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旅游知识 > 城市发展规划

城市发展规划

时间:2018-06-04   来源:旅游知识   点击:

【www.gbppp.com--旅游知识】

城市发展规划 第一篇_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1、规划背景

1.1国家 “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的实施,给合阳城市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1.2合阳矿产、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使合阳在渭北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质的变化。

1.3为更好地发挥合阳县城对县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需要编制总体规划。

2、规划指导思想

立足合阳县情实际,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按照“新型工业富县、现代农业稳县、生态旅游名县”的思路,围绕打造渭北能源生产加工基地、自然与人文休闲度假基地、涉农工业基地、生态特色农产品基地、渭北绿色生态宜居新城的目标,发挥能源、旅游、交通优势,建设渭北特色经济的地域中心城市。

3、规划原则

3.1合理配置城市资源,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营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持续发展的和谐城市;

3.2发挥合阳优势条件,培育支柱产业,构建渭北地域特色鲜明、商贸繁荣的宜居城市;

3.3立足合阳实际,遵循合理、务实、可行的方针,使总体规划适应市场经济的弹性发展需要;

3.4从宏观到微观,整体到局部,面状到点、线,近期到远期,使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4、规划重点

4.1研究城市产业空间布局;

4.2注重城乡一体化建设;

4.3合理确定城市性质、规模;

4.4优化城市空间形态;

4.5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4.6提升旅游发展水平;

4.7明确近期建设行动计划。

5、规划期限

近期:2009—2015年;

远期:2016—2030年。

6、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分为两个层次和范围,既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两个层次。

6.1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范围:合阳县行政区划范围,总面积1437平方公里。

6.2中心城区规划

范围:东以高速路以东200米为界,西到王(村)皇(甫庄)公路,北起知堡乡的马家村,南到金水沟,包括王村矿在内;徐水沟及红旗水库为远期的水源地,也纳入规

划区。规划区总面积约110平方公里。

7、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7.1优势条件

(1)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

合阳县境内含煤区约1000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75%。合阳县煤炭远景储量53亿吨,已探明可采储量16.5亿吨,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县煤炭设计产能1900万吨左右。

(2)富有特色的休闲旅游度假基地

合阳县的旅游资源以洽川风景名胜区和梁山风景区为主,形成了独特的黄河湿地风景、梁山奇峰及丰富的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目前县境内旅游资源的开发已初具规模,旅游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加之旅游交通条件便利,有利于全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随着沿黄旅游大道、秦晋黄河大桥、西禹高速公路的建设,以及渭南市域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合阳旅游业在未来将有巨大的发展。

(3)具有优势的特色农业

合阳县的旱作农业在全省乃至中国北方享有盛誉,形成了苹果、粮薯、奶畜等生产基地。目前全县已形成了恒兴果汁、黑池薯业、丹徒润联合阳公司等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仅带动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4)便捷的区域交通网络

西侯铁路、西禹高速公路、国道108为合阳提供了便捷的交通优势,以及未来黄陵韩侯铁路、山西闻喜——合阳高速公路、合凤高速以及合阳——洽川一级公路(改建)等公路的修建为合阳未来发展创造了后发的交通优势。

7.2制约因素

(1)与周边县市的产业雷同化

周边县市发展迅速,特别是韩城市发展较快,其在产业项目、物资集散、商品供应等方面存在雷同及相互竞争,不同程度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2)基础设施不完善

城市除主干道之外,其余道路等级低、路面差、丁字口多;给排水设施不完善,绿化景观环境较差,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等。

(3)城市功能结构不完善

城市功能布局较乱,对外交通严重干扰城市,城市用地扩展受到沟和公路的影响。

(4)城市品质环境欠佳

合阳历史文化悠久,但城市文化氛围、风貌特色欠佳,传统街区、古迹等没有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存在脏、乱、差现象。

(5)第三产业需要提升和加强

城市作为旅游及工业的后勤服务基地,其相应的配套设施缺项,第三产业未形成合理的体系。

7.3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通过以上对合阳县实际情况的分析,确定规划期内,合阳县发展战略为:

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产业园建设为载体、城镇发展为极核、两线(西禹高速、西侯铁路)为纽带、中心城市为服务基地、(合阳县城)先行、三翼联动(北部甘井载能产业园、南部路井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东部洽川休闲度假区),三点支撑(西侧王村、山

阳矿、东北西卓矿、南侧安阳矿),围绕建设绿色宜居生态之城,加快三项建设(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实现四大开发(矿产、旅游、农业综合、城乡一体化),实现合阳经济全面又好又快的发展。

