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旅游知识 > 太行区国民经济调查初步研究

太行区国民经济调查初步研究

时间:2014-07-13   来源:旅游知识   点击:

【www.gbppp.com--旅游知识】

太行区国民经济调查初步研究(一):鲁山县旅游经济调查

目录

1.回顾鲁山县旅游业发展„„„„„„„„„„„„„„„„„„2

1.1鲁山县的资源环境„„„„„„„„„„„„„„„„„„„„2

1.2鲁山县以往交通„„„„„„„„„„„„„„„„„„„„3

2.现阶段鲁山县旅游业发展„„„„„„„„„„„„„„„„„3

2.1交通事业的发展„„„„„„„„„„„„„„„„„„„„3

2.2鲁山县景区开发及经济效益„„„„„„„„„„„„„„„4

3.对鲁山县旅游经济发展现状的思考„„„„„„„„„„„„„5

3.1针对鲁山县旅游调查„„„„„„„„„„„„„„„„„„5

3.2鲁山县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6

3.3对鲁山县旅游业经济发展的初步探索研究„„„„„„„„„6 结论„„„„„„„„„„„„„„„„„„„„„„„„„„„7 致谢语„„„„„„„„„„„„„„„„„„„„„„„„„„8 参考文献„„„„„„„„„„„„„„„„„„„„„„„„„9 附录„„„„„„„„„„„„„„„„„„„„„„„„„„10

鲁山县特色旅游经济发展现状调查 摘要: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服务性行业,与国民经济的大多数部门和行业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就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鲁山县而言,将旅游经济作为其经济增长的亮点,以发挥旅游经济的连带效应,对促进鲁山县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作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科学理论,结合鲁山实际,对鲁山旅游业发展的途径实证分析,使其更具科学性。 关键词:旅游 交通 经济 宣传 发展

1.回顾鲁山县旅游业发展

鲁山县旅游资源丰富,特色旅游突出:“山、泉、湖、俗、古、军、食、果”(山:石人山;泉:上汤、中汤、下汤温泉;湖:昭平湖;俗:包括饮食文化的民俗风情;古:历史人文;军:军事遗迹;食:鲁山特色饮食;果:野生果蔬)几个典型资源中,“山、泉、食、果”特色突显。

1.1鲁山县的资源环境

鲁山县位于伏牛山东麓,北依洛阳、南临南阳、东接平顶山,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鲁山,古称鲁阳,汉置县,唐始名鲁山,现属河南省平顶山市。

鲁山县气候宜人,四季分明,自然资源十分丰富。鲁山县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一山一水三条线”独具特色的旅游格局(一山指石人山景区,一水指昭平湖景区,三条线是指航空展览馆和秘洞山庄为主线的军事文化旅游线)。虽然还有温泉、荒山、矿产等优势资源,但由于资金不足、交通不便,致使许多景点都未开发。其次其作为第三产业,要让步于第一第二产业,即先要解决温饱问题。所以鲁山县的旅游业在当时的时局下,处于止步不前。工业以煤炭、水泥、钢铁、选矿、耐材、丝绸和花岗岩板材为主。林业、畜产品、蚕业及食用菌生产为河南省之冠。鲁山丝绸历史上被称为“仙女织”。张良姜、拳菜、中华猕猴桃、黑木耳、全蝎等地方特产和物类都享有盛誉。

鲁山的人文资源作为当地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对于鲁山现阶段独特旅游的发展及经济的提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鲁山县陶瓷业始于商,盛于唐宋,有“唐钧”之称。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唐代黑釉斑瓷拍鼓,即梁洼镇段店所产。今,主要生产缸、盆、罐、碗等民用品、工艺品,行销临近各县。

佛教文化、墨子文化和姓氏文化作为文化旅游开发的三条主线,将红色与军事文化、名人文化和民俗文化作为文化旅游相互联系起来。

1.2鲁山县以往交通

鲁山县位于河南省中西部,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又是一个山区大县,县域面积2432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5个办事处,558个行政村,85万人。

