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行业知识 > 医药公司医药分销成本占比大的原因

医药公司医药分销成本占比大的原因

时间:2017-09-21   来源:行业知识   点击:

【www.gbppp.com--行业知识】

医药公司医药分销成本占比大的原因 第一篇_我国药品分销市场的规模

我国药品分销市场的规模

网讯:

内容提要:我国医药分销领域“多、小、乱、杂”的市场现状通过以下数据可以得

到体现。在目前,在我国现存的1.3万多家医药分销企业中,排名前400位的分销企业的销售总额仅占全国销售总额的70%左右。从2003-2008年的统计资料看,排名前四位的医药分销企业的市场集中度(CR4)不足25%。年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的只有800余家,不到总数的5%。

内容选自智研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 2012-2016年中国基因工程药物市场行情动态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从20世纪80年代政府开放医药市场以来,我国药品分销市场迅猛发展,目前,中国医药分销市场的规模已经接近440亿美元。但是繁荣背后也隐藏着危机与挑战,其中对内而言,分销市场集中度仍然比较低,如果要进一步提高企业盈利率,降低成本,提高市场集中度是必经之路。对外而言,自从中国加入WTO以后,逐渐开放市场,这也包括以前一直禁足国外企业的药品分销领域。2003年以来,中国政府逐步放开宽政策,允许国外企业在中国医药市场成立合资、独资等各种分销企业,使得处于群雄混战的中国药品分销市场不仅面对国内企业的竞争,更需要应对来自国外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的压力。

我国医药分销领域“多、小、乱、杂”的市场现状通过以下数据可以得到体现。在目前,在我国现存的1.3万多家医药分销企业中,排名前400位的分销企业的销售总额仅占全国销售总额的70%左右。从2003-2008年的统计资料看,排名前四位的医药分销企业的市场集中度(CR4)不足25%。年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的只有800余家,不到总数的5%。而在美国,前三大药品批发企业———美源伯根、麦克森和卡迪那保健集团的市场份额在十年间由21%提高到了96%。如此散乱的药品分销市场使得药品生产企业尤其是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在选择销售渠道,推广产品时必须慎之又甚。下表为2010年中美日三国药品流通领域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出中国药品流通企业由于缺乏规模效应,虽然平均毛利达到7.56%,但是费用率偏高为5.50%,导致平均利润率仅有2.22%。美国和日本的医药市场利润率也较低,但是市场规模大,仍可保持1%以上的利润率。

医药公司医药分销成本占比大的原因 第二篇_医药经销行业分析

一、行业概念、分类及特点

医药流通主要有三个环节:药品批发环节、药品零售企业和医院门诊药房。其中,医院门诊药房作为特殊的、具有垄断地位的零售环节,占据了80%以上的药品零售市场份额。

按照企业规模分类,我国医药流通企业大致分为以下两类:

(1)大型医药经销商和一级经销商:该类经销商基本为医药流通领域的大型经营企业,其经销范围可为区域代理(如华北区)。企业性质分为以下几种:

①集团企业的子公司:混业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具备医药行业经营范围,下设具备独立法人资质的医药经销企业,而经营区域范围则受其母公司具体情况决定;如国药华宏、国药中北、科园信海等。

②完全独立经营的经销商;企业规模较大,是纯粹的药品代理经销企业,经销药品种类繁多、涉及面广泛,具备多个直接向上游的医药生产企业采购渠道和代理资质,下游也与多家医院、药房等终端机构建立购销渠道,如京卫国康。

③同时具备生产与销售经营资质:具备医药行业综合经营资质的大型企业集团,涉及研发、加工、生产、批发销售以及零售等众多功能并设立专项品牌,其经销业务一般为下设销售公司,所销售的产品为自主生产制造的医药品。经销范围面向全国各区域,并在销售公司下在各区域设立分公司、销售网点以及零售点。如双鹤药业。

(2)二级医药经销商:该类经销商为中小企业、不具备直接向医药生产企业采购资质,则通过大型医药经销商获得成品药,进而向终端市场销售。

该类经销商销售的药品均为普药,并受大型经销商和一级经销商的约束,所经营的医药品种具有严格的局限性,二级医药经销商在整个医药产业链条上是最具备弱势的群体;自身综合实力有限,经营范围仅能辐射部分区域,且下游以药店和医疗服务机构居多医院较少。

从流通环节来看,我国医药流通业可分为三类企业,一是药品批发企业,二是药品零售企业(药房),三是医疗器械经销企业。

2011年,我国药品市场总规模为9078亿元,同比增长20.1%。目前,我国医药市场主要分为三大终端,并呈现不同的增长特点:

1.医院:我国药品销售第一大终端,2011年医院药品市场年销售药品规模约为5379亿元,增幅19%,全国13000多家公立医院的药品销售量占到了全国医院药品销售总量的92%。但是受到医院控制药费过快增长,以及抗菌药物限用

等因素影响,城市高端医院的药品采购金额增幅明显放缓。

2.药店:我国药品销售第二大终端,截至2011年我国药店总数(包括连锁门店和单体药店)为40.92万家,连锁经营已成为我国城市城区药店的主流经营模式,数量上占54%的连锁药店零售额占到总体的72%。

