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旅游知识 > 中国旅游开发

中国旅游开发

时间:2018-05-17   来源:旅游知识   点击:

【www.gbppp.com--旅游知识】

中国旅游开发 第一篇_2016中国旅游发展报告

2016中国旅游发展报告

《报告》从旅游行业发展概况开篇,盘点世界及中国旅游竞争力、分别以“五大转变、四大战略、五大影响、五个着力、四个阶段、五大作用”六大篇章,关注在线旅游发展态势、聚焦旅游业新规颁布实施等多个维度,系统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辉煌发展,并以专题形式,对“515战略”、“旅游+”战略、全域旅游战略、“一带一路”旅游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度调查、细致解读和理性剖析。

旅游行业发展概述

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旅游业由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三大要素组成。按业务种类划分,旅游业可分为组织国内旅客在本国进行旅行游览活动,组织国内旅客到国外进行旅行游览活动和接待外国人到自己国家进行旅行游览活动。

世界旅游行业发展概况

1、旅游业是世界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

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新发布的《世界旅游晴雨表》,2015年国际游客人数相比2014年增长了4.4%,达到11.84亿人次。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已成长为世界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

2、中国、美国和英国引领2015年出境游市场。

受欧元、美元及其他主要货币贬值的影响,欧洲增速引领各大洲(+5%)。2015年,前往欧洲的国际游客为6.09亿人次,比2014年增加了2900万人次。前往中欧和东欧地区的旅游人次,自2014年下降之后,2015年回暖,增速达6%。北欧(+6%)、南地中海欧洲区域(+5%),以及西欧(+4%),均出现喜人的增速,这与该区域富含成熟旅游目的地息息相关。

亚太地区,2015年国际游客到访量达2.77亿人次,同比2014年增加1300万人次,增加比为5%。其中大洋洲国际游客到访量实现7%的增长,东南亚实现5%的增长,东北亚和南亚国际游客到访量均实现4%的增长。

美洲的国际旅游人次,相比2014年表现更加稳固,旅游人次增加900万,达到2015年的1.91亿人次,增长速度为5%。美元刺激了美国的出境游,加勒比海和中美洲均受益于此,并实现了7%的增长。南美和北美接近平均水平,均实现了4%的增长。

3、未来十年,旅游业仍将保持快速增长

据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预计,到2020年,全球国际旅游消费收入将达到2万亿美元;另据世界旅游协会预测,从2010年到2020年,国际旅游业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将分别以年均4.3%、6.7%的速度增长,高于同期世界财富年均3%的增长率;到2020年,旅游产业收入将增至16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10%;所提供工作岗位达3亿个,占全球就业总量的9.2%,从而进一步巩固其作为世界第一大产业的地位。

五大转变

展示中国旅游业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实现了从短缺型旅游到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国的转变,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未来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国内旅游从小众市场向大众化转变,已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消费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与国民收入的增长,国民人均出游从1984年的0.2次增长到2015年的3次,增长了14倍。国内游客数量从1984年约2亿人次扩大到2015年40亿人次,增长了19倍,年均增长10.2%;特别是自2000年以来,国内游客数量呈现持续高位增长,推动中国步入了大众旅游时代,成为世界上拥有国内游客数量最多的国家。国内旅游收入也从1985年的约80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4200亿元,增长了426.5倍,年均增长22.4%。2015年,中国旅游总收入超过4万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达到了85.8%,成为中国最主要的旅游消费市场。

(二)国际旅游从单一入境游发展成为出入境旅游并重格局,出境旅游市场更加活跃、发展空间潜力巨大。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国际旅游仅限于单一的入境游,出境游起步较晚。但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呈现井喷式增长,已形成入境与出境两大旅游市场并重活跃的发展格局。

从入境市场看,中国已是世界第四大旅游入境接待国。入境旅游人数(含入境过夜游客,下同)从1978年的180.92万人次增加到2015年的1.33亿人次,增长72.5倍,年均增长12.3%;旅游外汇收入从1978年的2.63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1136.5亿美元,增长431倍,年均增长17.8%。

从出境市场看,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客源输出国之一,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2014年,中国大陆公民出境旅游人数突破1亿人次,达到了1.09亿人次,2015年上升为1.2亿人次,比1992年的298.87万人次增长了39倍。目前,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已扩大到151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重要的旅游客源国。

(三)旅游业从单纯外事接待型事业转向事业、产业共同发展,旅游综合功能优势日益凸显。

改革开放前,中国旅游业是中国外交事务的组成部分,对增进国家友谊和促进国际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尚不具备现代产业特征。

