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随笔 > 心情随笔 > 一九四二影评

一九四二影评

时间:2018-02-21   来源:心情随笔   点击:

【www.gbppp.com--心情随笔】

一九四二影评 第一篇_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

谈《一九四二》

灾年常有,首先向雅安地震中的遇难同胞祈福。

——题记

怀着复杂的心情,又看了一遍《一九四二》。

“一九四二年冬至一九四四年春,因为旱灾,我的故乡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情: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 电影在一个男人以河南话的平静独白中拉开帷幕。将“我的故乡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与“斯大林格勒战役”等相提并论,可以想见,冯小刚导演是真下了要说出点儿事的决心了。

张国立饰演的老东家是一丝线,一扇窗,跟着他走,我像是一步步探险,渐渐地看清了一九四二到底发生了什么。

有的人会说,逃荒,主要是逃荒。是的,就像是影片中《时代》杂志的记者白修德问一位中国官兵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因为旱灾而流离失所时,这位官兵的回答是“蚂蚱,主要是因为蚂蚱。”对!这部影片讲的就是逃荒——300万河南人的逃荒……可这部电影据称又是经历十年拍摄的艰辛之作,冯小刚导演之所以花这么大心血怕不仅仅是为了展现那从河南延津至陕西潼关蔚为壮观的逃荒场景吧?

是生的本能。

影片中出现最多的一个字,是“饿”。一开场,就是地主与佃户之间关于吃的一场惨不忍睹的厮杀:少东家因为花枝来借一升小米而提出要跟她“睡觉”,当此时恰好佃户们举着火把杀到了老东家院墙下,花枝才得以逃脱。紧接着让人印象极深的便是抢粮而引发的佃户之间血腥的厮杀——不管是铲是叉,抓住什么就是什么 不论眼睛还是心脏,统统地刺去……残忍、血腥、揪心,同时又没有对与错,大家都只有一个目的——生存!就像领头打劫老东家大院的佃户刺猬说的:“大爷,没办法,饿呀!”

正是这一场劫难使老东家——唯一不需要逃荒的一户——一夜之间倾家荡产,从而加入了逃荒的行列。本来老东家一家的逃荒路也应该比其他人要“轻松”一些的,因为虽然家被“抄”,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老东家的马车上装满了粮食。然而,一九四二这个灾年不比往年——逃荒路上一共遭遇四次日军飞机的残忍轰炸。飞机像乌鸦一样袭来,本来就已经饿得摇摇欲坠的手无寸铁的河南农民干脆也不躲避。有的只是妇女和孩子的哭叫,有的只是血肉掺和着泥土在炸弹冲击波的作用下漫天横飞,有的只是轰炸机队列呼啸而过后大地的呻吟,有的只是掉头回来进行二次轰炸和机枪低空扫射的飞机带给人们的心理防线的彻底的土崩瓦解和绝望……

敌机过后,没有粮食和马车之说,能苟延残喘地活着已是万幸。

没有吃的不行,要活!所以吃树皮、泥土。当老东家儿媳妇生产之时,星星把她比自己的生命看得还重的小黑——一只猫——奉献了出来,当老东家对自己的女儿万般“感恩戴德”时,星星说了一句:“爹,我也要喝猫汤。”当白修德以“卧底”的身份加入逃荒之列时,老东家唆使栓柱和瞎鹿在晚上抢了白修德的驴和饼干,当栓柱拿着相机要吃的时候,白修德高呼:“饼干、驴你们牵走,相机留下,相机不能吃……”

栓柱本是老东家请的长工,为了逃荒路上把他留住开马车,老东家答应会把星星许给他,当栓柱将一快饼干递到星星面前时,星星要吃,而栓柱的要求却是“你先和我弄”,星星挣扎而逃,花枝却来了,她拿了两快饼干在手里,说:“给我两快饼干,我跟你弄。”栓柱呆了,花枝见此拿起饼干走,又说:“这两快饼干算是给瞎鹿偿命的(花枝的丈夫瞎鹿因找驴而被国军扔进开水锅),一条命,值两快饼干……”

这些因为饥饿而自然表现出的行为和语言,足以让观众体会到死亡对难民的威胁已至何种地步;当生存的最基本条件都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一切道德的准则已不复存在……

是对人性的思考。

白修德,《时代》杂志的记者,你说他是亲共派也好,你说他是民主派也罢,可以不加任何头衔,但可以把他看作是普罗米修斯的一位使者,或是一位穿越至一九四二的观众——一位带着人性本能思考的观众。

