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行业知识 > 会计改革与会计行业

会计改革与会计行业

时间:2018-06-01   来源:行业知识   点击:

【www.gbppp.com--行业知识】

会计改革与会计行业 第一篇_会计改革新动态

《会计改革新动态》讲义

讲解提纲:

一、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二、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三、推动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

四、完善并有效实施内控规范

五、全面提升会计信息化水平

六、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

七、实施会计人才战略

八、《会计法》的修订

第一课时

一、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最新进展: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积极推进国际金融监管框架改革,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多次倡议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要求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此背景下,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加快了相关准则项目的进程,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正经历重大变革。

已新发布和修订了8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1)修订《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列报》

(2)修订《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雇员福利》

(3)修订《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单独财务报表》

(4)修订《国际会计准则第28号---在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中的投资》

(5)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第10号---合并财务报表》

(6)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第11号---合营安排》

(7)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披露》

(8)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正在进行的项目:

(1)金融工具

(2)保险合同

(3)收入

(4)租赁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展:

2006年,我国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实现趋同,2010年4月2日财政部发布《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其主要内容:

1.支持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

2.肯定IASB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改革举措。

3.明确我国国际趋同立场、趋同不是直接采用、趋同不是等同、趋同应当互动。

4.提出持续趋同的时间表和主要任务。

新修订和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

《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

《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

《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

《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

《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框架结构:

二、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会计改革与会计行业】

管理会计是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与财务会计并列的,着重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企业会计分支。

财政部2014年12月正式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

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会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推动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

政府会计与预算会计实际上是两个体系,不能混为一体,也不能相互替代。它们各具功能,两者之间存在相互补充的关系。政府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引入企业会计的理念、原则和方法。 预算会计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对政府及其组成主体的预算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进行记录和报告。推进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应当将政府会计与预算会计两个体系适度分离,加快建立加快建立和实施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同时完善预算会计。

财政部已制定了新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提出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绩效管理、票据管理等改革的相关规定,并扩大了适用范围。2013年以来,政府会计改革进程不断推进,财政部相继修订了中小学、高等院校、科学事业单位、彩票机构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2015年1月1日起实行新的《预算法》。

四、完善并有效实施内控规范

2008年财政部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2010年财政部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2012年11月,财政部发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旨在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并要求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自2014年1月起实行。

建立政府及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规范是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的另一重要方面,应当成为内部控制规范改革的新领域。因为这一领域涉及每年数万亿财政资金的拨付和使用,迫切需要强化管理。

会计改革与会计行业 第二篇_现代企业制度与会计改革

论文题目:

【会计改革与会计行业】

现代企业制度与会计改革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我国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是作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会计改革,措施

一、现代企业制度

财务管理随着现在企业制度的完善,越来越受到企业经营者的重视,它不再是简单的数字堆砌,更多地与投资决策联系在一起,其作用也鲜活的变现了出来。

在传统的企业运营模式中,比较强调企业的内部管理,对于内部管理很多是针对领导管理员工这方面,要求员工很好的完成领导的指示,管理在某种程度上等于领导的行政性指令。领导决策层对于公司的整体战略及发展规划一般不会形成文字上的东西,大部分出现在领导的脑海里,领导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情况适时做出判断,从而决定一个企业的最终发展前景。这种管理模式并不绝对意味着企业的失败,一个思想比较清晰的、逻辑判断能力超群的企业,即使没有把思想落实到纸面上,同样也能把企业打理得井井有条,在现时社会上也不乏这种成功企业的范例。

伴随着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出现、壮大,传统的个人英雄主义经营管理模式受到了挑战,在现在企业管理中,强调集体的力量,决策的程序化和科学化,保证最终的决策成功能够更加与企业的现实盈利能力相契合。传统人治的企业的管理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企业带来成功,但是这种成功必须建立在杰出管理人的基础之上,在企业越来越多的今天,这种人才毕竟还是少数,就是说,按照传统的管理模式大部分企业都会遇到发展的困难,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