改革开放后,中国旅游业迅速成长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显示出巨大活力,与110多个行业相关、融合发展,对国家调结构、扩消费、稳增长、惠民生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总体上实现了六大发展转变:一是从外交的边缘向外交的前沿转变;二是从经济建设的边缘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转变;三是从经济增长点向第三产业的重点转变;四是从传统粗放型、数量型旅游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创新型推动方式转变;五是从扩大就业岗位重任向就业、旅游扶贫的重任转变;六是旅游发展的主体由政府为主向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多主体、多类型、全方位的推进。

如今,旅游业对于社会公共服务、地区综合管理水平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旅游业对于中国城镇化建设、乡村脱贫致富、生态保护、实现美丽中国等起着重大作用。

(四)旅游业由一般性产业向战略性支柱产业转变,产业规模和实力迅速壮大。 2009年,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将旅游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全方位推动旅游产业步入了黄金发展期,旅游产业规模和实力更加显著提升。

截至2015年,全国已有旅行社27364家,比1999年的7355家净增加了2万多家;全国已评有星级饭店数量13491家,其中包括五星级饭店867家、四星级饭店2779家、三星级饭店6776家;中国已有各类经济型连锁酒店约1.5万家,客房总数超过140万间。

1999年,国家旅游局开始实行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管理。其中,5A级景区首次评定始于2007年,截至2015年底,中国5A级景区数量达到200多家。

自1998年起,国家旅游局通过推动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提升了中国城市旅游的吸引力。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70个城市成功创建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近年来,在产业融合发展、资本并购、连锁化经营、互联网+等创新发展中,旅游新业态层出不穷,涌现出一批有竞争潜力的大型旅游企业,包括以华侨城、宋城等为代表的景区连锁经营商,以锦江、首旅、万达等为代表的综合性旅游商,以携程、去哪儿、同程、途牛等为代表的线上旅游服务运营商,业绩增长迅速,已成为中国旅游企业的领跑者。

(五)旅游业发展面由局部扩展到全国,形成了国家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社会共同推进的大格局。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桂林等少数旅游城市和黄山、峨眉山等著名旅游景区,如今,旅游业发展已遍及全国,成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几乎所有的省(区、市)都将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一系列在更大范围内的区域旅游合作品牌相继产生。

国家旅游局与各省区市建立了推进战略合作机制。2014年国家成立了中国政府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由国务院分管旅游工作的汪洋副总理任召集人,成员单位包括了国家旅游局、外交部、发改委等28个国家政府部门。在国家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全国各类金融机构、非旅游类大型企业集团也开始纷纷参与旅游业投资与经营,形成了多层面、多区域、多形式推进旅游业发展的大格局。

四大战略

推动旅游业提质增效

中国旅游业近几年重要战略主要包括“515战略”、“旅游+”战略、全域旅游战略、“一带一路”旅游发展战略等。

(一)“515战略”

中国旅游业发展“515战略”,即2015-2017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五大目标,十大行动,52项举措”。

2015年1月,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作了《开辟新常态下中国旅游业的新天地》报告,剖析中国旅游业发展新形势,全面部署2015-2017年全国旅游工作重点,即紧紧围绕“文明、有序、安全、便利、富民强国”五大目标,开展十大行动、52项具体举措,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旅游业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

十大行动包括

(1)坚持问题导向,依法整治旅游市场秩序;

(2)坚决惩治旅游不文明行为,营造文明旅游大环境;

(3)强化底线思维,构筑旅游安全保障网;

(4)发动全国旅游厕所建设管理大行动(厕所革命),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5)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作用,创新旅游产业促进机制;

(6)大力开发新产品、新业态,促进旅游消费转型升级;

(7)打破地区藩篱,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

(8)开展旅游外交,构建旅游对外开放新格局;

(9)深化旅游体制改革,为旅游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10)积极主动融入互联网时代,用信息化武装中国旅游业。

“515战略”是中国发展进入新常态下,按照中国“两个一百年”目标发展的总体要求,在全面分析判断过去35年旅游发展和未来35年旅游业发展趋势背景下,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系统创新谋划。实施一年来,“515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就,取得很多新突破,形成前所未有的大格局。

(二)“旅游+”战略

“旅游+”是指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翅膀,形成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

【中国旅游开发】

2015年8月,国家旅游局研究部署实施“旅游+”战略,受到了中国各地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影响和全力推动。通过智慧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商务旅游、研学旅游、医疗旅游、养老旅游、健康旅游等领域,重点推进“旅游+”融合发展 “旅游+”具有天然的开放性、动态性,“+”的对象、内容、方式都不断拓展丰富、多种多样,“+”的速度越来越快。经济社会越进步发展,“旅游+”就越丰富多彩,“旅游+”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标志。

