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随笔 > 诗歌随笔 > 思想态度

思想态度

时间:2018-06-24   来源:诗歌随笔   点击:

【www.gbppp.com--诗歌随笔】

思想态度 第一篇_思想态度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年级:高三级 编写人:景斌 审核人:王仁杰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诵读:通过诵读,体会思想感情。

②品味: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的感情。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把握不同诗歌所表现的

不同情感,正确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在鉴赏评价

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借助意象挖掘感情。

教学难点:抓住形象、概括的语言,体会意象的特点。

考 点 剖 析

“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也是古诗查的重要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思想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

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

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这个考点,在古诗鉴赏题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

命 题 预 测

1、从近两年看,在对文本情感情趣、思想价值、态度观点的评价中,目前的试题还多从让考生在诗歌文本中指认的层面设题,即以某个句子或整首诗表达出了什么样的心情,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者是

否赞同前人的评价等为设题形式。如 “这首诗写到了„伤心‟,诗人什么伤心”,这种试题的答案,一般是指认性、单一性的。考生从熟悉诗歌的基础上去挖掘,去认同,就可依诗歌内容作答。

2、但是,诗歌鉴赏考查也有将思想感情态度等的评价,引向思想的多维度、意趣性价值的多向度、意象主旨的多义性、情感内涵的不定性等方面,这样的题更能体现考生对诗歌文本的个性解读与鉴赏。尤其是在新课程理念越来越深入到语文教学领域的今天,开放试题能鼓励探究创新,不以定向的大一统标准束缚考生,只要言之成理就允许见仁见智。

如全国卷诗歌鉴赏题“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一题,参考答案的说明: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 ;也可以答成“作者态度是„厚于竹而薄于石‟的,”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技 巧 透 视

1、加强古诗鉴赏基础知识的储备

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建立在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的。诗歌鉴赏是一个从形式到思想内容的过程,真正了解了形式美的内涵,方能探知思想内容的要旨和观点态度的正误。为此,平时应注重积累,多阅读一些古诗词名作,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水平;了

解古代诗歌产生的重要年代的一些基本社会特征;还要了解重要诗人的生平经历和艺术风格。

2、掌握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基本方法

(1)从诗题入手。诗题就是诗歌的眼睛,往往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2)抓关键词。关键词句,尤其是抒情议论性文字往往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诗词中的走向。

(3)整体把握诗意。读一首诗,如不从整体上把握其意境,是很难深刻理解诗的含义的。古诗讲究“起、承、转、合”,前面几句往往是为表情达意蓄势,最后的诗句才是诗人要表达的主旨。

(4)从现象到本质。诗歌的特点之一是委婉含蓄,有两种情形:一种是言在此意在彼,一种是用语含蓄隐晦。要读懂前一种诗歌,需要对相关的人事背景有所了解;要读懂后一种诗歌,注意全局把握整首诗的意旨。

(5)发挥想象和联想。创作诗歌需要联想和想象,鉴赏诗歌也离不开联想与想象。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为读者留下了相当大的联想和想象空间。透过一些关键字词,读者可以联系诗人本身,想象诗人创作时的心情、感受、处境等,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由己推人,从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6)从背景出发。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作者对特定的历史事实的感悟有关。联系背景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是很有帮助的。

因此,一定要重视诗词后所附的有关注释,这些注释,一般是交代创作的年代、缘由、经过、背景,往往能帮助考生准确把握全诗的思想主题。

(7)从典故解读入手。典故都有出处,因文人墨客的长期使用而具有固定的思想内涵。如能从典故出发,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8)了解诗歌的题材类型。不同类型的诗歌表达不同的主题和思想感情。

送别诗

诉说惜别之情;

缅怀先贤、追慕古人;

咏史诗、怀古诗

表达建功立业的愿望;

倾诉生不逢时的感慨;