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为大多数企业获得成功提供了可能,企业的领导者,可以是一个才能相对平庸的人,只要他能够很好的遵守现代企业的运行规则,他同样能够很好的经营企业。

逻辑的力量是强大的,当我们一直遵循着一定的逻辑处理实情时,这种逻辑思维就会在我们的思想中落地扎根,现在企业制度就是为我们提供一种经验的力量。

二、会计改革的必要性

(一)是适应经济体制的改革而推行企业会计制度改革

会计无论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其存在与发展必须与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相适应。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在经济工作中贯彻实施“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新的八字方针,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与此相适应,通过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全面修订,使被林彪、“四人帮”破坏的会计规章得以恢复,使会计工作秩序走上正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调整、整顿。在会计制度的修订中,我们不是简单地恢复原来被破坏的会计制度,而是根据国民经济调整、整顿、提高的要求,从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出发,对会计制度进行修订的,即在会计制度的恢复中实现重建,在恢复重建中实施会计制度的改革。如在修订会计制度时,将会计核算的科学性作为一项原则提出来,要求会计制度的制定既要满足企业加强会计核算和强化生产经营管理的要求,也要满足国家对企业实施计划管理的要求。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以后,我国制定实施了《折旧条例》、

《成本管理条例》、《成本核算办法》等,以规范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行为、成本管理和核算行为。通过这些法规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加强,经济效益的提高。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明确,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加速,我国在会计制度方面实施了以《企业会计准则》以及13个行业会计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会计制度改革,实现我国会计制度从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和过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资本市场的发展,适应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进程,我国加快了会计制度国际化的进程,制定发布了《现金流量表》等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同时发布实施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以规范公司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以适应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需要。

(二)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内分步实施会计制度改革,实现传统会计制度模式的转换

相对体制外来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内的会计制度改革具有复杂性和涉及商广的特征。传统的会计制度建立于传统计划经济之中,依附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其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特别是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将会计工作作为财政经济工作的基础来认识,会计工作服务于财政经济工作。表现在会计与财政税收的关系上,就是财政税收决定会计,会计制度直接以传统的财务制度和税收法规为依据制定,为其贯彻执行服务。由于传统的会计制度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体制内会计制度的改革涉及到传统经济体制的方方面面,要考虑的因素多,难度大。对于体制内会计制度的改革,我国采用渐进的方式对传统会计制度进行改革,首先对局部进行改革,从局部改革的成功再推进会计制度整体和全局改革的进行。其表现则是通过会计制度中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的改革的积累,达到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的基本改造;通过局部内容改革的积累,达到传统会计制度整体改革的目标。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会计制度明显特征就在于“三段平衡”、“专款专用”,强调会计核算为国家直接管理经济服务。如从《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我国先后进行了三次大的修订。在修订的过程中,根据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将资金平衡表由原来的“三段平衡”,改为总额大平衡;会计报表格式和报表项目也根据当时经济管理的要求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这些改进措施,虽然都是在末突破传统会计模式的情况下进行的,但就其具体内容来说则使我国会计制度改革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其次,根据经济业务的发展实际,在传统的会计制度中增加新经济业务会计核算的内容,如融资租赁业务的会计处理等。这种使传统的会计制度在形式上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对会计核算的需要,对会计制度的部分内容进行改革,为会计制度的全面改革进行思想和理论的准备,正是通过对传统的会计制度部分内容的改革,逐步实现对传统会计制度的根本性改造,实现计划经济体制会计制度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会计制度模式的转换。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会计制度的影响及会计适应现代企业制度需要所应进行的改革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企业法人治理机构,对会计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涉及到

企业内部会计改革和企业外部会计改革两个方面.要重视现代管理会计,时务与会计一分为二,完善内部审计与监控手段,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与企业责任会计,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监督体系,使会计更好地为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服务。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政府部门是会计的唯一使用者。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主要是为政府制定计划,合理分配资源服务的。会计核算以监督国家计划执行为目的,会计信息由基层企业逐级向上级汇报直到政府部门,呈纵向流动格局。同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实施的三大会计制度——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并存,使我国企业会计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形势,且在相同事项的处理上存在较大差距。如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预计存货变现损失的规定,采用权益法核算的投资额等等。加之市场的主体是国家而不是企业,造成会计信息横向的企业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也呈封闭状态,使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不显著,甚至不具有某些质量特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享有极大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企业的资产配置,产品生产、销售、定价等重大生产经营决策均由企业根据市场供求情况和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实际自主地。

