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情感美文 > 爱情故事 >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教案

时间:2018-05-25   来源:爱情故事   点击:

【www.gbppp.com--爱情故事】

孔乙己教案 第一篇_孔乙己教学设计

5、孔乙己

鲁迅

配套课件下载地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故事情节,品味人物形象。

2.情感目标:了解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从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中,认识中国病态社会的冷酷和科举制度的腐朽。

3、能力目标:掌握探究、概括等多种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品味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特定词语的深刻含义。

教学模式:启发点拨、共同探究、分组讨论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一生共写了33篇小说,主要收录在《呐喊》《彷徨》两部文集中,其中他自己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曾热情地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这篇小说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作品简介(课件展示):

本文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是鲁迅继《狂人日记》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是又一篇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科举的战斗檄文。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预习检查——画孔乙己

1、按布置的预习任务,学生在小组里展示自己的插图,然后由小组选出精品插图到班里展示并说出自己画的是小说里的哪一个情节。

2、教师播放示范插图(三张)并与学生讨论怎样对一个故事情节进行概括总结。(概括时可以利用某人做某事的句式进行概括)

3、教师给学生做示范,比如第一张插图写的是: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

4、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分别讨论插图内容,教师一边倾听学生讨论情况,一边适当指导,最后由各组选出代表用一句话复述插图所描述的故事片段。

第二课时

走进课文——识孔乙己

一、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用课件展示):

1、鲁镇这地方有什么特点?咸亨酒店又有怎样的特色?

2、那么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正式出场在第几自然段?

3、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是怎样写的?

二、师生共同讨论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怎样寻求最佳的解题方法。

1、学生讨论。

2、教师提示:先找出文段所在,然后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找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对于怎样写,我们可以从描写方法(肖像、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去解决。

3、学生分组讨论各题答案,最后教师做点评。

三、师生探究以下问题:

(1)“唯一”能否去掉?(穷书生,身份特殊。回顾前面两种喝酒人——长衫主顾:里面坐着;短衣帮:外面站着。)

(2)皱纹间伤痕,说明——常挨打。

(3)又脏又破的长衫,同学们你们愿意穿吗?(长衫有特殊含义,表明是读书人)回顾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作者所反映的是那个年代的下层知识份子遭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长衫是孔乙己的精神支柱。

(4)“之乎者也”——酸、迂腐

(5)买酒时一个动作——排,好不好?(让学生讨论)学生可能回答:在短衣帮面前摆阔。实际:①拮据穷酸,②本分、规矩,③掩饰窘相。

(6)神态词——涨红了,因别人说“偷了”,孔说“窃”——虚荣心强。偷、窃有无区别?——死要面子,迂腐。其实无本质区别,“偷”是口语,“窃”是书面古语,“偷窃”是书面语。

深入课文——品孔乙己

一、师生共同回忆品析文章的常用方法(重点词、句,修辞,深层含义等)

二、小试牛刀,教师提出任务,学生讨论分析。

1、品析第6自然段。

神态词——不屑置辩、颓唐不安好在哪里?(可让生做“不屑置辩”的样子。)

最痛的伤疤——没考上,一揭变成“颓唐不安”说明他把什么看得最重要?(科举功名)

请一名学生打比方体现刚才两个神态词的变化。

(当别人问他识字时,孔乙己就像高傲的孔雀,而当别人说他怎么没考上时,他就像斗败的公鸡。)

(当别人问他识字时,孔乙己就像吹胀的气球,而当别人说他怎么没考上时,他就像泄了气的气球。)

2、品析第八自然段。

①“伸开五指……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用手“罩”是否真的不让小孩们吃?