7.4县域经济发展目标

“十二五”末,县域国内生产总值52.55亿元,年均增长12%,至规划期末,即2030年,县域国内生产总值191.41亿元,年均增长9%。

7.5城市发展目标

(1)生态绿城

合阳中心城区未来建成生态绿色宜居之城。

(2)商贸旺城

合阳县逐步形成一个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管理规范、服务优质的商贸体系。围绕提升合阳城市产业、提高合阳城市生活质量的目标要求,大力发展服务业。按照“组织规模化、管理规范化、信息网络化、物流配送化、服务体系化”的要求,整合商贸、运输等行业,促进专业市场组织创新和交易方式创新。以市场建设为先导,推进传统流通产业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建设合阳商贸旺城。

(3)经济强城

合阳未来工业园区建设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优化工业结构,提高经济外向度,增强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改造传统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切实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提高合阳在区域的经济竞争力。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实现富民强城。建设甘井载能工业强区、路井农副产品加工强区、知堡煤化工业强区和王村煤炭开发强区,使工业园区与中心城

城市发展规划 第二篇_深刻影响城市发展的规划理论

深刻影响城市发展的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理论伴随着城市的出现和发展进而不断由雏形趋于完善。

我国的城市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并且在修建洛邑是我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由于科技不发达,商代盛兴迷信,这对当时的城镇布局产生了直接影响。在此后的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盛行思想指导着都城建设规划。比如战国时代吴国规划按照伍子胥“相土尝水,相天法地”的思想,越国在为都城选址时则参照了《孙子兵法》,赵国和江南淹国在进行规划时则充分考虑了各自的地形。自秦统一中国后,信神的秦王朝对城市充满神秘主义的规划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影响深远。三国时期邺城的规划改进了汉长安不规则,没有贯穿的对称轴线,以及宫殿与居民区相互穿插的状况,变得分区明确,结构严谨。邺城的规划布局对隋唐长安城以及后世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思想产生了促进作用。在历经隋唐宋元之后,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500年古希腊城邦时期的希波丹姆模式,该模式追求几何图像与数之间的和谐以及秩序的美,而在公元300年间,古罗马营寨城的规划思想深受军事控制目的影响。之后中世纪欧洲城市很少有按规划建造的,多为自发生长。在其在我生发的过程中,深受当时的思想文化影响,比如萌芽的资本主义思想,文艺复兴等。除此之外,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也有自己的城市规划思想和实践,这里就不赘述了。

现代城市规划的产生则是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物。在资本主义萌芽和已形成的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反对资本主义方式,甚至想倒退到小生产去;在资本主义由巩固到发展的时期,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超越前者,提出了一些超阶级的主管空想。这些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学说和设想为以后更深刻的城市规划理论打下基础。

在现代城规理论中较为著名的有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霍华德的追随者昂温提出的“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勒·柯布西耶从建筑美学角度出发将工业化思想大胆地带入城市规划;伊利尔·沙里宁提出的有机疏散思想等。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以过去的传统思想为依托进行了变革,变革的主要方面包括:由单向的封闭的思想方法转向复合开放的思想方法;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过程导控的动态思想方法;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这样的变革会使城市规划工作更深入,更严谨,更切合实际的发展方向。

在这里我将着重对卫星城镇规划理论进行深入分析。

城市发展规划 第三篇_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摘要)

2010-09-29 07:44:00 来源: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

o

[提要] (1)深圳湾口岸:承担香港往深圳南山和西部滨海地区、东莞西部地区以及广州方向的过境交通,以货运功能为主;(2)皇岗口岸:承担香港往深圳福田、罗湖和中部分区以及往东莞、广州方向的过境交通,兼有客、货运交通功能;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摘要)

总 则

第1条 本规划是在《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即将完成期限的条件下,为适应新的城市发展形势和目标要求,由深圳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是指导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文件。

第2条 深圳在经历了领先一步的快速发展后,率先遭遇空间发展困境和资源瓶颈制约。本规划致力于有效破解以下四个方面的发展难题:

1.基础性资源的紧约束;

2.城市发展的结构性矛盾;

3.社会发展模式的脆弱性;

4.战略性空间的低效利用。

第3条 规划指导思想

1.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勇于改革和创新,探索资源紧约束条件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成功路径。

2.坚持“环境优先”、“生态立市”的理念,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3.提升城市在区域和国家整体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应对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

