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励志人生 > 励志文章 > 7月回忆的文章

7月回忆的文章

时间:2014-05-07   来源:励志文章   点击:

【www.gbppp.com--励志文章】

7月回忆的文章(一):作文部落格7月

小帆部落格(七月刊)

《小帆部落格》(Fans’ Blog)是年卡饭团独家福利,其中文章均来自饭团投稿,每月选取10篇佳作,经小帆老师修改后编辑成作文选分享给年卡饭团。投稿邮箱为 ,请用正文发送作文,并附上真实姓名+所学课程+网校登录名。欢迎饭团上传你们的佳作,下次出现在这里的作文就有可能是你的哦~信小帆,防皱纹,带你学习带你飞~饭团们从佳作中吸收营养,快快茁壮成长吧~

(一) 感动

辛润东 初一新生语文年卡目标满分班(沪教版)

植物,生命的萌芽足以使我感动。

那天,进了卫生间,发现一个精致的陶瓷,是一个小人,白色的,两只手插(改成“一副”)盛气凌人威武不屈的样子,我见它的头用薄膜轻轻粘着,因好奇,撕开了薄膜,里面都是沙子和石头堆成。殊不知里面深藏着坚强不屈的生命,如那小人挺立。

(改成“嫩芽”)从中透露出来,经过连续不断喷洒,小草愈长愈高,越长越茂,新生的草,如同人的刚刚启航(改成“刚刚启航的人”),渐渐的繁茂,便是慢慢崭露了头角,初露的锋芒,在日与月波动,轻轻抚摸着那小草,好不感动,那水灵的柔嫩的繁茂的草在水的体贴下,光的照耀下努力吸收着。渴时,吸口凉水,冷时搂一缕阳光,寂寞时有虫的细语,鸟的。微喟,可以经过久一段时间没有浇水。万籁也已俱寂,它哭了。(这一段描写非常生动。)

时隔多日,突然想起,幕然回首之际,那草已是枯黄的失去光泽,柔弱的散向四边,奄奄一息的喘息,似乎是痛楚的辛酸的泪滴,我痛心的拿起刻刀,慢慢用手推出光亮的刺眼的刀片,慢慢的推移,似乎是那草的深渊,看着它朝着窗外,那旖旎的风光,自己已是繁华落尽,提起小人,踌躇间,长久注视着,举起刀片,它含着泪,低语:“不要把冰凉的刀片触及我的身躯。”“唉,不割去你怎么能 再恢复从前闪耀”我默默说道,它原本青绿的眼波,现已枯黄的泪滴,“但是„„”语音未了,刀起刀落之间,语音还未震响就折翼不飞了。霎时间,枯黄的残草静静地安详地躺在桌面上看着仰视着尽力的望着自己的根——残余的坚毅的生命„„它们又恢复了从前最初的状态,捡起枯草那是第一次真正的闻到了那清晰

的鲜嫩的青草香,微风中飘过沁人的刺心回忆。

又经过一段时间倏忽的生命又在残叶中放出了辉煌,我为其那自由敏感,坚强永恒的生长所感动,不禁流下簌簌的泪,是伤感或为其所震动混杂在一起。望着它,一阵风吹来,如母亲的手,如波浪般的暖风拂过了它,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如水莲花不胜寒风的娇羞,如玫瑰花在爱抚中的红晕,又想起割去的枯叶,如果让它看一眼,它们一定会感动。

小草在受这感伤时仍向上动,蓬勃奋发。那感动的情怀悄悄驻守在了心旁。 点评:文章的描写十分生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细致地刻画了植物生长的过程。作者也十分懂得如何借物抒情,尤其在为植物戈去枯草的那一段,将内心的矛盾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描写中的闪光点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但是文章需要在结尾将主旨点得更明确些,写明为何而感动。有一个漂亮的结尾,会使文章更上一层楼。

(二) 人生如酒

林果 初一新生语文年卡阅读写作班(网校体系)

人在婴儿时像甜酒酿,单纯甜美。

酒精度几乎为零,甜度很高令人垂涎。然而,幼年的你不懂得珍惜这份永远都不会再有的甜蜜,每日吃喝拉撒,哭天抢地,无所事事。这杯小小的甜酒酿有着大人们的呵护,泼了,有人擦;倒了,有人扫„„时光老人偷偷地尝着甜酒酿,原本就不大的杯子中,时光悄悄离去。但你是初生牛犊,对岁月没有深刻的印象,并不后悔。你就在家——这个温暖的港湾里渐渐长大,告别婴儿,走向人生中最自由的时光。

