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励志人生 > 经典美文 > 刘邦的谋士

刘邦的谋士

时间:2018-09-20   来源:经典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美文】

刘邦的谋士 第一篇_刘邦的用人之道

唐太宗李世民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博大精深,尤其在用人理念上值得现代领导者借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此,我们选取古代贤明“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机制留人”的经典案例,以飨读者。

刘邦的用人之道

文/程鹏

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指出:“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器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一个优秀的上级领导,需有爱才之心,求才之渴,识才之眼,用才之能,容才之量,护才之魄,举才之德,育才之责,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用好干部、管好部门。这里,我们来看看汉高祖刘邦,是怎么在人才的辅佐下建立不朽功勋,成为我们后人学习之典范的。

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起于草莽的布衣皇帝。他以一介布衣而提三尺剑,崛起于秦末乱世,诛暴秦,抗强敌,定天下,创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统一王朝,一生的丰功伟绩深为后世人赞许。汉高祖的成功,与其在用人方面的过人之处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刘邦的用人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来探究其详。

知人善任 人尽其才

刘邦的知人善任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汉高祖用萧何治财政,用张良、陈平出良谋,用韩信征天下,部下的优点,都能被汉高祖挖掘出来。这是汉高祖用人成功的最大一个原因。韩信曾经对汉高祖刘邦说,“臣所将兵”,“臣将兵,多多益善”,而“大王能将将”。

刘邦之所以能“将将”,就在于其能知人善任。人各有长短处,用人当取其长,舍其短。萧何能“镇国家,扶百姓,结馈饷,不绝粮道”;张良可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韩信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用其“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这些人的才能刘邦都能认识到,并且能根据各人的优点,委以重任。内政交于萧何,刘邦不干涉;军事托付给韩信,刘邦信之任之;谋略由张良、陈平来定,刘邦言听计从。他只要求自己在大局上把握好,至于细节问题,都交给臣下去做。正因为此,刘邦能成就一番伟业。

孔子曾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辰就是北极星,居于正中央,众星拱之。刘邦非常明确地把自己放在北辰的位置,善于利用部下的智慧,使得以刘邦为中心的军政集团能够有机、高效的运作。这是刘邦最大的长处。

知人善任的意思是善于认识人的品德和才能、最合理地使用他。这是我们讲到领导艺术时经常要说的一个词,但我们要分析一下什么叫知人善任。知人善任首先在于知人,其次是

善任。知人当中首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对此,一般人做不到,而刘邦却恰恰做到了。他非常清楚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如何调动部下的积极性,下属都有什么才能,他的才能是哪些方面的,有什么性格,有什么特征,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做领导不是说要自己亲自去做什么事,事必躬亲的领导绝非好领导;作为一个领导,你只要掌握了一批人才,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你的事业就成功了。这个根本道理刘邦懂,所以刘邦就成为他这个集团的核心人物。

不拘一格 用人所长

一个有着自知之明的人往往也会有知人之明,一个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往往也很难了解别人。刘邦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所以他很了解别人。刘邦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所以他团队里什么人都有: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待业青年。刘邦把他们组合起来,各就其位,毫不在乎人家说他是一个杂牌军,他要求的是,所有的人才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历史证明了刘邦用人策略的正确性。

刘邦出身于社会下层,为人落拓不羁,交游面广,了解各类人才的情况。他对各种人才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用人所长,容人小过。刘邦的用人思想非常开放,在选择辅佐大臣时,能真正的做到不拘一格。刘邦所用的人中,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张良是贵族之后,陈平是游士,萧何本来和刘邦一样,是个小小的吏员;韩信曾受胯下之辱;智囊陈平曾有盗嫂受金之嫌;舞阳侯樊哙原为街头屠夫,以猪狗为业;绛侯周勃曾以编蚕箔为生,兼做丧事中的吹鼓手;关内侯娄敬是车夫;良王彭越曾以打鱼为生;淮南王英布,曾是秦朝受黥面之刑的犯人。正因如此,刘邦手下才能猛将如林、谋士如云,四方豪杰趋之若鹜,天下英才都乐为刘邦所用。

不计前嫌 兼容并包

汉六年的时候,刘邦已得天下,封了一批功臣,但还有不少功臣没有封赏。因为加功进爵的算法颇费周折,结果就搁置下来。一天,刘邦在宫殿里远远看到一群人坐在地上嘀嘀咕咕地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刘邦不解就问旁边的张良。张良说,他们正在商量谋反!

刘邦说,你不要乱讲,天下刚刚安顿下来,谋什么反啊?张良说,陛下得了天下以后,封了一批功臣,大多数都是亲信。还有一些人,没有受封。现在他们都在想,天下还有多少可以封赏的,与陛下关系不密切的,甚至以前得罪过您的,是不是就得不到封赏了?或者甚至被灭掉?所以,百思不解的他们,就商量谋反。刘邦马上醒悟过来。问道:你说该怎么办呢?张良说,请陛下想一想,在这些功臣当中有没有这样的人——他的功劳非常大,而他和陛下的

关系又非常恶劣?刘邦说,有,一个叫雍齿的。这个人非常可恶,他一而再、再而三地侮辱朕,朕早就想杀他了;可是他功劳太大,朕又于心不忍。张良说,好了,请您赶快封赏雍齿。刘邦接受了这个建议,立即封雍齿为什方侯。雍齿一封,所有的功臣都安心了。

