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生活常识 > 空巢老人家中的困难

空巢老人家中的困难

时间:2017-10-12   来源:生活常识   点击:

【www.gbppp.com--生活常识】

空巢老人家中的困难 第一篇_关于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问题

关于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问题

内容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老龄化的形势愈加严峻。老年人问题逐渐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我国空巢老人的数量也在日益增长。社会的发展和传统家庭模式的分解,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步入了“空巢老人”的行列,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在生活和精神方面需要得到关心、帮助和慰籍。研究“空巢老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空巢老人是老年人群体中更为特殊和弱势化的群体,他们比非空巢老人有更多的特殊需求。论文着重研究“空巢老人”生活现状问题;探讨关爱“空巢老人”的途径:关心“空巢老人”健康;发挥社会力量来关心“空巢老人”;鼓励“空巢老人”参加社区活动;建立“空巢老人”信息网络。

关键词:空巢老人 关心 生活现状 空巢老人生活状况改善措施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在目前城市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的情况下,出现了新型的家庭类型— “空巢老人”家庭。他们的主要特征是子女在外地工作和外出打工,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家里。有的则把孩子也带到外地去,家里只留下老人看守。为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以此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和关注这一特殊的老年群体。根据调研课题和走访调查,现就攀枝花市西区格里坪镇“空巢老人”的生活情况、基本状况、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对空巢老人应采取的措施、意见和建议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基本情况:

“空巢老人”是指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人,其中包括无子女的老人,也包括与子女分开居住得不到应有的照料和关怀的老人和子女在外工作、外出打工的老人。

西区格里坪镇“空巢老人”基本情况如下: 1、在全镇空巢老人身体健康状况。

2、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3、生病后会采取的治疗方式。

4、看病有无医疗保障或优惠政策。

5、是否有老年人活动中心。

6、对自己的生活现状是否满意。

【空巢老人家中的困难】

7、现在对儿女最大的心愿。

8、不能和儿女一起生活的原因。

9、是否希望和儿女一起生活。

10、现阶段最大的感受。

11、希望政府和社会针对老人采取的措施。

随着大批年轻男女外出务工成为“打工一族”,本应在晚年得到子女反哺以颐养天年的老人,成了“留守一族”。亲人的远离、体力劳动的繁重、隔代教育子女的无奈,让他们倍感艰辛。特别是空巢老人的“养”、“医”、日常照料、精神慰藉等等问题日益突出。

二、产生的原因:

1、空巢老人家庭的大量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初步阶段和社会群体结构发生变化的结果,是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表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从社会客观原因来讲,一方面是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的较低生育率;另一方面是经济的快速增长、科技的进步,人民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类在健康和长寿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人口寿命大大延长。主观上有观念的转变、老年人和子女趋向于独立生活。

2、生活困难与当前社会竞争的加剧造成子女“远游” 这些年来,许多年轻人有的出国留学,有的外出经商,有的在外打工或工作,造成许多老年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这样,就导致了空巢家庭的出现,虽然大部分年轻人有赡养老人的意愿,但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与教育和就业机会,不得不外出务工和学习,这是空巢家庭出现的最重要的原因。特别是城乡之间的差距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前往沿海及大中城市务工,他们认为在外务工比在家种地收入大。同时,许多家庭为了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教育,举家迁往城镇。一些通过求学走出农村的学生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为下一代考虑,也会选择争取一张城市户口而留在城市。在这次调查中发现,54%的“空巢老人”是由于子女在外工作和外出务工造成的。 3、老年人与子女存在代沟造成空巢。一是在当前家庭中,比较典型的是,成年后的子女与老人分家,吃住不在一起。分家后,有的距离老人还算比较近,

空巢老人家中的困难 第二篇_怎样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生活困境

【空巢老人家中的困难】

怎样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生活困境

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独自生活的老年人,包括长期带未成年的孙辈一起生活的老人。近年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农村的空巢老人越来越普遍,给社会保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与考验。因此,如何解决空巢老人的生活问题,是当务之急。 空巢老人户基本可以分为无人赡养、自愿独居和子女外出务工三类。空巢老人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生产能力差、收入水平低、生活质量差、负担较重、担忧自身的养老保险、心理压力。

