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读后感大全 > 活着余华读后感600字

活着余华读后感600字

时间:2018-11-30   来源:读后感大全   点击:

【www.gbppp.com--读后感大全】

第一篇:活着余华读后感600字

《活着》_余华读后感

读《活着》有感:

读余华的《活着》让我回忆起童年,想起老一辈的苦涩人生。虽然他的文字写的是那样的平淡,但是却感到那样的真实,那样的亲切。小小的一本书,却有直击人心的力量,用最简单朴质的文字,镌刻了生命的沉痛与恒久。

在《活着》中,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讲述一生的故事,有点凄惨有些不可思议,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中国人两千年的封建传统是为别人而活,父母为孩子而活,孩子为亲人而活。当就剩下自己时,我们又为谁而活呢?

主人公福贵生活在那个纷乱特殊的年代,经历了战争,杀伐以及一系列动荡的生活,经历了家庭的兴富到衰落,身边人陆续的死去。在他的一生中,不知失去了多少东西:失去金钱,失去朋友,失去亲人„„最后只剩下一头瘦骨嶙峋又险些被人宰割的老牛与他为伴。如果说龙二的死,春生的死告诉他人生的无常,个人命运的不可把握,那么当他亲眼目睹他的亲人:父母、儿女、妻子、女婿、外孙相继离他而去时,他从悲伤到麻木,又从麻木到平静,当他真正认识到活着的本身意义时,他就以平常心态面对苦难、面对生活。人生的兴衰荣辱,酸甜苦辣他都尝尽,但在任何经历面前,他都不讳地摆着一个态度:“我要活着!”

《活着》通过一位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讲述了一个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当一系列的苦难降临,有时甚至是永无休止的苦难就象无穷无尽的风一样袭向作为人的生存之旅时,人会怎么样?人能怎么样?人应该怎么样?这是人在面对活着、面对生命、面对生存时不得不思考、也无法躲避的一个根本命题。

对于工作了数年的我,人生阅历虽浅,但亦有所感受,现在读毕《活着》后,对人生的态度有了新的体会,我想: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千万别为自己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而一旦人们认识到活着的本身意义时,生命才有价值,生命才可延续。

第二篇:活着余华读后感600字

《活着》_余华_读后感

2015作业 暑假

读《活着》有感:

读余华的《活着》让我回忆起童年,想起老一辈的苦涩人生。虽然他的文字写的是那样的平淡,但是却感到那样的真实,那样的亲切。小小的一本书,却有直击人心的力量,用最简单朴质的文字,镌刻了生命的沉痛与恒久。

在《活着》中,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讲述一生的故事,有点凄惨有些不可思议,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中国人两千年的封建传统是为别人而活,父母为孩子而活,孩子为亲人而活。当就剩下自己时,我们又为谁而活呢?

主人公福贵生活在那个纷乱特殊的年代,经历了战争,杀伐以及一系列动荡的生活,经历了家庭的兴富到衰落,身边人陆续的死去。在他的一生中,不知失去了多少东西:失去金钱,失去朋友,失去亲人„„最后只剩下一头瘦骨嶙峋又险些被人宰割的老牛与他为伴。如果说龙二的死,春生的死告诉他人生的无常,个人命运的不可把握,那么当他亲眼目睹他的亲人:父母、儿女、妻子、女婿、外孙相继离他而去时,他从悲伤到麻木,又从麻木到平静,当他真正认识到活着的本身意义时,他就以平常心态面对苦难、面对生活。人生的兴衰荣辱,酸甜苦辣他都尝尽,但在任何经历面前,他都不讳地摆着一个态度:“我要活着!”

《活着》通过一位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讲述了一个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当一系列的苦难降临,有时甚至是永无休止的苦难就象无穷无尽的风一样袭向作为人的生存之旅时,人会怎么样?人能怎么样?人应该怎么样?这是人在面对活着、面对生命、面对生存时不得不思考、也无法躲避的一个根本命题。

对于工作了数年的我,人生阅历虽浅,但亦有所感受,现在读毕《活着》后,对人生的态度有了新的体会,我想: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千万别为自己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而一旦人们认识到活着的本身意义时,生命才有价值,生命才可延续。

《名人传》读后感

《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当我第一次翻开《名人传》时,我就被首篇引言中的这样一句箴言所吸引,引言是这样说的:“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的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用痛苦换来欢迎。” 确实,“用痛苦换来欢乐”

正是罗曼·罗兰追踪贝多芬一生命运的视野,这句话构成了《贝多芬传》内在的紧张和扣人心魂的思想魅力之所在。 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曲。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医治的:他渴望治愈,他渴求爱情;他充满着希望。

其实它一直在阐述一个道理!一个宿命最终还是结束在一个人质地坚硬的生命中!

