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世界之最 > 国家公祭日的意义

国家公祭日的意义

时间:2018-04-22   来源:世界之最   点击:

【www.gbppp.com--世界之最】

国家公祭日的意义 第一篇_关于“国家公祭日评”的相关社论、网评

光明网:以国家公祭,重申文明世界的规则

2014年12月13日 15:11

来源:光明网 作者:然玉

今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公祭,必然是有着相同价值信仰、相同认知渊源的人群,来彼此偎依、相互支撑的过程——“大屠杀”的记忆,毕竟太过沉重。举行国家公祭仪式,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不仅是为了回溯历史、不忘屈辱、宣示和平,也是为了探索以种种的可行努力,来最大程度地消解现实层面的焦虑。

今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上午,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民众也以各自形式,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

这是年度的纪念,更是永恒的心结。关于屠杀、关于屈辱,那段不堪的回忆,如同梦魇、如同伤口,每每不忍回首。所以,以国家公祭日之名,集体回想那段不远的历史,共同分担那份沉重的苦难,可谓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庄重肃穆的仪式,所传达的终究是,正常世界里被普遍认同的共识: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

举行国家公祭仪式,势必会产生极强的代入感。它所带来的,是一种感同身受的情绪扩散。于是,在过去与现实之间,在不同代际、不同群体之间,会生成某种强烈的共鸣。这既是基于我们对命运共同体的认同,也强化了我们对自身情感归属的界定。公祭,必然是有着相同价值信仰、相同认知渊源的人群,来彼此偎依、相互支撑的过程——“大屠杀”的记忆,毕竟太过沉重。

当然,可以有太多路径,来回应那段黑色的历史。或耽溺于愤怒,或沉湎于哀伤,抑或生发出图强的勇敢。但或许,此刻最需要追问的,还是一种维持和平的方法论,或至少如何确保悲剧不再发生?南京大屠杀,几乎是人类史最血腥的暴行之一。在其间,基本的交战规则,最后的人伦底线,均被一一突破。在反人类的疯狂之中,文明世界用以伸张文明的秩序,竟然瞬间崩塌。

过往一切反人类的战争罪行,都悲哀地揭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文明规则,往往只会被选择性遵守。”滥杀无辜,原本是不容触碰的绝对禁区,可为何却总是一再上演?这是否说明,所谓文明世界的那套自我驯化的体系,诸如基础教育、职业训练、价值灌输等等,尚且不足以彻底压抑人性深处的最阴暗的一面。在这种脆弱的道德约束框架内,任何群体性的过激行为,都可能发生。

举行国家公祭仪式,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不仅是为了回溯历史、不忘屈辱、宣示和平,也是为了探索以种种的可行努力,来最大程度地消解现实层面的焦虑。就此而言,我们对于和平的期许,理应纳入世界性的共同追求中去。这意味着,更多与那些有着相似价值取向的力量一道,一同致力于底线文明规则的建构和推广中去。

显而易见的是,“南京大屠杀”绝不仅是单一民族的灾难,而是全人类世界的耻辱。消化这段黑色的记忆,有赖于所有人的情感和智力参与。相信公祭日的设立,将能在很大程度上,在世界范围内,甄别并聚集那些良善且正义的人们,继而重申和平的分量。(

光明网:以国之名 遥祭历史珍视未来

这一天,南京鸣放防空警报,汽车停驶鸣号,行人就地驻足默哀。2014年2月27

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每年的9月3日、12月13日分别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014年12月13日。中国第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这一天,南京鸣放防空警报,汽车停驶鸣号,行人就地驻足默哀。党和国家领导人高规格出席肃穆威仪的公祭仪式。

《论语·学而》语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一个国家的祭祀,一个民族的缅怀,无论是王师北定的慷慨悲壮,抑或是龙城飞将的步履铿锵,千百年来,公祭作为一种仪式,表达的情感与凝聚的共识,远远超越了纪念本身的意义与价值。国家公祭日,是将国家的意志、信念与情感,上升为人格化的制度,归于普适的世界观,彰显一个国家的精神图腾与价值皈依。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毕生证言,到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记忆;从纪念馆“哭墙”前一束鲜花,到国家公祭网上的万千祭言……这个日子,凝重而闪耀,辽远而庄严。

77年,30余万,一座城池的沦陷,一段历史的仓惶。血腥的记忆,不会随着时间的涤荡而湮灭;民族的屈辱,亦在回望中沉淀下不容淡忘的痛感。习近平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