会计信息的流动由过去的以纵向流动为主的格局向以横向流动为主的格局转变;同时,会计信息也由封闭转向公开。正是由于会计信息的横向流动和公开化,即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提出了要求。我国已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诸如: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明晰性原则,就是对会计信息应具有的质量特征做出了规定。《准则》中的这些原则,要付诸于会计实践之中,则依赖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为企业的股东及潜在投资者、债权人、贷款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及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提供有关企业盈利状况、资金流动状况、偿债能力,资本保全状况和投资报酬等会计信息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因此,要求会计信息质量要素具有全面性,即各质量要素均能充分体现出来,又要求会计信息的各质量要素具有相融性,即不相互排斥,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信息的日益公开化,对企业报送的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将更加严格,除了企业会计核算必须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提供相关可比且可靠的会计信息之外,企业对外公布的会计信息(财务报告)还必须受中国注册会计师的审查鉴证,以保证其公允性、真实性和合法性。

因此,完善以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为主要形式的会计信息质量的社会监督评价体系也成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会计改革与会计行业】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对资本保全的再认识

国有资产流失,从根本上讲还是根源于旧的经济体制及其派生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迅速建立起相应的能有效组织和运作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从理顺国家与企业的产权关系入手,在国有企业中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创新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基础,从根本上解决国有资产的流失和保值增值问题。资产保值的关键是实现资本保全。《国际会计准则》关于资本保全提出了两种概念:一是财务资本保全又叫名义资本保全;二是实物资本保全。在财务资本保全下,营业收入是以现时购买力核算的,而对已发生的成本费用则按前期货币购买力计量,即按历史成本会计计算损益,在物价不变,即币值不变的前提下,财务资本保全是实际意义上的资本保全。但在物价上升幅度较大时,财务保全不可能继续维持简单再生产过程,这时的资本保全只不过是名义上的资本保全。公有产权的代理人不像私有企业那样关心资产的保值增值,因而我国的资本保全实质是名义资本保全。在会计改革中,针对这一情况,制定了存货成本计价的后进先出和固定资产摊销的加速折旧法来抵消通货膨胀的部分影响。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资本规模成了衡量企业的标准,外部利害关系集团的利益不尽一致,因此企业应具有实物资本保全的意识。实物资本保全是在物价变动会计下生成的资本保全概念。在这一概念支持下,企业的损益是在“扣除本期的所有者分配和所有者出资后,企业的期末实物生产能力必须大于期初实物生产能力,才算赚的利润。”因此,要做到实物资本保全必须采用现行成本的计量基础。由于我国通货膨胀比较温和没有达到恶性膨胀,同时受成本与效益及会计人员素质的制约,我国目前还不适宜以现行成本的计量基础,采用物价变动会计来提供会计信息。但并不排除在提供会计信息时,运用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反映物价变动引起的资本补偿不足的情况。

由于物价上涨是客观存在的,我国的资本保全只能是名义上的资本保全,这不仅涉及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问题,同时也涉及到所有者的权益问题,这一系列问题妨碍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那么,在现行会计制度下,如何使名义资本保全靠近实物资本保全,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服务呢?通常方法是在有关科目下设二级科目,例如:根据物价变动总指数测算资本补偿不足部分,在“资本公积”和“未分配利润”项下,均可设二级科目“资本金补偿资金”,作为实收资本的附加补充账户,而在编制会计报表时,汇总在“实收资本”项下,并在附表中加以说明。这样使名义资本保全成为实物资本保金,会计信息质量得以保障,产权所有者的权益也实现了保全。同时,对于“未分配利润”项下的资本金补偿基金的部分,已不能作为利润来分配,而应做作为维护简单再生产的资金来源。