借古讽今,感慨昔盛今衰

描写边塞军旅生活

边塞诗

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

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

羁旅诗 表现思乡思亲之情

思乡诗

表达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情感

3.诗歌内容鉴赏口诀

1.从题目认识对象 2.从字面读出感觉

3.从注释破解难点 4.从作者了解背景

5.从原作找到根据 6.从题干得到启示

7.从首联找到特点 8.从尾句参透主旨

9.从景物把握情感 10.从意境洞察心胸

评价作品思想感情应注意的问题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2、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

思想态度 第二篇_端正工作态度 提高思想认识

端正工作态度 提高思想认识

高世友

(二OO八年七月)

【思想态度】

在这阶段的训练中,使我重新认识了做为一名专职消防员在工作中应该怎样去做,也深深的体会到了当兵时的那句话“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其中的含意,我是一名大年龄的专职消防员与年轻消防员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使我在思想上有一定的思想负担,在工作中态度不端正,自己的思想走了下坡路。通过这次的思想教育和集中训练让我又重新认识了“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定义。

一、提高思想认识。

在前阶段的工作中我没有能很好的完成科室交给我的任务,这与我平时不能够认真学习文件精神及在思想上产生了一些动摇,面临单位整合使很多人有这样和那样的想法,自己的工作心态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使我不能够全心身的把自己投入到工作中去,产生了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通过这次培训我又重新认识了作为一名专职消防员,也

是一名党员要在工作中应起到一定的模范带头作用。

二、苦练业务技能。

在业务水平上我还有一定的差距,应该怎样去做,这使我在经后的工作中必须要注意也是一定要做到的,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技能水平,熟练的掌握各种器材的使用方法和性能,认真总结过去的实战经验,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专职消防员,能够坚决执行完成好单位交给的各项任务,作为一名专职消防员必须要知道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多么的重要,如果自己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那还怎么去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和保护自己的安全。

端正工作态度,提高思想认识和业务技能,改变过去的思想上不求进取,业务不过硬的状况,我将在经后的工作中搞好团结,配合同事们共同搞好科室及单位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思想态度 第三篇_浅谈工作态度

浅谈工作态度

作为企业的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应该有什么养的工作态度?运用什么样的工作方式?怎样看待工作结果?这些会直接影响到工作进度,工作质量及工作内容的实现,相关工作过程的好与坏,更是关系到工作结果的落实,而工作结果的产生公司日常运营所必需的节点因素。也就是说,每个员工所做的每件工作,其工作结果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所以,对于每个员工,都要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与学习中,不断总结、完善、创新自己的工作方法,通过强有力的工作手段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以期达到最好的工作结果。对待工作要像对待朋友一样,真诚、踏实、认真,而工作也会给人带来乐趣与回报。拥有一份正确、良好的工作态度,是每一个工作者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条件。在实际中,工作者往往会因为环境、薪水、个人的喜好,加之不同的经历、性格,每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都不相同,我要说的是,要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首先要有一个端正的工作态度,放好自己的心态,不要认为工作是负担,是谋生手段那么简单,要把它当成责任与消遣,用心去工作,这样才能具有成为一个合格工作员工的基本条件。

有端正良好的工作态度,对于顺利实现工作计划与目标就需要有一个合理、科学的工作方法,儿科学对路的工作方法也是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学习、总结中,逐渐积累领会的。如何才能掌握跟多先进、科学的工作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有敏锐的洞察力,忍辱负重的承受力,脚踏实地的执行力,在不断工作、学习中,善于总结自己和别人的优

点,吸取好的经验和方法,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

所以,作为企业员工,在工作中,一定要拥有很强的执行能力,要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监督、有结果、有汇报。

思想态度 第四篇_思想决定行动论文态度决定一切论文:思想决定行动,态度决定一切

思想决定行动论文态度决定一切论文:思想决定行动,态度

决定一切

【摘要】播种思想,收获行动;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要善于把规章制度的“硬”管理同人文精神的“软”管理相结合,既“管”且“理”,重“管”更重

“理”。

【关键词】思想 行动 态度 学校管理 规章制度

在当今教育改革百花争鸣的年代,作为学校管理者所常常思考的问题有二:如何搞好学校管理工作?如何提高自己管理能力?经过研读学习多篇学校管理方面的文章,让我在迷茫中逐渐清晰,同时又深感任重而道远。

