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随笔 > 诗歌随笔 > 语文学科基本情况分析

语文学科基本情况分析

时间:2018-05-31   来源:诗歌随笔   点击:

【www.gbppp.com--诗歌随笔】

语文学科基本情况分析 第一篇_语文学科之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语文学科之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云南楚雄州双柏县第一中学 刘忠伟

我们的祖国被称为“诗的王国”,诗歌是我们灿烂民族文化中一朵的奇葩,而且自孔子以下,在我们的文化母体中,形成了一种深厚的“诗教”传统。然而,随着中小学标准化考试制度的确立,为了适应标准化考试的需要,我们的诗歌教学却越来越背离了我们的传统,使我们现在的诗歌教学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也陷入了越来越多的困境之中。

一、对诗歌和诗歌教学的认识存在偏误

诗歌教学,首先就要了解诗歌这一文学样式。中国古代对诗歌的认识,有“诗言志”,“不学诗,无以言”等观念,可以说我们的古人,是把诗歌看作个人思想和知识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然而现在,我们却似乎不再去追问诗歌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了,一提到诗歌,只是简单认为诗歌就是抒情的作品,是高雅的艺术之类。正因为此,所以有学者说:“目前在中学语文老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还在于对诗的认识比较表面、陈腐、滞后,对诗的了解还停留在多少年前的老一套模式上。比如一谈起诗歌,很多人都会说‘诗歌是一种抒情的艺术’,诗歌在他们看来就是‘抒情加意象’。这几乎成为一个公式。”[①]而事实上,这种对诗歌的认识,它只能适用于对部分作品的解读,与发展中的诗歌是不相适应的。对此,唯一的途径就是:“尽可能地扩大我们的阅读范围和艺术视野。”[②]

另一方面,对“诗歌教学”这一教学活动,也存在某种观念上的偏误,这就是有不少老师认为:“只要扫清字词障碍,会翻译诗句大意即算完成任务,因而将其教学目标归位于识记的层面上。”[③]无疑,这种对中学诗歌教学功能认识的片面化,是仅仅只着眼于对诗歌语言和知识层面的一种狭窄认识。确实,诗歌的字词或是诗歌的内容,我们不可忽视,我们对名篇名作也需要诵读、识记,但是,在关注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更多的还应是关注诗歌的思想和情感因素,应更注重诗歌的涵咏功能。

二、诗歌教学的科学分析化倾向严重

华裔美籍著名诗人、学者叶维廉说:“诗人多不愿谈自己的诗,这,常常被视为一种烟幕。

一种故作的姿态。这是不大公平的看法,因为根深在诗人的意识里的美感视镜,是不容分析、解说的程序的;这种程序,无论你如何的诡奇,都会破坏一首诗的机心。诗不是分析网中的猎物。”[④]

使人不愿自己去谈诗,就是不愿把诗歌意象分解开来,然而我们现在的现实状况是,诗歌教学中的“分析”“分解”已经变得无孔不入了,有老师这样总结:“捉住真情,分析诗情画意,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捉住意象,分析诗歌意境,提高学生品味语言、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⑤]以北宋著名词人晏殊《浣纱溪》中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例,且看如何分析:在自然界,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完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宇宙规律。花,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花落去’可以是逝去的青春,失却的童心,也可以是一种大势已去,一种无法逆转的命运。在人们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时代,不如人意的事太多,所以这句词会诱发人们对往事和经历的联想,感叹人生之无常,生命之短促。而‘似曾相识燕归来’着笔的虽然是燕子,但是,活跃在一定空间的人不是也会有燕子般翩然归来重访旧地的生活经验么?在那一瞬间,人们不是会感到一切是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因而产生事过境迁、物是人非的无限感触么?可见,这词所表现的伤感惆怅之情,不是那种强烈的喜怒哀乐的体验,而是一种莫名的失落的伤感[⑥]。这里分析的不好么?当然不是!只是,要知道“月圆是画,月缺是诗”,诗歌因为其象征的手法,意义本来就该是不确定的,模糊的,或是朦胧的,我以为,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把诗歌分析得这么的透彻明晰,带一点朦胧,带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悟,更能让人流连忘返。