4.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更好地服务香港,支持香港繁荣稳定,在粤港澳合作中发挥先行、先导、先试的示范作用。

5.在坚持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前提下,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综合调控职能,统筹协调城市发展。

第4条 本规划在深入总结历次总体规划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工作模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

1.工作重点由增量空间建设向存量空间优化转变;

2.工作内容由单一的物质性规划向综合性规划转变。

第一章 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第5条 城市性质

深圳是我国的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

第6条 城市职能

深圳的主要城市职能是:

1.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践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科学发展模式的示范区。 2.国家支持香港繁荣稳定的服务基地,在“一国两制”框架下与香港共同发展的国际性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3.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基地。

4.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边境口岸。

5.具有滨海特色的国际著名旅游城市。

第7条 城市发展总目标

城市发展的总目标是:

1.继续发挥改革开放与自主创新的优势,担当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先锋城市。

2.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建设经济发达、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文化繁荣、生态宜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国际性城市。

3.依托华南,立足珠江三角洲,加强深港合作,共同构建世界级都市区。

第8条 城市发展分目标

在城市发展总目标的指引下,确立区域协作、经济转型、社会和谐、生态保护四个方面的分目标,分别是:

1.区域协作――提升城市的区域和国际地位

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加强深港合作,加强与珠江三角洲及内地城市的联系,推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资源与能源利用、区域经济要素市场培育和社会民生等领域的合作,联手开展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开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2.经济转型――保持经济持续高效增长

继续强化支柱产业,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提高资源产出效益。

3.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保障城市公共安全,保持城市人口适度稳定,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基本居住条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弘扬先进文化。

4.生态保护――高效合理利用资源,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绿地资源,合理利用海洋岸线资源,高效利用能源和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加强环境保护,保证优良的生态环境。

第二章 城市规模

第9条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2007年底全市现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750平方公里。

规划到2020年,全市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890平方公里以内。

2020年全市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81平方米以内。

【城市发展规划】

第10条 城市增改用地规模

为转变城市土地利用模式,规划确定城市增改用地规模,作为对用地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调控的依据。

1.城市增改用地是新增建设用地和改造建设用地的统称。

2.新增建设用地是指在现状建设用地范围之外实施开发建设行为而新增加的建设用地(含已批未建用地的消化)。规划期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40平方公里以内,主要满足保证城市转型所必需的重要产业、公共服务设施、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和政策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方面的需求。规划期内在保证生态环境质量和水利安全等的前提条件下,经过科学论证和严格审批程序,可适量填海。

3.改造建设用地是指现状建成区内实施更新改造的用地,包括综合整治和全面改造用地。规划期改造建设用地规模达到190平方公里,其中全面改造建设用地规模60平方公

里。改造建设用地应以提高土地利用效能为目标,优先保障产业升级以及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政策保障性住房等的建设需求。

第11条 城市常住人口规模

2007年底,全市常住人口规模为861.55万人。

以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综合考虑其它方面因素,规划到2020年,城市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100万人以内。

第12条 城市管理服务人口

适应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针对深圳特殊的城市人口结构特征,规划以城市管理服务人口作为人口管理和调控的对象。

1.城市管理服务人口是城市辖区内需要进行社会管理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城市人口,包括常住人口和居住半年以下暂住人口。

2.城市管理服务人口规模是规划期配置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实施城市社会管理的基本依据。

第三章 城市空间结构

第13条 城市空间结构

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西、中、东三条发展轴和南、北两条发展带为基本骨架,形成“三轴两带多中心”的轴带组团结构。

第14条 西部发展轴

1.西部发展轴由南山蛇口半岛通过深港西部通道向南联系香港,向北经前海中心、航空城、沙井、松岗,联系东莞西部并通往广州,既是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发展“脊梁”的重要组

城市发展规划 第四篇_青岛城市发展规划概览(2014)

青岛城市发展规划概览

一、总体发展战略................................................ 1

全域统筹 ................................................... 1

三城联动 ................................................... 1

轴带展开 ................................................... 2

生态间隔 ................................................... 3

组团发展 ................................................... 3

二、城市性质与职能定位.......................................... 4

三、发展目标定位................................................ 5

1、构建蓝色经济产业体系 .................................... 5

2、建设幸福宜居城市 ........................................ 5

3、建设国家海洋文化名城 .................................... 6

四、发展规模与空间布局.......................................... 6

中心城区 ................................................... 7

市域外围 ................................................... 7

“多中心”城市 ............................................. 7

市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 ....................................... 8