(三)全域旅游战略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

2015年8月19日,全国旅游工作研讨班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推进全域旅游发展。随后,国家旅游局发布《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并于2016年1月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全面提出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开创中国“十三五”旅游发展新局面,将推进全域旅游作为新时期的旅游发展战略。

推进全域旅游是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旅游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旅游业改善民生、提升幸福指

中国旅游开发 第二篇_中国旅游景区开发

中国旅游景区开发

2010-08-23 20:45:44| 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中国旅游景区开发的三个阶段

中国旅游业发展从1978年开始到现在,旅游景区开发大体上形成了三个阶段。

(一)有什么干什么

这是一个自然的开发状态,从开发模式上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模式是自发式,就是普遍开发、遍地开花。由此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相当一批旅游开发项目近距离重复建设,也造成了很多没有特色的项目,也形成了很多失败的项目。客观分析产生这样现象,这里面主要是旅游开发初期的盲目性。但是在旅游发展早期,这也是一个躲不开的阶段,有一个市场发育的阶段性问题。大家开始对旅游不太了解,之后,发现了旅游是个聚宝盆,所以有什么就想干什么。近距

离重复建设,就是自己给自己制造竞争。这种情况现在仍然时有发生。

第二种模式是模仿式,就是人家干什么我学着干什么。这种情况更严重,往往是没有资源也要干,这种模仿性的东西多了必然失败。全国第一个人造主题公园是1984年河北正定的一个乡建了全国第一个西游记宫。题目投资150万元,开业三个月就全部收回投资。之后,一阵风刮起,全国最多的时候建了400多个西游记宫,掀起了一个百宫大战。最后,400多个西游记宫基本上都失败了,这个教训是沉重的。再例如民族文化村一类的人造景区最多的时候全国有三、四十个,现在留下来的,真正成功的恐怕只有两个,

就是深圳的民族文化村和昆明的民族文化村,剩下的都不能算成功。

(二)什么有优势干什么

这个阶段形成了一个重点发展的格局,是一个质的飞跃。这一阶段产生的问题是对优势的认识,并通过自己的优势,努力形成重点发展的态势。但如何进一步挖掘优势来促进发展?从市场的角度来说,一个企业的成功,并不能代表一类企业的必然成功。可是一般往往认为,人家成功了我就一定成功。另外,某个企业过去的成功也不能意味着未来必然成功,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得更新,需要脱胎换骨,需要创新,也就意味着必须挑战自己,必须否定自己,才可能把下一步走好。当前,在指导区域开发和产

业发展上,研究优势,发挥优势,变成了一个主导性的潮流,也成为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三)市场需要什么干什么

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向,从资源主导转向了市场主导,从生产者导向转成了消费者者导向。从全国旅游开发来看,真正完成了这个转向的不算太多,但它代表了一个未来发展的趋势。如果习惯于资源主导,并且只强调资源主导的话,事情也未必干得好,因为有一个市场接受程度的问题。即使是一流的东西,市场也可能不接受,所以首先需要研究市场。在旅游行业里,旅游饭店开放算最早,开放意识最强,形成了比较强的市场观念和市场导向。在旅游饭店行业,市场主导消费已经变成了一个普遍的行为。在旅行社这个行业也基本达到了,但是水平上相差很多。在旅游景区这个行业,严格地说还没有真正形成市场导向和消费者导向。多年以来,旅游景区习惯于吃大锅饭,尤其是一些资源垄断性的景区,更是习惯于在大锅饭之上再加一个垄断性。但是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旅游景区也逐步体会到了市场竞争的压力,在这种

情况之下就必需要完成这个转向。

(四)历时态与共时态

从发展过程来看,旅游开发的这三个阶段是一个发展过程,一个历时态的概念,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时态。但是从现状看呢,又是一个共时代的概念,就是这三个阶段目前在我们国家也是共同存在的。中国太大,发展很不均衡,大体的现状就是西部地区还处于第一个阶段,即有什么干什么;中部地区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即什么有优势干什么;东部地区,现在已经开始第三个阶段,即需要什么就干什么。这就意味着,各式各样不成熟的开发行为,包括一些建设性的破坏行为,现在还在发生。而且,越是没有资金的地

方,反而浪费资金越厉害。

二、旅游者要什么

在旅游项目的策划、开发、经营、管理过程中,现在基本上有三种眼光。一是领导的眼光。领导眼光的出发点是是政绩。这是体制决定行为。但领导追求政绩,往往造成某个项目成功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项目要上,只要项目上了政绩就有了。现在旅游景区绝大部分还是国有单位,这就意味着领导者的眼光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第二种眼光是专家的眼光。专家的眼光相对来说专业性很强,因为专家们作分析也做得比较透。但是专家的眼光也有不足,主要是专家的眼光过于追求理想,过于追求理想就使很多项目不能操作。第三类眼光就是旅游者的眼光。旅游者的眼光所追求的是,到这地方来看什么?希望得到什么?不满意就要投诉。现在这三种眼光同时存在,三种约束同时也存在,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约束,但说到底,还是要以旅游者的眼光为根本,以专家的眼光作为指导,以领导的眼光作为指示。