湖南的张建房老师曾指出:“长期的应试教育使诗歌教学和诗歌鉴赏成为技术主义、操作主义的陈词滥调”。[⑦]可以说,“应试教育”是诗歌教学越来越向技术化、分析操作化的方向迈进进而导致诗歌功能异化的根源所在,正因为此,不少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多从纯理性的角度进行注解,只注重字词的剖析、句子的梳理以及平仄、押韵辞格等有关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很少引导甚至完全忽略了学生对诗歌意境美的感受。

教学中,教师需不需要讲解、需不需要分析,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我以为,分析该是有限度的,我们不是为了分析而分析,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接受认知,一旦超越了限度,事情的本质就变化了,所以对于诗歌教学过于重理性分析,轻感性领悟的问题,恰如当代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北京教育学院的王家新教授所说的:“美国著名诗人弗罗斯特有一句很有名的话‘poetry is what get lost in translation’译成中文就是:‘诗是在翻译中失去的东西’。在听了一些中学的诗歌课后,我想起了这句话。诗,就是在这种教学中失去的东西。可以说,这样教诗教到最后,只能让学生远离诗歌!”[⑧]

三、诗歌教学太过局限于教材本身

语文学科的教学,其灵活性应该说是非常大的,不论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还是教材选择方面,都有很大的自由选择空间。但是我们现在很大一部分的教学,在教材的选择和处理上,却不乏一切以讲授课本知识为准则的现象,不涉及课本以外的内容,没有必要的知识拓展和延伸,也就是纯粹的“教课本”,而不是“用课本教”。

诚然,诗歌教学关注诗歌本身、关注诗歌的审美层面,注重文本内容,确实必不可少,可以起到“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能能力”[⑨]的作用,但是,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与文本、读者、作者、教师等多元对话的过程,文本的内容是已经成型的、固定的,它的内涵却是依据不同的读者的个人情感经验来发掘和接受的,它与读者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息息相关。而如果只是学习课本的内容,这造成的结果就是可能会否定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他们无法调动自己更多的经验来感受文学作品,因而这无异于折断学生想象的翅膀,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大打折扣。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不论事诗歌还是别的题材,都不能一味地以文本为中心,不能过分局限于教材内容,把梳理完课本内容就算完事,它还需要注重调动读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在课本以外,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丰厚的积累过程中,提升认知与感悟能力,这样才更能够更好地去发掘出文本本身的多重内涵。

四、诗歌教学方法显得有些单一

诗歌教学方法的过于单一,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普遍使用的是讲授法,对这一教授法的形象概括,诚如陈庆卫老师总结的:“对教材不加处理,照搬教参,方法老化,不管是什么样的诗歌都把它当作一般的文章来教,先是介绍作者和背景材料,然后是读诗文,接着是讲解内容,然后是分析中心思想,最后是总结艺术特色,在这个流程中,老师按照设计好的程序来进行,学生只要跟着记、读、背就行了。这样的诗歌课堂索然无味,学生甚至不知诗为何物,教学效率可想而知。”[⑩]

比如教授王维的《山居秋暝》这首诗,有的老师就是这样来安排的:首先介绍背景,关于王维的人生经历,关于他所处的时代氛围等,然后让学生先读一遍这首诗,然后自己接着再读一边,再然后就开始翻译诗歌:“空山在一场新雨之后,晚来更觉天气是凉秋。明月在松林中映照,清泉在石涧上畅流。竹林喧响,是浣衣女叽叽喳喳地归来,蓬叶摇动,是穿莲而过的渔舟。任随那春色已经逝去,我在这山中自可逗留。”最后总结:这首诗全力描写山中秋

天的晚景,作者通过非常热闹的文字,描绘的却是一幅幽静的图景。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在诗尾联,表明了诗人希望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总之,这首诗清新自然,寓静于动,动中显静,既写景又抒情,实可谓境界高远。

像这样的单一化、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说把《山居秋暝》所展现的那种清新自然的意境,已经肢解的支离破碎了,本来应充满诗情画意,使人联想翩翩的诗歌教学,开始变得索然无味,如同嚼蜡了。诗歌教学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成了对现成结论简单记忆的过程,在这样的诗歌教学模式下,学生完全没有兴趣,完全没有那种心潮澎湃的情感体验,因而出现昏昏欲睡,或是偷偷在那津津有味地看小说或漫画的状况,我们也就不难想象了。