建国后直到80年代以前,鲁山县只有G207线、G311线、豫02线(现S231线)和S221线(现S242线)4条干线公路,总里程为221.5公里,且全部为低等级的沙石路面。到2001年年底,县域公路密度不到0.4公里/平方公里,人均公路长度1.1米。全县558个行政村,仍有41个行政村不通公路,48个行政村道路晴通雨阻,386个行政村道路狭窄不平。80年代初鲁山县仅有一个汽车站,20多台客车,10多条客运线路。闭塞的交通严重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开发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现阶段鲁山县旅游业发展

旅游业是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带动性很强的综合性新兴产业。

2.1交通事业的发展

“要想富,先修路”,历届县委、县政府将公路建设作为发展全县经济的头等大事来抓,近年来,鲁山县抢抓全省公路建设优惠政策机遇,全民动员,科学规划,劈山斩石,架桥越涧,谱写了一曲公路建设的辉煌乐章,全县交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巨变。特别是近5年来,鲁山县干线公路及农村公路总投资达10亿多元,新改建、扩建公路里程1800余公里,修建了400余公里县乡公路和1300余公里通村公路,并于2006年提前一年实现了全县558个行政村全部通水泥路的目标。高速公路实现“零”的突破,过境总里程达110公里,占全市的近1/3;目前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300余公里,为建国时的近15倍。全县已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郑尧、二广2条高速和2条国道、3条省道为主骨架,以32条县、乡道路为依托,村级道路为支线,形成了纵横交错、辐射连接、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公路网络新格局。

交通发展大大促进了全县道路运输业的繁荣。近年来全县新增各类车辆2.5万余台,100%的乡镇、98.2%的行政村已通上了客车。目前,鲁山县共有二级客运站3座,乡级客运站25座,农村招呼站110个;全县共有客运线路111条,其中省际2条、市际15条、县际14条、县内80条;有客车293台,7580个座位;有货运企业12家,营运货车580台,三轮货车3470台;有维修业户125家。昭平湖游船从无到有,现已登记在册有宏达、御龙两个游船公司,现有旅游游只18艘。从鲁山乘火车,可直达北京、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从而打通了鲁山通往全国的大门,成为中原通往全国的主要交通枢纽。公路四通八达,可直抵郑州、开封、洛阳、南阳、漯河、周口、商丘、许昌、项城、栾川、临汝、叶县、方 城、嵩县等市县。

2.2鲁山县景区开发及经济效益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交通的便利,鲁山县加大旅游产业的投入,旅游开发步伐加快。寻根游、农家乐、温泉度假游等旅游项目成为新亮点。成功举办了“世界刘氏祭祖”、“中国石人山摩托车挑战赛”、“石人山杜鹃节”等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重大活动,拓宽了客源市场。从2003年36万人次的游客上升到2004年的70万人次,将近一倍增长。2007年,全县共接待游客220万人次,同比增长15.6%;完成旅游直接收入7200万元,增长54.8%,旅游总收入4.25亿元,增长66.0%。2010年完成年初预算。旅游市场规模稳步扩大,旅游经济收入逐年增加。鲁山旅游人数和收入连续10年不断增长。具体情况见表2-1。

旅游景区(点)集群形成,规模经营优势明显。 2001年以来,河南省实施开发伏牛山生态旅游战略(伏牛山生态旅游区是我省重点开发的精品旅游带,与郑州、开封、洛阳沿黄河旅游线“三点一线”文化旅游带以及南太行生态旅游区各展优势、交相辉映,初步形成了竞相发展的局面),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位于伏牛山门户的鲁山县抢抓紧抓机遇,加大对境内伏牛山区的开发力度,先后建成了石人山景区、昭平湖景区、佛泉寺景区、十八垛景区、画眉谷景区、六羊山景区、清水河景区、珍珠潭景区、百瀑峡景区、文殊寺景区等多处景区(点),旅游两点不断增多。游“尧山”美景,洗“三汤”温泉,品“大佛”文化,吃、住、购、游、娱融为一体,形成了以石人山为主的山水与人文观光与休闲旅游景区(点)集群,吸引了大批游客来此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为规模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009年鲁山县各有关部门,为深入贯彻落实“旅游立县”发展战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我县“农家乐”旅游健康、快速、和谐发展,提出积极发展以“农家乐”为主题的生态游、乡村游、农业观光游;支持和鼓励旅游娱乐公司、旅游文化演出公司的创办;根据有利的自然条件,建立生态疗养康复中心;整合全县温泉资源,加大温泉项目开发的力度,树立温泉品牌。2009年10月底,鲁山县荣获“中国老区旅游资源开发先进县”称号;尧山景区先后荣获“河南省十佳风景名胜区”、“十佳旅游好去处”和“河南最美的地方”等称号。【太行区国民经济调查初步研究】

