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励志人生 > 励志文章 > 史记伍子胥列传

史记伍子胥列传

时间:2016-03-30   来源:励志文章   点击:

【www.gbppp.com--励志文章】

史记伍子胥列传【一】:君顾咨询整理史记之 《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传》

君顾咨询整理史记之

《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传》

使用请咨询淘宝君顾法律咨询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员父曰伍奢。员兄曰伍尚。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有显,故其後世有名於楚。

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为太傅,费无忌为少傅。无忌不忠於太子建。平王使无忌为太子取妇於秦,秦女好,无忌驰归报平王曰:“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取妇。”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绝爱幸之,生子轸。更为太子取妇。

无忌既以秦女自媚於平王,因去太子而事平王。恐一旦平王卒而太子立,杀己,乃因谗太子建。建母,蔡女也,无宠於平王。平王稍益疏建,使建守城父,备边兵。

顷之,无忌又日夜言太子短於王曰:“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无怨望,原王少自备也。自太子居城父,将兵,外交诸侯,且欲入为乱矣。”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问之。伍奢知无忌谗太子於平王,因曰:“王独柰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

乎?”无忌曰:“王今不制,其事成矣。王且见禽。”於是平王怒,囚伍奢,而使城父司马奋扬往杀太子。行未至,奋扬使人先告太子:“太子急去,不然将诛。”太子建亡奔宋。

无忌言於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可以其父质而召之,不然且为楚患。”王使使谓伍奢曰:“能致汝二子则生,不能则死。”伍奢曰:“尚为人仁,呼必来。员为人刚戾忍卼,能成大事,彼见来之并禽,其势必不来。”王不听,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後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往而令雠不得报耳。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伍尚曰:“我知往终不能全父命。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後不能雪耻,终为天下笑耳。”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雠,我将归死。”尚既就执,使者捕伍胥。伍胥贯弓执矢乡使者,使者不敢进,伍胥遂亡。闻太子建之在宋,往从之。奢闻子胥之亡也,曰:“楚国君臣且苦兵矣。”伍尚至楚,楚并杀奢与尚也。

伍胥既至宋,宋有华氏之乱,乃与太子建俱奔於郑。郑人甚善之。太子建又適晋,晋顷公曰:“太子既善郑,郑信太子。太子能为我内应,而我攻其外,灭郑必矣。灭郑而封太子。”太子乃还郑。事未会,会自私欲杀其从者,从者知其谋,乃告之於郑。郑定公与子产诛杀太子建。建有子名胜。伍胥惧,乃与胜俱奔吴。到昭关,昭关欲执之。伍胥遂与胜独身步走,几不得脱。追者在後。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

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岂徒百金剑邪!”不受。伍胥未至吴而疾,止中道,乞食。至於吴,吴王僚方用事,公子光为将。伍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见吴王。

久之,楚平王以其边邑锺离与吴边邑卑梁氏俱蚕,两女子争桑相攻,乃大怒,至於两国举兵相伐。吴使公子光伐楚,拔其锺离、居巢而归。伍子胥说吴王僚曰:“楚可破也。原复遣公子光。”公子光谓吴王曰:“彼伍胥父兄为戮於楚,而劝王伐楚者,欲以自报其雠耳。伐楚未可破也。”伍胥知公子光有内志,欲杀王而自立,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於公子光,退而与太子建之子胜耕於野。

五年而楚平王卒。初,平王所夺太子建秦女生子轸,及平王卒,轸竟立为後,是为昭王。吴王僚因楚丧,使二公子将兵往袭楚。楚发兵绝吴兵之後,不得归。吴国内空,而公子光乃令专诸袭刺吴王僚而自立,是为吴王阖庐。阖庐既立,得志,乃召伍员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