这一刻,南京不只是南京!以国之名,遥祭历史。这是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性的信仰。正如专家所言,“南京大屠杀中有30万中国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死难,中国人民的生命遭到极大的伤害。”数字冰冷而抽象,生命鲜润而温婉。一段历史疏忽而过,多少家庭生死两隔?最高规格的国祭,是为人性与历史正名,是给予曾经的兄弟姐妹最深沉的慰藉。

这一刻,南京不只是南京!以国之名,铭记历史,不为仇恨,只为真相。这是为客观、理性、真实的历史而秉持的正义姿态。“南京大屠杀并不存在,一切都是正常的战争伤亡。”这是多年来日本右翼分子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辩解之词。然而,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12·13——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以铁的事实再次向世人表明:从1937年12月13日-1938年1月,短短六个星期中,侵华日军在南京城,屠杀了300000以上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和手无寸铁的无辜平民。

这一刻,南京不只是南京!以国之名,望向未来,居安思危,以史为鉴。2014年2月27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每年的9月3日、12月13日分别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样的制度安排,缘于两种考量:一方面,日本右翼势力蠢蠢欲动,历史上的战争与和平被少数野心家所粉饰。近年,还通过篡改历史、为侵略正名等方式,为修改和平宪法、重启军国主义之路虚张声势。另一方面,在逐渐强大起来的今天,在实践中国梦的漫漫长途上,“落后固然可能挨打,落后加腐败就注定要挨打并被打得很惨”等老理,仍需要借助古老的史实,告诫每个中华儿女。

“对历史闭上双眼,又如何看得到未来?”金陵城内,扬子江畔,以国之名,遥祭历史。强大起来的中国,需要从这场仪式中放慢脚步,与过去未来对话,在悲情与荣耀之中,安放自己的心,走好自己的路。(

公祭日:以国之名悼 以历史之名缅怀

光明网评论员:今天,是首个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而今,我们集体为过往的逝者悼念、缅怀,在记忆苦难的仪式感召中记住那些伤痕,也在民族情感的共振中找到一种奋进推力,既不忘来时的路,更为找到通往未来的方向。

光明网评论员:今天,是首个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今天,站在历史的凭栏处,人们以某种肃穆仪式追忆逝者、缅怀英灵。悼以国之名,祭以民族之大义。

民族劫难,无法因时间消逝而抹去;历史疤痕,也被许多人的记忆存档。77年前,秦淮河畔、金陵城中,一场举世震惊、惨绝人寰的屠杀,让三十万同胞惨遭屠戮,让山河为之泣血。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惨烈的悲剧之一,亦是中华民族永远消不掉的伤痕。

77年过去了,时过境迁,可对那些死难同胞的悼念、追思,却丝毫不能因时间河流的冲刷而淡去光色。与追悼逝者伴随的,还有对这场屠杀关联命题的思考,如民族复兴、和平愿景、人道尊严等等。而这些,都始于对历史的铭记,正如某句名言所说的: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也正基于此,让铭记历史找到一个可倚靠的栏杆,让激越情绪得到一个集中迸发的出口,成了我们“以史为镜”“汲取教训”的方式,也是抚慰逝者的必由路径。

如今,终于有了这样一个标注着刻度的日子,能以警钟鸣响,唤醒我们或已沉睡的民族历史记忆,也在传达历史痛感中砥砺我们前行。随着今年2月全国人大对公祭日的立法确认,13亿人民终于得以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用举国同祭的庄严仪式寄托哀思,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共同祭奠中,我们可宣示正义的音量,也凭吊生命的凋零。

要知道,在历史的宏大叙事背后,站立着的从来都是一个个真实的个体,他们的苦难指控着每一份指向无辜者的罪恶,也提示着战争的残酷。我们无法轻易将其简单化约为一个抽象的群体,只能把他们经受的人道主义灾难写进史书。

公祭日是为“溯及过往”,更是为了提醒今人:勿忘历史。一如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出发,铭记历史是为了不重蹈覆辙。当然,这不是什么历史宿怨的低回,也非民族主义的发酵,而是让我们能穿透时空迷障,去打探到历史的幽深之处,对灾难进行记忆的温习,进而知耻而后勇,化痛感为前行的动力;究其旨意,也绝非培养什么仇恨,将民族感情矮化为街头泄愤,而恰恰是让我们在是非之辨中,懂得守护和平。