确实,我从贝多芬身上学到了这种崇高的精神,特别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贝多芬全名叫“路德维希•冯•贝多芬”.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 “人生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在贝多芬刚刚还是个幼稚的孩子时,父亲便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最后以至于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当他稍长大一些,恶运又一次降临到了贝多芬的头上,他失去了最亲爱的母亲,贝多芬悲痛欲绝,只有写信向朋友哭诉!”

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那么,《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我想,只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努力向前。

除了这一点外,本书的作者罗曼•罗兰也想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伟人的身上.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要坚定自己的信仰。”

我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示是,“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承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第三篇:活着余华读后感600字

余华活着读后感【活着余华读后感600字】

活着余华读后感:

上了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之后,开始对余华有点产生兴趣。课间同学还不停的讨论着。不知谁说他的小说《活着》很有味道,太好看了。于是我抱着一丝好奇借了这本书。10月5号下午,本着无聊便看了起来,谁知道一看就是一下午,知道把它看玩。

《活着》是一个名叫福贵的老人用一天时间对其一生苦难的叙述。在近四十年里,他经受了人间的很多苦难,面临了与一家四代人的生离死别,他本应该死掉,可他活着,甚至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正如作者余华自己所说的那样:

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福贵的不死,让人很是迷惑,可是他活着,有着自己存在的价值,有着自己活着的意义,有着自己的不死。【活着余华读后感600字】

作者只是用了普通的叙述方法,但却有种特殊的渲染效果。越读越有沉重感。而这种沉重感并非故事情节本身所造成的。而是作者用最普通甚至于冰冷的语气去描述不寻常的事情。而这种沉重以至于难以自拔的感觉就悄悄地潜入我心里。也正因此有人描述说余华他就象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仁道中剥离出来一样。

起初,他吸引我的只是福贵的经历,即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是作者的写作风格和特点。直到看到最后,看完了一本书,再回过头来看看作者的简介、别人的评语。我又有了新的感觉。

回到本质,我一直在想《活着》的目的何在。仅仅只是为了写小说而写吗。各种人有各种人的说法。有人说他只是为了让人们就对此书留下深刻了印象。因为阅读是一次心理的恐惧经历。而还又人说:实际上,这又暗示了中国文学的另外一个事实:以现实主义做口号的现实主义其实是最不敢面对现实的。比如: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于这里。

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

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第四篇:活着余华读后感600字

余华活着读后感

余华活着读后感

《活着》是作家余华创作小说,小说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读后感

有哪本书比《活着》更有意义,能更好地有感而发呢?是《青春之歌》,是《兄弟》还是《冷山》?《活着》,一个悲惨的故事。虽然不会像看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时哭得稀里哗啦的,但看《活着》会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种不肤浅的感觉,一种看了让人深感悲凉凄惨的感觉。这书看过很久了,但余华那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还是令我难忘:一个小村,一座小城。还有主人公福贵。

这故事讲述了福贵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儿子,娶了城里一个有钱人的女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都进城里的赌馆赌钱。赚得不多,输了的不少。终于有一天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一次福贵爸上茅厕时死了。也许这是报应,他是地主,是败家子。地主位置被一个以前经常借钱给福贵赌博的人坐了。一贫如洗的福贵因为为救母病去城里抓药,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拉去当兵。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当他幸运归家时,女儿却已经成了哑巴,母亲死了,家里一穷二白。福贵的儿子意外身亡;后来女儿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却因产后失血过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被板车压死了;外孙子吃豆子时死了。福贵老了,故事结束了。

福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当他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时,心底那时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鲜血都流出来了……但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到风烛残年之时,依然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

他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活着是为了让死去的人安心。其实福贵并不知道什么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这样,经历一下酸甜苦辣,有钱就赌一赌,没钱就种种田。活着就是这么简单。

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而世上却有成千上万的人始终不明白,他们总以为活着只是为了幸福,只为了爱情,只为了养家,只为了金钱,只为了做官,只为了别人。当他们达不到目的时就跑去结束自己的生命。

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对自己前途不怀有任何希望,

于是他们也选择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亦有些人,在碰到丁点儿大的困难时,选择了后退,后来他们觉得退缩也不是解决方法时,于是他们也与世界说了声再见,然后挥手而去了。

小时候,我曾想过自杀。自杀,现在一想,咳!一个惊心动魄的词语!