(一)五种需求

旅游的过程就是一个求新、求异、求知、求美、求乐的过程。但是简单的讲讲还不够,实际上每一个字里边还包含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旅游者的直接感受,第二个层次是旅游者的追求目的。求新,首先是一个新鲜,再进一步是一个新奇。新鲜比较好达到,只要超越了日常生活,就感觉新鲜。所以要达到新鲜很容易,要达到新奇就不容易。新奇就要求相应的唯一性,这才能达到奇。反过来,要能达到新奇的,就一定能对他产生吸引力。求异,也是这样,首先求的是一个差异,有差异才有吸引力,一个项目有差异才有市场的竞争力,但是更进一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差异,而是一个差序。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社会发展是一个差序的格局,就是一个有次序差异。实际上,在旅游开发的过程当中,不但要讲差异,也要讲次序。求美,美观是一个直接的感受,但是美好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把握,或者说是一个综合性的把握,只是看着漂亮还不够,除了漂亮之外还应该具有更深层次的东西,例如文化性的东西,这才能形成一个美好。求知,首先是一个感知的过程,到哪儿看见了一个东西新鲜,原来不知道,现在看见了,这就是一个感知。进一步是求一种知识,只不过旅游者追求的不是成体系的知识。如果认为要不断为旅游都灌输一些成体系的知识,就会把旅游者灌跑,这就需要把握好一个度。求乐,感受性的层次就是娱乐,但是旅游者真正追求的是欢乐。娱乐性的概念已经有了,但是如何真正让旅游者欢乐起来这篇文章还需要好好做一做。每一种旅游者的需求,都形成了两个词组,前面一个是直接的感觉过程,后面一个序列的词组就是追求的最终目的,而且在这个新、异、美、知、乐也有一个相关关系,有一个层次递进的关系,也是一步

一步追求越来越高。

(二)好奇心、求知欲、审美感

旅游者追求三个层次的目标。第一个层次是好奇心,第二个层次是求知欲,第三个层次是审美感,达到了一个审美感受也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也就是说要把旅游的过程作为一个审美体验的

过程,作为一个审美感不断满足的过程。

这里需要区分几个概念。第一个概念就是风景。风景对应的是好奇心,也可以直接对应审美感。旅游景区所经营的基本内容是风景,这是景区经营的基本元素。第二个概念是风光。风光是风景的总括,也包含了很多人文的内涵。第三个概念是风情。风情更主要的就是一种人文的东西,民族风情,民俗风情,它们如果与风光结合到一起,这个地方的吸引力就更强了。第四个概念是风物。风物是对一个地方的自然、【中国旅游开发】

人文乃至特产等的综合。最后一个概念是风貌。风貌体现的除了包含上述内容之外,同时也体现了当地的人文精神,也是旅游者到一个地方之后,更深层次的感受。所以,如果旅游者对这些方面有一个全面了解的过程,例如对风景的观赏,达到对风光的认知,达到对风情的体会,然后对风物的把握,最后达到对风

貌的综合性的全面的审美体验,他对这个地方一定会有非常好的印象。

(三)回归自然

回归自然,这几年是一个比较时髦的词,但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有很多误区。在这个现代城市生活如此发达的状态之中,中国处在工业化发展的中期,城市化的发展也很厉害,城市化的生活对人有一种压迫,城市高楼大厦,在西方被称为水泥森林、高楼峡谷,回归自然的愿望是城市人普遍的愿望,但问题是,回归什么样的自然?很多地方认为,回归自然就是原汁原味。实际上这不对。回归自然有两类,第一类,对探险者来说,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原汁原味的自然,这就是一个探险的自然,但是对于大多数旅游者来说,追求的是一个人工的自然,这个人工的自然在某种程度上还要达到一个精致的自然,不能仅仅认为就是原汁原味就行了。现在做生态旅游的很多,生态旅游的概念成了一个比较热门的题目,如果认为生态旅游就是原汁原味,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是在破坏生态。如果能够做到一个人工化的自然,这才能够在一

