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养生保健 > 中医论文

中医论文

时间:2018-04-21   来源:养生保健   点击:

【www.gbppp.com--养生保健】

中医论文 第一篇_中医的优势--论文1

探 讨 中 医 优 势、发 展 现 状 与

展 望 易胜

(金沙县中医院,贵州省毕节市 551800)

【摘要】通过比较中医与西医在理论、疾病防治、疗效、费用等方面的各自特点,从而发现中医优势。

【关键词】中医;优势;发展;现状;展望 中医作为一门古老的传统医学,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

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中国其他传统医学,如藏医、蒙医等则也被称为民族医学。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一、中医理论先进:

中医与西医在哲学思想、基础理论和医疗方法上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医学。中医是以综合

演绎为主的东方科学,是在长期的大量的医疗实践中,总结推演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医学,是只针对活人的医学,因而对于生命运动有着深刻的认识。西医则是以还原分析为主的西方科学,是以动物和死人解剖为基础的实验医学,因而对于异常复杂、联系广泛而又处于不断变化的生命的认识,往往陷入机械论的泥坑。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西医注重的是局部而不是整体,是结构而不是功能,是物质而不是精神,是各个内脏的作用而不是其间的联系。

二、中医有超前的防治理念:

早在《黄帝内经》时中医便提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

也。”,它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它有以下几个主张,第一便是摄生防病。《黄帝内经》说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强调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第二是既病防

变。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中医这种首先通过调理人之身心状态,摄足五味,劳逸适度,其次才是运用药物、针刺等疗法,调理脏腑、经络、气血的方法,其真知卓见可见一斑。

西医现在开展的预防医学,为预防慢性疾病,往往针对慢性疾病发生、发展或恶化的不

同阶段分别采取病因预防、三早预防和临床预防三种预防措施。第一级预防针对的是疾病的易感期,起到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作用;第二级预防是针对疾病潜伏期,通过“三早”来防止或延缓疾病的发展;第三级预防是针对发病后所采取的措施,改善病人症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不难看出,这与几千年前的《黄帝内经》防治思想是高度一致的,这也透露出古人认识疾病的本质是多么的透彻与深刻,思想之超前让人赞叹不已。

三、中医的养生、保健功能:

中医非药物疗法种类很多,如砭、针、灸、拔罐、刮痧、按摩、点穴、蜡疗、外敷等等,

它们是中华民族最早最古老的医疗学,是古人在长期的社会医疗实践中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在漫长的中华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医非药物疗法依然占据着中华医学的基础地位,发挥着它独特的功效和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一直做着自己独特的贡献。它通过激发出人体经络之气和身体的自我恢复机制,来重新调整人体的阴阳气血的失衡状态,使脏腑的非正常生命功能重新调整到新的平衡状态,从而达到强身健体、通经活络、驱邪扶正的作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以世界1%的卫生费用解决了世界22 %人口的医疗保健问题,中医非药物治疗作用重大;中医养生保健从国家政策层面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吴仪副总理、陈竺部长、王国强副部长兼中医局局长等领导多次参与或亲自主持中医养生“治未病”的系列活动,积极推行“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中医理念,在整个医疗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全国各地很多中医院成立了突出中医特色的治未病和养生保健类的具有服务性的门诊治疗部门,广东地区的部分中医院将现有的中医健康咨询门诊、亚健康门诊、体质门诊、传统疗法中心、体检中心、康复中心等医疗资源进行整合,集中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此举促进了医疗部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快速发展;今天朝鲜无论中医大夫还是西医大夫都必须会中医非药物疗法,而且对患者首先使用非药物疗法,基本解决了朝鲜人民的医疗保健问题;SARS期间,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邓中光教授就用针刺方法治疗数例发热患者,很快痊愈;目前针灸等非药物治疗在美国等国家也大受欢迎,例如针灸在美国变得广为人知,除了开始主要用于治疗疼痛症状,如头痛、牙痛、关节痛、肌肉痛、神经痛、手术后疼痛等,也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如癌症、血液病、哮喘等等,目前全美有20多个针灸医疗中心从事针灸治疗和研究,研究项目有200多项,所治疾病数十种。 规模较大的中医、针灸学校现有20多所,有40多个中医针灸学会或基金会,创办近10种中医、针灸杂志,并在不同地区召开了一些国际性中医药或针灸学术会议,交流研究成果。全美现有30多所中医针灸学院,其中加州就有

十几所,这些学院都是民间社团或私人举办。学院在校生最多达500多人,最少仅几十人,学生来源主要是华裔,也有相当数量是非华裔。目前,无论是从针灸医师的人数,开设针灸科的医院、诊所,还是就诊的人数来看,针灸在美国的发展可以说是持续加快。这些事例充分说明了非药物疗法在养生、保健、治病方面的重大意义,为我们如何发挥中医优势指明了方向。

四、中医有减少耐药的优势:

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培养皿中培养细菌时,发现从空气中偶然落在培养基上

的青霉菌长出的菌落周围没有细菌生长,他认为是青霉菌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分泌到培养基里抑制了细菌的生长,这种化学物质便是最先发现的抗生素—青霉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弗莱明和另外两位科学家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把青霉素提取出来制成了制服细菌感染的物资药品。因为在战争期间,防止战伤感染的药品是十分重要的战略物资。所以,美国把青霉素的研制放在同研制原子弹同等重要的地位。1943年,这个消息传到中国,当时还在抗日后方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微生物学家朱既明,也从长霉的皮革上分离到了青霉菌,并且用这种青霉菌制造出了青霉素。 1947年,美国微生物学家瓦克斯曼又在放线菌中发现、并且制成了治疗结核病的链霉素。从那时到现在,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科学家已经发现了近万种抗生素。不可否认,在近代历史上,抗生素的发现与使用曾经拯救了无数的生命,为人类的生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人们发现原来简单使用青霉素就能控制的感染,如今应用二种甚至多种抗生素仍然无法控制感染,“耐药”逐渐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而纵观中医,治疗手段非常丰富,中药又有药味、剂量等多种变化方式,可以很好的预防耐药的产生。所以,我们可以更多运用中医的治疗手段,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为更好的防治疾病发挥中医药的优势。

五、中医在治疗慢性病等一些疑难杂症的优势:

当今世界,慢性病、老年病、疑难杂症在人类疾病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对于这些多因素

疾病,现代医学却没有很好的办法,而防治这些疾病,正是中医的优势。

首先,慢性病控制的关键在于预防危险因素、防发病、防严重疾病事件、防疾病事件严

重后果、防疾病事件后复发,因此,早诊早治至关重要。中医对慢性病防治有着系统的理论知识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完善的理、法、方、药,统一的防治体系,以及针灸、推拿等多种非药物治疗手段,具备防治慢性病的优势。

其次,中医具有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模式。中医根据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生命信息把握

疾病动态变化,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收集人体外在信息,通过综合、分析、判断人体的整体状态(证候),确定相应治疗原则和方法。这种诊疗模式,一方面真正实现了个体化诊疗,另一方面可以早期干预、防止疾病传变,从而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和调的以人为本的医疗保健目标。慢性病病程长,病情复杂,不可能有一种药物或者一个方子对一类慢性疾病都有效果。例如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中西药物有几十种,但几乎没有一种药物能治愈该病。与其对比,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根据患者处于萎缩性胃炎不同病程阶段的症状体征,通过望闻问切的方

法,收集资料,判定属于何证,从而指导临床组方用药,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药方组成,使患者痊愈的报道却有很多。可见,中医辨证论治的诊疗模式可以提高慢性病的疗效。

再次,利用整体观念与整体调节的防治手段来治疗。中医整体观念有三方面含义,一是

人体内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沟通,气血灌注,将六腑、官窍、四肢百骸、筋、脉、肉、皮毛、骨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人体则相应地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三是从政治、经济、文化行为、群体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分析,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动,特别是社会的安定与动乱、进步与落后,个人在社会的地位变化、富贵与贫困,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中医对人体的认识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全面动态地把握人体的生理病理信息,注重人体阴阳平衡、脏腑协调、形神统一、天人相应,注重人体内部整体恒动及与自然、社会和环境的和谐生存状态,形成整体调节的治疗理论与实践。这种整体调节的治疗方式,如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益气活血、滋补肝肾等等,对病因复杂、多脏腑罹患的慢性病,特别是在现代医学缺乏有效诊治模式的慢性病危险状态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

六、中医价格优惠:

与西医相比,中医的另一优势是简便廉验。“简”是指中医能化繁为简,只需望闻问切

即可确定病情,辨证论治,所谓“大道至简”;“便”是可以就地取材以及所施手法方便,所谓“天生万物,无一非药石”之谓;“廉”是中医治疗费用少,往往是现代医学治疗费用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验”则是中医疗效好,几十年来中医治疗乙脑、流行性出血热、SARS、艾滋病就是明证。

一妇女到广电门诊看病,施安丽大夫一看,就让她坐着别动,立即扎了几针,告诉她,

是心脏病突发,已经保住命了,小门诊条件差,请她上大医院。某大医院一通严格而全面检查,告诉她没有心脏病。该患者打出租车回家的半路上心梗猝死。中医一看便知,何以现代医学那么高级的设备仪器检查不出?中医之简便廉验可见一斑。

在贵阳中医学院附院,对于骨折,不必各种仪器设备,只需手法治疗,不过三二百元;

而手术治疗,少则三两千元,还需卧床三个月。手术、放疗、化疗治疗癌症,少则三二十万;运城崔扣狮、邓州马宇振治疗癌症和白血病效果极佳,费用一般不过3万。傅彪同志换肝前,其医疗小组曾咨询天津中医药学院哈孝贤教授,哈老师说,不必手术,可以用中医治疗,三两万元即可。但最后采用“科学”的方法—手术,花费了200万,也还是没有解决问题,人还是走了。这些均说明了中医的简便廉验。