五、教师对诗歌文本解读能力有待提高

语文教师不能正确解读甚至完全误读诗歌的问题在教学中并不鲜见,对此王家新教授说:“中学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还在于,许多老师对所教诗歌作品的理解不够到位,也缺乏一种深入文本读解、辨析和阐释能力。”[11]当然,提出这样的问题,可能会显得有些敏感,但是仅以笔者本人为例,对诗歌作品的解读,有时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不能正确解读甚至误读的情况,都可能发生。

其实,这种状况的存在,没有必要去回避,而更多的是应该去正视它的存在!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发挥的是一种引导的作用,但这并不代表教师就应该是全知全能者,因为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确实,教师凭借自己过往的学习经历和教学经验,积累了较诸学生更多的知识,在解读作品时较诸学生更有优势,但这种所谓的优势显然也只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所以,在诗歌教学活动中,教师同样需要不断提高自己对诗歌作品的能力。而事实上,当教师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来引导学生从事“文本解读”时,其实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教师将在与学生的交流与对话者,获得新的提升。只是,在对学生的引导以及和学生的交流对话中,这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当然是比较高的。因为教师先要研究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之中,这都需要做许多细致的工作。虽然,这些都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如果抱着一种对学生也是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有困难还是要迎难而上。所以,在诗歌教学活动中,首先继续提高教师对诗歌作品的解读能力,显得十分必要。

六、诗歌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现行诗歌教学的评价机制,往往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一切都是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在运转,会不会解题做题、会不会考试成了绝大部分人对学习诗歌成效的评价标准!而在现行考试制度下,中考和高考语文试卷中,因为诗歌所占考卷题量和分值的比例相对偏低,而在写作要求中,又往往会有:“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的规定,诗歌写作被排斥在考试范围之外,因而这就使得很大一部分学生不仅读不懂诗歌,更别说对诗歌的创作尝试了。可以说,正是因为这样的评价、考量机制,才导致了对诗歌教学的重视不够,所以难怪会有老师对当前的诗歌教学,发出如此感叹:“教师不重视,学生也不会很认真地去学,可以说,诗歌这部分内容形同虚设。”[12]确实,诗歌教学形同虚设是事实,但却不是教师不重视,评价机制才是根源,因为教师是跟着机制在转的!如果在评价体系中,加入注重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层面的内容,或者给学生更多诗歌创作的机会,给学生更多展示诗歌才能的机会,那么,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诗歌都会更加重视,诗歌教学的现状也会得到改观。【语文学科基本情况分析】

当然,除以上所述问题之外,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还很多,比如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教学技术手段和设备不断涌现,对这些新技术新手段,我们是固步自封,还是积极融入?融入的话,如何来解决技术上的问题?诸如此类,都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此外,对诗歌如何进行多元解读,以及诗歌在现代社会所承担的功能等诸多问题,也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可以说,虽然在这里罗列了一些问题,但我想,这也许仅仅还只是诗歌教学所存在问题与困境的冰山一角,因为可能还有很多我们在此并没有想到却存在的问题!其实,之所以把我们中学诗歌教学中存在的如此众多的问题提出来,就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因为只有正视问题的存在,才能更好地着手对问题的研究,才能既希望于对问题的解决。当然,如何解决,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的集体智慧,在此我谨以上述现状之描述,以为抛砖引玉。

语文学科基本情况分析 第二篇_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思考

小学语文发展现状分析

当今教育改革的焦点集中于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的热点则集中于课堂教学创新。毫无疑问,课堂教学这一关键环节是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明智、有效的选择和捷径,当然的成为了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于是,正视当前小学课堂教学现状,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就摆在了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面前。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里,我们立足于课本,以课堂大容量,练习大容量和时间加汗水的办法,不可否认的培养了大批人才。但固有的教学观念,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最终形成了当前我校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现状一: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大多沿用“一言堂”、“满堂灌”的老教法,导致教师讲述多,启发少,多元交流更少;讲知识多而讲规律少,讲学习方法更少;全班统一学习的机会多而全班个人独立学习的机会少;学生接受学习机会多而表达学习的机会少;学习水平高的学生参与机会多而水平低的参与机会少。授课方式单一且以单向讲授为主,缺乏灵活多样的方式组合,教师授课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而不顾及教学过程的科学性,缺乏对学生积极性地调动,很难让学生精力高度集中于教师的导向上。教师讲得累,而学生思维跟上跟不上,主观上跟不上,教师不了解,实际上也主导不了,全凭学生自觉。课堂的课题目标和课时目标不明确或不能够完成。随意性大,当堂达标的课不多,大多留有很重的学习任务在课外,造成