(如果真不让吃,会用“捂”——严实)吊小孩胃口,逗着玩——

善良。

②学生齐读第八自然段。

第三课时

再进课文——二品孔乙己

一、教师提出问题。

1、你认为孔乙己好不好,为什么?请从课文中找出理由。

2、你认为文中哪些句子最能反映孔乙己的特点,请找出一句做简析。

二、分组讨论,教师适时指导。

三、点名学生回答。

四、教师作补充。

1、孔乙己也可以说好,也可以说不好,因为他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比如他的善良就是优点,但他的好吃懒做、迂腐又是他的缺点,所以从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答案,这就是我们看待问题的方法,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原理。

2、文中能反映孔乙己特点的句子很多,比如“排出九文大钱”就把孔乙己卖弄、显摆、清高的性格反映得淋漓尽致。

【孔乙己教案】

深层理解——评孔乙己

一、用课件提出问题

1、现在你认为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你选取某一个角度,用一、句话,对孔乙己进行点评。

2、假如你通过时间隧道,来到清朝末年的咸亨酒店,假如你碰到孔乙己你会怎么做?

二、分析问题

1、对于用一句话评价一个人,我们该怎样进行?(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在班里共同总结)

2、第二题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只需言之有道即可,但怎样才能做到言之有理呢?我们该注意哪些,从哪些方面入手?(学生说讨论对策后小组合作答题)

三、教师用课件给学生展示名家点评:

叶圣陶 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李欧梵(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

孔乙己教案 第二篇_《孔乙己》教案(详案)

《孔乙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示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小说的“快活”所折射出的复杂人物和时代。

三、教学难点:作品发生的年代和反映的社会实际与同学实际生活有时空差异。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鲁迅先生曾对他的朋友说,自己小说中的人物,他最喜欢的是孔乙己。 阿Q、祥林嫂、闰土、狂人„„如此众多的经典形象,为什么鲁迅会对孔乙己情有独钟呢?他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命人的形象的呢?认真阅读课文之后,你们会得到满意的答案。

二、简介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狂,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土壤仍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发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二十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考虑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三、孔乙己其人其事(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1、作者为什么给主人公取名为“孔乙己”并以此为题?

讨论交流后小结:“孔乙己”是从“上大人孔乙己”截取下来的。这六个字是“上古大人孔氏一人而已”的缩写,“已”改作“己”,因此成了一句叫人“半懂不懂的话”。用“孔乙己”作为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人物的雅号,并作为小说的题目,既切合人物身份,又是对培养孔乙己式人物的封建教育制度的蔑视和讽刺,巧妙地暗示了小说批判的对象。因此,这个题目既表现了人物性格,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2、小说具体写了孔乙己身上的哪几件事情?

第4段:偷书事件。

第7、8段:茴香豆事件。

第10、11段:偷窃事件。

3、重读这些事件,寻找在这些事情中贯穿着的众人的反映是什么?把相应的句子找出来。

D4: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D5: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D8: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D9:“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他人也便这么过。”

D11: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

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4、分析孔乙己性格特征:

(1)问题一:孔乙己使哪些人快活?是不是人们真的为他的到来而感到高兴? 问题二:孔乙己的哪些方面使人快活?

(2)小组讨论,明确:

问题一:感到快活的人包括酒客、掌柜、小朋友、“我”。

问题二: ①语言被讪笑(第4、6、8段)

从他的语言特征看,满口“之乎者也”,不分场所地使用难懂的文言词语,甚至对着小朋友也引用“多乎哉,不多也”《论语》中的语句,表示了他的迂腐不堪与自命清高。

“窃书不能算偷”这句话,在事实面前,任徒然地换弄词语,自欺欺人,可见人物的迂腐和爱面子。 ②行为被讪笑(第8段)

分茴香豆片段:“伸出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直起身来又看一看豆,自身摇头说„„”俯仰之间,一个低微、善良的读书人穷酸之态必露无遗。 ③外貌衣着被讪笑(第4段前3句)

长衫“又脏又破”,“脏”说明他的好喝懒做,“破”反映他的穷苦困顿。胡子“花白”与上一句“皱纹”共显其老;“乱蓬蓬”与下一句长衫的“破”都示其贫;“夹些伤痕”则暗示了他经常因偷窃而挨打。 ④遭遇被讪笑(第4、6段)