表2-1 鲁山县旅游业有关数据汇总(2001年-2010年)

3.对鲁山县旅游经济发展现状的思考

对于鲁山县经济的发展来说,把旅游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必需的。但应该看到,对于一些旅游发展成熟的国家和地区,旅游业是投入少、产出大的“朝阳产业”。针对鲁山的实际情况,旅游业目前正处于发展初期,还不具备成熟旅游产业的发展特点。

3.1针对鲁山县旅游调查

鲁山县特色旅游经济发展现状调查小组于2011年1月15、16日项目前期准备,17、18日前往县委、县政府、旅游局了解项目所需数据及相关信息,19日面向社会各类群体收集相关资料,20、23日深入景区实地考察,23日之后至截稿,做后期数据、信息整理。共发放120份“关于鲁山县旅游业发展调查问卷”(问卷内容见附录),实际收回102份。其中学生和自由职业者占大比例,详细数据见表3-1。

随着经济的增长,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旅游消费也逐渐被公众认可。游客数量的增加更加直接说明问题。随之而来的也是旅游业带来的种种问题,在问卷中,消费者最关注的是交通安全和景点设施。交通不便,虽然现阶段道路都已畅通,但是适逢节假日,在多处旅游景点,依然出现严重的道路瘫痪,缺乏有利有效的交通疏导。以今年年初大佛景点为例,大家听说有戏曲在该景区对外开放,吸引了众多的游客,致使大年初二私家车拥堵了距离大佛景区有二三里路没能上去,中间段车辆上不是走不能,后去者也都被吓了回来,虽然达到了客流,但实际的效果却不尽人意,把时间都浪费在路上了。此外景点的基础设施比较滞后。在文化旅游上,尚不能充分挖掘当地的旅游资源特点和文化内涵,制作出具有当地资源特点的旅游纪念品,提供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形成更强的旅游合力。

太行区国民经济调查初步研究(二):2015企业调研报告范文

第1篇:中小企业调研报告

大多是私营企业,发展时间短、自有资产少、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而且资信水平较低,财务制度不健全、运作不规范,难以达到金融机构贷款要求,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惜贷”;二是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系统不健全。一方面,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以中小企业为受保主体的担保机构不多,另一方面,直接融资体系发展严重滞后,在发行股票和债券方面,中小企业大部分受规模小、知名度不高、信用等级较低等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上市条件,导致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银行贷款。

(二)中小企业“小,散,乱”,抗风险能力弱

一是小企业占有绝大多数,经营规模小,经营业绩不稳定。20XX年,我省13万多家中小企业中,中型企业只有2793家,所占比例只有2%,98%的企业是小型企业。作为大型企业成长的摇篮,中型企业数量显然偏少,存在断层,同时从单位平均规模看,我省小型企业平均从业人员为33人,平均固定资产为289、5万元,平均营业收入为888、03万元,分别占全部企业平均水平的68、3%、45、8%、57、6%。由于规模小,业绩不稳定,亏损、倒闭、关停现象时有发生。二是产业集群化发展不够,分散化经营现象严重。我省中小企业绝大多数在园区外分散经营,主要靠单兵作战,没有充分利用大企业的带动作用和园区的辐射作用。三是家族式企业多,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由于我省中小企业的主体是私营企业,家族式企业多,经营者素质和员工素质低的现象较为严重,管理方式大多脱胎于家族式管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组织管理混乱落后的问题,从而导致企业运行不畅。

(三)中小企业以资源开发型、产品初加工型、服务低层次型为主,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虽然经过多年的调整和发展,我省中小企业产业结构已有一定改善,但与市场需求的矛盾依然突出,直接影响着中小企业的发展。首先,从三次产业结构看,我省中小企业依然是明显的“二、三、一”分布,其中二产业约占65%,服务业所占不到35%;其次,从占中小企业比重高达56、7%的工业内部看,资源开发型、产品初加工型、劳动密集型、能源消耗型产业仍然占较大比重,而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行业比重较低;第三,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中小企业仍然集中在传统和低层次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高端的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