了课业负担重上加重,居高不下,积重难返。

现状二:教学思想落后,课堂气氛沉闷。

教学思想设计时为学生的“学会”考虑得多,为学生的“会学”考虑得少,授课缺乏开放性,缺乏知识的联系与编织,难以形成知识网络;学科知识封闭运行,照本宣科的成分多,缺乏发散思维和灵活的应用。多数的教师授课缺乏艺术性,缺乏热情和激情,精神不振,语调平淡,体语呆板,课堂气氛沉闷,有的连上、下课的起立都省略了,学生的精神始终处于松懈状态,思维难以紧张运行,学习效率低下。有的教师要求严,采取高压政策,随堂提问,对答不上者采取挖苦、罚站等惩罚措施,使学生心理过分紧张、压抑,学习状态不佳。

现状三:准备不充分,教学过程脱离主题。【语文学科基本情况分析】

教师对教学效果缺乏细致科学的统计和分析,后来的教学也就无的放矢,无方可补,无药可救。由于缺乏师生交流,无从进行学情分析,教师只顾按自己的意图取舍讲解内容,不能顾及学生的实际,这种教学的盲目性导致了大量的无效劳动。有的教师滔滔不绝讲解的不少是学生自学完全能够掌握的内容。由于教师不认真备课或备课不到位,课堂上只能信口开河,真正达到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或者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离题万里”的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就是因为教师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被合理乃至理直气壮地浪费掉了,这是多么无情的浪费!多么无情的践踏生命!不是误人子弟是干

啥?

现状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在大多数学校依然空白。 我们当前的课堂大都是这样的情景:一盒粉笔(几乎是全碎的),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一张嘴,加上一堆破扫帚和麻木不仁的孩子,这是主流。用一点幻灯片的还算是略有“洋气”,应用比较现代教学手段的更是寥若晨星。当然个中原因,师资培训跟不上,教学资源不健全,但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不力则是铁板钉钉的事实。 总之,我们的教学还在以满堂灌、机械运作,重复劳动为主流,还在浪费一代代的未来人才为代价,还处在一种低效益、高强度,慢节奏,超负荷的低效高耗阶段。

我们在平常的听课中发现不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以下几种不当的角色表现:教师充当了学生学习的领导者,我要你学什么你就学什么,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满堂灌,根本没有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注重学生个体差异,讲授一个模式,评价一个模式;对新课标理解不全面,把握不住学习目标······

教育理论家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学生的学习原本就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灵气的个性活动,每个学生都是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始终。21世纪是个社会多元化、学习化、信息化的时代,教育资源、教学时空无限扩展,这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的学习环境。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广泛地利用这些资源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促进语文

个性发展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新课程明确指出“学习是学生的主体性行为,不应以教师作为主体来代替学生的实践。”新课程标准推行了多年,我觉得小学语文教学仍有不少值商榷的问题。

一、小语教学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1、把握不住学习目标。

就以阅读为例吧!有的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流行“你读读”、“你再读读”之类的话语。一节课先是学生自由地读,然后是读给同桌听,再全班齐读,分小组齐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学生已经读得很好了,教师还在变着花样让学生读,硬要让学生读出感情来。这样,学生的感情不仅没有读出来,就连读的是什么也不知道了。

2、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问无目标。

学生还没读懂课文,师生对话就已经开始了。学生离开了文本与教师泛泛而谈,所以,常常会有漫无头绪,漏洞百出的“独特体验”。或者,课本上清清楚楚的问题还在不停地追问,似乎课堂热闹、学生学习积极性上来了,但只着皮毛,不得要领。

3、教师仍然固守传统应试教育模式。

一切均围绕考试转,教学的目的就是考试,教学的内容就是考试的内容。所以,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试卷上的分数主宰了一切。