要解决这些问题,第一大难点就是经济。这些老人的经济来源无非有这么三种:子女提供、个人收入、退休金。但是,既然是老人,个人收入肯定少,社会现状也决定了退休金的分量,因此子女提供成为了他们的重要的经济来源。但是反过来说,要是那些没有子女或者子女不孝顺的,他们该怎么生活?因此,必须要建立一个空巢老人保障机制,至少要保证老人的正常生活没有困难。这个类似于养老保险,保证老人正常生活,但是不需要子女交养老保险金,由政府出资金,或者民间自愿发起。不需要太多的钱,只要够生活就行了。 除了经济问题,医疗保险也是一个重大的突破点。老人都是体弱多病的,现在医疗费用有那么高,有些家庭是独生子女,也没有那么多的能力去支付这部分费用,因此往往会出现治疗力不从心,从而耽误老人的病情。因此要给空巢老人更优惠的医疗政策,让老人能够顺顺利利的去医院进行疗养。医疗保险的作用不仅仅是亡羊补牢的作用,还有防范的作用。比如,每半年组织老人到医院进行免费体检,防止有重大疾病。这样就能解决老人们“大病拖,小病扛”的问题,从而彻底保障老人的健康。

作为空巢老人,生存的问题可以解决,但心里的障碍却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空巢老人,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的,都会有一种孤独的感觉,这是不可否认的。老人大多生活在农村,居住不集中,因此彼此之间也不经常往来,而老人是最喜欢唠嗑的,长此以往下去,必然出现大乱子。因此,必须降低敬老院的门槛。敬老院本来就是为老人提供住所的,但是条件限得太死,空巢老人理论上是不可以入住的,而且费用也高。因此必须降低门槛。或者,专门建设空巢老人住所,将空巢老人集中在一个地方,这既有利于政府统一管理,有方便老人之间的交流,可以很好地打发时间,让老人不再觉得孤单。另外,在一些节日,可以为老人安排一些节目,让老人有家的感觉,解除老人心中的阴影。

但是这些只是表面的解决问题,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每位老人的子女。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呼吁这些子女应该多回家看看自己的父母,即使回不来,也应该经常打打电话给父母,儿行千里母担忧,天下间又有几个父母不思念自己子女的呢?子女之所以外出打工,无非是觉得在外面挣的钱比在家里挣得多。因此,当地政府应该努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空巢老人的生活问题,让老人度过安稳的晚年。

空巢老人家中的困难 第三篇_浅析农村空巢老人生活困难的分析与应对

摘要: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他们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空巢老人”作为我国老龄化发展趋势中一个重要挑战,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从农村空巢老人生活困难的分析着手,提出解决与应对策略。

关键词:空巢老人;实际困难;应对

全国老龄办相关人士介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10月29日,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介绍,空巢老人比例很大,到2050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空巢老人问题再次引发关注。

一、空巢老人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定义为60周岁及以上的人群。“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具体是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

二、空巢家庭产生的原因

空巢家庭主要是孩子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离开家而形成,随着城乡差距与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许多年轻人外出上学、经商、打工或工作,结果出现大量老年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在农村,成年后的子女与老人分家成立新家庭,距离老人近的子女,偶尔还能照顾老人。如果离得很远,几乎可以说没联系。有些空巢老人认为自己还有能力照顾自己,跟子女住在一起会影响孩子工作和生活而不拖累他们。也有空巢老人是由于子女不孝,对老人不尽关心和赡养义务。有的老年人与子女存在代沟,缺少交流与沟通,造成空巢。

三、农村空巢老人实际困难分析

1.生活保障方面

农村的空巢老人收入低,生活质量差, 大部分老人少有积蓄。现在农村老人除了五保户老人享有补贴及部分老人享受低保金外,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社会养老保障,而且我国新农保水平还很低,所以空巢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是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补贴。有的国家给予一些经济补贴,由于农村取钱不方便,由他人带领,也不一定能给到手里。

老人劳动主要是种地,收入低。有的子女只能维持自己生计,对父母经济补贴不稳定,且标准低,又没有约束机制。空巢老人还要照顾孙子女,仅靠自己务农的少量收入,既要生活又要看病,生活艰苦。

2.无人照料,安全隐患突出

与城市老人相比,有的农村空巢老人还得自己砍柴生火做饭,有的还得自己挑水,日常生活无人照料,尤其是老人生病,子女不在身边,不仅孤独无助,有的甚至会危及生命安全。还有用电、用火不慎而造成安全威胁以及灾情的威胁等。

3.缺乏精神慰藉,心理问题突出

空巢老人对子女有着很强的情感依赖性,当子女离家后,感觉自己的存在没有价值,会陷入焦虑不安、郁郁寡欢、悲凉无助的状态,这些不良情绪有害身体健康,缺乏精神慰藉对许多空巢老人来说不低于肉体上病痛的伤害。

缺少交流的老人甚至会产生厌世念头,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非常突出,所以在一些西方国家,老年人自杀现象很普遍。