个更高层次上符合生态旅游的概念。

(四)生活方式

从生活方式的角度来看,旅游与个人而言是一个短期的生活过程,与社会而言就是一个长期的生活方式,所以整个社会总有一部分人在从事旅游活动。旅游休闲既是文化性的消费,又是健身性的消费,旅游者可以达到身心共悦的境界。旅游者追求的是一个体验的过程,旅游最终生产的是“阅历”。旅游者花费了金钱、时间、精力,得到的是阅历,是一个体验,是一个美好的印象。既然旅游提供的产品是阅历,就

应该让客户的阅历更加丰富,更加美好,这才是一个高质量的产品。

三、开发基础是什么

(一)资源开发与产品开发

在了解旅游发展的趋势、基本过程和旅游者需求的基础上,就需要研究旅游开发的基础。人们一般都强调资源开发,但更应该强调产品开发,要把资源转化成产品。旅游资源的概念是一个非常开放的概念,凡是能够吸引旅游者前来,而且通过这个吸引转化成实际性的产品,能够产生效益的各类社会要素都是旅游资源。所以不是简单地说,有好山好水,或者有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才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在有些地方可以无中生有。比如深圳,基本上就是一个无中生有的地方。但是深圳有一个“大有”,就是有市场,旅游产品才能无中生有。第二种概念叫有中生好,即资源是有的,但还要在里面生出好的。第三种概念叫好中生优。旅游开发的方向应该是有中生好,进一步好中生优,这才是一个产品的概念,所以在这里不宜过分强调资源。资源关键在于如何利用。比如北京的的“胡同游”产品的开发过程就是一个对旅游资源敏感、

善于利用资源的典型例子。

(二)优势是比较的结果,选择是优势的发挥

开发的基础是对优势的认识和把握。总体上,优势是比较的结果,选择是优势的发挥。某些地方上来就讲自己的优势,但很多优势并不是优势,因为缺乏比较。几乎所有的地方一讲发展旅游,都有两个优势,第一个是资源优势,第二个是区位优势。如果大家都有这两个优势,例如青海也在讲这两个优势,那看和谁比,和西藏比可能会有区位优势,和甘肃比它都不算区位优势,那么优势从何而来?讲资源优势,可以和省里的其它行业、产业比,旅游的优势可能还成立,但如果与全国来比,很多地方的旅游资源就没有优势了。再进一步,资源优势如果不能转化成产品优势,这个优势就是空的,区位优势如果不能转化成市场优势,这个优势就是虚的。所以真正的要害是在转换上做文章,而不能只强调资源优势如何,区位优

势如何。如果只这么强调,就说明对当地的旅游缺乏一个客观的判断。

(三)优势与弱势的转换

优势与弱势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转换的,即使有天大的优势,如果完不成转换过程也是没有优势,而且有些看起来是弱势的东西如果做到位了就成了优势。例如,河北省区位优势应该说是比较充分,河北省包围了北京、天津两个特大型的都市,这种区位优势是应该最具备的。但是,客观上说,河北的旅游到现在发展得并不尽如意,这意味着区位优势没有转换成市场优势。反转过来说,一些弱势如果认识到位了,也会转换成优势。例如“老少边穷”,一般来说都是弱势,但对发展旅游来说,也可以变成优势。老革命根据地有着优良革命传统,这就意味着红色文化的培育有基础,老根据地的人一般情况都比较纯朴,就意味着有助于形成一个有好的目的地,这就成了优势;少数民族地区,民族风情浓,这更是一种独特的旅游产品;从边境方面来说,边境贸易拉动边境旅游发展,这些已经形成了定论;按道理来说,穷应该没有任何优势,但是到实地里去跑一跑就发现穷也是优势,出卖荒凉不就是穷吗?另一个方面,穷使得很多传统的东西都很好地保留下来了,把很多自然的风光也保留下来,“深山出美景”自古如此,因为缺少破坏,很多

地方穷得连破坏的能力都没有,就保存下来了。所以,就旅游开发而言,优势和弱势可以转换。

四、有什么

这是评价的客观性和开发的可行性。评价不够客观是普遍情况,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优势和弱势的把握不清楚,涉及到开发的问题,有时候文章就作歪了,把可行的东西变成不可行了。

(一)说、看、玩、搞

这四个字实际上有两类情况。第一类情况,就是人文类的产品,体现出来的就是“很有说头,很少看头,很没玩头”。中国历史比较悠久,五千年的文化不曾中断,体现的地方就是文献、古迹等等方面。对一个地方说起来,历史上如何出过多少名人,有过多少大的历史事件,都非常有说法。唐诗三百首里描述风光的词有多少?宋词里边,至少有50%都是描述风光,既有自然风光又有人文风光,所以任何一个地方都很有说头。另一方面,中国的古代建筑基本上是土木结构,基本上保留不下来长久。现在能留下来的古代建筑就是石窟和塔这两类东西。现在留下来土木结构的最早建筑是唐代的,只有两座,都在山西五台山,一个佛光寺,一个南惮寺。剩下其他所谓的古建大体上也就是明清以来的,元代的还有一些,所以势必造成这样一个结果,就是地面上的东西有看头的少,所以形成了“很有说头、很少看头、很没玩头”的普遍情