4、不敢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许多教师总认为,改革是有风险的,尝试是会面临失败的。所以,就算是引用了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但都是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任然固守自封,涛声依旧。他们对新课标持怀疑,认为“高效课堂”的时效比不上以往的教育模式。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

面临以上的不足,教师应及时加以改正。教师如何来把握语文教学呢?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使其具有独特的态度,加深对新课标的理解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是组织者 。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应充分把握好收与放的度。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走进误区时,教师就应当适时点拨,给予一定的提示,恰当地发挥自己的组织功能。对于教学的重点部分,教师一定要抓住契机,发动全体学生参与讨论,深入体会,不要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2、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掌握学习目标。

教学中既要充分体现高效课堂的活跃性,又要注意不要脱离主题;既要要解放学生的“嘴巴”,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地、独立地学习,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又要突出学习目标和重点。

3、改变传统观念。

我们不再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只有让

语文学科基本情况分析 第三篇_2013中考语文学科情况分析

2013中考语文学科情况分析

2013年中考阳城三中又取得了好成绩,语文学科也继续保持了领先地位。我觉得成绩的取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 整体推进,氛围浓厚。

在学校领导、班主任、家长的大力助推下,每一位学生都认识到中考是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必须全力以赴地走好。班主任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他的学科优劣势进行中肯的分析,学生会意识到必须学好弱势学科才能取得一流成绩。所以,语文学科差的学生会积极配合老师学习语文。大气候、大氛围的影响产生的效益是不可估量的,对学科成绩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二、 精研资料,把握方向。

三中语文学科在中考中取得较好成绩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语文老师很注意研究课标、中考试题,努力去找到二者的契合点,从而明确重点,找准考查点。通过对各省市中考试题的研究,发现有价值、有创新的题型,明确语文教学的方向,把握好中学语文教学的趋势。比如,近两年中考就很注重对学生运用恰当表达方式、有条理的表达的能力考查,一份试卷(除作文外)往往有3道相关的题目。

三、 方法引领,训练提升。

我们很注意对学生进行做题方法的指导,每种题型都要给学生相应的解题目思路和要点指导。这样,学生答题时就不会盲目作答,而是能较好地答出要点。在方法引领的基础上,我们还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把老师的方法培养成自己的习惯,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四、 查缺补漏,辅导强化。

针对一些语文学科相对弱势的学生,我们采取了个别辅导的方式,进行查缺补漏、强化配套。我们根据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辅导,促使他们的语文成绩在较短时间内有比较快的进步。

五、 平等待生,以情感人。

语文老师应该是语言上的巨人,情感上的达人。我们要求学生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而我们首先是做到了真诚平等对待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理解。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必然带来良好的期待。爱屋及乌,学生必然会发自内心地喜欢上语文,从而迅速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语文学科基本情况分析 第四篇_小学语文现状及分析

小学语文及个人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课程改革已进行了这些年,我们学校老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转变:一是教师的课堂角色开始发生了变化,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为开始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课堂上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大部分的教师能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三是教学手段也开始现代化,现代信息技术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极大的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学科教学,给学生展现了一个新鲜、活泼、丰富的语文课堂。 但是,语文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悖于语文课改实验的推进。现结合我校实际及小学语文教学情况,就语文教学的现状略作分析如下:

一、目前,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 课改理念深入人心,教学方法依然陈旧。

我们通过多途径、多形式进行了新课程培训及教材教法辅导,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在绝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也或多或少得以体现。但对部分教师来说,对课改还不够适应,教学中不能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反复机械训练,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在所难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还存在“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等传统的教法。

(二)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忽视教学的实际效果。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有的课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端”,一味追求“创新”,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识字任务都完不成,连短短的一篇课文都读不熟;有的课,生字还没有掌握,课文还没有读熟,就让学生漫无边际地想象;还有的课不以教材为依据,不以学生的知识能力为基础,任学生高谈阔论,不着边际。凡此种种,看似创新,其实不然,这种没有语文基础的创新正如无源之水,是不会长久的,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培养,又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课程改革强调教学形式多样化、活动化,提倡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入课堂,使学生在活动中、游戏中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实际教学中,由于对课改精神的理解不够到位,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和盲目模仿等原因,教学中盲目活动的现象有所增加,甚至有些教师认为没有活动就不是一堂成功的课,活动越多越好。如:一节课安排好几次讨论,或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游戏,造成时间浪费。应该说任何形式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再好的形式如果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脱钩,都是得不偿失的。