3.社区及农村医疗机构:我国药品的第三大终端,目前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0.9万个,但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进展缓慢,且城市大医院门诊定点统筹的实施,社区医疗机构的药品销售增幅相对较低

二、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目前,我国共有医药流通企业13000多家。其中,具备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的医药分销商超过7000家,但其中80%以上的分销商为小型区域性分销商。药品零售连锁企业2000余家,下辖门店13万多家,零售单体药店25万多家,零售药店门店总数达38万多家。

行业集中度开始提高。药品百强批发企业销售额占全国药品批发销售总额的70%。连锁经营发展较快,连锁企业门店数已占零售门店总数的1/3,百强连锁企业销售额占零售企业销售总额的39%;现代医药物流、网上药店以及第三方医药物流等新型药品流通方式逐步发展,扁平化、少环节、可追踪、高效率的现代流通模式比重开始提高。

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发展体现出企业数量较多,但行业集中度较低的特点。具体来看,美国流通企业数量只有70家左右,日本为130家,都远少于中国医药流通企业数量;但在集中度方面,美国和日本前三大医药流通企业市场规模占比分别为97%和72%,而中国前三大流通企业国药控股、上海医药、九州通的规模占比仅为20%。

今后,我国医药流通业发展的趋势为:

行业规模稳步提升。随着人口结构变化,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长期病、慢性病的增加,未来国民医药支出规模将稳步增加,医药消费稳步扩大,将有效的提升医药流通行业整体规模。

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原因在于大型医药商业依赖自身规模优势及兼并收购等手段的不断扩张,以及国家医药产业政策的支持。

医药流通企业批零一体化趋势增强。末来医药流通企业将逐步定位于追求精细化管理的物流配送商和批零一体化企业。企业盈利模式从“搬运工”赚取药品“价差”逐步演变物流增值服务、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等新型模式。

行业准入门槛标准提高,一批不规范的企业退出市场,行业集中度提升。医药流通渠道的扁平化趋势是未来发展方向。两级医药物流分销模式减少医药批发企业的批发层次,通过分销配送中心网络直接导入市场最后终端。

三、行业面临的风险分析

(1)行业政策风险。医药流通行业经营的是特殊商品——药品,容易受到国家及地方有关政策的影响,特别是医疗卫生、医疗保障、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影响。医疗、医保、药品供应三大体制的改革将在深层次上改变医药流通领域的格局,引发医药市场的分化和重组。

(2)市场竞争风险。近年来国家不断规范行业发展,提高进入行业的门槛,促进行业的重组兼并。但是,行业内仍然存在不规范竞争的风险,如挂靠经营、倒卖税票、倒卖承兑汇票等非正当竞争行为。随着以省级政府为主导的药品招标投标和统一配送的实施,国内一些地区采取地方保护主义政策,致使医药市场出现分割局面,这会影响到部分企业在部分区域市场的销售。

(3)存货跌价风险。医药流通企业的存货具有周转快、流量大、品种多等特点。为了保证销售的正常进行,企业必须保持一定合理数量的存货。在目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加销售收入,存货可能不断增长。企业面临存货跌价的风险。

(4)应收账款发生坏账风险。目前在我国医药销售企业与生产企业之间、销售企业与医院之间以及销售企业相互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资金拖欠现象,企业的正常资金周转也会受到这种现象的影响,有可能会对企业的经营业务带来不利影响。企业在扩大市场过程中,随着销售收入增加,应收账款可能有所增长,因此企业存在应收款项发生坏账的风险。

(5)药品质量风险。药品质量风险是药品在使用过程中给患者和社会带来的可能发生的危险,药品安全涉及药品生产、销售、流通以及使用的各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导致药品安全问题。由于药品流通企业不是产品的生产商,无法控制药品的生产质量,流通环节也会出现产品质量事故,故企业在产品采购中或者在销售中仍可能出现药品质量问题,这将会给企业的业务经营带来风险。

医药公司医药分销成本占比大的原因 第三篇_中国医药行业的行业分析

中国医药行业的行业分析

摘 要:医药行业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它是集多学科,先进的科学技术等特点为一体的群体,它还和我们人类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而且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我国医药行业包括:中药材、抗生素、放射性药品、医疗器械、药用包装材料等主要门类。根据我国目前医药行业的状况,可将医药产业分为医药流通行业和医疗制造行业。本文主要是对我国的医药行业进行分析。 关键词:医药行业;行业发展

1医药行业发展总体概况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对各种产品的要求也不断的加大,医药行业也进入了高端技术时代,药品行业不断创新,出现了高科药品行业竞争激烈的状况。目前由于高端药物市场基本被外资企业占据,在生物制药上中国目前只能走仿制的道路,无法在技术上和欧美一些国家抗衡,现在我国唯一的希望就是寄托于中药的创新。但我国医药行业长期由于中药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不够,结构发展失衡、而且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中药材基地布局不合理、监管主体缺乏、资源保护责权不明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医药行业的发展。当前我国打造创新型经济的大方向是对的,中国不管医药还是其他产业,都要做科技创新和全球品牌化的产品。