刘邦的宽宏大量是其性格决定的,司马迁在描述刘邦的性格时说刘邦“仁而爱人,喜施,喜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可见刘邦很能平易近人,性格宽宏,度量豁达。

刘邦的部下也曾经因为认为刘邦封赏不公而尝试过谋反,刘邦听后,非常震惊,意识到自己的失误,于是马上采取了张良的建议,立即封自己曾经最为仇恨的雍齿为侯。雍齿一封,那些急着谋反的群臣立即平息下来了,因为雍齿曾经一而再、再而三的侮辱刘邦,刘邦正是要用这种行为让臣下知道自己不计前嫌。这也是刘邦深通韬略的一种表现。

招降纳叛 一视同仁

在刘邦所用的各种人才中,来自敌营的不少。刘项相争,项羽属下的许多人才纷纷投奔刘邦,刘邦照纳不误。刘邦礼贤下士的名声吸引了项羽营中许多经营人才,包括项羽的叔父项伯,都乐意为“沛公”所用。

比方说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就来投奔刘邦。而陈平,原来是魏王手下的人,因为不能发挥作用就投奔项羽,仍不能发挥作用就再投奔刘邦,当陈平从项羽的军中逃出来前往汉营时,刘邦“大悦之”。他问陈平,陈先生在项羽那里担任什么职务啊?陈平说,担任都尉。刘邦说,好,你在我这儿还当都尉。刘邦马上任命陈平做都尉。任命公布以后,汉营舆论哗然。很多老资格将领不服,开始嘀嘀咕咕、议论纷纷。但刘邦不予理睬,更加信任陈平。

楚汉战争中,项羽的部将季布英勇善战,是刘邦的死敌,曾被悬赏通缉,后经夏侯婴等人推荐,刘邦任用其为郎中,成为一名有口皆碑的郡守。

坦诚相待 以心换心

坦诚相待,不仅仅是个人素质问题,更是为人处事的原则。“投之桃木、报之琼瑶。”你坦诚待人,别人也真诚回报。对于人才,可能需要的不仅是应得的酬劳,而更多的是尊重和信任。以诚相待便是不二法宝。用现在人才理念解释即为:“以感情留人”,而刘邦可谓先行实践者。

刘邦对待部下,能够做到真正的待人以诚。张良、韩信、陈平都视刘邦为知己,他们有

话直说,凡提出的问题,刘邦都如实回答,哪怕很没面子,他也做到如实相告,绝不隐瞒。张良在鸿门宴之前得到消息,说项羽第二天要派兵剿灭刘邦。张良曾问过刘邦,请大王想一想,您打得过项羽吗?刘邦的回答是,打不过他。后来韩信到刘邦军中来,也问了这样的问题:大王您掂量掂量自己的能力、魅力、实力,能比得过项羽吗?刘邦虽然沉默了很久,最后还是坦诚相告:我是不如他。

然而,由于刘邦真诚地信任、尊重张良、韩信和陈平等,他们都尽心尽力地帮刘邦出谋划策。

司马迁在著《史记·高祖本纪》时,曾表示其著的基本宗旨是“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因此,在刘邦的传记中,司马迁特别重视刘邦与项羽的对比,击败势力强大的项羽,夺取天下是刘邦一生最大的业绩。在待人以诚方面,项羽与刘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项羽无法信任部下,项羽所重用的,都是自己亲近的人,是所谓的“诸项”以及由裙带关系、乡党关系发展起来的宗亲。对于真正有才能的人,项羽与其始终有隔膜,不能重用。陈平正是利用了项羽的这一弱点,向刘邦进谏,贿赂项羽部下的贪臣,使之离间项羽与其重要将领的关系。

“前车之鉴、后车之覆。”由于亲眼目睹气量狭小的楚霸王项羽属下众叛亲离的下场,刘邦反其道而行之,与下属肝胆相照,彼此精诚团结,从而奠定了克敌制胜的基础。

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

有一个成语,叫做“疑邻窃斧”。它源自《吕氏春秋》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讲述某人迷失一把斧子,遂怀疑邻居把它偷去,因为其无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不像偷斧子的人。后来,斧子失而复得,再看邻居,其无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像偷斧子的人。这则寓言故事生动地说明,情感的变化往往对理性的判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那么,理性判断对领导者来说非常重要。做一个领导最忌讳的就是朝疑暮猜,今天揣测这个明天忧虑那个。而刘邦的魄力在于,一旦决定用某人绝对信任、放手使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陈平。陈平弃项羽投刘邦后,得到刘邦充分信任,这让很多老人不满——我们跟刘邦那么长时间,建功立业、出生入死,也不过就混到现在这个位置,怎么陈平一来就任命那么高的职务?于是刘邦那里常听到许多关于陈平的坏话,可总结为八个字:“盗嫂受金,反复无常”。

“盗嫂”就是与自己的嫂子通奸。据传,陈平曾与嫂子关系暧昧。所谓“受金”就是接受红包,陈平加盟刘邦集团后就开始收红包。而反复无常就是陈平最先跟随魏王,后又侍从项羽,现在又投奔刘邦。

刘邦开始也挺在意,就把当初推荐陈平的魏无知找来,责备他:我让你给我推荐人才,结果来了个“盗嫂受金,反复无常”小人!魏无知回答:我向你推荐的是他的才能;而陛下责备我的是他的德行。才和德是两个概念,有才的不一定有德,有德的也不一定有才。而我们现在处于非常艰难时期,需要突出重围,因此,更应该看重一个人的才能。