4.隔代教育,生理和心理负担重

照顾孙辈不仅增加老人的生活压力与劳累程度,而且对孙辈的教育也成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因为老年人没有足够的精力管教孙辈,也无能力辅导小孩学习。同时,当前农村网络发展,各种负面的信息对孩子造成不好影响,许多留守儿童也有各种心理和行为上问题,老人管理起来力不从心。

5.疾病困扰,甚至出现死去无人知晓的悲剧

大部分空巢老人疾病困扰,例如北京市回民医院曾对北京某街道的空巢老人生存状况做过调查,此次调查的有效调查对象共855人,慢性病患病率高达88.1%(753人)。近年,甚至出现许多报道空巢老人死去无人知晓的悲剧。

四、农村空巢老人实际困难应对策略

1.注重老人个人心理调节

(1)减少对子女心理依恋:将家庭关系的重心由纵向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转向横向关系(夫妻关系)。适当减少对子女的感情投入,降低对子女回报父母的期望值。

(2)充实新的生活内容:包括积极面对生活、;培养兴趣爱好;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调整生活方式,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保持与外界环境的接触;生活规律、适度脑体劳动

(3)转变负面心理,保持快乐心情:老年人常见负面心理有无价值感;能力减退感;要强心理;孤独心理 ;怀旧心理等。

(4)正确面对死亡 :正确对待身体的衰老与死亡,坦然面对人类的生死,乐观的生活。

2.儿女应加强对老人的“精神赡养”,常回家看看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草案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

3.有关部门对老年人维权要给予充分帮助和支持

司法机关要依法优先将困难“空巢老人”纳入司法救助对象,酌情减免他们的诉讼费用;各基层司法所和乡镇、村(居)调解委员会要为空巢老人维权提供各种帮助,提供涉老法律方面问题的咨询答疑解惑,积极调解空巢老人权益纠纷,支持他们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4.发挥农村社区工作的作用

农村社区内开展满足老年人需要的日常照料服务,目前农村老年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既缺乏专业的服务公司,又缺乏大批专业的护理员。

农村社区工作人员应该给予空巢老人精神关怀和心理支持,帮助他们调整心态,鼓励他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使他们重新实现自我价值,社区也可以开设心理咨询中心。

5.国家对于空巢老人的保护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系教授韩克庆认为,空巢现象反映出了传统养老方式的困境: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机构养老有待完善;护理服务急需发展。韩克庆认为,从社会保障的角度看,国家对于空巢老人的保护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 首先,对于孤苦无依、生活困难的部分空巢老人,政府有责任进行免费救助,通过机构供养的方式,让他们安度晚年。 其次,对于大多数空巢老年人来讲,国家要兴办养老福利机构,发展养老护理服务市场,运用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多种方式,解除空巢老人缺少日常护理和社会照料的困境。

6.社会方面

解决好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应该成为全社会责任。

首先,营造一个全社会敬老助老的氛围。加强传统孝文化教育,弘扬敬老、爱老、助老是我们的传统美德,这样有助于老人问题根本解决。

其次,加强老年社会服务建设。 农村尽快落实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扩办敬老院等,推进农村社会福利事业进程,让老人老有所养。加大文化投入,丰富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为空巢老人建立应急求助信息系统。

最后,家庭、组织和社会要共同解决空巢老人问题。子女外出要妥善安排老人;乡、村组织成立专门机构,负责解决空巢老人问题;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与发动好心群众给予空巢老人帮助和关爱;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例如成立“帮耕队”、 “红白理事会”等,帮助空巢老人排忧解难;社会加强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的修订完善和执法力度。

结语

农村空巢老人正遭受危机的困扰,他们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问题,现今倡导积极老龄化,最大限度地增加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以实现尽可能延长人类健康预期寿命,提高老年期生活质量的目标,要为“空巢老人”办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空巢老人家中的困难 第四篇_应对空巢老年人家庭问题的对策建议

应对空巢老年人家庭问题的对策建议 [日期:来源:北京社科规划 作者:北京市老龄问题研究中心 陈谊 郭南方 陈

功 吴晓甜 [字体:大 中 小] 2004-09-16]

一、认识

正确看待老年空巢家庭和空巢老年人问题,充分认识分析老年空巢家庭的特征和空巢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明确社会帮扶策略和思路,确定帮扶重点,首先必须澄清如下认识:

1、空巢家庭的大量出现,是社会经济进步和现代人口结构发展的必然,是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表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北京市老年空巢家庭规模和比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将不断增加,客观上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家庭规模不断缩小;预期寿命的提高导致高龄老年人数量的不断增加,丧偶和独居老年人的数量也相应增加;住房条件的改善也使得老年人和子女分开居住成为可能。主观上是由于观念的转变,老年人和子女趋向于独立生活,追求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所致。