人在童年时像鸡尾酒,五颜六色。

孩童的稚气和对世界万物的好奇,驱使着你迈开双腿,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用明亮的眼睛,发现周围的一切。在学校里,你与伙伴们一同玩耍、嬉戏。在家里,常在爸爸的皮鞋里灌满泥土,在衣柜里倒上牛奶,将玩具大卸八块再也装不回去,学着妈妈的样子穿上高跟鞋,美美地感受淑女附体,晚上睡不着觉偷偷醒来探险„„童年的恶作剧历历在目,如同打翻了颜料盒,五光十色,绚烂多彩。你发现时光似乎总也用不完,便肆意奔跑着,雀跃着,挥霍着。你也曾在一次次地泼洒中,咀嚼过人生,但总显得有些迷惘。

人在少年时像冰镇啤酒,清凉苦涩。

你已抹去了孩童时的迷惘,带着对成人世界的憧憬,走向成熟。体内的荷尔

蒙在作怪,你渴望脱离父母的怀抱,永远不要听到父母的唠叨。于是,你一次又一次地筹划出走,让父母头疼。他们说往东,你偏往西,跟他们对着干,看着他们那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你感受到了莫大的乐趣。当你看见自己愈来愈不年少,你后悔了,后悔自己没能利用好最初的光阴。时间老人将你的哀悔抛撒到空中,任你在凄雨冷风中去追寻那段亦真亦幻的梦。徘徊中,你发现自己已游离于人生这只小小的杯子之上了,正在跟率真与稚气告别„„

人在青年时像中国劲酒,干劲十足。

你很兴奋,也很庆幸,自己能够冲出所谓的牢笼,闯荡世界,想证明自己,显得迫不及待。你凭借着自己头脑健全,身强力壮,拼命地挥洒着汗水,老牛拉车般一步步脚踏实地,终于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天地,用心血浇灌出走向成功的路。你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开拓进取,绝不回头的精神令人赞叹。(这一段也应该点出劲酒的特点,“劲酒淳烈,后劲强烈,犹如青年时期拼搏奋发,无所畏惧”)

人在中年时像烈性白兰地,辛辣至极。

你已看遍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感悟出了人生的无奈。你开始力不从心,时光老人一点点地汲取着烈性酒,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你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于是,你珍惜每一滴酒,抓住每一分每一秒。于是,你挥笔写下一行行成功,一行行辉煌!每一行都满满的,显得那么充实。当杯子再倒不出酒时,你回眸一笑,自以为写遍了天地,写尽了春秋!

人在老年时像女儿红,久存弥香。

这是你最浓墨重彩的时光,你已满腹经纶,自诩看透人生。经过岁月的淬砺,时光的沉淀,自有一份生命的厚重。你站在年龄的巅峰,俯视来路,你发觉路上留下遗憾太多,只好在最后的时光里尽自己所能散发着香醇的酒香,散发着对人生的感悟,想要在世间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点点滴滴间,你又发觉手头的时间在恍惚中便溜走了,真叫人扼腕叹息!

酒如人生,千滋百味;人生如酒,回味无穷„„

点评:文章用酒比喻人生,很好地抓住了不同品种酒的特点,用来比拟不同阶段的人生。构思巧妙,语言流畅,富有巧思。文章的语言也非常的优美,用词讲究,看得出平时就有非常多的积累,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7月回忆的文章】

(三) 那一次的尝试

黄睿 初一新生语文年卡目标满分班(沪教版)

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的确,只有尝试过了才能得到提高,就算尝试

失败了,但还是能在失败中得到提高,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终究会成功。我喜欢尝试,即使失败了,我也不气馁,至少,我尝试过„„

依稀记得前年端午小长假,为了美化家里的阳台,妈妈一下班就带回了一小罐油漆以及刷子若干并动员全家人一起刷阳台。

一打开油漆罐,一股异味扑鼻而来,“天哪,妈妈,这是什么味道?”“刷完后你自然会知道的。”妈妈抿着嘴笑着回答我。

我把东边那堵不太高的墙下边垫上少许的报纸,把刷子上的刷毛蘸上点油漆,用盖子当托盘在下面护着,正式开工了。“也许它跟写毛笔字一样简单吧。”我心里暗暗地想,满不在乎地拿着刷子来回刷,这样尝试一下,也蛮不错。

可是,我很快发现自己错了,刷墙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快,刷子上的油漆被挥发了个精光,我着急了,就胡乱刷起来。这下可好,一滴油漆溅在了衣服上,很显眼地趴在那儿,又似睁着一只白眼,带着嘲讽地瞪着我。我抬起头,看看墙上的“四不像”,心里懊悔极了,我后悔刚才胡乱地刷了。(这一段的心理描写非常精彩!)

