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世界之最 > 孟子滕文公上翻译

孟子滕文公上翻译

时间:2017-09-10   来源:世界之最   点击:

【www.gbppp.com--世界之最】

孟子滕文公上翻译 第一篇_许行《孟子》注译与赏析

许行《孟子》注译与赏析

大悟刘祖富编纂

【说明】本文选自《孟子·滕文公上》,记录了孟子和许行的门徒陈相之间的一场辩论。战国时代,有一派思想家是“农家”,许行便是治农家学说的人。这一派学者出于对当时暴政的厌恶提出恢复到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主张,他们认为如果世界上所有的男女都亲自劳动,就可不用刑罚政令而成治世,所以提倡“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飱而治”的主张。孟子从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和事物间的质的差别性,批驳了许行之说。孟子说明社会分工的必要是对的,但他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理论是错误的,是剥削阶级的理论。他把劳心与劳力,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对立看成是合理的社会分工,这就为历代的剥削阶级永远地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提供了理论根据。

【原文】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1]:“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2]。”文公与之处[3]。其徒数十人,皆衣褐[4],捆屦织席以为食[5]。陈良之徒陈相[6],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7],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译文】有个研究神农学说的人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走到门前禀告滕文公说:“(我这)远方的人,听说您实行仁政,希望得到一处住所做您的百姓。”滕文公给了他住所。他的门徒几十人,都穿粗麻布的衣服,靠编鞋织席为生。

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背了农具耒和耜从宋国来到滕国,对膝文公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治,这也算是圣人了,我们愿意做圣人的百姓。”

【注释】[1]为,治,研究。神农之言,指农家学派的学说。滕(téng),国名,在今山东滕县西南。踵,脚后跟。这里指走到。

[2]廛(chán),一般百姓的住宅。氓(méng),指从别国迁来的人。

[3]与,给。处,住所。

[4]衣,穿。褐,粗布衣服,当时的贫苦人所穿。

[5]屦(jù),草鞋,麻鞋。

[6]陈良,楚国人,是儒家学派的。

[7]耒耜(lěi sì),古代的农具。

【原文】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1]。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2]。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飱而治[3]。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4]!”

【译文】陈相见到许行后非常高兴,完全放弃了他原来所学的东西而向许行学习。陈相来见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道:“滕国的国君,的确是贤德的君主;虽然这样,还没听到治国之道。贤君应和百姓一起耕作而取得食物,一面做饭,一面治理天下。现在,滕国有的是粮仓和收藏财物布帛的仓库,那么这就是使人民困苦来供养自己,哪里算得上贤呢!”

第一部分:记述许行、陈相的“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飱而治”的主张。

【注释】[1]学,第一个字用如名词,指所学的;第二个是动词,学习。

[2]道,名词,指许行所认为的古圣贤治国之道。

[3]贤者,指古代的贤君。并,一起。饔(yōng),早饭。飱(sūn),晚饭。饔飱,在这里用如动词,指自己做饭。治,指治理天下。

[4]厉民,使人民困苦。自养,供养自己。恶(wǖ),哪里。

【原文】孟子曰:“许子必种粟sù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1]?”曰:“冠。”曰:“奚xī冠?”曰:“冠素[2]。”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3]。”曰:“许

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4]?”曰:“然。”“自力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xiè器者,不为厉陶冶[5];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6]?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7]?”

【译文】孟子问道:“许子一定要自己种庄稼然后才吃饭吗?”陈相说:“对。”孟子说:“许子一定要自己织布然后才穿衣服吗?”陈相说:“不,许子穿未经纺织的粗麻布衣。”孟子说:“许子戴帽子吗?”陈相说:“戴帽子。”孟子说:“戴什么帽子?”陈相说:“戴生绢做的帽子。”孟子说:“自己织的吗?”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孟子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呢?”陈相说:“对耕种有妨害。”孟子说:“许子用铁锅瓦甑做饭、用铁制农具耕种吗?”陈相说:“对。”孟子说:“是自己制造的吗?”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孟子说:“用粮食换农具炊具不算损害了陶匠铁匠;陶匠铁匠也是用他们的农具炊具换粮食,难道能算是损害了农夫吗?再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烧陶炼铁,使得一切东西都是从自己家里拿来用呢?为什么忙忙碌碌地同各种工匠进行交换呢?为什么许子这样地不怕麻烦呢?”

