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历史朝代 > 武则天爱李治吗

武则天爱李治吗

时间:2018-11-30   来源:历史朝代   点击:

【www.gbppp.com--历史朝代】

第一篇:武则天爱李治吗

揭秘:历史上唐高宗李治为何要娶后妈武则天?

揭秘:历史上唐高宗李治为何要娶后妈武则天?

导读:大唐贞观十年(六三六年)的一天,山西文水武家门前车马云集,原来这家的女儿被唐太宗选为才人,正要迎入宫去。母亲拉住女儿手,因不忍分别而痛哭失声。可是那女儿却毫无离别家人的伤感,反劝母亲道:“此行是去见天子,安知非福?何必做儿女之悲呢!”母亲听到这话,不由止住哭泣,吃惊地望着女儿,她隐隐感到年仅十四岁的女儿比自己想的要更多、更远。这个被迎入宫的女孩就是武则天。

武则天的美貌确曾吸引过唐太宗,唐太宗甚至给她赐号武媚。但是她很快就被冷落在一边,在长达十四年的后宫生活中,成了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直到唐太宗去世,也没有得到任何殊宠。

贞观二十三年(六四九年)五月,唐太宗病死在含风殿,皇太子李治继位,这便是唐高宗。武则天此时却只得同唐太宗的妃嫔们一起出家到感业寺为尼姑。按说武则天的宫廷生活从此便永远结束了,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却使她的命运发生了巨变。这一天,新继位的唐高宗李治来到感业寺,在众多的尼姑中,他立刻注意到了美貌动人的武则天,尤其是她那娇艳妖娆的样子,更使唐高宗怦然心动。皇后王氏不久便知此事,她当时正在为唐高宗专宠萧良娣发愁,便想利用武则天来抵消唐高宗对萧良娣的宠幸。就这样,武则天又重被召回宫中,成了唐高宗的妃嫔。这一年她二十八岁,唐高宗李治二十三岁。

这一回武则天的手段才智才得到发挥的机会。起初她处处讨好王皇后,装出一副恭敬忠诚的样子。王皇后自然十分高兴,在高宗面前说了武则天不少好话,很快便将她晋封为昭仪。自从她得到昭仪的地位之后,就不再奴颜婢膝地去讨好王皇后了,虽然这时候她还不能公开与之抗衡,暗地里却处处与其作对。 王皇后是个处事简直的人,经常得罪周围人,自己却不大注意。武则天就在这上面下工夫,凡是与皇后关系不好的,她都去结交,给她们好处。这样一来,皇后和萧良娣的一举一动,都有人告诉武则天,她得到机会便向高宗告状,可是唐高宗见她们争宠互谗,索兴谁的话也不听了。

武则天见这样不成,于是下了狠心。她当时正好生了个女儿,王皇后来看她,逗弄了一会儿孩子就回去了。武则天待皇后走后,自己下手,将婴儿闷死,等到高宗来时,她装成没事的样子,有说有笑,高宗想看看孩子,掀开被子时,才发现孩子已经死了。武则天故作吃惊地问左右,侍女们吓坏了,都说不知道怎道回事,只知道刚才皇后来过,逗弄过孩子。武则天于是痛哭流涕,大叫:“后杀我女!”唐高宗哪里想到武则天会狠心杀掉自己亲生女,又有人证,自然相信了她的话,怒道:“过去总是在我面前进些谗言,我还不大信,如今又干出这种事来,这还得了!”从此以后只相信武则天的话,不再听信皇后的话,渐渐有了废掉皇后,改立武则天为后的意思,只是由于大臣们反对,一时未能下定决心。

武则天见时机已到,就诬告王皇后与其母柳氏诅咒,同时她的亲信又上表,以偏言激怒高宗,终于取代了王氏,登上了皇后的宝座。王皇后和萧良娣被囚禁到宫中一座院落内。有一天,唐高宗偶然来到这里,见到门禁严固,饮食都是从小洞中送入,想起往日的情谊,不觉有些伤感,叫道:“皇后、良娣,你们无恙吧?还活着吗?”

两人在里面听到高宗的声音,流着泪哭道:“我们因罪被弃,哪里还是什么皇后、良娣?陛下若念旧情,使我们九死复生,重见天日,就请将这里改名‘回心院’吧。”高宗沉吟道:“我自会处置的。”武则天得知这事后,恐怕她们二人重新获宠,忙派心腹矫诏去将二人害死。王皇后见到诏旨,知道武则天要下毒手,向着高宗的住处下拜道:“陛下万年!武昭仪得宠,我必死无疑。”萧良娣则破口大骂:“武氏狐媚,颠倒乾坤!我死后将化作厉猫,让武氏为老鼠,我一定要报此仇!” 两人各被杖刑一百,然后砍去手足,接着投到大瓮之中,被折磨数日才死。按照武则天的说法,是要“令二妪骨碎”。她还命改王皇后姓蟒,改萧良娣姓枭。她虽然用残酷刑法除掉了后宫的劲敌,但萧良娣死前那番话却令她毛骨悚然。从此,她下令宫中