(三)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课改以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观,不能把语文课定格在语文书本世界里,要与其它学科及生活、社会加强联系,语文学科必须从封闭走向融合,学科本位现象必须改变,但是如果这一问题的尺度把握不好就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有些课堂颇具改革意识,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我认为教师忽视了语文学科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课就是语文课,不能上成其它课,更不能上成大杂烩。我们学习语文,主要是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即: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再凭借语感运用语言,也就是着力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融合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多角度的学语文、用语文,而不是另外给语文附加上一些其它学科的任务。

(四)教学方式转变了,双基落实不到位。

1、识字教学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生字回生率和错误率居高不下。学生书写不够规范、整洁,中、高年级学生作文中,错别字现象严重,教师对识字、写字的强化训练不够。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重“读写”轻“听说”的问题。不少教师认为,读写是“硬”任务,课标有要求,课本有任务,学校有考核,完不成任务,考不出好成绩向谁都不好交待;听说是“软”任务,反正考试考不到,练不练无关紧要。对于教材中的听说训练,往往是以点带面,“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这种重“读写”轻“听说”的课堂教学和听说训练中的形式主义,影响了小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与课标的要求相距甚远。因而,大部分小学生的听说能力仍然是低水平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敢说、不会说、不爱说和不善说。

3、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不能有机结合。由于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注意渗透写作方法,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得不到写的训练。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都不让学生去感悟。致使学生作文能力有所下降。

4、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教学要达到什么目的也是我感到茫然的。相当一部分教师包括我还停留在依据教本、教参把课文给学生讲清

楚,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这一层面上,却不能从课文中提炼出重点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方面

1、对于我们学校的教师来说,新课标学习还停留于口头,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

2、片面理解课程改革,对语文课标中的基本理念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3、现行语文教材编排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内容更新、更活、更宽,教学弹性大,使部分教师感到无所适从。

4、受考核评价制度的影响,教师过于重视考试的分数;

(二)学校方面

1、民办学校的教师人员编制紧张,语文教师几乎都是班主任,带双班,班额大,工作量重,压力大。满负荷运转,造成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充电,教育教学能力无法提高。

2、教研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更是缺乏理论指导、缺乏经验、缺乏教研的氛围。

(三)社会及家庭方面

1、社会大环境存在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因素,缺乏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场所和环境。

2、家长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对孩子语文学习辅导的能力。

3、孩子缺乏课外阅读的资料,无法达到课标提出的阅读量。

个人现状分析:本人从教二十余年,热爱教育事业,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能够胜任中、高年段的语文教学工作。工作兢兢业业,职业心态平和,能正确的处理与同事、学生和家长的关系。能够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灵活有效为教学所需服务。由于本人面对课堂教学缺乏“还能更好吗?”这样的不断追求。因此有时会处于被动,虽能较为轻松地、合理地处理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但总是“拨一拨,动一动。”个人的语文素养还要进一步提高,综合学科能力不强。 本学期我继续接任四(1)(2)两班的语文教学,每班58人。经过上学期一起与学生们共同生活学习,对学生的各方面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一是本班学生学习习惯不好,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字体书写普遍不规范还不工整,上课小动作多。其次是没有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导致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尤其害怕习作,还没有养成自觉写日记的习惯。特别是作业的完成情况非常不理想,一些不自觉的学生养成了不写作业的现象,尤其是家庭作业。学困生占班级比例过大,两极分化现象严重。期末考试最高分97分,最低分是个位数。尤其是阅读和习作能力普遍较低。三是学生的阅读量严重不足,阅读感悟能力较差,学生搜集和存贮的好词、佳句、文段较少,能灵活运用所积累材料的学生寥寥无几。

针对上述现状,我在本学期采取下列措施:

【语文学科基本情况分析】

一、抓班风建设,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检查督促与表扬鼓励相结合。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运用电教设备,激发

