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情感美文 > 爱情故事 > 韩非子的寓言

韩非子的寓言

时间:2018-05-07   来源:爱情故事   点击:

【www.gbppp.com--爱情故事】

韩非子的寓言 第一篇_庄子和韩非子寓言故事的不同

庄子和韩非子寓言故事的不同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一书。《庄子·寓言》中说:“寓言十九,借外论之。”但古今中外的有关人士对寓言及寓言文学的理解却不够一致。寓言真可谓人类文学中最不可思议的一种体裁,它故事中皆寄托着寓意。激情中多富有理性色彩,智慧中又不乏诙谐情趣。

中国寓言源远流长,并在很早以前就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国,形成了东亚寓言体系,与印度南亚体系和希腊欧洲体系鼎足而立。作为世界三大寓言发祥地之一的中国,“大概夏商之交已有口头寓言产生”,“现存最早见于书面记载的寓言,应算《国语》和《左传》中的某些故事”。战国时期是“寓言创作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中,随着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发展,人们的眼界逐渐开阔,思想也日益活跃,抽象的哲学与空洞的说教已不足以表达丰富的思想,不易被更多的人们所接受,于是寓言这种文学形式便应运而生并得以迅速发展。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广泛运用寓言故事论辩是非,陈述政见,不仅出现了纵横策士在游说时运用的一些十分优秀的寓言作品,而且还出现了以墨翟、孟子、庄周、韩非等为代表的一批比较成熟的寓言作家。

据统计,战国时代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中的寓言数量近千则,其中《韩非子》就有300则以上,《吕氏春秋》和《庄子》均有200则左右,《列子》和《战国策》也有近100则。这些寓言作品的创作,虽然不是出于纯文学的教化和审美动机,而只是充当陈情说理的工具,虽然形式上没有独立成篇和拟定篇名,而是基本上依附在散文母体之中,但是它们在中国寓言发展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尤其是《庄子》和《韩非子》这两部杰作,其寓言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各具特色。

一、思想内容上的相异之处

《庄子》寓言体现了道家学派的主张,《韩非子》寓言表现了法家学派的观点。《庄子》和《韩非子》在先秦诸子哲理散文中,分别是道家学派和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二者均主要以寓言故事为载体,出色地反映了各自的政治主张、哲学

观点。

“道”是庄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庄子把“道”看做世界最高原理,认为道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是世界的终极根源和主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庄子·在宥》),人们只要通过“虚静”、“心斋”、“绝圣弃欲”,就可以体悟“道”,进入“道”的境界。《庄子·知北游》有一则东郭子向庄子询问“道”的寓言:庄子首先肯定地回答“道无所不在”,然后依次告诉他“在蝼蚁”、“在梯稗”、“在瓦甓”、“在屎溺”,最后强调说,“汝性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这就反复告诫人们,大道不简秽贱,处处有之。《庄子·天运》中“孔子游于卫”的故事,先后将“陈之刍狗”、“推舟于陆”、“桔槔俯仰随人”、“猥狙衣周公服”、“丑人效颦”等寓言组织在一起,反复论证,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寓意,即借师金之口,批评孔子遨游于仁义之域,卧寝于礼信之乡,“劳而无功,身必有殃”,只有去智绝圣,如桔槔随人,才能自然而然地进入无何有之乡,达到真正与天地万物相通的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界。

“任自然”、求“无为”是道家学派的核心内容,《庄子》中不少寓言体现了这一思想。如《庄子·应帝王》中的“浑沌之死”,说南海之帝倏和北海之帝忽,为了报答中央之帝浑沌的善待之恩,尝试着为浑沌凿人皆具有的七窍,结果“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至乐》中的“鲁侯养鸟”,说鲁侯得到一只止于郊外的海鸟,为之“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结果使鸟“眩视忧悲,三日而死”。这两则寓言从反面说明不顺应自然而企图有所作为,其结局是悲惨的。又如,《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通过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与“今臣之刀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的比较,用庖丁目无全牛而“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的事实,说明何以养生、处世以致“保身”、“全生”、“尽年”的道理。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创作的寓言全面地宣传了他的法治思想。韩非子是新兴地主阶级代言人,他继承了商鞅的“明法”、申不害的“任术”、慎到的“乘势”理论,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了以法为核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学说,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理论基础。《储说》中的200多则寓言,不仅有强调“必罚明威”、“信赏尽能”、“慎言独断”的,而且有说明“明主之道”、“臣主之理”、“臣下之节”的;既肯定了严刑峻法的重要性,又突出了教条保守的危害性,有时甚至宣扬了驾驭权术的必要性。如《内储说上》:“韩

