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生活常识 > 柴静苍穹之下完整版

柴静苍穹之下完整版

时间:2018-04-08   来源:生活常识   点击:

【www.gbppp.com--生活常识】

柴静苍穹之下完整版 第一篇_观《柴静:苍穹之下》纪录片有感

观《柴静:苍穹之下》纪录片有感

在《苍穹之下》这部纪录片还没有火爆网络的时候,我不知道柴静女士是哪一位,不知道“雾”和“霾”是完全不同的物质,甚至在生活中也直接无视如此“浓厚”的PM2.5。在此之前诸不知PM2.5对我们的身体的危害如此之大,我记得我上一次听到PM2.5这个词是在高三复习的时候,那一年是2012年。

这一年,2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PM2.5,一种直径小于2.5微米的污染物颗粒,被写入“国标”,大气环境质量广受全国人民瞩目。

在第一次《毛概》的课上,王老师给我们看了柴静的自制专题纪录片《苍穹之下,我们共呼吸》,当我回寝室在电脑上搜这部纪录片时,我看到了这部片的播放量,已经创下了数千万次的历史之最,与《舌尖上的中国》相比,播放量还要大很多,根本无法估量。也许人们也就是从看了柴静的《苍穹之下》这部片以后才对我们的环境有所惧怕,才意识到原来我们生活在环境污染如此严重的国度。

纪录片《苍穹之下》以柴静从女儿出生时患有良性肿瘤为切入点,向观众们阐述了“雾霾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

我是个南方的孩子,在柴静说出这些事情之前也知道现在空气质量不太好,但是我真的无法想象一个孩子如何在北方生活,一个没有见过星星的孩子,而说到蓝天他也只见过蓝一点。当雾霾听到这样的回答,可想而知,如果再不重视起身边的环境,未来的中国就会像现在的山西一样烟熏火燎。影片中,即使站在阳光底下,还是能看到煤灰的碎屑、远处的楼房都看得不太清楚灰蒙蒙的、吸一口空气还多少会有点呛人的味道。

以前我认为天气污染是在所难免,在经济如此发达的地步还是有很多方法去解决环境问题的,先污染后治理,忍一忍就过去了!我在看这个纪录片时,从视频下方的评论就不难看出,抱着我这种想法的人绝不是一星半点,我们以往对环境污染的认识仅仅局限于“哪个地方又有浓烟滚滚的大烟囱了”、“哪个河里又漂着很多死鱼”,而出了这事基本上也简单粗暴的归结为“当地环保部门不作为,最好把企业责任人和监管部门抓起来”以为这样就能完事大吉,直到一口气看完这部长达100分钟纪录片,我的第一反应已经远超了震撼并且下意识地马上把进

度条拉回去再看一遍。记得柴静说了句很切实际的话“雾霾不是偶尔发生,也不可能很快过去。”一个毫无吸烟史的人的肺部淋巴结已经变黑癌变,我就可以知道我们已经呼吸了数十年不断被浑浊所侵蚀的空气。

2004年站在四五个焦化厂中间的柴静怎么也没想到十年之后站在国际化的大都市,空气的污染情况居然比那里更加严重,6岁的王慧卿当年之痛成为了全国之怅……还有人在为自己远离供暖区而沾沾自喜,以为这样就能远离污染,可是看着那日益增加的汽车保有量;始终提不上去的油品品质;产能过剩而又不得不连拉带拽往前走的炼钢、焦化产业,我们才知道我们只要生活在这里我们就无处遁形,必须面对这一我们从未认为如此严峻的残酷事实,我们是当事人,是受害者,我们无法选择不呼吸而逃避不是办法也不是大部分人可以拥有的权力。

为什么制度定义如此模糊,以至于环保部门“有义务而没权力”去处理这些问题,为什么油品标准的评价和制定交给了仅有的三家垄断企业?为什么一个家里毫无吸烟史的人会得肺癌?

