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生活常识 > 茶文化论文

茶文化论文

时间:2018-03-01   来源:生活常识   点击:

【www.gbppp.com--生活常识】

茶文化论文 第一篇_论文:从茶道说起

中国茶文化欣赏

从茶道说起

——茶与茶的内涵

从茶道说起

茶,对于中国人而言,已是生活的一部分,所谓“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更是将茶推到生活必须品的地位,无论是否能品味出其中的文化底蕴,中国人总是习惯喝一杯茶,从儿时被父亲要求一同喝茶,到中年陪父亲一同喝茶。茶,对于我而言,其中也是父亲的一部分。

茶,是中国的国饮,因为茶中含有多种维他命、茶素、精油、氟素等成分,有明目,清脑,利尿等功能,因此中国人相信常年饮茶,能延年益寿,而现代进步的科学也已证明茶确实具有医学上的效用,对人体有益,而今,茶已是世界公认的天然的健康饮品,与可可、咖啡并称当今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为世界三大饮料之首。

茶,属于山茶科,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物,植株高达1-6米。茶树喜欢湿润的气候,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有广泛栽培。茶树叶子制成茶叶,泡水后使用,有强心、利尿的功效,因而最初茶被视作药用,而后发展为饮品。随着茶文化的发展,不断有“非茶之茶”被人们发现,例如昆仑雪菊等花茶,也有通过特殊方法发酵的虫茶。唐代陆羽所著《茶经》有这样的描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茶经》所述不一定是历史现实,但是从中还是可以看出我国制茶和吃茶的历史之长。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茶不仅是作为一种饮料,而且形成了一种文化——茶文化,不断发展的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不断影响着世界,传递着中华民族的魅力。

传统意义上的茶被分为六类: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 绿茶:不发酵的茶(发酵度为零)。代表茶有:蒙顶甘露、日照绿茶、六安瓜片、龙井茶、碧螺春、信阳毛尖、紫阳毛尖茶。

黄茶:微发酵的茶(发酵度为10~20m)霍山黄芽蒙洱银针、蒙顶黄芽 乌龙茶,属半发酵茶,即制作时适当发酵,使叶片稍有红变,是介于绿茶与

红茶之间的一种茶叶。代表茶有:铁观音、大红袍、冻顶乌龙茶。

红茶:全发酵的茶(发酵度为80~90m)祁门红茶、荔枝红茶,红茶主要有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三大类。工夫红茶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一带,以潮汕的工夫茶为主。

黑茶:后发酵的茶(发酵度为100m)普洱茶六堡茶湖南黑茶(渠江薄片金茶),原料粗老,因为采摘时使用一种小刀子,又被称为“刀子茶”加工时堆积发酵时间较长,使叶色呈暗褐色, 压制成砖。

白茶:轻度发酵的茶(发酵度为20~30m)白毫银针、白牡丹,它加工时不炒不揉,只将细嫩、叶背满茸毛的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来。白茶主要产于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阳等县,有“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几种。白茶白毫显露。比较出名的出自福建北部和宁波的白毫银针,还有白牡丹。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茶,现今社会上出现 “非茶之茶”,如广东凉茶这种非传统的“茶”,从原料上来讲它更应被称为“药”。还有虫茶,出于湘、川山区,是化香夜蛾吃了化香树叶排出的粪便,这种特殊的茶,香郁甘美,回味无穷。

中国茶道的发展不仅仅是茶叶本身种类及品质的发展,如陆羽茶经中提到的“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一系列繁琐而极具仪式感的过程构成了古代中国的茶道。唐人陆羽所著《茶经》自然只能包括唐前的饮茶文化。唐时人们饮用茶汤,类似于目前日本的茶道,饮用时,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筛子筛成细末,放到开水中去煮。煮时,水刚开,水面出现细小的水珠像鱼眼一样,并“微有声”。此时加入一些盐,姜,桂等调味料到水中调味,而后世随着制茶工艺的不断进步,茶叶原本的清香被较完整的保留下来,于是从明代开始更为自由的冲泡式的饮茶方式逐渐取代了点茶法。但这绝不说明哪种方式更好的之类的问题,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时代需要的表现方式不同。不同的民族,地区对茶的理解有所差别,这种差别也通过喝茶方法表现出来,如云南布朗族常将茶制作为烤茶,土家族的油茶汤。

