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阅读题 > 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溪,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阅读答案

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溪,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阅读答案

时间:2019-07-30   来源:阅读题   点击:

【www.gbppp.com--阅读题】

问题补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4题。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溪,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①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楚之边邑曰卑梁,其处女与吴之边邑处女桑于境上,戏而伤卑梁之处女。卑梁人操其伤子以让吴人,吴人应之不恭,怒,杀而去之。吴人往报之,尽屠其家。卑梁公怒,曰:“吴人焉敢攻吾邑?”举兵反攻之,老弱尽杀之矣。吴王夷昧闻之,怒,使人举兵侵楚之边邑,克夷而后去之。吴、楚以此大隆。吴公子光又率师与楚人战于鸡父,大败楚人,获其帅潘子臣、小帷子、陈夏啮。又反伐郢,得荆平王之夫人以归,实为鸡父之战。凡持国,太上知始,其次知终,其次知中。三者不能,国必危,身必穷。《孝经》曰:“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楚不能之也。鲁季氏与郈氏斗鸡,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归郈氏之宫而益其宅。郈昭伯怒,伤之于昭公,曰:“禘③于襄公之庙也,舞者二人而已,其余尽舞于季氏。季氏之舞道,无上久矣。弗诛,必危社稷。”公怒,不审,乃使郈昭伯将师徒以攻季氏,遂入其宫。仲孙氏、叔孙氏相与谋曰:“无季氏,则吾族也死亡无日矣。”遂起甲以往,陷西北隅以入之,三家为一,郈昭伯不胜而死。昭公惧,遂出奔齐,卒于干侯。鲁昭听伤而不辩其义,惧以鲁国不胜季氏,而不知仲、叔氏之恐而与季氏同患也。是不达乎人心也。不达乎人心,位虽尊,何益于安也?以鲁国恐不胜一季氏,况于三季?同恶固相助。权物若此其过也,非独仲、叔氏也,鲁国皆恐。鲁国皆恐,则是与一国为敌也,其得至干侯而卒犹远。(节选自《吕氏春秋·察微》)注释:①臣妾,男女仆人。②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③禘(dì),古代帝王祭祀先祖的一种典礼。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过:过错B.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拜:酬谢C.国必危,身必穷                  穷:处于困境D.公怒,不审                      审:仔细考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溪              取其金则无损于行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怒,杀而去之                          以鲁国恐不胜一季氏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能够体现“治乱存亡须察其秋毫”的一组是        (   )    ①且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②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③鲁人必拯溺者矣④吴人应之不恭,怒,杀而去之⑤无季氏,则吾族也死亡无日矣⑥以鲁国恐不胜一季氏,况于三季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④⑤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治世、乱世、生存、死亡,像可知,又像不可知;像可见,又像不可见。所以智士贤者都用尽心思去探求治乱存亡的征兆,以期做到明察秋毫。B.子贡赎回了一个在诸侯做奴仆的鲁国人,但没有从国库中领取赎金;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却收下了人家一头牛。孔子肯定了子路的行为,否定了子贡的做法。C.吴、楚两国边境城镇百姓因采桑姑娘游戏中的误伤事件而引起摩擦,后来事态逐步恶化,引发了两国军事冲突,楚国损失惨重,连楚平王的夫人都被掳到吴国。D.季氏和郈氏因玩斗鸡引起冲突,鲁昭公听信了郈昭伯对季氏的中伤后率领军队前去攻打季氏,结果被季、仲、叔三家联合打得大败,逃到齐国,最终客死于干侯。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2)季平子怒,因归郈氏之宫而益其宅。   (3)不达乎人心,位虽尊,何益于安也?(4分) 