不久,我改变了战术,从最高处往底下一个方向刷,这样不仅协调均匀,而且又美观,还不会有遗漏。就这样,我刷啊刷,一道道纯白的痕迹逐渐蔓延了整个墙面。夕阳西下,几道斑驳的日光爬上了那片墙头,我也刷完了最后一个墙角。看着刷完的墙壁,我的心里美滋滋的。

回头看看妈妈他们刷的墙,也全都完工了,待在美化后的阳台里,我发现油漆的味道也没有刚才那么刺鼻了,这时,妈妈对我说:“知道了吧,这是胜利的味道。”我和爸爸会心地笑了。

是的,我胜利了,不过没有一开始的尝试,怎么会有最后的成功呢?那一次的尝试,一直留在我的记忆深处,没有刚开始的挑战,哪有最后取得的宝贵经验呢?刷墙并不是一件大事,但至少,我尝试过„„

点评:文章通过描写一件小事,写出了自己尝试和学习的过程。虽然是一件小事,但是细节地描写非常细生动,把自己在尝试过程中的心理纠结的过程以及改变和成长的过程描写得非常形象。

(四) 春天在我心中

初二新生语文年卡目标满分班(人教版)陶子

春暖花开,这是我的世界 。 ——题记

寒风呼啸着袭卷了我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冰冷的雨水胡乱地飞舞,我心中有【7月回忆的文章】

大朵大朵的乌云挥之不去。

走在马路街道旁,虽然是打着雨伞,无情的雨还是无情地打在了我的衣服上。浮躁的心被雨水泡得腻湿起来。考试失利,作业忘做,与别人不和„„上帝似乎为我关上了所有的窗。

寒风凛冽得像是把刀,在压抑的天空下,行人匆匆忙忙,这个冬天是如此难熬,春天又是那么得遥遥无期。路旁的公园里也都是些 枯枝败叶,腐朽的棕褐色显得沉闷而单调。

这时,一抹跃动的新绿出现在我眼前,它在狭小的台阶缝中努力向上生长着,纵使有寒风刺骨,它也不减淡一份绿意,纵使冰雨击打,它也昂首挺胸,用自己证明给那些 骄贵的花朵看,证明给所有人看。(这一段是文章的重点,需要将内容扩充得更加详实,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将这幅画面描写得更加生动。)

面对它,我仿佛感到了一股新的活力注入我体内,在我体内沸腾。

考试失利,是否应该努力学习,哪 里跌倒从哪里站起来,把骄傲的分数送还给自己。

作业忘做,是否应该吸取教训,从些一改任性,做事有规律。

与同学不和,是否应该是学会宽容,毕竟退一步海阔天空。

„„

小草面对冬天,它用自己挺拔的身姿告诉全世界:我不需要春天,我就是春天!

我是否也应该像小草那样,让自己的内心充满阳光,充满爱——我加快了步伐,走得澎湃而不顾一切。面对狂风暴雨,我不怕,我就是阳光,我拥有春天。纵使上帝关上了所有的窗,我也可以砸碎玻璃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腐朽败叶冰雨寒,嫩草嫣然暖阳天。从此,我的世界,春暖花开。

点评:文章感情表达得非常细腻,从最开始的环境描写,就通过萧瑟的景物来衬托内心失落的心情,表现手法非常的娴熟。文章也多次运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非常的生动,并且读起来朗朗上口,值得同学学习和借鉴。