(三)现代企业制度与税务会计的建立

税务会计是以现行税法为准绳,根据财务会计的有关资料(必要时依法要求重新计算),核算和监督企业税务资金运动(税款的形成、计算、缴纳和退补等),认真履行纳税义务,充分享受税收优惠,全面进行税务筹划,为企业利益服务的。税务会计是财务会计的一个分支,二者紧密联系,核算征税数额要通过会计核算来体现,同时计税依据也依赖于会计提供的信息。而当会计提供的计税依据与税法规定的纳税依据相符时,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所反映的内容是一致的,就不存在所谓税务会计的问题,因为在财务会计中包括了关于计税的内容。

会计改革与会计行业 第三篇_改革开放以来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张玥婷

二十世纪已经过去,崭新的二十一世纪已经来临。处于世纪之交的今天,对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会计改革情况进行研究和探讨,总结经验教训,对于进一步深化我国会计改革,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制度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回顾三十年来会计制度改革的历程,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基本上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制度体系,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协凋。笔者认为,三十年来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有如下重要特点:

1.适应经济体制的改革而推行企业会计制度改革

会计无论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其存在与发展必须与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我国分步骤地推行改革措施,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现经济体制的根本改造。这一时期也是我国会计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时期。我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对会计制度也进行了相应改革,实现了会计制度的根本改造。会计制度的改革,既适应和满足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在经济工作中贯彻实施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新的八字方针,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与此相适应,通过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全面修订,便被林彪、“四人帮”破坏的会计规章得以恢复,便会计工作秩序走上正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调整、整顿。在会计制度的修订中,我们不是简单地恢复原来被破坏的会计制度,而是根据国民经济调整、整顿、提高的要求,从加强经济核算,

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出发,对会计制度进行修订的,即在会计制度的恢复中实现重建,在恢复重建中实施会计制度的改革。如在修订会计制度时,将会计核算的科学性作为一项原则提出来,要求会计制度的制定既要满足企业加强会计核算和强化生产经营管理的要求,也要满足国家对企业实施计划管理的要求。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以后,我国制定实施了《折旧条例》、《成本管理条例》、《成本核算办法》等,以规范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行为、成本管理和核算行为。通过这些法规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加强,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配合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促进搞活企业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财税制度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推行企业基金办法,实施第一步和第二步利改税改革,实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等,同时在会计制度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配合这些财税改革措施的实施。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明确,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加速,我国在会计制度方面实施了以《企业会计准则》以及13个行业会计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会计制度改革,实现我国会计制度从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和过渡。在具体改革内容上,包括会计平衡公式的改革、具体会计处理方法的改革、会计报表体系的改革等方面,都大胆借鉴了国际会计惯例,基本上实现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这次会计制度的改革,是在我国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背景下进行的。这次会计制度改革的实施,为我国企业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为此后进行的以增值税为主要内容的财税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也提供了基础保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资本市场的发展,适应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进程,我国加快了会计制度国际化的进程,制定发布

了《现金流量表》等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同时发布实施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以规范公司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以适应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需要。

2.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内分步实施会计制度改革,实现传统会计制度模式的转换

相对体制外来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内的会计制度改革具有复杂性和涉及商广的特征。传统的会计制度建立于传统计划经济之中,依附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其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特别是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将会计工作作为财政经济工作的基础来认识,会计工作服务于财政经济工作。表现在会计与财政税收的关系上,就是财政税收决定会计,会计制度直接以传统的财务制度和税收法规为依据制定,为其贯彻执行服务。由于传统的会计制度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体制内会计制度的改革涉及到传统经济体制的方方面面,要考虑的因素多,难度大。对于体制内会计制度的改革,我国采用渐进的方式对传统会计制度进行改革,首先对局部进行改革,从局部改革的成功再推进会计制度整体和全局改革的进行。其表现则是通过会计制度中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的改革的积累,达到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的基本改造;通过局部内容改革的积累,达到传统会计制度整体改革的目标。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会计制度明显特征就在于“三段平衡”、“专款专用”,强调会计核算为国家直接管理经济服务。如从《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我国先后进行了三次大的修订。在修订的过程申,根据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将资金平衡表由原来的“三段平衡”,改为总额大平衡;会计报表格式和报表项目也根据当时经济管理的要求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这些改进措