做合格的管理者需具备较强亲和力、角色认识能力、目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管理能力、执行力、协作能力等等,这是作为一个管理者应当具备的基本技能。而这对于我来讲是全新的课题。

学习中,首先引起我在意的是:1.是什么事都想好好干--事必躬亲!2.是上级让干啥就干啥--马首是瞻!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这样做不全对,存在一些弊端。1.1事必躬亲,常常自己忙得焦头烂额,实际上工作效果并不佳,因我忽略了这需要团队效应,需全校每位教师都参与管理,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又是被管理者!而我要做的是去激励与授权,

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每人都有自主权,对本职工作可以行使便宜之权,只要我们的目标方向一致就可以了。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充分体现每个人在这个团队中的主导地位!不致于形成以下几种不良现象的产生:认为学校利益、单位形象、发展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让大家有依赖感,让干多少就干多少,至少不多;也不致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有活儿就推诿不是他该干的了,我干多了他干少了,甚至搬弄是非、口是心非,说的比唱的好听,对决策执行和任务落实大打折扣!1.2马首是瞻,完全听从上级安排,任命令与指示牵扯着鼻子走,最终成绩平平,没有突破与超越,甚至有时还有怨尤!从两方面考虑,究其原因:一是顺从听从的去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如不把自己的想象创造和自己的主见融入其中,那么,在工作中就会失去自我、失去自己的特色,你再认真完成也不会出色的!二是完全照搬上级意见精神,到我们思想中不进行消化吸收,不能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有效的变更改动,上级领导也不一定完全了解实际情况,就会导致政策与实情的纠结,老师心中不平,我也心中矛盾。因此,应及时与教师沟通,及时打开政策与实情的纠结及教师的心结,用我真诚与热情来唤起大家对工作的信心和快乐的情绪,共同创造出具有本校特色的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天地。对学生能实行快乐教学,我们怎不实行快乐工作呢。既然来上班,何不快乐充实的过呢?

如我们漫无目的的生活,就会出现和很多人一样的感

觉: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活着没有意思!这种病态我们想要吗?由此让人感到人的思想是多么的重要!一个思想能让你健康快乐,一个思想能让你消极沉沦!

有这样一句话; 播种思想,收获行动;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或者说:思想改变行动,

行动改变习惯,习惯改变性格,性格改变命运。我具体解释一下:

当想到要怎么做,或要做什么并付出行动时,这就是思想改变行动了,每一个行动都是由心中念想支持的。例如我们知道跑步有益身心,在内心产生要改善身体想法和相信跑步能让身体更健康的思想,并付出了跑步地行动后,就已经开始改变我们原来不跑步的习惯了。习惯改变性格,当我们习惯了跑步后,身体得到了锻炼的同时,内心也因为着一份坚持而改变了惰性,少了惰性,学会了坚持,以及努力的性格,使我们在无论做什么事时,都能因着一份追求,一份坚守,一份勤勉而得到好的收获与结果,这就是最后一句性格改变命运的寓意了。

命运最终是由思想决定的,所以我们说“思想有多远,我们才能走多远!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既然想到了就用心去做!不想做的总有理由,想做的总会有办法!只要大

家通过拓展自己思想,发展自己潜能,克服自己心理障碍,就能达到理想的目标。这就是对第一句话“思想决定行动”的诠释!那么具体做起来之后的结果效果如何?那就是态度问题了!下面我具体阐述第二句话:态度决定一切!一项任务不能按时完成或者不能出色的完成,确有诸多客观因素,但归根到底思想原因外,就是态度问题。没有不重要的工作,只有不重视工作的人。不同的态度,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从而导致不同的结果。据调查发现态度与成功的一些规律:成功一大要素与人的态度有着直接关系,如信心、责任心、积极、主动、果断、奉献、乐观等,这些因素了占80%以上。因此,我们做任何事情,成败关键在于做事的态度。能不能干成事就看你认真不认真,有没有坚强的信心和决心。这些大道理,大家都明白,可在具体的工作中,会不会很顺畅的疏通自己心中的纠结,形成良好的工作态度呢?