那是小学时,我的数学糟透了,每天都要被数学老师罚留堂。我写的作文在语文老师的眼里永远都是次等货。那段日子真令我活得心惊胆战的,每天都期待着可爱的老师们不要当着全班五十多位同学的面对我一个人实行鞭策,但老师们还是这样做了。我没了面子,没了自信心,没了立足之地,没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没了一切。世界没有了任何色彩。但我还有一条生命,活生生的。我想结束她,结束了她我就可以逃开一切。但当我站在家里阳台向下望时,当我一步一步爬上长城时,我突然发觉,我并不想死。若我想死,我早就可以跨出阳台上的栏杆一跃而下,在长城上可以将扶紧栏杆的两手松开,往后一躺……那是多么触目惊心哪!我不想死了。

后来我找回了自信心,找回了面子,有了立足之地,大家对我有了几分羡慕,自然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我的心情如同拥有了一切一样兴奋。庆幸当初我没有做愚蠢事儿啊!

是啊,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种胜利。没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生不可选,死不该选,惟有硬着头皮活着!

第五篇:活着余华读后感600字

余华《活着》读后感

人为什么活着

11中文2班 20114062001辛昶明

《活着》讲述的是关于死亡的故事,令人震惊,却充满温情。迎接不可逆转的死亡时,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方式。阅读《活着》,让我在百感交集的体验中,留下福贵一生中温情而朗朗欢笑的一切,留下一种疼痛无比的亲切。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始终是压抑的,一直被作者有意无意制造的死亡阴影笼罩着,虽然人的终点不可避免都是死亡,但是如此脆弱而无常的生命让人难以接受。福贵的爹被气病而跌死,母亲因贫病死,儿子有庆为救县长夫人,被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生子时难产而死,妻子家珍由于困扰她多年的软骨病,累病而死,女婿二喜搬运时的一次意外事故中,被水泥板压死,外孙苦根因贫,吃豆子时被撑死„„生命在不断的接踵而至的死亡中,变得异常脆弱,而且越往后读,死亡之中冥冥不可臆测的成分就越大,越能体会到命运的可畏和活着的不易。生命虽是脆弱而无常的,但是生命的坚强在这本小说中却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主人公福贵在接二连三的重大打击下,我没有看到他呼天抢地、哭哭啼啼,风雨过后,他的淡然和乐观,用最平缓的语气向小说中的“我”讲述自己的故事,还买了一头老牛与其度过残年,这让我感到淡淡的释怀。在外人看来,他活着已毫无意义,什么都没有了,可是什么都没有击垮他!他对生活还是充满了希望!人的忍受力是无限的,对希望的期待也是无限的,生命力在极端的状态下仍然可以顽强地生存,这是因为有了希望!

人活着为了什么?

当这个贯穿全文的引子让我扪心自问时,我却无从答起。福贵,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富少爷因为年轻时的为所欲为毁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先后经历了亡家、丧妻、失子及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惨遭遇,厄运一次次残暴地夺走每一个与他有缘的人的生命而毫不留情,他终于在贫困中觉悟,在经历了人生几乎是所有的劫难之后,终于变成了一个风烛残年、看淡一切的老人,最终他将一个人走过人生的漫漫长路。作者用平静的文字追问活着的意义,却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对于活着的意义,不同的人对活着的意义有不同的解读,不同时代的人对其理解也大相径庭。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价值取向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发生变化。小时候大人总是灌输要好好读书、才能考上好学校,这也许是我们对活着的意义的最初启蒙理解;长大后读好大学、找好工作,挣大钱、做大官,事实上也就是追逐名利,这成了对活着意义的“成熟”理解。读完《活着》,我们每个人都能在福贵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也许没有福贵那样悲惨的活着,但我们也都在为生命而活着。

《活着》是一面人性的镜子,它让人懂得,活着就是本钱,活着才能活着。当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还在为物质生活挑三捡四时,我们从来不知道上一代人为了生存而挣扎的情形;当我们还在抱怨命运的不公时,是不是也应该想想这世上更苦难的人,与他们相比,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感到幸运呢!福贵老人经历了苦难时代人生所有的痛苦,当