近年来由于国家加大对医药创新支持力度,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不断加强,创新成果数量也不断的增加,在质量方面也同以前不一样,有所提高。2013年食药监总局共批准药品注册申请416件,其中境内注册的化学药新药91件,中药新药15件,生物制品12件,新药所占比重增加。

表1 2013年批准药物上市情况

医药行业它是一个大的群体,分类是也是非常多样化的,对于不同的类别,有着完全不同的经营与生产特点,而不同的特点又决定了他们之间不同的管理方式。根据IMS health网站内发布的统计数据:2011年全球药品市场规模有9560亿美元,2006-2011年间全球药品市场CAGR达7.8%,到2013年全球药品市场规模突破10000亿美元,2016年全球药品市场规模约有12000亿美元。

2010年,中国的新兴市场占全球药品市场的份额已经超过欧洲5个国家,随着基本医疗保障的不断发展,2016年预计药品市场的份额将达到30%。在2011

年,中国药品支出已经超过德国和法国,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全球第三大药品市场,其中主要原因来源于本土企业生产和销售的仿制药。随着跨国企业更多的在新兴市场分销专利药,IMS health预计,2016年中国可能超过日本,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2016年中国或将成为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

2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2013年是中国“十二五”计划承上启下的一年,在世界经济“弱复苏”、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这个背景下,我国的医药行业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万亿大关,技术创新、质量提升、国际化等 “十二五”重点任务也取得了非常好进展。但在经济增速方面出现回落现象,原料药产能过剩等问题仍旧比较突出,医药工业调整结构和转型升级的任务更加紧迫。2014年上半年,医药工业尽管生产增速回落,但仍然明显高于全部工业平均水平,为稳增长做出了贡献。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3年底,我国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为6525家,较上年同期增长450家。

图1 2010-2013年我国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家

2013年我国医药制造业行业总资产达到18479.89亿元,同比增长19.85%。下图为我国医疗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的资产总计图。

图2 2010-2013年我国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资产总计:亿元

2013年我国医药制造业成本费用达到18432.84亿元,当中销售成本为14639.17亿元,占比为 79.42%;销售费用2342.71亿元,占比为12.71%;管理费用1256.32亿元,占比为6.82%;财务费用194.64亿元,占比为1.06%。下图为医疗制造业成本费用结构图。

图3 2013年我国医药制造业成本费用结构

在我国医药产品产量方面。

表2 2010-2013年我国主要医药产品产量增长分析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造成了化学药品原药行业分布和发展的不均衡性。目前,我国化学药品原药行业已形成以广东省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为代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为代表的环渤海地区等三大板块。

表3 2013年我国化学药品原药分省市产量情况(单位:吨)

医药公司医药分销成本占比大的原因 第四篇_医药物流成本问题及对策分析

医药物流成本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当今中国,药价居高不下,一方面老百姓看病难﹑买药贵,另一方面,医药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而物流作为企业综合实力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随着我国医药改革的不断深入,医药物流的发展成了各界的焦点,如何建立完善的医药物流体系,解决医药物流成本具体上存在的问题显得日益突出,该如何解决所存在的问题也成为了我们努力的重点。

关键字:高药价 物流成本 问题﹑原因及建议

一﹑我国药价现状

近段时间,“毒胶囊事件”又一次将我国的药品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人们不禁纷纷感叹花如此多的银子买回来救命的东西,竟然是皮鞋的化身……商家?有关部门?....这究竟是谁的错?而相对于药品质量问题的刚刚出现,另一个一直盘旋在我们广大消费者的心头却始终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却更让人堪忧----高药价!

“‘三七’药价高位运行已创新高”﹑“药价虚高,医药物流亟待整顿” 、 “ 央视聚焦高药价:部分药中间利润超6500%”„„这样的报道我们屡见不鲜。目前,我国药品售价基本达到以下比例:中成药出厂价格一般为零售价格的20%-25%,化学药品为10%-20%,极个别在10%以下。也就是说,药品的零售价格一般是出厂价格的4-10倍,甚至更多。在中国的医院里面,我们常常能看到这种情况,一些病人看完大夫后去取药,皱着眉头拿出钱来,那药价让人咋舌,但是也没有办法不买,谁让大夫说这药只有我们这里有。付了钱,拿到药回家,仔细看看药品的说明,XX省XX市xx镇XX村XX药厂,就这么一个药厂的药,怎么就那么贵? 我们的药价到底是怎样定夺?那到底又是什么造就了如此高的药价?