起初他向美国驻重庆大使馆行政院秘书长张厉生反映他所听说的河南大批灾民逃荒与饿死的状况时,这位秘书长给他的回答是:“这在中国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如果有百姓向西迁徙,那也是为了躲避战争。”他想让中国的官员关注河南的情况,无奈之下只好亲自去看看河南的真实情况。当他经历飞机对难民的轰炸和扫射之时,这个西洋人用英语对着天空哭骂:“混蛋!停下……”而当他看到人吃人、狗吃人的时候,他的心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先是呆立了半天,然后迅速拿起相机,伴和着抽泣的声音,将眼前的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景象记录下来……

饥饿,驱使着难民向西挣命。而与此同时,蒋介石还要求河南要像保豫军队提供三千万斤军粮……

印证了一句话:在极端环境下,人的潜力是无穷的。拖着由于饥饿导致的严重虚脱的身躯,灾民们到了洛阳。随后是不顾生命危险地爬开往陕西方向的火车,连车顶上都堆满了人…… 到了潼关!该高兴了吧?并不,好像解脱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正如同在爱情中受到伤害的一方,总要伤好久。栓柱因为发现自己的儿子被挤下了火车而跳车去找,终于在不肯忍受日本人的屈辱之下而被军刀贯穿大脑;可惜的是还忘了落在火车上的三升小米——那可是他用老婆换来的!

说到卖老婆,相信有一个场景让很多人都刊心刻骨。星星因为对生存的强烈渴望而向老东家主动提出要他把自己卖到工厂里去,结果她却被卖到了妓院;当一位前来“潇洒”的官爷要求她为他洗脚时,她却端着脸盆,半晌说出:“不是我不愿伺候您,是因为我吃得太多,蹲不下去……”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极度恶劣的生存条件下所显现出的无可奈何的行尸走肉般的落魄;我们看到的,是一切象征人类文明进步的元素在这里变得毫无意义;我们看到的,是人性的泯灭,人不再为人!

正因为如此,对“生”的追求才成为了“万物之主”,所有的心似乎都被奴化了,所有的脑海中只有一个所谓的“信念”,那就是“寻吃的”。这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灾民的普遍状况……而老东家,本来是这个范本,和其他难民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主要通过他的家庭遭遇使我们跟着灾民走了一遍逃荒路;可是当火车抵达潼关的时,到陕西了,老东家只身一人,却不和灾民同往陕西进发了,而是往回走。一位难民看他一个人拄着拐杖往相反的方向去,便问他:“不往陕西去了?往回走,就是个死呀!”老东家并没有顿足,迈着蹒跚的步伐,边走边答:“家里人都死光了,就剩下我一个了……死也要死的离家近些……”

老东家在最后时刻的“觉悟”似乎是导演有意而为之,唤醒了人对亲情的意识,也引发观众对影片中人性的进一步思考。

国家。

这是不可能绕开的话题。虽说是战争时期,主要的国策是“安内必先攘外”,可是当人民处在这样的生存危机之下,政府难道不应该体恤一下他的子民吗?

我清楚地记得,当白修德记者历尽周折,最后经过宋庆龄的关系见到蒋介石时,他向蒋介石动容地带着哭腔地汇报河南的真实惨况,并将“狗吃人肉”的照片递交给他;白修德走后,蒋介石的第一反应居然是在办公室怒摔杯子,指责这个美国佬“多管闲事”,并要求宣传部长“封口”……

在豫军作战正是势头有利之时,蒋介石却从缅甸发回了电报,要求豫军“有序地撤出河南”。收到电报后,河南战区指挥官一言不发,其副手说道:“国家贫弱,只有甩包袱,这样才能

顾全大局……在危险苦难时刻,国家、民族、领袖、主义,一个比一个不靠谱……”

是啊,当道的不是共产党。虽然我也将成为共产党员,但这绝不是为共产党歌功颂德,因为在这种情形下,如果是共产党,他们将会比老百姓先饿死,而不一定是战死。

所以,看到蒋介石放弃河南,豫军西撤的时候,日本人停止了对河南的正面进攻——因为连野蛮的日本人也对这个惨无人道的举措一时想不出对策,当然,肯定不是说日本人有多么善良——日军指挥官在飞机上看到大批军队正撤出河南的状况时,与下属说道:“中国政府已经放弃河南了,如果我们把军粮发给灾民,他们会怎样?”下属说:“他们可是中国人啊!”日军官又说:“别忘了,他们首先是人……”

我们暂且不论日本人给河南灾民发军粮后那些灾民是否一定会投靠日本人,仅就一个国家而言,正经受着自己的子民因为“吃”而背叛它的危机,这是一个民族何等的悲哀?而当蒋氏集团得知日本人的这一举动时,一位官员感叹道:“日本人真是太恶毒了,他们居然给灾民发粮食。”天可怜见他听到此闻后首先想到的竟不是政府的失民!这也就难怪灾民宁可信“主”而不信政府了。