分角色朗读第6段中的对话。

其中“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句,“新”说明刚挨打不久,“又”说明挨打不止一次,即偷窃行为不止一次了。

假如说因偷窃挨打留下的伤痕直接留在孔乙己脸上,那么未中秀才、未进举人的伤痕,一直印在他的心里。然而他心中的伤痕更是人们乐于取笑的:“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⑷孔乙己究竟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明确: 迂腐(茴字的四种写法,满口之乎者也) 爱面子、自命清高、自欺欺人(穿长衫,偷书却不供认) 善良、天真(教“我”写字和分茴香豆) 守信(从不拖欠酒钱)

⑸综观全文,用自身的话概括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提供一些经典的观点作为参考:

鲁迅──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叶圣陶──潦倒、倒霉的读书人。

李欧梵(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刘再复(美学家)──贫贱而凄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

钱理群(北大教授,鲁迅研究专家)──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2、分析人物形象:

⑴齐读全文最后一段:“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问: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

(速读全文,从文中找出有说服力的证据。)

⑵小组讨论。

结论:孔乙己一定已经死了。

⑶陈设理由。

①前后两次外貌描写的对比变化(第4、11段)

首次出场 末次出场

身材高大 盘着两腿,下垫蒲包

青白脸色 脸上黑而且瘦

穿一件长衫 穿一件破夹袄

分析:从发展的趋势看,孔乙己的处境每况愈下,不久便会死去。

②当时天气状况与孔乙己的衣着(第11段第一句)

分析:“„„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而孔乙己只穿一件破棉袄,看来难以熬过这个冬天。

③孔乙己三次“辩”的不同:(第4、6、11段)一辩二辩三辩

第4段第6段第11段

睁大眼睛说,争辩不屑置辩颓唐,不十分分辨,好像恳求

分析:孔乙己的言谈行为都旨在维护一个读书人的体面,尽管事实上早已受尽侮辱嘲弄,斯文扫地,却从不肯放下面子,丢弃自尊;所以明知他人是逗乐取笑,也全力与之争辩,或摆出超然的姿态,来标明自身比短衣帮高出一筹。可最后一次他竟然“不十分分辨”,甚至有恳求的眼色,平日的生命力已消失殆尽了,距死期也不远了。

④“排”与“摸”:

“排”是指一个接一个按着次序摆,这里形象地写出了他摆阔、炫耀的心态。而“摸”出四文大钱,反映了他境遇的窘迫,已近末路。

⑤孔乙己“品行比他人都好”,欠酒钱,“不出一月,定然还清”(第5段),而十九个钱一直未还,一定已经死了。

⑥孔乙己“好喝懒做”(第5段),“好喝”即嗜酒,甚至甘愿忍受众人的讪笑,仍然经常来酒店喝酒,他不再来喝酒,想来已不在人世了。

3、分析性格:

思路:

⑴外貌描写抓住“长衫”和“夹袄”细读。

⑵动作描写从“排”“摸”入手。

⑶语言描写扣“窃”“跌”两字分析。

点拨:

⑴长衫──孔乙己贫困潦倒,地位摆下,从长衫客中被挤出来,只能和短衣帮一样站着喝酒。但创汇肯脱掉长衫,因为这件长衫是读书人身份的标志。他既不能爬到上层,又不甘居不层从事劳动,服这件长衫他在精神上得到抚慰,这是他自命清高的表示。“夹袄”──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没有穿长衫,不是他觉悟了,脱掉了长衫,而是终于连这件装点门面的长衫也没有了,不得不只穿夹袄。边个词写出了他穷酸潦倒。反映科举制度对他思想的毒害。

⑵“排”──用手一枚一枚数着排放下来,既对掌柜表示他付酒钱是足够的,自身是规矩人,又暗含与短衣帮比,自视高人一等的自命清高心理。表示出他作为一个落魄读书人的那种拮据而穷酸的本相。摸──从袋里摸索着掏出,不万分留恋发生的艰难成分。可以想象也许他是好不容易才凑了这几文钱,或许是他出

乎意外地发现还有这几文钱,可以去过一下酒瘾。这两个动作前后对照,突出了孔乙己的巨大变化,说明他从精神到肉体所受的摧残,他已完全被封建科举制度吞唾,但他无怨无怒,令人真正感到他的可悲!