昭侯握爪而佯亡一爪。求之甚急,左右因割其爪而效之。昭侯以此察左右之诚不。”寓言对韩昭侯玩弄手腕“以此察左右诚不”的做法,归之为“挟知而问”之术,这充分说明作者对此举动的态度是称道的。

此外,《解老》中的“詹何猜牛”,告诫人们主观臆测是非常危险的;《外储说左上》中的“齐桓公好服紫”,说明执法者应率先垂范,以身作则。《难一》中的“自相矛盾”,指出了“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的道理,这是韩非矛盾学说的寓言体现。用逻辑学的话说,两个相互否定的命题是不能同时成立的,二者不能同时为真。韩非的主观意图是说明法治与礼治的根本对立,着意批判儒家宣扬的礼治思想,为法治战胜礼治制造理论根据,但它确实客观地揭示了当时儒法两种思想根本对立的现实。

二、题材来源的相异之处

《庄子》寓言题材比较广泛,来自自然的、历史的、现实的,应有尽有;《韩非子》寓言题材比较单一,多来自历史故事。《庄子》中的寓言,据统计,共261则,其中取材于动物或植物的有34则,取材于人物的有227则。在人物寓言中,直接与庄周其人有关的故事14则,人物与动、植物参半的故事5则,只有人物形象(包括传说人物、历史人物、虚构人物等)的达208则l圳。如,黄帝、神农、浑沌、离朱、河伯、海神等都直接取材自神话传说,鲲鹏、凤凰、海鸟等动物形象也有原始神话传说的蛛丝马迹。历史人物,如孔子、老子、列子、颜回、曾子、许由、宋荣子、孙叔敖等,他们在《庄子》寓言中出现,多不是还原性描绘,而是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历史的真实性,成了新的人物形象。《庄子》寓言为了表达的需要,还随意驱遣,虚拟了一些稀奇古怪的人物名字,如无所谓、孟子反、大公调、无穷、无始、子祀,等等。

《韩非子》中的寓言,据统计,共340则,其中取材于神话故事的有5则,引述民间故事或将格言故事化的有75则,加工历史故事的有260则。春秋战国时代,历史学很兴盛,诸子百家、游客策士往往引述先人事迹来印证自己的主张,使历史故事转化为寓言故事(其关键就是具有了寓意和讽喻性质)。这种现象,《庄子》中虽为数不算少,而在《韩非子》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如“晋文公攻原

得卫”(《外储说左上》)由《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与《国语·周语》有关记载演化而来,“宋襄公与楚人战于涿谷上”(《外储说左上》)由《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宋楚泓之战演化而来,“纣为象箸”、“棘刺母猴”、“滥竽充数”、“唇亡齿寒”、“扁鹊见蔡桓公”等,均是加工改造的历史故事。有人统计,《韩非子》仅取材于《左传》和《战国策》的历史故事就达80多个。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中,有明主暴君的故事,有忠臣奸党的故事,也有士人愚者的故事。《喻老》中的“目不见睫”,讲的是楚庄王听了大臣杜子“目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的劝喻,而取消了讨伐越国的决定的事。《外储说左上》中的“郢书燕说”,讲的是燕相国向国君解释郢人在信中误写的“举烛”二字的含义,而使“王大悦,国以治”的事。《和氏》中的“和氏之璧”,讲的是献玉璞的楚人,先被厉王“刖其左足”,又被武王“刖其右足”,到文王时,才“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的事。《韩非子》寓言,在历史典籍中广采博收,无所不为,这“不仅确立了中国古代寓言取材于历史故事的优良传统,还加强了寓言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拓宽了春秋战国寓言题材的领域”。 即使是取材于历史的人物,《庄子》和《韩非子》也都按自己的思想立场进行加工改造,使之成为变形了的寓言化形象。如孑L子这位儒家大师,在《庄子》和《韩非子》中均先后出现20多次。《庄子》一书,大都“借孔子之躯,以嵌庄子之魂”。如《庄子·人间世》有一段孔子论“心斋”的故事:颜回要到卫国去劝君王施仁政,请求孔子该如何做。孔子在一一否定颜回的设想后,告诉他要专心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在这则寓言中,孔子成了一个醉心虚无的道家学派人物。韩非受庄子等诸子前辈的影响,也改变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让历史人物说话,使之反映自己的思想观点。“韩非把孔子改造成了法家人物形象,借助这位大权威的口宣传严刑峻法的学说”。如《内储说上》:“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子贡以为重,问之仲尼。仲尼曰:知治之道也。夫弃灰于街必掩人;掩人,人必怒;怒则斗,斗必三族相残也。此残三族之道也,虽刑之可也。且夫重罚者,人之所恶也;而无弃灰,人之所易。使人行之所易,而无离所恶,此治之道。”在这里,孔子俨然成为法家的代言人。其实,“刑弃灰于街”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之一,此时孔子已去世100多年,但是韩非子把商鞅之法说成是殷之法,又假托于孔子,从中可知这故事是虚构的,其目的是借孔子之口宣扬法治思想。