施,虽然都是在末突破传统会计模式的情况下进行的,但就其具体内容来说则使我国会计制度改革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其次,根据经济业务的发展实际,在传统的会计制度中增加新经济业务会计核算的内容,如融资租赁业务的会计处理等。这种使传统的会计制度在形式上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对会计核算的需要,对会计制度的部分内容进行改革,为会计制度的全面改革进行思想和理论的准备,正是通过对传统的会计制度部分内容的改革,逐步实现对传统会计制度的根本性改造,实现计划经济体制会计制度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会计制度模式的转换。

3.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借鉴国际会计惯例,逐步实现会计制度的国际协调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我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逐步扩大,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趋势中,我国经济已溶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实现会计国际化是其必然要求。由于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实现这一要求不可能一中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因此,我国在对会计制度改革过程中,采用了逐步借鉴国际会计惯例的做法,首先对部分新经济业务直接采用国际会计惯例进行处理,如期货、融资租赁等经济业务,直接按照国际会计惯例制定我国相应经济业务会计处理方法。其次对于常规的经济业务,则是按照国际会计惯例的要求,采取分步渐进方式对其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改革,逐步缩小直至消除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差异。如对应收账款,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基本上是不考虑其坏账核算问题的,随着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改革中的会计制度允许企业选择采用备抵法核算其坏账,但对其具体计提比例作了规定;而对于股份有限公司则允许其自行确定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最后,在整体上借鉴国际会计惯例改革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在1993年进行的会计制度改革中,我国借鉴国际会计

惯例,改革了会计平衡公式,改革了会计报表体系,便我国会计制度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我国加入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成为国际会计委员会的成员后,根据国际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适应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大趋势,我国陆续发布并实施了《现金流量表》等一系列的具体准则,同时对行业会计制度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修订,发布实施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充分协调。

会计改革与会计行业 第四篇_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金融系会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说明

一、 会审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预测分析: (一)人才需求现状

据有关资料,随着北京市及周边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对会审人才的需求量也在增加,而且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从过去单一的科班毕业,到现在追求精通财务软件和外语优秀的新格局。就目前高等院校中培养的这批人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已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需要。 (二)人才数量的市场预测

虽然从各大人才市场反馈的情况来看,财会人才的需求量与日增加,依然位列人才供求排行版的前十五位,据中国人事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及需求情况调查分析显示(2011年第二季度情况见下表),2011年第二季度统计地区各大人才市场所需财会人才总数达230355人,这说明只要专业方向对口,财会专业的毕业生依然有相当大的就业空间。尤其是对于能够通晓财务软件、国际贸易规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会计人才,其就业前景更加看好。

2011年第二季度全国部分人才市场

招聘职位数和求职人数排名前10位的专业情况

(三)人才规格与质量要求与学院现行培养方式相适应

通过对一线专家所发表的对会审专业培养方案的意见分析后,我们认为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对培养方案的论证要注意专业定位的准确性,课程及实践环节设臵的合理性,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和亮点。根据目前所看到的人

才培养方案制定情况,包括调研论证、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等情况。我们认为,人才培养方案还应在进一步拓宽专业知识面,以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为培养目标等方面对会审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突出本专业学生主要面向以下各单位的具体工作岗位:

1.制造业里的成本核算员、成本会计员。

2.商品流通企业的出纳员、财务会计员、审计员。 3.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里的出纳员、预算会计。 4.金融机构的柜台营业员、银行会计员。 5.证券投资机构的证券操作员。

