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生活常识 > 余华小说

余华小说

时间:2018-02-28   来源:生活常识   点击:

【www.gbppp.com--生活常识】

余华小说 第一篇_浅析余华小说 (精选)

浅析余华小说《活着》与张艺谋电影《活着》

绪论:

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等,作者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经历了多次运动给他带来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后来,作者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作者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于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张艺谋最初看中的是余华的另一篇小说《河边的错误》,因为想全面了解他,所以张艺谋要求看他所有作品。余华就给了张艺谋《活着》的清样。张艺谋看完了这篇小说后,被小说写出的中国人身上那种默默承受的韧性和顽强求生存的精神而感动。张艺谋决定拍《活着》之后,花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和剧组主创人员讨论故事、人物、影片结构和语言。最后张艺谋确定用最平常的方法讲一个平常家庭的故事。

正文:

小说和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虽然可以讲述同一个故事,表现同一种精神内核,但是在相互转换的时候要保持着完全的一致难度是极高的,也就是说,任何一部小说要拍成电影都会不可避免的要进行不同程度的改编。小说的基调无疑是沉重与黑暗的,这是

主人公所在的时代决定的,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人和命运的关系”这个主题的特性所决定的。余华说:“《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

抱怨对方。”但我读过之后却并不认为在这个冰冷的天幕下覆盖着的是福贵与命运的“友情”,我看到的分明是抗争,是一个人为了原本就应该属于他的爱与温暖,而与命运所做的无法逃避的挣扎。这个故事的悲剧性并不是像古典英雄史诗那样在于人的失败,而是这场争斗,无论对于人还是命运,最后根本没有赢家。

而电影显然不能这么拍,一部主题阴暗的电影在中国广电局是不可能通过审查的。所以在电影中,以福贵为代表的主人公们并不像小说中那样对一切苦难逆来顺受,而是始终在积极地寻求改变。最后的结局也是充满温情,福贵一家虽然历经苦难,但最终达到了他们一直以来所寻求着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实际上是战胜了命运。

小说中,作者采用“无我的叙述方式”。从“我”到富贵(小说开头,由“我”引出主人公富贵),又从富贵到“我”(结束全篇之目的),富贵异常平静地将自己悲惨的一生娓娓道来(从容地,很自然地述说);作者刻意排除主体对苦难人生作明确的价值评判和情感渗透,好像站在“非人间的立场”,客观冷静地叙述人间的苦难。小说中压抑灰色的笔触,使人几乎屏住呼吸视听。当我稍想轻松些许,命运的打击波便接踵而至,整个社会在余华的笔下都集体痛苦麻木着。电影删去了“我”这条线索,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展示人物命运,使

观众只能看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进入身临其境的逼真状态。影片通过字幕“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及“以后”直接表现上世纪中叶中国历史现状:解放战争、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历史给了影片和片中人物广阔的发挥空间,故事皆在历史背景下发展,人物的命运都与之息息相关。

余华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叙说述说“活着”,超越了包括社会历史的一切。而张艺谋就是从时代、社会的视角,述说个人在社会历史的大潮中身若浮萍,毫不由己。

而电影《活着》也成为了张艺谋唯一一部在我国被禁的片子。电影中语言的政治历史色彩浓重,与布景、声音等配合,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不论是二喜对着毛爷爷头像义正严词地说“毛主席他老人家,我把徐凤霞同志接走了”,还是牛镇长一块钢铁三个炮弹的打法:“第一发炮弹打在蒋介石的床上,第二发炮弹打在蒋介石家的饭桌上,第三发炮弹打在蒋介石家的茅坑里。”等都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一种还原。再如“小鸡长大了就是鹅,鹅长大了就是羊,羊长大了就是牛”“牛之后了呢?”“牛之后就是共产主义了。”等反应社会环境、历史事件的句子不胜枚举。他站在社会历史层面上再现社会历史,其目的是再现历史,强调社会对个人的影响,有严重的讽刺意味。小说里的人物语言平实、生活化,富于对生命、人性本真最朴素的表达。如:“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哪只牛不耕田?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等等。小说中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只是描述而已,不曾透漏作者的主观评判。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显示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余华【余华小说】

所以在那些悲伤的情节之间,福贵仍然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述说苦难的时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

正如你终究会明白,无论现时我们经历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悦,抑或是无可告人的艰辛苦难,只要继续活着,它们中的大多数细节和感受都将被我们和时间一一遗忘,只留下苍白的结果。那个结果对现时的我们毫发无伤。告诉我,谁还在不堪着高考的煎熬,失恋的痛苦,或者某个伤疤最初的鲜血淋漓?或许有人会问:这样,我们的生存还有什么意义?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有这么一段对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清

扫,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余华小说 第二篇_余华小说《活着》阅读

余华小说《活着》阅读

活着

余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是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树叶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 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第二年,我买牛的钱凑够了,看看自己【余华小说】

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是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转着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 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滩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 “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知道他们都在笑我,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禁止)子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余华小说】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余华小说】

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

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

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19.小说中老人与牛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4分)

20.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余华小说】

(1)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2分)

(2)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2分)

21.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22.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6分)

19.老迈年高;饱尝活着的痛苦和艰辛;表现出生命的韧性。

【解析】通读全文,按顺序分析提炼,由表及里,同时注意结合文本。

20.(1)运用比喻,将牛比喻为自己的孩子,形象生动地体现老人对亲人的渴望。

(2)细节描写,通过“沾满了泥”、“微微晃动”等细节表现出老人与牛的老态和劳作之后的疲惫。

【解析】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可从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着手,再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21.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照应开头环使文章结构完整。