二﹑我国高药价存在的问题(具体从医药物流成本角度分析)

药品的成本主要由药品生产成本和药品流通成本两部分组成,而流通成本包括医药物流成本和药品商业成本。本文着重从医药物流成本的角度来分析我国高药价存在的问题。

医药物流成本是指药品自生产出来后,从药厂到达消费者(患者)手中这一过程的耗费,包括运输成本、检验成本、包装成本、仓储成本、 搬运费等显性成本和资金利息、原料积压、跌价损失、设施投入、设备折旧、人员培训、经营风险、时间成本等这些隐形成本。而我国尚处在供应链单一环节优化的阶段。医药物流起步较晚,目前大多数已经上马或即将上马的医药物流项目还停留在企业内部进、销、存业务整合、流程优化的阶段,很少涉及到对上游药品生产厂、供应商和下游药品批发零售企业、医院的整合,从而无法根本性地解决重复运输、牛鞭效应、库存积压等现象,导致供应链效率低下,药品配送成本增加,药价抬高等不合理等一系列综合症。而医药物流成本具体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1.医药物流成本差异性突出【医药公司医药分销成本占比大的原因】

药品是特殊商品,其品种复杂、形态各异、运输要求各不相同,有冷藏要求的,有稳定性要求的,有时间性要求的。因此,医药物流与其他行业的物流相比,

成本结构十分复杂,成本也就参差不齐。

2.医药物流成本核算分散隐蔽

医药物流成本要从药品原材料供应开始核算,一直到药品送达到患者手中,发生的全部物流成本。一方面,这使得医药物流成本贯穿整个药品流通的过程,另一方面,使得医药物流成本分散在各个环节。而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考虑到物流成本的问题,物流成本的各个项目分散在企业成本核算的不同会计科目中,所以很难通过医药企业获得物流成本数据,致使医药物流成有很大的隐蔽性。

3.医药物流成本计算复杂

以冷藏药品运输为例,可能涉及到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等好几种运输方式,不同运输方式成本不同,计算也比较复杂,再加上还可能涉及到冷藏设备、专用的仓储设备、包装以及其他辅助手段,其成本分摊和核算就更困难了。

4.医药物流整体实际成本高

目前,我国有制药企业约6000家,分销商估计有15000家,药店已经开到20万家。表面上医药物流市场巨大,但实际上,平均到每一家企业,物流需求就变得很小了。另外,这种厂家多、分销商多、终端客户多的多对多物流,供应链容易混乱。因此,整体上医药物流的实际成本比较高。

5.医药物流社会成本高

我国实行以药养医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医生和医疗机构在药品流通中,处于两端间的垄断地位,80%的药品是通过医疗机构销售的。而我国制药生产能力过剩,制药企业和药商要想其药品进入医疗机构,必然增加社会成本。

6.重显性成本,轻隐性成本

医药物流中,企业比较重视运输成本、检验成本、包装成本、仓储成本、搬运费等显性成本,而对资金利息、原料积压、跌价损失、设施投入、设备折旧、人员培训、经营风险、时间成本等隐形成本不大重视。实际上,在物流成本中,显性成本约占50%- 60%, 隐性成本约占40%- 50%。

三﹑我国医药物流成本高的原因

1.物流企业规模小,医药物流企业更小

目前,我国从事药品批发和运输的企业多而小,名列前10位的流通批发企业的销售额之和占市场总额的20%左右。而这些企业一般都是自营物流,而不是采取第三方物流。现有的药品第三方物流公司普遍规模较小。所以从事医药物流的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成本高。美国的医药市场规模是我国的近十倍,但美国的前三大药品流通批发商却占据了其国内市场的95%。

2.库存量过大与流动资金周转慢

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医药企业原为典型的国有企业,因此,在转型中,医药企业保守了许多计划经济的色彩。制药企业建有自己的仓储系统,药品流通企业也有自己的仓储设施,医疗机构同样要建立自己的仓储机构。由于医药企业之间是信息孤岛,每个企业不了解各方的需求,都不得不加大自己的库存量。这就导致医药物流企业流动资金周转慢,极大的提高了医药物流的隐性成本。

3.区域条块分割,跨区物流成本高

医药物流市场大,且市场经济条件下,药品是在全国市场甚至是全球市场流

通。但部门分割的政策管理体制却把跨地区跨部门横向联结切断,很难形成整合与整体效应。医药流通,按有关法规实行的是特许经营,需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批,才能够申请营业执照。而工商政策与药监政策不配套。国家药监机构允许连锁企业跨区域经营,可以对异地所属连锁门店进行垂直管理和物流配送,而且连锁企业在公司的设置程序上也不违背《公司法》规定。可是按照工商部门的政策,就是同一法人主体在同一区域范围内设立的分店也全部都是分公司,而不是连锁企业。再就是医药市场行政分割、地方保护严重。在市场分割状态下,往往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医药物流企业,其物流组织形式分散、低效、高耗,使企业物流成本提高。

4.重复建设严重

现在中国的制药企业、医药批发企业以及医药零售企业都在投资建设自己的物流中心,各物流中心分别由厂商、批发商或零售商管理,即他们在负责商品生产、流通或销售的同时,也全权负责商品流动或管理的事务。显然,这种形式的物流中心可以整合医药企业自身的资源,但其在利益上表现为厂商、批发商或零售商能对商品流动、经营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造成物流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物流各环节割裂,建设及经营成本较高。

5.技术制约医药物流成本

技术水平较低是制约我国医药物流最主要的原因。在发达国家,基于因特网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相当发达,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都能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共享,使得数据能快速、准确地传递,大大提高了库存管理、装卸运输、采购、订货、配送、订单处理等的自动化水平。而在我国,大多医药物流企业并没有运用物流信息系统,信息缺乏相互链接和共享,远远没有达到物流运作所要求的信息化水平。尽管许多药品供应商、中间商、零售商、医院药房等都配备了电子计算机,但由于相互之间大多没有形成网络,因而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