有人简单的认为只要不烧煤多建核电站就能完事大吉,可是随着视频的娓娓道来,我们才发现我们之所以如此污染严重,是因为我们的煤不洗净、油不提纯,大家都忙着省钱,不提纯能省多少钱,不洗净能省多少钱,不加环保设备能省多少钱,不升级能省多少钱可是省下来的钱一吨钢铁利润还不足以购买一只茶叶蛋,当然了按照某台 湾娱乐节目的说法,茶叶蛋挺贵的……

当那位环保部的司长说出“你开玩笑,千万吨级的钢厂意味着十万人就业”的时候我的心咯噔一下子就好象什么砸到了心上,上个世纪末国有企业改制大量工人不得不下岗而下岗后的补助微乎其微,如果用强硬的行政手段去关停企业那么最后受害的还是最底层的劳动人民……

所以这些其实因为产能过剩已经岌岌可危的企业政府每年不得不进行一定额度的补贴,以保障其不会垮台,而另一边大规模的城市发展仍然把这些企业当作支柱产业由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从政府到企业从企业到个人都在这个圈里……

在我看来,环保绝对不是负担,而是创新,如果我们国家还保护着落后是无法创新的,政府要做的不是要补贴落后的产业,而是要制定公平的规则,给予新兴行业发展的机会,创新终究能带来惊喜,完成转型——这句美国环保局官员的话应该时刻牢记!

很多人都说我什么也做不了,或者这事和我没关系,是因为环境污染至今还没有损害到你自身的切身利益,等到能伤害到了,那毕竟也是太晚了。我觉得只要你想干就能为别人做

点什么,而最后有一天结果也会反馈到你身上和每一个人形成联系,对别人违法喊打喊杀,自己却不知何为建设本身就是对违法的赞扬!

特别喜欢纪录片最后一段话,她是这样说的:

“每次在夜空中,看到这颗星球孤独旋转,我心中都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依恋和亲切。将来有一天,我会离开这个世界。但是我的孩子还在其中生活,这个世界就与我有关。所以我才凝视它,就像我凝视你;所以我才守护它,就像我守护你。”

柴静苍穹之下完整版 第二篇_人们为什么质疑柴静的穹顶

人们为什么质疑柴静的穹顶

导语

:相信在刚刚过去的周末,人们的微博和朋友圈都被柴静和她的《苍穹之下》所刷屏。两会前期,柴静归来,以“私人恩怨”介入公共话题,引起共振。其以个人之力,完成这样一个片子,本来是一件好事,却激起了一场针对柴静个人的激烈的争论,而关于雾霾本身的探讨正逐渐沦为配角。

《穹顶之下》为何能刷爆朋友圈

自从出走央视,赴美产女后,柴静的评价、与人气就如股市一样,全线下跌,直到她推出了这部和雾霾有关的调查视频,在短时间内点击量破亿。频发的雾霾已经让公众麻木不仁,然而这则纪录片却能再次刺痛人心,史无前例的被全面刷屏,其原因在于柴静的纪录片击中了人们的痛点。刷屏代表着致敬,更代表每个人的无声控诉。

柴静在谈及制作这部作品的初衷时,反复强调这是她与雾霾之间的“私人恩怨”。在以往作为央视主持人的职业经历中,“私人恩怨”一定不能成为确定选题的充分依据,即使确有个人偏好掺杂其中,也一定要小心翼翼地为其穿上一件“公共议题”的外衣。当柴静终于可以公然出于“私人恩怨”而制作一部作品时,其作品却具有了超出以前几乎所有作品的公共性。这个看似背反的事实,其实恰好道出了媒体议题的普遍规律:任何公共议题都牵涉个人权益和私人视角;反之,任何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和情感关系中,都可能涉及公共议题。

从形式上看,《穹顶之下》可谓是用技术将了一个好故事,视频几乎用上了所有最新的新媒体呈现手段:TED式演讲、信息可视化、Flash动画、无人机拍

摄等等。这部长达一小时四十分钟的视频中,柴静讲故事的能力,也是非常出色的,也正是这种能力,使得传播变得有效、而不是类似官样文章般的无聊。新媒体、互联网思维等概念在这部视频中表现的淋漓尽致,甚至可称为样本。

当然该视频疯传网络,也不排除受众对于这个近年来淡出观众视线的争议人物,有着进一步好奇的围观心态。此前对于柴静美国产女、对于她的去职,各种猜测、各种臆想,从未间断过。而争议最多的,便是真爱国还是爱美分,是真公知还是假忧国。