不许养猫,又经常在梦中见到王皇后和萧良娣披头散发,满面是血,前来索命。吓得她不敢再住在宫中,只好长住到洛阳去。

第二篇:武则天爱李治吗

女皇武则天是高宗李治的真情杰作

女皇武则天是高宗李治的真情杰作

方 越

爱情,就其本质而言,首先是以情感相悦,志趣相投,志同道合,心气犀通为基础;其次需要包括性爱在内的和谐默契以及由此而派生的生儿育女、家庭责任、事业协作、人际成功等等智慧与能力相维系。这样包含着“情”的力量与“和”的力量的爱情,才会有长久的魅力。 读乾陵与乾陵文化相关的史料,我发现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之间相知相爱,夫妻情深,志同道合,互相搀扶,同仇敌忾,共图大业的持久爱情,是他们人生与帝业成功的根本,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二圣临朝”和唯一女皇执政成功的根本。我把他们独一无二的爱情称之为“圣爱”,是因为圣爱是高宗李治在位34年和武则天当皇帝16年,并取得丰功伟绩的内在力量之源,智慧之源,成功之源。圣爱对他们而言,是成就一对夫妻、两个皇帝的生命强大之本——不仅是起根发苗的原因,而且是一个震撼历史的过程和辉煌壮丽的结果。 在唐初这段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过程中,武则天是高宗李治的知心情侣、得力助手和亲密战友;女皇武则天是高宗李治真情的智慧培养、塑造的杰作。不管以儒家色彩涂抹的历史怎样把武则天“恶魔化”,同时也把李治“平庸化”;也不管未谙史实的人们提出怎样的质疑和责难,我据史求实地认定:这一命题是合乎史实的,因而是正确的。 首先,李治给武则天以情感的哺育与精神的援助。《唐会要》卷三记载,“天后武氏,贞观十年,文德皇后崩。太宗闻武士彟女有才貌,召入宫,以为才人。时,上在东宫,因入侍,悦之”。在礼法森严的宫廷,太子李治敢于跨越宫规和道德伦理的底线,钟情喜悦武媚娘,这份难得的“悦之”真情,对处于后宫弱势地位的武氏,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心理援助和精神支撑。女人的力量往往来自于男人的爱。我们看那段历史,对武则天一生影响最大的主要三个男人:一是其父武士彟,让她有一个“开国元勋”后代的政治背景,后来被封为“周国公”,成为武则天改唐为周的政治资本;二是太宗李世民,把她召入宫中,亲赐她“武媚”的名字,作为才人在宫中从十四岁到二十四岁,侍奉太宗达十二年之久,太宗刚毅、果断、英烈、大气的性格和处事风格,武则天耳濡目染,影响熏陶当在情理之中;太宗力倡妃嫔和女官读书、写字、吟诗、习礼仪,对她学识的长进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更是自不待言。三是高宗李治对武则天人生的信念发展、命运的转机和一步步走向成功,影响是决定性的。她虽然在太宗身边有十二年之久,但却没有生育,推测当年在宫中很少得到太宗宠幸的机会;而且,当才人十多年也没有晋升,可见她很受冷落;尤其在贞观末年,宫内发生“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迷信和谣言,对她的

猜忌、怀疑、监视、提防、幽禁,让她处境岌岌可危。而正在这隐忍难耐、前途未卜的日子里,有了太子李治真情知己的拯救,她的精神才不至于崩溃。即就是从攻击谩骂武则天的骆宾王《讨武曌檄文》中所说,武则天“狐媚偏能惑主”,“陷吾君于聚麀 ”(陷害皇帝像入牝鹿之群一样乱伦)等言语来看,至少说明太子与才人之间的情爱是真诚可靠的,是非同寻常的。以至到太宗宾天后,武则天不得不去感业为尼,临别时,已做了皇帝的李治向她发誓“誓不忘媚”。这种忠诚、执着的爱情,发生在仁厚、孝慈、多情的李治身上,不仅给武则天以坚持的信念与信心,而且给以极有盼头的希望,让武则天获得了巨大的自信和力量。

其次,李治给武则天以情感的丰厚补偿和人生命运的转机。有了“上悦之”,武信之,牢靠的感情基础,在感业寺为尼的武则天对李治思念不已,吟成《如意娘》,以表心迹;而在宫中佳丽群里的李治对武则天也从不忘怀。永徽元年(650年)为太宗过周年,要到佛寺进香祈祷,长安城有名寺庙很多,李治为借进香之名会会武则天,偏就选定了感业寺。《唐会要》记载,“上因忌日行香见之,武氏泣,上亦潸然”。两人激情对泣,恩爱更深。从此,李治冒着违犯宫规和议论纷纷的风险,到感业寺幽会武则天,还让武则天怀上龙子李弘,接着就名正言顺地接武则天回宫,把情感补偿和命运转机,一起给了武则天。在李弘四岁时就封为太子。母以子贵,不久就封武则天为二品昭仪,在嫔妃中提高了武则天的地位。史书和后世研究者,将武则天“二次入宫”的原因,归结于王皇后与萧淑妃之间争宠而策划、怂恿李治召进武则天,以之牵制压抑萧淑妃,后来导致武则天在王、萧、武三方角逐中,独占李治之宠。这种说法似乎合乎女人争风吃醋的本性,却忽略了皇帝李治在其中的决定因素。王、萧、武争宠只是外因,而李治与武则天之间恩爱真情才是内因。王皇后始则看李治的意向、眼色行事,顺着皇帝的心思办事,企图邀宠,并显示皇后的大度;继之,待她斗败了萧妃,后来发现李武之间无缝可插、无隙可乘时,转而又联合萧妃反对武则天,“递相僭毁”,公然忤逆皇帝的意图与心愿。自作聪明的算计与假意谋划的作秀,遭遇李武真情的堡垒,王萧“窝里斗”的失败,就成为必然。

第三,李治给武则天以人格的平等和崇高的地位。王皇后与萧淑妃的失败,从史料看,一是因为她们倚杖身后世族政治背景作资本,把夫妻情感问题纳入冷酷的政治圈子;二是她们一味争宠,陷于极端自私和狭隘,只会从一厢情愿的眼前利益出发,与皇帝心理冷战,企图征服皇帝,根本不理解、不尊重皇帝,表面的、技术性的温顺也就成了令李治生厌的虚情假意;三是她们在情感问题上极端无知,低估了武对李真情实意的力量,企图以许多非情感因素(比如武则天是先