刘邦也问陈平:先生原来事魏王,后事项王,现在又跟我——先生的心眼是不是太多了一点?陈平回答:是的,我原来追随魏王,但我的计谋、我的主意魏王都不接受;我只好投奔项王,项王同样如此,言不听,画不从;而我听说您广纳人才,求贤若渴,是一个会用、敢用人才的大王,所以我才来投奔您。我陈平光着身子、一无所有、一文不名来到大王军中,如果不接受人家赠送、收一点礼金,我连吃饭的钱都没有。我现在向大王提出诸多建议,大王觉得可用,就请采纳;如果觉得我的建议、计策、谋划都没用,那么别人送给我的礼金可以完璧归还,我从此告辞。刘邦说,对不起,我错了。寡人慢待先生了,请不要介意,继续留在军中。

此后,陈平竭力效忠刘邦。刘邦问计陈平,我们现在与项羽处于胶着状态,谁也吃不掉谁,那天下何日能够安定呢?有什么办法能够出奇制胜、尽快结束战争?陈平说,我原来在项王手下当差,很了解他。项王这个人出身很高贵,很讲道德,也很讲礼数。项羽待人接物都按照贵族那一套,恭恭敬敬、彬彬有礼、客客气气。所以那些有道德、高风亮节、看重自己身份名誉的人,都集结在项羽的麾下。这些人虽然对他忠心耿耿,但项羽生性猜测多疑,跟大王您刚好相反。您是用人不疑,他是疑心重重。因此,我们可以使反间计,让项王不再信任这些人,这就等于砍掉了他的左膀右臂。刘邦说,这个主意好,请陈先生来操作吧。费用没有问题,马上拨款,黄金四万斤(这里的金子是铜。那个时候讲的黄金就是黄铜)。这些钱交给你,随便你怎么用,不问出入。

陈平把这些钱都花在离间计上。他到处散布谣言说,锺离眜等人觉得自己功高未封,想和刘邦联手灭项羽,再瓜分其地称王。项羽果然中计,不再相信锺离眜等人。范增是项羽的主心骨,非除不可。于是陈平又使一招:项王使者来到汉营,陈平准备了一桌丰盛酒宴。见到楚使后却故作惊讶:我还以为是范将军使者,原来是项王的使者啊!他随后命人将酒宴撤下,换上一桌劣质食品。使者眼见美食变狗食,气得火冒三丈,回后在项王面前抱怨一通。项羽大为光火,从此对范增“另眼相看”,暗中防范。

范增力劝项羽赶紧拿下荥阳,除掉刘邦,项王心存疑窦、没有采纳。范增见项羽已经不信任自己,愤而请辞,归途暴病而亡。此后,项羽便如无头苍蝇,东碰西撞,争霸事业开始走下坡,不久就被刘邦逼得四面楚歌,乌江自刎。

陈平施行的反间计,使楚汉实力发生根本转变,终于成就刘邦统一天下伟业。

刘邦的谋士 第二篇_为什么那么多人心甘情愿的愿意为刘邦赴死

【刘邦的谋士,】

为什么那么多人心甘情愿的愿意为刘邦赴死 刘邦是个人物,尽管在太史公笔下,有流氓混子之嫌,可是就是这样的人却成就了天下。按说刘邦此人读书不多,又弄酒好色,谩骂士人,为何好多人争着为他去死,愿意为他建功立业呢? 公元前204年夏天的四月,项羽派兵攻打汉军,城内缺粮,将士也精疲力竭,刘邦十分着急。五月的时候,将军纪信见情况十分危急,便对汉王说:“现在情况紧急,臣有办法,可保汉王你逃走。”在得到刘邦同意后,由陈平写了降书,派人送交项羽,说汉王今夜便出东门投降。到了半夜,城内的妇女都相拥而出。刘邦便乘机在他的功将们的保护下从西门逃出,逃往另一个城市。那些妇女走完了,天已经亮了。这时装成汉王模样的纪信,卧在一乘龙车上,但一直用衣袖遮住自己的模样,楚兵以为是汉王出降,欣喜若狂,高呼万岁。

项羽出营审视,见车上坐着的人不是刘邦,便问:“你是何人,敢冒充汉王?”纪信答道:“我乃大汉将军纪信。”项羽又问:“汉王在哪里?”纪信说:“早已离开这里了!”项羽生气极了,下令将军齐集火炬,烧毁龙车。纪信被活生生地烧死了。以致宋朝文彦博赞叹道:“死节古来虽有矣,大都死节少如公。”无都有偶,项羽抓住王陵的母亲,刘邦的使者也来到项羽这里,项羽让王陵的母亲东向而坐,意思很明显,是想争取王陵归附,没想到王陵的母亲在送刘邦使者走的时候说:“愿为老妾语陵,善事汉王。汉王长者,毋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伏剑而死。

那么刘邦何德何能让天下人甘愿去替他死呢,要知道他不是项羽名门之后,将门虎子,也不是秦二世领导人之后,刘邦凭的是个人魅力和做人的准则:

其一,韬光隐晦,以待天时。刘邦志在获得大奶酪,收敛了自己流氓行为,“妇女无所幸”“观其志不在小„„此天子气也”,攻下秦都,封咸阳府库,以待项羽。占天时,积蓄力量,主动作为。项羽则占有刘邦打下的咸阳,焚秦宫室,毁阿房宫,抢劫妇女,掠夺财宝,显示出志大才疏,不重视在百姓中树立形象,军队纪律涣散,逐渐失去人心。会约束自己行为的人都是了不起的人。 其二,简明法纪,取信天下。汉王刘邦听萧何计策,约法三章,取信于民;项羽焚烧秦宫室,掠美人财物,成为刘氏大仁大义的反面陪衬。越是简单的法律法规,越能实行的透彻。项羽之流动不动搞强拆,自然引起好多人的不满。

其三,善用人才,决策得当。大将韩信、谋士张良、相国萧何,像陈平、周勃、夏侯婴等人才济济,俱为所用。筑台拜将,亲授帅符。对有利于得到大奶酪的要求、计策,迅速决策;项羽则优柔寡断,终妇人之心,用人必亲近,不会用人,加上决策失误,最终失去大好机会。

其四,用人为才,不拘一格。刘邦接受谋士的建议,用人不论身份和名声。韩信受辱胯下,陈平盗嫂,樊哙乃杀狗屠夫。至于文化人如郦生、陆贾、李左车、蒯彻等亦尽为之用,以展其才,这叫用人之长,容人之短;项羽任韩信为执戟郎,大材小用,不会用人,不会识人,贤愚不分,任人唯亲,项氏集团奸细内出,终坏大事。

其五,顾全大局,审时度势。刘邦能审时度势,伺机以待天时。这是刘邦认可的比较理性的思考。项羽则刚愎自用,感情处事,加之妇人之仁,不识大体,最终毁掉最可能获得大奶酪的大局。正是,“长城”非他毁,自毁也!

其六,能屈能伸,大丈夫所为。个人有野心或雄心谁都管不了,能在巨大的屈辱面前当孙子或装孙子,不是谁都能行!刘邦行!项羽不行!大丈夫能伸能屈,从这一点也可以预见出,谁最后可能获得胜利了!刘邦兵败,蓄积力量,以图东山再起;项羽兵败,认为“天亡我也”,不过乌江,自刎垓下。

其七,大肚能容,包容天下。刘邦能容纳那些有个性的人才,尤其是在关键时刻。大将军韩信攻克齐地,自立假齐王,并奏报刘邦。刘邦接到奏报,正在犹豫。张良一捅他,刘邦马上反应,“大丈夫要做就做真齐王,不做假齐王!”于是封韩信为齐王。项羽则好大喜功,乱封诸王,引火烧身,四面树敌,成众怨之的。虽然,人们敢怒不敢言,但是义军内部已是貌合神离,只保留着一种可怕的团结局面。

其八,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可以说刘邦有用人的专长,加上那些谋士的策划与参谋,基本成功完成了关键的几件大事。刘邦也敢于在登基做皇帝后的大宴群臣的庆功会上公开讲,自己的能力不及“三杰”(韩信、张良、萧何),又很不谦虚但很实在地说道,“我能用之!”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刘邦则善于“将将”(统帅大将)。项羽不懂知人善任,气走了亚父范增,众叛亲离。

总而言之,一个成大事的人,一定是个不拘小节心胸宽大做事有目标百折不挠的人,一定是个得道多助的人。否则,遇事只凭个人喜好、刚愎自用,没有些杀伐决断的本领,如何能成大事?

刘邦的谋士 第三篇_刘邦的用人之道

唐太宗李世民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博大精深,尤其在用人理念上值得现代领导者借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此,我们选取古代贤明“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机制留人”的经典案例,以飨读者。

刘邦的用人之道

文/程鹏

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指出:“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器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一个优秀的上级领导,需有爱才之心,求才之渴,识才之眼,用才之能,容才之量,护才之魄,举才之德,育才之责,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用好干部、管好部门。这里,我们来看看汉高祖刘邦,是怎么在人才的辅佐下建立不朽功勋,成为我们后人学习之典范的。

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起于草莽的布衣皇帝。他以一介布衣而提三尺剑,崛起于秦末乱世,诛暴秦,抗强敌,定天下,创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统一王朝,一生的丰功伟绩深为后世人赞许。汉高祖的成功,与其在用人方面的过人之处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刘邦的用人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来探究其详。

知人善任 人尽其才

刘邦的知人善任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汉高祖用萧何治财政,用张良、陈平出良谋,用韩信征天下,部下的优点,都能被汉高祖挖掘出来。这是汉高祖用人成功的最大一个原因。韩信曾经对汉高祖刘邦说,“臣所将兵”,“臣将兵,多多益善”,而“大王能将将”。

刘邦之所以能“将将”,就在于其能知人善任。人各有长短处,用人当取其长,舍其短。萧何能“镇国家,扶百姓,结馈饷,不绝粮道”;张良可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韩信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用其“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这些人的才能刘邦都能认识到,并且能根据各人的优点,委以重任。内政交于萧何,刘邦不干涉;军事托付给韩信,刘邦信之任之;谋略由张良、陈平来定,刘邦言听计从。他只要求自己在大局上把握好,至于细节问题,都交给臣下去做。正因为此,刘邦能成就一番伟业。

孔子曾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辰就是北极星,居于正中央,众星拱之。刘邦非常明确地把自己放在北辰的位置,善于利用部下的智慧,使得以刘邦为中心的军政集团能够有机、高效的运作。这是刘邦最大的长处。