【注释】[1]冠,用如动词,戴帽子。

[2]素,生丝织成的绢帛,不染色。

[3]害,妨害。

[4]釜,锅。甑(zèng),瓦做的蒸东西的炊具。爨(cuàn),烧火做饭。

[5]械器,指农具、炊具。陶冶,这里指烧制陶器、冶制铁器的人。

[6]舍,旧注“止”,只。

[7]纷纷然,忙碌的样子。惮,怕。

【原文】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1]。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2],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3]。故曰:

或劳心,或劳力[4]。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5]。”

【译文】陈相说:“各种工匠的活儿本来就不可能一边种地一边去做。”孟子说;“这样说来,那么治理天下,难道就可以边种地边治理吗?有统治者干的事,有被统治者干的事。况且一个人的生活,各种工匠制造的东西都要具备,如果一定要自己制造然后才用,这是带着天下的人奔走在道路上不得安宁。所以说:有的人使用脑力,有的人使用体力。使用脑力的人统治别人,使用体力的人被人统治;被人统治的人供养别人,统治别人的人被人供养,这是天下一般的道理。”

第二部分:通过对话,孟子揭出许行言行的自相矛盾,论述了社会必须分工的道理,从而初步批驳了许行等“亲耕”的思想。但他为阶级压迫寻找理论根据,应该加以批判。

【注释】[1] 大人,这里指统治者。小人,这里指被统治者。

[2]所为,所做的东西。备,具备。这是说,一个人的生活要具备各行业所生产的东西。

[3]路,奔走于路,疲于应付。

[4]劳心,指使用脑力劳动。劳力,指从事体力劳动。

[5]食(sì),给人东西吃,即供养。通义,指一般的道理。

【原文】“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1]。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2]。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3]。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4]。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5],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yuè济Jǐ漯tà,而注诸海[6];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7];然后中国可得而食shí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译文】“当唐尧的时候,天下还没有平定。大水乱流,到处泛滥。草木生长茂

盛,禽兽大量繁殖,五谷都不成熟,野兽威胁人们。鸟兽所走的道路,遍布在中原地带。唐尧暗自为此担忧,选拨舜来治理。舜派益管火,益放大火焚烧山野沼泽地带的草木,野兽就逃避躲藏起来了。舜又派禹疏通九河,疏导济水、漯水,使它们流入海中;掘通妆水、汉水,排除淮河、泗水的淤塞,使它们流入长江。这样一来,中原地带才能够耕种并收获粮食。当这个时候,禹在外奔波八年,多次经过家门都没有进去,即使想要耕种,行吗?”

【注释】[1]平,平定,治理好。

[2]登,成熟。

[3]交,交错。中国,中原地区。

[4]独,独自,暗自。举,推荐。敷,治。

[5]益,传说中虞舜的臣子。掌,管。烈,放大火烧。

[6]瀹yuè,疏导。注,动词使动用法,使……流入。

[7]决,打开缺口,导引水流。

【原文】“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1]。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2]。圣人有忧之,使契xiè为司徒,教以人伦[3]: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4]。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

[5],辅之翼之,使自得之[6],又从而振德之[7]。‟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译文】“后稷教导百姓耕种收割,种植庄稼,庄稼成熟了,百姓得以生存繁殖。关于做人的道理,单是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却没有教化,便和禽兽近似了。唐尧又为此担忧,派契做司徒,把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关系的道理教给百姓: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妇之间有内外之别,长幼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唐尧说:„慰劳百姓,使他们归附;纠正他们,是通过“教”来纠正;帮助他们,使他们得到向善之心,又随着救济他们,

孟子滕文公上翻译 第二篇_孟子滕文公上练习

《孟子·滕文公上》练习

1、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膝文公为世子①,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

舜。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规②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③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膝,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若药不瞑眩④,厥疾不瘳⑤。’” (《孟子·膝文公上》)