楚诛其大臣郤宛、伯州犁,伯州犁之孙伯嚭亡奔吴,吴亦以嚭为大夫。前王僚所遣二公子将兵伐楚者,道绝不得归。

後闻阖庐弑王僚自立,遂以其兵降楚,楚封之於舒。阖庐立三年,乃兴师与伍胥、伯嚭伐楚,拔舒,遂禽故吴反二将军。因欲至郢,将军孙武曰:“民劳,未可,且待之。”乃归。

四年,吴伐楚,取六与灊。五年,伐越,败之。六年,楚昭王使公子囊瓦将兵伐吴。吴使伍员迎击,大破楚军於豫章,取楚之居巢。

九年,吴王阖庐谓子胥、孙武曰:“始子言郢未可入,今果何如?”二子对曰:“楚将囊瓦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之,必先得唐、蔡乃可。”阖庐听之,悉兴师与唐、蔡伐楚,与楚夹汉水而陈。吴王之弟夫概将兵请从,王不听,遂以其属五千人击楚将子常。子常败走,奔郑。於是吴乘胜而前,五战,遂至郢。己卯,楚昭王出奔。庚辰,吴王入郢。

昭王出亡,入云梦;盗击王,王走郧。郧公弟怀曰:“平王杀我父,我杀其子,不亦可乎!”郧公恐其弟杀王,与王奔随。吴兵围随,谓随人曰:“周之子孙在汉川者,楚尽灭之。”随人欲杀王,王子綦匿王,己自为王以当之。随人卜与王於吴,不吉,乃谢吴不与王。

史记伍子胥列传【二】:赏析史记伍子胥列传

赏析史记伍子胥列传

前言:

其父忠于楚太子建,而因谗获罪,楚以其父为质召其兄弟,尽杀之。伍胥几经劳苦,终以破楚报仇,后多次事故终不得善终。因刚戾隐忍成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悲夫!

如果我问:“伍子胥是谁?”我可以肯定的说,大家都对他不熟悉。他到底是怎样一位人物?我将选择《史记》作品中对他的记述,来展示给我们大家他 不平凡的一生。在这同时也深入了解史书对人物塑造的方法和语言等各方面的内容也希望让大家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经典著作,并偷偷的满足我个人希望伍子胥这位伟大的英雄被景仰的私欲。

在真正介绍伍子胥之前,我试请大家,特别是男人回想想一下自己儿时或青年时代(也有可能是现在的)的梦想,有多少渴望成为统帅千军的大将军,有多少渴望一身侠气独闯江湖,有多少人渴望挫群雄成帝业。我想我们都这样幻想过,可我们都没有实现,这是为什么呢?我想伍子胥的经历或许能给我们解答案。

掩簾待登场

伍子胥,楚国人,名员,祖父是伍举,因为敢于直谏楚庄王而出名,父亲伍奢是楚平王太子建的太傅,他有一位兄长叫伍尚,伍子胥家当时也可以算是显赫的家族。俗话说:虎父无犬子,这样的家庭培养出的人定是与众不同。刚开始史记先从伍子胥父亲开始介绍起,这种写作方式在各种史书都频繁出现。过去深受家族制的影响,功成名就,光耀门第,也泽被后代。儿子的成功不是单靠自己,也依靠家族帮助。伍奢与费无忌同列,都奉太子建,可是无忌不忠于太子建吗,而是反忠于平王。这时候就出现一个疑问:这为什么是不忠的行为?忠于平王不就是忠于太子建吗?其实不然,古代的臣子是十分可怜的,所谓一臣不事二君,忠于平王就是忠于先君,这样就有可能两头得罪,后君就会认为你不是完全忠于自己,到时就会秋后算账。前君一定先于后君死(除非有不死药),这就意味着跟后君更有利。所以臣子必须有慧眼识人,看出谁有天子相。无忌选择了一条风险极大的道路。他背叛太子建,进言劝平王取太子选的女子-秦女,而为太子另选夫人,这是无忌的一招险招,万一秦女不受宠爱,那么自己只有死路一条。即使受宠也必须配合进谗言,却有可能不另立太子。我认为总归是一条不归路。可是一切局面都对无忌有利,秦女受宠并生子轸。平王因此稍微疏离建,派建守卫城父,备用兵。此时太子虽然受冷落,可没失去信任,无忌当然不会放过机会,他日夜言太子短于王(日夜为之,确实狡猾。)并且说:“太子因为秦女的缘故,已经佷怨恨您,现在他又在守城,肯定会外交诸侯而叛乱。”平王这时还是很冷静的招来伍奢,伍奢可能料到无忌的行为,就直谏平王:“您怎么能听信小人而疏远亲骨肉呢?”但平王还是经不住无忌日夜吹冷风,最终一怒之下囚禁伍奢,并命令奋扬前去杀太子建,奋扬是个大好人,他提前通知太子建,使得太子建脱逃到宋国。无忌又进言,说伍奢的两儿子都很有才能,应该诛杀他们防止叛乱,劝平王以伍奢为人质,招回他的两个儿子伍子胥和伍尚。无忌这招完全是为了防备伍奢的儿子叛乱杀掉自己。伍奢很了解自己的儿子,对他们两个评价到:“伍尚为人仁,呼必来。员为人刚戾忍訽,能成大史记伍子胥列传。