三、组织形式上的相异之处

《庄子》寓言夹杂文中,没有独立地位;《韩非子》首创结构宏大而又相对独立的寓言群落体制。

先秦哲理散文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进行说理。但《庄子》中的寓言与《孟子》、《韩非子》等其他诸子著作及《战国策》、《国语》等历史著作中的寓言不同,寓言在庄子及其后学手里不仅是一种文体,更是一种智慧的诗性形式,是体“道”的艺术手段,它体现的是“道”的精神和物心交融的审美情趣嘲。《墨子》、《孟子》寓言数量较少,《列子》、《吕氏春秋》寓言数量增多,但无论多少,都不过是为了表达思想、论证观点而列举的例证而已,寓言故事贯穿于应对辩难之中,没有取得独立的地位。《庄子》的绝大多数文章虽然都有几则寓言故事,有时也有寓言中套小寓言的群落,但基本上也没有改变论证论点、不能独立存在的状况。如《庄子·外物》中的“涸辙之鲋”这则寓言,是庄子指斥不肯贷粟的监河侯时,讲的一个关于车辙中鲋鱼受困的故事,它很好地倾吐了庄子忿然不平的心情,有力地表达了要少说空话、大话而多做实事的思想,辛辣地讽刺了那些只讲好听话而不肯用实际行动救助别人的人。《庄子·逍遥游》是一篇谈论人生哲学的专题论文,宣扬“逍遥乎物外任天而游无穷”的思想。但它不像一般意义的论说文那样以理论的说明与论证为主,不主要靠演绎、归纳、分析等逻辑方法推论。而主要靠寓言故事的有机组合来构制。全文除几处点明主旨的语句外,几乎全是寓言。开篇以大鹏怒飞和“汤之问棘”为主干,穿插“蜩与学鸠笑之”以及朝菌、蟪蛄、灵龟、大椿等形象,说明大、小之物各有所待,不算真正逍遥;接着由主要写物到主要写人,宋荣子“辨乎荣辱”、列子“御风而行”亦若此矣;然后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观点,并用“尧让天下于许由”、“藐姑射之神人”、“大瓠之种”、“不龟手之药”等寓言故事加以论证;最后在关于大树与狸狴无用还是有用、有大用还是小用的论辩中,升华出主旨——无用即大用,只有“无所可用”,才能在“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永作绝对自由的逍遥游。

《韩非子》寓言少数散见于各篇,作为说理的论据使用,而多数集中在一起。在表现形式上的独到之处,就是“完成了结构宏伟的„寓言群‟这一新体制”。“寓言

韩非子的寓言 第二篇_庄子和韩非子的寓言比较

《庄子》和《韩非子》的寓言比较

我国是世界上寓言产生较早,留下的作品也较多的国家之一,可以同印度、希腊媲美。远在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大量寓言已见于文字记载,在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如《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主张或进行辩论,创作或引用了许多优秀的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喻或讽刺的故事,结构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生物,也可以是无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这不仅是《庄子》、《韩非子》寓言的相同点,也是世界各国寓言的总格式。

从形式上看,他们的寓言都是夹杂在散文中的,并非单独成篇。

《庄子》中的名篇《逍遥遊》,一起笔:“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乌,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韩非子》的大量寓言被集中在《说林》和《储说》里,称之为“说”而并没有直接用“寓言”二字来命名。可见他们两人的寓言均未独立成篇。