他看着一个个亲人离己而去的时候,心底实际是在滴血,是在哭泣,但他仍然挺过来了,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着人生。

书中作者告诉我们的:“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世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始终不明白,他们总以为活着只是为了幸福,只为了爱情,只为了养家,只为了金钱,只为了做官,只为了别人。当他们达不到目的时就跑去结束自己的生命。 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对自己前途不怀有任何希望,于是他们也选择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有些人,在碰到一点困难时,选择了后退,后来他们觉得退缩也不是解决方法时,甚至于与世界说再见,选择自杀,然后挥手而去了。【活着余华读后感600字】

其实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其实我们不需要太多,我们只需要为了活着而活着,即使生活给我们无尽的苦难„„

第六篇:活着余华读后感600字

余华《活着》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

《活着》讲述了主角福贵从奢靡腐败到艰难困苦的生活转变,描述了一场又一场死亡悲剧。福贵气死了父亲,错过了母亲的离去,继而失去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媳妇,女婿,连最后的孙子也离他而去,在一个本该含饴弄孙的年纪独自一人和一头老黄牛相依为命。

初看故事梗概,我不太愿意看这本书,书中充斥着死亡,充满了悲剧色彩,我害怕这本书会过于压抑,过于沉重。会让我沉湎悲痛。

我是做好了极大的心理准备翻开这本书的。但与我所料不同的是,这本书没有我想象这般的压抑。诚然,书中人物大都死去,但我总觉得一直都有着一丝希望。福贵父亲的死为福贵带来了心灵上的转变,让曾经的纨绔子弟懂得肩负养家的责任;有庆死了让一个家险些倒塌,但不久后凤霞收获了幸福让一家人洋溢出幸福的味道;凤霞死去让二喜和福贵伤心欲绝,但带来了苦根又给生活重新带来了乐趣。

对于福贵来说,悲剧不是结尾,福贵还活着,生活还要继续。一时的苦难让他悲痛,让他失去支撑,但只要福贵活着,就有更大的希望。就有向前进的动力。

有人说本书主旨是告诉我们人不是为了什么其他的而活着,只是

为了活着而活着。起初我不太懂,现在我有一点明白了,活着本来就是一件艰难的事情,这样一件本就很难的事情为何还要加以束缚,以一种自己的姿态活着就是活着最大的目的。

【活着余华读后感600字】

生活的苦难不时地降临,它给予我们打击,摧毁我们信念,但我们要知道,活着就已经是最大的希望,怀揣着这样的希望,又怎么会被打倒,又怎么不能远航呢?

第七篇:活着余华读后感600字

余华活着读后感

余华活着读后感

余华活着读后感

我记得这本书刚出版的时候没有畅销小说热火朝天的宣传,反而平平静静地被出版再出版。我是艰难才向同学借到这本书的,那个书荒的高中时代,能够存一本小说是一件艰难的事情。

苦于对老一辈缺乏了解,第一次读这本书印象仅限于一位有趣的老人养有一头名叫“福贵”的老牛,在一个祥和的下午和一位知青讲述了他所经历过的岁月。后来知识不断积累,再读这本书的时候竟然会替这位老人落泪。某种隐约的情感在心底萦绕,特别是看到这位老人的名字也叫福贵的时候。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叫福贵的地主儿子,在父亲的庇护下享受着骄奢淫逸,纸醉金迷的生活,但因为游手好闲而染上了赌的嗜好,因此输掉了家里的一百多亩地,家族由胜转衰,也拉开了福贵艰苦的生活历程。当家人因为各种疾病、意外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抱怨的话。这样一种活着的态度让我倍感崇敬,像余华所说的那样“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是经典作品才能给人一种情感上的回味。