茶艺是茶道的载体,观赏茶艺表演赏心悦目。不管是温杯洁具,醍醐灌顶,还是凤凰三摆头,其中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能让人觉得作为一个茶客受到了真诚的欢迎和尊敬。那无声的语言让人安逸,而乘过茶的闻香杯和品茗杯给你带来嗅觉视觉和味觉的三重享受,让人心旷神怡。茶需三口饮尽,一口为尝,二口为回,三口为品,即谓品茗。一杯清茶,一杯心情,一杯人生,恬而淡雅。

对于不同的茶,茶道也会有微妙的差异,让人在多次观赏时不会觉得千篇一律。欣赏茶道,是走进茶道的第一步。要想对茶道艺术有更深层次的体会,就要对它有根深的了解。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茶道,茶道,品茶论道。茶道的定义至今都没有明确的定论。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比较认同此种说法。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而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传统茶道想要表现出“理 敬 清 融”的意境。

理――“理者,品茶论理,理智和气之意。两人对饮,以茶引言,促进相互理解;和谈商事,以茶待客,以礼相处,理智和气,造成和谈气氛;解决矛盾纠纷,面对一杯茶,以理服人,明理消气,促进和解;写文章、搞创作,以茶理想,益智醒脑,思路敏捷。”

敬――“敬者,客来敬茶,以茶示礼之意。无论是过去的以茶祭祖,公平是今日的客来敬茶,都充分表明了上茶的敬意。久逢知己,敬茶洗尘,品茶叙旧,增进情谊;客人来访,初次见面,敬茶以示礼貌,以茶媒介,边喝茶边交谈,增进相互了解;朋友相聚,以茶传情,互爱同乐,既文明又敬重,是文明敬爱之举;长辈上级来临,更以敬茶为尊重之意,祝寿贺喜,以精美的包装茶作礼品,是现代生活的高尚表现。”

清――“清者,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之意。清茶一杯,以茶代酒,是古代清官司的廉政之举,也是现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现。1982年,首都春节团拜会上,每人面前清茶一杯,显示既高尚又文明,‘座上清茶依旧,国家景象常新’,表明了我国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天强调廉政建设,提倡廉洁奉公,‘清茶一杯’的精神文明更值得发扬。‘清’字的另一层含义是清心健身之意,提倡饮茶保健是有科学根据的,已故的朱德委员长曾有诗云:‘庐山云雾茶,示浓性泼辣。若得长年饮,延年益寿法。’体会之深,令人敬佩。”

融――“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谊之意。举行茶话会,往往是大家欢聚一堂,手捧香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朋友,亲人见面,清茶一杯,交流情感,气氛融洽,有水乳交融之感。团体商谈,协商议事,在融洽的气氛中,往往更能促进互谅互让,有益于联合与协作,使交流交往活动更有成效。由此可见,茶在联谊中的桥梁组带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自然化的人”也即自然界万物的人格化、人性化。中国茶道吸收了道家的思想,把自然的万物都看成具有人的品格、人的情感,并能与人进行精神上的相互沟通的生命体,所以在中国茶人的眼里,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沙一草一木都显得格外可爱,格外亲切。

在中国茶道中,自然人化不仅表现在山水草木等品茗环境的人化,而且包含了茶以及茶具的人化。

“茶道”有时也可以理解为茶道,运茶的道。川藏茶马古道,几乎是依靠人的肩膀背出来的,自古以来,从雅安出发的藏茶被茶背子翻山越岭背至康定。这条条茶道洒满了茶背子的汗水,从雅安道康定身下是仅容一人的小路,身上是三百斤的货物,这也是茶文化的一个层面,如同茶千年不断的传承,这精神层不断传承。