【解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衬托形象、推动情节、升华主旨等,本文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可从以上几个角度和结构角度进行思考。

22.“活着”概括了老人、老牛的生存状态;让读者体味“活着”的滋味;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形象生动,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分析文章题目可从内容、结构、情感、主旨等角度进行。

余华小说 第三篇_余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苏州科技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院 (系)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0920301234 起迄日期 指导教师

填写日期: 2013 年 6 月 10 日

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摘 要

余华作为当代文坛的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有着自己一贯的鲜明特色,余华是八十年代以一篇《十八岁出远门》登上文坛,以其鲜明地文学特征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到了九十年代,余华一改以往的先锋派作风,转为写实长篇小说的创作,再次掀起了一股强劲的“余华风”。本文从余华的女性观入手,探究余华女性观的形成原因、余华在此女性观的主导下刻画了哪几类人物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有哪些共同的精神特质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关键词 女性形象;弱化群体;女性生存;人性文学

Yu Hua's novel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women in

Abstract

Yu Hua as famous contemporary literary writer, his work has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eir usual the Yu Hua boarded a 18-year-old taking a trip in the eighties literary,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its vividly literary characteristics. The 1990s, Yu Hua changed the avant-garde style, into the creation of realistic novels, once again set off a strong "Yu Hua wind", in this article I want to start from Yu Hua's view of women, and to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Yu Hua's view of women Yu Hua portrayed in this view of women under the auspices of which types of characters, the image of these women have a common ethos discuss three aspects described by Yu Hua focuses on which types of female image.

Key words The image of women;Weakening groups;Female Survival;Human nature literature

目 录

一 引言„„„„„„„„„„„„„„„„„„„„„„„„„„„„„„1

二 余华女性观及其成因„„„„„„„„„„„„„„„„„„„„„„„4

(一)余华女性观„„„„„„„„„„„„„„„„„„„„„„„„„4

(二)余华女性观成因探源„„„„„„„„„„„„„„„„„„„„„5

1、主体经验的局限性„„„„„„„„„„„„„„„„„„„„„„5

2、作家人生经历的影响„„„„„„„„„„„„„„„„„„„„„6

三 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类„„„„„„„„„„„„„„„„„„„„7

【余华小说】

(一)男权社会的牺牲品„„„„„„„„„„„„„„„„„„„„„„„8

(二)扭曲的人性 „„„„„„„„„„„„„„„„„„„„„„„„„10

(三)苦难态度的诠释者 „„„„„„„„„„„„„„„„„„„„„„11

四 余华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精神特质 „„„„„„„„„„„„„„„„„14

(一)主体意识缺失„„„„„„„„„„„„„„„„„„„„„„„„14

(二)物品化„„„„„„„„„„„„„„„„„„„„„„„„„„„15

五 结论 „„„„„„„„„„„„„„„„„„„„„„„„„„„„„16 参考文献 „„„„„„„„„„„„„„„„„„„„„„„„„„„„„18 致谢 „„„„„„„„„„„„„„„„„„„„„„„„„„„„„„„19 附录A „„„„„„„„„„„„„„„„„„„„„„„„„„„„„„20 附录B „„„„„„„„„„„„„„„„„„„„„„„„„„„„„„23

苏州科技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一 引 言 1986年,余华以一篇《十八岁出远门》的先锋小说登上文坛,从此打着“先锋派”作家的身份在文坛大行其道。而后一系列鲜明的先锋小说作品让人们对余华的才华深信不疑、大加赞赏。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有《西北风呼啸的中午》(1987-5)、《死亡叙述》(1988-11)、《爱情故事》(1989-7)、《往事与刑罚》(1989-2)、《鲜血梅花》(1989-3)等等。自《在细雨中呼喊》开始,他的作品不再生涩难懂,他开始转向现实写作,回归到关注最底层人们的生活情感,他用简单朴素却饱含情感的文笔获得了读者最广泛的认可与共鸣。《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更是为余华赢得了更大的荣誉,作品被多个国家翻译出版,名声享誉海内外。随着余华影响力越来越大,研究余华的人也越来越多,余华作品的研究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个方向:

第一,余华小说叙事风格的研究。从 1987 年到 1989 年,是余华小说创作 “先锋时期”,这一时期其作品的叙述方式和言语表达形式明显有别于传统的写实小说,作者在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技巧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学主题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不仅如此,在内容上还呈现出特有的残酷、暴力和血腥。而后,余华的写作转入“写实阶段”。自1990 年,余华创作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在这一阶段,余华不再局限于形式上的创新,而更加注重作品内容的充实,在对现实的准确表现方面,理智永远代替不了内心的需要。他在《活着》中文版后序中说道:“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1]3

第二,对余华作品的主题研究。暴力、血腥、宿命、苦难成为研究的关键词。在余华早期的先锋作品中强大的宿命力量和极度惨烈的暴力色彩是最重要的特征,他在90年代转型后作品中的苦难主题则是余华小说题材中一个重要的文学母题。在这一时期余华通过对于苦难的书写来诠释自己对现实和人性的认识。

第三,余华小说写作的叙事结构与技巧。余华成为先锋派代表人物的一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423218/

推荐访问:余华小说活着 余华小说下载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