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生活常识 > 老年人定义

老年人定义

时间:2018-01-24   来源:生活常识   点击:

【www.gbppp.com--生活常识】

老年人定义 第一篇_空巢老人的定义

空巢老人

摘要: 摘要: 老年空巢家庭是指身边无子女共同居住,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其中包括 单人空巢家庭和夫妇两人的空巢家庭,将这些家庭中的老人称为空巢老人 。 随着 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空巢家庭发展迅速,所带来的空巢家庭问题也日益 受到人们的重视,如老年人的生活照顾、医疗保健、情感和心理需求等。关注空 巢家庭,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将成为新世纪社区医疗护理关注的热点。

关键词::空巢老人;空巢综合征;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文关怀;社会支 关键词 持 一、 定义 “空巢老人”, 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 当子女由于工作、 学习、 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 称为家庭“空巢”综合征。 二、特征: 特征 家庭“空巢”综合症主要的症状是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 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 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 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 另外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 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 三、我国空巢基本现状 空巢老人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亟待破解的社 会命题。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有 65 岁及以上老年空巢家庭 1561.64 万户,占 65 岁及以上有老年人家庭户的 22.83%;生活在空巢家庭中 的老年人 2339.73 万人,占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 26.51%。其中,农村老 年空巢家庭户 1117.90 万户,占老年空巢家庭户总数的 71.58%,农村空巢家 庭老人 1632.90 万人,占空巢老人的 69.79%。“空巢老人”现象形式相当严 峻。

下面是一组问卷调查结果,根据此结果总结老年空巢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1、你认为空巢老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日常生活无 人照料 58% 老人独自承 担重活 22% 这一提问的问卷结果如下:

心灵孤独 63%

安全问题 34%

生活疲困 11%

其他 6%

2、你认为现在“空巢老人”最需要的是什么?

这一问题的问卷结果如下:

家人子女的关心 77%

有人陪护聊天 49%

物质方面的 14%

其他 14%

四、空巢老人身心健康问题 1、 空巢综合征。

长期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在子女纷纷离开之后,面对空荡的房子和漫长的独 居生活,会产生各种心理反应。空巢综合征的核心是缺乏爱。爱作为一种心理感 受状态,是生命质量的组成部分。老年人缺乏爱,其身心健康会受到影响,将会导 致生命质量的低下。 空巢综合征可导致内分泌、 中枢神经和免疫系统功能的紊乱、 失调和减退,抵抗力下降。空巢老人面临着身体状况差、患病率高、行为不便等 问题。空巢老人大多抑郁、惆怅、孤独、寂寞及行为退缩,对自己的存在价值表 示怀疑,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的状态,甚至容易引发老年痴呆症。 2 、 患病率增高 。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机体各项生理功能逐渐减退,容易患病。 而高血压病、 糖尿病、心脏病等都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这些疾病一旦形成,则很难治愈,且常伴 有不可逆的并发症,需要终生治疗及护理,既损害了老年人的躯体健康,又影响了 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3 、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躯体功能逐渐减退,做饭、 购物等日常生活能力下降, 甚至起床、穿衣、洗漱、进食、室内活动等简单的日常生活事件也无法自理。日

常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人其生活质量必然下降,使得健康状况急剧恶化,造成恶 性循环。 4 、 社会适应能力降低。 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后,与社会和同事朋友的接触日益减少,生活由以事业 为重心转向以家庭为重心,由面向社会转向面向家庭。 老年人闲暇时间多了,与子 女之间距离的拉大和生活方式、 价值取向的差异,使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产生了离退休综合征、空巢综合征等不良情绪。 5、 劳动和经济负担较重。

儿女外出打工,空巢老人成了家里的顶梁柱。靠打工“致富”的子女并没有 提供给父母充足的经济支持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靠劳动来维持生计。 许多农村 空巢老人只要还有劳动能力,就还是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来养活自己。虽然外出务 工的收入高于种地收入,外出务工的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持却往往很有限。很多 外出务工子女打工所得的收入仅够维持自己的生活, 有的甚至连自己基本生活都 难以保障。 6、 安全问题老人独自呆在家中,安全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老人的生命 财产安全。而空巢老人面临的安全问题包括: (1)消防安全问题:由于老人的生理条件限制加之空巢老人家庭的特殊性, 这些家庭一旦发生火灾,很难得到及时的救助,很多老人丧生,他们已经成为火 灾中受害最大的群体。 (2)用药安全问题:由于空巢老人医疗知识水平较低,自备药的储藏管理 能力逐渐减弱,极易导致错服,误服药品或服用过期,变质的药品,直接威胁老 人的生命健康安全。 (3)人身安全问题:骨折,烧伤在空巢老人家庭的发生率极高,有些老人 行动不方便,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经常会不小心跌倒或烫伤。据调查,近年来, 入室盗窃、 抢劫等犯罪行为在空巢老人家庭中时有发生, 并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而老人独死家中的事件也屡见报端。 (4)财产安全问题:

第2/5页

大量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受到片子不法之 徒的注意,老年人思想防范意识差,知识更新不及时跟不上时代发展,容易被新 概念所欺骗。此外,老年人防御能力低,遇到威胁只能妥协,因此,他们经常被骗取钱财。在走访中,有位空巢老人就谈到自己被不法分子用假币欺骗上当的经 历。因自己人老眼花,分辨不出纸币的真伪而上当受骗。 (5) 就医安全观念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们伴随而来的便是一系列的 疾病,有些老人对此不加以注意,没有及时就医,而是能忍则忍,等到忍不下去 时才去医院,而这时病情多半加重或恶化,增加治疗的难度。还有一些老人由于 退休金或储蓄钱财较少,为了节省开支,生点小病诸如感冒,发热就没有去得到 彻底的治疗,这也对老人造成一定的危害 7、 情感问题 (1)孤独感。过去孩子们整天围着自己转,可以天天见,现在不仅他们自 己远走高飞,有的还把小孙子也一起带走。老人感到家里空了,自然产生没儿没 女、膝下无人的孤独感。 (2)寂寞感。其实,老人寂寞,也是源于孤独。家里没有“说话”的人,出 门没有晚辈来陪伴,出门一把锁,回家一盏灯,晚上更是“无声无息”,基本没 有欢声笑语,觉得家庭生活没有活力。尤其是单身老人,更是萎靡不振,有的甚 至脾气都变得古怪起来。 (3)遗弃感。一边是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扎根城市,一边是越来越多的老人留 守空宅。平时儿女们难得回乡看望老人,大多只能“捎俩钱”或打个电话。虽然 也有的想把长辈接去一起住,但不少老人到了城里又“难服水土”,只能无奈地 选择回家继续守空宅,心生被儿女遗弃之感。 五、应对措施 1、老年人自身 (1) 老年人应自我调适,克服空巢心理

老年人无事可干是诱发心理问题的一大因素,所以老年人应培养兴趣,广 交朋友,充实生活。其次,积极投身到社会中去,关心社会,重新确立追求目标,发 挥余热,老有所为。参加社会活动是充实心理、克服空虚的较好方法。重新确立 新的生活追求目标是老年人克服空巢心理的最佳方式。 一个人一旦有了一个坚定 的追求目标,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之大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第三,建立有规律的生 活,老年人最好请医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为自己制订科学的

生活作息时间表, 按时间表起居,有利于保养身体、克服心理问题。

(2)

做好慢性病健康教育

很多老年人不去就医,是因为他们认为身体出现症状是正常衰老所致,而不 是疾病所致,尤其是听力损害及泌尿生殖系症状。身边没有儿女的观察和照顾, 有些老年人实际已身患疾病且出现相应症状,但由于不去就

第3/5页

诊而耽误了疾病的诊 断和治疗。 因此,做好健康教育,使老年人具备有关慢性病的常见症状及影响因素 等知识,使其认识到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疾病预防和康复的重要意义。 (3) 改变空巢老人的认知观念

目前我国的家庭结构由“扩大家庭”逐渐过渡到以“核心家庭”为主,家庭 赡养功能逐渐弱化,多数老年人希望的“养儿防老”模式的实现在主观上和客观 上都具有困难。 为了避免面对空巢,老年人应改变观念,接受社区和社会所提供的 养老机构,如敬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这些机构在居住环境、娱乐场所、医 疗保健等方面设备较完善,可以满足老年人养护的需要。 (4)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的空巢老人,尤其是空巢夫妇老人,其闲暇活动的要求较 为强烈,愿意发挥余热,为社会多做点事,因此应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再学习和再就 业的机会,如举办老年大学,组织离退休技术人员和知识分子组成技术咨询和学 术交流队伍,为年轻人创业提供指导等。还可通过居委会或自发组织丰富多彩的 娱乐活动和体育锻炼,以增强老年人的体质,充实老年人的生活,改善老年人的精 神状况,还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强化老年人的社会能力。 2、子女应敬老养老 子女应在可能的条件下,担负起赡养老年人的义务。尽