我们泡一杯茶,茶都浮在水面,然后逐渐沉入杯底,这使我们领悟到,人就是这样的,开始不成熟的时候,都是浮在面上的,但是随着你的经历多,你的知识的增加,社会阅历增加,你就会沉下去,有时茶即人生。

茶文化论文 第二篇_茶文化论文

茶文化

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自古以来都有其独特的韵味,茶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她不仅是一种茶艺更是一种茶道,如何正确认识茶文化和理解茶文化的丰富知识,本文通过对茶的各种知识和本人对茶文化的深刻认识及感受阐明了茶文化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茶文化 精神 饮茶 茶道

一、茶文化的概述

从自己懂事开始就知道中国人喜欢以茶会友,每逢有客人到自己家做客时父母总会泡上一壶好茶配上一些点心招呼客人,然后边饮茶边聊天,从那时开始就对茶道有一种浓厚的兴趣,从各方面去了解中国的茶文化,而真正全面了解茶文化是在大学选修课上所学到的茶文化知识体系

茶文化与其他传统文化都有着相关性,例如: ○1茶文化与儒、佛和道教, 儒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茶文化的精神之源,茶艺的形式和内容体现儒家平等、仁爱的思想。如功夫茶中的“公道杯”、 “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茶文化与禅文化的融合促进了茶艺的成熟及普及。道家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无为思想演变成茶道 “无我茶会”的无己思想○2茶文化与诗词、戏曲歌舞、美术,在中国古代有不少的文人墨客以茶为题写出了传承千古的诗词歌赋,白居易的《琴茶》、采茶戏、壁画--妇人饮茶听曲图等等,无论是在诗词、戏曲歌舞或美术各方面茶文化都也不同的形式表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所以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认真讲解后,我可以把茶文化归纳为六个方面○1茶史学2茶文化社会学○3饮茶民俗学○4茶美学○5茶文化交流学○6茶文化功能学。中国茶○

文化历经千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关于茶的知识,学习到了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懂得茶叶如何分类与加工,喝茶对我们的健康有哪些影响,茶叶的品质是如何评定,茶的品饮艺术,中国各民族茶俗文化有哪些,茶艺与茶道有什么不同,茶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学习到这一系列的茶文化知识体系

(一)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有的人认为饮茶起源于神农,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参考文献1)有人认为饮茶起源西周,皆纳贡之。有人认为饮茶起源于秦汉以王褒撰写的《僮约》为主要依据。无论茶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从各种文献资料中我可以总结出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茶最早肯定是在中国起源和传播并不断发展起来的。(参考文献2)

(二) 茶的分类与加工

学习了茶文化我也懂得了如何分类和加工茶叶,按照初加工时茶树鲜叶是否经过酶性氧化以及酶性氧化的程度分: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青茶)、红茶。绿茶的加工工艺为将鲜叶摊放(晾青)一段时间然后杀青、揉捻、干燥。红茶的加工工艺将鲜叶放一段时间让其萎凋然后揉捻、发酵最后干燥。乌龙茶茶的加工工艺将鲜叶萎凋、做青、然后杀青、再进行揉捻最后干燥。黄茶的加工工艺是先将鲜叶处理(摊放)然后经过杀青再揉捻和

焖黄最后进行干燥。黑茶的加工工艺先进行鲜叶处理(摊放)然后进行杀青和揉捻再渥堆(亦可初干后) 最后进行干燥处理。白茶的加工工艺只需将鲜叶晾晒然后干燥即可。但是在制造过程中是既不能破坏酶的活性,也不能促进氧化的作用,不炒不揉,要顺其自然。

(三) 茶与健康

我们知道茶是苦涩的,大家也听说过茶水有药用功效,确实,茶叶对人体有医疗保健功效:明目、减肥、利尿、降压、降脂的保健方法。茶叶经过分离鉴定已知化合物药有500 多种,其中有机物450种以上,无机物约30种。归纳起来,分为两大类:水分和干物质。所以饮茶有益健康(参考文献3)