知人善任的意思是善于认识人的品德和才能、最合理地使用他。这是我们讲到领导艺术时经常要说的一个词,但我们要分析一下什么叫知人善任。知人善任首先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当中首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对此,一般人做不到,而刘邦却恰恰做到了。他非常清楚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如何调动部下的积极性,下属都有什么才能,他的才能是哪些方面的,有什么性格,有什么特征,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做领导不是说要自己亲自去做什么事,事必躬亲的领导绝非好领导;作为一个领导,你只要掌握了一批人才,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你的事业就成功了。这个根本道理刘邦懂,所以刘邦就成为他这个集团的核心人物。

不拘一格 用人所长

一个有着自知之明的人往往也会有知人之明,一个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往往也很难了解别人。刘邦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所以他很了解别人。刘邦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所以他团队里什么人都有: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待业青年。刘邦把他们组合起来,各就其位,毫不在乎人家说他是一个杂牌军,他要求的是,所有的人才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历史证明了刘邦用人策略的正确性。

刘邦出身于社会下层,为人落拓不羁,交游面广,了解各类人才的情况。他对各种人才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用人所长,容人小过。刘邦的用人思想非常开放,在选择辅佐大臣时,能真正的做到不拘一格。刘邦所用的人中,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张良是贵族之后,陈平是游士,萧何本来和刘邦一样,是个小小的吏员;韩信曾受胯下之辱;智囊陈平曾有盗嫂受金之嫌;舞阳侯樊哙原为街头屠夫,以猪狗为业;绛侯周勃曾以编蚕箔为生,兼做丧事中的吹鼓手;关内侯娄敬是车夫;良王彭越曾以打鱼为生;淮南王英布,曾是秦朝受黥面之刑的犯人。正因如此,刘邦手下才能猛将如林、谋士如云,四方豪杰趋之若鹜,天下英才都乐为刘邦所

用。

不计前嫌 兼容并包

汉六年的时候,刘邦已得天下,封了一批功臣,但还有不少功臣没有封赏。因为加功进爵的算法颇费周折,结果就搁置下来。一天,刘邦在宫殿里远远看到一群人坐在地上嘀嘀咕咕地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刘邦不解就问旁边的张良。张良说,他们正在商量谋反!

刘邦说,你不要乱讲,天下刚刚安顿下来,谋什么反啊?张良说,陛下得了天下以后,封了一批功臣,大多数都是亲信。还有一些人,没有受封。现在他们都在想,天下还有多少可以封赏的,与陛下关系不密切的,甚至以前得罪过您的,是不是就得不到封赏了?或者甚至被灭掉?所以,百思不解的他们,就商量谋反。刘邦马上醒悟过来。问道:你说该怎么办呢?张良说,请陛下想一想,在这些功臣当中有没有这样的人——他的功劳非常大,而他和陛下的关系又非常恶劣?刘邦说,有,一个叫雍齿的。这个人非常可恶,他一而再、再而三地侮辱朕,朕早就想杀他了;可是他功劳太大,朕又于心不忍。张良说,好了,请您赶快封赏雍齿。刘邦接受了这个建议,立即封雍齿为什方侯。雍齿一封,所有的功臣都安心了。

刘邦的宽宏大量是其性格决定的,司马迁在描述刘邦的性格时说刘邦“仁而爱人,喜施,喜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可见刘邦很能平易近人,性格宽宏,度量豁达。

刘邦的部下也曾经因为认为刘邦封赏不公而尝试过谋反,刘邦听后,非常震惊,意识到自己的失误,于是马上采取了张良的建议,立即封自己曾经最为仇恨的雍齿为侯。雍齿一封,那些急着谋反的群臣立即平息下来了,因为雍齿曾经一而再、再而三的侮辱刘邦,刘邦正是要用这种行为让臣下知道自己不计前嫌。这也是刘邦深通韬略的一种表现。

招降纳叛 一视同仁

在刘邦所用的各种人才中,来自敌营的不少。刘项相争,项羽属下的许多人才纷纷投奔刘邦,刘邦照纳不误。刘邦礼贤下士的名声吸引了项羽营中许多经

营人才,包括项羽的叔父项伯,都乐意为“沛公”所用。

比方说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就来投奔刘邦。而陈平,原来是魏王手下的人,因为不能发挥作用就投奔项羽,仍不能发挥作用就再投奔刘邦,当陈平从项羽的军中逃出来前往汉营时,刘邦“大悦之”。他问陈平,陈先生在项羽那里担任什么职务啊?陈平说,担任都尉。刘邦说,好,你在我这儿还当都尉。刘邦马上任命陈平做都尉。任命公布以后,汉营舆论哗然。很多老资格将领不服,开始嘀嘀咕咕、议论纷纷。但刘邦不予理睬,更加信任陈平。

楚汉战争中,项羽的部将季布英勇善战,是刘邦的死敌,曾被悬赏通缉,后经夏侯婴等人推荐,刘邦任用其为郎中,成为一名有口皆碑的郡守。

坦诚相待 以心换心

坦诚相待,不仅仅是个人素质问题,更是为人处事的原则。“投之桃木、报之琼瑶。”你坦诚待人,别人也真诚回报。对于人才,可能需要的不仅是应得的酬劳,而更多的是尊重和信任。以诚相待便是不二法宝。用现在人才理念解释即为:“以感情留人”,而刘邦可谓先行实践者。【刘邦的谋士,】