管存在多种养老方式,但大部分老年人喜欢与子女生活在一起,不愿意住在敬老 院。 许多发达国家的社会养老机构很发达,但绝大多数老年人还是选择家庭养老。 对于老年人来说,家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民族素来有敬老养老 的传统美德,作为子女应尽可能的照顾老年人。如果条件不允许老年人与子女生 活在一起,经常的探望、 电话问候也是必需的,儿女的关心常常会给他们带来很大 的快慰。研究表明,提高老年人从家庭和亲友中得到支持是进一步改善心理健康 状况的关键;而当家庭亲密度下降,子女对老年人的态度不良易引发老年人自觉 幸福度的下降。 3、社会方面

(1) 完善社会支持

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提高社会的养老意识,发展多

种形式的社会化养老机构,如敬老院、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并提高这些机构的环 境设施和服务功能,以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而老年人对社会化养老机构的 要求最集中的是有定期的体格检查、多组织社会活动。因此,必须着重建立社区 服务网络,建立社区家政服务站,大力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协助老年人做家务, 采购生活用品,协助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如饮食、 起居等。 建立老年公寓、 福利院, 接纳生活不能自理的空巢老人。 (2).加强人文关怀,深入农村社区宣传,改善家庭功能 首先,村

第4/5页

社干部在深入农村社区宣传“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 提倡“孝”道,巩固家庭养老的地位。同时,调动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宣传社 会养老,协助农民转变传统的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的观念,使其了解社会养老, 协助其了解通过缴纳社会养老金等方式来防范养老风险、改善老年生活。通过多 种媒体、 多种渠道在社会上加强宣传, 倡导社会资本与个人资本相结合进行养老, 倡导民营等资本投资于农村养老事业, 呼吁社会力量对贫困老人养老救助。 此外, 介入农村家庭,采用个案辅导等工作方法,帮助老年案主“充权”,了解自身权 利,并采取相关措施提高案主的自决能力,采用家庭治疗模式等个案工作方式, 来减少“虐老”等不良行为。 (3)加强社会支持网络系统建设,做好老年社会工作 首先,要协助老人进行自我探索,协调好与子女、朋友、邻里的关系,扩 展社会支持网络。其次,建议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修建基础设施和休闲娱乐场所 的同时,社工人员可以在农村社区积极开展老年社会工作,如组织一些互动参与 的简单小游戏,丰富老人的生活;开展“一帮一小组”、 “心理辅导小组”、 “疾 病护理”、“临终关怀”等活动,给与老人身心关怀和精神上的慰藉。另外,可 以开展相关的募捐活动,筹措资金用于修建农村养老院等福利机构,改善老人生 活。 (4)开展辅导帮助活动,关注弱势群体中的弱势 对于弱势群体中的弱势即农村空巢老人中的高龄、 残疾、 特困、 五保户等, 对其给与更多的辅导和帮助。广泛组织、推动义工和志愿者服务活动,使其能够 结合老人的需求和实际生活状况开展活动, 从身体和心理等多个层面上帮助老人。

六、参考文献 1、罗惠芳. 空巢家庭问题的研究现状 2、甘建光,陈梅. 绍兴市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健 康心理学杂志 3、莫丽萍,空巢老人身心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护理 4、安徽省蚌埠市《固镇调查:农村空巢老人的生存状况》 5、江苏省宿迁市问卷调查结果

老年人定义 第二篇_现阶段老年人的划分标准

现阶段老年人的划分标准

自古以来我国称60岁为花甲之年,而且规定这一年龄为退休年龄,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按照历史因素和当地的实际情况,亦规定60岁以上为老年人。我国现阶段将60岁以上老年人具体分为四个年龄层次。

表1-6 我国现阶段老年人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最近提出的老年人新的划分标准近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老年人的划分,提出了新的标准。将44岁以下的人群称为青年人,45~59岁为中年人,60~74岁为准老年人(老年前期或年轻的老年人),75~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称长寿老人。这种新标准的提出,既考虑到已老龄化的地区和发达国家,又考虑了发展中国家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既考虑到人类平均寿命不断延长的发展趋势,又考虑了人类健康水平日益提高的必然结果。新的年龄段划分标准已经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总之,从中老年保健的观点来说,中老年人、老年人、长寿老人、百岁老人都是研究和服务的对象。

老年人定义 第三篇_老年住宅的定义及分类

老年住宅的定义及分类

2014-03-13YLYJ养老研究

什么是老年住宅

《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中是这样定义:老年人居住建筑是指老年人长期生活的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基本内容的居住场所,包括老年住宅、老年公寓、干休所、老人院(养老院)和托老所,也包括普通住宅中供老年人居住或是使用的部分。