(四) 茶叶品质评定

茶叶品质评定需要有两方面进行评定○1茶叶感官品质○2茶叶感官审评。评茶的程序1)称样(取样、抽样)2)把盘或称摇样盘3)撮小样。一)干茶的审评主要从嫩度、条索、色泽、整碎、净度等几个方面去辨别。二)开汤审评是将准确称取的3.0-5.0g茶样放入已准备好的审评杯中,冲入沸水加盖并准确计时,至冲泡时间后,及时将茶汤沥出,然后按次序先嗅香气、快看汤色、再尝滋味 、 细评叶底

(五) 茶的品饮艺术

茶的评饮艺术包括泡茶用水选择、茶的冲泡艺术、茶艺表演欣赏、

茶具种类、选用与鉴赏。对水源的选择强调用活水,认为天水(雨、雪等)与泉水是煮茶首选。冲泡时主要是根据不同的茶类、加工方法、茶的特性,掌握好茶的用量、开水的温度、冲泡的时间

(六) 我国各民族的茶俗文化

在我们生活中不同的名族有着不同的茶俗文化,汉民族的饮茶习俗主要是清饮,少数名族大致可分为藏族酥油茶、白族的三道茶、维吾尔族的奶茶和香茶、土家族的擂茶、苗族的八宝油茶汤、回族的盖碗茶(刮碗子茶)、蒙古族的奶茶、基诺族的凉拌茶和煮茶、纳西族的“龙虎斗”和盐茶、拉祜(hù)族的烤茶、布朗族的青竹茶、佤族的烧茶、布依族“姑娘茶”、滇西凤庆的离婚茶

(七) 茶艺与茶道

根据课上老师讲解和一些资料查找,可以知道一些早在我国唐代就有茶道这个词语,我认为茶道既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也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既有艺术观赏性也有精神修养

二、茶文化学习中的体会、收获、启示

一)我在课堂中知道了有关于茶文化各方面的知识。也体会到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茶文化的学习后我发现所有关于茶文化的问题不外乎是关于人的问题,主要是人们对茶的认识。我们在学习可以知道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国茶文化也是在儒道佛思想塑造下形成的, 承载了儒道佛的思想,反映和表现了中国的核心思想文化。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形成也是人们经验的总结,茶文化也是如此,在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不仅融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融汇了我们所信仰的儒、佛、道诸家深刻的哲理,人们通过不同方式不同环境不同品种的饮茶体会饮茶乐趣,形成高雅的精神文化。所以我们在学习茶文化中会很经常的听到一句话“茶道讲求的是精神内涵”所以我认为中国茶道的

历史及其发展,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饮食文化更是人们的精神之道,茶品既人品,又怎样的心态就有怎样的饮茶味道。

二)茶文化的学习不仅让我顿悟什么是真正的茶道而且让我懂得了各种茶的起源、加工工序、品评、茶俗文化等。满足了自己从小对茶文化的好奇心,见识到中国茶文化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和历史悠久。在各种饮料的不断出现的同时茶之所以可以一直传承至今而不被淘汰是因为这种文化已经深入人心,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饮品。有些茶虽然苦涩,但是却是有着养生的效果,可以做药用,茶文化中的礼仪也让我折服,不同的茶有着不同的饮茶礼仪,可欣赏性也很强。收获到的不仅仅是技巧和知道关于茶的更重要的是我学习到了茶文化中的一种精神

三)无论是学习茶文化中的茶道、茶德、茶礼、茶艺。唯一不变的就是茶文化带给我的一种精神享受,在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下可以,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让我们舒缓心情,让疲惫的身心得到暂时的休憩。让我们感受到“独坐观念”的意境(参考文献5)所以一定要精心泡一杯乌龙茶或其他静坐反思。茶文化也是唯一融合了儒、佛、道的独特文化,学习茶文化也让我学习到了儒、佛、道的处世之道,遇事都要向茶道学习,懂得静思,此为茶道至高境界。所以学习茶文化后让我懂得了做事要懂得静思不可莽撞。