然而在这多重的灾难而又孤立无援的处境下,“主”似乎也不灵了。当逃荒路上的教父找到神父并向他哭诉灾民的悲惨处境时,他说:“你不是说这世上的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安排的吗?那他为什么这么做!”神父说:“灾难不是主的旨意,是魔鬼的诅咒……”教父则失声痛哭:“如果上帝斗不过魔鬼,那信他还有什么用……”

这一句话,道出了人民心中多么希望能有一个靠山来抵挡这灾难。

唯一让人感到几丝欣慰的也带有几分悲凉的场景,是老东家从陕西往回走时,路边上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正在哭着叫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她的妈妈,她不知她亲爱的相依为命的妈妈已经走了;老东家看此景便过来,用手指探了探这位妈妈的鼻孔,对小女孩说:“你的妈妈已经走了,”小女孩一下哭得更厉害了:“妈妈走了,我一个认识的人也没有了……”老东家拉起她那饿得皮包骨头的小手,含泪道:“吖呀,你叫我一声爷,咱们两个就算认识了……” 两个背影,一老一少,在雪地里走着,步履蹒跚,导演让这一个画面持续了很久,像是一个天问,给中华民族……

死,虽然过程的残酷很难让人想象,但对灾民来说,却无疑是最好的归宿,最完全的解脱。如老东家在其母病死后所说:“死了好,早死早托生。来生千万别托生到这个地方了……” 当然,震撼人心的不仅仅是人所面临的绝望深渊,更是——死了,死了太多的人。当蒋介石问河南省主席李培基:“河南到底死了多少人?”李培基顿了一下,吞吞吐吐地答到:“政府统计,一千零二十六人,”蒋又问:“实际呢?”李培基尴尬地低下头说道:“三百多万。” 三百多万……

一九四二年,当甘地绝食、丘吉尔感冒的时候,我们的祖国腹地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 今天,雅安地震了,同是灾难,与河南大逃荒不同的是,雅安背后,有靠山。

二零一三年五月

一九四二影评 第二篇_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1000字

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1000字

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

前次课上我们观赏了《一九四二》,感触颇多,却不知改如何提笔。观影之前,当“逃荒”,这样单薄的字眼出现在面前时,或许我们大多只能像剧中的小女孩一样把“逃荒”理解为“没有吃的了,不愿意饿死,出门寻吃的”。虽说我们没有真正经历这样的大灾荒,没有饿过肚子,没有吃过苦,但剧中所反映的却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了当时灾荒和抗日战争同时发生时,河南人民民不聊生的状况。形势所致,政策又将如何呢?

影片这样描述了整个剧情:老东家范殿元,大灾之年,战争逼近,为了躲灾,他赶着马车,拉着粮食,载着家人,加入往陕西逃荒的人流。躲灾过程中,他从开始的充满希望,到慢慢失望,最后绝望。三个月后,到了陕西潼关,车没了,马没了,粮食没了„„车上的人也没了。这时老东家特别纠结,他带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一九四二影评】

而最让我觉得煽情的是影片最后“人流中喊:“大哥,怎么往回走哇?往回走就是个死。”老东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转过山坡,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娘身上哭。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凉了。”小姑娘说,她并不是哭她娘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一句话让老东家百感交集,老东家:“妮儿,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了。”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老东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漫山遍野,阳光下洒满了希望。

影片《一九四二》分别从国民政府、国际记者和宗教人士以及普通灾民四个不同的视角诠释这场了灾难:国民政府方面,与高层彬彬有礼却冰冷虚伪的外交辞令相比,影片中国军军官的那句“国家贫弱,只有甩包袱,才能顾全大局”的哀叹或许更能解释当局的抉择与灾区的人民悲惨命运;国际记者和宗教人士都从人道主义出发,试图用自己的方式解救灾民,只可惜他们的力量和方法远远不足以解救饱受战乱、灾荒蹂躏的灾民;民众方面,无论是老东家一家所代表的中小地主,还是瞎鹿、栓柱所代表的贫农,在这场灾难中都无力保护自己的财产、尊严甚至生命。

回首曾经这样的灾难,我们又将怎样面对现实。

或许,我们更多的会说“以史为鉴”,可“鉴”又谈何容易。时间会拭去人们心头的灾难所带来的悲伤,会抚平历史的疼痛,会揩去社会中的那些不美好。但,鉴史,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考虑。1942的大灾荒,虽说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但人为因素在灾难的发展过程中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我们首先应当注重对自然的保护,珍惜和保护环境其次,政府应该顾全大局,关注民生;人们自身应当珍爱生命,互相尊重。

再多的“借鉴”,也不如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行动。《一九四二》,让我们更爱生命。