史记伍子胥列传。

事,彼见来之并禽,其势必不来。”从伍奢的话从另一个侧面,借伍奢口,概括出伍子胥的人格——刚戾忍訽,在对两个儿子的比较中,看出伍奢善于识人,后面的所有事情都证明他的话。《史记》对这一件事的记述,主要着重于无忌的狡诈,伍奢的正直,奋扬的忠诚,平王的偏听,所有的人物都是为了伍子胥的出场铺路:无忌的狡诈反衬出伍奢正直,伍奢又引出伍子胥,一环套着一环。这部分记述短短两百字,将各个人物形象描绘清晰,这样的笔力够深深的品味。伍尚欲回楚时与伍子胥的对话,同样值得回味,伍尚听完伍子胥劝他:“回去不过是一起死。”他说:“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后不能雪耻,终为天下笑耳。”通过这句我们不得不佩服伍尚。伍尚并没要求伍子胥一起回去。他认定不去就是不义,宁可牺牲自己,使得义,同时伍尚也一定认为伍子胥未来一定会为他们报仇。这样的慷慨就义本就十分伟大,他对伍子胥未来的绝对肯定更是伟大。我相信这样的小人物是不会历史遗忘的。《史记》给我奉献这样的小人物,让我们更清晰的伍子胥形象。这里我还想进一步想,你父亲都被抓为人质了,伍子胥还能泰然自若,他真是近乎冷血。回到故事,伍子胥开始逃亡。楚使人捕伍胥,伍胥贯弓执矢向使者,使者不敢进,这套虽有落于俗套之流,因为许多猛士都有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故事,如:项羽,张飞,李广等。无论如何它反映伍子胥胆识过人。就这样伍子胥逃到宋,跟随太子建。同时伍奢与伍尚果真被杀。伍奢听到伍子胥逃走时,又说了一句经典的话:“楚国君臣且苦兵矣。”这一句又是一句预言,我还品出一丝欣慰,他自知已临死亡,不必看到未来那腥风血雨的楚国,这句简直是中国人乐观精神体现。