三、学将茶文化所学的知识、理念落实到学习和生活之中

一)在我们的学习或生活中存在着这挫折就像茶刚入口时的苦涩,我们只有品尝完苦涩之后才能感受到甘甜,所以我会努力的学会改变心态积极向上,茶文化的精髓在其思想精神上,凡是到要讲求静,急是泡不出好茶的,也只有火候到了才能达到最佳的状态,就像我们在向着目标前进的时候急是没有用的,只有慢慢前行,善于抓住机会。

二)茶之所以有那么多人喜爱,就因为她有着包容一切的态度,也有着不同的味道和感觉,一视同仁,在我们的生活交际中就是要学习这样的精神,要包容每个人的缺点,己所不欲忽施予人,不把自己的不快洒在别人身上。也要懂得察言观色。

结语 :

茶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我们应该将她传承下去也要努力的学习茶道中的精神,把茶道精神运用到生活中,社会在发展,相信茶文化也会不断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茶的起源与传播》 中华美食网

【2】《植物种志》 瑞典科学家林奈

【3】《中国茶经》 1992 年编著

【4】《中国茶道》 黄墩岩1990.10

【5】《茶汤一会集》 井伊直弼

学校:广东海洋大学

班级:数控092

姓名:魏可华

学号:200936623242

茶文化论文 第三篇_中国茶文化论文

课 程 论 文

论文题目: 谈中国茶文化 课程名称 中国茶文化

二级学院: 龙蟠学院 专 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

提交日期: 2012 年 5 月 24 日

谈中国茶文化

摘 要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中国文化业发展了几千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地韵味吸引海内外的各界人士。茶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支,极具特色。茶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饮茶可以思源。茶由于自然属性,产生了以茶为载体的茶文化。中国饮茶之久,茶区之广,茶艺之精,名茶之多,品质之好,堪称世界之最。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关键词:茶文化 内涵 功能 特点 社会作用

【正文】

1.中国茶文化的概念

中国是茶的故乡,相传在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神农就发现了茶。几千年来,以

品茗为内涵,产生了大量的茶诗,茶经,茶谱等文学作品,并且,茶文化宁静,深沉的特质也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民族个性,中华民族有着不解的茶缘。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古至今,从南到北,中国人都爱喝茶,为什么,因为喝茶有益,喝茶有礼,喝茶有道。

茶文化具有的传统主要有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谦虚礼貌、勤奋节俭

和相敬互让等。吴觉农先生和湖南刘先和,为茶叶事业鞠躬尽瘁,既是爱国主义者,又是当代茶人杰出代表。陆羽《茶经》,是古代茶人勤奋读书、刻苦学习、潜心求索、百折不挠精神的结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就是中华民族珍惜劳动成果、勤奋节险的真实反映。

2.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2.1重德——摆正人与自我关系的准则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精神中最基本的内容。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2.2尚和——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

茶文化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

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茶性平和,饮茶之人在饮茶时享受一种轻松,平和的氛围。在茶文化中,饮茶是一种高雅的时尚,也是一种陶冶情操和交流友谊的方式。

2.3崇俭——处理个人与民族及国家关系的基础

崇俭,就是倡导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道德风尚。以茶崇俭、

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

2.4贵真——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

贵真,就是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既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

容,也是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从茶汤的品尝中感受到大地山川等自然之物的奇妙。从饮茶中体味不断微妙变化的真味,真香,真气,从而领悟自然之真谛,享受人与自然地和谐。

3.中国茶文化的功能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茶文化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唐代刘贞亮曾总结为“茶之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3.1.满足功能

茶文化的满足功能主要表现在实用性与审美性,功利性与娱乐性的统一。不但满足物质生活需要,也满足精神生活需要。

3.2.改造教育功能

茶文化是有益进步的文化,能“化“人,进而”化“社会,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陶冶情操,促进名族进步,提高名族素质都有特殊的作用,如以茶倡廉,以茶表德,以茶养性等。

3.3.渗透功能

茶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及各个艺术种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社交会友。诗词画舞,旅游建筑等,以及电视,广播,邮票等。