(四)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而我省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功能不全,尚不能系统地提供技术支持、市场开拓、创业指导、管理咨询等多方面的社会化服务,致使中小企业发展受阻。另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些政策措施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也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障碍。

(五)政策不公,市场无序。近年出台的政策多是按照企业规模和所有制设计操作的,对大企业优待多,中小企业考虑少;对公有制企业优待多,对非公有制企业考虑少;政策适用不够公平。在税收政策上,国有企业可先缴后退,非国有企业无此待遇;中小企业特别是个私企业往往是小额纳税人,增zhí shuì发票难以抵扣,实际税负增加;个私企业存在双重纳税等。在土地政策上,国有企业可享本土地使用权出租、增zhí shuì减免政策,而非国有企业无此改革成本参与改组;特别是在银行呆坏帐准备金核销上,大企业可列入国家计划及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中小企业无此厚遇。在行业准入上,中小企业尤其是个私企业还受到诸多限制。此外,市场交易规则缺乏,市场次序混乱,致使中小企业正常经营困难重重。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现行政策

目前实行的一些优惠政策,虽大部分并不是专为中小企业制定的,但从受益主体来看,基本上或相户,活跃在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市场体制的微观基础。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中小企业虽然单个实力较弱,但就整体而言,已发展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撑力量。

1、中小企业创造的增加值约为全省GDP的40%。2015年,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4279、34亿元,占全部企业增加值的68、4%,占全省GDP总量的38、4%,这表明,每1亿元GDP中,约有0、4亿为中小企业创造,中小企业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率约为40%。

2、中小企业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015年,中小企业共完成利税总额2718、62亿元,占全部企业利税总额的77、5%。

3、中小企业占据了城镇就业岗位的半壁江山。由于中小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能创造相对较多的就业机会,因此更是扩大就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主渠道。2015年中小企业共提供就业岗位609、22万个,占全部企业从业人数的89%,占全省城镇就业年平均人数的53、7%,即全省1134、78万个城镇就业岗位中,有一半以上为中小企业提供。

相对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改革成本低,操作便利、社会震荡小、新机制引入快。因此,在改革进程中,中小企业往往是实验区,是突破口,是马前卒。中小企业的各项改革成果,为大企业的改革实践提供了有益经验,也为创造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大好局面作出了贡献。

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特点

1、投资主体和所有制结构多元,非国有企业为主体,决定了当前中小企业工作要以发展为重点。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还积极投身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调整,使改革前单一所有制结构状况有了根本性改变。以工业企业为例,在独立核算的中小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的户数、资产总额和工业总产值仅占总数的14、85%、38、5%和22、8%,即85%的中小企业均是非国有企业。另据调查,目前国有小企业改制面已近80%,余下20%大都是救不活、卖不掉、破不了的极度困难企业。应当说,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同样重要。但改革对象主要是国有小企业;而发展则要涵盖城乡各类所有制中小企业。因此,无论从中小企业的主体构成还是改革进程而言,当前,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应是中小企业工作的重点。

2、劳动密集度高,两极分化突出,决定了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重在“二次创业”。中小企业生存并发展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容量和就业投资弹性均明显高于大企业。据统计,目前中国大、中、型企业的资金有机构成之比分别为1、83:1、23:1;资金就为率之比为0、48:0、66:1,即中小企业比大企业单位资金安置劳动人数要高,有的要高出一倍,正因为如此,在前10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所以没有出现严重的社会就业问题,中小企业功不可没。但是,今天的市场背景变了,“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总量需求不足与结构性供应不足共生,使中小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即由劳动密集型带来的就业优势将变为竞争劣势。企业两级分化,中小企业将首当其冲。为此,提高中小企业的有机构成和科技含量,实现“二次创业”是当前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3、发展不平衡,优势地区集中,决定了当前中小企业推进要区别特点,先易后难,以点带面。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中小企业分布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据有关数据,按照经济地带划分,中小企业数量东部、中部各占全国总量的42%,西部占15%;而相应的工业总产值东部占66%、中部占26%、西部仅占8%。这表明,在企业规模上,东部中小企业的平均产值规模大于中部和西部,大约是中部的2、5倍、西部的8倍。实践也表明,选择东部中小企业作业重点试区,就为试点的成功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中小企业还可划分四大区,即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中西部地区和广东、福建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东北地区老工业城市