【老年人定义】

这个定义的内容是为了和老年人公共建筑相区分,老年人的公共建筑是指除了老年居住建筑以外,为了解决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要求而设立的建筑,它是以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建筑,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 A、老年医疗保健方面建筑:老年病医院、老年康复中心、保健站、老年门诊所等。 

 B、老年教育方面建筑:老年大学、图书阅览室、书画协会等。 C、老年文娱方面建筑:老年活动中心、俱乐部、老年之家等。 D、其它老年服务建筑:老年餐厅、日间服务站等。

老年人居住建筑和老年人公共建筑共同组成老年建筑,我们研究的“老年住宅”特指老年人的居住建筑。因为老年住宅与普通住宅之间的差异性,如消费群的专一性——它是“针对老年人提供的住宅产品”,产品设计的特殊性——住宅楼、医疗看护、交通线路、配套设施等方面符合老人的生理特点,社区活动的广泛性——在娱乐、学习、交往、情感等方面照顾老人的心理需要,所以,它又被称为“银色住宅”、“乐龄住宅”、“关怀住宅”。

老年住宅的分类

按照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健康状态分类

1986年国际慈善机构(HTA)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状况将老年住宅分为七种类型:

 A类:富有活力,生活完全自理的退休人士和退休前老人居住的健康住宅。 

 B类:生活基本自理,需要少许监护和帮助的健康老人住宅。 C类:提供全天监护和最低限度的服务和设施的健康老人住宅。 D类:专为体力虚弱而智力健全,但不需要护理和监护的老人住宅。 E类:专为体力尚且健全而智力衰退并需要个人生活照料和监护的老人住宅。

 F类:专为体力和智力都衰退并需要个人监护和护理的住宅。 G类:专为体力和智力衰退并患有疾病、受伤等的老人入住的注册医疗机构。

按照老年人对服务要求的不同分类

 A、提供给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老人居住的健康住宅

这种类型的住宅是提供给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Self-helping Aged People)居住的,所谓“自理老人”是指生活行为完全自理,希望保持自己独立的生活习惯,很少或基本不需要其它帮助的老年人。

如果老年人能够独立生活,但想要居住更安全一些,喜欢同其他老人住在一起,就可以选择独立生活的方式。这种方式的代表环境是两种:老年公寓和老年聚集住宅。

 B、辅助生活区或居民照料区

这种类型的住宅是提供给“介助老人(”Device- helping Aged People)居住的,所谓“介助老人”是指生活行为要依赖扶手、拐杖、轮椅和升降设施等帮助的老年人。 辅助生活的其它名字是:居民照料,寄宿和照料,寄宿之家,辅助照料,个人关照,老年之家,受保护照料等。如果老人日常生活活动诸如洗澡、穿衣、吃饭等需要帮助,需要提醒服药,需要24小时保安服务,可能有困难自己行走,有特殊医疗要求,有失禁问题,有时健忘或困惑(老年痴呆症),辅助生活区是合适的选择。

 C、护理院

这种类型的住宅是提供给“介护老人”(Under Nursing Aged PeoPle)居住的,所谓“介护老人”是指大部分或全部生活行为依赖他人护理的老年人。

护理院是为康复期病人以及慢性和长期患病的人们提供24小时护理照料的设施,它提供常规的医药监督和康复治疗,不同的护理院各有专长。如果老人需要24小时护理照料,没有轮椅、助行器或其他人的帮助不能行走,不能自己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到了老年痴呆晚期阶段,需要治疗和恢复设施,患有长期或慢性病,选择护理院居住是合适的。护理院的其它名称有:专业护理设施,康复之家,护理设施,长期照料设施。

 D、连续照料退休社区

如果老人身体健康,现在可以独立生活,希望在今后生活的每一个阶段都得到照料,即生活服务有保障,可以选择连续照料退休社区居住。一般个人付给社区一次性费用和月租费来支付生活开销。

连续照料退休社区是发展的概念,社区为老人提供住房、活动、服务、医疗照料。不同的是,它提供老年不同阶段的连续照料,从独立生活到必要时的辅助生活和护理院。

 E、活跃老年社区

活跃老年社区是一个年龄限制的社区,专门为那些喜欢参加身体和社会活动的老年人建立的。这些社区吸引约55岁的年轻老人以及希望住家在一个有很多娱乐活动场所的环境。

通常这种社区由一些卖给老人的独立房子、联排公寓或别墅构成。社区活动有高尔夫、钓鱼、网球、游泳、划船、教育课程、艺术、手工、演出等。相应的社区面积较大,建有俱乐部、湖泊、游泳池、图书馆、高尔夫球场、散步和自行车路径、网球场、饭馆、礼堂等。