从内容上看,他们认为人们是否有学问,在于实际,不在于形式,都讽刺那些无真才实学,专门招摇撞骗、弄虚作假,最终自欺欺人的伪君子,同时强调用实践来检验的重要性。比如韩非子的《滥竽充数》,庄子的《鲁少儒》。 从思想上看,都由表及里地阐述了朴素的唯物辩证法,以寓言形式说明看待任何事物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庄子人间世》中的《不材之木》。这则寓言本意是说祸福是相因依的,引申为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要透过表面看到本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的《买椟还珠》讽刺了主次颠倒的卖珠者,也讽刺了只重形式,不问内容的买椟者。

抛开他们的相同之处,二者又具有其各自更有价值、更引人注目的独特风格。 庄子是哲学家,但他浸入了文学的领域,是一个具有“浪漫的态度,诗的情趣”的“诗人”。恩斯特、卡西尔说:“把哲学诗歌化,把诗歌哲学化———这就是一切浪漫主义思想家的最高目标。”庄子作为浪漫主义思想家,追求并实现了这一目标。他以诗人般的想象力,凭着莲花妙笔,赋予理念以形态、生命。其中对神人的描写最能突出表现这一特色。

《庄子》除在理念上的变形外,还在事物形态、事物功用、人物行为、人物心理等多方面进行变形,使作品呈现出怪诞感、奇诡感、变幻感。如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非但不哭,反而“箕踞鼓盆而歌,”这表明了庄子的生死观,他认为人的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就如同昼夜更替一样,不受人控制。

总之,《庄子》借助各种变形,不拘于历史,不拘于实物,让思绪随意翱游;追求心目中的理想境界,体现难以抑制的热情,他幻想了一个超离现实的“无何有之乡”,为追求这个崇高的绝妙境界,他对宇宙人生进行了艰深的探索,并讲了有名的鲲鹏故事,借它来比喻“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至人。读《庄子》知道庄子提出的理想带有虚无色彩,但他对现实的认识是清醒的,批判是尖刻的。

《韩非子》评议以准确、精练、生动、犀利为特色,为后世作家树立了榜样并提供了驾驭文字的经验。

首先,他反对复古倒退,坚持进化发展的历史观。韩非继承和发扬了荀子“法后王”的学说,批评了“法先王”的复古主义主张,这恰好与庄子是背道而驰的。他认为历史在不断发展进步,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也都在发展变化。《无人入涧》和《子产相郑》两则寓言,从正反两方面劝戒君王必须施行严刑峻法,以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其次,反对唯心主义,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他不但继承了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而且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观念。

第三,反对教条主义。“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可见墨守成规、思想僵化的人是非常愚蠢的。要想不劳而获更是行不通的。

第四,说理透彻,逻辑严密,他在辩论中不仅有立论、驳论,而且有问有答,灵活多样,变化自如。最为鲜明的代表作是《自相矛盾》,指明“夫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韩非寓言反映面广,大至国家兴亡,小至个人生活,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一不成为其写作题材。

无论是《庄子》还是《韩非子》,它们对后世创作的影响非常大,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魂宝。尤其是《庄子》,他和屈原的作品一样,可以说是“衣被辞人,非一代也”。

韩非子的寓言 第三篇_寓言故事看韩非

从寓言故事看韩非思想

说道先秦诸子百家,能让人想起许多优秀的思想家。由于战乱的祸害同时带来的言论的极度开放促使了这场永远分不清孰对孰错的辩论。要说品读百家经典,总能感叹儒家的博学,墨家的侠义,道家理性的辩证思考,但要说最有意思的,多数人要说是法家的《韩非子》。韩非子闻名于他的朴素论证法。所谓朴素论证,简单来说好比现在的归纳法,就是用大量的例子,多点一线地论证观点。读韩非子的文章是非常享受的一件事。韩非子虽然是口吃,但笔头功夫如行云流水,不仅在他说明治国方针是大量用到了故事,寓言,甚至有《外储说左上》四篇专门通过各种各样的故事来形象地说明问题的文字。诚然,故事多也会让人觉得法家,到底是不是能降大任于斯的学派,怎么竟日在说些“守株待兔”,“郑人买履”?且慢,胡说胡有理,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背后,蕴藏着韩非怎样的智慧呢?