五、交通规划.................................................... 9

1、港口 ................................................... 10

2、铁路 ................................................... 11

3、城市公共交通 ........................................... 12

4、对外交通和城市道路网 ................................... 13

5、机场和城市轨道交通 ..................................... 13

六、生态与民生建设............................................. 13

1、资源生态环境保护 ....................................... 14

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 14

3、合理推进旧区更新改造 ................................... 14

4、促进科教文卫事业协调发展 ............................... 15

七、主要片区和项目建设......................................... 15

1、城市轨道交通 ........................................... 15

2、新机场 ................................................. 18

3、西海岸经济区 ........................................... 19【城市发展规划】

4、红岛经济区 ............................................. 23

5、蓝色硅谷 ............................................... 24

一、总体发展战略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家战略要求青岛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和龙头。“新一轮总规”在继续实施、拓展和提升“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基础上,借鉴世界知名海湾城市发展经验,紧紧围绕蓝色经济区国家发展战略,坚持主城空间结构及发展方向的历史连续性,坚持“组团发展、生态间隔”的城市空间布局理念,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落实了“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空间发展战略。

全域统筹

强化大青岛理念,先期实现七区统筹,同时加快推进城乡统筹、陆海统筹,不断拓展发展空间,继续推动城市组团式科学发展。统筹全域发展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和管理体制,加快大青岛北部区域崛起,缩小城乡差距、南北差距。统筹陆海资源要素配臵、优势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整治,实现陆海优势互补、融合发展。

三城联动

以胶州湾为核心,东岸老城区重在做优做美,延续青岛百年历史文脉,彰显山海城特色,着力加快城区改造提质和内涵式发展;西岸城区重在做大做强,着力加快城区扩容,打造海洋经济特色鲜明的新

区;北岸城区重在做高做新,有效整合周边区域,合理确定城区规模、开发强度和开发时序,高水平打造科技型、生态型、人文型新城区,有效疏解老城区发展瓶颈。通过东岸、西岸、北岸三大主城区建设,形成功能互补、相互依托、各具特色的都市区,使之成为大青岛的核心区域。

【城市发展规划】

图1-1 三城联动

轴带展开

以主城区为核心,以骨干复合交通廊道为依托,沿“一轴三带”向纵深拓展,带动次城区、重点城镇等组团发展,同时向周边辐射。“一轴”,即以青岛的母亲河——大沽河为生态中轴。“三带”,即滨海蓝色经济发展带、烟威青综合发展带和济潍青综合发展带。与此同时,

依托口岸和航运优势,打造海上经济带,走向深蓝,对接日韩,服务东北亚,联通全世界。

图1-2 一轴三带

生态间隔

以山体、海湾、河流、湿地、滩涂、林带和各类自然保护区为生态屏障,加快构建支撑青岛永续发展的生态安全格局。

组团发展

立足青岛全域,依托“一轴三带”,形成若干与中心城区优势互补、规模适度的城市组团。着力推动五市建成区向中等城市迈进,稳步推

城市发展规划 第五篇_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一、规划期限和层次

1.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2. 规划层次

规划分为市域、中心城区两个层次。

市域为沈阳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市区、1个县级市和3个县,面积12881平方公里。划定市区范围为城市规划区,面积3471平方公里,规划区内实行城乡规划建设的统一管理。

中心城区以四环路为基础,面积1545平方公里。

二、城市发展目标

推进东北金融中心、综合性枢纽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实力,把沈阳建设成为立足东北、服务全国、面向东北亚的国家中心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沈阳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之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集约发展、合理布局,把沈阳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强历史文脉保护和特色风貌建设,把沈阳建设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加快向经济开放、文化包容的东北亚国际大都市迈进。

三、城市性质和职能

1. 城市性质

辽宁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 城市职能

(1)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与科技创新产业基地;

(2)国家重要的国际交流中心和文化产业基地;

(3)国家综合交通和信息枢纽;

(4)东北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5)东北地区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

(6)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

3. 城市规模

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1130万,城镇人口99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87.5%左右。中心城区城市人口73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73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3平方米。

四、区域协调发展

(一)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国家中心城市,是指位于全国城镇体系顶端,对内引领、带动区域发展,对外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城市。

1. 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

随着国家更加注重区域均衡与协调发展,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经济板块”格局中,东北地区需要一个国家中心城市,带动东北地区的振兴和发展。沈阳作为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和沈阳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具有东北亚中心区位、工业经济发达、金融辐射力强、综合交通网络便捷、文化影响力大等优势,最具条件成为东北板块上的国家中心城市。