一九四二影评 第三篇_电影1942影评

1942,似远去,实则未远去 11月29日,我特地去电影院看了《1942》的首映。之所以会去看这类题材的影片,是身体里一种说不出的力量驱使我去的。 在看这部影片过程中,我被触目惊心的画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鸿遍野、饿殍满地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没有良心、没有人性的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想趁机发国难财„„不过,也有催人泪下的镜头:老东家(张国立饰)在瞎鹿(冯远征饰)欲卖孩子就自己的娘时,从自己家所剩不多的粮袋里拿出了一碗小米;基督教徒小安(张涵予饰)为了救一个女孩全然不顾日军飞机的轰炸,他差点丢了性命;花枝(徐帆饰)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讨价还价后4升白面就把自己卖给了别人„„不仅如此,就连蒋介石(陈道明饰)也有不少仁义的举动! 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问冯小刚导演拍此片的动机。但我知道,这部从构思到完成耗时冯导18年的呕心沥血之巨作能够上映,就已经是奇迹!我个人认为,此类题材影片的呈现,在陈述历史真相的同时,肯定顶住了不小的压力,与此同时,它能够与大众见面,说明我国的审查制度以及开放程度已经有很大飞跃。还有一事,细细回想片中的镜头画面,不免发现现在的国产电影在制作效果和艺术表现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这里说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细节刻画和故事情节,仅这两点,作为国人的我,很激动很兴奋:因为国产电影也越来越像那么回事了! 重新温故那个历史时刻。那个年头,本来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赶上旱灾和蝗灾,这种“内忧外患”使得已经民不聊生的穷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败之吏)的不作为,让人若有所思,让人义愤填膺!生活在那个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实在是不容易。„„本人才疏学浅形容不出来。总之,深表同情和悼念! 在荧幕前的我,仿佛身临其境;放映完毕,走出影院,眼前所见恍如隔世。我不禁惊叹如今的好生活,不禁陷入沉思。

一九四二影评 第四篇_1942影评

今天怀着一种莫名的心情观看了电影《

1942

》,不

知道这种心情怎么形容,只知道看完之后心里总有种

东西在狠狠地纠缠着,似苦,似酸、似辣,唯独没有

甜„„„„

.

电影放完了,

我们不想走坐在那里说着心里的感受,

嗯、感慨吧妈妈,孩子说,我说是的心里很复杂,冯

导确实做的很好,电影做的从内容到手法和阵容都没

的说,真实的再现了历史,教育了人们战争的残酷,

自然灾害的无奈和权利的强大,血腥的场景,人命的

低贱,统治者的无情,人心的不足,冷漠的官场,演

员精湛的表演,电影都将这些表现的凌厉之极,两级

跳跃似的画面转换告诉人们很多„„。

一个人的命运,

一个家庭的命运,

和国家连在一起,

和国家的领导人联系在一起,大与小是一样的,当困

难出现在眼前时,当孩子需要母亲时,当人们需要帮

助时,统治者考虑的不是人的生命,而是自己的宝座

稳不稳,那样的政府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大

批的难民死亡,军队的损失,国家的危机啊那是国破

家散人亡的结局啊。

回来的路上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觉得这部片子好看,但也在说,可能很多人会不觉得好看。我也在整理着自己,到底被什么打动了,绝对不只是影片拍得很真实。我在看的过程中,会去自然的对比现在的生活,比起生活在解放前的中国,真的犹如天堂一般。觉得自己太幸福,也感谢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但越往后面看,我确越多的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当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现在的中国去掉经济高速发展光鲜的外衣后,其实骨子里面的东西,跟1942年居然没有两样时,我不仅打了个寒颤。我脑子里开始浮现出那位外国记者反复问道的一个问题:“怎么会这样?”

一九四二年的河南,中日军队在此陷入胶着状态,大面积的蝗虫和旱灾使得夏秋两季绝收。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里,最后的出路就是贩人,年轻的闺女媳妇通常被买去周家口等地的窑子。电影中,徐帆饰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后,为了孩子能够有一口吃的,在于男人一夜夫妻之后又将自己卖了了出去,临走之时,她对仅处了一天的丈夫说:“你来,我的裤子囫囵(完整)一些,咱俩脱下换一下吧。”男人听罢,默默无语,只能无能为力的目送马车离去。 天灾也许还可以用“逃离”来解决,可是战争带来的伤害却是避无可避。即使河南已沦为半壁江山,仍是国民政府手里的粮食支柱,从河南征购的粮食支撑着整个西北的军队、官僚和城市。天灾来时,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军粮供给亦不可少。当时的国民政府,从蒋介石开始,对于这场饥荒带来的灾难就处于“甩包袱”的态度。他假装不相信的态度也并未避过《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当面递上的血淋淋的灾情照片,中国人向来就是乐忠于报喜不报忧的。即便是最后拨下的救灾粮食,要支付军粮开始,打点上下级关系,最后到达灾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似乎《1942》摆出的是一盘没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几乎动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灾的外在手段:政府动用军粮的援助、宗教团体和国际社会的努力、民间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刘震云和冯小刚是智慧而充满灵性的,在片尾出现了这样一幕,大当家收养了一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小姑娘。这就是他们给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类最终开始明白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只有人内在和谐了,才能有风调雨顺;只有当人类之间做到不分彼此的去爱时,人祸才能最终避免。