矛与盾

要说矛盾,要从道家的辩证思想说起,后些朝代所谓的“儒表法里”,其实没说全。法家最深一层的思想有道家的影子。《道德经》中说道:“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说的就是儒家所谓的礼乐,正是因为社会上道德败坏,君主才要强调礼乐来维护道德;同样,现今君主维护礼乐,恰恰说明了社会的礼崩乐坏。韩非对这一观点加以利用和继承,用于反驳儒家的礼治。众所周知,儒家是提倡礼治的,要用道德品质来管理国家。《韩非子·难势》对此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论证。

(先设立公认的大前提)

夫尧、舜生而在上位,虽有十桀、纣不能乱者,则势治也;桀、纣亦生而在上位,虽有十尧、舜而亦不能治者,则势乱也。

在说明“势”能让无论品德高尚或败坏的人同样约束人民的同时,背后其实还指出了即使是贤人,也要有权势才能治理国家的道理。否则就像孔子,虽为圣人,言论思想仅限于弟子之间。

(再树立所谓的矛和盾)

客曰:“人有鬻矛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这样,只要有权势就能约束他人的一根矛就做好了,就差一面盾了。”

夫贤之为势不可禁,而势之为道也无不禁,以不可禁之势,此矛盾之说也。夫贤势

之不相容亦明矣。

啊原来盾在这里,在于儒家深信不疑的贤治。品德高尚的人是不受约束的,这样,什么都能约束的势治就和不受约束的贤治发生了矛盾,用权势来治理天下和用道德来治理天下不能共存。说道这里你可能就要问了,不能共存怎么了,你用你的权势,我用我的道德没看出哪里不对啊。不过,刚才说过,贤人若不给他权势是没办法治理国家的。这是典型的搬起儒家的石头,砸了儒家的脚。

精彩!一个流传千古的自相矛盾的故事跃然纸上。不过,韩非的论证是韩非的逻辑,贤人来治理国家固然好,桀纣来这里国家固然不好,但是人不是一尘不变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让实习的君主变得贤能,势治和贤治未必不能统一。

不管怎样,矛盾这一说不仅对后世的思想有重大影响,在后文中将要提到的寓言中也能体现。将它置于寓言之首,说明它多少有些贯穿的东西在里面。

内容与形式

内容与形式是先秦诸子百家经常讨论的话题。这两样东西不是空的,包括许多实际的东西。比如文章的文采,内心的高尚和外表的华美等。

关于文章的文采,是由于当时许多人批评墨子的文字毫无文采可言。韩非说了两个故事。 (一)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二)

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这当然就是我们熟知的“秦伯嫁女”和“买椟还珠”。这是为墨子一记响亮的辩护。华美的文采有时不就好像这装饰过盛的盒子和比女儿还漂亮的随从,喧宾夺主,反而掩盖了文章本身的内容。从这里不难发现韩非子的态度:更重内容。

关于高尚与华美,要先从儒家说起。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

儒家学说认为,君子要体现出他的道德水准,必须有虎皮这种形式是上的东西来体现。如果把犬羊的毛皮和虎皮拿来,都去掉花纹,还有区别吗?没有区别。所以内心的高尚和外表的华美,或者说是人的文采,气质修养是统一的,密切相关的。

而韩非子为了反驳这种观点(根本上为了反对礼乐制度),就有这样几说。

和氏之璧,不饰以五彩;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韩非子·解老》

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韩非子·显学》

显然,韩非子把内在的美好和外在的形式比作放在同一个器皿里的冰和炭,比作寒暑,不能共存。从这里,不难发现道家思想的痕迹(上文有提到)。

这样,韩非得出了一个结论。

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韩非子·解老》

礼乐,文采就好比人的装饰。

【韩非子的寓言】

这样又形成了矛盾关系,儒家越是维护礼乐制度,就越是说明人性,人心不好,而我们知道,孟子有他著名的“人皆可为尧舜”一说,微妙地说明了人心向善,或者说性本善。又一次从儒家的逻辑中反驳了礼乐。当然,这也是从韩非基于道家的理论的逻辑。儒家就说,一个人越是衣冠楚楚,越是有礼有矩,就越是说明了人心的美好。但这样根本的逻辑出发点的对错问题去讨论是没有意义的,若要讨论就好像小孩子在玩石头剪子布,谁赢就听谁了。