居多,中小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很重,应主要解决国有中小企业规范改制和与大型企业专业化分工及配套问题;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小企业的汪洋大海,江苏以乡镇企业为主。浙江以私营个体闻名,工作重点是规范引导、扶持发展;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中小企业欠发达,推进第三产业和科技环保型中小企业发展是重点;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企业区位优势明显,可借助“老乡”、“老外”发展中小企业的“两岸三地大中华圈”。

此外,地方产业为主体,决定了中小企业的支撑层面在地方;中小企业自身基础薄弱,决定了其要么成为大企业的摇蓝(即小巨人);要么成为大企业的伙伴。

综上所述,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要注意调整好五大关系;一是改革与发展的关系;二是吸纳劳动力与科技含量的关系;三是点与面的关系;四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五是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关系。处理好上述关系,把握好重点才能在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

(一)“小”、“灵”、“快”

与大型企业相比较,中小企业的首要特征之一,即在于企业规模小、经营决策权高度集中,但凡是小企业,基本上都是一家一户自主经营,使资本追求利润的动力完全体现在经营者的积极性上。由于经营者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反应灵敏,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治理权合一,既可以节约所有者的监督成本,又有利于企业快速作出决策。其次,中小企业员工人数较少,组织结构简单,个人在企业中的贡献轻易被识别,因而便于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不像大企业那样在庞大的阶层化组织内容易产生怠惰与无效率的情况。可见,中小企业在经营决策和人员激励上与大企业相比具有更大的弹性和灵活性,因而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作出迅速反应。所谓企业小、动力大、机制灵活且有效率。当有些大公司和跨国企业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不得不压缩生产规模的时候,中小企业却在不断调整经营方向和产品结构,从中获得新的发展。

(二)“小而专”和“小而精”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既无力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风险,也无法在某一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上与大企业竞争,因而,往往将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向那些被大企业所忽略的细小市场,专注于某一细小产品的经营上来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以求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进而获得更大的发展。从世界各国的类似成功经验来看,通过选择能使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市场来进行专业化经营,走以专补缺、以小补大,专精致胜的成长之路,这是众多中小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此外,随着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协作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摆脱了“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形式。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化生产同大型企业建立起密切的协作关系,不仅在客观上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大企业发展,同时也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三)小批量、多样化

一般来讲,大批量、单一化的产品生产才能充分发挥巨额投资的装备技术优势,但大批量的单一品种只能满足社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些主要方面的需求,当出现某些小批量的个性化需求时,大企业往往难以满足。因此,面对当今时代人们越来越突出个性的消费需求,消费品生产已从大批量、单一化转向小批量、多样化。虽然中小企业作为个体普遍存在经营品种单一、生产能力较低的缺点,但从整体上看,由于量大、点多、且行业和地域分布面广,它们又具有贴近市场、靠近顾客和机制灵活、反应快捷的经营优势,因此,利于适应多姿多态、千变万化的消费需求;非凡是在零售商业领域,居民日常零星的、多种多样的消费需求都可以通过千家万户中小企业灵活的服务方式得到满足。

(四)中小企业是成长最快的科技创新力量

现代科技在工业技术装备和产品发展方向上有着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向着大型化、集中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又向着小型化、分散化方向发展。产品的小型化、分散化生产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非凡是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许多中小企业的创始人往往是大企业和研究所的科技人员、或者大学教授,他们经常集治理者、所有者和发明者于一身,对新的技术发明创造可以立即付诸实践。正因为如此,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型的中小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它们在微型电脑、信息系统、半导体部件、电子印刷和新材料等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有许多中小企业仅在短短几年或十几年里,迅速成长为闻名于世的大公司如惠普、微软、雅虎、索尼和施乐等。

由上可见,中小企业以其经营方式灵活、组织成本低廉、转移进退便捷等优势更能适应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消费者追求个性化、潮流化的要求,因而在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不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41523/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