语文学科基本情况分析 第五篇_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推行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时间相对减少,因此,清醒地认识当前语文教学实际,同时对其学科特点和学习目的要有准确、全面的认识,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改变语文教学费时但收效不佳的形象,这是每位语文教师都需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 现状 课堂 策略

前几年针对社会和舆论对语文教学的讨论和批评,各地开展了如火如荼的语文教学改革,但笔者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教改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目前的背景下,语文的教学和学习似乎并没有得到本质的改变。

一:语文的教学现状

1、由于考试指挥棒的作用,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语文课堂仍然重考试轻素养,重练习轻感悟。例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中固有的因素,是语文教学截然不可分割的部分。但在家长更多是用分数来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更多是用分数来考核一个教师时,教师更多地把有限的教学时间用在考试的知识点的讲解上,考试不考的内容不讲,也不要求学生积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自然更无从谈起。再如由于中考不直接涉及语法逻辑知识,好多学校和教师将中学课程要“淡化语法逻辑”误解为“忽视语法逻辑”,造成初中毕业生不明现代汉语词性;不知短语为何物;对句子(含复句)的基本结构和成分一窍不通;说话、作文语病层出不穷。

2、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识仍然有误

面对高考的竞争,在平常的学习中,语文课无法与可以短期突击提高分数的数理化相比,也不能和社会热门的英语相提并论,高中阶段开设的课程越来越多,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在哪门课都向学生要成绩的情况下,学生不愿也不可能在语文课的学习过程中投人太多的精力、花费过多的时间。学生的读写能力、语文水平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语文课下多大的工夫也不见能得高分,少花点精力也未必吃多大亏。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语文课可听可不听,可学可不学,正所谓“学了不会多得多少分,不学也不会少得多少分”,学生怎么会有热情去学习它呢?

3、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修养、水平和低下

很多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的基础并不好,语言积累单薄,甚至要纠正其拼音写法,更别说其他方面了。很多学生对语法一窍不通,更别说文言知识了。初中应该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几乎都要在高中阶段补学。甚至到了大学有些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达不到高中应该达到的程度。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表达语言简单粗俗,词不达意,缺乏逻辑,思维混乱,甚至是错别字、病句连连;更严重的是,由于人文素养的缺失,我们的许多学生大脑简单,认识肤浅,没有思想,缺乏对事物的判断能力,缺乏对问题的正确认识能力,缺乏对人生、社会的感悟和思考。

作为我们的母语课,作为最重要的一门工具课,作为一门最具人性、最具感染力和亲和力的人文学科,在学生的心目中竟然处于这样的位置,落到了这样尴尬的境地,每个有责任感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都深感失落和忧虑。

针对语文在现实教学中依然尴尬的现实,我们不能怨天尤人,广大的语文教师必须依据目前的高考模式摸索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

二、语文课堂教学应对策略

1、加强思想引导,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正确认识

作为现代社会的合格人才,需要人有一定的人际交往才能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便于与他

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而处于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人有信息的采集、优化和处理能力,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帮助;同时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还需要一个人有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能力,如良好的心态和心理素质、丰富的想象力、健康、健全的个性心理、健康美好的情感、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等。

而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等多重属性的基础学科,它以语文知识的传授为载体,学生通过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语文知识的学习,培养和优化自己的听、说、读、写的应用能力和母语的社会交际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其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领悟作品丰富内涵,发展自己的想像力和审美力,陶冶性情,提升审美境界,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同时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语文在学生的增智和人格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教师如果将这些对学生讲明,使其对语文的认识有所改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他们对待语文的学习态度才会有根本的变化。《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觉得今天法语易学,是因为韩麦尔先生“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的一番教导,使一向不要学习的小弗朗士明白学习祖国语言的伟大及作用,产生了学好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

2、扎实进行语文积累,改变急功近利的思想

积累本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一项成功经验和优秀传统,张孝纯先生曾讲过语文教学的“十五字诀”,其中三字便是“重积累”。华东师大教授巢宗棋先生也曾说:“如果说现在学生学习语文有缺陷的话,最大的缺陷就是积累太少。”