6.没有形成统一的药品标准编码

我国各医药物流相关部门各自制定自己的药品编码,各自为政。结果不同编码标准之间相互之间并不能兼容,信息不能互传,电子计算机无法联网,因而妨碍了系统物流管理的有效实施。

四﹑对于如何降低我国医药物流成本的建议

1.发展现代物流,降低医药物流成本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主要区别是信息化。通过现代物流,能对药品运输线路进行智能规划,可以建立大规模大范围的医药物流系统,推广医药物流的覆盖范围。

2.改革物流企业的会计制度,建立物流成本项目

物流成本并没有被列入企业财务制度,不同企业的物流成本的计算范围和计算方式各不相同,物流之间存在着在同一业务上物流成本计算口径不一致的问题,从而给企业之间的合作带来巨大的障碍。应建立一套涵盖物流成本项目、物流范围和物流成本支付形态三个维度的物流成本计算体系,包括管理会计方式和统计方式的两种物流成本计算方法。

3.建立医药物流的成本管理体系

一是建立企业内部的物流成本管理机构;二是建立医药物流成本信息系统;负责计量、传送和报告物流使用的信息;三是建立物流成本考核制度和物流成本奖励制度。

4. 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

制药企业和零售企业自建物流虽然均可自行承担起物流配送任务,但是这需要企业具有较强的资金和技术实力作支持,但对于大多数的企业来说,并不具备这个条件。同时,企业若是在物流建设上投入过多,也会影响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往往将导致企业丧失市场。

因此,对于大多数制药企业和零售企业来说,最明智的选择应该是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利用“第三方”提供的物流服务。医药生产企业、中间商或零售商将其物流业务委托于第三方物流的运作方式,可以降低物流成本,集中精力专心搞好本业,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也有利于物流设施的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实行规模化经营,提高规模效益。国内传统的仓储和运输企业必须加快向第三方物流转换的步伐,将传统物流业务整合并提高,建立新的商业模式,同时利用自己的地缘优势和公关优势,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物流管理中,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现有医药物流公司有必要向第三方物流扩展,而众多的中小型医药流通企业应集中力量做好销售和服务,把物流配送业务包给专业的物流公司,从而取得更好的效益。

5.促进医药物流企业整合,扩大企业规模

政府可通过市场准入、结构调整等方法,促进物流企业整合,增强物流企业的实力,使物流企业从传统物流企业逐渐转化为现代物流企业,为医疗机构和患者提供优质的医药物流服务。

六﹑总结

综上所述,隐藏在我国医药物流成本背后的问题还有很多,这些问题急需我们解决,而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它是一条曲折而又艰难的路。我们应当注意改善与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医药物流现代化,降低医药物流成本。不仅如此,在这条复杂而艰巨的道路上还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的配合与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志.我国医药物流成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11):25-26.

【2】徐应云.医药物流积弊与对策大起底[N].医药经济报,2006 -10-18(3).

【3】岳树梅,陈博安详林.我国医药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物流科技,2011,(6):74-75.

【4】杨国民.医药电子商务何时走上阳光大道[N].经济日报,2005 -07-22(10).

【5】徐应云.医药物流积弊与对策大起底[N].医药经济报,2006-10-18(30).

【6】宋远方,宋华.医药物流与医药供应链管理[M].北京大学医药出版社,2005:266.

医药公司医药分销成本占比大的原因 第五篇_2016医药市场调查报告

医药市场调查报告(一)

恶性肿瘤是当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尽管人类经过了近百年的努力,在恶性肿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全世界每年仍有900万新发癌症患者,每年有500万人死于癌症。我国是一个癌症多发性国家,现有260万癌症患者、每年新发病患者180万、死亡人数140万。癌症仍然是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头号杀手。开发研究生产疗效好、广谱性强、副作用小的抗癌药物仍然是医学界的重要课题。

我国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开发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期,上世纪60年代初期已有部分品种开始生产销售。40多年来,我国抗肿瘤药物生产已由个别品种发展到系列化产品,研发和销售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近十年来,研发(包括仿制)及市场营销上的成就令人瞩目。

目前,我国抗肿瘤药物生产企业已有近百家(包括中药制剂生产厂家)。其中,原料药厂20多家,制剂厂和中药厂有60多家。迄今为止,我国抗肿瘤药物已发展到七大类160多个品种。世界卫生组织XX年4月公布的22个基本抗肿瘤药物,我国全部都可以生产。我国年产抗肿瘤药物30多吨,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广东、山东、上海等地。但产品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临床需求。总体说来,抗肿瘤药物市场需求大于供应。

所以,了解患肿瘤病人家庭的抗肿瘤药品的消费情况和大众对抗肿瘤药品的态度,一方面,有助于企业从消费者角度研究细分的抗肿瘤用药情况;另一方面,有助于医药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更好地了解目标消费者的需求,并进一步了解抗肿瘤药品的市场竞争情况,从而使企业能“对症下药”,把更多、更好的药品快速销售到消费者手中。