2、老年空巢家庭中存在困难家庭,但是老年空巢家庭不等于问题家庭,空巢老年人也不等于问题老年人。

“空巢家庭”并不必然导致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正确认识和对待空巢老年人家庭。特别是占空巢家庭2/3的夫妇户,他们具有较高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经济收入和较强的生活独立性,对子女的依赖性较小,生活状况好于其他的老年人,因此不能一概而论把空巢老年人视为弱势群体。

3、老年空巢家庭内部存在明显的差异,尤其要关注独居老年人的生活状况。

在对空巢老年人的特征及养老需求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独居老年人在经济支持、健康医疗、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面临的问题比夫妇同居老年人更为严峻。即使在许多空巢老年人总体看来有优势的方面,诸如年龄构成较轻、文化程度较高、经济收入水平较高等,独居老年人的境况也不容乐观,独居老年人相对于其他老年人明显处于劣势。

4、老年空巢家庭和空巢老年人问题的实质是社会化养老服务发展滞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养老的功能出现了削弱和转移,老年人养老的需求不仅仅局限在家庭内部,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层次提高,对社会服务的要求增多,而社会化养老服务发展滞后,不能够满足老年人及其家庭的需求,问题就集中反映在对社会化养老服务要求比较高的空巢老年人身上。老年空巢家庭和空巢老年人问题是否突出是社会化养老服务发展水平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5、在对空巢老年人的帮扶上要始终贯彻“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从两方面着手解决空巢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一是引导市场,逐步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维护空巢老年人家庭的独立,尽可能延

长老年人在家养老的时间,以减轻社会养老的负担;二是发动社会力量,利用有限的资源,重点帮扶独居空巢老年人。

二、对策

由于空巢老年人家庭的增多是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体现,同时也是空巢老年人独立意愿的体现,因此,各级政府要在维护空巢老年人家庭独立的同时,在为空巢老年人家庭养老提供支持上发挥主导作用,与家庭和社会一起,共同提高空巢老年人实现独立生活的能力。

1、稳定并逐步提高空巢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增强空巢老年人的经济支持力。

(1)保证老年人正常的收入来源,实现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在社会分配机制中充分考虑到老年人能够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保证老年人的收入水平稳步上升。

(2)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履行赡养老年人的义务,给予老年人必要的经济支持。

(3)建立老年人财产的合法转移途径,尤其是老年人拥有的住房等不动产能够通过抵押、租借等方式转化为老年人可支配收入,拓宽老年人的收入来源。

2、提供健康和医疗支持,延长健康预期寿命,提高空巢老年人生命质量。

(1)积极发展老年医疗保健事业,结合医疗体制改革,真正把医疗工作的重点转向预防为主,在卫生资源分配上向公共卫生倾斜,做到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并重。

(2)对社区医疗服务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发展社区卫生保健站,并加强和完善对社区医疗服务的监督和管理;在工作任务与管理指标方面不能单纯强调医疗任务的完成,更要考察慢性病人管理,预防、教育健康等不易见到经济效益的软任务的完成情况。

(3)建立社区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网,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为老年人提供送医送药、定期体检,大病转诊、医疗咨询和健康教育等多种形式的上门服务。

(4)完善就医医疗机构就诊医药费报销制度,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落实。

(5)市财政应设立老年人医疗基金,降低或免除一部分空巢老年人的医疗费用,补贴空巢老年人的医疗报销费。

3、提供照料支持,增加照料资源,改善照料环境,提高空巢老年人生活质量。

(1)鼓励老年人再婚,排除再婚的社会和家庭干扰,使丧偶老年人得到配偶的照料和心理支持。

(2)制定政策,提供条件,鼓励空巢老年人与子女就近居住,使空巢老年人和子女能够“分而不离”。

(3)兴建社会福利服务网络,建设老年服务中心和老年护理中心等养老设施,提供保姆、小时工、志愿者等照料来源;普及老年人照顾和护理知识,向老年人提供稳定、规范化的服务。

【空巢老人家中的困难】

(4)鼓励邻里互助和老年人之间的互助;社区工作人员应定期看望、慰问空巢老年人,

为他们解决困难。

(5)改善老年人居住环境,在交通出行、居家设施等方面的设计上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开发能够增强老年人自立能力的器材;普及应急铃、紧急呼叫系统等防范老年人出现意外事件的装备。

4、提供精神支持,组织开展兴趣活动,转移空巢老年人的孤独寂寞情绪。

(1)在社区设立专业的老年人心理咨询场所和服务热线,普及老年人心理知识,及时排除老年人的心理压力;开展有利于老年人参与的社会活动并吸引老年人参加各种兴趣小组,改变老年人孤立生活的环境。