按照产品形式的不同来分类

 A、公立养老院,社会福利性质的老人院、托老所;

 B、以出租为主要经营手段的养老院,有一定的盈利能力; C、以社区养老方式为主的老年住宅或是老年社区;

老年人定义 第四篇_老年社会工作的定义

老年社会工作的定义

老年社会工作是指老年社会工作机构和老年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或方法,为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解决老年人的社会问题,是老年人能够继续参与社会生活,幸福安度晚年的社会生活

老年个案工作

老年个案工作就是老年社会工作者依托老年服务机构对老年个人或者家庭提供物质和情感支持与服务,旨在改善老年人生活环境与条件,增强其社会功能,提高老年人适应社会和应对困难的能力的活动过程

老年小组工作的定义

老年小组工作既通过组织老年人存于小组活动,提高老年人的社会生活功能,协助老年人更好地处理个人、家庭。团体及社区的问题

老年小组活动制定计划

老年人的活动 小组根据小组的目标和任务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成长小组。学习小组、康乐小组、任务小组、任务小组、治疗小组、教育小组、志愿小组、兴趣小组等

【老年人定义】

老年社区工作含义

老年人社区工作主要以社区中的老年人为工作对象,通过发动的和组织区内居民参与集体活动,确定老年人在社区中的问题和需求,动员社区资源来预防和解决老年人问题,培养老年人的自助、互助、自觉精神,让老年人有愉快晚年生活并维护社区的稳定

社会撤离理论的主要观点

1. 老年人身衰体弱,形成了撤离社会的生理基础

2. 老年人心理较为消极,经常想到死亡,甚至盼望死亡

3. 老年人的撤离过程可能由老年人启动,也可能有社会启动

4. 老年人的撤离状态有利于老年人晚年生活,也有利于社会继承

5. 老年人的撤离过程具有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

对社会撤离的批评 (对社会撤离理论的评价)

1. 忽视个体差异【老年人定义】

2. 忽视个性差异

3. 忽视地位差异

4. 忽视撤离造成的弊端

5. 忽视撤离的文化特征

6. 忽视老年完全撤离社会的负面意义

活动理论主要观点

1. 活动理论的要点

① 老年期角色与成年期不同,老年期的角色属非强制性的,更加符合个人意愿。 ②

④ 非强制性角色有益于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状态 非强制性角色的数量与老年人精神状态呈正相关关系 老年人角色丧尸越多,参与的活动越少 老年人的自我认识需要在社会活动中形成和证明 自我认识的稳定性源于角色的稳定性 自我认识越清楚,生活满意度越高 2. 活动理论观点的基础

对活动理论的评价

1. 有利于老年人的重新认识自我

2. 活动理论符合社会的价值体系

3. 活动理论利于老年人的健康

4. 活动理论利于延缓老化

5. 活动理论回避老年人的个性特点

老年个案工作的方法和技巧

1. 怀旧

2. 生命回顾

3. 帮助老年人产生满足感

4. 对老年人惊醒智力训练

有效处理老年人参加小组的心里障碍(活动前中后技巧) 1.

2. 直接面谈 深入社会宣传

工作者在小组的后期阶段要处理的情况

1. 处理组员面对小组结束的情绪

2. 协助成员回顾小组经历,总结个人的成长与转变

3. 小组评估,以面谈方式或问卷方式

老年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原则

1. 与老年人建立良好地专业关系

2. 尊重老年人,理解老年人

3. 细致、周到、有耐心

4. 帮助老年人自立、自决

老年人个案工作的基本原则

1.

2.

3.

4. 尊敬与信任的原则 互相信赖的原则 耐心倾听的原则 促进自信的原则

5. 案主自觉的原则

6. 个别化的原则

案例120-129没有打!

老年人定义 第五篇_国际年龄标准-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年龄段的划分A

国际年龄标准-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年龄段的划分A

一般来说,古人这样划分时间:童年是12岁以下,12岁以上称为少年总角时代.20岁弱冠,就是青年了,也有人认为18以后为青年.30而立,就进入了中年,40不惑,称为壮年.50而之天命,当然算老年了.还有60花甲,70古稀. 80,90 岁 耄耋之年

100岁 颐之年... (中国文化里定义的年龄标准) 1994年以前,国际上对年龄段的划分一般认同的是:

14岁以前为少儿,15岁至64岁为青壮年和逐渐进入的劳动年龄段(中国是到60岁);64岁以上为老年人。

中国的年龄分段: 1.童年。

0岁—6岁(周岁,下同) (1)婴儿期0-3周月;(2)小儿期4周月—2.5岁; (3)幼儿期2.5岁后—6岁; 2.少年。

7岁—17岁。(1)启蒙期7岁—10岁; (2)逆反期11岁—14岁; (3)成长期15岁—17岁。 3.青年。

18岁—40岁。(1)青春期18—28岁; (2)成熟期29—40岁; 4.中年。

41—65岁。(1)壮实期41—48岁; (2)稳健期49—55岁;(3)调整期56-65岁; 5.老年。

66岁以后。(1)初老期67—72岁;(2)中老期73—84岁;(3)年老期85岁以后。

中国的年龄分段:

联合国给“青年”所下的定义是什么?该定义与联合国的“儿童”定义有何区别?

联合国大会将“青年”定义为年龄介于15岁与24岁之间(含15岁和24岁)的那些人。联合国“国际青年年”活动曾于1985年在全球开展,该定义就是专门为“国际青年年”活动所下的。联合国公布的所有有关青年的统计数字,例如联合国系统出版的关于人口统计、教育、就业和医疗卫生的年度统计年鉴,均依据以上定义。

因此,根据以上定义,儿童是指那些年龄不足14岁的人。然而,值得指出的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1条将“儿童”定义为年龄不大于18岁的人。两者之间的定义出入是一个有意的安排,因为联合国希望《儿童权利公约》能为属于同年龄组的尽可能多的儿童提供保护和权利保障,同时也由于当时还没有出台与《儿童权利公约》相仿的《联合国青年权利公约》。

许多国家也给青年划定了年龄界线,即一个人依法享有平等待遇的年龄——该年龄通常被称为“成年年龄”。在许多国家,成年年龄通常指18岁。一旦一个人超过该年龄界线,就被认定已是一个成年人。然而,因社会文化、制度、经济和政治因素各不相同,不同国家对“青年”的实际定义和对该术语的理解存在着细微的差别。 即便在“青年”这个范畴内,也有必要将青少年(年龄介于13-19岁之间)与低年龄成年人(年龄介于20-24岁之间)区分开来,因为他们所面临的社会、心理和健康问题可能不一样。 自

半个世纪之前,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50岁,20世纪的九十年代已经达到75岁。21世纪之初的生命科学认为:人的基因工程寿命完全可以达到180岁以上。至少在五十年内,平均寿命可以达到100岁左右。这样,过去对人生道路的简单划分,就不适用了。

(最新观点)

老年人定义 第六篇_什么是老年人的幸福观

【老年人定义】

什么是老年人的幸福观

什么是老年人的幸福?这就涉及到老年人幸福观的问题。什么是老年人的幸福观?因为每个老人对幸福都有各自的看法,有人说:亲情、友谊、知识就是我的幸福观。有的说幸福就是轻松、欢乐的心情和美好、甜蜜的感觉。还有的说:幸福观实际上是人们对生活和境遇的理想和追求。可以说对于老年人应树立起一个什么样的幸福观,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正如此,对老年人的幸福观也就“见仁见智,众说纷纷”。

我根据个人退休以来的实际,认为老年人的幸福观实际上就是“按照老年人的生活条件和家庭境遇去追求个人幸福的理想目标”。这个目标是什么呢?这就要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定。就我个人而言,能达到身体健康、家庭和谐、子女稳定、余热生辉、自寻其乐的幸福目标。1997年,我退休至今,已有15年了,15年来我就是按照这个目标去追求个人的幸福,这种追求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身体健康是老年幸福的基础,没有健康的身体,生活质量就下降,生命质量就打折扣,也就无幸福可言。人的身体尤如一部运转的机器,这部机器已经运行了几十年,很多零部件都老化了,毛病多、故障多,需要加强维护和保养,这种维护和保养就是要加强锻炼和治疗,治疗就是要经常去医院检查,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身体健康的关键在于锻炼,锻炼要量力而行,因人而异,各取所需,不可勉强,养花养金鱼、练书法、看书写作是一种修心养性的锻炼;旅游、爬山、打羽毛球、跳舞、散步等是一种健身的锻炼;弹琴、唱歌、参加票友活动等是一种陶冶情操的锻炼。不论是什么锻炼都必须坚持并养成一种

习惯,大型的锻炼必须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而定,不可超越。我一天的锻炼安排是:早上打羽毛球或者打太极拳,上午上班帮单位写材料,午饭后休息两小时,下午继续上班,晚上跳舞,双休日早上陪老伴买菜,上午看看书,下午到广场与老年人一块打扑克牌,或者聊天,心情非常愉快,身体很少生病。