况。

第二类情况,就是自然类的产品,叫做“很少说头,很有看头,也同样很没玩头”。实际上,自然类的产品把这个“没说头”转换成“有说头”是比较容易的,就是在自然科学方面下工夫,形成一套比较生动的说法就够了。有些东西看上去很兴奋,但有一个如何去引导的问题,要把说头转化成旅游者的看头,进一步转化成旅游者的兴奋点。还有一个情况就是自然类的产品说起来很好,看起来不足。比如,西双版纳被说成动物王国,但游客去西双版纳基本上看不见动物。再例如说神农架的金丝猴,一千个旅游者可能有一个看到过,光打这个招牌行吗?旅游宣传有三句话,第一句叫敢吹,第二句叫会吹,第三句叫经得起吹。现在

的景区敢吹这一点上做到了,会吹还差点,经得起吹就更难了,好多地方就是经不起吹。

(二)高估与低估

旅游开发有高估的情况,也有低估的情况。第一类是同质性的产品。自然类的旅游产品严格的说是属于同质化的产品,就是在性质上是相同的。同质化的产品,需要研究如何在同质中追求异质。例如,生态旅游本来是一个同质化的产品,环境好、林木复盖率高,都可以唱生态旅游,但如果大家都这么唱,走到哪儿都这一套,生态旅游就谈不上特色。再例如海滨旅游,旅游的元素就是阳光、沙滩、海水,这就是同质化的产品。同质化产品的开发,必须得追求异质,就是努力挖掘自身的特质。同样是生态旅游,这里的特色可能就是热带雨林这种类型的生态旅游,那里特色可能就是东北原始森林。不能简单打一个生态旅游牌,如果大家都打生态旅游牌,这个牌就没有吸引力了,产品同质化就越来越突出了。第二个方向是和文化结合,就是自然类的产品和文化类的产品相结合,这是更重要的一点。很多地方都有湖泊,一说就是

比西湖大多少。其实就是比西湖大一百倍也没有意义,因为西湖是无法替代的,西湖说到底是文化湖,西湖所蕴含的文化远远超出4.5平方公里湖面所产生的魅力和吸引力。很多地方如果把文化再挖掘一下,或

者在文化方面再作一点文章,同质化产品的问题就可能处理得更好一些。

第二类就是异质性的产品。这是比较具有优势的产品,但问题是要在异质中要防止同质。这类产品本身容易形成特色,不要把容易形成特色的东西搞得没有特色。例如寺庙是中国的特色,但到处都是寺庙就不成为特色了。同样是寺庙,也需要研究如何突出特色的问题,如何防止同质化的问题。例如我国四大佛山,说起来是山和佛的仙境,实际上更成名的是佛,所以才有四大佛山之说。四大佛山看起来确实有区别,五台山壮阔,峨眉山秀美,九华山朴素,普陀山雅致。峨眉山的虎骨寺,自古以来就有密林藏虎骨之

说,名词一听就觉得非常有吸引力,非常诱惑人,这就是研究产品异质化的问题。

【中国旅游开发】

(三)适应性与适度性

进一步需要研究如何与市场适应。这种适应一个重要的把握就是要适度,既不能过高估价也不能过低估价,把握准确才能使产品和市场相适应,产品才有生命力。总的来说,旅游产品也需要产销对路,这是适应性的基本要求,估价过高容易形成投资过量,这种项目搞起来就很难。在研究适应性的同时,必须研究适度性。近些年以来国内搞旅游规划和项目策划,形成了一个趋势,就是想象力的竞赛。这里有专家的原因,有领导的原因,也有景区自身的原因。你搞一个龙文化主题公园,占地1平方公里,我就来一个10平方公里的。这样搞下去是没有头的,只会形成一个规模的攀比和想象力的竞赛,想象力竞赛最终很难与市场相对应。把事情说得花团锦簇并不难,但是真正让它做到货真价实就太难。类似这样的情况,全国

普遍存在,这不是一条好路子。

五、怎么生产

怎么生产的首要问题是产品的时间性和空间性。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一)产品的时间性要求