⑶“窃”──和偷原本同义,不过一文言一口语而已。孔乙己看不起劳动人民,认为他人是偷东西,而读书人则是窃,突出读书人的身份,以显示自身高人一等,何等迂腐可笑!跌──孔乙己不供认被丁举人打断了腿,可见他死要面子,自欺欺人。从这两个词,可见他的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始终不明白潦倒终生的原因,这正是他性格中最可悲的东西。

说明:扣住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关键词语,在孔乙己前后两次出场的比较中弄清他的性格特征,使同学由初读觉得好笑,进而思索作品深沉、冷峻的意味。

5、讨论:种种迹象都证明孔乙己已经死去了,那么造成他非自然死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

直接原因──偷窃挨打,困顿而死

制度因素──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社会因素──民众的麻木、冷漠、缺乏同情

性格因素──好喝懒做、偷窃

原因似乎是多方面的。可是民众的“冷漠麻木”正是他们用保守等级观念来衡量他人(试想丁举人满口之乎者也,只会使人肃然起敬);而孔乙己的好喝懒做也是因为他怀抱旧式知识分子的价值观,纵然未能通过科举一展才气,但也决不可与芸芸众生为伍。

归根结低,孔乙己死亡的根本因素是封建的社会制度。

第二课时【孔乙己教案】

分析人物生活的社会环境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和时间?

地点:鲁镇咸亨酒店

时间:“这是20多年前的事”(由此理解孔乙己生活的时代背景。)

2、咸亨酒店喝酒的人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从衣服、地点、方式三方面启发答问)

3、这里的“短”和“长”,“外”和“里”,“站”和“坐”等对立词语反映了什么?

孔乙己教案 第三篇_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 鲁迅

一、教学目的: 1、从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2、体会全文精巧含蓄的布局。

二、教学重点: 重点: 1、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 2、分析人物性格。 3、学会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4、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情感。 难点: 1、通过了解人物所处的环境,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 2、通过对比分析人物性格,学会各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3、抓住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设想: 1、诵读法:反复诵读,仔细揣摩鲁迅小说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深刻理解人物形象,进而整体把握内容。 2、质疑探究法: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 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儿来认识一下孔

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1936年),现代伟大文学家、 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幼年时受诗书经传的教育,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影响。后东渡日本学医,又弃医从文,立志用文学来改变落后的国民精神面貌。1918年5月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自1918年至1926年,陆续创作并出版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等专集。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1927年至1935年期间,创作了《故事新编》和大量杂文。鲁迅杂文具有深沉朴实的革命激情和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是高度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典范。鲁迅先生一生著译近一千万字。有《鲁迅全集》行世。 三、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四、关于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它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院试由县、府、省主持,及格者称秀才。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主考由朝廷委派,参加者须是秀才。乡试及格者称举人。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二月举行,由礼部主持,及格者称贡生。殿试由皇帝在皇宫大殿亲自主持,中者称进土,第一名为状元。科举实际上是由下而上的层层考试。科举考试的内容,明朝以后主要考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内容是阐释孔孟之道,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允许越矩半步,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从科举取士人员的情况来看,康有为曾经指出,戊戌变法前,全国每年有100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选;三年一考的“举人”,人选者只有于分之一;三年一考的“进士”,入选者只有万分之一。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型,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我们要学的课文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个。

五、全面感知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颓唐(tuí) 附和(hâ) 分辩(biàn) 不屑置辩(xiâ) 咸亨酒店(hēng) 砚(yàn) 荤菜(hūn) 羼水(chàn) 拭(shì) 蘸(zhàn) 惋惜(wǎn) 阔绰(chuî) 舀水(yǎo) 涨红(zhàng) 绽出(zhàn) 哄笑(hōng) 间或(jiàn) 着了慌(zháo) 打折(shã) 门槛(kǎn)