(2)引导老年人积极地看待空巢现象,把子女长大离巢看作自己抚养的成就,把独自生活当作自己锻炼社会适应能力的机会,利用空巢的悠闲、清净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从而战胜“空巢综合症”带来的抑郁、孤寂和不安。

(3)结合“星光老年福利服务计划”的设施建设要求,完善社区服务中心的硬件建设。使社区服务中心具备综合的服务功能,为老年人的公共养老、健身、休闲娱乐提供必要的场所。

(4)建立多种形式的老年人群团组织,引导老年人自尊、自立、自强,注重开发老年人才,为老年人参与社会牵线搭桥,让老年人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继续为社会贡献余热。【空巢老人家中的困难】

(5)办好和丰富老年电视节目,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5、深入贯彻《老年法》和《条例》,提供有效权益支持,切实维护空巢老年人合法权益。

(1)在全社会加强尊老爱幼、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2)制定补充规定和实施细则,把我国《老年法》和《条例》的有关规定落到实处。

(3)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互相配合,齐心协力做好空巢老年人养老保险、退休金、医疗保障、老年文化活动等合法权益的维护工作。

(4)采取政府资助、社会赞助的方式建立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制度,解答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使老年人懂得自己的合法权益如何得到法律的保护,而且还可以接受老年人的委托代为进行诉讼,从而援助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老年人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6、制定针对空巢困难老年人的特殊救助制度,把帮扶救助重点放在空巢老年人中的独居、高龄、女性、农村老年人等弱势群体上。

(1)制定帮扶政策。各级政府都应尽快出台有关空巢老年人帮扶工作的意见或办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通过树立帮扶工作典型,示范引导帮扶工作全面展开。同时要对帮扶老年人工作进行必要的行政监督、考核,建立规范的激励机制依,托社区,整合资源,促进帮扶工作的落实。要求建立的空巢老年人档案,空巢老年人联系制度,老龄干部和社区志愿

者定期走访制度,了解空巢老年人的需求。

(2)完善对贫困老年人定期发放补助、救助金的制度。首先,建议对享受低保的空巢老年人每月发放50元生活补助金,保障困难空巢老年人维持基本的生活。其次,通过签定帮扶协议方式,组织社区单位和志愿者及低龄健康老年人实行包户或“一帮一”服务,帮助解决他们的生活料问题,并从精神上给予鼓励、关怀和安慰。第三,社区卫生站应对空巢困难老年人减免部分检查和医疗费用,保证空巢老年人患病时得到及时的救助,根据需要设立家庭病床并提供上门服务,就近解决空巢老年人的就医问题。第四,由政府出资给空巢困难老年人安装急救铃。

(3)发挥老年中介组织的作用。遵循就近、小型、方便的原则,通过老年中介联系辖区医院、饭馆、浴池、理发店、市场等组建服务内容广泛的老年产业队伍,以无偿、低偿、有偿相结合的市场化运作方式提供代请保姆、钟点工、家务、送饭、送医、理发、婚介、修理、陪聊等服务,满足空巢老年人的各种生活服务需求。

(4)通过不断强化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和帮助空巢老年人的良好氛围。困难空巢老年人的帮扶工作不仅仅是政府或老龄工作部门的事情,而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各部门密切配合,要把空巢帮扶工作和“双创建”、“敬老家庭百颗星”以及双拥共建等活动结合起来开展,努力争取广大社区居民的参与和支持,调动社区内机关、团体、企事业和广大社区志愿者的积极性,共同来扶助空巢困难老年人。

空巢老人家中的困难 第五篇_2016空巢老人调查报告

空巢老人调查报告(一)

四川新闻网记者9月13日成都讯(记者蒋亮)9月13日,第三届全国老年心理关爱研讨会在蓉举办,第***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出席会议。一份来自中国老人及空巢老人数量增长调研报告的数据显示,中国城市空巢老人接近五成,针对空巢老人心理关爱也因此成为本届大会主题。

老年问题迫在眉睫

“关爱空巢老人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让空巢老人共享社会发展成功是社会公平公正的具体体现。”顾秀莲指出,中国空巢独居让老人焦虑和抑郁等身心疾病加速发生,使其成为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谈到如何提高相关工作水平时顾秀莲强调,要切实增强关爱空巢老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多种方式慰藉空巢老人孤寂的心灵,同时全面构筑为空巢老人服务的社会支持体系,并要用积极心理学帮助老年人打开心灵的快乐之门。