诚然,我们无法穿越到历史现场中去,去亲历、见证那些罄竹难书的恶,可擦拭掉记忆石碑上的尘埃,至少能让历史被看见。它有利于将罪恶的指证存照,据了解,随着国家公祭日临近,新征集的7602件珍贵文物、《南京大屠杀辞典》等著作及大屠杀死难者姓名,都以较为丰富翔实的确凿事实,向世界揭示了大屠杀的真相,也让罔顾公义、企图歪曲历史的日本右翼分子的谎言不攻自破,让为军国主义招魂者无法讳认那一段历史。

“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抚今追昔,默哀致敬,就是为了照亮未来,让未来不必罩上历史悲剧的阴影,能在明亮的路途上走得更远。

而今,我们集体为过往的逝者悼念、缅怀,在记忆苦难的仪式感召中记住那些伤痕,也在民族情感的共振中找到一种奋进推力,既不忘来时的路,更为找到通往未来的方向。

原标题:外媒关注中国国家公祭日 日本媒体鲜有报道 中新网12月13日电 综合报道,13日上午10时,中国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此国际舆论高度关注,评论普遍认为中国隆重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意在铭记历史,但与外媒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主流媒体安静异常,鲜有相关报道。

法新社报道了本次公祭仪式的主要流程,并援引了习近平的讲话:“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任何人要否认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事实,历史不会答应,30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13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都不会答应。”

法新社指出,中日关系因历史问题等持续紧张,今年2月,中国以立法形式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以及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但日本仍不承认30万人在南京大屠杀中被害,此举引发中国对其历史观的强烈指责。

美联社称,中国今年提高了相关纪念活动的规格,并以此铭记重要的战时事件,与此同时,中日关系持续低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其他领导人出席纪念仪式,也说明中国正致力唤醒对日本当年野蛮侵略行径的记忆。

路透社也发表评论,指出在过去的一年中,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晋国神社一度引发中日关系紧张,今年中国高调举行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是要深刻凸显这一象征性标志。

德国全球新闻12日发表的文章称,1937年12月13日“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南京大屠杀被认为是与奥斯威辛集中营和广岛轰炸并列的事件,所谓二战中的三大悲剧,或称“亚洲的奥斯威辛”。而日方往往回避这一历史事实。中国今年首次举行国家公祭,希望能铭记历史,并对国民进行教育。

与欧美媒体形成对比的是,日本国内媒体此次显得安静异常。公祭日前一天(12月12日),日本六大主流报纸关于南京大屠杀和中国国家公祭日几乎没有报道。日本国内互联网媒体也只有引自中国媒体的报道,基本看不到本土媒体评论。

日本早稻田大学的一位政治学者分析称,近年来,日本教科书上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或只字不提或模糊处理,民众知之甚少。与众所周知的慰安妇等问题不同,南京大虐杀在日本国民心中没有形成概念。而且日本某些势力也开始转换策略。他们认为,一再大肆否认反而挑起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还不如绝口不提,彻底让这段历史在日本消失。日本左翼媒体对这一事件掌握的资料不多,右翼媒体又故意抹杀,因此就出现了日本媒体对“南京大虐杀”纪念日、中国国家公祭日冷淡处置的奇怪现象。

国家公祭日的意义 第二篇_2014年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讲话稿

【国家公祭日的意义】

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讲话稿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国家公祭日的意义】

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牢记国家公祭日,勿忘国耻,砺志报国》! 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公祭的意义在于,唤醒人们牢记历史,避免忘却与麻木,以史为鉴、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

77年前的12月13日,一个比今天还要冷的日子。那一天日军的炮火轰开了南京的大门,灭绝人性的侵略者用机枪扫射、活埋、砍头、把人当做刺杀的靶子,对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进行了长达六周的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他们以极其残忍的手段屠杀了我30万余同胞!惨叫四起,撕心裂肺;尸骸遍地,血流成河,触目惊心。

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屈辱的一天,这是让我们中国人心痛的日子,这是一段永远无法让中国人忘却的国耻。