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词语。

①、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屑,值得。 ②、颓唐: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 ③、分辩:辩白,辩解。 ④、格局:布置的格式。 ⑤、缠夹不清,搅扰、夹杂不清。

⑥、之乎者也:“之、乎、者、也”是文言文里常用的语助词,常用来形容丰文不白的话或文章。含讽刺意味。

⑦、大抵:大概。

⑧、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不因穷困而丧失其道德意志。固,固守,安守。

⑨、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⑩、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人)

3、速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小说知识点:见附件

开端:(开头3段)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大概情况,做为孔乙己出场的背景。

发展:4—9段)写孔乙己第一次出场,表现孔乙己是大伙的笑料。 高潮和结局:(l0-13段)写孔乙己第二次出场,表现孔乙己被打折腿后的遭遇。

4、段落分析:这是一篇小说,全文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3):介绍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

第二部分(4—6):写短衣帮对孔乙己的嘲笑,孔乙己的思想性格在嘲笑声中得到鲜明

的表现。

第三部分(7—8):写孔乙己和孩子,表现孔乙己境遇的凄凉和心灵的孤寂

第四部分(9—11):写孔乙己不复聊生的惨状,表明当时社会里人跟人的关系,冷漠无情到令人窒息的地步。

第五部分(12—13):写孔乙己的结局。用猜想结尾,留给人们广阔的想象空间,更有无穷的悲剧意味。

第二课时

一、探究性学习

1、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义。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孔乙己的地位 (3)孔乙己的结局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提示:

(1)概括孔乙己特殊身份的语句:“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句中“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点明孔乙己地位的语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语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

孔乙己教案 第四篇_《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三要素;具备对小说中人物性格分析的能力。

2.在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中,引导学生思考人物性格特点;在讨论中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读书何用”,学生在阅读思考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读书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 2. 体会精巧含蓄的布局。 3. 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 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孔乙己悲剧的深层原因。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鲁迅先生的文章我们已经学过《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这些文章里,鲁迅先生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环境:充满江南水乡特色的平桥村,儿童乐园百草园,不同于现代学校的私塾三味书屋。今天,我将带领同学们到鲁迅先生笔下的另一个地方:鲁镇。带领同学们去认识一个有意思的人物——孔乙己。

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熟悉课文故事情节。

(小组讨论,编写文章结构提纲,理清作者的思路。) 学生归纳回答:

酒店——“我”的身份——“我”郁闷的缘由——孔乙己出现——他的身份——别人对他的取笑——他卖弄“学问”——他善良但“小气”——店内有人议论他——他再次出现被人嘲笑——他终于没出现。

2.填写表格,熟悉人物。 出示小黑板:

小说结尾,孔乙己失踪了,鲁镇派出所要填写一份“失踪人口档案”,请你帮助填写(尽量使用课文原话):

鲁镇派出所失踪人口档案

学生在理清全文思路的基础上,再次阅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这一环节重点引导学生对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关注。

参考答案如下:

鲁镇派出所失踪人口档案

(填写表格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孔乙己的个人资料,为下一步骤分析人物做准备。)

三、全面感知、分析人物

1.阅读全文后完成下列句子,思考孔乙己的复杂性格。(出示小黑板) 孔乙己是一个站着喝酒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 的人。

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以读书为傲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茴‛字写法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使人快活但又 的人。 2.小组讨论,完成思考。 参考答案: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穿长衫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偶尔偷窃的人。 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好喝懒做的人。

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从不拖欠酒账的人。

孔乙己是以读书为傲但又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的人。 孔乙己是个热心教小伙计‚茴‛字写法但又遭到冷遇的人。 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无人关心的人。 3.深入探因,分析性格。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孔乙己复杂性格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探求孔乙己的思想、性格、社会地位。归纳出如下答案:

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

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生存不得已而为之。

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

孔乙己‚好喝懒做‛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恶劳。 孔乙己‚从不拖欠酒账‛说明他质朴、忠厚。 孔乙己‚以读书为傲‛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 孔乙己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中封建科举的毒甚深。 孔乙己‚热心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的空虚、无聊、迂腐。 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地位卑下,已沦为笑料。 孔乙己‚无人关心‛表明他结局可悲。 四、细读课文,分析性格

1.从文中找出刻画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来,体会作者细致入微的感受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孔乙己教案】

2.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对孔乙己的性格分析。

(1)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2)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形象。写断腿后的形象:“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3)通过对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要面子的个性。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只

此一件长衫,说明孔乙己很穷;长期不洗不补,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补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长衫,是惟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由此深刻揭示出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

(4)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文中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他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是“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5)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显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

3.教师小结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孔乙己是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但后来由于自己并非真正地辛苦苦读、又好喝懒做,最终在人们的嘲笑声中以及在科举制度的摧残下,将要死去了。从孔乙己的遭遇中,体现当时国民的麻木不仁、冷漠无情的社会现实。

4.综合分析,归纳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至死不悟。

由此分析其性格:自命清高、迂腐、懒惰、死爱面子、自欺欺人。(板书) 5.口语训练,学生谈对孔乙己的印象。(可针对一些方面) (1)孔乙己是个可笑而又可悲的人。 (2)孔乙己是个可怜而又可憎的人。 五、小结

这一课时,我们抓住了小说三要素中的关键因素对人物形进行集中阅读,思考分析人物性格。并采用问题情境法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集中思考小说中表现的人物个性。

下一课时,将进一步了解孔乙己复杂性格形成的环境因素,并从细微处体会《孔乙己》一文的精妙之处。

附:板书设计

学习目标:分析孔乙己人物形象

孔乙己: 自命清高、迂腐、懒惰、死爱面子、自欺欺人。

第二课时

一、复习过渡

在本单元的“单元提示”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孔乙己》这篇文章的体裁属于小说。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本文体现出的小说三要素。

(学生小组讨论小说三要素在文中的体现) 明确:(板书)

人物:主角:孔乙己,性格:自命清高、迂腐、懒惰、死要面子、自欺欺人;配角:酒店老板、伙计、顾客等。

环境:社会环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环境:鲁镇的酒店。

情节:开端:从开头到孔乙己的出现;发展:从孔乙己的身份、被人取笑、卖弄‚学问‛到他的善良;高潮:从酒店中有人议论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到他瘸腿来酒店喝酒后走了;结局:孔乙己始终没有出现,大约的确死了。

二、品味语言

1.本文用词精练、深刻、生动传神。 请品味以下四个加点字的含义。

(1)“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里”,文中的这个“踱”字,活现出阔绰.的长衫主顾的身份地位和养尊处优、悠闲自得的神态。 (2)“排出九文大钱”,这个“排”字,生动表现了穷困的孔乙己数钱时缓慢的动作.姿态和显示他在酒店的特殊身份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他从不拖欠酒钱的好品格。后文“摸出四文”中的“摸”字,则形象地表明孔乙己境况的悲惨,由“排”到“摸”,写出孔乙己命运的重大变化。

(3)“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这里的一“慌”一“罩”,传神地写出..了孔乙己生怕孩子再向他要所剩无几的茴香豆时的慌张情态和动作,形象逼真地表现了这个善良、贫寒、迂腐的老年读书人的性格。

2.品味小说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明确:“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惟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作用的一句话: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明确: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复杂心态的一句话: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

这段话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想做清白的人又做不成,遭受众人一次比一次尖刻的取笑,处境十分难堪的孔乙己深感气恼和羞耻,想再作一次争辩又有些慌乱心虚时的神态。

(4)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三、比较阅读

请学生阅读《范进中举》一文的节选,与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两文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上的差异。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qg/447997/

推荐访问:孔乙己ppt 孔乙己教案设计教案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