(五) 这就是我的选择

初三新生语文年卡目标满分班(苏教版)任灏然

人生路上,会遇到无数个选择题。回望自己十余载的人生道路上的选择,可能有些会使我暗自庆幸,有些会使我扼腕惋惜,但我不后悔,无论对与错,这都是我的选择。

7月回忆的文章(二):第三讲 80年代散文

第三讲 80年代散文

一 散文创作概况

80年代,散文的发展面临着五六十年代形成的文体模式的障碍。这种模式,通常表现为以“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方式,来靠近“时代精神”和社会思潮的主题和结构趋向,以及追求散文的“诗化”和意境。作为60年代初散文“复兴”标志的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为代表的散文创作体制,在作家和读者中产生强大影响,并在“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作为反拨“文革”散文的值得举荐的道路,被一些散文作家所沿袭。不过,从总的趋势上看,“回到”个人体验,表现日常事态和心绪,已在一些作家的创作中得到初步显示。80年代初期,巴金、孙犁、杨绛等老作家和张洁、贾平凹、王英琦、唐敏等中青年作家,侧重对“自我”经验的“自由”书写,从对社会主题的呼应转向对个人情绪、心境的表达,语言和语言方式也追求作家的“个性”。80年代中期以后,刘烨园、赵玫、周佩红、黑孩等散文作家,将散文的“自我表现”推向深入,面向人的感觉、情绪、意识流领域,着力表现现代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些作品被称为“新散文”或“朦胧散文”(注:刘烨园《走出困境:散文到底是什么》,《文艺报》1988年7月23日,《新艺术散文札记》,《鸭绿江》1993年第7期。赵玫《我的当代散文观》,《天津文学》1986年第5期等。)。 80年代散文发展的另一方面,是散文文体“窄化”的趋势,即将报告文学等叙事性形态和杂文等议论性形态从散文中加以剥离,重新提出了“抒情散文”、“艺术散文”或“美文”等概念。报告文学、回忆录、以及史传文学等,在许多批评家和散文作家那里,不再被放置在“散文”的范畴里。尤其是报告文学,80年代初期的《歌德巴赫猜想》(徐迟)、《大雁情》(黄宗英)、《船长》(柯岩)等,以及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引起一时轰动的大批长篇社会问题“报告”,基本上已不再被作为散文看待。与此同时,对一些散文与别的体裁因素渗透、交融而形成的混生性文体的命名,则又为散文文体的“规范性”提供参照。如汪曾祺、何立伟、张承志等融会了散文的某些因素的小说,构成“小说的散文化”或“散文化小说”;郭风、柯蓝、刘湛秋等“即体现了诗的内涵又容纳了又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化合了诗的表现手段和散文的描述手段的某些特征的一种抒情性文学体裁”,则被列为独立的“散文诗”(注:王光明《散文诗的世界》,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这本书对“散文诗”的美学特征、历史构成以及作家作品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

80年代初期,在整个社会和文学界的反思性思潮的语境下,散文创作主要以老年作家巴金、孙犁,杨绛、陈白尘、黄裳等为代表。描述个人的亲身感受和经历,

回忆旧友和亲人,批判“文革”历史暴政造成的伤害,是大多数作品涉及的方面。一些中青年作家如张洁、宗璞、贾平凹、韩少华、唐敏、王英琦等,则常会通过儿童视角,抒发一种温馨、感伤而清新的感情,展现“人性”中朴素、感人的一面。他们的努力,大体上可以看作是在回应“五四”(主要是20年代)抒情散文的风格,强调散文应该“独抒性灵”,自由地书写内心体验。不过由于当代散文的积习已深,许多文章在语言和结构上,仍可以看到受60年代散文模式的束缚。过于关注散文的“诗化”和“意境”的营造,是表现这种拘囿的一端。

总体而言,在80年代,相对于诗、小说、戏剧所取得的进展来看,散文的状况显得平淡。对散文历来有很高期待的中国批评家,不满于散文创作“滞后”和“平淡”,于是,在1986-1988年间,他们针对散文创作状况表现了深切的忧虑,断言“毫无疑问,散文走的是一条下坡路,它确实落魄了”(注:黄浩《当代中国散文:从中兴走向没路》,《文艺评论》1988年第1期。),甚而提出了“散文解体”论。由此引发了关于散文发展和革新的讨论。讨论涉及了散文文体的“自足性”和“规范性”,散文与文学另外的体裁的关系,散文表现内容的拓展问题等。讨论的积极意义主要是推动作家对于这一文体的自觉意识,和变革散文创作的主动性。

进入90年代以后,散文在几乎没有任何预言、策划的情况下,突然显现了热烈而繁盛的局面。在图书市场上,各种散文选本和散文集开始“畅销”;专发散文的刊物如《散文》、《散文选刊》、《散文百家》等受到读者欢迎;一些杂志如《十月》、《收获》等也开辟散文专栏;一些报纸的副刊腾出版面来发表散文和随笔:从而形成了“散文热”。在各种散文选本中,20年代至30年代写日常生活、提倡闲适情调的散文小品被重新发掘。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以及40年代的张爱玲、钱钟书等的散文集,不仅有极大的销量,而且也引导了90年代散文的重要写作方向。在90年代,虽然不同散文作家具有很不相同的价值取向,他们创作的内容、风格的个性特征也更加突出,但是,作为一种总体状况的“散文热”现象,却与市场经济下的文化消费取向有密切关联。即使是“闲适”,90年代的散文小品与二三十年代的散文小品也存在着一些区别。30年代林语堂等人的“闲适”被称为“消极的反抗,有意的孤行”,在看似闲适的表达中,包含了作家的现实对抗立场和文化姿态;而90年代许多散文中的闲适,则更多表现为与世俗化认同的倾向,是对社会的物质化追求和消费性的文化需要所作出的趋同性反应。因此,有人将报纸副刊上的散文称为“文化快餐”文体。