语文积累,首先是一定量的语言材料的识记,强化包括词语、格言警句、精彩句段、生活素材、文学和文化知识等语言材料的背诵和摘抄。“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一定数量语言材料的积累,学生自然就能做到厚积薄发,提高应试能力。但语言积累不等于语言材料的叠加,因为积累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在记忆的同时要让学生沉浸到语言环境中去,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记诵,使书本报刊上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是语、修、逻、文知识的积累。那种轻视语修逻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而建议把它从语文中分出去的看法是一种典型的实用主义的表现。一个结构复杂的长句,怎样把握总体意思;一段话的要点、中心句是什么;选择、锤炼词语,使表义更准确;选用辞格使语言生动、吸引人,且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不同风格的语体表述不同内容;语言简明、连贯、得体使语言更有感染力;阅读文章要知道它的思路,讲了什么内容,目的是什么,用的是哪种写作方法;写文章交流一种思想或表达一种看法要有条理,内容要求正确,语言要求符合文体特征和人们的习惯。这些都离不开语、修、逻、文知识的积累。

最后是人文素养的积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寻求人的道德情感的自我完善的意识;建立产生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维护和思考,唤起生命关怀的意识;建立了解并珍视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意识;建立强调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的意识。建立思考生活发展规律及其本质,培养正确、进步的人生观的意识。

3、结合高考实际,切实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过分追求课堂的“精致”和“艺术性”大可不必,正如居家过日子,平平淡淡才是真。虽然现在提倡的是素质教育,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考试仍然是教学的指挥棒,所以我认为要想改变中学语文教育现状,还得从考试着手。这几年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高考试题的结构和题型发生了重大变化。语文学科的考试形式多样灵活,内容信息量大,能力要求高 。因此老师再怎么讲,也只能是挂一漏万,更不要说教学的课时有限,学生不可能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爱因斯坦说过:“所谓教学,应在于当学生在学校知识全部忘光后,而留下的那部分东西。”无论是语文知识的获得、语文能力的形成,还是个体素质的养成,只能靠学生个体主动习得和内化才能获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能沉入文本,感受内容,感受语言,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控制课堂的局面,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提问、讨论、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总结、概括,懂得如何获取需要的知识,引导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需要获得多种信息的办法,从而促进学生多样性的、有差异性的发展。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成为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的促进者,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

4、拓宽语文学习渠道,构建开放的课堂体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内涵相等”。学生仅靠几册课本,关在学校里每天上一、二节语文课,是不可能学好语文的。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构建开放的课堂体系就是利用课堂主阵地,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突破教材的局限,将一切适合阅读的文字材料当作教材,有选择、有重点、有目的地去阅读。材料可以是报刊、杂志;可以是影视作品;可以是古今中外的不朽篇章;可以是优秀高考作文,从而扩大语文学习的范围,丰富语文学习的内容。学生阅读量大了,知识面开阔了,语文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语文学科基本情况分析】

语言能力更多是靠人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形成的,教师在每节课中应留足适当的学生训练时间,结合高考知识点,有目标的进行训练。教师要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发现,让他们敢想、敢说,使学生通过多渠道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语言感受和运用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例如可以利用各种媒体上的鲜活语言材料进行阅读和思维训练,利用报告会、演讲、辩论会等进行语言训练;利用时事和生活事件进行思想认识能力训练。

同时教师还要将课堂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奔向大自然,体味多彩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进行深入的体验与感悟,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获得书本里所没有的感受,印证、加深对书本中已有东西的认识。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广大的语文教师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有机渗透“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体系的教学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其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语文学科基本情况分析 第六篇_高中语文写作现状分析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摘要: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怎样把这块骨头吃的香,不少人展开了深入研究,更是创办了一些诸如快乐作文等学习写作的方法,到底效果怎么样,这些方法是否适合当今学生的写作,能否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还有待考证。那么,现如今,学生的写作现状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情况,本片论文将从此入口,深入细致的展开分析,为今后的写作教学策略的研究做铺垫。

关键词:写作现状;写作教学;教学策略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它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多年来,在中学作文教学领域,广大教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学专家,他们为中学的作文教学改革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受传统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影响较深,从总体上看,我国中学的写作教学还不尽如人意,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语文学科基本情况分析】

一、重阅读轻写作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mw/449774/

推荐访问:语文学科质量分析 语文学科成绩分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