电影《一九四二》表现的这场大饥荒,造成了

500

万人的死亡。从

1942

年春,河南

各地开始出现冰雹、大风,然后是遍地大旱、蝗灾肆虐。饿殍遍野之时,政府仍狂征军粮,

并封锁消息,最终导致了这场惨绝人寰的大死亡。【一九四二影评】

《一九四二》的结构方式独特,有三条主线,一个村庄的饥饿与逃荒、国民政府的行为

方式、记者白修德采访和拯救行动。这三条线索,最终因为几百万灾民共同的悲惨命运,凝

而为一,使影片显出了与众不同的戏剧张力。

冯小刚和刘震云,不一定读过经济学家阿马蒂亚

·

森的书,但电影表现的情节,却似乎

在证明森对饥荒研究的结论。只有当人的权利被完全剥夺,才可能导致大饥荒。天灾只是诱

因,权利的不平等、信息沟通不畅,是真正导致大饥荒发生的原因。因为统治者不用担心自

己的权力受到饥荒的影响,所以不会有任何防范的动力,但民主政府不同,因为要面对公众

和选票,所以会更有效地防范大饥荒的发生。

饥饿让人感觉迟钝,苦难也会模糊人们的记忆。但对幸存者和活着的人来说,重新叙述

那些苦难的故事,让曾经的苦难重现在当代人的公共记忆中,即是对逝者的义务和责任,也

是对历史创伤的一种修复。

徐帆饰演的花枝为了孩子能活命,

把自己卖了;

张默饰演的栓柱,

为保住孩子的风车,

丢了性命。【一九四二影评】

在冯小刚镜头中,

那些被饥饿伤害和凌辱的人,

开口说话了,

讲述那些在绝境中的悲惨故事,讲述饥饿对他们的伤害和扭曲。这不只是对他们的伤害,而

暑期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精选

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书评舞台艺术点评读后感

是对整体人性的伤害。当这些逝者开口言说时,他们或许才有可能走出曾经的创伤和屈辱。

这是在用另一种方式,见证生命在苦难中的尊严。

冯小刚拍的是一部敬畏与悲悯的电影,

他敬畏那些苦难中无辜的逝者,

他悲悯的是被饥

饿和苦难伤害的人性,但悲悯不代表遗忘,反而意味着要让苦难的历史,在当下的公共记忆

中复活。人类不能依靠上帝来清除邪恶,只有自己站出来不断抗争,才可能让同样的邪恶与

伤害不再发生在其他人身上。所以《一九四二》表现出一种沉思者的气质,演员的表演克制

而准确,这种对苦难和人性的审视,像在为那些无辜的死者寻找第二次生命,那些在饥饿中

死去的人,通过这些影像似乎才可能摆脱曾经的苦难重负。

这是一部带着创痛、

饥饿和血泪的电影,

或许只有当我们重新感受这些在苦难重压下人

性的尊严,重新感受他们的痛苦、绝望与恐惧时,才能明白正义、敬畏与悲悯的重要。因此

《一九四二》更像是在代表历史和今天的人们,向当年所有无辜的死难者道歉。

电影作为当下影响力最大的公共表达,

显然承担着塑造公众集体记忆的责任。

我们不仅

需要历史学家的客观与准确,

更需要这种影像艺术的叙述与感染力,

因为它能让所有人感同

身受。只有让历史的苦难大白于天下,我们才能更清晰地认知我们这个民族,认识到我们如

何走到了今天。

一九四二影评 第五篇_《一九四二》影评

《一九四二》影评

一、作品背景

《一九四二》是由冯小刚虔诚导演、精心制作的鸿篇巨制的一部电影,而且《一九四二》也是冯小刚使用胶片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它展现了旧中国的饥荒灾难,具有深邃的思想、宏大悲壮的场景、精湛鲜活的表演、低沉暗淡的光色。这部影片来源是冯小刚导演根据刘震云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改编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发表于1993年,小说内容主要是以1942年发生在中原大地河南的一场大饥荒为故事背景。小说中讲述的是中国人民的苦难,拥有特殊的政治环境和地域特征。但刘震云在写作原作小说时,也介绍了当时的世界背景:宋庆龄访美、甘地绝食、斯大林格勒血战、丘吉尔感冒。据史料称,1942年夏到1942年春,河南发生大灾难,情景令人触目惊心。当时,河南全省夏秋两季大部分绝收。大旱之后,河南又遇到了蝗灾。“水旱蝗汤”袭击了河南省110个县,当地农民饿死了300万人,有3000余万人逃难。原籍河南的刘震云为此创作了这部纪实色彩强烈的小说,大胆的言辞极大地刺痛了读者的道德神经和强烈的民族情感。冯小刚看到了这篇小说后有很大的触动,从而使得冯小刚想拍一部可以根据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作为题材改编成的电影。《一九四二》该部影片是由冯小刚从1993年看中剧本到如今拍摄完成,共筹备18年,横跨7地,历时135天,共耗资2.1亿。这部影片是由华谊兄弟公司出品,于2012年11月29日上映。