和《平凡的世界》里所诉说的主线相同,《活着》里面的人物就是经历了一个历史时期内既定人物群与时代交锋的一个缩影。福贵的“生活”遭遇不同形态的“政治”时所受到的种种压迫,使得他的人物形象变得丰满。作者又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去描绘福贵的一生,给人倾听故事的直观感受,没有华丽的辞藻,朴实粗砺,直抵人心。福贵所经历的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恰好反映了中国旧时代下农民阶级生活的悲惨图景,当这部小说以沉重的结尾画上了句号,我更能从中感受到这是一次残忍的阅读,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能理解的是,在身边的至亲一个个地离开自己,福贵是怎么撑起自己的精神世界。死亡重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第一个就是他的父亲先他而去。福贵的父亲虽然是地主,腰缠万贯,可在自己儿子的眼里依然是贫农一个,因为他“跟牲畜似的喜欢到野地里拉屎”,他的命也是因为在粪坑上站不稳摔下来而结束。父亲死了,加上自己败家,娘家人把他怀孕的妻子家珍接回家去,当时还在父亲坟前哭丧的他,面对娘家人的落井下石却无能为力。儿子半岁时,家珍才携儿子从娘家逃了回来,可惜好景不长,福贵母亲大病一场,福贵到城里找郎中给母亲治病被国民党拉去做了壮丁,几年后回家,母亲已去世,女儿因为发高烧变成了聋哑人。为了让长大的儿子读书,福贵迫不得已把凤霞送人。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大炼钢运动时家里的铁锅、炉具都被拿去炼铁,家里仅有的五亩良田和儿子心喜的两只羊羔归人民公社所有。在最艰难的慌灾时期,自然灾害把福贵一家推上了绝路,水稻失收,吃饭只能掺着南瓜叶、树皮和着

野菜一起吃。接着儿子有庆因为在校长生孩子大出血需要献血的时候,被无良医生抽血抽干而死。妻子家珍知道消息大病一场,身体大不如以前,女儿凤霞忍不住对父母亲的思念,从养父母那里连夜跑了回来,不久后,家珍给她找了个歪头的搬运工做丈夫。

这时候文化大革命也开始了,战友春生因为是旧县长在城里被认为是走资派,每天被吊起来毒打,实在忍受不住,来跟福贵永别,两个月后福贵听说春生在县长大楼里上吊自杀。然后凤霞生孩子大出血死了,家珍给孩子取名“苦根”,三个月后家珍也因为身体不适而离别了福贵。苦根在他爹和福贵的拉扯下不断长大,可悲的是苦根四岁,他爹在建筑工地被两排水泥板夹死,他死的时候脖子突然伸直了,嘴巴张的很大,那是在喊他的儿子。没多久苦根因为生病,福贵给他煮了难得吃上一次的豆子,苦根嘴馋,吃太多撑死了。往后的日子只能是福贵自己一个人过,他去菜市场看到快要被屠宰的老牛在落泪,于是买了它下来,给它取了名字叫做“福贵”。

由父亲到自己的孙子的相继离去,福贵在故事的结尾表现的还是很淡然,我当然知道那是作者在写这个故事,但是故事里的福贵要是真的经历了这些常人难以想象的灾难也必然是坦然的心态。如小说结尾所说“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他们的女儿,土地召唤着黑夜的来临”。一切都回归到了自然的状态,感觉什么都么有发生,却眼看着很残忍的事在福贵身上发生了一遍。“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看到这句话时我内心的难以平静就像听了一个吸引人的故事,不希望讲述着拍拍屁股走人,可福贵还是会走的,因为他是属于旧时代的缩影。或许正是因为他太平静,太冷静,所说的语言对于他来说似乎都是无关痛痒的才会让人难以置信,从而思考为何面对如此坎坷的一生,老人却能如此淡定?是麻木,抑或是其他?我想应该是坚忍。

作者余华这样解释“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福贵也说:“做人还是平常一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

福贵传达的是一种没有权欲,与世无争的生活观念,这可能和大时代的我们所理解的活着有南辕北辙的意思。但是作者正是想通过对福贵的生活进行抽丝剥茧,打破我们对日常生活的习惯思维,描绘农民阶层面对现实压迫所表现出来的无奈,让我们从中得到思考。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道理我都懂,可是做起来却很难。平平淡淡才是真是很多人都懂的道理,但是没有多少人能够去放下物质上的享受追求精神上的富足,能够做到物质和精神同样富足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黄灯教授在《一个农村儿媳的乡村图景》一文中深刻揭示了当代农村的生活和人们思维的状况,“待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引发了无数人的思考。这种“活着”与福贵的已经有大不同的含义,我们现在是在活着找出出路,找到自己的活法,在这个时代更替的步伐中忍受现实的残酷,并不断斗争。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503649/

推荐访问:余华活着读后感3000字 读余华活着的读后感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