3.4.组织向心功能

通过对茶文化的认同,以茶为纽带,可以把不同阶层,不同信仰,不同制度,不同名族,不同肤色的人团结组织起来,建立有系统有宗旨的团体组织或活动。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溧阳茶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历史上,茶文化对促进名族往来,名族团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5.认识功能

正因为茶文化渗透到经济和生活各个方面,所以,通过茶文化的种种行为或现

象,可以探求到社会发展的轨迹,可以考察一个名族的名族史,科技史,文化史,民俗史,经济史等。老舍的《茶馆》艺术地反映了旧社会北京市民的生活情况,正如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家杨所说:“茶文化不仅具有名族特征,而且具有文化史价值,对探求名族个性,心理趋向和价值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

4.中国茶文化的特点

茶文化除了具有一定的功能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4.1实用性与审美性德统一

茶在满足人类物质生活需求方面,表现出广泛的实用性,如解渴,治病,食用等。在满足人类的精神生活需求的同时,又表现出广泛的审美性,如绚丽多姿的名茶形态,异彩纷呈的差文学艺术作品以及茶艺表演等。

4.2功利性与娱乐性的统一

茶是经济作物,是人们普遍消费的饮料,因此,茶文化表现出很强的功利性。近年来兴起的茶文化活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体现出商业趋向,即以经济为目的,也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而文化搭台,则要通过群众参与的娱乐,如游艺活动,歌舞演出等,又具有娱乐性。

4.3高雅性与通俗性的统一

茶文化在历史上的发展,一直表现出高雅性和通俗性两个方面,在高雅和通俗的统一中向前发展。上层的文化来源于民间,经过吸收锻炼,上什到精致的文化,如果没有民间通俗茶文化的土壤,上层文化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而上层文化的提倡推崇,又决定了茶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5.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

现代社会依靠高科技和信息,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物质财富将越来越多,生活也将更加富裕。社会发展的经验表明,现代化不是唯一目标,现代化社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需要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茶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性,时代性的文化因素及合理因素,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和正在发挥其自身的积极作用。茶文化是高雅文化,社会名流和知名人士乐意参加。茶文化也是大众文化,民众广为参与。茶文化覆盖全民,影响到整个社会。

总之,中国茶的历史及其发展,不仅仅是形成简单的一种饮食文化的过程,而同样映射出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的精神特质。所以我们要好好保存优秀的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极尽个人的微薄力量,让中国的茶文化长远的流传下去。

参考文献

1.王玲,中国茶文化【M】,中国书店出版,1992

2.冈夫,茶文化【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3.谢芳,论茶文化的社会功能,福州党校学报,2010(4)

4.韩莹,现代茶文化及其功能分析,考试周刊,2010(26)【茶文化论文】

5.徐先玲、李相状,中国茶饮文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6. 黄志根,中华茶文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7. 俞永明,说茶饮茶,金盾出版社,2003

茶文化论文 第四篇_有关茶文化的论文

学习中国茶文化对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摘要:如果把悠悠5000年的中华文明比作整个苍茫宇宙的话,那么茶文化就必然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星。一千多年以来,中华茶文化就一直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经久流传,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为后人所敬仰。21世纪的今天,茶文化已经不仅仅只作为一种民间或官方的生活艺术了,而是以其更加独特的姿态,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走进了大学校园。毫无疑问,加强对大学生的茶文化教育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关键词:茶文化 起源 茶道 含义及作用 大学生 教育意义

闻名世界的中华“十大名茶”从古自今,已然流传了上千年。中华民族在与茶打交道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总结,便形成了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茶文化”。直至今天,我们依然能够从祖先给我们所流传下来的茶文化中间,找到人们心灵的归属。

一、茶文化的起源及发展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唐·陆羽 《茶经》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宴饮,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份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二、中国茶艺文化