产品有一个时间性的要求,这又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是整体产品的消费时间总体结构。例如到北京玩四天、五天,这就是一个总体时间,必然有一个总体时间配置的问题。如果现在再搞出一个新产品来,就未必是好事。北京现有305个景点,即使北京市旅游局没有一个人把这305个景点者走完一遍,设想外地来的旅游者把这305个旅游点走完一遍,这可能吗?在这种情况下,更多需要研究景点的深度开发而不是外延的扩大。每一个旅游点在当地旅游总体时间结构里有一个怎么定位的问题。例如,在80年代,外国旅游者在上海停留一天半时间,因为那时候上海就是一个过境地,一个口岸城市。对于一个过境地,旅行商提出来的就是在上海停留时间越短越好。现在不同了,客人在上海就会争取停留三到四个晚上,其中至少有一个晚上让大家自由活动,以体会一下上海的都市风采,因为上海的夜景比白天要好看,上海旅游产品的品种丰富了,内涵丰富了,逗留时间自然就延长。所以,每一个项目在旅游者的当地总体时间结构安

排上要定好位。

第二个层次就是具体产品的时间结构,就是旅游者到一个景区、景点需要花多长时间。首先在设计上需要研究这是一个多长时间的产品。例如一个游程两小时的产品,就不必考虑配置餐馆的问题。如果是一个三小时流程的产品,就要考虑餐馆配置。当然这里也有一个交通快捷性的问题。总体上,一个旅游产品游程有多长时间就要研究配制一个什么样的内容。例如桂林的世外桃源,游客评价很好,有世外桃源的感觉,那个产品大体上就是一个两小时产品。如果说,景区希望效益能提高一点就需要丰富内涵,需要把两小时产品延长到四个小时,至少延长到三个小时,延长到三个小时确保客人在这里吃一顿饭,这就是一个利润点。当然一个旅游项目的游览时间也不是想延长就能延长的,最终要看这个项目不能抓住客人。严格地说,一个好的景区点要把客人的每一分钟都设计到,从开始的第一分钟客人干什么,一直要设计到最

中国旅游开发 第三篇_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摘要:对旅游业的发展的特点进行了介绍,旅游业的相关特性有详细的见解。从中国旅游业的旅游人数、消化方式、消费结构对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作了介绍。从出境旅游、入境旅游、国内旅游等方面介绍了金融危机对国内旅游的发展。最后国务院对中国旅游业的相关意见。 关键词:旅游业;发展;意见;特点;影响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Abstract: Describe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tourism related properties have the detailed view. From tourism, mode of digestion, the number of Chinese tourism consumption structure development situation, made a presentation on the tourism industry. From tourism, domestic tourism outbound tourism, immigration and other ways of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on domestic tourism. Last of the State Council on China tourism-related advice. Keywords: tourism; development;view;characteristic;influence

0引言

中国旅游业高速发展,成为了中国的一大经济支柱,具有资源开发的宽泛性和不均衡性等特性。发展趋势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产业组织集团化和管理法制化和规范化、发展生态化和可持续化[1]。China will become the largest tourist destinationcountry[2].

1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特点

1.1旅游业具有综合性

旅游业是集行、游、住、吃、购、娱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大产业,其综合性是由旅游活动的综合性决定的。作为旅游活动的媒体,旅游业是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服务的。由于旅游者从离家外出直至返回整个期间的旅游活动是由行、游、住、吃、购、娱等多项活动构成的,因此,旅游业只有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包括行、游、住、吃、购、娱等服务在内的综合性产品,才能使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比较完美。

1.2旅游业具有经济性

发展旅游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取得经济效益,旅游业本身就是由旅行社业、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和交通客运业等众多的以营利为目的并进行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构成的。因此,经济性是旅游业最根本的属性,是旅游业的核心和实质。

从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设施的配置,到旅游人才的培养、使用和管理,都需要一定投资。因此,必须对旅游业投入——产出进行比较分析,注重成本核算,讲究经济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业的经济属性特别明显。

1.3旅游业具有服务性

旅游业为旅游者提供的劳务是一种可用于交换的特殊商品,这种特殊商品同一般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而生产这种特殊商品的过程就是服务。就国际旅游业而言,接待外国旅游

者来中国旅游,使之观赏中国的锦绣河山,了解华夏的古老文明,品尝东方的佳肴美味,感受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消除疲劳,愉悦身心,留下对中国大陆的美好记忆,这就是旅游服务的使用价值。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服务业的基本特征是从业者通过自己的劳动向被服务者提供当面服务,这种服务大都难以用机械代替。判断一个企业或行业是不是属于劳动密集型的标准,是看其工资成本在其全部营业成本中所占比例的高低。国际上之所以都把旅游业列为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其原因就在于旅游业所提供的产品是以劳务为主的旅游服务,其工资成本在全部营业成本中占有较大比例。

1.4旅游业具有依赖性

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成功的最基本的条件,在于它所拥有的旅游资源的数量多少和质量高低,在于这些旅游资源坐落的地理位置及其能否使旅游者进得来、散得开、出得去,在于旅游客源地的人们对这些旅游资源的了解和感知。