本次调研主要是为了通过对消费者对抗肿瘤药的认识、了解和用药态度调查,来了解抗肿瘤药品市场的竞争状况和消费者对抗肿瘤药的需求喜好及对医药企业的期望。由此使恒瑞医药能很好的把握消费者的心态,掌握抗肿瘤用药市场的发展趋势,从而采取有力的、合理的措施来推广其主打产品——艾恒。

本次调研采取网络调研的方法,在网络上随机发放问卷,然后收集整理,进行资料的分析整理。问卷的设计根据正常的人们对药品的认知过程来排列问题。本次调研主要研究了抗肿瘤药的流通渠道、药品性质和消费者的主要购买依据三方面,这三方面可以从消费者角度反映出目前抗肿瘤药品市场的主要消费情况,如抗肿瘤药品通过哪些渠道流向消费者手中,消费者对肿瘤疾病的认识和用药态度,消费者认可的剂型是哪几种,而其中消费者的主要购药依据将是医药企业最为关注的。下面从具体的调研数据方面逐一分析。

一、从渠道方面分析。对于抗肿瘤用药,绝大多数消费者是到药店和医院购买,两者比例之和达95、2%,其中到药店购买的家庭为58、7%,去医院的为36、5%;而通过其他渠道购买的极少。为什么居民选择到药店的比较多,而到医院的相对较少呢?这其中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医药体制和医疗保障制度造成的二者所占药品销售比重较大,但是由于各处销售药品的价格高低不一,药店的药品价格相对低一些,而抗肿瘤类药品一般都是需要长期服用的,所以到药店的购买比例会较高;而在医院购药的家庭中,很大一部分是有医保可以报销的。所以,现阶段企业要做好药品市场,一定要了解我国目前的医药体制,同时也要关注医疗改革。

另一方面,药品渠道的选择还与抗肿瘤用药的特点有关。抗肿瘤用药大部分为处方药,需要通过医生处方才能购买。因此,患者前几次看病或服药一段时间复查都需要到医院,在诊治后就地购药;但是肿瘤的治疗一般需要长期吃药,在医院得到确诊后,一般病人都会考虑自己去药店购买相同的药。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渠道的选择对医药企业来说很关键,其中要考虑的因素主要为消费者的主观方面和我国的医药制度客观方面。

二、从药品性质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在城市居民家庭购买的各种抗肿瘤用药中,西药占到七成以上,达73、3%,而中药只占26、7%。这表明在治疗肿瘤的药物方面,对于中药的研制开发生产具有很大的空间,因为在药物治疗方面,中药的副作用小是一大优势。对于医药企业来讲,选择做消费者认可的药物种类,可以使企业减少和消费者的沟通障碍,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营销费用。同样,好的药品命名策略、传播策略等也可以为企业减少很多运营成本。所以,详细了解消费者的基本情况,有助于企业进行经营决策。尽管西药市场竞争已经很激烈,但是依然有市场空间,仍然有商业机会。

对于本次调研,尽管从消费者角度调查出消费者比较认可的是西药,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位列后面的中药将来就没有商业机会,不能成为未来的主要药物,因为一切都在变化中。且既然西药竞争已经趋近红海,那么另僻蹊径开发中药的蓝海压力就会小很多。虽然同时会存在很多风险,但是在其他企业涉足尚浅的时候率先造势,有利于企业打造领头企业的品牌形象,能够抢占先机,获取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三、从消费者的购药主要依据分析。调查询问了城市居民家庭在购买各种抗肿瘤用药时所想到的首要根据,结果表明,89、9%的家庭提及是由医生推荐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原因。这是由于抗肿瘤用药多是处方药,患者对肿瘤疾病的认知了解有限,服用什么药品受医生的专业推荐影响很大。另外,10、1%的家庭表示根据过去的使用经验来购买某一抗肿瘤用药。

同时,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种横向角度解读这组数据。在购买的首要原因中,决定并影响消费者购买的人员依次是医生、家人和朋友、药店店员,在所有原因占比中,分别是89、9%、8、3%和1、8%。这一方面反映出医生对于抗肿瘤用药的销售是何等重要,药店店员的推荐是多么微不足道,另一方面也说明老百姓医药知识的缺乏,需要企业加强对百姓健康知识的普及。

过去的使用经验也是决定患者购买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实际反映了医药企业实现产品的一次销售和多次销售问题。很多医药企业只关心重点渠道中的关键因素,如医院的医生,但是很少有企业会关注消费者的消费过程,消费者是如何进行多次购买的。鉴于肿瘤疾病的特殊性质,患者往往要长期服药才能保持较好的身体状态,所以在第一次购买后,医药企业更要关注他们的二次购买以及重复购买问题。企业同时还要关心产品每次销售后的患者使用情况,细致入微的售后服务相对于医药企业实现第一次销售,是一种投入少而销售效果更佳的营销措施。所以,企业不要只关心产品的前期销售,还要提供药品的售后服务。