也许有人会说,这都是个案,但下面的这些数据和例子就足以说明这一事实。

美国总统医疗顾问方励培先生说,中医介入医院治疗后,住院时间减少一半,费用减少

一半。据世界卫生组织2004年《World Health Report》和官方汇率计算,2001年,占全球人口21.0%的中国消耗的卫生总费用占世界总额的2.1%,而占全球人口11.4%的西方七国

集团消耗了世界卫生资源的77.0%。虽然中国人均卫生资源消耗量与发达国家有天壤之别,但我国人均寿命却与他们不相上下,一个基本原因是中医药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2005年山西省运城市13个县市的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统计结果的平均值显

示,中医医院人均住院费用是791元,而综合医院人均住院费用是1839元,高出一倍还多。中医医院每人次的门诊费用是29元,而综合医院人均门诊费用是79元,高出50元。从2005年全国综合医院、中医类医院住院治疗情况看,综合医院治愈率53.5%,中医医院52.4%;好转率综合医院34.5%,中医医院38.6%;未愈率和死亡率中医医院都比综合医院低。而上述数字还是在我国中医医院普遍西医化、中医药与西医药收入之比为三比七的情况下得到的。纯正的中医院所费会更少,效果会更好。

七、中医发展现状与展望:

中医学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

并发展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几千年来,中医学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及人类的医疗、保健实践做出了巨大贡献,它之所以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仍然保持极大的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是“源”和“流”、“干”和“枝”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保持生命力的根源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盛衰决定着中医学发展的盛衰,近年来,在文化全球化、西方科学主义盛行的背景下,中医的发展出现了严重危机,但从根本上来说,中医的危机是文化的危机。在这种

背景下谈中医的发展,首先是复兴中医文化,优化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中医药学术创新。

1.复兴中医文化,要认识到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医文化是融合了多元素

知识而形成的综合知识体,以阴阳五行为代表的哲学思想、以道家及道教理论为基础的养生学、以易学为旗帜的天文学和地理学、以儒学思想为指导的医学伦理学,以及各种传统学术相互融会而构成的其他理论,构成了中医学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文化的母体,中医文化则是组成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医学特色的重要成分。复兴中医文化,首先要确立中医主体地位,注重中医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模式,在尊重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自身价值的前提下谈发展。在西方科学主义盛行的背景下,以现代自然科学理论为准则,采用近代西方医学的技术与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医学,是行不通的,只会造成传统中医及其文化的进一步丧失。第二,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基础知识。由于中医理论和中医药文献语言是以文言文为主,晦涩难懂,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加强中医古代文化知识修养,尽可能多地掌握传统思维方式,使知识结构传统化,做到原汁原味地学习、理解、消化中医理论。第三,要注重中医文化的传播,传播是文化得以保存与发展的首要条件,同时传播的过程中也必有文化要素的交流。在中医文化传播过程中,中医文化自身作为传播者必须树立一种文化主体的意识,高瞻远瞩,搭建平台,拓宽传播渠道,优化传播手段,营造爱中医、学中医、用中医的氛围。让中国及世界人民熟识中医文化背景、底蕴和作用,使赖以生存的中医文化土壤

中医论文 第二篇_中医有关论文

骨折术后恢复期中医的护理干预

【摘要】骨折作为突发疾病,不可避免地导致患者出现躯体功能和活动受限,机体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正确的护理能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骨折的愈合。总结不同类型骨折的患者126例,经中西医对症结合治疗和加强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中医护理干预总结如下。

【关键词】骨折;中医护理干预

1基本资料

我科126例患者,均为住院患者,其中男76例,女56例;年龄2-76岁,平均年龄39岁;上肢骨折21例,下肢骨折28例,骨盆骨折2例,单纯合并多处骨折12例,多发性粉碎性骨折63例。住院时间14-60天,平均37天。所有骨折经过复位固定手术,全部病例痊愈出院。 2护理干预

2.1心理护理:患者突然受伤造成骨折,剧烈疼痛和肢体功能障碍,易产生紧张和恐惧心理,担心手术效果,惧怕残废。心理因素的积极与是将直接影响患者术后骨折的愈合[1].护理人员应该稳定病人的情绪,耐心倾听病人的需求,并且给予满足,多与他们沟通、尊重和关心他们,给予精神安慰,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另外,还需要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消除病人的后顾之忧。生活上要照顾周到,和蔼可亲,关心体贴,细致入微,还应该注意到病人的心理状态,多做些心理辅导,尽量减轻病人的压力,帮助治疗。

2.2饮食护理:骨折病人一般病程较长,骨折后由于伤后气血失和,骨折组织的修复需要充足的营养,中医素有“食治胜于药治,药补不如食补”之说,所以疾病的调护重在饮食的调护。在饮食调护过程中,应根据三因制宜原则,通过八纲辩证,采用不同的调护方式选择气味相宜的食物予以调养,使气血旺盛,四肢百骸筋骨皮毛得以濡养。中医认为肾藏精、主骨、生髓,骨的生长、修复均依赖肾精滋养和肾阳推动。故以补肾的食物为主,用枸杞、桃仁、肉桂等煮粥、炖鳖。气血虚加入适量黄芪、当归以调补气血。对肿阴虚以养肝滋水涵木为主,可进食山药、党参炖鸡或猪肚汤。另外注意患者脾胃功能强弱,在不影响病情的基础上,尊重病人的饮食习惯及嗜好,灵活运用,以强筋壮骨,补充气血而促进骨折愈合。