历尽磨难

伍胥逃至宋后便开始长达多年的苦日子。先是宋发生华氏之乱。宋国的华定,华亥等杀害宋群公子,劫持宋元公。伍子胥只好打包行李与太子建逃至郑,郑国人对他们很友善,但太子建听从晋顷公建议,约定里应外合灭郑国,灭了郑后让太子建当王。后来行迹败露,太子建被郑国杀害,伍子胥和太子建儿子胜一行只好逃到晋。《史记》上称太子建是先到晋国,然后与晋顷公约定灭郑后回到郑国实行计划。而《春秋》确记为我上文写的顺序,我认为春秋较为可信,因为从晋国回到郑国确实有点不让人可信。《春秋》还详细的说明灭郑国这件事情被发现的原因:太子建在郑国给的土地上暴虐,被告发而杀。太子建这样不义之徒,还妄想成为楚国的王实在可笑。伍子胥不可能不知道太子建的恶行,我想他只是借助帮助太子建夺回楚国这一名号报私仇,可见伍子胥之心肠毒辣。伍子胥在晋国依旧无法久留(可能是名声太臭),伍子胥只好前往吴国。前往吴国必须通过于吴楚交界的昭关,才可到达吴国,此时楚平王还在四处追捕伍子胥,关内盘查很紧。传说伍子胥因此愁得一夜间头发全白。后人便用“伍子胥” 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来形容十分忧愁的样子。在伍子胥的朋友东皋公的安排下,找到一位和伍子胥外貌相似的人先入关引起混乱,趁机通过昭关。谁知追兵又至,至江,江上刚好有渔父乘船,船夫认出伍子胥,便渡伍子胥过河,伍子胥解下剑要赠给他。船夫不肯接受,船夫认为这剑虽值百金,可楚王奖五万石粟,爵执珪都没有动容,何况是这百金的剑。

度过昭关后,伍子胥的苦难还没有到头,在去吴国的路上又因为疾病,只得道上乞讨。试想一下,如果我是伍子胥,我早就放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拼搏。成功是如此不易,得要付出多少努力,付出多少世人难以想象的痛苦才能达成。伍子胥没有放弃,所以上天给了他一次次的好运,他也配得上这好运,因为好运从来不会给受不了苦的人。到底伍子胥能不能报仇呢?

完成心愿

伍子胥终于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吴国,就这样,展开他在历史舞台上光彩的独角戏。当时吴国吴王僚刚当政,公子光为将。伍子胥通过公子光,得以见到吴王,由于公子光受宠,伍子胥也受重用。楚国和吴国因为争桑之事相互攻打,吴王大怒欲相伐。吴王派公子光伐楚,攻占了钟离,居巢两地。伍子胥劝吴王僚进一步攻占楚国。公子光深知伍子胥欲报仇的急切心态,就对吴王说:“伍胥欲以自报其雠耳。伐楚未可破也。”公子光说这话一方面是他了解伍子胥报仇心切的心态,另一方面,公子光也希望吴王僚不要取得楚国,万一吴王僚取得楚国就会在国内取得高的威望,难以被自己推翻。再者,公子光希望先谋求内事,即自立为王。伍子胥并没有去争辩,他懂得:公子光一直想拉他入伙。吴国其实有很大的胜算,可是拿下楚后,自己就不可能受公子光控制,他不想卷入这样的争斗,所以伍子胥推荐专诸给公子光,代替自己。后来的事情证明伍子胥做出更好的选择。伍子胥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退而于胜耕于野。史记伍子胥列传。

五年后楚平王卒,秦女之子轸成为楚王。吴王趁机袭击楚国,吴王僚亲自攻打楚国,结果失败被俘,吴国没了国君,公子光借机让专诸袭刺吴王僚而自立。专诸上台后,为了感谢伍子胥,招他入朝共谋国事。楚国伯嚭逃到吴国,伍子胥推荐他成为大夫。这位伯嚭遭遇和伍子胥相似,俩人又是同乡,伍子胥十分信任他。可这位同志日后又对伍子胥如何呢?这个问题我不急于解答,读到后面大家就会知晓。《史记》在这里插入对伯嚭的介绍绝非没有缘由。三年后,由伍胥,伯嚭伐楚,攻占舒,但因孙武进言曰:“民劳,未可,且待之。”乃归。接下来两年,吴又接连取得六等地。第三年楚昭王不甘心失败,派公子囊瓦伐吴,又再次被伍子胥击败。吴夺取楚国的唯一阻碍就只是楚将囊瓦,吴王问计于伍胥,孙武,他们皆说用反间计。囊瓦性贪,囊瓦手下唐蔡对囊瓦早有怨言,伍子胥反间唐蔡,最终成功杀害囊瓦并攻下郢,逼得楚昭王出奔。