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培育新增长极的必然选择;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推动新型城镇化,实现机制体制创新的内在要求;是面向东北亚、引领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需要。

【城市发展规划】

2. 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路径

一是拓展国家中心城市核心职能。面向国内和国际市场,全面提升并加强先进装备制造职能,提高国际竞争力;发挥金融中心作用,强化商务会展、区域物流等服务功能;提升区域商贸中心职能;增强高端知识要素资源配置能力,提升科技研发和文化创新能力,发挥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聚集、辐射作用;提高国际综合门户地位,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推进多边经贸合作和国际交流,引领区域协调发展。

二是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优势。深化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充分发挥沈阳的核心带动作用,推进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建设,构建统筹兼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的大都市区发展格局,推动沈阳经济区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增长极与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实现区域共同繁荣,合力众推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二)沈阳经济区建设

充分发挥沈阳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带动作用,深化沈阳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加快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建设,构建大沈阳都市区,推动沈阳经济区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增长极与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

1. 大沈阳都市区规划

在沈阳经济区范围内,以沈阳为核心,依托沈抚、沈本、沈辽鞍营、沈铁、沈阜五条城际连接带,采取同城式、珠链式和区域组团式的布局模式建设新城、新市镇,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步伐,提高城镇化水平,形成布局合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沈阳都市区新格局。

2. 交通一体化建设

加强机场、高铁车站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强化沈阳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地位,带动区域交通的一体化发展。加强以沈阳为中心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国省干道的建设,形成七条复合交通走廊,实现沈阳经济区“1小时交通圈”。打通沈阳至主要海港的出海通道,强化出海物流运输体系。

3. 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

从流域治理和生态安全的角度统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通过实施污染源头治理、河流综合整治及生态恢复、农村环境治理三大工程,对辽河流域、大浑太流域进行集中治理,从根本上改善区域河流水质;推进三北防护林带等生态敏感区的共同治理,构筑区域大型绿色生态屏障。

五、城镇体系规划

(一)城乡统筹发展目标

立足于区域协调发展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引导人口、土地、产业等资源的合理布局,优化市域发展空间,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从“二元”到“一体”的统筹发展新格局。

(二)城镇空间布局与结构

辽河以北以生态保护为主,辽河以南以城镇发展为主。强化中心城区、新城及复合交通走廊的支撑和拉动作用,形成“一城、六轴”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一城”指中心城区。“六轴”指沈山、沈大、沈抚、沈本、沈阜和沈铁(康法)六条城镇发展轴。规划形成中心城区、新城、新市镇、一般镇四个等级的城镇体系结构。

1. 中心城区

重点强化国家中心城市核心职能,全面提升先进装备制造、金融中心、商务会展、区域物流、科技研发和文化创新等功能,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推进多边经贸合作和国际交流,形成辐射、带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枢纽与中心。规划人口735万人,建设用地730平方公里。

2. 新城

加强区域内产业、人口和城市服务功能的集聚发展,成为带动城乡统筹发展的综合性区域中心。规划8个新城,总人口187万。

沈抚新城。是沈阳经济区同城化发展的先导突破区和示范区,是以文化创意、休闲度假、商务物流及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滨水生态新城。规划用地规模45平方公里,人口40万。

沈北新城。是以新型建材、精细化工、通航等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综合型新城。规划用地规模12平方公里,人口10万。

佟沟新城。是城市南部临空产业、会议展览和旅游休闲新城。规划用地规模12平方公里,人口10万。

胡台新城。是以包装印刷等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综合型新城。规划用地规模12平方公里,人口10万。

辽中(近海)新城。是区域性保税物流中心、国家级环保产业基地和生态宜居新城。规划用地规模33平方公里,人口30万。

新民新城。是沈阳西部以医药、食品、石化及纸业为主导的现代工业新城。规划用地规模33平方公里,人口30万。

法库新城。是沈阳北部的新兴产业基地、区域中心市场和现代田园城市。规划用地规模33平方公里,人口30万。

康平新城。是沈阳北部滨湖生态新城,重要的新能源、新材料基地。规划用地规模30平方公里,人口27万。

3. 新市镇

采取规模化发展策略,将新市镇建设成为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节点,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和规模化产业。依托建制镇和涉农街道,规划建设10个新市镇,平均人口规模3-5万。包括大民屯、兴隆堡、清水台、兴隆台、茨榆坨、姚千户、前当堡、光辉、细河、沙河。