家庭和谐,子女稳定,老不分居,这“三者合一”是我们老年人幸福的基础。家庭和谐不是绝对的,任何一个家庭总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关键是我们老人怎样对待,我的体会是:遇到矛盾不要回避,要静下心来分析问题,做好工作,特别是做父亲当爷爷的要主动做好工作,好在现在大多数老人除了帮子女带孙子、孙女外,没有很多家庭象上世纪60年代那样,一家人住在一起,在大多数家庭的子女成家后都各自分开了,所以家庭一般都不会发生大的不可调解的矛盾,对于儿媳、女儿和女婿之间的矛盾,老人们应以劝和为主,不宜劝分,真要分谁也挡不住,只有顺其自然。对待家庭问题,就是要做到静下心来莫烦躁,少参与多劝道,力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子女稳定是老年人幸福中的一种慰藉。在子女的问题上,我之所以没有涉及到子女孝顺,是因为子女长大了,成家立业了,也有自己的小家庭,我们做大人的,不可能把他们留在身边,他们也不可能像我们父母关爱他们那样来关爱我们。正如很多老年人引用《红楼梦》中那首“好了歌”那样,“痴心的父母遍天下,孝顺的儿女谁见了。”在现如今儿女们能常回家看看,与父母聊聊天,或者给父母来个电话问声好,大人就满足了。老来相伴这才是我们老年人幸福的重点。中国有句传统的说法:“少年夫妻,老来伴”。夫妻是终身的伴侣,永远应陪伴左右,几十年的夫妻,平时怎么吵、怎么闹,但那种难以割舍的情感是不会变的,俗话说“满堂的儿女,不如半路的夫妻”。这就应正了另一种

说法“老酒最香,老伴最熟,夕阳无限好,越老越难分”,有人说老伴爱叨唠,让人烦心,这话不假。我的办法就是一个字,那就是乔羽先生所说的“忍”!或者是出去走一走,当两人静下心来再沟通沟通,也就一了百了。千万别吵、别闹、别生气,有句话不是说“莫生气,气坏身是自己”。

老有所为,余热生辉这对老人而言不仅是幸福的也是一种锻炼,有人说“身体健康、勤劳自立”这对老年人而言是有道理的,幸福不等于什么也不干,无论是体力劳动(如我们矿山的职工退休后开点荒、种点菜)还是脑力劳动(如写点文章、练练书法)都是一种锻炼。我在退休前是程潮铁矿的消防管理干部,专职消防队队长,在这个岗位上干了20多年,有一定的工作经验,退休后,先后被鄂州市消防支队梁子湖区大队、葛店开发区消防大队、鄂城区消防大队聘请去当文员,从事文字工作,有时也到单位、农村、学校去指导消防管理等业务工作,一干就是十二年,有时间还在矿退管办领受一些写作任务。经常与社会上打交道,与青年人打交道,对我而言也是一种幸福,一个人只要身体允许的条件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社会工作发挥点余热不仅是一种快乐,也是一种幸福。

自寻其乐,就是退休老人中的“六老六有中”一种老有所乐。老有所乐是以个人喜爱而定,乐不求全,以自寻其乐为好,乐是一种心态,要真正做到心静如镜,不能躁动,明代儒家吕坤在他的《呻吟语》讲到“平静的人万事贯通,躁动的人常入绝望”,这对老年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老年人不像年轻人那样去追求什么,要追求的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实现自己幸福的目标,因为我们这些老年人都是饱经沧桑,领悟人生的归隐者,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下“市”之人,所追求的是幸福,而这种幸福不是身居大房子,怀揣大票子,除了我

前面所说的外,剩下的就是自寻其乐,要想自寻其乐就必须做到“五不”,即:不与别人攀比;不自找麻烦;不翻陈年老帐;不为人际关系而困绕;不为疾病而烦恼。能做到这“五不”你就会有一个快乐的心情,你就会遇事而快乐,在自寻快乐道路上越走越宽。这也是我退休后的一个重要体会。

作为老年人,只要能达到“身体健康、家庭和谐、子女稳定、老不分居、余热生辉、自寻其乐、不烦不躁”这一目标,你就会笑口常开,永远年轻,这正是“夕阳无限好、晚霞别样红、相伴人长久、生活更从容”。幸福永远是属于我们这些老年人的。