国家公祭,既是对自己死难同胞灵魂的安抚,也是对那些犯罪者的警示,警告这个罪孽深重又不愿悔改的邻国,更是告诫我们的国民,保持清醒状态,不要有片刻的忘却与麻木,绝不能忘却历史、忘却苦难。这不是在宣泄情绪,不是在倡导民族复仇,而是提醒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记住“耻辱”就是记住祖国的历史创伤,让我们懂得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记住无数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而牺牲生命的前辈,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对祖国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的教训,才能保证世间不再有战争和屠杀。

我们纪念历史,并不是在宣泄仇恨,而是希望我们的国家、民族和每一位炎黄子孙,要有忧患意识和自强精神。我们纪念历史,并不是为了反攻倒算,是为了避免“南京大屠杀”那样的悲剧不再重演。是为了正告那些已经、正在或者妄图对中华民族施加罪孽、图谋不轨的国家和民族:东方睡狮已经醒来,勇敢、伟大、团结、坚强的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我们自信地向全世界宣布: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就叫——中国!【国家公祭日的意义】

少年强,则国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南京大屠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让我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砺志报国,共筑中国梦!

最后,愿死难者的冤魂得以安息!愿伟大的中国梦早日实现!愿我们每个同学奋发图强,都能成为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2014年12月13日

国家公祭日的意义 第三篇_国家公祭日

国家公祭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全文):

同胞们,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表达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宣示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中国城乡战火连绵、硝烟四起,中国人民生灵涂炭、苦难深重,中国大地赤地千里、饿俘遍野.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无数妇女遭到蹂躏残害,无数儿童死于非命,三分之一建筑遭到毁坏,大量财物遭到掠夺。侵华日军一手制造的这一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惨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三大惨案”之一,是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

令人感动的是,在南京大屠杀那些腥风血雨的日子里,我们的同胞守望相助、相互支持,众多国际友人也冒着风险,以各种方式保护南京民众,并记录下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他们中有德国的约翰·拉贝、丹麦的贝恩哈尔·辛德贝格、美国的约翰·马吉等人。对他们的人道精神和无畏义举,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日本侵略者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惨案震惊了世界,震惊了一切有良知的人们。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审判战犯军事法庭,都对南京大屠杀惨案进行调查并从法律上作出定性和定论,一批手上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日本战犯受到了法律和正义的审判与严惩,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任何人要否认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事实,历史不会答应,30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13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都不会答应。

同胞们、同志们、朋友们!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历来具有不畏强暴、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面对极其野蛮、极其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具有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凝聚起了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空前斗志,坚定了抗日救国的必胜信念。在中国共产党号召和引领下,在全民族各种积极力量共同行动下,中华儿女同仇敌汽,视死如归,前仆后继,共御外敌。

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付出了伤亡3500万人的沉重代价,用生命和鲜血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彻底洗刷了近代以后中国屡遭外来侵略的民族耻辱,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辟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创造了重要条件。

同胞们、同志们、朋友们!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

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爱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代友好下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为人类和平作出贡献。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我们不应因一个民族中有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发起侵略战争就仇视这个民族,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一切罔顾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一切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不论说了多少遍,不论说得多么冠冕堂皇,都是对人类和平和正义的危害。对这些错误言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必须高度警惕、坚决反对。

同胞们、同志们、朋友们!“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近代以后的100多年时间里,中国人民无数次经历了战争磨难,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默武不是人类和平之计.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

刚才,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庄严揭幕。我们设置这尊鼎,就是要向世人宣告“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的心愿。此时此刻,我们要告慰所有在南京大屠杀惨案中不幸催难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日本侵华战争中不幸死难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中英勇牺牲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斗争中英勇献身的同胞们: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拥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无比光明。

此时此刻,中国人民也要庄严昭告国际社会: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愿同各国人民真诚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

举行国家公祭的多重意义

今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将举行国家公祭仪式,南京将全城鸣笛向死难者致哀。

设立国家公祭日,举行国家公祭仪式,对内对外的意义是多重的。

其一,沉重打击日本右翼试图歪曲、抹杀历史的“翻案”企图。

一个民族不怕犯错误、甚至犯罪,但最怕无视历史、歪曲历史、亵渎历史。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铁证如山,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对此作出了庄严的审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有侵华日军各级指挥机构当时的命令和日本官兵的记录为证,有中国幸存者的血泪控诉为证,有《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等国际人士提供的证言和美国牧师约翰·马吉1937年拍摄的电影胶片为证。然而,一段时间以来,日本国内政界学界媒体各种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却甚嚣尘上。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让人们铭记这段血凝的历史,对于凝聚中华民族的力量,反击日本右翼势力否定侵略与加害史实的言行具有重要意义。