刘邦对待部下,能够做到真正的待人以诚。张良、韩信、陈平都视刘邦为知己,他们有话直说,凡提出的问题,刘邦都如实回答,哪怕很没面子,他也做到如实相告,绝不隐瞒。张良在鸿门宴之前得到消息,说项羽第二天要派兵剿灭刘邦。张良曾问过刘邦,请大王想一想,您打得过项羽吗?刘邦的回答是,打不过他。后来韩信到刘邦军中来,也问了这样的问题:大王您掂量掂量自己的能力、魅力、实力,能比得过项羽吗?刘邦虽然沉默了很久,最后还是坦诚相告:我是不如他。

然而,由于刘邦真诚地信任、尊重张良、韩信和陈平等,他们都尽心尽力地帮刘邦出谋划策。【刘邦的谋士,】

司马迁在著《史记·高祖本纪》时,曾表示其著的基本宗旨是“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因此,在刘邦的传记中,司马迁特别重视刘邦与项羽的对比,击败势力强大的项羽,夺取天下是刘邦一生最大的业绩。在待人以诚方面,项羽与刘邦形成

了鲜明的对比。项羽无法信任部下,项羽所重用的,都是自己亲近的人,是所谓的“诸项”以及由裙带关系、乡党关系发展起来的宗亲。对于真正有才能的人,项羽与其始终有隔膜,不能重用。陈平正是利用了项羽的这一弱点,向刘邦进谏,贿赂项羽部下的贪臣,使之离间项羽与其重要将领的关系。

“前车之鉴、后车之覆。”由于亲眼目睹气量狭小的楚霸王项羽属下众叛亲离的下场,刘邦反其道而行之,与下属肝胆相照,彼此精诚团结,从而奠定了克敌制胜的基础。【刘邦的谋士,】

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

有一个成语,叫做“疑邻窃斧”。它源自《吕氏春秋》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讲述某人迷失一把斧子,遂怀疑邻居把它偷去,因为其无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不像偷斧子的人。后来,斧子失而复得,再看邻居,其无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像偷斧子的人。这则寓言故事生动地说明,情感的变化往往对理性的判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那么,理性判断对领导者来说非常重要。做一个领导最忌讳的就是朝疑暮猜,今天揣测这个明天忧虑那个。而刘邦的魄力在于,一旦决定用某人绝对信任、放手使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陈平。陈平弃项羽投刘邦后,得到刘邦充分信任,这让很多老人不满——我们跟刘邦那么长时间,建功立业、出生入死,也不过就混到现在这个位置,怎么陈平一来就任命那么高的职务?于是刘邦那里常听到许多关于陈平的坏话,可总结为八个字:“盗嫂受金,反复无常”。

“盗嫂”就是与自己的嫂子通奸。据传,陈平曾与嫂子关系暧昧。所谓“受金”就是接受红包,陈平加盟刘邦集团后就开始收红包。而反复无常就是陈平最先跟随魏王,后又侍从项羽,现在又投奔刘邦。

刘邦开始也挺在意,就把当初推荐陈平的魏无知找来,责备他:我让你给我推荐人才,结果来了个“盗嫂受金,反复无常”小人!魏无知回答:我向你推荐的是他的才能;而陛下责备我的是他的德行。才和德是两个概念,有才的不一定有德,有德的也不一定有才。而我们现在处于非常艰难时期,需要突出重围,因此,更应该看重一个人的才能。

刘邦也问陈平:先生原来事魏王,后事项王,现在又跟我——先生的心眼

刘邦的谋士 第四篇_刘邦项羽成败原因及启示

【刘邦的谋士,】

刘邦项羽成败原因及启示

项羽,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刘邦,字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人,出身平民阶级。两个人出身对比鲜明,人生轨迹在当时理应千差万别,然而乱世出英雄,历史给了他们舞台,使他们成为了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人物。历史是无情的,同时也是公平的,他们的人生成败便是最好的写照。

读过司马迁《史记》都知道: 项羽,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其志向博大高远。这样一位英雄,理应在历史上成就一代王国,然而他却因兵败而乌江自刎,有人说项羽至失败的原因是因为时运不济。然而,真的只是时运不济使然吗?

项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他优柔寡断,缺乏政治谋略:他不顾亚父"示之者三",于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当兵败乌江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最终自刎乌江。第二,勇而无谋。作为一代名将的后代,他在战场上可谓尽显大将风采,然而也正是这种高傲使得他足勇却少智,走向失败,第三,他多疑残暴,不能发挥有才之人的能力。他因刘邦之计怀疑范增,最终失去了范增。他所过秦之地,无不是一片火海,一片哀怨。或许项羽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汉,然而他的众多缺点也注定了他不能成为一代君王。

反观刘邦,出身平民,文不能书,武不能战,但却能成为中国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原因何在?第一,他能屈尊揽才,接收建议。大将韩信、谋士张良、相国萧何,像陈平、周勃、夏侯婴等人才济济,都能为他所用。他还筑台拜将,亲授帅符。这样的人,怎能得不到有

才之人的追随?第二, 他用人以才,不论出身。刘邦接受谋士的建议,用人不论身份和名声。韩信受辱胯下,陈平盗嫂,樊哙乃杀狗屠夫„„尽为他所用,以展其才,最终得到了一批为他打天下的贤人。第三,他能识大体、顾全大局。刘邦审时度势,伺机以待天时。这是刘邦认可的比较理性的思考。他听萧何的计策,约法三章,取信于民。第四,隐忍屈辱,不乱大谋。他在鸿门宴的遭遇不得不抄小路逃走,然而他并未赌气立马还击,实力上的差距使他不得不隐忍,即使兵败他也蓄积力量,以图东山再起;再看项羽兵败,却认为是“天亡我也”,不过乌江,自刎垓下。所有的因素都成就了刘邦的帝王之业,成就了历史上的汉高祖。