在攻下郢后,《史记》这段出现一段插叙,内容如下:伍子胥旧时于申包胥有交情,伍子胥逃离楚国前对申包胥说:“我一定会打败楚国。”而这时申包胥却于他大唱对台戏,说:“那么我一定要保存楚国。”当伍子胥攻下郢时,他抓不到楚昭王,忿恨难平便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申包胥此时正逃至山中,他虽然没有完成自己的承诺,但也不忘刺激伍子胥,他说了一段带有预言性质的话:你这样报仇实在过分!我听说人在多数情况下确实能够胜过天,但天一定会给予人惩罚的。你过去是楚国旧臣,今天却对旧主做这样的事情,上天一定会给你教训的。伍子胥当时刚刚报仇,高傲至极,便说出“吾故倒行而逆施之”的狂妄言论。当时伍子胥自然已经完成他的人生目标,狂妄也属于常理。申包胥说完这句后仍不忘努力实现诺言,前往秦找搬救兵,以一种行为艺术的形式—哭于秦廷七日七夜打动秦哀公(可能是被烦死的),秦救了楚,吴国退兵。

虽然没有真正打败楚国,但吴国在孙武和伍子胥等一批人帮助成就霸业。只要吞并越国便能真正成为强国,吴国已经打得越国无还手之力,越王夫差原币遗太宰嚭求和。伍子胥直谏吴王不可轻易求和,因为越国人勤劳勇敢,今天不灭越国,越国一定会对吴国不利,可惜吴王阖闾没有听从伍子胥。伍子胥眼光长远,越国特殊地理位置阻碍吴国进一步发展。虽然如此,吴王还是没有采纳伍子胥意见,可见伍子胥似乎有些不再被重用的趋势。或许我们可以臆测为:吴王看到伍子胥鞭挞楚王尸体,心中或许十分害怕,怕伍子胥那可怕的军事才能和野心,所以开始防备伍子胥。

吴王转而攻打齐国,伍子胥坚持自己的观点,多次劝说吴王。其中尤以“今

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最有说服力。嚭被越国收买,吴王听信他的自然不会灭越。果不其然,吴王还是派伍子胥攻打齐。伍子胥已经深知吴国危在旦夕,为了保全自己的儿子,便把儿子交托给齐鲍牧,假病不参与政事。此时的伍子胥这个明星似乎已经渐渐暗淡。

谗言致死史记伍子胥列传。

不知是否是命运的轮回,伍子胥的父亲当时也是受谗言而死,命运开了个玩笑。主角只是换了名姓,无忌换为嚭。伍奢换为伍胥。《史记》中记载“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究竟这矛盾从何而起,我们不得而知。大概是由于受了越国重礼,主张不与越国开战,然而伍子胥是主战派主力。加上伍子胥实在是太有才能,受到嫉妒也不无可能。嚭进谗言曰:“伍子胥性格暴戾残忍,伍子胥在攻打齐国的事上自恃功高,他把儿子交托给别人带到齐国,明显是勾结别国要对大王不利。”大多数情况下,谗言反映了一部分事实,只是被小人利用曲解。伍子胥这种刚暴少恩的特点,君王最讨厌不受控制的人和才能高,心肠毒辣的人。这三点伍子胥都符合,小人们只需说几句坏话,自然君主就会受骗。最后,伍子胥授吴王剑死。临死前,他还做几件事:一,大骂吴王夫差忘恩背义,忘记自己为吴国三代君王服务,使吴成为霸业的恩惠,听信谗言杀害自己;接着又告诉他的亲信:“我墓地上的辛木以后可以给吴王做棺材,然后把我的眼睛放到吴国东门,我要亲眼看到吴国被越灭。”伍子胥骂了吴王还不知足,更大胆预言吴国被越国消灭。听到这样的话后夫差大怒,一怒之下就拿伍子胥尸体盛放鸱夷并投尸于江。吴国人可怜伍子胥,就捞起尸体在江边安庙。传说端午节就来源于此。