帝才人、曾经为尼形象欠缺、门第不高、宫廷内外没有自己的势力、地位又低下等等)来诬陷、打击武则天,离间李武之间关系。而武则天懂得爱情是无私的,负责的。她对李治的感恩与依赖,对李治的体贴与温顺,对李治的理解与默契,对李治的真诚与善解人意,是专一的、至真至善至诚的,把一个贤妻良母的女性魅力,无私地发挥到了极致;而且以她坎坷阅历与人生的独特感悟,特别是在宫中侍奉两代皇帝,与众多嫔妃打交道的历练和智慧,倾心侍奉李治,在真情实意中,又不失对宫廷斗争的稔熟思考,对情感斗争的理性把握,很少情绪化、私情化的冲动,加之宽容、大度、超然、坦荡的心胸,这是王皇后、萧淑妃所不具备的。王、萧失宠与武则天得宠,决定的因素是李武之间的真诚情感,特别是李治对武则天的信赖和依赖。罗曼·罗兰说过,“当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时,他永远是她的孩子”。这大概是一条爱情定律,古今中外,帝王百姓概莫能外。对于恋母情结极深而又重情重义的李治,成熟、老练而又体贴的武则天,既是呵护他的姐姐,又是支撑、鼓励他的同道知己。他非常依恋、依赖武则天,不仅是人格、人性的强烈需要;而且是他同把持朝政、架空皇帝的关陇集团殊死斗争的需要。当了皇帝而未能真正执掌实权的李治,不仅需要贴心的知己,而且需要一个能帮他坐稳江山的助手。因之,李治对武则天不仅在人格上平等相待,给以足够的尊重;而且在政治上作为依重的力量,可以信赖的伙伴和马前卒。李治先从长孙无忌支持的王皇后下手,发起“废王立武”的政治斗争。这就把武则天推到政治斗争的最前沿。高宗先是策略地提升武昭仪的名分和地位,下诏要立她为“宸妃”,打破大唐命妇制度,在皇后之下,在贵妃、淑妃、德妃和贤妃之上设“宸妃”以突出武则天,为“废王立武”创造台阶。这步棋虽因长孙集团保守势力的强大而失利,但李治与武则天的决心更加坚定。经过曲折迂回、惊心动魄的反复较量,李治“废王立武”的政治主张终于实现,亲手把武则天从幕后推到前台,把皇后的桂冠与权力双手交给她。“废王立武”之后,李治开始真正全面掌权,他可心的夫人当了皇后,皇后的儿子成了太子,他们的爱情、婚姻、家庭与皇家国事,进入一种完满的状态,这可谓他们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情感的胜利,也是李治培养、塑造武则天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第四,李治给武则天树立尊贵形象和威信,让她真正母仪天下。在修撰《姓氏录》,打破原来旧贵族体系,按照大唐“勋格”即功劳薄,抬高开国元勋文水武氏一族显贵地位之后;接着李治追封她的亡父为周国公,母亲杨氏为代国夫人,后又改为荣国夫人。父母尊贵,女儿也就更为扬眉吐气。为了进一步提高她的声望,李治打破以往只有皇帝躬行亲耕的礼仪,让武皇后也参与躬行亲桑之礼,显示她对农业的重视,做天下妇女的表率,美化她的形象。李治为推出武后的国

母形象,可谓情真意切。他亲自陪武后离开旧官僚盘根错节的长安,到东都洛阳去建立帝后一体新的政治指挥中心。显庆五年二月,他带武后从洛阳北上,巡游并州。并州是李唐王朝兴起的“根据地”,当年李渊在并州起兵,一路打到长安,建立大唐。李治携武后到并州,温习传统,缅怀先辈,意义非同寻常。而对武则天,更多了一层衣锦还乡,祭祖还愿的意义。皇帝李治给足了她面子,大摆宴席,欢聚乡俚,特别下诏对并州80岁以上的妇女授五品郡君的荣誉头衔;给武氏亲族人等都赐物、封赏,让武则天家族备受皇恩,功成名就。特别是李治到泰山封禅时,不仅让武后与百官一起从驾;而且打破只有皇帝封禅祭天的惯例,在高宗“初献”礼仪之后,特地让武后率嫔妃宫人“亚献”,仪式隆重而热烈,帝后平等可谓并驾齐驱,这是史无前例的,从朝廷到天下,极大地提高武后的人望,树立起武后母仪天下的权威形象。

第五,李治给武则天创造施展才能的舞台与机遇,培养她打理朝政的能力。在“废王立武”,消弱关陇权贵集团势力的斗争之后,李治更加信赖、依赖武后。而对元老重臣他完全失去信心,太子又年幼,他就让武后帮他打理朝政。“显庆五年冬,十月,上初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百司奏事,上或使皇后决之。后性明敏,涉猎文史,处事皆称旨。由是始委以政事,权与人主侔矣”(《资治通鉴》卷200)李治就这样把宝贵的参政舞台和机会给了武则天。为了让满朝文武臣服皇后的理政,皇帝李治首先实行和解、安抚政策,化解激烈斗争形成的派系对立和矛盾。除了在“废王立武”后大赦天下,还尽量与反对派怀柔和解。武则天深知皇帝的旨意,不仅不计前嫌,而且主动上表给皇帝,请求放过或嘉奖当时反对她的人,皇帝还把武后的上表,展示给武则天的政敌们看,表示高姿态宽容的大度。皇帝要与他的政敌和解,以求朝廷安定稳定,而让武则天上表提出,充当好人,展示武后的高尚品德和风格,可见用心良苦。只有这样以德服人,才能使她的权力变成权威。李治让武则天上表议政,让她出人头地,让她做出政绩,就是要让百官明白,他“废王为武”的选择是正确的,武后有能力,有资格帮他打理朝政。历史上著名的武后上书“建言十二事”,本质上是高宗李治的战略思想,而让武后上书提出,再由高宗颁诏实施。这样不仅肯定了武后的远见卓识,提出政治改革方略的重要意义;而且把武后的“建言”作为大唐的施政纲领,诏令百官按武后的政治主张,治理国家。这就向天下昭示了武则天的治国才能和政治智慧,树立起武则天与皇帝“二圣”并肩理政的核心地位。“建言十二事”推行的结果,使高宗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上开源节流,发展农桑,国力强盛;政治上开明纳谏,安抚下层官员,惠及百姓,深得民心;文化上提倡《老子》治国