守旧与创新

《史记》载:“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韩非倍受秦王嬴政的赏识。韩非的理论是反对守旧,面向未来的,不妨先来看看孔夫子的政治理想。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

周朝的礼乐是多么丰富而完备啊,多想回到周朝的时代。不只是孔子,还有许多学派都要回到过去,在此不一一列举。而倍受秦王赏识的《五蠹》一文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韩非子·五蠹》 还有。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这不就是小时候爸妈也讲,初中了课文也讲的“守株待兔”和“郑人买履”吗?回忆当时是怎么讲的,大概是不能死脑筋,一味地守旧。现在知道了,守的的是什么旧?不正是反驳了那些沉迷于尧舜,周朝所谓完美的社会制度的哪些人吗?对于这些,韩非有这样的消极评价。【韩非子的寓言】

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世之学乎?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韩非子·显学》

他就说了,儒家八派,墨家三派,都自称是正统的儒家,墨家,谁知道哪个才是真的呢?同样,尧舜已经死了,你们现在都自称要回到尧舜,谁知道尧舜时代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连现在还存于世间的儒家自己都分不清自己的学说,要怎么去分清几百年前的尧舜的学术说呢?

这样,韩非的态度就很明显了。守旧就好像那个等着兔子撞死的宋人一样,为人耻笑。

虽然最终,韩非因为小人的谗言而死于非命,但他的政治理想,其实算是实现了。不仅秦国就是用了继商鞅变法后的法制制度,法家的理论对后世法学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韩非这样一个有口吃的人,用笔,用他的故事在先秦诸子中打出一片天,脱颖而出,在为他有趣的寓言故事津津乐道的时候,也会赞叹他以及法家的伟业。

韩非子的寓言 第四篇_韩非子寓言

韩非子寓言选

自相矛盾

矛和盾是古时候两种武器,矛是用来刺人的,盾是用来挡矛

的,功用恰恰相反。

楚国有一个兼卖矛和盾的商人。一天,他带着这两样货色到街上叫卖,先举起盾牌向人吹嘘说:“我这盾牌呀,再坚固没有了,无论怎样锋利的矛枪也刺不穿它。”停一会儿,又举起他的矛枪向人夸耀说:“我这矛枪呀,再锋利没有了,无论怎样坚固的盾牌,它都刺得穿。

这个商人窘得答不出话来了。

酒酸与恶狗

宋国有位小生意人开了一爿酒家,专门出售陈年佳酿。这爿 酒家窗明桌净,买卖公道,还在门 前高高竖起一杆青旗,行人在几里地外都能看见酒旗招展。顾客一进门槛,店小二就笑脸相 迎,殷勤接待。了封,卖不出去,都发酸变质了。

按理说,这爿酒家应该是生意兴隆的;可是偏偏相反,常常整天不见一个顾客,十分冷落。 一坛坛老酒开

店主苦思冥想找不出原因,只好去请教附近一个老头儿。老头儿沉吟了一番,问他:“你的 看门狗凶不凶?”店老板挺纳闷地说:“凶啊,可这跟卖酒有什么关系呢?”老头儿拈着胡须 笑道:“人家怕你的恶狗。恶狗守

在门口,见人就咬;酒再好,还有谁敢来买呢

郑人买鞋

【韩非子的寓言】

有个郑国人,想到市上去买一双鞋子,便先用一根稻草量了 量自己的脚,作为尺码。但临走时,却把尺码

丢在家里,忘记带去。

“我忘记了带尺码来,让我赶回去把尺码拿来再买。”说罢,拔脚就跑。

这样一来一往,等他从家里拿了尺码再到市上时,鞋店已关门打烊了,他终于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知道了这事,就提醒他:“你为自己买鞋子,可以直接穿上试试大小,还要什么尺码呢

买鞋的人回答说:“我是宁肯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

讳疾忌医

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侯。他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对桓侯 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 肤里,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侯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待扁鹊走了以后 ,桓侯对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

医治没有病的人来夸耀自己的本领。

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侯,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侯不理 睬他。扁鹊走

他到了市上,走进一家鞋店,看见一双鞋子,觉得很中意,可是一摸口袋,尺码没有带来,

忙对店员说:

旁边的人听了,不禁发笑,就问他说:“照这样说,就用你的矛枪来刺你的盾牌。结果会怎 样呢

了以后,桓侯很不高兴。旧不理睬他。

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侯,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 重了。桓侯仍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侯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侯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

问扁鹊。那还有什么办法呢?