【中医论文】

2.3合并症的护理:术后患者因短期不能下床,生活不能自理,护理人员除做好一般护理预防压疮外,还需要注意观察患肢末梢血运,足背动脉搏动、皮肤温度、感觉、运动、疼痛等情况,注意有无神经损伤,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老年人还应防止坠积性肺炎,防止泌尿系感染以及防止应激性溃疡等。同时注意原有疾病的护理,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2.4辅助疗法的护理:在康复锻炼同时,中西医结合用药活血化瘀,另对部分患者配合红外线照射、热水浸浴、低频磁场、低中频电流刺激等理疗方法,结合针灸、推拿等传统治疗,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和代谢,有利于血肿吸收和骨痂形成。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康复锻炼相辅相成,能达到筋骨并重,促进骨折愈合和康复的目的。

2.5功能锻炼及康复指导:早期正确的功能锻炼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手术达到预期的效果。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做好健康教育工作,说明早期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向患者及家属传授必要的康复知识和技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阶段性目标,随着近期目标的实现,增强其积极性[2],将“替代护理”为“自我护理”。另外功能锻炼也是中医疗法的治疗手段,对骨折术后恢复尤为重要。应根据现有功能水平及组织情况决定。从少至多,从易到难,以静止姿势的静力练习到运动中的练习,室内和室外相结合的原则。

3小结

骨折除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外,良好的康复护理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的重要保证,术后护理关系着手术治疗效果的成败。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骨折患者时,不仅需要观察患者的

躯体征象,同时指导患者根据病情辩证用餐,做好心理护理、合并症的护理、辅助疗法的护理及功能锻炼。本组126例患者经过随访,功能恢复较好,无功能障碍,减少了致残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兆兰,韦翠平,李玉梅等。骨折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01,17(9) :864

[2]李瑾。下肢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J].河北北方学报, 2008,25(5) :37 临床医生对症开出的药方,患者服用后并没有收到预期的疗效,其中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中药的质量、炮制、配用不合规范。本文就此谈几点体会。

影响中药疗效的几个因素

1中药治病强调地道药材

中医治病用药,历来强调“道地药材”。《本草衍义》说:“凡用药必择州土所宜者,则药力具……”。药理研究表明,药材传统产地的地理气候、水土中特有的微量元素决定着药材的特质。如《药典》规定,当归含挥发油应在0.4%以上,甘肃武都饮片含量为0.65%,云南丽江饮片含0.59%,而四川饮片仅含0.25%[1]。同一种药,产地不同,其疗效也不大一样。一些药材被异地移植、引种后,质量明显下降。如黄芪从内蒙移植到湖北后,失去了微量元素硒,以致不能用于临床。

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除了产地以外,采集时间也至关重要。《用药法象》说:药材的“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时,则性味不全。”有些药材种植者不顾采集周期,滥加采集,影响了药材疗效。如厚朴、杜仲需种植满15年,有的地方不足5年即采集;霜前8~10月,桑叶中芸香甙的含量升高,霜后就急剧下降,《药典》却规定在霜后采桑叶[2];东北产的甘草,其甘草酸含量,生长一年的为5.49%,生长4年的为10.52%,相差近一倍[1];甘草甜素含量,生长初期为6.5%,开花前期为10%,开花盛时为4.5%,生长末期为3.5%,可见甘草只能在开花前期采集。

再者,每味中药常有几个品种,药名相同,但因科属不同,成分和药理作用也是各异。如金钱草,四川用的是报春花科的过路黄,主治胆结石;广东用豆科植物金钱草,主治膀胱结石;江西用伞形科的天胡荽,主治肾结石;浙江用旋花科的黄胆草,主治黄疸。如果只认药名,不辨同名异属,就难以保证疗效。

2规范炮制中保证药材质量的重要环节

《太平圣惠方》云:“炮制失其本性,虽有疗疾之名,永无必愈之效,是以医者务必殷切注意”。《本草蒙荃》云:“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可见中药疗效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中药材本身的质量,而且与炮制适当与否有密切关系。 净选是中药加工的第一个环节。中药品种复杂,难免混有杂质和非药用部分,只有经过净选,才能供临床使用。如枇杷叶用于止咳,必须去毛,否则“射人肺,令咳不已”(《新修本草》)。曾有报道说,枇杷叶未去毛而用于临床,能导致喉头水肿[3]。1980年湖南省曾从四川调进野赤芍,株州某医院配方使用,连续造成40多人中毒。经调查,是野赤芍中混有剧毒药“三钱三”所致[4]。