质疑的人都在质疑什么 短短两日的光景,柴静再次走到了舆论的暴风眼,伴随着赞美声而来的,是各种不同的批评揣测。像关于“女儿患病”的指责便是第一轮:有人批评柴静,把自己女儿患上良性肿瘤归咎于雾霾是不科学的,以此进行煽情更是丧失了客观性。还有人毫不客气地说,高龄与吸烟才更有可能是真正的原因。虽然根据已有的资料,这个解释比雾霾更具合理性。不过最新的消息是,柴静新书《看见》官方微博对此回应:小编很负责任地说:1.柴静不抽烟,要不就是戒烟三十多年了 2. 请看视频41分19秒起,她说啦,家里基本不开车,先生上班骑自行车还经常被占道。

片子的自费制作和推广也有人提出质疑,一种说法是曾经央视最穷的女记者,连房都买不起,怎么一下子就有能力自费百万搞调查了呢?柴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百万费用是通过之前出书的的稿费负担,2013年柴静的自传体散文《看见》销量超过150万本、版税超500万元,从经济角度来看这笔调查费用她的确负担得起,只是想必很难有人相信她会自费百万做公益吧,毕竟和富豪榜上的人相比,柴静算不上什么有钱人。崔永元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不建议她把片子卖给谁,就这一条他们会恶心死你,我建议她就自费制作,公益播出。”不过他没想到即便如此也会有质疑声。更阴谋论的说法是,柴静离开央视之后就没有了记者证,那么,她的采访就属于非法采访,而此次非法采访成果居然是在官方网站发布,为什么呢?其实这视频就在那里,权贵可以利用,想推动进步减少雾霾的人也可以利用,不是吗?

在之前的一则新闻中,柴静从美国返回中国后,开的是4.7升的SUV,在《穹顶之下》出来之后,有人以此批评柴柴静的高能耗生活方式,并进而认为她没有资格谈雾霾。这让人想起了潘石屹霾开大排量SUV测空气质量而引发的吐槽。然而当年若不是他在微博发布PM2.5的数据,大家又怎么会开始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的真相呢?如果一场关于环保、关于污染的话题,变为一场排量之争甚至贫富之争,那些更富有也更具话语权的人是不是就只能在这个问题上失声呢? 请把焦点重新放到雾霾上

曹林说,柴静是自费做了人大代表该做的事情。其实柴静发现的问题早已是行业里公开的秘密,不管是煤炭问题、产能过剩问题还是油品质量标准问题,以及环保执法问题。对于一直关注雾霾新闻的人来说,《穹顶之下》没有太多新料,但对普罗大众来讲,这是一次系统、靠谱的雾霾知识普及。其或许存在很多资料上、观点上、乃至裁剪方式、叙述方式上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讨论,可批评。可是如评论所说,假如柴静拍了一个深入浅出的纪录片,让所有人都明白了雾霾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导致雾霾被彻底治理,那你说我们要那些部门干嘛用?触发全网关注,造成全民讨论,引来全国注视,这就是它的最大价值,目前来看它也确实完成了使命。

柴静问到的问题,包括得出的结论,都是在相关部门的研究里、或者负责人回答的,换个角度来讲就是他们都知道。这里面所有的来龙去脉他们都清楚。他们可以严格管理,制定规则,向更高的部门去呼吁,向公众去传播,用自己的手段在各种各样的媒体上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所有人面对镜头都表现得一脸的无奈,这个“我们管不了”、那个“制定得有缺陷”、那个“是拉动GDP的根本因素”„„这些都应该是我们关注的焦点,绕过雾霾这个环境问题,而去攻击柴静,这本身就是个无意义的事情。

正如时评人刘雪松所说,不管是公众也好,官员也罢,少些埋怨,多些担当。少些猜测,多些实干。如果人人都少装糊涂甚至不装糊涂,个个都独立思考而不虚妄为是,我们的穹顶之下,清新的便远远不只是呼吸的空气。

柴静苍穹之下完整版 第三篇_柴静《苍穹之下》中运用的六大前沿媒体技术

柴静《苍穹之下》中运用的六大前沿媒体技术

2015-03-02 传媒评论收藏,稍后阅读

来源丨全媒派

导读:演讲《苍穹之下》引爆社交媒体圈,很重要的一点是,此次数据报告的呈现方式与以往任何一次都不同,它化繁为简,让所有人都能轻松理解那些他们关心的复杂真相。这是记者专业能力与新媒体技术的一次联姻,而它爆发出的能量,让所有人震惊。做新媒体平台的你,这些前沿技术都还玩得转吗?