之道;社会上提高女性的地位,以孝治天下,以德化天下;外交上边境安定,睦邻友好。出现了历史上繁盛的“永徽之治”。这样的政治作为和政治局面,为后来武则天登上皇位,奠定了稳固的社会基础。

第六,李治给武则天政治上充分的理解、极端的信任和安全的保护,为她扫清临朝的一切障碍。一方面,出于他们共同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和政治利益,对付共同的敌人,他们千方百计培植自己的势力。利用完善科举制度,开创武科举,改革朝廷官制机构,扩充庶族官僚队伍,组织北门学士等等方式和手段,在朝野上下,组织起新的有见识、有文化、有抱负、有能力,生机勃勃的人才队伍,建立起自己的新贵体系;另一方面,出于他们共同的家国一体的家族、内外戚关系和亲情因素,按“帝后一体”的政治一元化体系,理顺家庭包括后宫、朝野上下左右的各种人事关系。李治在处理各种极其纷繁复杂、权力利害冲突危机四伏、风险极大的人事问题上,给了武则天以志同道合、默契无间的支持。在对太子李弘的精心培养,对太子李贤的废与立等等大事上,高宗做主决策,武后辅之执行。高宗绝不是后世史家为摸黑武则天有野心“篡位”,连带说高宗是懦弱的“傀儡皇帝”。他与武后是夫唱妇随的夫妻,配合默契。家国大事,都是政出高宗,武后言听计从,代高宗执行;或高宗拍案,武后与大臣们坚决推行。

从史实看,皇帝与皇后之间,也不是天衣无缝,也不是没有分歧、误会和矛盾。亲密夫妻在涉及权力分割或情感隐私上也心存芥蒂,这是再正常不过的。麟德元年(664年)发生的高宗要废武后的一场风波,就是突出一例。按照《资治通鉴》所说,武后参政后,喧宾夺主,皇帝受制,不甚其忿,招来宰相上官仪谈论商量。上官仪说皇后专横,废了她算了。皇帝说正合朕意,立刻令上官草拟废后诏书。没想到皇帝身边有人奔跑后宫报告了武后。她即刻到皇帝处为自己辩白。废后的诏书墨迹未干,皇帝一见武后就改变了主意,而且说,“是上官仪叫我这么做的”,他自己并没有这个心思。结果上官仪为皇帝仓促“废后”的一时不爽,而丢了性命。这场风波来的突然,去的也快,帝后之间很快和好如初,说明他们之间的夫妻感情是经得起考验的。其实,这次“废后风波”,并不是帝后之间政治大事上有什么分歧;而是他们微妙心理的难言隐衷。据《资治通鉴》说,高宗与武则天姐姐韩国夫人的女儿魏国夫人有染,武则天一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包容着。但是,“上欲以魏国为内职,心难后,未决,后恶之”。皇帝跟他的外甥女暗通,武后可以容忍;但皇帝要给魏国夫人封一个内职名号,这不就姨母与外甥女“共侍一夫”了吗?武后因此强烈反对。帝后为此争执,皇帝生气而批评抱怨武后。政治上不成熟的上官仪,根本不知道皇后在政治立场和政治利益上的联盟牢不可破,把高宗一时因私情的气恼与冲动,纳入反对武则天的宫廷争斗与政治角逐之中,根本不

第三篇:武则天爱李治吗

武则天曾写情诗 表达对唐高宗的情思

武则天曾写情诗 表达对唐高宗的情思 礼乐文华 合肥在线-合肥晚报高国春2013-09-23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世人眼中,武则天凶狠恶毒,不仅掐死自己的亲生女儿,还让人把王皇后、萧淑妃打得皮开肉绽,又将她们扔入酒缸,“令二妪骨醉”而死,可谓残忍至极。不过,作为一个女人,武则天也有似水柔情的一面。有诗《如意娘》为证: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唐太宗驾崩后,作为才人,武则天居感业寺为尼。当年,武则天就和太子李治(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有过感情。在感业寺,武则天写下了上面这首情诗《如意娘》,意思是:我心绪纷乱,精神恍惚,把红的都看成绿的了。为什么如此憔悴呢?就是因为整天想着你。如果你不相信我每天因为思念你而默默落泪的话,你就打开箱子看看我的石榴裙吧,那上面可是洒满了我斑驳的泪迹呢。

这首诗写得情真意切,表达了武则天对唐高宗的情思。正是这首诗,使得唐高宗才忽然想到尚在削发为尼的旧情人。

武则天爱情坎坷,一生经历了两次婚姻,先后嫁于两代帝王。第一次婚姻,随着唐太宗的驾崩而结束,现实把她推入了“无奈活殉感业寺,黄卷青灯苦为尼。长安冷月苦为眠,零落霜菊充腹肌”的深渊。这不仅是武则天的个人遭遇,也是中国古代妇女婚姻变故后的一个缩影。

【武则天爱李治吗】

武则天和唐高宗是真心相爱,很有感情的。他们既是夫妻,也是政治伙伴,甚至一开始,他们就准备死后葬在一起。在唐高宗驾崩后,武则天写的祭文情真意切,要求一定要和唐高宗合葬。他们的墓是按照合葬墓的规格建造的。从爱情的角度来看,《如意娘》这首诗是武则天的真情告白。

由于武则天是皇帝,因而有人认为她写情诗《如意娘》,是为了达到个人目的的一种手段。千百年来,人们总以怀疑的眼光看待武则天的情诗《如意娘》,甚至有人断定是伪作。从逻辑上推断,薄情寡义的武则天不会如此儿女情长。其实,人性是复杂的,性格是多面而非单一的,武则天在孤灯之下思念自己心爱之人,也是非常正常的事。甚至她到晚年还常默诵这首《如意娘》,有谁能透过她威严、阴冷的外表而看到她感情的细流呢?