其二,彰显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权的尊重。

30多万,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中国人的生命。这些死难者的背后,是一个个曾经温暖的家庭。中国举行国家公祭仪式,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体现的是对人权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对和平的向往。日本右翼分子打着“尊重死者”的幌子,托词“死者为大”“死者即神”,不顾国际社会的一再谴责,一意孤行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灵位的靖国神社。既然“死者即神”,那么被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屠杀的南京30万生灵,应该不应该得到稍有良心的日本人的最起码的忏悔和尊重?日本号称已经进入现代民主社会,动不动就打出“尊重人权”的口号,要尊重人权,就应从尊重别国国民最起码的生存权做起,就该老老实实地到侵华日军实施屠杀的地方去谢罪。

其三,牢记战争悲剧,追求共同和平。

残忍、嗜血是人类扭曲的变态心理,是阻碍人类文明发展的毒瘤,理应受到全人类的唾弃。因此,世界许多国家都以设立纪念日的形式,提醒人们勿忘历史,警惕噩梦重演。例如,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纪念日、德国的大屠杀受害者纪念日、俄罗斯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以色列的大屠杀纪念日、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日等。中国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与上述纪念日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将使南京大屠杀成为世界人民集体记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牢记战争悲剧、追求共同和平的重要历史资源。

其四,反思历史教训,激扬民族精神。

短短六个星期之内,30万骨肉同胞生灵涂炭,这一方面反映了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残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国力军力的孱弱。国民政府指挥无方,一些国民党部队临阵脱逃,而民众则毫无组织,散沙一盘。更有甚者,充当“带路党”,引领日本侵略者指认已经解除武装的中国军人。30多万中国人的生命付出,非但没有换来日本人的同情,反而遭到日本右翼分子的

耻笑、羞辱。公祭死难者,也是在警示当代国人,追求和平不能放弃武备,面对外敌的侵略,我们只能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硝烟已经散尽,警钟仍需长鸣。牢记国耻,勿忘国殇,富国强军,锐意进取,居安思危,常备不懈,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绝不让历史重演,这就是设立国家公祭日和举行国家公祭仪式的意义所在。

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多重意义

王学进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2月27日 02 版)

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草案和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设立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青年报》2月26日)

值此日本右翼势力不断抬头、安倍政权的仇华倾向日益显著之际,由全国人大以立法形式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正当其时。

自安倍政权上台后,围绕钓鱼岛主权问题展开的中日争执不断升级,从而导致中日关系急转直下。安倍政权将中国视为“假想敌”,发表了一系列“中国威胁论”,在外交、军事等各方面展开攻势,大幅度增加防务费用,并且发表一系列否认日本侵略历史的言论,说什么“关于侵略的定义,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国际上都尚无定论”。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更是直接否认南京大屠杀。日本广播协会(NHK)经营委员百田尚树今年2月3日在东京街头的公开演讲中声称,根本不存在南京大屠杀,一时间,各种各样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甚嚣尘上。

每当从日本传来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时,我国外交部都会及时予以回应,但对方往往不予理会;近几年的12月13日,南京各界都会集中在大屠杀遇难者纪念碑前举行公祭,但因为是地方性纪念行为,其影响尚不能跨越国界。现在,全国人大将12月13日这天法定为国家公祭日,到时,国家领导人将与全国各地民众一道公祭死难者,告诉全世界,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死难同胞,同时正告日本当局,企图借否认侵略历史为军国主义招魂的伎俩注定落空,其影响必将波及国内外。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堪比世界各地设立的二战纪念日和公祭日,包括联合国2005年确定的“国际大屠杀纪念日”,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纪念日,德国的大屠杀受害者纪念日,俄罗斯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以色列的大屠杀纪念日,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日等,这些纪念日的最大价值就是让侵害者和受害者及其后人不忘历史,敬畏生命,珍视和平。

我们早该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了,这不仅是为了回击日本当局的需要,也是为了教育本国公民的需要。由于某种原因,自1949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南京大屠杀”这个历史名词极少被各方面提起,说起南京和大屠杀,只知道雨花台,不知有南京大屠杀。及至1982年,在日本篡改教科书的刺激下,中国学者才想到“要对南京大屠杀进行研究”。然后,才有1985年建成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该馆馆长朱成山曾感慨:“没有日本否定历史,还没有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国人常以“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的名言告诫自己,要正视历史,但如果我们自身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又怎能理直气壮地斥责别人健忘或有意抹杀历史呢?