本文由腾讯新闻旗下产品“全媒派”独家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1TED式演讲大屏幕+演讲人,干货+人情味儿

TED(Technology,Entertainment ,Design)它是美国的一家私有非盈利机构,该机构以它组织的TED大会著称。TED大会在美国召集众多科学、设计、文学、音乐等领域的杰出人物,分享他们关于技术、社会、人的思考和探索。TED演讲的主旨是:Ideas worth spreading(观点值得传播)。播出以来以其独特的呈现方式和干货加人情味的内容收货了五千万网民的热捧。

《苍穹之下》采用了TED演讲形式,大屏幕代替了传统读报时代主持人手边的小屏幕,现场观众不再是节目的陪衬,而成为真正的“场景”中的人。这种形式,让演讲以更加有冲击力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无论是演播现场的观众,还是屏幕之外的观众,都能收获真实感。

2信息可视化用最简单的方式展示最复杂的数据

信息可视化囊括了数据可视化、信息图形、知识可视化、科学可视化以及视觉设计方面的所有发展与进步。任何事物都是一类信息:表格、图形、地图,甚至包括文本在内,无论其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柴静苍穹之下完整版】

【柴静苍穹之下完整版】

《苍穹之下》中柴静多次给出数据单并说“我不懂”,随后给出可视化信息,清晰明了的让受众了解复杂的指标和数据。

3Flash动画音乐、音效+画面,寓教于乐

在介绍PM2.5的时候,柴静用了一段Flash来进行科普,这段Flash声像具备的对PM2.5如何进入人的呼吸道并且引起病变进行了解释,生动、活泼,让繁琐的数据变得轻松易懂。

由于HTML语言的功能十分有限,无法达到人们的预期设计,于是,一种交互式动画设计工具Flash就应运而生了,用它可以将音乐,声效,动画以及富有新意的界面融合在一起,制作出高品质的网页动态效果。Flash动画说到底就是“遮罩+补间动画+逐帧动画”与元件(主要是影片剪辑)的混合物,通过这些元素的不同组合,创建千变万化的效果。

4移轴摄影人造都市,模型方式展示真实

即移轴镜摄影,泛指利用移轴镜头创作的作品,所拍摄的照片效果就像是缩微模型一样,非常特别。移轴镜头被广泛用来创作变化景深聚焦点位置的摄影作品。将真实世界拍成像假的一样,使照片能够充分表现“人造都市”的感觉。

柴静苍穹之下完整版 第四篇_柴静《穹顶之下》纪录片完整版观后感多

柴静《穹顶之下》纪录片完整版观后感多 看完《穹顶之下》你有什么感想,以下是一篇看完柴静穹顶之下的观后感,与大家分享。

我个人感觉柴静的整个纪录片讲解得还是比较全面和客观的,当然昨晚点击率能超过3千万次这么高主要还是名人效应。

纪录片里边有些观点可能讲解得不是特别清晰,比如北上广深杭州之类的汽车限购,人均汽车保有量其实是远低于东京的。不过后边分析洛杉矶时特别讲了油品质量和排放标准是关键,而非汽车数量。

中国目前每10人才1.1辆汽车,其中北上广深总人口占全国6%,汽车占10%,大概5人1辆。欧美日澳每2人有汽车1辆以上,纪录片中提到的东京1200万人约800万辆车,墨西哥巴西南非俄罗斯每4人1辆,印度40人才1辆,全球平均7人1辆。美澳俄及南非的人口密度远低于中国,日韩欧明显高于中国的139人/平方公里,与中国的可比性更强。

我想,柴静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唤起民众关注并用舆论向政府和排污企业施压,而非为节能减排建言献策,这个目标肯定是很好地达成了。但套用富兰克林的一句话,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