中国老人及空巢老人数量增长调研报告显示,中国目前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是人口增长比例五倍,占世界老年人口五分之一。“其中49.7%老年人为空巢老人,农村孤独居住老人也已接近四成,解决老有所养和老有所管问题成为涉及千千万万个家庭、牵动社会神经的敏感问题,特别是由于缺少精神慰藉、心理关爱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尤为突出。”一位与会专家介绍说。

成都经验备受各界关注

当天会上,来自十九名专家学者和一线工作者分别进行了专题报告和主题演讲,成都黄再军爱心护理院题为护理空巢老人心理关爱实践与技巧的主题发言受到与会者的高度关注和认可。

在介绍成都经验时,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爱心护理工程研究发展中心执行主任黄再军特别提到了鼓励老人再婚问题,而成都在军爱心护理院的朱继熹和杨清玉老龄夫妇正是晚年结合的成功案例。“我们是在护理院舞会上认识,后来经常见面研究艺术,就慢慢产生了好感。再后来院长发现了情况就主动为我们牵线,还给我们的子女做通思想工作。”朱继熹夫妇告诉记者,建立新家庭后两位老人的精神面貌都有了非常大的改变,“不但是生病有人嘘寒问暖、端茶送饭,关键是心里的寂寞和孤独感再也没有了。”

空巢老人调查报告(二)

由于农村地区长期以来一直实行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子女供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但随着承担主要赡养义务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长期两地分离使得外出子女无法为留守父母提供经常性的照料和关怀,家庭养老的基础受到了动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空巢老人的健康和福祉。在老龄化、空巢化现象日益严重的今天,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空巢老人的各种问题,是加快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到能否成功应对老龄化问题,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农村空巢老人基本情况

全县老年人口7652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3.99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0.179个百分点。老龄化进程逐年加快。

调查显示,全县农村60岁以上空巢老人32753人,占老年人口的39.86%,其中:男性15828人,占48.3%,女性16925人,占51.6%。配偶健在18377人,占56.11%,与孙子们同住20012人,占61.1%,(主要留守照顾孙子所至),单身独居8176人,占25.14%,失能或半失能10900人,占33.27%。(主要是80岁以上空巢老人5534人,占50.77%),必须参加劳动生产的13906人,占42.46%。既要劳动又要照顾孙子11925人,占36.41%。有经济收入4321人,占13.1%,依靠子女提供16887人,占51.5%。感到寂寞孤独8340人,占25.4%,需要生活照顾7454人,占22.7%,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2690人,占3.6%,空巢老人身体健康良好的10523人,占32.13%,健康一般、较差、非常差的占大多数。

二、农村空巢老人家庭现状

1、经济状况

经济支持是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安度晚年的物质基础。农村空巢家庭老人大多依靠田间劳动所得获取经济收入或依靠子女给予的生活费作为生活来源。其收入分布不匀,36.4%的老人收入在3200元以上,24.2%的老人在1200元以下,贫困的还有12925人,占39.4%。享受低保的1231人,占3.75%。因此有78.8%的农村空巢老人仍然经常参加劳动和既劳动又照看孙子。主要原因是:家庭经济状况差(虽然子女外出打工但其收入主要用来供养孩子上学,对家庭里日常生活开销主要还是老人耕种所得)。

2、健康状况

农村空巢老人中96.49%的老人生活能够自理,32.13%的老人身体健康,55.8%的基本健康,12.07%为较差或非常差。当遇到疾病时,多采用简单治疗,小部人因为经济原因放弃治疗。99.3%的空巢老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98%以上的老人对新型农村合作比较满意,认为能解决看难问题,尤其是“复明工程”对农村白内障老人来说是福音,免费摘除白内障,普遍反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真好。

3、需求状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村空巢老人有权益保障要求8491人,(

4、闲暇状况

农村空巢老人因文化水平较低和经济有限原因,绝大部分老人以串门聊天为主,家庭经济好点的以打牌为次之。加之村级老年协会的文体活动中心、室、场地不健全,不配套等原因,老人们户外活动只好如此。在精神层面上,76.5%的老人感觉生活有压力,压力主要来自经济收入,照顾孙子,忙于种地、又怕生病等几个方面,因为子女多在省外务工,所以子女们主要是给生活费和打电话来慰问老人,很少能亲自照顾,几乎都是一年回来一次,空巢老人中有49.2%的人希望子女能常回家看看。

三、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形成的原因

空巢老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外出打工

子女外出打工是全县农村空巢老人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全县93.1%空巢老人子女在外打工,在家务农的只有4.2%。所以,78.8%农村空巢老人必须劳动和又要劳动又要照顾孙子,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他们都会“活到老,干到老”。