6.饮食、服务行业的出纳员、财务会计员。 7.会计师事务所里的记账员、审计员。

8.各大商场、超市里的收银员、出纳员、财务会计员。 9.物流企业的仓库管理员、审计员。

二、 “课证融合,技能递进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以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初级会计师技术资格证书以及计算机等级证书、会计英语等级证书培训为行业知识教学的主要内容,以会计模拟实训和顶岗实习为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形式,对接能力培养与行业证书培训,在会审专业课程设臵上加大课证融合的深度,使会审专业学生毕业时既能取得毕业证,也能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同时部分同学还能拥有初级会计师技术资格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英语四级、六级证,成为既熟悉国内一般业务会计做账方法,又掌握具有国内结算和国际结算知识,以及电子报税、出口退税的业务知识,形成以企业会计为核心的会审专业培养模式,为北京市乃至全国中小型企业和商业银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会审专门人才。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目标:以岗位技能训练和行业证书培训为重点,以模拟实训为载体,以会计诚信教育为保障,推动“课证融合,技能递进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产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内容:

1、构建“课证融合,技能递进提升”的课程教学框架

在专业基础和文化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会计实务模拟实训课程、商业银行会计模拟实训课程;开设证书培训课程,将“基础知识学习——岗位能力培养——从业证书培训”三项内容连成一体,以技能递进提升的课程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保障“课证融合”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落实。

2、完善校内会计模拟实训的个性化教学平台

构建“基础+培训”课程体系,建立起从基础账务处理程序到会计综合业务账务处理程序和商业银行会计业务账务处理程序的一系列的校内模拟实训教学体系,以此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使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达到一致,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比例达到50%或以上。

3、建设会计诚信教育体系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会审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以美育、心智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的会计诚信教育体系,建立若干个会计诚信教育基地,将企业文化融入会计诚信教育的内容之中,确保100%的学生接受会计诚信教育。

4、建设校企合作的运作模式

以校企合作为建设机制,做到“专兼结对,共建一门课;专兼联手,共编一本书;专兼协作,共管一基地;专兼互动,共育一方人”的运作理念。

①按照“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打造适应区域经济特点和特殊行业背景的会审专业特色。即:充分利用和汲取我院重点建设专业会审专业的课程建设成果,通过选修和模块化教学等途径,在培养本专业学生具有较为坚实的财务会计从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商业银行从业技能,从而为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高创造可靠条件。

②以会审专业为实现途径的弹性学制、产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前2年半,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训,获得初步专业技能,最后半年开展顶岗实习、专业综合实习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在会审专业既是企业中会计岗位的准员工,顶岗工作,并根据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取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又是在学院学习的学生,学习会审专业的职业核心课程。【会计改革与会计行业】

图1 职业标准、岗位标准、专业标准、课程体系结构图

③按照学院、企业、行业三结合的原则,优化会审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人员结构,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会计标准制定、专业建设提供保障。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1、构建以优质核心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英语》、《会计电算化》4门课程作为优质核心课程,并以核心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会审专业的课程建设。到2012年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课程建设成为院级精品课程。

2、改革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整合《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内容,增加实用性强的《EXCEL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并随着会计制度、税法的调整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3、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和《EXCEL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等课程采用一体化教学,突出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

4、将职业资格取证和岗位职业技能的内容作为课程融入教学计划,如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科目《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证考试科目《会计电算化》;初级会计师技术资格考试科目《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等。

5、组织编写、出版突出专业特色、体现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要求的教材,计划在三年内编写出版《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综合实训》等规划教材,鼓励教师建设高质量、可共享的教学资源库。

6、课程体系建设

目标:打破学科框架,整合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建设“基础+培训”的新型课程体系,启动外向型会计课程建设。

内容:开发会计实务模拟实训课程、会计证书培训课程、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建立外向型会计课程体系,强化企业会计及商业银行会计核算能力,为培养专门化的会审职业人才服务。 (三)教学计划课时安排改革

为了适应会审专业学生提升职业技能的能力,在教学计划课时的安排上,重点突出实践性强的课程课时,对于那些不占主导地位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少安排课时数,做到让学生了解专业名词,掌握专业知识的一般原理够用为度。同时加大了专业课骨干课程的课时数,如《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两门骨干专业课程,与以前相比,课时数均有所增加,取消了单独的《会计实操》课程,将其内容并入到这两门课程来。对于学生面临升本的专业基础课,维持原课时数不变,如《管理学原理》课程的课时数没有改变。再如,与本专业不直接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予以取消,如《市场营销》课程。 五、培养规格要求: 1、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 知识结构