纪录片除了唤醒民众关注污染,也应该重点分析污染原因和解决办法。比如中国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比例低但探明储量不低,她没有提到开采成本和技术。比如油品差,中石油那位领导说提标准会断供社会不稳定成本高,她可以对比下美国的油品和价格,很明显垄断导致的中国炼油水平低是关键。其实纪录片也有提到一些,但民众看起来会觉得不是太清晰。

如果要说解决方案和投资机会,清洁能源的推广肯定共识,其中包括能源结构的调整。但按盖茨在ted的演讲来看,只有核能才能做到0排放并彻底解决问题。

水和核电目前和未来应该都有很好的投资回报这已经是市场共识,风电目前回报最差,太阳能目前回报不错但未来有巨大的上网价格下调压力。火电虽然目前盈利状况很好但缺乏成长空间,煤炭我估计只有反弹而没有反转的机会。

垃圾发电现在的回报非常好,因为不但上网电价有收入,还有垃圾处理费收入,每吨收费在百元上下各地有出入,但需求绝对是非常刚性的,这导致它不单盈利好而且现金流强劲。

过去半年我因工作需要调研走访了几十家节能环保企业,发现环保的社会需求和意识已经很明确,但赚钱特别是现金流好的企业很少,除了政府体制和各种利益的钳制外,主要还是大部分企业自身的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因为我也有碰到好几家盈利状况和现金流很好且发展潜力阳光的企业。

比如柴静的纪录片里提到的污染源在线监测和app,我就看到有很不错的企业并且正准备投资它,它存在的意义类似于这个纪录片导致的舆论压力,让民众和政府能监督排污企业,并且是有客观标准的。

正如纪录片里的英国能源大臣所说,节能减排会让很多传统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但也能让更多的新企业成长,我想这里边一定会有很多的投资机会,在中国大部分实体经济行业和企业不景气的长期趋势下,这个机会显得更加珍贵。

柴静苍穹之下完整版 第五篇_评,柴静,苍穹之下

导语:相信在刚刚过去的周末,人们的微博和朋友圈都被柴静和她的《苍穹之下》所刷屏。两会前期,柴静归来,以“私人恩怨”介入公共话题,引起共振。其以个人之力,完成这样一个片子,本来是一件好事,却激起了一场针对柴静个人的激烈的争论,而关于雾霾本身的探讨正逐渐沦为配角。

《穹顶之下》为何能刷爆朋友圈 自从出走央视,赴美产女后,柴静的评价、与人气就如股市一样,全线下跌,直到她推出了这部和雾霾有关的调查视频,在短时间内点击量破亿。频发的雾霾已经让公众麻木不仁,然而这则纪录片却能再次刺痛人心,史无前例的被全面刷屏,其原因在于柴静的纪录片击中了人们的痛点。刷屏代表着致敬,更代表每个人的无声控诉。 柴静在谈及制作这部作品的初衷时,反复强调这是她与雾霾之间的“私人恩怨”。在以往作为央视主持人的职业经历中,“私人恩怨”一定不能成为确定选题的充分依据,即使确有个人偏好掺杂其中,也一定要小心翼翼地为其穿上一件“公共议题”的外衣。当柴静终于可以公然出于“私人恩怨”而制作一部作品时,其作品却具有了超出以前几乎所有作品的公共性。这个看似背反的事实,其实恰好道出了媒体议题的普遍规律:任何公共议题都牵涉个人权益和私人视角;反之,任何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和情感关系中,都可能涉及公共议题。 从形式上看,《穹顶之下》可谓是用技术将了一个好故事,视频几乎用上了所有最新的新媒体呈现手段:TED式演讲、信息可视化、Flash动画、无人机拍摄等等。这部长达一小时四十分钟的视频中,柴静讲故事的能力,也是非常出色的,也正是这种能力,使得传播变得有效、而不是类似官样文章般的无聊。新媒体、互联网思维等概念在这部视频中表现的淋漓尽致,甚至可称为样本。