二、作品简介

《一九四二》这部影片是在1942年我国河南省发生的一次大灾难---旱灾、蝗灾,三百万人饿死。在死三百万人的同时,历史上还发生这样的一些事:宋庆龄访美、甘地绝食、斯大林格勒血战、丘吉尔感冒 。当时,太平洋战争进入第二年,中国抗日战争也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我国河南省地区发生了大旱,千百万民群众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逃荒。影片中的全景展现出大时代背景下,天灾人祸的众生相。在本部影片中的故事主要从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在逃荒的路上主要以老东家范殿元和佃户瞎廘两个家庭为核心,展现他们的在逃荒路上的挣扎和痛苦,他们的希冀和愤怒。另一条线索是以国民党政府,他们的冷漠和腐败无能、他们对人民的藐视从而推动和加深了这场大灾难,但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的命运。随着浩浩荡荡的逃荒队伍,冰天雪地中满载灾民疾驰的列车、日本飞机空袭逃荒的灾民、重庆轰炸等电影画面的首次曝光而层层递进,影片最后在蒋介石沉重的回首中落下帷幕。《一九四二》这部电影贯穿全片的根本就是吃的问题,同时也记录了一个民族最不应该忘却的一次灾难。

三、 作品人物分析

在本部影片中对白的方言化和副语言比较的丰富。人物操持着河南话、陕西话、重庆话等地方话,使得语言朴实而有趣。人物有着丰富的副语言。影片中通过丰富的语言展现了人物遭遇或命运的转化。 东家范殿元。在影片中,他复杂多变,善恶兼备,能屈能伸,懂

得变通。他也有义气,游说栓柱保护星星,为赎卖栓柱给法庭送白面。当瞎廘因卖女而夫妻大闹时,他舀出一满碗米准备救急时,左顾右盼发现他身后有很多的灾民在围观,急忙说:“这么多穷人,我也救不起啊。”再把碗里的米拂的平平的,“别想着卖孩子,给你娘熬碗粥喝,灾过了还我”。瞎廘的母亲被炸死,范家的财物被炸、被抢之后,他的心灰的说:“啥都没有了,那小米真该借你一袋!’显示出了她同情弱者的性格。在影片的最后老范对孤儿说:“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凉了··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我们可以从这些话中体会得到老范的这份温情能给人一种无限的希望。

花枝。通过影片中的对话,我们可知她的身价一路下跌,为女儿不惜将自己低价沽售。起初少东家以两升小米和两个核桃为报酬非礼她,她不从。在逃荒的路上人贩子告诉瞎廘:她值五升小米。栓柱欲想用饼干为由诱惑亲抱星星,星星拒绝后跑开。花枝看过后凑前说“没弄成吧?人一喝墨水,就是条喂不熟的狼。给我饼干,我给你睡。”在洛阳,她力争向人贩子推销自己:“买一大的,捎俩小的孩子!特划算。”结果遭到痛斥,花枝被推倒在地,贱卖不成。为孩子有托,她改嫁栓柱,再以四升小米的价位将自己卖给牛贩。临别前,她对栓柱说,“千万不能卖孩子,我的裤子好一点,咱俩换换。”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当花枝用完最后一袋小米的时候,饥饿离人们的距离开始变得那么的接近,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狗吃人的寒心场面。孩子需要养活、刚出生的婴儿需要奶吃、生病在床的母亲需要买药,人们含着泪水卖掉自己的孩子、曾经一起患难的妻子,换来的只有3升小米。3升小

米,在现在看来是那么的不值钱,但当生存遇到威胁的时候,它又是那么的值钱,人们无奈的只有用亲人去换取救命的小米。

瞎廘。瞎廘在影片中是一个油滑而又传统的男人,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当瞎廘面临自己的母亲重病之时,他的第一选择就是卖掉自己的女儿,有这样的一段瞎廘和买主之间的讨价还价的情景,买主给他的老婆和他的女儿都标了价,可瞎廘断然的拒绝了。瞎廘的女儿曾经问过他,说:“啥叫逃荒啊?”。他用直接而又简短的话告诉自己的女儿:“出门找吃的,就是逃荒”。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瞎廘也是个粗线条的男人,当他面临困境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有把盘算的,而孝顺在他的心里是无价的。