【注释】①世子:即太子。“世”和“太”古音相同,古书常通用。②成规:齐国的勇士。 ③公明仪:人名,复姓公明,名仪,鲁国贤人,曾子学生。④瞑眩:眼睛昏花看不清楚。⑤瘳(Chou):病愈。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道性善”就是宣扬“性善论”。“性善”的正式说法,最早

就见于这里。所以,本章还有重要的思想史资料价值。

B、“称尧舜”就是宣扬唐尧虞舜的“王道”政治,这跟孟子口口

声声所说的“仁政”是有根本区别的,即所谓“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C、孟子所提倡的“不忍人之心”的善良本性是“不忍人之政”的

仁政的基础,二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孟子“道性善”要“言必称尧舜”,这是非常清楚的了。

D、孟子认为,古往令来,不论是圣贤还是普通人,本性都是善良

的,圣贤能做到的,普通人经过努力也能做得到。

(3)孟子提出了“道性善”和“称尧舜”,这二者是怎样的关系呢?

答: 1

2、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滕定公①薨②,世子谓然友③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于宋,于

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④,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然友之邹⑤问于孟子。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6)

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7)。’

诸侯之礼,吾 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8),齐疏之服

(9),飦粥之食(10),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11) 鲁

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 《志》

(12)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孟子·膝

文公上》)

【注释】①滕定公:滕文公的父亲。②薨:死。古代称侯王死叫 “薨”,

唐代以后用于指二品以上官员死。③然友:人名,太子的老师。④大故:

重大的事故,指大丧、凶灾之类。⑤之:至,到。邹与滕相距只有四十

余里,所以可以问后行事。(6)自尽:尽自己最大的心力。(7)曾子

曰:这几句话在《论语·为政》中是孔子对樊迟说的。(8)三年之丧:

指子女为父母、臣下为君主守孝三年。(9)齐(zi)疏之服:用粗布

做的缝边的丧服。齐,指衣服缝边。古代丧服叫做衰,不缝衣边的 叫

“斩衰”,缝衣边的叫“齐衰”。(10)飦(zhan);稠粥。粥:稀粥。

这里是偏义复词,指稀粥。(11)宗国:鲁、膝诸国的始封祖都是周文

王的儿子,而周公封鲁,于行辈较长,所以其余姬姓诸国都以鲁为宗国。

(12)《志》:记国家世系等的一种书。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身作则,上行下效是孔子、孟子都非常重视的政治领导原则。

本章正是这样一个上行下效的实例。

2

B、滕国的太子(也就是后来的膝文公)死了父亲,他亲自去向孟

子征求意见,回来以后发出了实施三年丧礼的命令,结果遭到了大家的反对,“虽令不从”。

C、太子于是又再次请老师去问计于孟子,这一次孟子讲了上行下【孟子滕文公上翻译】

效,以身作则的道理,希望太子亲自带头这样作。结果,丧事办得非常成功,大家都很满意,“不令而行”。

D、从滕国太子丧父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对于丧礼的观点,

但对我们更有启发意义的,还是领导人以身作则的问题。

(2)孟子提出的“上行下效”在今天指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3、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有大人(1)之事,有小人之事。且 一人之身,而百工

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2)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 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膝文公上》)

【注释】(1)大人:这里指有地位的人,与下文“小人”相对。 (2)

路:指奔波、劳累。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子所提出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论断,是强化了

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统治的思想。

B、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在孟子的时代早已是一个普遍存

在的现实现象,他对这种现象加以概括,在“或劳心,或劳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C、孟子这种观点,一方面的确为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理论依据,

另一方面,孟子又作为统治阶级的代言人而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被批判。 3

孟子滕文公上翻译 第三篇_孟子的智慧_第五章 滕文公上

【原文】

滕文公为世子①,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规②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③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若药不瞑眩④,厥疾不瘳⑤。’”

【注释】

①世子:即太子。“世”和“太”古音相同,古书常通用。

②成规:齐国的勇士。

③公明仪:人名,复姓公明,名仪,鲁国贤人,曾子的学生。

④瞑眩:眼睛昏花看不清楚。

⑤瘳(chōu):病愈。

【评析】

“道性善”与“称尧舜”是孟子思想中的两条纲,而这两方面又是不可分割的。

“道性善”就是弘扬“性善论”。“性善”的正式说法,最早就见于这里。所以,本章还有重要的思想史资料价值。当然,从“性善”的内容中来看,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公孙丑上》)的论述中就已经铺开了。