当然该视频疯传网络,也不排除受众对于这个近年来淡出观众视线的争议人物,有着进一步好奇的围观心态。此前对于柴静美国产女、对于她的去职,各种猜测、各种臆想,从未间断过。而争议最多的,便是真爱国还是爱美分,是真公知还是假忧国。

质疑的人都在质疑什么

短短两日的光景,柴静再次走到了舆论的暴风眼,伴随着赞美声而来的,是各种不同的批评揣测。像关于“女儿患病”的指责便是第一轮:有人批评柴静,把自己女儿患上良性肿瘤归咎于雾霾是不科学的,以此进行煽情更是丧失了客观性。还有人毫不客气地说,高龄与吸烟才更有可能是真正的原因。虽然根据已有的资料,这个解释比雾霾更具合理性。不过最

新的消息是,柴静新书《看见》官方微博对此回应:小编很负责任地说:1.柴静不抽烟,要不就是戒烟三十多年了 2. 请看视频41分19秒起,她说啦,家里基本不开车,先生上班骑自行车还经常被占道。

片子的自费制作和推广也有人提出质疑,一种说法是曾经央视最穷的女记者,连房都买不起,怎么一下子就有能力自费百万搞调查了呢?柴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百万费用是通过之前出书的的稿费负担,2013年柴静的自传体散文《看见》销量超过150万本、版税超500万元,从经济角度来看这笔调查费用她的确负担得起,只是想必很难有人相信她会自费百万做公益吧,毕竟和富豪榜上的人相比,柴静算不上什么有钱人。崔永元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不建议她把片子卖给谁,就这一条他们会恶心死你,我建议她就自费制作,公益播出。”不过他没想到即便如此也会有质疑声。更阴谋论的说法是,柴静离开央视之后就没有了记者证,那么,她的采访就属于非法采访,而此次非法采访成果居然是在官方网站发布,为什么呢?其实这视频就在那里,权贵可以利用,想推动进步减少雾霾的人也可以利用,不是吗? 在之前的一则新闻中,柴静从美国返回中国后,开的是4.7升的SUV,在《穹顶之下》出来之后,有人以此批评柴柴静的高能耗生活方式,并进而认为她没有资格谈雾霾。这让人想起了潘石屹霾开大排量SUV测空气质量而引发的吐槽。然而当年若不是他在微博发布PM2.5的数据,大家又怎么会开始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的真相呢?如果一场关于环保、关于污染的话题,变为一场排量之争甚至贫富之争,那些更富有也更具话语权的人是不是就只能在这个问题上失声呢?

请把焦点重新放到雾霾上

曹林说,柴静是自费做了人大代表该做的事情。其实柴静发现的问题早已是行业里公开的秘密,不管是煤炭问题、产能过剩问题还是油品质量标准问题,以及环保执法问题。对于一直关注雾霾新闻的人来说,《穹顶之下》没有太多新料,但对普罗大众来讲,这是一次系统、靠谱的雾霾知识普及。其或许存在很多资料上、观点上、乃至裁剪方式、叙述方式上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讨论,可批评。可是如评论所说,假如柴静拍了一个深入浅出的纪录片,让所有人都明白了雾霾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导致雾霾被彻底治理,那你说我们要那些部门干嘛用?触发全网关注,造成全民讨论,引来全国注视,这就是它的最大价值,目前来看它也确实完成了使命。

柴静问到的问题,包括得出的结论,都是在相关部门的研究里、或者负责人回答的,换个角度来讲就是他们都知道。这里面所有的来龙去脉他们都清楚。他们可以严格管理,制定规则,向更高的部门去呼吁,向公众去传播,用自己的手段在各种各样的媒体上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所有人面对镜头都表现得一脸的无奈,这个“我们管不了”、那个“制定得有缺陷”、那个“是拉动GDP的根本因素”„„这些都应该是我们关注的焦点,绕过雾霾这个环境问题,而去攻击柴静,这本身就是个无意义的事情。

正如时评人刘雪松所说,不管是公众也好,官员也罢,少些埋怨,多些担当。少些猜测,多些实干。如果人人都少装糊涂甚至不装糊涂,个个都独立思考而不虚妄为是,我们的穹顶之下,清新的便远远不只是呼吸的空气。