旅游业的依赖性说明,旅游业是个较为敏感而又脆弱的产业。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把旅游业视为唯一的经济支柱,一旦发生巨大波动,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1.5旅游业具有带动性

旅游业本身是由旅行社业、交通客运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等组合而成的产业群体。旅游业的发展就是这一直接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产业群众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其他直接或间接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产业群体的发展。

2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自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旅游发展迅速,覆盖面广,但总的说来仍然处于一种低消费、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仍不能适应国内旅游发展速度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2.1总的旅游人数和回笼货币

旅游人次数稳步增加,旅游消费额逐步提高。每一年人数平均增长10%以上,旅游消费总额平均年增长率亦在10%以上。

2.2旅游消费方式和旅游消费结构

绝大部分属于观光旅游,文化型、享受型极少。即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型旅游活动多,而修学、健身、寻根、考察、探奇、了解风土人情的专项特点旅游较少,一般游客住低档旅馆,饮食简单。据统计,在旅游消费结构中,吃住行比重高达85%,游览购物仅占15%。旅游整体消费水平低,据不完全统计1985—1992年,国内旅游人均消费额仅58元。

2.3旅游的地域性和客源分布

国内旅游热点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知名度较高,旅游基础设施较完善的旅游胜地,如北京、江浙泸、广东等地,象敦煌、九寨沟、西双版纳、黄果树瀑布等风景点由于交通不便相对处于温冷点。从距离上看,一般以中近距离旅游为主,远距离旅游为辅。如桂林主要以

粤湘鄂的旅游者为主。从客源分布来看,以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为主,内地县镇为辅。旅游者停留时间较短,一般在2. 5天~3. 5天“一日游”也占有很大比重。

2.4旅游人员构成广泛、公费旅游占有很大比重

目前国内旅游人员的构成大体是:先富裕起来的农牧民外出旅游,离退休干部的疗养旅游,职工干部的奖励旅游,企事业单位人员以及教师学生的度假旅游以及各种公务旅游。虽然随着消费观点的改变和经济收入的提高,社会各阶层、各行业都有相当数量的人加入自费旅游队伍的行列,但是,公费旅游仍占主要地位。

2.5所谓旅游业,实际包括住、吃、行、游、娱、购六要素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由于我国对上述旅游服务设施仅有少量直接投资,而在利用外资方面,因有的项目开放,有的不开放,以致服务设施不配套。从总体上看,外资主要局限于饭店宾馆,其他旅游配套设施项目如交通、商业购物尽管也都涉及,但比重很小,投资十分有限。对景点建设,除国家指定的度假区外,外资不能插足,因而景点内设施落后,其中突出的是卫生条件差。

3中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中国旅游开发】

3.1旅游产业地位和作用

旅游产业地位和作用的强化国内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将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能直接带动交通、金融、电信、医疗、商贸、基本建设、宾馆和餐饮等服务行业,也能通过拉动消费间接推动工业消费品和农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是一业带来百业兴,对扩大国内需求,增强经济活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按国家旅游局制定的基本思路,2020 年中国海外旅游人数将超过210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80 亿美元以上。国内旅游人次将达到29亿人次以上,旅游收入将达20400亿元人民币以上。旅游业总产出将达到2.5 万亿元人民币以上,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3.2旅游产品结构合理化

旅游是以游客最大满意度为服务的最高质量目标,因而必须从多个不同的活动中来调动、调整、抚慰旅游者的心情。随着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旅游产品开发将会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的特点,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旅游产品将会更注重特色化、服务个性化和系列化发展。

3.3人才开发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和资源配置业务,目前在全世界各大企业公司占有重要位置,旅游业经营实体也需要深入把握旅游服务业特点,挖掘旅游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并结合具体形式的旅游经济实体分析利弊,进而采取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提高旅游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业务能力,促进旅游服务业的服务品质和整体竞争力[3]。 4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分析

4.1 对入境旅游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我国入境旅游的影响显著,从旅游的结构分布和外汇收入状况来看,金融危机后我国的入境旅游总人数、过夜旅游人数及外汇收入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4.2对国内旅游的影响

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国内旅游总人次17.1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6.3%;国内旅游收入8749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应当说,在这样一个的特殊年份能够取得这样的发展已经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结果。与国际入境旅游市场大幅度缩水相比,金融危机对我国国内旅游市场的影响则相对平缓得多,国内游还有很大的潜力,但也要考虑经济危机的滞后效应。

4.3 对出境旅游的影响

对于外贸企业来说,人民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445783/

推荐访问:中国旅游地图 中国旅游报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