国家公祭日的意义 第四篇_国家公祭日领导讲话稿

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讲话稿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牢记国家公祭日,勿忘国耻,砺志报国》! 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公祭的意义在于,唤醒人们牢记历史,避免忘却与麻木,以史为鉴、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

77年前的12月13日,一个比今天还要冷的日子。那一天日军的炮火轰开了南京的大门,灭绝人性的侵略者用机枪扫射、活埋、砍头、把人当做刺杀的靶子,对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进行了长达六周的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他们以极其残忍的手段屠杀了我30万余同胞!惨叫四起,撕心裂肺;尸骸遍地,血流成河,触目惊心。

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屈辱的一天,这是让我们中国人心痛的日子,这是一段永远无法让中国人忘却的国耻。

国家公祭,既是对自己死难同胞灵魂的安抚,也是对那些犯罪者的警示,警告这个罪孽深重又不愿悔改的邻国,更是告诫我们的国民,保持清醒状态,不要有片刻的忘却与麻木,绝不能忘却历史、忘却苦难。这不是在宣泄情绪,不是在倡导民族复仇,而是提醒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记住“耻辱”就是记住祖国的历史创伤,让我们懂得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记住无数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而牺牲生命的前辈,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对祖国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的教训,才能保证世间不再有战争和屠杀。

我们纪念历史,并不是在宣泄仇恨,而是希望我们的国家、民族和每一位炎黄子孙,要有忧患意识和自强精神。我们纪念历史,并不是为了反攻倒算,是为了避免“南京大屠杀”那样的悲剧不再重演。是为了正告那些已经、正在或者妄图对中华民族施加罪孽、图谋不轨的国家和民族:东方睡狮已经醒来,勇敢、伟大、团结、坚强的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我们自信地向全世界宣布: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就叫——中国!

少年强,则国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南京大屠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让我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砺志报国,共筑中国梦!

最后,愿死难者的冤魂得以安息!愿伟大的中国梦早日实现!愿我们每个同学奋发图强,都能成为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2014年12月11日

国家公祭日的意义 第五篇_国家公祭日

27.(16分)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二战后,主要参战国家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日前已成为国际惯例。2014年2月,我国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7月6日,“国家公祭网”正式上线,旨在进一步普及国家公祭相关知识,将对死难同胞的纪念常态化,方便全球华人及爱好和平的国际友好人士随时随地了解史料信息、悼念死难者,在提醒世人不忘历史教训的同时,进一步向世界传递国人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理念。

材料二 2014年7月7日 习近平出席首都各界代表隆重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纪念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争取独立自由史册上可歌可泣的一页,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饱经沧桑的一章。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大办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必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不断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成就告慰我们的前辈和英烈!

(1)结合材料一,运用价值观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及公祭网上线的 意义。(6分)

(2)据材料二.运用“我们的民族精神”的知识.分析大力弘场伟大抗战精神在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的作用.若你所在的班级举行“国家公祭与我”主题班会.请你以

“国之祭·史之痛·民之愿”为关键伺拟定一份要点式发言提纲.要求言简意骇.每个关键词

对应相应要点.总字数100字左右。(10分)

国家公祭日的意义 第六篇_2015届高考政治备考:中国国家公祭日仪式

2015届高考政治备考:中国国家公祭日仪式

高三政治教学网

一、【背景材料】【国家公祭日的意义】

为了悼念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达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2014年12月13日10时我国举行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77年前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中国南京,在此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血腥屠杀30多万中国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事件。从2005年开始,陆续有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两会”上提议设立国家公祭日。

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今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上午10点,党和国家领导人与一万名各界代表同佩白花,共同出席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少先队员代表共同为国家公祭鼎揭幕。习近平主席强调,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理论分析】

1、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最重要的因素。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设置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的目的,就是向世人宣告“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的心愿,从而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

(2)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把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悼念活动升格为国家公祭,有利于在中日之间积累正能量。处理好中日关系需要双方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寻求广泛的共同利益。