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要善于把规章制度的“硬”管理同人文精神的“软”管理相结合,既“管”且“理”,重

“管”更重“理”。 温家宝总理也说过,我们要变制度管理人为用文化来管理人。这也是我心中最纠结、最矛盾的地方!不知道“硬管理”与“软管理”,管与理之间的“度”应放在哪儿?首先规章制度他是一条准绳,是公平的法则。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规,班有班规,就连做个游戏都有规则!特别在一个团队中,更应规则第一,至于规则的必要

性就不多说了,假如没有了规则,没有了规章制度,光靠大家自觉性能否来维持这个团队的正常建设呢?毋庸置疑,没有规矩是不能成方圆的!因此大家都知道上级规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原则是绝对对的!但制度就是来制约人的,就会制约某些人的自由和利益,谁被制约了,触犯到谁利益,谁就不舒服!而学校的规则,校长是一个把持者,一心想为每个人的公平把持着,希望公平对待每一个人,不想被某一个人破坏,不想为哪一个人“放水”!可是今天触犯到张三,张三不满,明天触犯到李四,李四不满,最后张三李四都不满意了,到头来校长成“法海”了,成拆散破坏天规有情人的罪魁祸首了!最终矛盾都纠结到校长这儿来了,由对工作的不满到对我个人的不满了。其实我有时想:你修你的,我修完的!你干好干坏,对我也没什么太大利害!有时又想:我若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对大家公平吗?我是不是失职呢?这种纠结常常缠绕在我心中!

跳出纠结这个圈子再想,我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工作呢?我鼓励自己,不能随波逐流沉沦下去,一个人,如果你不逼自己一把,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也不会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对于制度和人文管理,理性和感性管理,尽量采取中庸怀柔的办法去解决,至于这个“度”如何把握?只有在实践中摸索,希望大家从自身做起,维护包括自己在内的团队规则,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工作态

思想态度 第五篇_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教案)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与作者观点态度”【教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常见的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

2.掌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与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方法及答题步骤。

【考点阐释】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所设的考点一般是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对其情感基调的把握,对其社会意义的分析和对其社会价值的评判,一般不单独设题,而往往与形象、语言或表达技巧联系在一起。

【读懂诗歌】把握高考七大热点诗歌题材特征

一 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

【题材特征】

严格地讲,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通过记游山水以表现对美不胜收的山水景物的流连与热爱。其鼻祖是东晋的谢灵运。田园诗主要指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其通过对山林田野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氛围,借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其鼻祖是陶渊明。到了唐代,山水诗与田园诗常常融为一体,代表人物有孟浩然、王维。

【内容情感】

山水田园诗表现的情感思想主要是赞美山河,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厌恶官场;憎恶黑暗,渴望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等方面,具体表现为三点:

(1)寄情山水的豪放激情。或描写大自然之雄奇壮丽,表达诗人的宽阔心胸与高远志向;或描写山水之雄伟壮阔,展现诗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或借奔腾的江河,变幻的景物,反映诗人热爱山川风物、追求自由的精神。

(2)心物相融的恬淡幽情。或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或以淡泊之语描摹闲淡心境,或表现诗人对自然的依恋、追求与热爱,或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或表达对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3)借景遣怀的沉郁凄情。或由灿烂之景引发诗人对山川永恒、人生短暂之叹;或借缥缈凄迷之意境,透露诗人失意怅惘心绪;或借异乡山水,表达客居孤寂思绪;或借凄风苦雨,寄寓贬谪忧愤;或借眼前山水,表达忧国忧民之情;或借瑰丽壮景、盎然春意反衬悲时伤世之痛。

【思想态度】

【常用技法】

山水田园诗的常用技法主要表现在写景抒情的方法上:

第一,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类手法的运用。【思想态度】

第二,写景常用的表现手法

(1)白描与工笔。白描,简单地罗列,简洁地描写。工笔,细致入微地刻画,重彩浓墨地描绘。如谢灵运的《登池上楼》:“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初景”是初春的阳光,“绪风”是冬季残留下来的寒风。“新阳”为新春,“故阴”是已过去的冬季。“变鸣禽”意为鸣叫的鸟儿变换着种类。本诗写了初春的风、阳光、池塘、春草、弱柳、鸣禽等,一句数景,每景必以准确的字眼形容,极其细腻。

(2)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

(3)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

(4)虚实结合

(5)动静结合

第三,常用的抒情方法

(1)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2)乐景写哀(反衬)

【课堂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天津桥春望 雍 陶[注]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 雍陶:晚唐诗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4分)2.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4分)

【解析】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

风飘扬。这自然界的美好春光,不减当年,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旧,人事已非。诗人透过茂密的树丛向北望去,尽管昔日高大威严的宫殿至今犹存,可是,那千官扈从、群臣迎驾的盛大场面,已不能再见到了。宫殿重门紧闭,画栋雕梁也失去了灿烂的色泽。当年曾经是日夜欢歌的上阳宫,已经变得一片寂寥,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面对着这番情景,诗人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答案1】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柳丝随风飘扬。(3分)这是一幅明媚绮丽的津桥春日图。(1分)

【答案2】对比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1分)诗的一、二句,作者先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三、四句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让人自然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3分)

二 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题材特征】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边塞征战诗到唐代进入黄金时代,并形成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王翰,另外王维、李白、杜甫等也都写过边塞诗。 这类诗的主要标志:

(1)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2)诗中意象多反映边地风貌与军旅生活。

自然景观类:黄沙、白云、冰川、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漠北、玉门关、黄河、沙碛、阴山、楼兰、蓟北、西山、受降城。

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刁斗、羌笛、胡笳、琵琶、战马、戈矛剑戟、斧钺弓箭。

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

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渭城曲》)等。

【内容情感】

边塞征战诗表达的主要思想情感:

(1)保家卫国、建立功勋的壮志豪情。或表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从军热情;或抒写将军出塞、驰骋疆场的丰功伟绩;或讴歌功业理想、不惜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这类思想情感主要表现在初唐时期。

(2)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或描写战争的激烈,表现将士勇敢顽强的英雄气魄;或描写豪迈从征,表现将士视死如归的勇气与大无畏的精神;或描写边塞环境的恶劣,表现将士不畏艰险的牺牲精神。

(3)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如大漠戈壁、玉塞萧关、冰川雪峰、火山热海等,这些边塞风景,常常充满一种昂扬雄壮的情感基调。

(4)征人思乡的情愁。征人思乡,或表现边塞将士久戍思乡的精神痛苦,揭示爱国与思乡的矛盾;或极写边地环境的恶劣与从军生活的艰苦,表现将士无法排遣的思乡深情;或写戍边生活的单调无聊,表达渴望归家的寂寥心情,等等。

(5)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或表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呼吁朝廷停止穷兵黩武的政策;或极写战事之惨烈,控诉边将的无能,朝廷的用人不当;或揭示军中的不公与腐败,谴责边将的骄奢、朝廷的昏聩;或讽刺帝王的好大喜功,引发对战争的思考,等等。

(6)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

【常用技法】

第一,要掌握一些基本方法,如修辞方面的:

(1)夸张 (2)对比 (3)互文 (4)用典

【思想态度】

第二,要立足于整体,有侧重地分析其技法。边塞征战诗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征战场面的描写,日常生活的撷取。其侧重点又有不同,有的侧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的着力于意境的营造,有的立足于情感的抒发。

(1)侧重于表现人物形象的,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2)着力于意境营造的,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课堂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遗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

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4分)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4分)

【大意】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一再命令那些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不要让敌人一兵一马从战场上逃回

【答案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3分)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1分)

【答案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2分)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1分)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1分)

三 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题材特征】

咏史怀古诗,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通过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形式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人名+咏”等。如李商隐的《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巷》、陈子昂的《燕昭王》《登幽州台歌》、杜甫的《咏怀古迹》《蜀相》《八阵图》等。