2、自然空巢

所谓自然空巢,就是有的老人终身未婚,有的老人虽已结婚,但未生育子女,有的生有子女,但子女已经去世,有的只一个女儿,女儿一旦出嫁之后,就是别人家的人了,回家照顾老人就有次数了,老人就成了空巢户。全县单身空巢老人就有8176人,占25.1%。

3、代际差异

当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老少两代人对独立的活动空间和自由的要求会越来越强烈,传统的大家庭居住方式已经不适应人们的这种需求,小家庭被普遍接受。一旦子女成立了小家庭或进入城市,农村的父母一般都不会与子女生活在一起,而是选择独自居住或留在农村老家。当然,农村老年型“空巢”家庭的产生也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例如儿子在外打工、婆媳、公媳关系的沟通缺少联系的中介和桥梁,家庭不和、矛盾增多,迫使老人同儿媳和孙子分开住,子女赡养老人的观念淡薄、嫌弃老人,从而使老人不得不独守“空巢”等等。

四、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建议

农村老年人问题是突出的民生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老年人能否安享晚年,而且关系到千家万户,因为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所以,我们应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云梦,幸福云梦的重要高度,积极应对,综合治理。要遵循“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从农村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空巢老年人享受到党和国家优待政策,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建议如下:

1、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要得到更一步补充,全面推行协议养老、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同时,商业养老保险应得到推广和发展。逐步落80岁以上高龄老人补贴,建立健全高龄补贴制度。扩大农村老年人享受低保范围,“五保”老人全额财政供养。完善乡级养老院设施,提高服务水平。

2、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网络建设。从这次调查中看出,全县村级老年人协会建设不足40%,老年活动中心、室、场地更少。村级老龄工作网络建设滞后,严重影响老龄工作方针、政策贯彻落实。村级老年协会是关心老年人生活、体贴老年人难处,解决老年人家庭矛盾,检查督促家庭赡养情况的老年人自我管理组织,能直接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生活难处和实际困难。加强乡村两级老龄工作网络建设,积极应对老龄化,各级党委政府应刻不容缓地摆上议事日程。为形成县、乡(镇)、村三级老龄工作格局打下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投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健全村级老年活动室、活动中心,老年人图书报刊阅览室、棋牌室等,提高农村空巢老人和所有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3、进一步开展“敬老志愿者”活动。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为农村空巢老人服务。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敬老助老,营造敬老氛围,建立长期服务机制,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县直各部门、各单位、企事业单位,要积极组织本单位本部门在职的年轻人和社会“志愿者”,开展“敬老志愿者”活动,联系一个空巢老人家庭长年定期开展上门服务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困难,帮助他们疏通渠道,解决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乡村两级可组织低龄“老年志愿服务队”,就近为高龄空巢老人,特困空巢老人、病残空巢老人提供日常照料服务。

空巢老人调查报告(三)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据人社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年城市流动人口达2.67亿人,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独守空巢,绝大部分老人留守原居住地,极少数老人跟随子女进城生活。空巢老人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越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打工子女外出挣钱与陪在父母身边成了一个深思之待解决的问题。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分别选取以大化瑶族自治县都阳镇都阳村留守老人作为本次调查的个案。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是采取走访及入户典型调查的方法,调查涉及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生活需求、医疗及社保及“老有所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等。在入户典型调查中,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医疗保障、养老现状和精神文化生活四个方面采用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入户典型访问了20户老人。

二、基本情况

大化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西北的红水河中游。全县幅员面积27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2万公顷,全县总人口45.87万人,瑶族占21.95%,全县辖13乡3镇。都阳镇位于大化瑶族自治县中部,距县城50公里,地处丘陵。镇人民政府驻地在都阳村都阳街。东接七百弄乡,北连北景乡,西邻岩滩镇、江南乡,南接百马乡、古河乡。20**年全镇总面积189平方千米,总人口24244人。辖都阳、尚武、武城、中武、加城、满江、双福等7个村。都阳镇耕地面积883公顷,其中水田443公顷,旱地440公顷,主要农产品有水稻、玉米等,农产品加工主要有木材加工。

空巢老人(这里说的老年人指的是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老年人)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全县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老年人共57670人,其中留守老人达40369人,占全县60周岁老年人的70%,其中男性人数为17244人,女性人数为23125人。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情况,其中文盲的占老年总人数的61.7%,受到小学教育的占33%,受到初中教育的占4.6%,受到高中教育的仅占不到0.7%;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日常生活能自理且能从事较轻农活的老年人占老人总人数的78%,半丧失劳动能力的占老人总人数得15%,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占老人总人数得7%;经济来源情况,靠子女供养的占81.9%,自己供养的占9.7%,社会扶助的占8.1%。