(3)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政策。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乃至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面对近年日益抬头的日本军国主义,我们要坚定地维护我国的核心利益,把处理好周边关系作为我国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4)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近年来,一小撮日本右翼分子罔顾历史事实,以篡改教科书、污蔑幸存者等方式,妄图达到美化侵略战争的目的。为此,我们要坚决抵制军国主义的复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积极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繁荣。

2、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举办国家公祭日纪念仪式活动能够转化为激励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举办国家公祭日纪念仪式活动有利于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三观”,提高人自身的素质,塑造人生。

(3)弘扬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团结中华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举办国家公祭日纪念仪式活动有利于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3、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有侵华日军各级指挥机构当时的命令和日本官兵的记录为证,有中国幸存者的血泪控诉为证,有《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等国际人士提供的证言和美国牧师约翰·马吉1937年拍摄的电影胶片为证。

(2)良好的精神状态对人们改造世界具有促进作用。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让人们铭记这段血凝的历史,对于凝聚中华民族的力量,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反击日本右翼势力否定侵略与加害史实的言行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公祭日的意义】

(3)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世界许多国家都以设立纪念日的形式,提醒人们勿忘历史,警惕噩梦重演。如,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纪念日、德国的大屠杀受害者纪念日、俄罗斯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以色列的大屠杀纪念日、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日等等。

三、【跟踪试题】

习近平谈到设置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的目的,就是要向世人宣告“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的心愿。据此回答1~3题。

1.中国举办国家公祭日纪念仪式,说明: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潮流 B.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阻碍世界和平与发展

C.我国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 D.国际关系主要表现为竞争、合作与冲突

2.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从根本上说,这是为了:

A.促进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 B.维护我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C.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D.顺应和平、发展与合作的历史潮流

3.处理好中日关系,必须:

①尊重各自国家人民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生活方式 ②遵守对外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通过协商谈判妥善解决彼此的分歧 ④发挥联合国在处理国际问题中的主导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把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悼念活动升格为国家公祭,是对南京大屠杀史的第三次固化,公祭的对象不仅仅是南京大屠杀期间死难的30万同胞,还包括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中国同胞。据此回答4~5题。

4.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乃至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面对近年日益抬头的日本军国主义,我国要:

【国家公祭日的意义】

①坚定地维护我国的核心利益 ②把处理好周边关系作为我国对外活动的出发点

③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④尊重其他国家正当的国家利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中日要积累正能量,需要双方:

A.建立战略同盟关系,加快世界多极化形成进程

B.我国支持并参与联合国的各种活动

C.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寻求广泛的共同利益

D.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

2014年是抗战胜利69周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77周年,更是“9·3”和“12·13”两个纪念日以国家立法形式确立后的第一年。今年年初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纷纷就此建言献策。其中,在南京设公祭主会场、国家领导人出席,降半旗志哀,停止娱乐活动、素色着装等,成为被提及最多的建议。据此回答6~7题。

6.中日关系问题是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全国人大代表关注的焦点,这是因为:

A.人民政协是我国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B.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C.人大代表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 D.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7.代表们的建议被全国人大采纳,说明:

A.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C.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权力的统一

8.近年来,一小撮日本右翼分子罔顾历史事实,以篡改教科书、污蔑幸存者、纠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数字等方式,妄图达到抹杀侵略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目的。这启示我们: ①必须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领空安全 ②当今时代的主题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③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 ④更好地行使国家自卫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9.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有侵华日军各级指挥机构当时的命令和日本官兵的记录为证,有中国幸存者的血泪控诉为证,有《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等国际人士提供的证言和美国牧师约翰·马吉1937年拍摄的电影胶片为证。这说明:

A.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D.矛盾具有普遍性

10.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让人们铭记这段血凝的历史,对于凝聚中华民族的力量,反击日本右翼势力否定侵略与加害史实的言行具有重要意义。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创造性思维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C.良好的精神状态对人们改造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D.在实践中人们总是能够总结出经验和方法

世界许多国家都以设立纪念日的形式,提醒人们勿忘历史,警惕噩梦重演。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纪念日、德国的大屠杀受害者纪念日、俄罗斯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以色列的大屠杀纪念日、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日等。据此回答11~12题。

11.上述材料说明:

A.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D.认识具有反复性和上升性

12.中国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与上述纪念日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将使南京大屠杀成为世界人民集体记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牢记战争悲剧、追求共同和平的重要历史资源。这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①矛盾的普遍性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②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438548/

推荐访问: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意义 国家公祭日的现实意义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