网友答案: 【答案】1.A(动词,犯错)2.D(A项,前一句连词,和;后一句介词,和,跟。B项,前一句介词,对于;后一句介词,被。C项,前一句连词,表承接;后一句连词,表修饰。D项,都是介词,凭)3.B(①④不能体现“治乱存亡须察其秋毫”)4.D(率领军队前去攻打季氏的是郈昭伯而不是鲁昭公)5.(1)孔子能从细小的事情上看到结果,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看得多远啊。(3分。细:细小的事情;“见之以细”的句式;化:发展变化;各1分)   (2)季平子非常恼怒,就把郈氏的房屋侵占了来增大自己的宅院。(3分。归:使……归己,侵占;宫:宫室,房屋;益:增加;各1分)   (3)不明白别人的心思,虽然地位尊贵,对于国家安定有什么好处呢?(4分。达:通晓,明白;虽:虽然;安:国家安定;“何益于安”的句式;各1分)【参考译文】假如治世和乱世、生存和死亡之间的区别就像高山和深谷,像白土和黑漆一样明显的话,就没有必要使用智慧,即使愚笨的人也是可以知道的。况且治世和乱世、生存和死亡并不这样,好像可知,又好像不可知,好像可见,又好像不可见。所以有才智的人、贤明的人都在用尽心思去探求治乱存亡的征兆,即使这样还是出现了管叔、蔡叔犯上作乱的事件和东夷八国不听王命的阴谋。所以说治世和乱世、生存和死亡的征兆,开始就像鸟兽们秋天长出的新毛。能够做到明察秋毫,那么在大事上就不会出现错误了。鲁国的法律规定,鲁国人在其他诸侯中给人做奴仆,有人能够赎回他们的话,可从国库中领取赎金。子贡从诸侯中赎回了一个做奴仆的鲁国人,回到鲁国后却谦让,没有从国库中领取赎金。孔子说:“子贡这件事做得不妥。从今往后,鲁国人不去赎做奴仆的人了。从国库中领取赎金,不会对人的品行有什么损失,不领取赎金就不会有人再赎人了。”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那个人用一头牛来酬谢他,子路收下了牛。孔子说:“鲁国的人一定会救溺水的人。”孔子能从细小的事情上看到结果,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看得多远啊。楚国有个边境城邑叫卑梁,那里的姑娘和吴国边境城邑的姑娘一起在边境上采桑叶,游戏时,吴国的姑娘弄伤了卑梁的姑娘。卑梁的人带着受伤的姑娘去责问吴国人,吴国人对他们不恭敬,卑梁人十分恼火,杀死吴人后走了。吴国人去卑梁报复,把那个卑梁人全家都杀了。卑梁公大怒,说:“吴国人怎么敢攻打我的城邑?”于是发兵攻打吴人,把吴人老幼全都杀死了。吴王夷昧听到这件事后大怒,派人领兵入侵楚国的边境城邑,攻占夷以后才离去。吴国和楚国因此发生了大规模的冲突。吴国公子光又率领军队在鸡父和楚国人交战,大败楚军,俘获了楚军的主帅潘子臣、小帷子、陈夏啮。又接着攻打郢都,俘虏了楚平王的夫人回到吴国,这实际上还是鸡父之战的继续。凡是治理国家,最上等的策略是要洞察事情的开端,其次是要预见到事情的结局,再次是要知道事情发展的经过。这三点都做不到,国家一定会危险,自身一定会处于困境。《孝经》上说:“地位高却没有倾覆的危险,因此能够长期保住尊贵;满却不外溢,因此能够长期保住富足。富贵不离身,然后才能保住国家,使人民和谐。”可是楚国做不到这一点。鲁国的季氏和郈氏玩斗鸡的游戏,季氏的鸡被打败了。季平子非常恼怒,就把郈氏的房屋侵占了来增大自己的宅院。郈昭伯很恼怒,就在鲁昭公面前诋毁季氏,说:“您在襄公庙举行祭祀,只有两个人在舞蹈,其他人都到季氏家里跳舞去了。季氏家舞蹈人数超过规格,可见他目无君主已经很久了。如果不杀他,一定会给国家带来危险。”鲁昭公大怒,没有调查事情的真相,就派郈昭伯率领军队来攻打季氏,已经攻到季氏的庭院。仲孙氏、叔孙氏一起商量:“没有了季氏,那么我们整个家族覆灭也没有几天了。”于是就起兵前往助阵,从院墙的西北角攻入,三家汇合,郈昭伯不能取胜而被杀死。鲁昭公很害怕,就逃到了齐国,后来死在了干侯。鲁昭公听信了他人对季氏的中伤却不分辨是否合理,只是害怕鲁国不能胜过季氏,却不知仲孙氏、叔孙氏也恐惧,而跟季氏患难与共。这是他不明白别人的心思。不明白别人的心思,虽然地位尊贵,对于国家的安定有什么好处呢?凭着鲁国的势力恐怕不能胜过一个季氏,更何况三家联合呢?他们厌恶鲁昭公,本来就会相互救助。像这样权衡事物是鲁昭公的过失,不只是仲孙氏、叔孙氏感到恐惧,整个鲁国上上下下都恐惧。鲁国上下恐惧,那么就是跟全国为敌了,今得以死在干侯,还算有幸死得远了呢!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594265/

推荐访问:使治乱存亡若高山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