1、茶的制法:经历了咀嚼鲜叶,生煮羹饮,晒干收藏,蒸青做饼,炒青散茶,

乃至白茶、黄茶、黑茶、青茶、红茶、绿茶等多种茶类制造的发展过程。

2、茶水:中国茶人极重水品,好茶好水才能相映生辉,相得益彰。泉水、江水、井水、雪水、露水,都是茶人的选择。

3、茶器:中国人饮茶,最早是没有茶具的,到了西汉,在王褒的《僮约》中才第一次提到。唐代以前,人们可能以釜煮茶,明代,宜兴紫砂陶茶具兴起,近代,中国人则习惯用铝茶壶烧水。

三、中国茶道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身养性之功效,这与提倡“清静、恬淡”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是一种以茶为主题的生活礼仪,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品茶,来修炼身心。

茶道礼仪最基本的是奉茶之道,也就是客户来访马上奉茶。奉茶前应先请教客人的喜好,如有点心招待,应先将点心端出,再奉茶,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七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同时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配合茶盘端出,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上茶时应从客人的右方奉上,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并说:“这是您的茶,请慢用!”奉茶时应依职位的高低顺序先端给职位高的客人,再依职位高低端给自己公司的同仁。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

四、茶文化的内涵及其历史地位

人们常说,“茶中人生,哲理悠悠”。大概是说的就是饮茶和思茶之人往往能从茶中得到深刻的人生道理吧。这句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茶文化深刻的内涵和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早已经神扎入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一)、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意义十分深远。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教育的表现及存形式,既有物质形态的,也有精神形态的。表现为物质形

态的,诸如茶的历史文物、各种名优茶、茶馆、茶具、茶歌舞和茶艺表演等。表现为精神形态的,诸如茶道、以茶待客、以茶养性等,其内涵极其丰富;

(二)、由于茶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因此中华茶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也必然是多方面的。传统的茶文化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关系,向来就是非常密切的,无论是历史文人生活中的“琴棋书画洒诗茶”,还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都是不可缺少的。茶文化发展至现代,茶的社会功能更加突出,例如,以茶会友、以茶代酒、以茶养性等等著名词语,更是将中华茶文化的精髓体现的淋漓尽致;

(三)、弘扬茶文化的总体目的是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做出贡献。具体到茶行业本身,弘扬茶文化应该是促进茶业事业的发展。因此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时候,弘扬中华茶文化,其目标是:促进茶叶消费增长,带动人类心身健康,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五、学习茶文化对大学生的重要教育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茶文化作为中国最古老、最经典的特色文化之一,一直为所有中华儿女引以为傲。早在唐宋期间,中华茶文化就已经以不同的方式传播至日本、朝鲜、中亚、西欧各国等国家和地区。并且,茶文化还深受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喜爱。十七世纪,英国伊丽莎白女皇一世成立的东印度公司,直接从福建进口茶叶,并坚持每天喝下午茶,将下午茶普及化;闻名世界的日本“茶道”最早也是从中国引进,并在一千多年的岁月中,将其发扬光大。如今,茶文化的脚步已经遍及了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中国茶文化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作为一个中国大学生,我们应该为能为学习到经典的茶文化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茶文化论文】

(二)、激励大学生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实现民族文化伟大复兴

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应尽的责任和内心崇高的价值取向。学习茶文化中的精髓能够有效地调动当代大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责任感,激发大学生们为实现民族文化复兴而努力奋斗拼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学习好茶文化,无疑对大学生是具有极重要的教育意义的。

(三)、修身养性,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无论贫富,大凡家有客来,均有以茶待客的礼仪。在民间亦有“粗茶淡饭,不成敬意”的说法。国家领导人会见外宾时,也往往以茶赠客,中国茶文化在社交场合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中华茶文化中的“礼”,几乎贯穿了整个茶文化的所有内容,从倒茶、敬茶、品茶等一系列活动中,均与“礼”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由此得出的一个“礼”字,便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茶文化所要掌握的精髓。当茶推理,将茶文化中的“礼”渗透到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去,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极大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四)、树立大学生良好心态,强健体魄,倡导大学生们追求健康、幸福生活