净选之后,还要泡、润。泡、润不及,就不能切制成一定的片型;太过则易丧失有效成份。如槟榔一般浸泡10天后切片,有效成份大多不存。所以,临床使用槟榔原药只需4~6g即可驱虫,而用加工后的槟榔饮片则必须用30g方可。【中医论文】

药理研究表明,中药药物毒性的降低,主要是通过炮炙转变了毒性成份,或者是减少了毒性成份;如川乌中的乌头碱有剧毒,炮炙后,乌头碱平均减少78%~82%,达到药用要求[4]。柴胡,生用则升散作用强,用于解表退热;醋制后既缓解了升散之性,又增加了疏肝止痛作用。而现今大多中药房的柴胡均未醋制,用于解表则可,用于疏肝则少有疗效。玄胡

索中的生物碱不溶于水,醋制后煎用,药液中生物碱大大增加,止痛效果好。

忽视炮制常可导致不测。如蒲黄炒炭,可用于止血。而某医院一胎漏病人,服用药房配给的生蒲黄,而出血不止[6]。一坐骨神经痛方内有乳没,药房配给生品,病人服药5分钟后胃中煎熬难忍,终以吐后为安,改用制乳没后未出现上述异常[7]。

3合适的剂型有利于发挥药材药效

中药能否很好地发挥作用,也决定于它的剂型是否科学。《神农本草经》载:“疾有宜服丸者,宜服散者,宜服汤者,宜服膏者,亦兼参用所病之源以为其制耳”。金代的李东垣指出:“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不能速去而缓治之也”。说明剂型对疾病有一定的选择性。

中药传统剂型的合理性,已被临床实践和现代研究所证实。如瓜蒂散用散剂有涌吐痰食的作用,改用汤剂则无此效。岳美中生前曾观察,五苓散用汤剂不如用散剂效果好。有关研究发现,六神丸在水溶液状态下不稳定,能迅速降低疗效,甚至无效,故不适合用汤剂,而用丸剂就比较合理。又如大黄黄连泻心汤,以汤剂服用,大黄与黄连产生的鞣质在胃肠道中缓缓分解,又转为鞣酸与黄连素,能分别发挥疗效。倘若制成注射液,需将沉淀物去掉,否则就会导致失效[8]。

有些中药只有在特定的剂型中才能发挥疗效。如珠砂、麝香等药只能入丸、散剂,而不能入煎剂。实验发现雷丸中所含蛋白分解酶,当加热至70℃时便失去活性,因而用雷丸驱虫必须研末冲服,而不能入煎剂,否则没有驱虫效果[5]。

临床上有些疾病,用药多时疗效较差,在排除了辨证选方的因素以后,就应考虑改变剂型。如一肺不张患者,汤剂、针剂等中西药治疗1年无效,朱曾柏教授改用桔梗、鱼腥草、大贝等药,煎沸20分钟后,乘热吸入药气,一日数次。数天后胸闷、胸痛、咳嗽大减,半个月后竟愈[9]。还有一些疾病,仅适用于某种剂型,而用其它剂型就达不到治疗目的。如一病人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药进3剂,疼痛不减。遂以原方变散剂,第2日痛止,10天后明显好转[10]。

临床中每见有人服丸、片剂,不仅难以吞咽,而且每至药后心下不适,说明患者对剂型有一定的选择性。如一人患胃病,几乎所有中西药丸、片剂,服之即觉胃中不适。一次感冒后,医处藿香正气丸,二诊时诉药后胃部难受。改为汤剂,3 剂后感冒痊愈。为善后计,处以六君丸,服后第二天又觉胃部不适,医嘱患者用开水把丸化开,服之遂无不适[10]。 参考文献

1何晓华。对中药饮片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亚洲医药,1998,(10):51

2李芳荣。试论影响中药饮片质量的主要因素。湖南中医杂志,1990,(4):41 3万国庆。枇杷叶毛所致严重喉头水肿一例报道。中药通报,1985,(8):30

4赵归如。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浅述。湖南中医杂志,1991,(5):26

5王法德。影响中药疗效的主要因素。山东中医杂志,1986,(6):42

6潘育仁。对忽视炮制所致病例事故的分析。湖南中医杂志,1988,(6):26

7郭国华。从炮制对中药性能的影响谈炮制的重要性。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6,(3):40 8周志彬。中医临床与中药剂型。新中医,1986,(1):43

9熊永厚。更型与守方。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5,(6):46

10扈武义。中药剂型不同对疾病疗效的影响。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1):51 中医中药治疗消渴病

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病,是常见的代谢疾病,中医药治疗主要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个体化治疗。重在整体调节,临床症状改善比较明显,生活质量提高显著。只要用药准确,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比较安全。中药降血糖作用缓慢,但可以同时降低血脂。我们应当认识到每种治疗方法都有其局限性,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不论病情轻重,