性格决定命运。武则天不同凡响之处就在于宁可舍弃眼前已经得到的,而要去追求并不一定能属于她的不胜寒的高处,并且是主动出击;武则天最为过人之处在于,没有希望便自己创造希望,硬是从毫无胜算的包围中杀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不甘为笼中鸟,而宁愿如海燕一样搏击于风雨之中,这就是武则天。

人之初,性本善。武则天也是如此。不过,环境改变人、造就人。中国的历史实际上是男人的历史。而武则天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位女皇帝,固然与武则天的觉醒、不懈的奋争、无尽的政治欲望相联系,同时也与她娇媚、聪慧等个人魅力相关联。武则天把自己的个人感情纳入政治轨道,她的爱情也始终沿着政

治轨道前行。情诗《如意娘》就像一支红玫瑰,绽放在武则天政治生涯的沿岸,表达着爱的真谛„„

第四篇:武则天爱李治吗

武则天评价

武则天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几千年来的功过褒贬始终不一,她本身也是一个颇为复杂的历史人物。武则天死后留有一座无字碑,任由后世来评论她的是是非非。

在中国对一个女性的评价往往是多方面的,事业和家庭角色都要考虑进去。而对武则天这样一个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更是要从很多方面来评价她。武则天在她的一生中扮演了很多角色,她是李世民欣赏的武才人,是李治爱的皇后,是子女难以靠近的母亲,是一位女诗人,而她最大的角色就是中国历史中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在位期间,政治较为清明。这主要源于她珍惜重视人才,善于用人,奖罚分明。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据扬州起兵反抗武则天,到处散发骆宾王撰写的《为徐敬业讨伐武氏檄》,用极其恶毒的语言诬蔑、攻击武则天,武则天看后因感叹其文采飞扬,赞扬骆宾王‚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认为这是‚宰相之过‛。又例如,有一次武则天驾临洛阳龙门,令从官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则天赏赐他一件锦袍。不一会宋之问诗成,则天看其文采意境更好,便‚夺虬锦袍以赏之。‛这段‚夺袍以赐‛的佳话,不仅表现出武则天有过人的诗文鉴赏力,更可以看出武则天爱惜人才之甚。武则天知人善任,娄师德,狄仁杰等著名的贤

臣均在其列,后来的‚开元贤相‛姚崇和宋璟也是武则天时期提拔起来的。武则天善于用人还体现在她在用人制度上的改革和创新,她改革科举,提高进士科的地位;举行殿试;开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多种制度,让大批出身寒门的子弟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资治通鉴》评价武则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

武则天在位期间,经济也十分发达。武则天重视农业。‚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家足人足,则国自安‛。 据《武则天统治时期的社会经济》,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认为,她继续推行均田制。在边远地区实行军事性屯田、营田,成效显著。重视和提倡兴修水利,在独掌政权的二十一年里,地方水利工程有19项。武则天还为了发展农业采取强硬措施,地方官的升降以当地农业发展好坏为标准,农业搞得好升官,农业搞不好贬职,甚至恶劣的杀头。武则天的这些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国家仓库里储满了粮食,地方储粮亦很丰富。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是相当安定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人口也由唐高宗初年的380万户进一步增加到615万户,平均每年增长9.1%。这在中古时代,是一个很高的增长率,也是反映武则天时期唐代经济发展的客观数据。

此外,武则天时期的国力也是很强盛的。在武则天掌权初期,安西四镇曾经被吐蕃占领了,但是武则天在公元692年

派大将王孝一举收复了安息四镇,把国土推展到波斯湾。武则天时期,东突厥的后裔,后突厥又兴起了,时降时叛。在这个问题上,武则天展示了她的杰出的军事才能,也展现了她很好地继承了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即‚降则抚之,叛则讨之‛。

在文化方面来说,武则天个人‚遵儒、宠道、信佛‛‚好文艺,能诗文,善书法‛据传曾组织编写《孝子传》《列女传》等,但均已失传。于国则重视古建筑的修建,较著名的有长安大雁塔、松山少林寺、洛阳龙门石窟和乾陵。兼容三教,使其发展壮大。发展科举,提高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开放殿试,增加制举次数和常举难度。这些都推动了那个时代文化的发展。

然而作为一个政治家,武则天也为了巩固政权做了一些以现代的道德观来看是错误的事情。为了清除自己做皇后的障碍,对于王皇后、萧淑妃这样的‚姐妹‛辈,先是诬告上许多罪名,再让她们受尽非人的折磨,最后臵之于死地。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武则天重用了各种各样人才。这本应是武则天的作为,但刚开始时,她提倡告密,擢用索元礼、周兴、来俊臣等酷吏,滥杀了许多无辜,招致群情激愤。武则天便反过来杀酷吏‚以雪苍生之愤‛,实际上酷吏们都是秉承她的命令行事的。表面上看来,这是耍弄权术的把戏,不值得赞赏。但是要承认,当时所杀的多是李唐宗室贵戚、旧朝元勋大臣,这在客观上削弱了已经腐朽的士族势力。据林

语堂先生的《武则天传》记载,她不惜杀害一代忠臣长孙无忌,用毒酒杀死长子李弘;贬黜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以及次子李贤、三子李显、四子李旦等。她对于胆敢违抗自己的朝中重臣来济、韩瑗、柳弼等,一概严惩不贷;‚连她们的女儿也不放过分别赐予‘蟒’‘枭’这样恶毒的姓氏,这样令人知道,得罪了武后都应该罪有应得的。‛其次,历史上对她贬斥最多的是,她曾拥有几个男宠,这便成为她千古难泯的丑闻,成为文人墨客颠来倒去的话题,以至于连同她创造的卓著政治业绩也随之淹没了。

从家庭角色来看,像宋庆龄说的那样,武则天也算是一个好妻子,在高宗病重期间帮助高宗处理了很多政务。然而武则天把政权放在了太高的位臵,不惜迫害自己亲生的孩子,她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武则天爱李治吗】