九年后,楚国灭吴国,杀死夫差和太宰嚭。这证明伍子胥猜测是正确的,吴国还被灭了,不过是楚国不是越国。就太宰嚭被诛一事,《史记》大有司马迁借此抒发自己不满的嫌疑。《左传》记载嚭是投降楚后被诛,《史记》记载为在吴被灭时嚭被诛,我试想无论这件事是不是符合史实,司马迁都需借此表达对嚭这类卖友求荣,进谗言者的鄙视和痛恨,他们根本不值得被具体记载。他这样的行为不影响整体事件可信度,并没有太大关系。

我的感想

在最后,我想结合史记和我自己的观点,评价伍子胥一生。我总结:伍子胥这一生的伟大经历都是由于伍子胥刚戾隐忍,弃小义,他最终报了父兄的仇,他还以为自己杰出军事才能帮助吴国成就霸业。他这样的一生虽然被人称为违背仁义,可我们难以苛求他做到,毕竟性格如此。也正是他不合道义,他没和他兄弟一样早早将一生归于平凡。可是成就大业的方式不就是特立独行,伍子胥做到了,并且做到很成功,我很赞同司马迁的评论:“怨毒于人甚矣哉”和“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问古今这样的怨毒又有几人能有,又是怎样的烈丈夫才有这番隐忍。

我通过这篇爱上《史记》。它给我们讲述历史,却又不完全合乎史实。在每一个纪,传,世家中我们观看到别人的人生,也让自己的人生丰富。司马迁加入讨论,让历史不单单是历史。我们选择了作品,作品也同时塑造我们。塑造了我,刚烈必会受尽世间苦,苦难既然无法逃避,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唯有接受,使得自己乐观坚强。

史记伍子胥列传【三】:从《伍子胥列传》谈春秋战国时期的复仇之风

从《史记·伍子胥列传》谈春秋战国时期的复仇之风

“我知往终不能全父命。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后不能雪耻,终为天下笑耳。”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雠,我将归死。”(《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P404 中华书局2010版)

“伍胥随与胜独身步走,几不得脱。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渔夫乘船,知伍胥之法急,及渡伍胥,伍胥即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企徒百金剑邪!’”《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P405 中华书局2010版)

“时伍员与申包胥为交,员之亡也,谓包胥曰:‘我必覆楚。’包胥曰:‘我必存之。’”《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P406 中华书局2010版)

“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P406中华书局2010版)

“昭王出亡,入云梦;盗击王,王走郧。郧公弟曰:‘平王杀我父,我杀其子,不亦可乎!’”“后五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阖庐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乎?’夫差对曰:‘不敢忘。’是夕,阖庐死。”《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P406 中华书局2010版)史记伍子胥列传。

“白公胜既归楚,怨郑之杀其父,乃阴养死士求报郑。归楚五年,请伐郑,楚令尹子西许之。兵未发而晋伐郑,郑请救于楚。楚令尹子

西往救,与盟而还。白公胜怒曰:‘非郑之仇,乃子西也。’其后四岁,白公胜与石乞袭杀楚令尹子西、司马繤于朝。”《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P407—408 中华书局2010版)

以伍子胥报父仇为主,而郧公于平王一父仇也,夫差于越王勾践一父仇也,白公于郑、于子西,一父仇也,不期而全,不谋而合,穿插凑泊,若相应,若不相应,觉一篇中冤对债主杀机鬼气头头相直,读之毛竖,人生真不愿见此境也。(葛氏《史记》卷六六)

子胥事干《左传》、《国策》、《国语》及《越绝书》、《吴越春秋》中看熟,觉资致少诚。然一篇大传,兼总条贯,不得不删繁就雅,故以体裁胜,不以韵致胜,读此传过,再看吹箫吴市,投金濑女诸事,便近小说矣,不可不知也。(《史记论文》第五册《伍子胥列传》)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lz/221607/

推荐访问:史记伍子胥列传翻译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