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历史朝代 > 怎样认识历史人物

怎样认识历史人物

时间:2018-11-29   来源:历史朝代   点击:

【www.gbppp.com--历史朝代】

第一篇:怎样认识历史人物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课程论文

摘要:关于本选修课程所介绍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的新认识,并联系具体事例说明应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关键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新认识,正确评价

引言:平常在涉及到历史学科的一些问题时,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有关评价历史现象的问题,特别是对一些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评价。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进行一个全面而客观、公正而合理的正确的评价呢?通过本学期通时教育选修课的学习,我对此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

正文:

一.对所介绍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及事件的新认识

①李鸿章的生平简介,与洋务运动,晚清外交,及其历史地位和影响。

我之前对李鸿章的认识就是没有好的印象,认为他与卖国有关系,然而自从学习了本选修课后,对他的认识完全改变了。李鸿章也有自己的委屈,毕竟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实力强硬。但是“李鸿章对朝廷决不动摇的忠诚成为他最引人注目的性格之一,这种性格对他终生的许多方面产生了影响”,“这种忠诚是一种基于儒家原则的忠诚”,“在他一生的事业中,他自始至终以自身的勇气宣称并实践着这一原则,并把它作为一位学者和公仆的第一职责。” 李鸿章是“庸众中的杰士”:他仍然是东方的庸人,同时也算是晚清伟大的人物, 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

②梁启超的生平简介,与近代中国政治,学术研究及历史地位和影响。

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样是我开始了解戊戌变法运动时知道的,当时还觉得康有为比梁启超更有才,各方面超过梁启超,然而,后来才知道我的认识是错误的。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哲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清末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称梁启超是1911年中国第一次革命的“精神之父”。而且梁启超是白话文运动的先贤 ,倡导“诗界革命”“史学革命”和“小说界革命”他的“笔锋常带感情” ,文章影响了一代中国人 。

③北洋军阀简介及该时期的外交。

一提到北洋军阀,之前我的认识便是卖国的那种坏吧,但是学习后才知道,他们也有一定的优点吧。比如袁世凯,“当此帝制与共和两个时代交递的关键时刻,他既使中国有效地避免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通常所发生的大规模的流血斗争,又较为平和地使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原则迅速在中国得以确认和确立。他本可以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杰出政治家,本可以成为他曾经期望成为的中国的华盛

顿。”还有段祺瑞,他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还有很多军阀不与日本帝国主义勾结,比如说张作霖。

④蒋介石生平简介,婚姻和家庭,与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争,和地方实力派。

对于蒋介石,我之前的认识也许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他是“野心家”“独夫民贼 ”“ 独裁者”“革命叛徒”“人民公敌”“ 蒋该死” 后来有了改变性的认识。他早年不反共,还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论进行过认真的学习,追随孙中山,公开场合拥护三大政策。毛泽东评价过:假如没有国民党政策的转变,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蒋是“民族领袖”,“最高统帅”,国民党前后有两个伟大的领袖,第一个是孙中山,第二个就是蒋介石。 我想,如果没有蒋介石很好领导国民党的话,历史也许会改写吧。还有就是蒋介石至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可见他这种民族气节之可贵! ⑤汉奸的含义,抗战时期的汉奸即后来的下场。

“汉奸”是人人唾弃的,学习后我可以认识到他们成为汉奸的社会及自身的原因。比如汪精卫,他一生只有一位妻子,他之前是一名杰出的革命者,但是最后经不起日本人的利诱,成了汉奸。对于那个时候成为汉奸的人说,原因有:近代中国长期不统一是汉奸产生的基本原因,政治腐败、经济落后造成严重社会矛盾是汉奸产生的社会原因,文化教育的失误是汉奸产生的深层原因,日本的威胁利诱是造成汉奸的直接原因。

⑥毛泽东的婚姻和家庭,领导地位的确定,与“文化大革命”。

说实话,之前对毛主席的错误认识的不怎么全面,差不多对他的作法认为都是正确的,但是不然,人非圣贤呀,他也犯过错误。“三分过,七分功”总之,那个时代,没有毛泽东是不行的。

