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旅游知识 > 开展方案

开展方案

时间:2015-12-11   来源:旅游知识   点击:

【www.gbppp.com--旅游知识】

开展方案(一):2014年开展旅游活动实施方案

2014年开展旅游活动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河南省旅游局“关于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总体要求,努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大力提升我市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理工社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发展旅游业的相关意见,按照社区文明旅游服务质量的要求,优化旅游服务环境,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倡导文明旅游新风,树立旅游行业良好形象,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优质服务、文明旅游”活动,进一步提升我市旅游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营造文明开发、文明经营、文明服务、文明管理的行业环境;提升全行业的质量意识、标准意识、品牌意识;提升行业监管水平,创造优良的旅游环境和秩序;全面提高游客和市民对旅游行业服务质量的满意度指标,为把洛阳打造成为河南一流、国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夯实基础。

三、活动内容

(一)提高旅游饭店服务质量

1、开展优质服务“四心”竞赛活动。全市旅游饭店将开展“四心”服务(即:设施放心、环境舒心、服务贴心、消费称心)百日竞赛活动。内容主要从服务的程序、仪容仪表是否规范;内外环境是否整洁舒适;设施设备运行是否安全可靠;食品客用品是否安全卫生;服务项目是否明码标价;有无欺瞒消费者的行为发生等。

2、开展“全员培训,岗位练兵”技能大赛活动,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为迎接外来游客打下坚实的基础。

3、开展“六常法”管理活动,即常分类、常整理、常清洁、常维护、常规范、常教育。各饭店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六常法”进行有效导入和试行。

(二)提升旅游景区(点)服务水平

1、组织辖区4a级旅游区(点)开展“规范服务,诚信经营”倡议活动,通过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并组织辖区a级旅游区(点)对照评定标准自查自纠,组织辖市(区)旅游局和旅游区(点)相关人员进行交叉检查,采用明查暗访的方式对外发布检查结果。

2、加强培训工作,组织辖区景区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要求各旅游区(点)建立包括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脱产培训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制订年度培训工作专项计划并组织实施,以提升从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根据自身人才需求,加快紧缺人才的培养,提高岗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建立和完善员工薪酬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进出机制,保障员工合法权益,稳定人才队伍;大力加强骨干人才和后备人才的培养。

3、强化服务质量保证,要求各旅游区(点)建立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质量保证相结合的质量保证机制。

(三)提升导游服务质量

修改洛阳市旅游人才网相关内容,完善日常管理和网上培训工作,使其更加符合我市导游管理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要求;组织导游年审培训,丰富培训内容;组织骨干导游员集中学习、培训,重点提高地接旅游讲解水平;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整个活动由市旅游局、各辖市区、主管部门、企业单位领导班子统一组织和领导,市旅游局专门成立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领导小组,由旅游局党委书记徐佑林、局长

苏伟任组长,各党委委员、副局长、助理调研员任副组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陆文虎兼任秘书长,各处室负责人任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组织人事处。各辖市区、主管部门、企业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提升服务质量对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制定质量年活动具体实施计划,落实领导责任,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二)明确职责,分类指导。各旅游企业要成立相应机构,分工到人,明确职责,并制定本企业的质量提升时序进度表,上报市旅游局相关职能处室;各职能处室要结合企业上报的计划和具体方案,加强对旅游企业的分类指导和督查。

(三)强化检查,严格考核。通过日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拖延;狠抓责任制层层落实,努力健全和完善各项考核机制。通过教育培训,增强员工的主动意识和参与活动的自觉性。强化管理措施,严格实行奖罚制度,切实提高服务质量。

开展方案(二):开展“学习提高年”活动实施方案

开展“学习提高年”活动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切实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素质,推动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市民政局近期下发的《关于开展“学习提高年”活动的实施意见》(青民办〔2008〕68号)及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一系列工作意见的要求,结合我局实际,经局党委研究决定,在全局开展“学习提高年”活动。现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关于“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坚持不懈地提高党员素质”、“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结合目前全区正在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有针对性地系统培训和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加强对干部职工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促进干部职工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进一步提高学习力、执行力、创新力、亲和力,增强依法行政、为民服务的技能和本领,不断打造“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干部职工队伍,扎实践行“温馨港湾”的服务理念,更好地理解、把握、创新、完善、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促进劳动保障、民政、双拥、老龄等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真正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为把我区建设成为全国最好开发区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目标要求

“学习提高年活动”的总体目标是: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坚持学习、

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的要求,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爱岗敬业、干事创业的激情活力,打造“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队伍,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更好地完成2008年目标任务,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通过开展“学习提高年”活动,达到“六个提高”的目标:

一是服务大局意识与政策理论水平有新的提高。通过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主线的政治理论学习,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化“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意识,自觉与各级党组织的部署要求保持一致,营造政策理论研究的良好氛围,以政策理论指导实际工作,使干部职工的学习力和政策理论水平有新的提高。

二是服务百姓意识与为民服务水平有新的提高。通过开展党的宗旨和先进性教育,增强干部职工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强化为民服务意识,自觉践行“真情相助、温馨服务”的服务理念,真正以百姓需求为重点设计工作,以百姓满意为目标检验工作,使服务百姓水平有新的提高。

三是岗位责任意识与职业素质水平有新的提高。通过开展业务系统培训、岗位技能练兵,完善岗位目标考核制度,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树立精益求精意识,转变工作作风,提升职业道德,增强服务本领,提高工作效率,狠抓工作落实,真正将“零差错”的工作标准落到实处,使干部职工队伍的执行力和职业素质水平有新的提高。

四是和谐合作意识与整体工作水平有新的提高。通过开展系列主题活动,牢固树立“全局一盘棋”的思想,打造团结一心、拼搏向上、追求卓越的团队精神,建立同志之间、单位内外和谐有序的协同关系,不断提升整体

协作性与功能互补性,形成热爱本职工作、认同民生事业、关心民生发展的良好氛围,不断扩大对内亲和力、对外影响力,使全局工作整体水平有新的提高。

五是开拓创新意识与现代管理水平有新的提高。通过组织现代公文写作、办公自动化、奥运奥帆知识以及创新能力培训,拓展思维视角, 创新思维方式,激发团体创造力,切实增强全员的语言文字表达、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实施现代管理的方法手段,使干部职工现代化管理水平有新的提高。

六是民主法治意识与廉洁勤政水平有新的提高。通过组织开展法律、法规学习培训及反腐倡廉教育,引导干部职工自觉遵守法律规章和纪律要求,严格依法、依规、依程序办事,增强公仆意识,诚心实意地接受群众监督,杜绝吃拿卡要报的现象发生,使廉洁勤政水平有新的提高。

三、主要内容

(一)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以《十七大报告》、《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为主要读本,结合工作实际,突出加强党的建设、改善民生、扩大基层民主等重点,组织好学习。举办理论培训,组织学习交流活动,进一步深化对十七大精神实质、科学内涵的理解和把握,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切实提高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

【开展方案】

(二)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以“全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开展“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中国共产党党章、实践党的宗旨”活动,并将这项【开展方案】

活动贯穿“学习提高年”活动的始终,抓好学习培训、大讨论、党性分析评议、实践活动和建章立制等方面的落实。通过活动,切实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出来。

(三)开展“珍惜岗位、敬业奉献”教育

通过组织党员干部或职工代表到有关企业考察、赴有关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接受传统教育、开展“珍惜岗位、敬业奉献”教育和讨论,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爱岗敬业的热情,强化主人翁意识和职业责任感,自觉做到既立足本职岗位又打造和谐创新团队,追求卓越,追求“零差错”标准,为劳动保障、民政、双拥、老龄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四)选树服务工作先进典型

进一步深化服务理念,推选服务工作先进典型,形成学先进、争先进、当先进的浓厚氛围。

(五) 参加全市民政系统《民政之歌》合唱比赛

以办好奥帆赛、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建党87周年、建国59周年为契机,围绕“关注民生”的主题,组织学唱《民政之歌》等曲目,参加全市民政系统合唱比赛,唱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事业的主旋律,振奋精神,鼓舞士气,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六)“请进来、走出去”学习提高

一是邀请专家学者授课。邀请党校老师进行民生专题辅导,使干部职工对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水平。二是组织参观见学活动。到兄弟机关、驻区大型企业参观学习,取长补短,开阔眼界。三是组织青年干部职工走访贫困户,访民情、知民意,加深对服务对象的

感情,做到边学习、边实践、边领悟、边提高。

(七)组织相关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培训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阶段深入学习、系统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干部职工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培训,重点学习《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及民政、双拥、老龄工作法律法规,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刻理解劳动保障、民政工作内涵。办公室要牵头抓总、搞好协调,立足业务发展需要,科学安排培训内容,周密计划,精心组织,确保培训时间、人员、内容、效果的落实,保证每次培训都有新的收获、新的提高。

四、方法步骤

(一)宣传动员阶段(4月21日—4月30日)

局党委在4月下旬召开的党委(扩大)会议上下发活动实施意见,搞好活动部署动员。随后各单位也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实施方案,并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切实把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局党委的要求上来,激发大家参与学习提高活动的积极性。

(二)教育培训阶段(5月1日—10月31日)