反观历史,就如经历一场风起云涌的暴风雨,使人震撼,使人深受启发。项羽或许只适合作为一个偶像,他注定不是一个站在中国某段历史顶端的人。而刘邦虽然出身平民,然而却是一个极好的励志人物,他能让人为之所用,并最终成就一代帝王之业。不论成功或失败,他们都是历史中的英雄。

刘邦的谋士 第五篇_刘邦的领导艺术

刘邦的领导艺术

在推翻秦王暴政的历史上,有两位王者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一个是英雄草莽,一个是西楚霸王,刘邦先入咸阳,与民约法三章,最终业定天下,项羽兵强马壮,清高自傲,无奈自刎乌江,同样是乱世枭雄,结局却出乎意料,透过历史的苍茫,我们可以看到,领导者的心态最终决定了一个时代的兴衰成败。

一、 知人善任,水到渠成。

尽管刘邦手下鱼龙混杂,无论是张良一般的谋士还是韩信一般的将才,韩高祖刘邦都知人善任,将这些人才妥善安置,使其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形成了强有力的团体合力,攻心所向自然水到渠成。

二、 坦诚相待,同舟共济。

认识自己的短处不难,难的是勇敢面对和坦诚相告。一切都在变,一切都在流淌,任何一个企业,任何一个社会总不能一帆风顺,若能坦诚相待,同舟共济,总能力挽狂澜,云帆沧海,再创辉煌。

三、 用人所长,宽人所短。

【刘邦的谋士,】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作为一个领导或者管理者,需要的是充分发扬一个人的长处,又能宽容一个人的不足,高瞻远瞩,在整体上实现集体利益的最大化,在风起云涌的时代中更显得重要。

四、 论功行赏,民心所向。

依功行赏,任人不唯亲,不仅需要领导者的宽容大度,更需要领导者的理性从容。

刘邦的谋士 第六篇_我眼中的刘邦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我眼中的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是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如果说项羽的《垓下歌》体现的是失败者的悲哀,那么刘邦的《大风歌》则体现的是胜利者的悲哀,彼时的刘邦刚刚平定了英布之乱,在得胜还军途中,路过沛县,邀集故人饮酒。酒酣时刘邦击筑,同时唱了这首歌。《大风歌》显示了刘邦为胜利兴奋欢乐同时内心深处隐藏着深刻恐惧悲哀的矛盾心情。历史上对《大风歌》的评价颇高,《大风歌》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词”,而其作者刘邦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中一个耀眼的传奇。

记得高中时自己写过一篇作文,当时的主题思想就是“刘邦是个小人,项羽是个英雄,英雄败在了小人的手里”。后来又看了一些资料,觉得历史的功过是非,并不能简单地用英雄小人之说去评判。刘邦身上有太多可说的东西,虽然有些时候他做的事情很不地道,但是他身上还是有很多很多东西值得后人学习。

我眼中的刘邦,就是一个做帝王的料子。人们给他总结了他身上太多的第一,不过在我看来,这些东西都是浮云,谁没有个什么第一次,说他是第一个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严格意义上,刘邦应该算是历史上第四个皇帝吧,这样一说,我觉得这个第一显得有那么一点可笑,只是有些人口中的噱头而已。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刘邦由平民登上帝位这个事情,刘邦的经历很传奇,这个传奇并不是像他身上的其他那些传奇例如说出生传奇、喝酒传奇、面相传奇一样,那些都是不实的,只是为了让别人臣服自己,给自己捏造出来一些异象,让百姓相信自己是上天认可的皇帝。他的经历传奇缘于巧合和他自身的巧妙结合。可以说,刚开始刘邦之所以会登上历史舞台,是被逼的,是一步一步被逼上这条路的。最初,作为泗水亭亭长的刘邦要押送一批犯人去骊山修秦始皇陵,刚出发没多久,就有“骊山徒”逃跑,行至丰邑西边的大湖“丰西泽”时,逃亡已过半。按照这个速度,到不了骊山,人就跑光了。依照秦朝严苛的律法,身为亭长的刘邦只有死路一条,于是刘邦就在“丰西泽”把剩下的“骊山徒”全都释放了,自己也准备逃跑。他的纵徒之举得到了盛赞,十几位壮士愿意跟着他干,于是他们就在芒砀山正式落草了。刘邦在“丰西泽”纵徒时还是个人被迫反秦,结果陈胜吴广起义,全国掀起了一场反秦风暴,刘邦就从被迫反秦变为自觉参加起义,摇身一变就变成了义军领袖,可以说刘邦本人是没有起义的思想的,只是历史恩赐了他,给了他机会,他也适时地抓住了这个机会,才成就了后来的他。

人们对刘邦褒贬不一,对他的鄙夷因为他的心狠,他的流氓本色,他的背信弃义。

彭城战败时,刘邦落荒而逃,在奔逃途中遇到自己的儿女,于是放到车上同

行,奈何负重太大,马跑不快,于是刘邦数弃子女,然而夏侯婴又数次救起刘邦的儿女,以至于刘邦差点杀了夏侯婴,还好最后成功脱险。对于刘邦弃子这件事,世人多诟病,觉得刘邦太过心狠,连儿女都可以抛弃,不过也有人分析觉得刘邦此举正是为了救自己的子女,也是为了兄弟之义,不管事实是什么,这都成了刘邦的一笔不良记录。

