B.他们不能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

C.他们不能宽容人才那无伤大局的弱点。

D.他们担心人才比自己强而使他们暗淡无光。

12.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李世民之所以能成为唐帝国实际意义上的开国皇帝,是因为他受过良好的系统教育,出身高贵。

B.李世民坐上皇帝宝座后,精神上、思想上以至行动上都没有松懈下来,他比登基前更加勤于政事了。

C.当唐帝国已成为当时已知世界无与伦比的超级强国时,李世民出于对唐帝国长远发展的考虑,仍不敢懈怠。

D.李世民采用高明的手段侦查那些暗中受贿和将来有可能受贿的官吏收到了奇效,再也没有官吏胆敢受贿了。

E.李世民因魏征在大庭广众之下指责自己的过失而欲意杀掉他,长孙皇后苦苦求情后,李世民才改变了想法。

13. 与其他英明帝王相比,李世民独有的优点有哪五点?(每点不超过10个字)(5分)

14. 填空。(6分)

①李世民曾对其属下说过这样一番话:“隋炀帝杨广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感觉良好。其宰相虞世基为保全自己的富贵,便投其所好,对杨广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结果隋炀帝被杀,虞世基也难逃一死。”这番话可以证明文中以下这几句话的内容: 。(2分)

②请从题后括号中选择句子,进行填空(只填写句前字母)。(4分)

“位尊更需勤忧国”与文章第③段内容有关联,“ ”与文章第④段内容有关联,“ ”与文章第⑤段内容有关联,“ ”与文章第⑥段内容有关联,“ ”与文章第⑦段内容有关联。

(A.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B. 忠言逆耳利于行 C.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四、本大题共7小题,共26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21题。

香山青松

尹学龙

①它就长在这山海交汇的风水宝地之中。那是绵延不绝的燕山大系海潮般涌向北京湾的支脉所在,也是连接浩瀚太平洋的渤海湾骏马般冲向燕山并凹进的地方。正因受天地恩赐,得山海灵气,接京华人文气象,这成片成片的香山青松个个像成了精一样,长得又粗又大,气象非凡。那一人抱不过来的树干满身骨节骨气,红亮滋润并呈大块鳞状的树皮如巨龙的血肉之身,遒劲有力的树枝龙爪般横空展出,云状树冠映衬在蓝天中如硕大艺术盆景,那染透树干树枝的深红颜色则让人想起文化底蕴深厚的故宫红墙。面对这些阅尽天地沧桑的劲松,我不由得产生敬意:松德如山,松情似海啊!

②晚秋时分,最好在早晨七点太阳刚升起时爬上香炉峰,往下一看,满山遍野,红叶熟透,层林尽染:橙黄色的银杏叶,橘红色的枫叶,紫红色的黄栌叶,在旭日映照下热情奔放,如燃烧的火海。但在连山大火中有一堆堆亭亭玉立的翠绿,始终不改本色,那便是香山松林。翠绿的松树在香山红叶的映射下,如一块块在火红大熔炉中锻造的碧玉。随着阳光越来越强,满山红叶如烈火越烧越旺,碧玉般的松林在烈火冶炼中更加晶莹光亮,玲珑剔透。偶尔碰到冷风冷雨的天气,那满山红叶便像火中泼了水,火焰蒸腾,烟雾缭绕。红叶中的松林,被雨水一洗,则青翠欲滴,如一汪汪绿油油的潭水,透着一股超凡脱俗的仙气,与周边如烟如云的红叶相映成趣。

③香山红叶已因杨朔散文而名闻天下,到了秋末冬初,去香山看红叶的游客人山人海。香山青松就矗立在林海中,一群又一群的人们从它身边走过,却看不见它。其实,作为香山红叶主体的黄栌不过是一种灌木林,怎能与顶天立地的香山青松相比?它是北京一绝,其根、枝、叶、形、神都堪称松树中的帝王。黄山迎客松、泰山五大夫松名震一方,但无论从树干的伟岸、树枝的粗壮,还是从树冠的漂亮、树皮的细润,都比不过香山松。我感叹它为何经历这么多沧桑,仍长得这么粗壮又保持了这般鲜活生气!如果世界上有哪位远方客人问,去北京先看什么?我一定回答:看古树。先去中山公园、天坛公园看千年古柏,这是在世界任何城市都难以看到的。但那些古柏树干虽然极粗,但也极丑,表面粗糙像死树皮,树叶凋零,看后让人怀疑:难道最丑陋的才是寿命最长的?因此最美还是香山古松。这些古松,寿命和古柏一样,但树形魁梧高大,树皮光滑滋润,绝没有在山石夹缝中生存的苍老松树的特征,它把北方的坚强、南方的温润都集于一身了。