现在桓侯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我也无法替他医治了。

杀猪教子

曾子的妻子上街。小儿子扯着娘的衣襟,又哭又闹,要跟着 去玩。曾子妻被闹得没有法子, 就弯下腰哄他说:“小乖乖回去吧,妈妈回家来就杀猪给你吃。”小儿子咽着口水,方才罢 休。

妻子从街上回来,只见曾子正拿着绳索在捆肥猪,旁边还插着一把雪亮的尖刀。妻子慌了, 连忙跑上去拉住他说:“你疯啦!我是故意骗骗小孩子的。”曾子严肃地说:“你怎么能欺 骗孩子呢?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只会学着父母的样子,现在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孩子去欺 骗别人。做母亲的欺骗自己儿子,做儿子的不相信自己母亲,这样还有家教吗?”曾子说完, 就一刀戳进猪的喉咙里。

子罕不受玉

宋国有个乡人很爱夤缘攀附。

有一次,这个乡人弄到一块未经雕琢的浑玉,心想拍马屁的机会又来了,连忙捧着这块宝玉 跑进官府,献给新上任的京城长官子罕。子罕执意不收。马屁鬼胁肩谄笑说:“这块宝玉啊 ,只配给您这样德高望重的

君子做器具,那些贪财爱贿的小人可不配用。您大人收下吧。

三人成虎

魏国被赵国打败了,因此魏国的太子和大臣庞恭将要送到赵

国的首都邯郸,充当人质。临走时,庞恭对魏王说:“要是有人跑来向你报告,说大街上跑出来一只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摇头说:“

我不相信。大街上哪里来的老虎魏王迟疑了一下,仍然摇头说不信。

要是接着有第二个人跑来报告,说大街上发现了老虎,您相信不相信【韩非子的寓言】

“请你不要再罗苏了 ,”子罕正色答道,“

你把块玉看作是宝贝,我呢,把不收你这块玉看作是宝贝。

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里,肌肉里,肠胃里,不论针灸或是服药,都还可以医治;病若 是到了骨髓里,五天以后,桓侯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桓侯不久就死掉了。【韩非子的寓言】

庞恭再问:“

如果马上又有第三个人跑来报告说大街上有只老虎,您信不信呢魏王点头说:“

我相信了。三个人都这么说,一定不会有假。

庞恭起身说道:“谁都知道,大街上是不可能有老虎的,可是当三个人都说有,大王就相信 了。现在邯郸离魏国比从这儿上大街远得多,在大王面前说我坏话的又何止三人,请大王明 断是非。他了。

果然如庞恭所料,他一走,就有很多人到魏王面前大造谣言,以至当他从邯郸回来后,魏王 再也不愿召见

1.螳螂捕蝉

园中有一棵榆树,树上有一只知了。知了鼓动翅膀悲切地鸣叫着,准备吮吸些清凉的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正在它的背后。螳螂伸出两只像砍刀一样的前臂,打算把知了逮住吃掉。它正要捉知了的时候,却不知道黄雀就在它的后面 。黄雀伸长脖子,想啄死螳螂吃掉它。它正想啄食螳螂时,却不知道榆树下面有个拿着弹弓的小孩,把皮筋拉得长长的,正在瞄准它。 孩子一心想射杀黄雀时,却不知道前面有个深坑,后面还有个树桩子。这都是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害的表现呀!

寓意:目光短浅的人在追求眼前利益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后面隐藏着的危险。

看看前段时间的三聚氰胺是不是这样,利字当头,什么都是可以放在后面的,却不知道毁灭的人类自己,更何况现在的环境,怎一个“污”字了得啊! 原文:

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

2.守株待兔

宋国有个种田的人,他的田里有棵树。 有一次,一只兔子跑过来,由于跑得太急,一头撞到树上,把脖子撞断死掉了。这个人毫不费力地拣到了这只免子。打这天起,他干脆放下农具,连活儿也不干了,天天守在这棵树下,希望还能捡到死兔子。兔子是再也检不到了,他的行为反倒成了宋国人谈论的笑料。