各单位分头组织学习培训活动。一是原原本本学理论。带着问题边学习边思考,用理论指导劳动民政工作实践。二是扎扎实实干工作。针对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确保每次学习培训都有新的收获。三是因地制宜搞活动。围绕六个提高的目标,逐一采取措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把学习提高活动不断引向深入,确保达到目标要求。

(三)总结提高阶段(11月1日—11月30日)

开展方案(三):2015小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第1篇:小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表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将由原先过于集中的国家课程管理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将有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共同参与课程决策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为了切实有效地履行课程管理的权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地发展,提升教师课程管理意识。开创学校办学特色。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校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坚持按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科学安排课程;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新课程体系的教育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

新课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1、均衡性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容全部纳入,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地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设置综合课程。如:一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一年级设艺术课程,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学校课程以灵活性、适应地方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开设校本课程,适应学校办学方向,开设的活动课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成为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不仅为学生共同发展奠定基础,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四、三级课程设置表

几点说明:

1、教学时间

全年52周,教学时间40周,每期分别20周,假期(寒暑假、节假日)10—11周;机动1—2周。各学期20周教学时间安排:各年级每期上课18周,复习考试1周,综合实践活动1周。

2、每周活动总量: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课时总量为30课时(一、二年级分别为26课时、28课时),每课时上课40分钟。

3、国家规定的学科类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均在周一至周五的教学时间内按课表进行。

【开展方案】

4、班队活动每周安排一课时(周一第六节),主要进行常规教育、开展中队活动,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环境教育、心理教育。

5、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同时,必须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即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融合在其他学科学习中。

6、一至六年级的体育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

7、各门课程均应相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也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即学校校务会,它是学校课程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明确本校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发的课程计划制度《学校年度课程实施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同时指导各处室工作。教导处是学校课程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计划、执行、检查、指导、评估全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并联手各学科教师间的合作,以促进课程合力的形成。

2、经费保障

学校管理,不管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还是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都需要必需的设备和经费上的支持。学校有新课程专项资金,用于加强各室的建设、教师培训、课程实施于开发等方面

3、制度保障

学校建立相应制度。如:校本教研制度、目标管理制度、教师、学生评价方案等。学校定期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保障课程计划的真正执行。

第2篇:小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试行)》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规范课程实施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二、学校新课程实验组织领导小组

组长:李传涛

副组长:孙金伟

成 员:郭方旭、赵祥涛

三、新课程实验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1、严格按照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要求,以新的课程标准组织本次实验,为新课程体系的完整积累经验。

2、完善开发和整合我校课程资源,特别是加强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校本课程资源的建设的力度,开发适合我校师生的校本课程。

3、探索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评价与考试制度,逐步形成、完善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改革,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不断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和机制。

4、以素质教育的三个维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为导向,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校的教学模式,构成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特别鼓励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大力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积极探索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教研新模式。

5、加强德育探索与实践,开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德育新渠道,努力开发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科技人文教育等校本德育课程,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学校德育体系。

6、构建具有组织管理、学术支撑、操作实施功能的新课程推进组织体系,探索有效的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管理形式,以促进全体教职工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提高管理、研究、指导和教育教学能力,形成一支实施新课程的优秀教师队伍。

四、新课程实施计划表

五、实施新课程理念评价

(一)对教师的评价

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只是知识传授者的“单一角色”。而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要贯彻教学设计的“五核心原则”就必须从“单一角色”向“多元化角色”转变。即:

1、教师是给学生一个独立探索知识的空间和多元化信息渠道的提供者;

2、教师是丰富生动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者;

3、教师是课堂研讨氛围的营造者;

4、教师是学生的探索计划的指导者;

5、教师是学生探索过程中的鼓励者;

6、教师是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合作者;

7、教师是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者;

8、教师是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者。

(二)对教学手段的评价

(1)是否成为既是教师的教学工具又是学生的学习工具;

(2)是否给学生构建了一个自主科学探究的平台;

(3)是否扩展了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

(4)是否实现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5)是否有效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6)是否给学生课后通过网络自学加以指导和创设了条件。

(三)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价

1、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是否体现出来;

2、是否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各个环节;

3、教师与学生能否交融情感,体现师生互动;

4、学生是否主动参与;

5、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否有体验,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

6、学生能否独立思考,能否发现问题,能否从多角度解决问题;

7、学生是否有创新思维的火花,是否能提出探究性问题,是否有独到见解。

六、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开展教研活动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仅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还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提高,扎实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关注教师自身发展,提高老师整体素质,不断把老师个人智慧、经验转化为老师集体的财富。

实施新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应由“教教材”的传统方向向“用教材”的理念转变。

1、各学科实行集体备课制。在教学中,广大教师要基于校本教研,针对教材不同章节的地位及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190088/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