老马。在影片的对话中,我们体会得到他的身份在不断地变化,也显示乱世中求生的智慧。他世故利己,不乏善良本色,见风使舵。“一辈子最大的荣耀就是给省长做饭”。坐在逃荒的马车上,伙伴说:“老马,多亏了这次灾祸,才有战区巡回法庭,要不然,你一个县衙的伙夫,怎么会轮到你当庭长呢?他自鸣得意总结发迹经验,梦想着发战争财,“一场灾祸下来,咱们都是官”。在影片的最后,老马为认日本人当差,力劝栓柱保命!栓柱被刺死后,他舔着日本人尖刀上的肉,眼里噙着泪水,谄媚地说“辣”,从他的言情中,传神地展示了他屈辱求生,老马为了果腹,高尚和卑微里的他都能寻找到那丝求生出存的夹缝。

四、观后感

《一九四二》这部电影贯穿全片的根本就是吃的问题。1942年对于河南人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在这一年里河南发生了旱灾和蝗灾,又逢大批日寇入侵中原,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为了生存,3000多万人,历时106天,行程1012公里,开始了一次惨烈浩荡的逃荒之旅。电影中有很多触动我内心深处的场景,让我感慨万千。影片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生活在现在的这个年代,我们真的很幸福!我们生活在现代的社会里很少体会得到真正“饿”的感觉。我们更应该懂得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在这部影片里,我们可以看到人们都为了活着尝尽苦楚,却没有一个人选择自杀,他们都卑微地生存者,财主的读过书爱小猫的女儿宁愿自己被卖到妓院,只因想吃饱想活命,佃户愿意卖掉小女儿,徐帆在给孩子一个托付后自己把自己卖掉,如此凄凉,但他们都没有选择死。我们更能从中体会得到河南的普通农民也非常的坚强。选择走下去,活下去,似乎就有了活的希望。当生存和信仰发生冲突的时候,活着永远是普通人的第一选择。

《一九四二》这部电影的拍摄是一个具有挑战意义的事情。刘震云的作品《温故一九四二》一直被以为是不可能翻拍成电影的,难度太大。但是,冯小刚以为如果去做一件“可能”的事情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做就要去做看上去“不可能”的事。冯小刚导演把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的事,这一切都是他心中的梦想指引着他拍完《一九四二》源源不断地动力来源。在剧本创作中,冯小刚导演坦言,自己与编据刘震云选择用最“笨”的方式——重走1942年灾民的逃荒路。我们从中体会更能体会得到要想拍一部比较成功的电影真的不容易。看了《一

一九四二影评 第六篇_《一九四二》观后感

《一九四二》观后感

——十八大精神

十八大刚刚胜利闭幕不久,电影巨著《一九四二》又带我们回顾了那动荡艰苦的往昔岁月。让我们在慨叹当年艰苦卓绝的历史,痛斥不作为的国民政府的同时,又倍加珍惜今日富足安定的生活,领略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让我们对中共十八大的精神又有了新的认识——反腐以及民生,是一个执政党永远不能忽略的重点,谁忽略了人民对公平与幸福的渴求,历史必定会无情地抛弃他!

电影《一九四二》,是由这样四部分组成:一是以老东家为首的难民;一是美国记者白修德;一是上自蒋介石、河南省主席李培基下至兵士的官府;一是日本侵略者。主线是难民,除白修德和难民有些许的交织,其余基本都是平行线。没有传统的情节线,没有绝对的主角,主角是“一九四二”那场震撼人心的灾难。

难能可贵的是,《一九四二》有这样的勇气、锐气和灵气。面对沉甸甸甚至被我们遗忘的历史,它没有采取时下惯常的戏说或装神弄鬼的演义,而是直面并打捞那段残存在我们民族深处的记忆。揭伤疤总要比献鲜花艰难得多。一九四二年的记忆,存在逝去的那段岁月里,如果不是这部电影有意识地去唤回它们,恢复它们,它们有可能就会永远那样沉睡在那里,被我们自己更被时间所遗忘。在一个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年代里,回避记忆,抹掉记忆,热衷于失去记忆,已经是司空见惯。人们更容易将目光即时性地投向充满利益交换和诱惑的眼皮底下与前方,唤回或恢复记忆,面对那一段哪怕再残酷并令我们自己羞愧的历史与现实,不那么容易,那是一种能力。这能力,不仅属于艺术,更属于思想。

江河不洗今古恨,天地能知忠义心。历史上有些年头,是极具意义的,是不应该被忘记的。 《一九四二》,让我们记住了我们民族的这个饥荒、残酷、屈辱的一九四二年。它的意义,便不亚于一九四五年、一九四九年等许多值得我们永远记住的年份。看完这部电影,让我想起雨果著名的《九三年》。它的意义,便是同样有勇气有能力为我们钩沉并再现了那段最具有意义的历史,让那段历史成为了艺术的经典。