4. 一般镇

重点发展旅游观光、加工制造、农业服务等产业,形成各自产业特色。规划一般镇人口规模达到1万人左右。依托建制镇及涉农街道,规划建设50个左右一般镇,包括红菱堡、陈相、王纲堡、永乐、白清寨、十里河、李相、大沟、马刚、黄家、祝家、望滨、石佛寺、九龙河、于家房、朱家房、冷子堡、刘二堡、满都户、杨士岗、四方台、长滩、肖寨门、养士堡、老大房、罗家房、大红旗、公主屯、兴隆、法哈牛、柳河沟、梁山、大柳屯、依牛堡子、包家屯、孟家、大孤家子、秀水河子、叶茂台、三面船、登仕堡子、柏家沟、丁家房、冯贝堡、北三家子、小城子、二牛所口、张强、方家屯、郝官屯。

城市发展规划 第六篇_城市总体规划技巧

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规划实务答题套路(必背)

总体布局

1、城市格局合理,结构合理

●集中紧凑型:城市各项主要用地较集中,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和市政工程设施,又可节省建设投资,一般中、小城市大多采用这种布局形式。 ●分散疏松型:受河流、山川等自然地形、矿藏资源或交通干道的分隔,形成若干分片、分组,就近生产组织生活的布局形式,彼此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设施的投资会高一些,通常是大城市和地形限制的城市。

●集中与分散型:主城区与外围具有不同功能的组团,主城与外围组团间布置绿化隔离带。

2、功能分区明确

1工业用地

● 工业区与居住区间有方便的联系,职工上、下班有便捷的交通条件。

● 避免工业区对居住区的干扰、污染。如风向的上、下及绿化防护隔离带、排放污水设在河流的下游,且在居住区的一端。

● 工业区中对有大量劳动力的工业或妇女劳动力多的工业,应接近生活区。电子、缝纫、手工分散在居住的独立地段,机械、纺织在城市边缘独立地段。

● 工业区与居住区具体布置中、应有利于职工步行上、下班,同时考虑便于开辟公交路线,使交通负荷均衡,但工业与居住区若离若即,避免单间交通,防止工业区包围城市。

● 工业区注重运输联系:

※耗能:年运量10万t以上的,并直接来自铁路的货物,应敷设铁路专用线,或设置工业编组站。

※注意进线方向,避免进入工业区的主干道垂直直交。

※铁路货物接近工业区,并按需要分设几处。

※减少中转运输、减少城市道路的交通压力。

● 沿江靠河的工厂:

※主要有造船厂、造纸厂、木材厂、化肥厂、印染厂等。

※注意岸线的合理利用。

※对以公路运输为主的工厂,可远些,以免占用岸线。

● 沿对外交通的工厂: 考试大№注册城市规划师

※通常在城市边缘地段,合理组织工厂出入口厂外道路的交叉,避免过多干扰对外交通。

● 隔离工业

※远离城市的独立地段。

※化工、冶金业工厂与城市保持距离,设防护带500-800米以上。

● 有协作的工厂

※就近集中布置,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转运、降低生产成本。

※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压力,形成产业链。

● 旧城区的工厂:

※分散几处的、要调整集中或创造条件迁址新建。

● 盆地、峡谷地段:

※静风频率高,不宜摆放污染工业。

2居住区【城市发展规划】

● 良好地段给居住

● 避开洪水、地震、滑坡、沼泽、风口等不利条件。【城市发展规划】

● 少占农田。

● 靠近就业地点。

● 城市规模小时集中布置,规模大时,分散布局,并留有余地。

● 指标。

3仓储区

●小城市可单独布置在城市边缘。大、中城市应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不宜过分集中

●危险品仓库设在远郊独立地段,避免运输时穿越城市。

●冷藏库有异味,污水,设于郊区河流沿岸

● 蔬菜库:市区边缘通向市郊的干道入口处

● 燃料及易燃材料库:设在郊区独立地段,大风季节城市下风向或侧风向 ● 油库:离开居住区、变电所、重要交通枢纽、机场、大型水库及水电站、重要桥梁、大、中型企业、矿区、军事设施,最好在地形低处,并有防护林带。 ● 用地比例不宜过大,过小。

● 物流中心在城市外围环路与通往其它城市的高速公路。

4公共设施用地

● 商业中心接近服务人口的分布重心,大城市不止一个中心,还有副中心? ● 所处位置的道路性质不应为交通性干道

● 科技、高教区附近可就近安排高新产业区,便于功能衔接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450830/

推荐访问:西安城市发展规划 长沙城市发展规划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