近代研究发现,经常饮茶可提神醒脑。茶叶中含有5%左右的生物碱,其主要成分是咖啡碱,这种咖啡碱在泡茶时有80%可溶进水中,饮用后能兴奋神经中枢,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心脏功能;并能促进胃液分泌,助消化,解油腻;还能加

强横纹肌的收缩功能,因而能使人解除疲劳,提高劳动效率。因此,每天清晨喝一杯茶,会使人精神振作,精力充沛。《本草备安》中说,“茶有解酒食油腻、烧炙之毒,利大小便,多饮消脂肪,去油”。所以,古代人们都把茶叶作为消食饮料。饮茶对于人体消化、新陈代谢等各方面的帮助由此可见一斑。

对于生活在这样一个繁杂、喧闹的社会的大学生们,他们面临着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很难有自己的时间去清静下来,思考人生。学习好茶文化,能够树立起当代大学生们“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态度和“回归自我”的哲学思想。只有在茶的清新与淡雅之中,大学生们才会懂得在宁静中去思考人生、品味人生、享受人生,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和幸福。同时,学会经常饮茶,对于年轻的大学生们,成长身体,锻炼强健体魄同样非常有效。“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拥有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大学生们才能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六、对于茶文化的思考

时常在想:人来到这世上,为了什么?该如何?能如何?时常有些郁闷。在泡茶时突然想到:人这一生岂非正如茶叶,而生活则是一杯白开水,泡茶时,茶叶在水中翻腾上下,岂不正如人这一生浮浮沉沉,刚开始时茶色淡,味亦淡,浸泡一会儿,色渐浓,味亦浓,茶叶在上、在下、忽上、忽下,到后来,色越来越淡,味亦越来越淡,直到无色无味,茶叶也沉于杯底,人生不也如此吗?在生活的开水浸泡下,忽上忽下,总是沉的时候多,浮的时候少,即使忽上忽下,也是在随着生活之水起舞而已,但也总是短暂,也总会归于沉寂,再如何有色有味,总会归于平淡!

茶,对于大家来说都很熟悉.可是现在,大家手里拿的的通常是奶茶,可乐,冰红茶等等,虽然它们都被冠以茶名字,可是它远远脱离了茶应有的意义与内涵.对于如今年轻一代而言,茶,是老爷爷用的东西,与激情无关.茶香氤氲中的宁静已经被远远的抛弃.传统文化何去何从值得深思!

七、总结

作为大学生,应当具有茶文化一般的胸襟与气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只有充分吸收古今中外的人类文化精髓,不断塑造自身理想完美的人格、提升自己的社会适应生存能力,才能促进自身朝着健康、美好的人生方向去发展。

一杯清茶在手,享受到幻术般的芬芳与风雅之时,又慢慢地从中感悟到许多。一片茶叶,看起来是那细小纤弱,那样的无足轻重,却又是那样的微妙。当它放进杯中,一旦与水融合,便释放出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贡献出全部精华。虽说没有茶叶便不会有诱人的清香,但此时此刻,人们所欣赏,所关注,所品位的已经不再是那片片茶叶,而是这杯中之水了。这一切又何尝不像人的一生?每个人都宛如一片茶叶,或早或晚要溶入这变化纷纭的大千世界。在融合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从生到死,贡献出自己的一生,走完自己人生的历程。

从不知,自己可以在选修课上感叹人生的无奈。才发现自己竟对他一无所知,最后,我才略明白,原来茶可以那么美;茶可以对人影响那么深 。感谢老师让我收获了那么多的感悟。

参考文献:

【1】杨晓明,《说古论今茶文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2】何草,《中国的品茶艺术》

【3】高旭、刘桂华,《茶文化概论》

【4】朱世英、王镇恒、詹久罗,《中国茶文化大辞典》

【5】《论茶文化的定义、内涵与功能》,2004-07-21

【6】《茶.健康天地,Tea and Health》,2010年10期

茶文化论文 第五篇_有关茶文化的论文

【茶文化论文】

浅谈学习中国传统茶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院系:马克思主义学院 姓名:罗潇 学号:111040436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423536/

推荐访问:中国茶文化论文 茶文化论文2000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