过去的使用经验是患者对过去该药品疗效的一种肯定,这实际和占比6、9%的药效可靠是很相关的。在决定购买的首要原因中,关于药效有很多不同层次的直接提法,如药效可靠、起效快、副作用小、质量好、有持久功效/长效,如果将其合并则有14、6%的比重,加上一些隐含药效较好的原因,如医生推荐、过去的使用经验等,则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药效是消费者在购买抗肿瘤药品时第一考虑的因素,这也是企业在营销中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当然,另一方面,药品的安全性也是影响消费者购药的重要因素之一。医药企业要特别注意自身的形象,调查中显示,如果制药企业发生药品安全问题,则会使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大大降低,从而影响企业形象,并直接打击消费者的购买信心。

再仔细解读数据我们会发现,医药企业是不是知名企业对于消费者购买并不是重要原因,它明显地排在功效、推荐等因素之后。那么,对于医药企业是否要进行企业知名度的推广,在市场推广过程中是否要在公司名和产品名之间权衡一下呢?或者说企业是否要有阶段性的传播重点呢?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

数据显示,对肿瘤药品,促销的作用不大,这说明这类药品不是快速消费品,也不是保健品,它是真正的以药效为主的一对一的专业产品,同时也说明它不是价格敏感型产品。了解这些药品特性后,企业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营销工作。

医药市场调查报告(二)

药品分类管理是国际上普遍认可与采用的管理模式。世界上第一个创建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国家是美国,这是由于当时(20世纪30-40年代)发生了几起严重的“药害”事件,使其必须加强对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管理,通过立法,严格划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至50年代建立起分类管理制度。50年代以后主要发达国家都相继建立了这一制度。目前,多数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包括我国,东南亚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都建立了这一制度,东欧国家也在近几年逐步推行这一制度。

我国在20**年启动药品分类管理工作,之后全面展开。为促进做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实施工作,国家局于20**-20**年连续发布了《实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20**-20**年工作计划》和《关于做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实施工作的通知》,同时,于近期先后召开了两次药品分类工作会议,国家实施药品分类管理的决心可见一斑。

推进药品分类管理有利于保障人民用药安全,处方药的严格使用,可以减少滥用带来的许多不良反应和机体耐受性及耐受性带来的治疗困难,非处方药的合理使用,能够增强人们的自我保健、自我药疗意识,促进我国“人人享受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推动医药卫生制度改革;有利于逐步与国际上通行的药品管理模式接轨,有利于国际间合理用药的学术交流,提高用药水平。

推进药品分类管理势在必行

一、我市流通领域药品分类的现状和问题

**市局一直把药品分类作为全局工作的重点,通过几年来的规范管理,全市药品流通领域药品分类逐渐完成阶段性目标,实现了三个转变。

1、药品陈列转变

100%的药品经营企业的药品陈列由原来的混放转变为如今的把药品与非药品、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内服与外用、功效或剂型相同进行分开摆放的方式,各摆放区都配有相应的标识。

2、药品的销售转变

现在的药品经营者把药品的销售分为两大部分:非处方药销售和处方药销售。处方药的销售经历了直售式、询售式、凭售式三个阶段的转变,同时非处方药销售也随着由利润驱动到信誉驱动的观念变化向疗效合理性转变。

3、药品的咨用转变

药品经营企业的用药咨询的变化较快,由原来的50%药店只配有一名兼职药士到现在100%的药店都配备了专职的药师、从业药师、执业药师作为驻店药师,药品零售企业的审核处方、指导合理用药的工作有的长足进展。

通过对市区百余家的药品零售企业的现场调查,我们发现药品分类工作面临的问题也比较多,概括为三个不能。

【医药公司医药分销成本占比大的原因】

1、驻店药师不能保证始终在岗

调查的120家药店,12%驻店药师长期不在岗;40%的驻店药师由于各种原因离岗;36家药店未挂停售处方药的标志;29家药店药师不在岗继续销售处方药。

2、处方药不能完全凭医师处方销售

在40%的驻店药师在岗的药品经营企业中,有近三成未能尽到审核处方的职责,形同虚设,有的不看处方,只盖章;有的只指导,不审核;甚者不闻不问。

3、分类摆放不能做到完全分开

60%的被调查的药店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未能完全分开,个别药品混放,具体表现在没有标识的非处方药混放在处方药区;处方药存放不集中,与非处方药交叉存放;个别非药品混放于药品中。

二、我市药品流通领域药品分类的问题分析

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分别从处方来源、人员素质、顾客心态、监管措施等几个方面做以调查和分析。

(一)处方来源缺乏

从处方方式的调查情况看,许多医院运用计算机网络管理,患者挂号时先买卡,医生在计算机上开处方,患者拿着卡去交款、取药,根本看不到处方。有的医院没有条件上电脑,居然给药品编号,医生开处方不写药名写编号。小规模的诊所普遍采取“先扎针、后开方”的做法,有的甚至扎完针也不开方。

医院大多是公立性的,药品收入是医院的主营收入,所以医院不愿意让处方流向社会药店。据卫生部不完全统计,20**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的总收入达4000多亿元,其中42%是药品收入,利润至少达500亿元,而商业流通领域利润率只有0.5%~0.7%。虽然药品收入所中比例已出现逐年递减的状况,但医疗机构和药店之间药品价格差距还很大,因此,医疗机构控制处方外流的原因不言自明。