“称尧舜”就是弘扬唐尧虞舜的“王道”政治,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仁政”。正所谓“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不忍人之心”的善良本质是“不忍人之政”的仁政的基础,二者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孟子“道性善”要“言必称尧舜”,这是非常明了的。

至于滕文公再次造访孟子所引述的那些话,其实就是鼓励他要有实施仁政的勇气罢了。因为,古往今来,不论是圣贤还是普通人,本性都是善良的,圣贤能做到的,普通人经过努力也能做得到。滕国虽然小,但折算起来也有方圆五十里国土嘛,只要是实施仁政,还是可以治理成一个好的国家。

这就是孟子的一片苦心,不管大国小国,只要是有机会就抓住不放,抓住弘扬自己的政治学说和治国方案。

【原文】

滕定公①薨②,世子谓然友③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④,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然友之邹⑤问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⑥也。曾子曰⑦:‘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⑧,齐衰之服⑨,钎粥⑩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谓然友曰:“吾他日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孟子滕文公上翻译】

然友反命。

世子曰:“然;是诚在我。”

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注释】

①滕定公:滕文公的父亲。

②薨:死。古代称侯王死叫“薨”,唐代以后用于指二品以上官员死。

③然友:人名,太子的老师。

④大故:重大的事故,指大丧、凶灾之类。

⑤之:至,到。邹与滕相距只有四十余里,所以可问后行事。

⑥自尽:尽自己最大的心力。【孟子滕文公上翻译】

⑦曾子曰:这几句话在《论语·为政》中是孔子对樊迟说的。

⑧三年之丧:指子女为父母、臣下为君主守孝三年。

孟子滕文公上翻译 第四篇_文言代词

文言代词

【概念点】文言代词

【定义】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它能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代词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要成分,故现代语法书划入实词类。但是,它和开放性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相比,是一个封闭性词类,数量很少,可以枚举,而且词义较虚灵。所以,讲文言虚词的著作,都把它列入虚词中讲述。

【类型】

1.人称代词

2.指示代词

3.疑问代词

【概念点】人称代词

【类型】1.第一人称:又叫自称代词,是指说话人称呼自己的代词。古汉语中,第一人称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另外还有“朕、卬(áng)、台(yí)”、。它们都是相当于“我”或“我的”,有时也可表示“我们”或“我们的”。“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

【类型】2.第二人称:又叫对称代词,是称呼听话者的代词。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而、乃、若”六个。“汝”、“女”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它们的意思相当于“你”、“你们”。

【类型】3.第三人称:又叫做他称代词。常用的有“之、其、彼、厥”,它们相当于现在的“他(她)”、“他们”。

【概念点】指示代词

【定义】是用来区别人或事、物的代词。

【类型】1.近指代词:常用的有“此”、“是”、“斯”、“之”、“兹”、“然”、“时”等。译成“这”、“这个”、“这里”、“这样”。

【实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然:这样)

【类型】2.远指代词:最常用的有“夫”、“彼”、“其”,另外还有“匪”、“厥”。译成“那”、“那个”。

【实例】彼童子之师。(彼:那些)

【类型】3.旁指代词:就是指代其他的人或事物的代词。常用的有“他”、“它”、“异”等,相当于“别的”、“另外的”、“其他的”。

【实例】王顾左右而言他。(他:其他的)

【类型】4.虚指代词:是指不必说出、不愿说出或不能说出的人或事物的代词。多用“某”、“或”、“有”等字。

【实例】或师焉,或不焉。(或:有的人)

【类型】5.无指代词:是表示否定的指示代词。指代人,表示“没有谁”;指代事物,表示“没有„„事物(地方)”等。常用的有“莫”、“无(毋)”、“靡”、“末”等。

【实例】寂寥而莫我知也。(莫:没有谁,指代人)

【概念点】疑问代词

【定义】是用来提出问题的代词。

【类型】1.指人:如“谁”、“孰”。“孰”经常用于选择问句,表示比较和选择,而“谁”则很少有这种功能。

【实例】

(1)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2)吾与徐公孰美?