单纯甚至盲目地追求一种治疗方法都不会收到最佳的效果,有时还会耽误治疗,带来不良后果。因此,专家一致认为,中西医联手,“降”、“调”结合才能优势互补。

1糖尿病久病入络

络脉是气血津液输布环流的枢纽和通路,络脉气机通畅,络道无阻,才能维持其生理功能。若邪气犯络,造成络气郁滞,或气虚推动无力,血行不畅,都会影响络中气血运行及津液输布,而产生络脉阻滞的病理变化。《临证指南医案》中云:“久病入血”、“久病在络”,说明邪气久羁,必然由气及血,伤及血络,而成络病。吴以岭教授提出“脉络-血管系统”同一性和“脉络-血管系统病”概念,糖尿病早期存在络滞,随着病程的发展,络气不畅可导致络血瘀滞,最终导致络脉的瘀闭和损伤,临床上就表现为糖尿病各种神经血管并发症。周水平通过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结合络病理论,提出络脉与微循环功能和结构具有一致性。

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主要有冠心病、中风、高血压等;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主要有糖尿病肾病(占终末期肾病的4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占失明和视力残疾的第一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糖尿病时已有15%)。因此,随着糖尿病病程的进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临床中,舌络、尺肤汗、夜尿对提示糖尿病患者的病程,病情的虚实严重情况有重要意义,进而可指导络药的应用。舌下脉络若充盈或迂曲,甚则成片,常见于实证,为痰或瘀血内阻,应用活血通络之药;若脉络塌陷、细短,则为虚证,多为气血阴阳不足,可用补益通络之法;舌下络脉色红,提示病情轻或为寒证,若脉色发紫,提示病情较重或热重。若出现瘀点或瘀斑,则病情甚,可用虫类药,以加强通络之功效。在糖尿病发展过程中,尺肤有汗是气阴两虚阶段具有较高特异性的临床体征,一般代表糖尿病已经进入中期阶段,其病理基础为糖尿病自主神经损伤,治疗时可用藤类络药以疏通经络。夜尿多是糖尿病阴阳两虚阶段的临床体征之一,一般代表糖尿病已经进入中晚期阶段。久病常常伴有瘀血阻络证,治疗应以补肾活血通络为主,并适当运用收涩之法。

2中医治疗注意活血化淤

2.1阴虚燥热型 患者往往口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急躁易怒,怕热心烦,舌红苔少。应予以玉女煎、消渴方加减滋阴清热。

2.2气阴两虚型 患者体倦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渐瘦,腰膝酸软,小便多泡沫,舌黯淡或有淤点淤斑,可用生脉饮合六味地黄丸或大补阴丸合当归补血汤加减益气养阴。

2.3阴阳两虚型 患者怕冷,面色苍白,耳鸣腰酸,时有潮热盗汗,四肢凉,阳痿早泄,舌体胖,苔薄白或白腻。可用金匮肾气丸或济生肾气丸合实脾饮加减调补阴阳。 3适当选用中药治疗

传统的中医治疗糖尿病是根据临床症状进行三消论治。随着现代医学诊断技术的发展,不能仅停留在分析三消水平上,应该纳入包括现代医学检查项目在内的,所有能反映病情多方位的指标,用中医的辨证和西医的辨病相结合。中医将一般糖尿病分为阴虚型、气阴两虚型和阴阳两虚型。

3.1阴虚燥热(见于糖尿病的早期)表现为烦渴多饮,随饮随喝,咽干舌燥,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采用养阴清热治疗。选用一贯煎加味(生地30克,沙参10克,枸杞子10克,麦冬10克,当归10克,川楝子10克,黄连10克,丹参30克,葛根30克)。

3.2气阴两虚(见于糖尿病的中期)表现为乏力、气短、自汗,动则加重,口干舌燥,多饮多尿,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腰膝酸软,舌淡或舌红暗。舌边有齿痕,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细弱。采用益气养阴治疗。选用生脉散加味(太子参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生地30克,生黄芪30克,苍术10克,玄参15克,丹参30克,葛根30克)。

3.3阴阳两虚(见于糖尿病病程较长者)表现为乏力自汗,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耳轮焦干,多饮多尿,混浊如膏,或浮肿少尿,或五更泻,阳萎早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采用温阳育阴治疗。选用金匮肾气丸(肉桂10克,附子10克,生地10克,茯苓15克,山萸肉10克,山药10克,丹皮10克,泽泄10克,丹参30克,葛根30克)。治疗两个月左右,血糖控制满意者则继续用中药,不满意者应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选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 4小结

糖尿病主要由于人体内胰岛素缺乏而引起的糖代谢紊乱所致。中医一般将糖尿病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种类型,采用药膳辨治,有助于降低血糖及尿糖,减轻或消除症状,或减少用药量,使病情趋于稳定、好转乃至治愈。

中医认为: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原因均可导致消渴病。其病机,从中医脏象学中,脾包括脾和胰脏,笔者认为其实质是在以上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久病必导致胰虚、胰瘀。正由于胰虚、胰瘀,减弱了其功能,逐渐出现口渴、消瘦乏力,尿频尿量增多,腹泄或便泌交替出现,最终发展成为胰损,引发糖尿病。