寓意:收获从劳动中来。不要因为一次偶然的收获,就放弃了勤劳的美德。

我们经常也这样,羡慕别人不劳而获,于是自己也可以放弃以前的努力,就等那个涂兔子上门来撞树,岂

【韩非子的寓言】

不知那兔子正在笑这些蠢人养了一片草正在大快朵颐呢!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韩非子·五蠹》

3.和氏之壁

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璞玉,拿来献给厉王。厉王叫治玉的匠人鉴定,匠人说:'这是块石头呀!'厉王认为卡和欺骗了自己,因而砍去了他的左脚。 等到厉王死去,武王登上王位,卞和又拿了那块璞玉来献给武王。武王叫治玉的匠人鉴定,匠人又说:'这是块石头呀!'武王也认为卞和欺骗了自己,因而砍去了他的右脚。 武王死了,文王登了王位。卞和便抱着那块璞玉到楚山脚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直到流出血来。 文王听说了,便差人去问他,说:'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多得很,为什么独独你哭得这样伤心呢?' 卞和说,我并不是为砍断了脚而悲痛啊!我悲痛的是把宝玉称作石头,把忠心耿耿的人叫做骗子,这是我所最伤心的呀!' 文王便叫治玉的匠人整治那块璞玉,发现是一块真正的宝玉。于是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

寓意:世界上最悲哀的事,莫过于把宝玉当作石头,把好人当成骗子。

最悲哀的还有不知道什么是标准,关键在于现实社会虚假太多,眼花缭乱,无法判断啊! 原文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毙,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毙,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4.击鼓戏民

楚厉王与百姓约定,如果遇到了敌情,就击鼓为号,召集大家前来守城。 一天,厉王喝醉了酒,胡里胡涂地拿起鼓槌猛敲。百姓们听到鼓声,都惊慌地跑了过来。楚厉王连忙派人制止,说:'我喝醉了酒,击鼓和身边的人闹着玩。这鼓打错了,请大家回去吧!' 百姓们一听都回去了。 过了几个月,敌人真的来入侵了,厉王赶紧击鼓发出警报。但百姓以为厉王又是在跟大家闹着玩儿,因而没有一个前来守城。厉王只好更改了原来的命令,重新申明了报警的信号,老百姓这才相信。

寓意:在事关重大的事情上,千万玩不得儿戏。如果拿原则问题开玩笑,就会失信于民,招致大祸。

我们在生活中也是听了足够的预言,最后对真理也半信半疑。甚至谎言太多,不知所从了! 原文: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5.鲁人搬迁

鲁国有个人擅长打草鞋,妻子很会纺白绸。他想搬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你到那里必定会变穷的。' 这个鲁国人问:'为什么呢?' 劝他的人说:'打草鞋是为了给人穿的,但越国人不喜欢穿鞋,习惯于打赤脚走路;织白绸子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不喜欢戴帽子,而喜欢披着长发。你想到用不着你们长处的国家去过日子,要使自己不穷,怎么办得到呢?'

韩非子的寓言 第五篇_浅析《韩非子》的寓言艺术成就

《韩非子》一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一、《韩非子》中寓言的深层意义

《韩非子》全书共10余万言,这部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内有寓言故事三四百则。其中巧妙地运用寓言故事来说理,取材于社会现实,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民间故事的寓言。这些都是韩非子对社会现象深入仔细观察后提炼出的,这些生动的故事,虽然出自特定的环境,但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以智慧和启迪。他的寓言浅近而深刻,幽默而冷峻,他把庄子以寓言说理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多了一些切近现实的因素,而少了几分道家特有的玄奥,堪称先秦诸子文章中的瑰宝。他的寓言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复杂纷纭、变化万千的现实生活,大至时代更迭、国家兴亡,小至个人荣辱,历代王侯,愚夫愚妇,均纳于笔下,可谓跨越时空,巨细无疑。其内容之广泛、事件之纷繁,形象之众多,均堪称先秦寓言之最。

二、韩非子的艺术成就

1.《韩非子》的文学艺术特色

《韩非子》的文学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取材的现实性,寓言故事的题材来源主要是引用和加工古代神话、民间故事;加工和改造历史故事;直接创作。这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qg/442895/

推荐访问:韩非子的寓言故事 韩非子的寓言成语
推荐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