90年代尽管也有一些专门写作散文的作家如周涛、刘烨园、斯妤,但大量作者却往往身兼数任,许多学者、小说家和诗人参与到散文写作中来。这种现象显示了

90年代散文文体发展的新趋向。虽然有一些批评家、作家还在坚持80年代的“文体自觉”的命题,但这个问题实际上已被搁置在一边。对于散文“规范性”的强调的声音减弱;而散文文体的宽泛性和平易性则显现出来。在诸种因素之中,散文的议论性与抒情性被突出。尤为引人注意的是学者的介入,加重了散文的知识品位和文化分量,使得“随笔”成为散文形态中的主体。张中行、金克木、余秋雨、史铁生、张承志、韩少功等的作品,从个人经验出发,引入关于文化和人生哲理的思考,被称为“文化散文”或“大散文”。《读书》、《随笔》、《天涯》、《散文与人》等刊物,以及《书趣文丛》、《读书文丛》、《夜读文丛》、《今人书话系列》等丛书,发表了许多学者的随笔。这种散文与刻意追求散文“窄化”的做法相反,并不过分关心散文的“文学性”问题,而是将这种文体作为作者表达现实关注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们的出现,有可能开拓散文写作的新路,加强散文写作的思想哲理和人生体验的深度,并在文体、语言中孕育革新的可能性。

二 “历史”的记忆

反思包括“文革”在内的“当代”中国历史,是80年代以来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在80年代初期,构成思潮的“历史反思”文学主要是指小说创作,作者则主要以“复出”作家和有过“知青”经历的青年作家。“反思小说”在文体上突出虚构性和典型性,由于当时特定文学语境,对历史反思的深度受到制约。因此,多数作品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在思想倾向和艺术结构上呈现极大的相似性,它们且大多关注社会上层人物和重大事件的演变,主要从政治权力在当代的命运的角度,来提出问题。与此稍有不同的倒是散文的创作。这一时期散文的“真实性”和“个人性”得到强调。一些作家,主要是老年作家,写作了一批回忆往事的散文。或者追悼、怀念亲友,或者提供个人亲身经历的琐碎、片断的回忆,或者针对一些发生于身边的事件,不拘形式地传递深沉而凝重的切身感受。这些作家写诗、写小说、写剧本,可能已力不从心,而供写作散文随笔的材料,可以说是俯拾皆是。孙犁说:“老年人宜于写散文、杂文,这不只是量力而行,亦卫生延命之道也”(注:孙犁《佳作产于盛年》。)——部分地说出中老年作家偏爱散文的原因。因此,在文坛,也有将这些散文称为“老年散文”的。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则是这样的文体,对直接表达作家的情感、体验、思索,自有其便利之处。这些作品主要有巴金的《随想录》、《再思录》,杨绛的《干校六记》、《将饮茶》,孙犁的《晚华集》、《秀露集》、《无为集》,丁玲的《“牛棚”小品》,陈白尘的《云梦断忆》,梅志的《往事如烟》等。90年代又有韦君宜的《思痛录》,季羡林的《牛棚杂记》,李锐的《“大跃进”亲历记》。一些写于五六十年代而在八九十年代出版的作品,如《傅雷家书》,“火

凤凰丛书”中的《沈从文家书》、张中晓的《无梦楼随笔》,“思忆文丛”中名为《六月雪》、《荆棘路》、《原上草》的“记忆中的反右运动”等,也为反思历史提供了感性的记叙“资料”。

【7月回忆的文章】

巴金(注:巴金,“文革”结束后,自1978年底陆续在香港的《大公报》和《文汇报》等报刊上发表“随想录”,按发表时间先后编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五个集子又总称《随想录》。1996年又由上海远东出版社的“火凤凰丛书”出版《再思录》,编入了《随想录》之后所写的随笔。)在1978年到1986年的八年间写作了150多篇随笔,总称为《随想录》。作者谈到自己的写作动机时说:“十年浩劫教会一些人习惯于沉默,但十年的血债又压得平时沉默的人发出连声的呐喊。我有一肚皮的话,也有一肚皮的火,还有在油锅里反复煎了十年的一身骨头。火不熄灭,话被烧成灰,在心头越集越多,我不把它们倾吐出来,清除干净,就无法不作噩梦,就不能平静地度过我晚年最后的日子,甚至可以说我永远闭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lz/22261/

推荐访问:关于回忆的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