参考文献

[1]张伯臾。中医内科学。第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51

[2]方药中。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477

[3]

蒋国彦。实用糖尿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论文 第三篇_中医中药医学论文范文汇总

试论中药气味理论的不足

【关键词】 气味理论 理论基础 滞后性 临床疗效

气味理论是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迄今仍用以说明或解释中药的作用机理,指导中药的临床实践,必然有其不足之处。回顾文献发现,中药气味理论的认识略显粗疏笼统,甚至难免牵强附会,这样有可能忽视临床用药的正确经验。

1 气味理论不足的原因

在临床实践中,医家在辨证选药时,大多根据气味理论来指导临床用药。气味理论研究,也是以指导临床用药为目的。如药性寒凉的药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药性温热的药可温里散寒,助阳回阳。辛味药能发散;甘味药能补益;咸味药能软坚等。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代医家用药多以个人经验为主,定性强于定量,定性与定量均以个人经验为据,量效关系较为模糊,且笼统而随意性大,阻碍气味理论更好地发展。

2 气味理论不足的具体表现

2.1 气味理论的理论基础局限性中药的气味理论指“四气五味”

(有时也称“四性五味)。”“四气”是根据阴阳理论将药物分成寒、热两类,再根据程度差异进一步分为寒、凉、温、热四类。“五味”是根据五行理论将药物分成辛、苦、酸、咸、甘五种。那么“四气五味”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四气五味”理论是中医临床实践中对药物功能判断,能够治疗寒证的药物是温热药,能够治疗热证的药物是寒凉药;“五味”的理论则是中医根据人的感官真实滋味的感知及对药物功能所作的归纳总结,是“神农尝百草”的结果。相对而言,“四气”的判断较可靠,“五味”的推理则不免要多受一些人为因素的干扰。阴阳五行理论不够完善, 而“四气五味说”受到阴阳五行理论的影响,“四气五味说”也就难免存有缺陷。

2.2 气味理论的滞后性以传统气味理论对一些药物的应用效能进行比较研究时,就会发现与气味不相符合的内容,如活血祛淤类药物,50%左右性味项下均未有“辛”味记载,而五味学说只有“辛”能行血,尽管有的药物如紫丹参,牛膝、桃仁等已被证实具有扩张血管、加快血液流速,改善微循环障碍等药理作用。又如药物苦味与归经的关系:188种苦味药中,纯苦味药37种,苦兼它味药71种,气味结合苦寒(凉)药57种,以脏腑而论108种药物一概入归肝经,入肝经的比值味数最高,这就与“苦入心”的传统理论相悖。

2.3 气味理论存在以偏概全中药气味理论作为一种用药理论,应该能够系统反映中药内在规律性,指导和提高临床用药的水平。但由

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人对中药性能的认识是不够全面的,远远不能满足临床用药的需要。如四气主要用以说明药物的寒热性质,而五味主要是指酸苦甘辛咸,功用归纳起来,不外乎发散、行气、行血、补益、和中、缓急、收涩、通泄、降泄、清泄、燥湿、坚阴、软坚、渗湿利水等十余种。从《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到《中药大辞典》载药5707种药物的功效作用,都用传统药性理论中“五味”的内容来概括,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苦能降泄、通泄、燥湿,但没有提到“苦味健胃”,临床经验有些苦味药物确有健胃之功,如:大黄、黄连味苦能健胃;辛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也没讲述“辛味能润”。“辛味能润”则是对肾气不化,津液不能输布所致燥证的一种特殊治法,如半硫丸用以治疗老人虚秘,就是利用半夏的辛润之性。由此看出气味理论的内容不是十分全面,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气味理论难免存在以偏概全。

2.4 气味理论难以系统解释临床疗效气味中的“味”是临床用药的主要依据,如紫丹参辛、苦微寒,入肝、心、心包经。临床上主要运用于血淤气滞所主的心腹、胃脘疼痛,月经不调、产后淤滞疼痛,关节肿痛,高热谵语,心悸怔忡、失眠等证,若仅用传统药性“苦能燥湿能泄热,微寒能凉血”来注释其功能,就很难全面准确阐述紫丹参独特的药效。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积、泻下、通便作用。“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故咸味药不宜多食,有的伤脾胃,脾胃虚弱

便溏者慎用,但紫河车味咸,能益气养血,脾胃虚弱,湿困纳呆者慎用;鹿茸味咸,能补肾益精血,胃火盛者忌用;鸡子黄甘、咸、平对心脏有益;海马甘、温,活血化淤;丝瓜络气味甘、平;橘络气味甘、苦、平,但却有明显的通络之功用;苍术气味是辛、苦、温,有明目之功,可治疗夜盲症;蝉衣又名蝉蜕、蝉壳、蝉退,气味甘、咸、凉,能明目退翳,却能疏散风热,治疗风热或肝热翳障;紫河车、阿胶、蛤蚧、鹿茸等“血肉有情之品”,味咸或甘咸,具强壮滋补功能,且作用明显强于一般甘味补药;肉桂气味辛、甘、大热、纯阳之性 ,其性升散 ,趋向主向上向外。肉桂升散之性 ,如何能向下去“引火归源”呢 ?赤小豆气味甘、微寒,能利水消肿、利湿退黄;川楝子味苦,却能行气止痛;赤芍味苦,却能活血祛淤。事实上,很多药物诸如驱虫药、截疟药、麻醉药、外用药等,其疗效卓著,备受临床医者的推崇和喜用,却难以用传统气味理论来阐释其应用效能。