④可能因为香山兼有黄山和衡山之 ① 、华山之 ② 、泰山之 ③ 、恒山和嵩山之 ④ ,香山青松也博采众长,千姿百态:有的直挺挺如擎天柱一般向上冲去,在树干顶端才略伸几个稀疏松枝,并且那松枝都微微向下倾斜着长去,生怕争了主干的风头;有的树干呈婀娜多姿的S形曲线,树枝纤细繁密,带着细茸茸的松针,在树干的上半部像扇子一样横空展开,如千手观音现形;有的从根部发出两棵连理的一模一样的粗壮树干,骨节匀称地一起伸向天空,在树顶又紧靠一起,长出一片树冠,如太阳伞下的一对巨型孪生兄弟;还有的在一棵巨型大树干上分出了一群又粗又壮的树干,这些树干又分出若干枝杈,然后再不断分杈,松针繁茂,密不透风,远看,像南方榕树一样,一棵树变成一片树林。这些青松,既有柏树、槐树的坚硬,又有银杏、红枫的高洁,还有玉兰、海棠的细致。它们博采众长,已使自己的物种实现超越却又不失松树本色。

⑤冬天里,所有的树叶随风哗啦啦落光了,唯有绿油油的松针高悬枝头。大概是因为这密密麻麻又互不遮盖的松针,山风一刮,松林便响起海涛一样的大音。那声音里有一种排山倒海、震撼人心的力量,滔滔不绝,弥漫天地。你走近松林,感觉那高高低低的松树就像一把把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那无尽的又细又硬、油滑光亮的松针,如同无数条被松香抹过的琴弦,被那从天外吹来的不绝如缕的巨大气流弹拨,奏出天籁。你在山顶上往四周看,那层层叠叠逶迤起伏的如海涛般的山峰山谷,再听这翻腾不息的“松涛”,直觉得进入了无垠的大海。

⑥走进大青松树林,你会看到罕见的松鼠像影子一样在树上树下以及树间飞跑蹦跳,它是那样轻盈灵敏,其速度之快让你觉得它不是走兽而是飞禽。布丰的《松鼠》把它的习性都写出来了,据说它只喜欢在大松树林中生活。像是为了证明香山青松在坚强粗壮之中还有精致灵动的一面,它以极为轻巧活泼的形象在松林中出现,像深山中的幽灵,它的眼睛不停闪烁,身子摇曳不定,毛茸茸向背上倒卷的大尾巴像鸟的翅膀,在树林中快速敏捷地蹦跳,穿插着飞越飘逸的表演,给人难以置信的梦幻感觉。夜里,月光高照,山中树影斑驳,朦朦胧胧,松树高大坚实的身影落在山间路面上。这时你听不到松鼠轻捷的声音,只能偶尔在松树林阴森森的影子中看到它跳跃飞行的俏影。

我的长孙皇后 第四篇_2016年虹口区初三语文一模试题(附答案)

2016年虹口区初三语文一模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7題。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39分)

(一)默写(15分)

1.满面尘灰烟火色, 。 (《卖炭翁》)

2.,潭影空人心。 (《题破山寺后禅院》)

3.不见去年人, 。 (《生查子·元夕》)

4.潭中鱼可百许头, 。 (《小石潭记》)

5. ,锦鳞游泳。 (《岳阳楼记》)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4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6.尾联中“长精神”的“长”意思是 (2分)

7.对诗中画线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2分) ...

A.这两句诗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迅速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B.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表现出诗人对世事变迁的豁达豪迈胸襟。

C.暗示事物在迅速发展,相信未来比现在更美好,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D.“沉舟” “病树”和“千帆” “万木”对比,表达诗人哀伤自己的情感。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9题(9分)

醉翁亭记(节选)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 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8.完成下列基础题:(6分)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452232/

推荐访问:我的长孙皇后txt 我的长孙皇后免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