1.具有基本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系统掌握会计与审计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及相邻专业的基本知识。

2.具备从事会计与审计业务活动的专业基本技能和方法,能够运用会计学基础知识从事会计与审计实务操作工作。

3.熟悉国家有关会计和审计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富有社会责任感,了解本学科行业的发展动态。

 能力结构

1.具备从事会计出纳业务、会计核算业务、审计事务所业务以及银行柜台

会计改革与会计行业 第五篇_浅谈会计专业财务会计教学改革

龙源期刊网 .cn

浅谈会计专业财务会计教学改革

作者:张允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15期

摘 要 当前的财务会计教育专业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必须经过教学改革,更新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实践应用技能,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也更好地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会计专业 财务教学 问题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财务会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材内容滞后,无法反映会计改革与实践的全貌

当前我国高校教材的编制和使用不能够很好地根据我国社会会计改革的步伐,无法真实反映我国当前会计实际改革和实践的全貌,不能够紧跟社会时代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已经上市很长时间,但是高校还没有真正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会计准则的内容。由于当前的财务会计教材内容相对较为陈旧,无法更好的融入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教师一般采取增删内容的方式,实施教学,这样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系统地对学生教学,对学生来讲显得支离破碎,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同时又不能够很好地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确保教材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这样既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也给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很难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2会计教学过分注重理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差

当前很多高校财务会计教育专业教学存在重视理论而忽视学生实践的问题,很多高校所开设的课程有关教材内容的安排六个课时,涉及到学生基本技能实训的只有两个课时,理论与实践三比一,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实践应用能力不强,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够做比较规范的财务帐表。财务会计的基础理论学生仅仅通过理论学习应付考试,期末考试一锤定音,无法进行动态的跟踪督导。而平时学生上课的表现、作业完成的质量以及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不能进行灵活多样的考核。学生在考试中也存在着明显的抄袭现象,因此,很多学生不能真正地在实践当中更好地去感知理论,锻炼能力。学校的实践理论课较少,同时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实践监督和指导又不能够及时到位,自然无法达到真正地对学生进行实训的目的,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非常差。

1.3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没有突出行业特色和时代特色

会计改革与会计行业 第六篇_会计行业发展趋势与会计职业生涯定位

会计行业发展趋势与会计职业生涯定位

会计改革与发展——暨会计职业生涯定位主办方:共青团广东海洋大学 寸金学院委员会承办方:会计系团总支、学生会 单昭祥教授曾任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辽宁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会计系主任,研究生导师。现为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会计系主任,学科带头人。先后在核心期刊和一般期刊上公开发表20余篇论文。近三年在国家一级出版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主编教材及配套的辅导与练习3本,主审教材及配套的辅导与练习各1本 单教授的奋斗目标是:把寸金学院会计系办成全国应用型独立本科院校中的强系、大系、品牌系。会计改革与发展暨会计职业生涯定位 2011年12月 讲 座 内 容一、《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 规划纲要》——机遇与挑战二、《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愿景与目标 三、会计职业生涯与定位 (一)如何定位自己的职业方向 本科生考研要达到什么条件?考那种 类型的研究生更适合我系学生 (二)如何平衡考证与学习的关系 (三)学生进入会计行业前要做好哪些准备 (四)“专升本”与“专插本”的区别,专 科生如何考虑“专插本”大会计论 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中所说的会计都 是站在大会计的角度,即会计涵盖了财务管 理和审计,也就是说,会计学科主要包括会 计、财务管理、审计。 一、财政部《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 规划纲要》

【会计改革与会计行业】

——机遇与挑战 未来五年(2011~2015),中国会计人将在服 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提高。 2011年9月9日,财政部发布了《会计改革与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财会201119号)(以 下简称《规划》)对于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推 动会计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会计 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时期会 计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 和政策措施,是指导未来五年我国会计改革与发 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财政部《会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450073/

推荐访问:会计行业分析 会计行业现状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