(二)消费人群意识淡薄

广大消费者对凭处方销售处方药不理解、不习惯。(

尽管目前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很快,但是中国人口基数大,现有的发展水平根本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就医和用药需求。在不少医院尤其是医疗水平很高的医院,人满为患、医生服务不到位、病人折腾半天依然看不上病,买不上药的现象并不少见。所以,很多病人只要不是大病,一般不愿去医院就医,而却愿意选择就近的药店购药。

消费者已经习惯到药店买药不凭处方的方式,如果凭借处方意味着还得走医院程序。此外,广大消费人群对处方药滥用的危害性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头痛脑热,就吃抗菌素、打点滴的情况已成自然,殊不知药品的不良反应、习惯性的耐药可能危及生命。

(三)某些医疗机构责任差

据有关资料报道,我国抗菌药物的消费85%发生在医疗机构,住院患者中抗菌药物使用率已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菌药和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菌药就占58%,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目前,滥用抗菌药物现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联合应用抗菌药不当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二是有不少医生给患者看病不做药敏试验,光凭经验就使用抗菌药;三是少数医生受利益驱动,不顾病情需要,大量使用价贵、先进的抗菌药;四是有的医生缺乏专业知识,不管需不需要使用抗菌药。在医生开出的抗生素中,不合理的处方就占四至五成左右。滥用抗菌药物,不仅给病人增添了额外的经济负担,浪费了有限的医疗资源,更严重的是加快了人体内耐药菌的产生,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困难;医生习惯性应用则会因势利导,患者则把应用抗菌素当成必要。

(四)药品咨用人员素质差

许多药店在人员责质、管理制度、设备设施等软硬件建设上还不能适应药品分类管理的要求。特别是在人员素质方面,差距更大。实施药品分类管理要求药店配备驻店执业药师。我国的执业药师数量本来严重不足,还多数在管理岗位上,不可能担任驻店执业药师。即使配备驻店药师,人数也不能满足要求。更重要的是,相当一部分药师对药品知识的熟悉程度和审方能力尚未达到驻店药师的要求。

(五)规范措施不尽完善

现行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摆放原则是偏重把非处方要单独存放,即“OTC”标识的药品标志清晰、分柜摆放。这样摆放给消费者的印象好象是非处方药作为一种需要特别管理的药品,而不是处方药,相反,无标识的处方药和暂无标识的非处方较难分开。

因此,可以想到我们规范管理过程的许多亟待完善各项工作。例如:如何鉴别处方的真伪的管理方法等。

三、我市药品流通领域药品分类的解决措施

1、加强药品零售企业处方审核人员驻店注册、培训管理工作,充分发挥药学技术人员用药指导作用

加强药师的队伍建设。为解决执业药师数量不足的矛盾,药监部门要采取有效方式,在保证人员素质的前提下,促进扩大了执业药师的数量,同时为弥补执业药师数量不足,加强对从业药师的再教育工作。要积极促进本地区从业人员的素质建设,从政策上鼓励从药人员进行再教育,从措施上完善从药人员的再培训。提高人员数量和质量,确保指导用药水平得到提高,满足本地区需求。

加强药师的在岗情况的检查。一是严把审查关。对新开办药品零售企业进行现场检查验收时,对药师的资格、实际水平、是否兼职、外地人员能否保证在药店行使职责等进行严格把关。二是实行值班药师签到制。要求企业提前做好值班药师的工作安排,药师上班必须签到,保证药师在职在岗,充分履行对顾客购药咨询、用药指导、处方审核、质量把关等工作职责。三是要求挂牌明示。药师在营业时间上岗时,应佩带标明其姓名、技术职称、岗位等内容的胸卡,便于群众监督。如药师临时不在岗,应在凭处方销售药品专柜明显处,摆放“药师不在岗暂停处方药销售”的告示牌。四是开展药师在岗专项检查。加强对药师在职在岗监督检查,对连续多次检查发现药师不在职在岗的,将依照《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九条进行处罚。

2、积极开展药品分类的宣传工作,引导广大群众改变用药习惯和正确使用药品

首先,要通过科学的宣传教育,逐步增加公众合理用药知识,改变公众传统的用药习惯。要通过对加快推进药品分类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宣传,让公众了解有关药品分类管理的相关政策性规定以及药品分类管理阶段性目标的主要内容,从思想上意识到药物滥用的危害。同时,还要加大对一些常见病的基本判断常识和推荐用药范围、常用非处方药的适应证等知识的宣传,采用媒体宣传与印发资料等多种宣传方式,着力解决公众在使用非处方药进行自我诊疗时所面临的合理用药知识缺陷,增加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其养成合理用药的习惯。

其次,要通过积极有效的宣传,引导药品零售企业积极开展药学服务。零售药店及其从业人员是执行药品分类管理的最终端环节,只有把握住终端出口,药品分类管理的阶段性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因而药品监管部门要通过广泛宣传,让药品零售企业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377096/

推荐访问:物流公司成本占比 医药行业人工成本占比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