【类型】2.指事物:如“何”、“曷”、“奚”、“胡”,可译为“什么”、“怎么”。

【实例】而又何羡乎!(何:什么)(《赤壁赋》)

【类型】3.指处所:“恶wū”、“焉”、“安”,可译为“哪里”。

【实例】沛公安在?(安:哪里)

【概念点】文言代词的特性

【类型】1.文言文人称代词无单复数的不同表示法,翻译时必须根据上下文仔细推敲以确定译为单数或复数。文言人称代词作复数时,有时加上“辈”、“等”、“侪”、“属”、”曹“、”徒“、”伦“等字。

【实例】

(1)十年春,齐师伐我。(《左传·庄公十年》) .

[译文:十年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

例(1)中的“我”代表鲁国,故应译为“我们”或“我国”。

(2)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史记·平原君列传》) .

[译文:您这些人平庸无能,是大家所说的靠别人办事的人啊。]

【辨析】表复数的这些字和“们”不同,还在于它们都是一些能独立使用的名词。“们”这种复数形式,最初出现在宋代的古白话著作中,或写作“每”。

(1)晋郑同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

[译文:晋国和郑国是同辈。]

【类型】2.文言文指示代词,也没有明确的单复数之分,常用单数形式表示复数内涵。

【类型】3.文言文人称代词中的他称代词具有不成熟性。

【重要特征】(1)“彼”、“其”、“之”三个字都有局限性,“其”一般只作定语,“之”只作宾语,“彼”才能作主语。

【实例】

(1)彼竭我盈,故克之。(《左传·庄公十年》) .

[译文:他们士气衰竭,我们士气充沛,所以战胜了他们。]

(2)吾视其辄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左传·庄公十年》) ..

[译文:我看见他们的车轮印迹错乱了,望见他们的战旗倒下了,所以追赶他们。]

【重要特征】(2)“彼”、“其”、“之”三字指人与指物往往相通,无严格界限,要依据上下文才能判定他们是指示代词还是人称代词。

【实例】

(1)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孟子·公孙丑下》) .

[译文:那是一个时候,这是一个时候。(指示代词)] ..

(2)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孟子·滕文公上》) .

[译文:他是一个大丈夫,我也是一个大丈夫。(人称代词)] ..

【重要特征】(3)“其”、“之”作为人称代词具有不稳定性,可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实例】

(1)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

[译文:每天都跟我的朋友们爬高山,钻密林,走尽曲折的溪流。] .

(2)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

[译文:您将哀怜并救活我吗?] .

【重要特征】(4)“他”在古代汉语中主要作旁指代词,不可误用为人称代词。“他”字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大概起源于汉末六朝时期。

【实例】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译文:别处山上坚硬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美玉。]

【重要特征】(5)文言中的第二人称代词也具有不稳定性。“若”字,有时表示二人称,有时也可表示三人称。

【实例】

(1)孔子生,不知其父,若母匿之。(《论衡·实知》) .

[译文:孔子生下来,不知道他父亲是谁,他母亲隐瞒了。] .

【类型】4. 文言文中的虚指代词“或”与无指代词“莫”,是文言文特有的指示代词。

【重要特征】(1)虚指代词“或”,又称“泛指代词”、“无定代词”,它经常用作主语,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作状语时,则指时间。应译为“有的”,不可译为连词“或者”。

【实例】

(1)或命巾车,或棹孤舟。(陶潜《归去来辞》)

[译文:有时驾着篷车,有时划着一只小船。]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姚鼐《登泰山记》)

[译文: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得到阳光照耀,有的没有。]

【重要特征】(2)无指代词“莫”,充当主语,可以代人,也可以代事物。代人时译为“没有什么人”、“没有谁”;代事物时译为“没有什么”、“没有什么东西”。“莫”后来逐渐虚化为否定副词,在句中不再充当主语而充当状语。

【重要特征】(3)“靡”、“无”在文言文中充当主语时,也往往作无指代词,相当于“莫”,不可误译为动词“没有”。

【实例】

(1)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荡》)

[译文:做事,没有谁没个好的开头,但很少人能够有个好的结尾。]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374179/

推荐访问:孟子滕文公上原文 滕文公上的全文和翻译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