以上就是我在电视剧上和阅读相关书籍里了解到的一代女皇武则天。我个人觉得她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女性,作为一个女孩,我有很多要想她学习的地方,但也会认真反思其错误,以仁善为核心为人处世。希望自己能有所作为,能给后人留下些什么。

第五篇:武则天爱李治吗

武则天和李治的太子李弘死因之谜

武则天和李治的太子李弘死因之谜

在历史上,死后被追谥为皇帝的太子不乏其人,如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后,追谥生父景穆太子拓跋晃为景穆皇帝;隋哀帝杨侗被拥立为皇帝后,追谥生父元德太子杨昭为孝成皇帝;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追谥生父懿文太子朱标为兴宗孝康皇帝。可以说,追谥曾经当过太子的父亲为皇帝,是后辈子孙称帝后从下到上表现孝道的一种惯例。与他们相比,唐高宗李治以父亲身份从上到下追谥儿子李弘为皇帝,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一个特例。

唐太子李弘是死后被追封为太子的

上元二年(675)五月,唐高宗下诏,追谥太子李弘为“孝敬皇帝”,丧葬“制度一准天子之礼”(《旧唐书》)。

在中国历史上,被父亲追谥为皇帝的太子,李弘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对此,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称“唐高宗以太子宏(弘)薨,而赠孝敬皇帝,则以父而追帝其子,不经之甚矣”,即批判唐高宗此举荒诞不经;蔡东藩在《唐史演义》中也称“所有丧葬制度,竟许用天子礼,谥为孝敬皇帝。太子死谥皇帝”,是“从古未有”之事。那么,唐高宗为何要置封建礼制于不顾,破例追谥亡故不久的李弘为皇帝呢?

李弘(652—675),字宣慈,唐高宗第五子,也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第一子。李弘的名字颇有寓意,据说隋末唐初道教中有“老君当治”、“李弘当出”的谶语,预言太上老君将转世为人主,化名李弘来拯救众生。唐高宗为其取名李弘,可见对这个儿子寄予了厚望。因系武则天所生,唐高宗爱屋及乌,对李弘非常宠爱。4岁时,李弘被封为代王;5岁时,唐高宗废掉原先的太子李忠,改立李弘为太子。为了培养李弘,唐高宗除了为其选聘名臣作为辅弼老师,还经常让他实习参政,如龙朔二年(662)唐高宗“幸骊山温汤,太子监国”;次年又“诏太子每五日于光顺门内视诸司奏事,其事之小者皆委太子决之”;咸亨二年(671)正月,唐高宗“幸东都,留皇太子弘于京监国”;次年十月,又命“皇太子监国”。

李弘为人宽厚仁慈,“深为帝及天后钟爱”。被立为太子后,李弘“敬礼大臣鸿儒之士,未尝有过之地”。对父母如此,对臣属如此,对普通士兵和百姓同样如此。监国期间,李弘关心将士,体恤民情,做出了很多宽仁爱民之举。当时,大唐正对高丽用兵,军中经常有士兵“逃亡限内不首及更有逃亡者”,因此会受到“身并处斩,家口没官”的严厉处罚。李弘知道后,引经据典,强调“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希望朝廷可以修订法律,以后再出现有士兵逃亡者,家中人不用再受连坐之罪,唐高宗“从之”;李弘“又请以同州沙苑地分借贫人”,唐高宗“许之”。一个“从之”,一个“许之”,不难看出唐高宗和武则天对李弘的欣赏。然而,李弘接下来做的一件事,却极大地触怒了武则天,武则天从此也对他有了看法。

原来,武则天将情敌萧淑妃残忍杀害后仍不解恨,又把萧淑妃所生的义阳、宣城二位公主“幽于掖庭”,致使两位被幽禁的公主年龄很大了却没办法嫁人。李弘猛地见到这两位“以母得罪”的姐姐时,先是“惊恻”,继而动了怜悯之心,于是“遽奏请令出降”,恳请唐高宗让她们过上正常女人的生活。唐高宗对萧淑妃之死本就心存愧疚,再者两位公主毕竟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只是迫于武则天的淫威不敢造次。李弘的上奏道出了唐高宗的心声,于是“许之”。武则天闻讯后,既是出于对萧淑妃怨恨的延续,也是为了防止这两位公主日后兴风作浪,便随便将她们许配给了两个普通侍卫。在武则天看来,作为自己的亲生儿子,李弘不站在自己这边,反倒帮助敌人,武则天从此对李弘产生隔阂甚至怨恨,李弘“由是失爱”。

咸亨四年(673)二月,唐高宗将李弘召至东都洛阳,准备纳左金吾将军裴居道之女为太子妃。为此,唐高宗还下令为李弘新建一座宫殿。裴妃“甚有妇礼”,是个相当有妇德的贤淑女子,唐高宗满意地对侍臣说:“东宫内政,吾无忧矣。”意思是说,李弘有这么个贤内助,将来即位执政,就不用朕担心了。七月,“太子新宫成,上(唐高宗)召五品以上诸亲宴太子宫,极欢而罢”。唐高宗本来身体就不好,这次畅饮后,身体便出现了故障。八月,唐高宗“以不豫,诏皇太子听诸司启事”。这一安排,表明唐高宗虑及自己身体不支,有禅让太子之意,而这恰恰是早已习惯“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的武则天所不愿意看到的。从此,武则天与李弘的私人恩怨,已经上升到涉及将来掌权的政治对立面。

武则天是个权力欲望极强的女人。一步步提升自己,进而问鼎皇权,是武则天实现女皇梦的必由之路。上元元年(674)八月,在武则天的鼓动下,唐高宗下诏“皇帝称天皇,皇后称天后”,内外称为“二圣”,武则天已经与唐高宗平起平坐。这么多年夫妻下来,唐高宗对武则天是了解的,为了权位,这个心狠手辣的女人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出来,包括害死自己的亲生骨肉。作为当朝皇帝,唐高宗都无法遏制武则天在政治上的强悍势头;自己百年之后,谁又能控制得了这位身居高位的女强人?知子莫如父,李弘远远不是武则天的对手。为了保护李弘,唐高宗甚至萌生了“欲下诏令天后摄国政”的念头,也就是想把权力交给武则天。但是,迫于群臣关于“天下者,高祖、太宗二圣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陛下正合谨守宗庙,传之子孙,诚不可持国与人,有私于后族”的劝谏,唐高宗才把皇帝继续当下去。

历史上唐太子李弘是怎么死的?得肺结核死的?