他的流氓本色则在于项羽欲烹太公这件事。此事发生在汉四年十月,当时刘邦和项羽对峙,刘邦坚守不战,楚军的粮道又被阻断,项羽在情急之下就打起了手中人质的主意。他命人架起一口大锅,把刘邦父亲太公架在上面,说“今不急下,吾烹太公”。结果刘邦说,我和你“约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是真把你爹给煮了,就分我一杯肉羹吧。后人常以刘邦“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若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作为刘邦流氓本性的描述,可是对刘邦来说,实属无可奈何,在当时的情况下,他能做什么,他只能忍着心痛去说一些看着无关痛痒的玩笑话,两军对峙,如果他因为自己的父亲妥协了,那么以往的一切就都白费了,或许接下来被烹的人就不止太公一个人了。人们只知道去指责他,如果换一下位置,又能做出什么更合适的举动呢?身临其境的话,还不是要妥协,或许还不如刘邦表现出来的轻松潇洒一些呢。

刘邦的背信弃义则是由于鸿沟议和之后,刘邦不顾两人的约定,追杀项羽。刘邦在这件事上的确做得很不人道,项羽已经按照约定归还人质,刘邦也理当守约。不过,从历史来看,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刘邦奋斗那么长时间,不就是为了独霸天下吗,现在解决了最后一个人质问题,不再存在投鼠忌器的麻烦,战争局势又是汉强楚弱,消灭项羽是应当的事,此时消灭项羽是最佳时机。不过不论怎么看,这件事终归是刘邦理亏,是他背信违约了。

不过,刘邦身上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刘邦在召开庆功大会时曾经自己总结了为何自己会得天下,而项羽会失天下的原因,他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心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是的,刘邦胜在他知人善用,项羽只有一个谋士范增,最终还因为猜忌,被拙劣的反间计迷惑,疏远了范增,让那么一位谋士最后悲愤而死。项羽的政治能力太差,刘邦的政治牌则打得十分出色,所以,刘邦完胜项羽是必然的结果。

对于一个领导来说,最重要的是纳谏,不怕没有好的谋士,不怕没有好的建议,就怕领导不会决断不会采纳。而刘邦在纳谏这方面非常出色,他知道自身能力不是很足,所以总是很认真地去听取采纳别人的意见,不管是张良,还是郦食其,或者是其他一些不知名的人士,刘邦很多次靠着善于纳谏化险为夷,这一点是他成功的关键。

记得以前说刘邦时,我说他自己什么本事都没有,就一流氓,要不是靠着手下人,怎么会成功呢。可是,殊不知,这个靠下面的人可是有着大学问的。在纷繁的人际关系中,处理好各级之间的关系是一门艺术,知道谁适合干什么,适合和谁一起干活这些都是很需要能力的。而且你还要在当时的战争中,保证下属对自己绝对忠心,如果这个处理不好,在紧急关头如果被下属出卖了什么的,说不定直接就一命呜呼了,更不用说什么雄心大志了。所以说,刘邦真是一个很出色的领导人。

还有刘邦的悟性很高,战争刚开始时,他很多东西都是不懂的,譬如说拿分封这一方式去玩政治,但是他悟性很高,很快就能熟练运用这一技能,他的军事

才能虽不及韩信项羽,但在一次次的历练中,他的水平一步步提高,不然,英布叛乱时也不会害怕高祖亲征了。“沛公天授”也证明了这一点。

虽然刘邦被称为小人,但他却做了很多很大气的事,譬如他和项羽最大的区别,也是他得人心的地方在于,他愿意和属下共享成果,有人就说过,虽然刘邦为人傲慢,项羽为人仁厚,但是打下城池来,项羽就死守着不给手下一点甜头,但刘邦就愿意让手下去品尝胜利果实,想想那些将领们,他们累死累活的,图啥呀,不就是图个荣华富贵,图个成功吗?刘邦很好地运用了这一点,所以他更好地得到了手下的追随。

刘邦这个人很能忍。他和项羽不一样,项羽是英雄,是急脾气,项羽不会甘于忍气吞声,但是他刘邦能。为了最后的胜利,他装孙子,不管什么,他都忍了。我们都知道鸿门宴,按照当初的约定,先入关中者王,刘邦即使要称关中王也无可非议,但是弱肉强食的时代就不要想公平,他只能低下头,只能说自己先入关就是为了替项羽打点一切,以一时的低头换来了后来的胜利。他出入关时,迷失在秦宫的富丽堂皇中,想要去享受那些繁华,想留在秦宫中休息,但是樊哙、张良及时点醒了他,分析了当时的情形,于是他忍了,封好府库,退驻霸上,想想连范增都说,刘邦为人贪财好色,但入关后财物不贪,美色不近,说明他野心勃勃呀。他的忍功得多强。还有很多事,刘邦都忍了。

刘邦的大度,刘邦的善于纳谏,刘邦的果断,刘邦的与人同利,很多很多,造就了他的成功。虽然他的名声不好,但纵观历史,他从未做祸及国家利益的事,以国家利益为重,他的汉朝是个值得骄傲的朝代,而我,也以身为汉人而骄傲。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lz/482105/

推荐访问:刘邦身边的谋士 刘邦手下谋士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