实证(一):《神农本草经》中云:“斑蝥性寒”,秦东风[1]认为斑蝥性热而非性寒。斑蝥主要适用于 :①漫肿无头、皮色不变或坚硬如石的阴疽[2];②风痰阻络之面神经麻痹[3];③风寒湿痹、鼻鼽乳蛾、疯犬咬伤、牛皮癣[2~5];④癌症[6,7]。治疗的病症大多属阴属寒。翻阅治温热病的内服外敷方剂 ,未见用斑蝥者。斑蝥常作为灸药物使用 ,外贴易致皮肤发热发赤 ,甚或起泡 ,无火不成灸 ;中毒造成的吐血尿血 ,血色多鲜红 ,并伴有口干 ,胃脘灼热等症 。血证的主要原因有热盛迫血 ,虚火扰络 ,气不摄血,淤血阻滞 ,阳气

虚衰等。斑蝥中毒造成的吐血尿血 ,血色多鲜红 ,并伴有口干、胃脘灼热等症 ,这些与热盛伤及血络的表现一致。我们还从临床上观察到 ,癌证患者服用斑蝥 ,热盛津亏及肝肾阴虚者较痰结、湿聚、阳虚者等更易出现吐血尿血。文献资料显示 ,黄连、黄柏、滑石、靛汁、竹叶、芦根等[8~10]能解斑蝥之毒。正如《神农本草经》中所云“治寒以热药 ,治热以寒药”,黄连、滑石等性寒 ,以寒制热 ,寒热相克 ,中毒易解。由此得出斑蝥性热之结论。

实证(二):木鳖子为葫芦科植物木鳖Momordicacochinchinensis(Lour.)Spr.的干燥成熟种子, 历版《中国药典》均谓其药性为“温”。于智敏、周超凡[11]从药用植物的亲缘关系、功用主治、组成方剂的配伍、临床禁忌证和中毒表现等4个方面基本可以证明木鳖子药性非温而应为寒凉。

综上所述,传统中药气味理论存在某些不足,作为临床中医药工作者,应加强中药气味理论的研究,以适应中药现代化高速发展的需要,使传统中医药能够走向世界,而不是被西医药所取代。【中医论文】

【参考文献】

[1]秦东风.斑蝥属性辨[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37(9):26.

中医论文 第四篇_如何撰写中医论文

如何撰写一般的临床论文格式

xxx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一枝美丽的奇葩,博大而精深,具体例之繁杂其内容之深邃。如何从众多医家的宏文巨著中去索取一枝,并结合临床运用,扩之为文,实非易事。现在,我们结合现阶段常用的几种中医临床论文的写作体例,详实介绍其撰写的基本旨要,以绱大家。

一、如何撰写医学论理文

医学论理文,是以阐述医学理论问题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议论文。它是医学论文写作中应用频率比较高的一种体裁。在各种刊物上,常冠以一些形式不同的栏目名称,如“理论探讨”、“理论研究”、“理论著述”等,而其实质含义是一致的,就是其主要阐述的是医学理论问题,阐述的方式是论证。也就是说,它是运用医学的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证明,对医学中学术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论证,以表达作用在理论上的新观点、新见解。

(一)论理文的撰写过程

论理文的撰写有三个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也就是说,一篇医学论理文的撰写过程约可分为三个步骤或环节,即论点的提出,论据的选择,论证的安排。

1.论点的提出

论点,是作者在分析研究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作者对所述问题提出的主张和看法。它是作者思想认识的凝聚,意见主张的概括,研究探索的结晶。论点有的是阐述某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规律,有的是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有的是表明作者对某个问题的态度。论点在分析和论证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论点不仅决定着论据的选取,也决定着论据的方法。论点是文章的中心,好的论点应符合正确、鲜明的新颖三项要求。所谓正确,就是要科学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不能有漏洞。论点不正确,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属于根本性的错误,这种错误不单纯是写作问题;另一种是论点大体上正确,但有漏洞。所谓鲜明,就是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要说得清楚明白,绝不能吞吞吐吐,模棱两可,论点含混,态度暖昧。所谓新颖,就是论点要有新意,发古人所未发,发前人所未发.要勇于发挥和创新,使读者能从中受到启发,切忌人云亦云,重复人所共知的观点。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居于“统领”地位,在中心论点之下,往往有若干分论点,这些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的,它们或者作为中心论点的论据,或者作为中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438199/

推荐访问: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毕业论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