还有,《新唐书》卷八十一、列传第六载,武则天后来曾经上表高宗,请求为义阳、宣城二公主的老公升官。不管这是不是作秀,起码能证明,太子即使请嫁公主,也不至招来杀身之祸。 所以司马光考证来考证去,最后还是说:“按弘之死,其事难明,今但云时人以为天后鸩之,疑以传疑。”什么意思?这是说,把传闻重复千遍,就成了真的了。

那么,太子李弘到底是怎么死的?想要搞清楚,也不难。

他是得肺结核死的!

白纸黑字,记载无误,这根本就不是个问题。

《旧唐书·孝敬皇帝传》里载有一篇高宗皇帝的悼念文,明明白白说太子李弘“自琰圭在手,沉瘵婴身”。

这是什么意思?

“琰圭”是古代一种上尖下方的玉器。“自琰圭在手”,是指李弘当太子。“沉瘵婴身”是说他得了一种“瘵”病。

瘵,痨病也,就是肺结核。直至距今六七十年前,青霉素尚未普及的时候,这还是一种很难治的传染病。巴金的小说《寒夜》、费穆的电影《小城之春》中的男主人公,都是肺结核缠身的病秧子。相信看过这两部作品的人,印象都会很深。

李弘深受高宗喜爱,四岁就当了太子,看来这病在他童年时就已染上。他爸爸高宗,因为在爷爷太宗死的时候,操劳过度,也染有“风瘵”。父子俩都有这病,并不奇怪。

到太子弘十九岁的时候,据他自己讲“比日以来,风虚更积”(《旧唐书·邢文伟传》),也就是病情更加严重了。

古人不懂现代科学,面对太子弘的病况,谁都束手无策。高宗和武后便想让他结婚,以新婚来“冲喜”——这种愚昧的习俗,直到民国时期都还很普遍。这才有前面提到过的,选中了司卫少卿杨思俭之女为太子妃。这女子杨氏,在辈分上实际比李弘大一辈,是武后的表妹。

哪知道,咸亨二年(671年)揭出了此女被武敏之给玷污过,于是大婚泡了汤。婚事拖了两年,父母又为李弘物色到了左金吾卫将军裴居道之女。这年李弘恰是二十二岁。

裴氏女出身于河东名门,彬彬有礼。高宗甚为喜欢,对近侍说道:“东宫内政,吾无忧矣!”(《旧唐书·高宗纪》)咸亨四年(673年)十月,太子李弘终于成婚。

武则天真的杀了和李治的儿子李弘吗【武则天爱李治吗】

可是迷信治不了病。小日子过了一年多,到上元二年(675年),李弘来到东都,住在合璧宫,病情猛然开始恶化。四月二十五日,死在倚云殿。

高宗对此悲痛欲绝,大病了一场,破例追赠李弘为“孝敬皇帝”,从而使李弘成为唐代第一位死后谥为皇帝的太子。

在高宗发布的悼念诏书《皇太子谥孝敬皇帝制》中,有一个细节,是高宗在探望李弘病情时,曾明确告诉儿子:“庶其痊复,以禅鸿名。及腠理微和,将逊于位。”也就是等李弘病稍好,就要禅位于他,高宗自己要去当太上皇了。

而李弘由于“天资仁厚,孝心纯确”,听了这消息的反应是,“既承朕命,掩欻不言,因兹感结,旧疾增甚”。因为思想压力过大,想得太多,结果病情加剧,一命呜呼。

当然,这仅仅是官方的说法。但李弘自幼多病,长大了之后更严重,这是有他自述为凭的。而说他被武后鸩杀,凭据何在?没有。道听途说而已。

比较可信的《旧唐书》上只是说:“上元二年,太子从幸合璧宫,寻薨,年二十四。”这只是一个陈述。“寻薨”,也就是很快就死了,没说什么“鸩杀”。《旧唐书》成书时,大唐早已往事如烟,著者没有必要为武后忌讳什么。在一般情况下,没说,就是没发生过。

第六篇:武则天爱李治吗

超星网络课隋唐史答案

1

隋朝的建立者是(),史称隋文帝。

 A、杨坚 B、杨广 C、杨震 D、杨素

我的答案:A

2

隋朝和唐朝都起源于北周,都来源于蒙古的()。

 A、怀荒 B、武川 C、柔玄 D、沃野

我的答案:B

3

“关西孔子”指的是()。

 A、杨坚 B、杨广 C、杨素 D、杨震

我的答案:D

4

杨姓出于名门,自称弘农杨氏,其中“弘农”位于现在的()。

 A、华县 B、大荔县 C、华阴县 D、泰安县

我的答案:C

5

武川镇中“镇”就是我们现在的乡镇中的镇。()

我的答案:×

6

自魏以来,中国政坛形成了一种门阀政治,大家族主导着中国政治的走向。() 我的答案:√

普六茹在突厥语中是力士的含义,他是()的小名。

 A、杨坚 B、杨广 C、杨震 D、杨素

我的答案:A

2

北齐源于()。

 A、怀荒 B、怀朔 C、柔玄 D、沃野

我的答案:B

3

唐代以前,古代战争中的重大武器是()。

 A、抛石机 B、弓弩 C、戈矛 D、火药

我的答案:A

4

府兵制是由()开始实施的。

 A、宇文邕 B、隋文帝

 C、D、唐太宗

我的答案:C

5

杨家、宇文家、李家、元家都是八柱国中的名门大族。()

我的答案:X

6

北魏时期,尔朱家曾贺拔岳率领武川镇的军队平定了关中。()