作者简介:万兴浒,男,1941年9月7日出生,原程潮铁矿武保科、矿专职防火干部、专职消防队队长、政工师。

现工作单位:鄂州市消防支队鄂城区公安消防大队文员

联系电话:13476486982

老年人定义 第七篇_空巢老人的界定及相关理论

一、 农村空巢老人的界定及相关理论

(一)农村空巢老人的界定

到目前为止, 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界定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学者们往往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有各自不同的界定。如李锋清把农村空巢老人界定为与子女分居在不同的村落的那些年龄超过65 岁的独居老年人 (李锋清, 2009) 。梁艳认为农村空巢老人是指子女长大离开家庭独立居住谋生之后,由留下的的中年夫妇或老年夫妇所组成的农村家庭(梁艳, 2007) 。黄羿友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定义是年龄在65周岁及以上, 且子女不在本地工作和生活,孙辈也不在老人身边或虽在老人身边但仍需老人照顾的农村老人(黄羿友, 2009) 。与李锋清所界定的定义相比,后两者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界定都没有把农村的没有子女的老人界定在内, 界定范围部分缩小。

空巢老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个人价值观丧失:身体机能衰退、遭遇退休 ,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很容易对自身价值产生怀疑,这种自我怀疑得不到调节将会导致老年抑郁,这也是空巢老人面临的最为严重的心理问题。2、缺乏精神慰藉,孤独、悲观、寂寞、抑郁。 老人没有子女陪伴,如果又不能和其他老人结成较好的关系,将会长期生活在孤独的状态中,没有人说话,孤独感对老年人的身心都造成较大影响。部分“空巢老人”在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不安、孤独、失落、抑郁等情绪。与病痛等肉体上的伤害相比,缺乏精神慰藉对许多“空巢老人”来说则是一种更大的伤害。经常独处、很少与人交流的老人往往容易产生悲观情绪,有的人甚至会产生厌世念头。3、生活无人照料。4、健康状况下降,生理机能的严重下降。5、医疗需求大,经济困难。

据相关权威数据显示,许多空巢老人都患有家庭“空巢”综合症。家庭“空巢”综合症主要的症状是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另外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

(二)农村空巢老人的分类

关于农村空巢老人的分类,学者们根据不同的标准分成了不同的类别。姚引妹按老人的意愿把农村空巢老人分为三类: 第一类, 自愿型空巢老人。第二类, 被迫型空巢老人。第三类, 无奈型空巢老人 (姚引妹, 2006) 。陈兰兰则根据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把农村空巢老人分为二大群体:一是一般空巢家庭; 二是困难空巢家庭 (陈兰兰, 2007) 。

(三)进行空巢老人研究的相关理论依据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家庭代际关系的演变提供了理论框架。家庭生命周期的变化是家庭模式变化的直观反应,家庭生命周期通常指由夫妇双方结合组成家庭开始,到夫妇双方死亡从而家庭解体而告终的整个家庭发展过程,经典的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当最后一个孩子长大成人离家生活的时刻到来之时,也就是家庭生命周期到了老年期,开始解体之际,当配偶一方死亡,老人单独居住时,家庭就从空巢期进入消亡期。一般来说,空巢家庭往往是家庭发展到了生命的晚期,因而在现实生活中,空巢家庭多指老年空巢家庭,在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中,“空巢”期一般被看作是家庭生命周期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一阶段往往意味着人生步入一个“失去期”: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他们将逐渐失去充沛的体力和精神;退休之后,老人们失去了充实的工作状态,生活突然没了重心;儿女长大后离开身边甚至出国,老人们失去了天伦之乐;与此同时,老年人还要面临丧偶后孤独生活的境况。本次项目的研究对象正是这样的老年空巢家庭,包括单身独居的老年空巢家庭和配偶共居的老年空巢家庭。

马斯洛的 “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划分为生理、 安全、爱与归属感、 尊重与自我实现五个层次。在此理论基础上, 可把老人的需求概括为三个层次:生存需求,即满足衣食住行、 健康、 卫生、 安全等方面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情感需求, 即满足在亲情、 伦理和情感生活方面的需求; 发展需求, 即在娱乐、 交友、求知等方面充实自我和肯定自我的发展需求。这说明老人的生活质量不仅需要良好的经济支持、 体贴的生活照料, 还需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理层面的舒心。毫无疑问, 在 “儿孙满堂全家福,天伦之乐笑开颜” 的传统文化背景下, “空巢化” 使老人进入了“出门一把锁, 进门一盏灯” 的生活状态, 这本身就造成了城市老人的精神慰藉缺损。

社会撤离的影响造成空巢老人社会参与不足。社会撤离理论认为,人的能力不可避免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老年人因活动能力的下降和生活角色的丧失,希望摆脱要求他们具有的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社会期待,愿意扮演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413118/

推荐访问:老年人定义标准 who老年人定义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