⑦周恩来生平简介,与“中央特科”,与“大跃进”,“文化大革命”。

周总理一直以来在我心中就是一位好总理,现在也是这么认为的。在学完课程后,我对他的认识更深刻了。周恩来“在中国共产党半个多世纪的领导中,他一贯地帮助别人升到顶端,而自己却拒绝这顶桂冠。”他可以说是毛泽东的知己和伯乐,他不争位、不居功,功高不自居,德高不自显 。有意识地使自己主要扮演执行者的角色,甘愿把自己放在“配角”的位置 。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努力“治乱”,减少损失,绝非“起了延长历史灾难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总理对建国后的外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⑧苏区肃“AB团”和延安“抢救运动”

这两事件在未学习选修课之前完全没听说过的,学习后在认识到,这是件错假冤案,并且给中国共产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⑨“西路军”的由来,失败,及定论。

学习了之后,认识到,“西路军”并不是之前所认识的那样,很长时期,西路军由于被当作是张国焘路线的牺牲品,其史实及研究都被视为禁区,尘封了半个世纪,幸存者大多命运坎坷,备受压抑和屈辱,受到极不公正的对待。

⑩珍宝岛事件的原因,经过,及其对“中苏”,“中美”关系的影响。

对于此事件的新认识就是,珍宝岛事件是中国先开火的,并且也引起了中苏和中美关系的变化。

⑾中越边境冲突。

对于此,算是学习了一个历史事件。

二,应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联系具体事例说明)。

众所周知,历史是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几大要素构成的。其中,人的活动毫无疑义地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既能让我们通过把握历史人物的活动实质更深刻和更准确地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能使我们从各类历史人物中总结和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继承发扬优秀的历史传统,提高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由此可以评价好人物与其相关联的事件。 ㈠、从哪些方面评价人物

第一,要确定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

在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时,都要把他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考察,即寻找该历史人物个人活动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绝对要求。因为,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舞台,个人的思想和活动受众多条件的制约,只有考察历史人物个人背后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现历史规律,才能了解历史人物活动的实质。

在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背景时,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历史人物生活的时间、国家、时代特点以及他的活动所处的历史环境等。

第二,要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面,而是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关系的环境。这实质是寻找个人活动与本阶级的关系。恩格斯说:“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

第三,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主要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或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这是确定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最根本标准。对不同类别的历史人物,在确定其历史作用时应有不同侧重。比如“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

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应该说,在六十年代以前或五十年代后期以前,他的许多思想给我们带来了胜利,他提出的一些根本的原理是非常正确的。他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政治 、军事、文艺和其他领域,都有创造性的见解”,“他在生前没有把过去良好的作风,比如说民主集中制、群众路线,很好地贯彻下去,没有制定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制度”。

第四,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依据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或活动对其做出应有的评价,防止以偏概全。在总结归纳历史人物的活动时,可采用两种方法:

1、“阶段论”的方法,该法以时间顺序为纲,结合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时代,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如评价汪精卫等人即可采用此法。

2、“方面论”的方法。该法以人物活动的内在逻辑关系为顺序,把它分解成几个不同的方面来评价。如对唐太宗就可把他的活动分成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民族关系等不同方面进行评价。

第五,注意把握历史人物的总体特征。

对历史人物,不仅要一分为二,还要有一个总结论,亦即对历史人物做出定性判断。注意两点:一是要从决定历史人物历史地位的最主要方面定性。二是在对政治性人物定性时,一定要指明他的阶级属性。如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

第六,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和点评历史人物,要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把历史人物放在世界大环境中去认识,采用中外对比的方法。

如“康乾盛世”作为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恰恰也是其走向衰落的转折点。如果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处于这一历史转折期的康熙,我们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㈡、评价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一,要正确处理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要明确以下四点:首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次是“时势造英雄”不是“英雄造时势”;再次要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同当时人民群众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之间的联系;最后还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意愿。总之,对历史人物的作用要恰当评价、不能任意夸大。

第二,要正确处理阶级分析与个人出身的关系。

不能仅依据个人出身来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因为单独的个人并不总是以他所属的阶级为转移(中国近现代许多革命家的经历即为证明)。也不能以贴阶级标签的方式代替阶级分析。如对剥削阶级出身的人物或其代表人物统统加以否定就是一种典型的“贴标签”。