柴静苍穹之下完整版 第六篇_如何做好微课:柴静《穹顶之下》的启示

传递爱·美·力量 软实力提升与普惠互联网教育产品开发

如何做好微课——柴静《穹顶之下》的启示

近日,《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受到了广泛关注。在这个天天“雾霾”的年代里,柴静用这部视频引爆了这个不温不火、暗涌在民众心中的话题,造成的影响是现象级的。能造成如此广泛的影响和关注,柴静、雾霾、环保等热门话题和内容当然是重要原因,但其精心的设计、严密的逻辑、充分的案例、充满视觉冲击力的视觉呈现方式更是功不可没。【柴静苍穹之下完整版】

在如今的互联网教育世界,“微课”已经开始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但其中视频质量参差不齐,反观柴静的这种讲师风格记录片,完全可以说是一堂非常精彩的课,对我们如何做好微课有很多启示。

一、 深得人心的选题

柴静为什么不选择食品安全、交通问题,非要选择一个在以往大众看上去不是太“严重”的“雾霾”?

一个引人眼球的选题无疑需要满足以下两点:

(1) 新鲜感,潜在话题:选择此话题的人屈指可数,并且质量不高。此话题就当下而言

是具有挖掘的潜力,属于不温不火的类型,急需一个点将其引爆。

(2) 普世性质、落差感:对于话题的“名词”大众都略有耳闻,深知其中的问题,但不

清楚问题的深度。挖掘问题的深度,造成一种落差感。

为什么不选择食品安全,交通问题?因为这不能满足(1)。 为什么选择“雾霾”?因为满足其(2) 所以这次柴静的选题是深得人心,吸引眼球的。

同样,作为微课的选题可能会受到自身专业的限制,但是若从中挖掘深度,满足(1)(2)条件,自然会吸引眼球。

传递爱·美·力量 软实力提升与普惠互联网教育产品开发

二、 逻辑严密的设计

无论你如何看待柴静的观点,无可否认的是这次视频中环环相扣的设计和精密的逻辑无疑是精彩的,这是这次视频能获取巨大反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出色的结构设计。

柴静长达一年的调查、取证、走访、采访无疑积累下来了大量的数据与资料,如何处理这些庞大的数据,将其一针一线的将其串联起来,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来看看柴静这次是如何做的。

结构可以用麦肯锡顾问的《金字塔原理》中的SCQA结构解释。

情境(Situation):由大家熟悉的情景引入...

冲突(Complication):这会带来怎样的矛盾?

问题(Question):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答案(Answer):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柴静将其顺序做了些调整,视频实质是运用SQCA的顺序。 1、开场白

一张图片引出,一系列视频、数据冲击眼球,开始制造落差感。 2、 情景

从一个母亲的视角引出情景——雾霾已经无处不在,且举出3个实例。 3、疑问

提出3个问题:是什么、从哪儿来、怎么办。

传递爱·美·力量 软实力提升与普惠互联网教育产品开发

实质阐述为: 雾霾是什么 危害是什么

其中用一个环节解释(1)用4个环节解释(2)强调其危害,造成落差感。 4、冲突

开始阐述第二个问题【柴静苍穹之下完整版】

实质“冲突”这一单元涉及面很多,甚至有意或无意的进行了单元之间的互相对比,层层推进,几乎没有多余的停滞,整个过程流畅,逻辑通顺。 5、答案

传递爱·美·力量 软实力提升与普惠互联网教育产品开发

【柴静苍穹之下完整版】

这一部分柴静没有像在“冲突”中层层推进,而是围绕4点将其平行展开,结构清晰

【柴静苍穹之下完整版】

明了,逻辑严密,就如同给观众打开了一扇天窗。 6、结束语

每一个人都该做一点什么。

从尖端的科学理论,到能源结构,到政策法制的监督,到企业的责任,最后落实到人本身。让观众明白自己不仅仅是看这个视频而已,还可以做出可以改变这些问题的事情,而且都是举手之劳。我相信这就是柴静的《苍穹之下》最强大的一点,任何的意识形态都需要服务于其本质,那就是千千万万的民众。