(2)内容为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李商隐的《马嵬》、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

【内容情感】

咏史怀古,往往是诗人借怀古伤今或叹个人命运的坎坷,所涉及的多是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人物、事件、古迹等。历史人物如屈原、吴王、贾谊、王昭君、曹植、诸葛亮、隋炀帝、唐明皇、杨贵妃、李煜等,历史事件如马嵬事件、隋灭、项羽自刎、安史之乱等,历史古迹如废都荒台、离宫旧苑、骊山、赤壁、新亭、隋堤、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等。作者借古自比,或感叹历史,或影射当今。

咏史怀古诗的思想情感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历览历史点滴,发表自己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观点。常常是一事一议,只发表看法,不含褒贬。如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乌江亭》。

第二类,悲吟古人际遇,感伤己之情怀。要么缅怀先贤,表达敬仰或惋惜;要么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第三类,借论古之得失,讽时劝世忧国。要么托古讽今,以历史对统治者进行嘲讽;要么以古鉴今,劝诫当朝莫走老路;要么忧国忧民,对国家命运充满担忧,对黎民疾苦表示同情。如杜牧的《泊秦淮》。

总之,对于咏史怀古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有评判历史、借古伤己、借古讽今三个角度。

【常用技法】

在艺术特征上此类诗歌具有“咏史”与“言志”(抒怀)相结合的特点。咏史只是手段,言志(抒怀)才是目的。在写作技法上,咏史怀古诗常常运用借景抒情、对比、化用典故、衬托、抑扬等艺术技法。

【课堂示例】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汴 河① 曲 (唐)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②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③事,共禹论功不较多④?

[注] ①汴河: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②隋家:隋王朝。③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乘坐的船只。④不较多:差不多。

1.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所发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这两首咏史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说明。(4分)

【大意】 汴水碧波,悠悠东流,望中一片无边春色。春色常在,但当年豪华的隋宫则已经荒废颓败,只留下断井残垣供人凭吊了。行人啊千万别望向长堤上的美景,那随风飘荡、漫天飞舞的杨花,仿佛正是隋代豪华消逝的一种象征,让人惆怅。

都说隋朝亡国是因为这条河,但是到现在它还在流淌不息,南北舟楫因此畅通无阻。如果不是修龙舟巡幸江都的事情,隋炀帝的功绩可以和大禹平分秋色。【思想态度】

【答案1】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喻伤今之意)。(2分)皮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实则巧妙地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2分)

【答案2】李诗以描写为主,触景生情;皮诗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角度独特。(意思对即可给满分)

四 赠友送别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思想态度】

【题材特征】

古代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为了求仕而不得不暂离家园,为了从军服役而不得不辞亲别友,为了赴任迁谪而不得不别妻离子,为了躲避战祸灾荒而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

这类诗的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此类诗常用如下意象:

①柳、酒、月、水四大意象。柳(柳枝、柳条、柳丝、柳叶、柳絮等):以“柳”寓“留”,以“青”托“情”,以“缕”谐“旅”,以“丝”代“思”,以软条拟柔情,以细叶状愁眉,以飞絮零落喻人生飘沦。酒:把酒壮行,借酒浇愁,以酒劝慰。月:一方面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另一方面月光普照大地,是离人们异地同心的见证。所以送别诗中的月总有一种寒冷孤寂的色彩。水:以水之纤柔象征离情的缠绵,以水之深淼象征离情的悠长,以水之清寂象征离情的凄切,以水之空濛象征离情无边。

②草(离情之漫长)、(孤飞之)雁、清泪、骊歌(离别之歌)、灞桥、南浦、兰舟、长亭、孤舟(帆)、古道、冷雨、清猿等意象。

【内容情感】

不同的人生际遇,不同的时间场合,不同的送别对象,所以送别诗表现的思想感情也不尽相同,主要分为四大类:

(1)哀婉凄伤的离别之愁。“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凄凉惨淡的意境与哀婉凄伤的离愁别绪是送别诗中最传统的基调和最常见的情感风格。特别是在送别迁客,送别落第举子,或客中送别、病中送别、佳节送别以及乍逢旋别中更易使人产生别易聚难、前途茫然的凄怆感。

(2)忧伤愤懑的不平之意。这类诗主要借送友自写胸臆、一吐块垒,或借别情来明心志(如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以反映个人命运际遇的变化或时代社会政治的情况,多见于迁谪、归隐时的送别诗,表达失意之情、愤懑之气。

(3)激昂慷慨的勉励之情。在一些宦游(为功名而游)而别、杀敌报国而别、新官上任而别的送别诗中,文人士子们更是胸怀大志,俟机报国,渴望“赢得生前身后名”,借送别表达激昂高亢、蓬勃奋发的精神。如岑参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4)劝勉慰藉的关切之意。这类诗劝勉慰藉与友情同在,借送别表达作者对友人关心、抚慰、牵挂、勉励之情。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常用技法】

(1)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诗人触景伤怀,常借落日余晖、明月孤帆、渡头柳絮、流水通波、江风寒雨、清猿北雁、浮云飞蓬这些意象,营造一种迷茫而悲凉、空廓而深沉的意境。先写景后抒情,一般叫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先叙别后写景,一般叫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大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这种技法常与拟人的修辞手法一起合用。例如杜牧的“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二首·其二》)。

(3)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或反衬)。冷色调的凄风苦雨,渲染出清冷萧瑟的送别环境,正好衬托离别的哀愁。暖色调的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使人物的感伤之情倍加沉郁。

(4)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或想象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或虚拟所到之地的民情风俗,或设想未来可能遇到的种种情景,或设想其别后的行旅之景和愁苦心境。这些想象实质上是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课堂示例】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①,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②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③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 ①离歌:离别之歌。②关城:潼关、函谷关。③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微霜”“鸿雁”营造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4分)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4分)

【解析】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诗开首用倒戟法落笔,点出出发前,微霜初落,深秋萧瑟。颔联写离秋,写游子面对云山,黯然伤神。颈联介绍长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长留。末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

【答案1】“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季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时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4分)

【答案2】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做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4分)

五 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题材特征】

咏物言志诗是指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类诗歌。其所咏之物可以是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山川日月、风雨雷电、器物玩好,等等。诗中的“物”或是描写的对象,或是抒情的对象。 那么如何判定咏物诗呢?

(1)从表达上看,或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总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而写景诗常常是写多个物(或景)。

(2)从题目上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例如虞世南的《蝉》、罗隐的《蜂》《雪》、齐己的《早梅》等。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例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黄巢的《题菊花》、于谦的《石灰吟》等。也有一些咏物诗不是以所咏之物为诗名,例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杜牧的《山行》等。

【内容情感】

从内容与主旨看,咏物诗大体分为五类:

(1)单纯咏物。仅仅状物之形貌,言物之神态,求其形似,却不赋予个人的感情色彩,最多表达诗人健康而高雅的审美情趣。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赞美春柳的轻盈姿态,仅透露一点对自然之物的喜爱之情。

(2)托物言志(寓意)。名为咏物,实则为了咏人与抒情。往往通过描摹物象写其特征与精神,融入个人的情感,或借物抒怀,或以物自喻,或感己伤时。如李纲的《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借牛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表达自己不忘抗金报国,为社稷苍生甘愿劳苦的心志。

(3)托物喻理。通过咏物来表达一定的哲学或社会道理。如苏轼《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道出只有主体与客体密切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来的道理。

(4)托物讽世。通过咏物来揭示或批判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如罗隐的《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赞颂勤劳无私者的同时,更讽刺那些不劳而获者。

(5)以物比兴(比喻)。或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如李白的《长相思(其一)》(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借孤灯、月亮、美人等以物寓情,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君王不能任用贤臣的悲哀,寄托诗人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苦恼。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mw/456573/

推荐访问:端正思想态度 端正保安的思想态度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