通过这次的《一九四二》电影观赏,我更加明确了一个认识——作为一个中共预备党员,要永远记住,我代表着人民,要弘扬十八大精神,为人民的公平与幸福需求而奋斗。

一九四二影评 第七篇_冯小刚电影1942 影评

《1942》影评

文/墨惜

那么巧,昨天去看电影,又那么巧,早晨看到博友也看了这部电影。今天一大早晨就爬起来,原因是想说一下《1942》,它给我的触动太大了。

昨天电影院有四部片子,《王的盛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1942》和一部韩国灾难片。去的路上,我和男友是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韩国灾难片中做选择,猜拳,谁赢了看谁指定的,然后我一如既往的没赢,再然后到电影院的时间是13点15分,韩国灾难片刚上演,可是零食没买,这个大男生没了零食进不了电影院,所以时间刚刚好的是《1942》。

于是我们看了片长150分钟的虐心的电影。

一九四二年,因为一场旱灾,我的故乡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

老东家叫范殿元。大灾之年,战争逼近,他赶着马车,马车上拉着粮食,粮食上坐着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陕西逃荒的人流。三个月后,到了潼关,车没了,马没了, ... 车上的人也没了。这时老东家特别纠结,他带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人流中喊:“大哥,怎么往回走哇?往回走就是个死。”老东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 转过山坡,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娘的身上哭。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凉了。”小姑娘说,她并不是哭她娘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一句话让老东家百感交集,老东家:“妮儿,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了。”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老东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漫山遍野,开满了桃花。(摘自百度百科

太虐心了!压抑的要窒息,从电影院出来对男友说,这部电影只适合看一遍,第二遍都不想看也不能看。1942,在河南省发生这样的悲剧,旱灾,蝗虫,饥饿,逃荒,战争。

美国李培基对老蒋说,灾区受灾群众政府统计有1062人,老蒋问,实际呢?李培基说,300万人。

老东家的家产和粮食被一群受灾饥饿的百姓抢了、吃了。去找兵来赶走这帮龟孙,报信的在中途被行进的日本兵吓退了回来。报信没成功,反倒把老东家害了,灾民在饥饿和愤怒中爆发,抢了粮食,烧着了老东家的宅子,打死了老东家的儿子......老东家套上马车,对一家老小说,咱不是逃荒,只是出去躲灾,过一个月半个月灾难过去了,咱就回来了。

逃荒的路一天天走,家人一个个的减少,儿媳妇的遗腹子在逃荒的路上出生,儿媳妇产后用尽力气说的第一句话是,把他掐死吧!反正他也活不下来。老东家的孙子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了。产妇很虚弱,几天没吃东西,没有奶水。老东家最后把一路陪伴女儿的小黑猫扒皮做猫汤给儿媳补充营养,好让孙子活下来。小黑是女儿的宝贝,逃荒路上女儿星星宁愿自己不吃东西也要喂小黑。

逃荒数天以后,嫂子生产,星星忍痛把小黑献出来做猫汤。老东家觉得很对不住女儿,正要和女儿说自己的无奈和苦衷安慰女儿。只见女儿起身说,爹,我也要喝猫汤。眼睛里看不到任何悲伤。这就是饥饿。

由阿德里安·布劳迪饰演的美国记者白修德骑着毛驴一路随着灾民的逃荒路线,用手中的相机记录着一幕幕惨剧的发生。路上碰到了老东家和佃户瞎鹿和花枝一家,饥荒使得老东家对白修德的驴打了主意。趁白修德睡着的时候,老东家带着瞎鹿和拴柱去偷驴,顺便抢了白修德的饼干和相机。白修德被惊醒,用不标准的汉语说驴和饼干给你们,相机不能吃,给我留下。

栓住拿着饼干,瞎鹿牵着驴,可是驴死谁手还是未知。老东家与美国记者交涉完,找到瞎鹿,却没看到驴。问瞎鹿,驴呢?瞎鹿说怕那个洋人醒抢回驴,就照着驴屁股打一巴掌,结果驴惊了,跑了。黑天也没看清跑到哪里。瞎鹿和拴柱分两个方向找驴。瞎鹿看到一群灾民在那烧水,扒驴皮,准备吃驴肉。走近一看正是自己抢来的驴,瞎鹿对灾民喊,这是我的驴。灾民还会管这是谁的驴吗,不听瞎鹿说话继续分肉,瞎鹿拿起一块驴肉准备回去,嘴里还说着,杀了我的驴总得让我拿回一块肉走吧!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mw/421357/

推荐访问:一九四二影评标题 一九四二电影影评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