我的答案:×

7

府兵制打破了汉人不可以当兵的原则。()

我的答案:√

1

下列哪一地方的佛像不能反映佛教传入中国的演变过程。()

【武则天爱李治吗】

 A、喀什克孜尔千佛洞 B、吐鲁番的吐峪沟千佛洞 C、敦煌莫高窟 D、麦积山石窟

我的答案:D

2

“三方之乱”中不包括下面的哪一方。()

 A、东方 B、湖北 C、北方 D、四川

我的答案:C

3

()是杨坚称帝最重要的大臣,也是北齐山东最有名的文士。

 A、B、李德林 C、杨素 D、杨广

我的答案:B

【武则天爱李治吗】

4

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从小就是个道教徒。()

我的答案:×

5

佛教认为万缘皆空,唯因果律不空。()

我的答案:√

1

在历史研究中,日本京都学派的代表作品是宫崎市定的()。

 A、《隋唐演义》 B、《九品官人法研究》 C、《剑桥中国史隋唐卷》 D、以上各项都不是

我的答案:B

2

()是美国学者在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及其学生所代表的京都学派和东京大学代表的东京学派的基础上编写的。

 A、《九品官人法研究》 B、《隋唐演义》 C、《剑桥中国史隋唐卷》 D、以上各项都不是

我的答案:C

3

()用超越制度打破法制的手段抓权,导致了君主专制。

 A、武则天

 B、C、李隆基 D、李渊

我的答案:A

4

隋朝的建立在中国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创了全新的政治架构。() 我的答案:√

5

制度和法制都是对君主权力的制约,武则天一直希望建立。()

我的答案:×

1

在三省六部制的行政机关中,权力最大的是()。

 A、尚书省

 B、中书省

 C、门下省

 D、不确定

我的答案:A

2

尚书省中最高的官职是()。

 A、左仆射

 B、尚书令

 C、右仆射

 D、员外郎

我的答案:B

3

下列哪一项不是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

 A、尚书省

 B、中书省

 C、门下省

第七篇:武则天爱李治吗

大龄女青年武媚娘如何俘获李治的心

大龄女青年武媚娘如何俘获李治的心

武则天是一个有抱负的人,可自从十四岁进宫以来,一直得不到太宗皇帝的宠幸。是武则天不够漂亮吗?不是,武则天的美艳一直被人惊叹;是武则天不够温柔吗,武则天曾经被皇帝敕封为武媚娘,如果不千娇百媚,如何能让太宗皇帝如此夸赞。不过武则天也是比较命苦的,从十四岁起就在宫廷里,以她那样的能力与雄心,竟没能升到较高的层次。

不过太宗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了解武则天,武氏干练尽责,头脑清晰,在宫中专管太宗皇帝的衣库,自然非常称职。武氏亭亭玉立,极其健硕,脸方,下颌秀美,两眉明媚,两鬓微宽,有自知之明,料事如神,治事有方。从武氏的作为上,太宗皇帝已经看出来,女人如此,确属可怕。后来加上大预言家李淳风说三十年后有一个武氏女人要夺取你的大唐江山,这个人现在就在你的身边。李世民虽然杀死了身边叫五娘的大将李君羡,但李淳风却说这并不是你的对手,真正的对手就在你的后宫中,而且此人不能杀。

太宗皇帝不待见,武则天开始自己寻觅。她知道要想自己有出头之路,自己一定要找对人,否则就没有出头之日。于是太子李治便成了武则天苦苦追寻的目标。 聪明的武媚娘绝不硬着头皮去献媚,而是制造契机,让大唐太子李治也有机会去了解自己。在太宗皇帝驾崩前两个月,老皇染病在床,在宫中那样熟悉的地方,太子常常看见武氏。武氏年轻,虽不足言体态丰满,亦可称得身体健硕,玉立亭亭。宫廷的化妆,宫廷的发式,她极其讲究精致,从不疏忽。太子所爱慕于武氏身上的,正是他自己所没有的健硕、沉着、机敏,尤其是精神旺盛。

这正是一个有情一个有意,各取所需。在走廊之下,在前堂之中,在花园之内,遥远的一瞥,会心的一笑,身体有意的一触,偷偷的一吻。当这个成熟丰盈的女人,

开始向那个肠柔心软、青春年少的太子一调情,太子的劫数算是注定了。武氏言谈,随时一语双关,意在言外。她说她渴望太子殿下特殊的“恩泽”,她当竭其所能,“善待”殿下。所有宫廷中的词藻像“献身”、“宠爱”、“忠诚”等等,若由一个谈情求爱的少妇口中说出,都会另有意味,独具色彩。日复一日,太子受了蛊惑,大起胆来,意乱神迷,恋情似火。于是在老皇帝背后,太子与这位不平凡的宫女,在小心戒备之下,恣情拥抱调笑。进而想入非非,企图把武氏据为己有,即使是飞蛾扑火也在所不惜。老皇帝驾崩后,按宫中的惯例,没有生育过的嫔妃们是要出家做尼姑的,而生育过的则要打入冷宫,为死去的皇帝守寡,因为她们都是皇帝的人,即使皇帝死了她们也是不许任何人去动的。更不用说能接近新皇帝。武则天则因为没有生育过而被送到感业寺出家。然而她在感业寺出家的两年中并不是安心念佛,而是处心积虑地想办法出来。李治即位后的第二年,因为到了太宗的忌日,所以他就要到感业寺里进香,而不安分的武媚娘则抓住了这个“机会”。她用自己的美貌和一些小伎俩弄得高宗神魂颠倒,后来高宗竟然不顾忌佛教和礼教的种种约束,义无反顾地将武则天带回了皇宫。

就这样已经二十八岁的大龄青年武媚娘又重新回到了皇宫,并且回去以后她下定决心要利用与高宗的感情夺回失去的青春年华。而事实上在这次入宫后,各方面已经成熟的武则天就开始在权力之争中大显身手了。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503610/

推荐访问:李治是否真的爱武则天 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