三、空巢老人生活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大部门留守老人仍需要体力劳动

子女外出务工使家庭经济条件得以改善,但由于他们的相对收入也不高,且他们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家庭,还要供子女上学,所以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身劳动来维持平时生计。据调查,大部分的留守老人还从事体力劳动,仍然要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一方面,从事农业生产可以增加家庭经济来源,基本解决柴米油盐的日常开支,减轻子女的负担。另外一方面,绝大多数老人不想给自己的田地丢荒,所以坚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重农活要雇人,成本比较高,老人们只进行日常的田间管理。

(二)家庭氛围缺失、精神慰藉单调

随着大量子女外出务工,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慰藉和生活照料。据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身体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趋于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由于子女常年在外,除了春节或清明节能回来几天外,基本上不能回家与老人团聚,有的甚至好几年没有回家,老人们难免有孤寂之感。通过对空巢老人的调查的分析,有80%以上的外出务工子女经常给父母打电话,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尤其是老人生病时,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只有靠老两口互相扶持,更显得孤独无助。而如果老人丧偶,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

(三)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仍不容乐观

留守老人最担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几乎可以导致一切困难:经济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负担加重等等。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很多老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较高。农村老人也基本不进行体检,只有觉得不舒服的时候才去看病。如今,有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制度,极大改善了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基层实施环节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合作医疗按比例报销和封顶制度的制约,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实质帮助非常有限。由于经济收入不高,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由于支出习惯和现实经济能力的考虑,“小病抗、大病挨”仍是多数老人的选择。他们在生病时往往就这么拖着,只有少部分会去看医生。有一些子女因为工作忙或是路途远而没有回来,只是打来电话询问。农村偏远山区曾发生老人病死在家而无人知晓的悲剧。

四、解决留守老人问题的建议

(一)政策方面

政府在制定政策是应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敦促各企事业单位必须按时按量发放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只有这样,农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赡养老人,尽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村社会救助和农村社会福利投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把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人纳入低保范围,从经济上保证留守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政府制定政策定期向社会大众宣传尊老爱老,例如:每年评选出尊老爱老模范家庭,给予该家庭经济上帮助,给予该家庭子女就业就学上的优先选择权利等等。

(三)经济供养

1、增加农业创收,提高农村家庭收入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可由当地的农业致富能手或专门的技术人员真正的“下地”“下乡”为农民讲解有关农业作物的种植方法和作指导。这样就可以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条件,提高农民收入,为养老奠定经济基础。

2、增强子女支付养老费用的能力

“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目前子女供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证,所以如果子女不在身边,就应该增加对老人的供养的费用,尤其对于那种身体状况不佳,要照看子孙,帮子女料理红白事的老人。这当然在大的方面需要国家的良好政策,加快和谐社会的进程。

(四)生活照顾

老人的生活很重要,而其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如何在生活上对老人进行照顾,是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并提出可行解决方案的。而这就要充分考虑老人的生活特点,结合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的力量,给老人创建美好的生活。由于打工子女家庭收入的增加,有些子女更愿意将花部分钱保证老人的生活。政府可对此进行引导,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等,让那些孤寡老人有地方可以去,让他们不再担心生活无依,生活上得到照料,精神上得到安慰,让老年人欢欢乐乐安度晚年。

(五)精神慰藉

经我们走访服务的20家留守老人情况的分析,老人精神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而这一点恰恰是政府部门和外出务工子女忽视的,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减少他们的孤独与失落感。

1、当地政府可以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专门为留守老人服务,定期下乡主动了解老人的内心世界,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乡镇政府领导和村委会成员可以经常下乡慰问留守老人。受访者中覃克阳老人,生育1男1女,女儿已出嫁,儿子已外出务工近5年,母亲已是94岁高龄,生活已不能自理,他就希望政府搞好野马河两岸河堤,方便老年人散步。还有黄玉林老人,平时酷爱跳广场舞,但是场地有限,希望政府帮她们硬化场地等等。因此,政府应因地适宜加大农村健身活动场所投入,让喜欢运动在老年人有地方去锻炼身体。多组织娱乐活动,比如组织举办晚会,开展适合老年人在文体活动等,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减少他们的孤独与失落感。作为子女,应该多抽些时间常回家看看养育你的父母,即使再忙也常给家人打个电话,报个平安。

2、还应加强孝道宣传。一是大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强老年人的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子女们的思想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使他们真正明白关心老人,尊敬老人,赡养老人是他们义不容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383299/

推荐访问:志愿者们到空巢老人家 关爱空巢困难老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