对于做微课,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一个好的微课同样需要:引人入胜的导入,精准严密的逻辑关系和巧妙的设计,这样才能吸引人。将其在台面上的知识最后落实到受众本身,能很方便的实践起来,或者理解,这才是微课“源本”的意愿。

三、 普世易懂的内容

柴静很清楚的意识到她的视频的受众是谁,不是科学家,也不是行业高手,而是普通大

传递爱·美·力量 软实力提升与普惠互联网教育产品开发

众。她放下了知识分子的“傲慢”,将一些专业、繁杂的数据转化为生动、清晰的动画或朴实易懂的语言。这些同样是微课的核心,设计者如何将数据变的更加丰富、立体,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都对这门微课的质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来分析一下柴静在这部片子里面用了怎样的手法将其晦涩科学变为易懂的科学。 1. 如何说明雾霾的毒性并将其让人印象深刻

总结一下,对于雾霾的危害,柴静运用“线下的引入+实际的科学取证+动画科普+权威论证+最终结果”来进行了深入描述。如果我们将其雾霾作为微课中的一个知识点,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结构。我们将其内容替换掉、调整一下顺序就可以得出如下结构:

柴静苍穹之下完整版 第七篇_《苍穹之下》观后感:环保保护时不我待

《苍穹之下》观后感:环保保护时不我待 2月28日,一部名为《《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的纪录片出现在各大主流视频网站,在短短的时间内,其播放量及下载量早已破亿。在人们视线中消失了一年之久的柴静,以“私人恩怨”介入公众话题。

3月1日,刚刚上任的环保部部长陈吉宁与媒体见面,这是刚刚上任48小时的环保部部长的首次对外活动,他表示,已经完整看过《穹顶之下》,并发短信对柴静表示了感谢。并对讲述了今后环保工作的重点方向。

此时,正值全国两会召开之际„„

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在《苍穹之下》中,柴静不再是以一个记者,而是以一个母亲、普通市民的身份来看我们天空的中的雾霾。运用大量的数据、事件及亲身经历来回答这三个问题。在片子中我们看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更看到环境保护的现实性、无奈性„„无论出发点如何,柴静的举动值得点赞。

在记者见面会上,陈吉宁将该纪录片和环保史上有名书籍《寂静的春天》相比,该书由女科学家雷切尔.卡森在1962年出版,唤起全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中国,作为一个年轻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一切,提出了“向大自然宣战”、“发展压倒一切”等口号,在那个时候,几乎没人去质疑它的正确性。而环境保护被经济发展有意识的忘记掉。如今,环境污染却成了绕不过去的话题。环境保护成了全人类共同的目标。

我国早已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法》在1989年12月就已颁布。但环境保护年年提,环境污染仍存在。“我现在不敢笑,怕别人看到我没有牙齿”在面对柴静的提问,环保部一位官员如此说道,道出了无奈,也道出了环保执法的尴尬。

《苍穹之下》道出了中国环境污染的现实,也道出了环境保护的无奈。有法难执行,正如某些媒体报道中国法律就像TXT文本文件一样,只能打开浏览,却无法像EXE可执行文件一样,可以在实践中运行。

执法为何“过松过软”?其还是执法手段单一,主要是靠现场检查、责令停产、进行罚款,没有强制执法权,不能直接强制关停污染企业,也不能扣押、查封排污设备;甚至开出的罚单,也因为环保部门自身没有强制执法权,还得申请法院等机构执行。另一方面,过去很多地方唯GDP论,重发展清环保,甚至放纵污染。这又进一步使得环保部门成为“弱势衙门”。

党的十八会议已经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了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战略体系之中,并制定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生态

文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五位一体”战略举措。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环保法》,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它赋予了环保部门多件执法利器。环保部门可直接查封、扣押排污设备的权力,环保执法有了质的飞跃,让环保执法“长了牙齿”。

古人云:“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如今,我中国环保执法的“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现在就需要中国的环保执法者就要顶上去,守住环境的阵地、法律的底线,不能重复之前的“过松过软” 只有坚定不移地认真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只有这样,才能让让生产经营者敬畏自己环境保护的责任与义务敬畏各项环境保护法规的权威与尊严,才能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434605/

推荐访问:苍穹之下柴静在线观看 柴静苍穹之下完整视频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