第三,要正确处理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

既要注意主观动机,又要看客观后果,尤其应把客观后果放到评判的首位。这样处理二者的关系是历史的复杂性所要求的,动机和效果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又是矛盾的,“好”的动机有可能带来“坏”的后果;“坏”的动机在特定条件下又能带来“好”的结果。如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其动机和效果就背道而驰,需用此观点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第四,要正确处理道德评价和历史评价的关系。

不能用一些过时的或抽象的道德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也不能用现在的道德观去苛求古人。主要应着眼于他的历史作用。如有人把曹操说成是“汉贼”,就是从封建正统的道德观出发,用道德评价取代了历史评价,是错误的。

第五.要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即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方法;要用历史的观点、客观科学的方法。

如功大于过的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明太祖、康熙帝等。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秦始皇统一全国,结束了战国分裂割据混战局面,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利于国家巩固、人民生活安定和经济发展,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而“焚书坑儒”在加强中央集权有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但也不能否认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危害更大。它籍制了人民的思想、摧残了文化,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破坏和阻碍作用。

第六.用辩证的方法、用发展变化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前过后功的张学良、李宗仁都可以用此法来评价更合适。 前期的蒋介石追随孙中山搞国民革命,受命于危难之际,创办黄辅军校,培养出一批革命的军事人才;率部东征,北伐,打垮北洋军阀,取胜军阀混战,争取张学良“东北易帜”,结束了清朝灭亡后的混战局面,重建自辛亥革命以来几乎崩溃的中央政府,进而从形式上统一了中国。

后期的毛主席,发动的文革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中国文化和教育遭到破坏:大跃进和反右打压了知识界正常的学术争鸣,一些社科学科被取消;文化大革命中,很多国家领导人、干部、知识分子等以及平民遭到了各种程度的迫害,大量的文物、古迹遭到毁坏。一代中国人无法正常接受高等教育,造成了知识断层,影响了中国后来的发展。

第七.用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观点和方法。

推动则肯定为主,否则相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阶级社会中则表现为阶级斗争。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阶级则要采取革命的方式推翻代表旧的生产关系的制

第二篇:怎样认识历史人物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txt骗子太多,傻子明显不够用了。我就是在路上斩棘杀龙游江过河攀上塔顶负责吻醒你的公主。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众所周知,历史是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几大要素构成的。其中,人的活动毫无疑义地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既能让我们通过把握历史人物的活动实质更深刻和更准确地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能使我们从各类历史人物中总结和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继承发扬优秀的历史传统,提高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评价要求

中学教学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求不同于专门研究。具体说,必须做到:

【怎样认识历史人物】

第一,能够对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和历史作用做出恰当评价;

第二,能够对历史人物对某一具体事件的立场、观点、态度做出分析评价;

第三,能够对历史人物相互之间的评价(可以是同时代人,也可以是不同时代人)或现实中的人物对某一历史人物的评价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并能说明自己的观点;

第四,具备从所提供的有关某一历史人物或相关历史人物活动的历史材料中,独立地提出适当的观点或假设,并运用基本的演绎或归纳,证明或反驳等逻辑方法做出较为完整的论证或阐述的能力。

以上的评价要求是层层递进的,目前高考主要突出的是第一项评价要求,同时,本要求也是评价历史人物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二、从哪些方面评价人物

第一,要确定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在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时,都要把他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考察,即寻找该历史人物个人活动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绝对要求。因为,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舞台,个人的思想和活动受众多条件的制约,只有考察历史人物个人背后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现历史规律,才能了解历史人物活动的实质。如评价秦始皇就涉及到怎样认识他残暴的原因。如果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就会发现他的残暴是秦统一六国后经济迅速发展加速了统治阶级腐朽的结果,是权力过分集中于君主一人的结果。如果不考虑当时的历史条件,很容易把他的残暴归结为单纯的个人品德问题,这样的认识不仅流于浮浅而且还有很大危害——让人们把由根本制度带来的问题误认为是皇帝个人的品质问题,避重就轻,从而掩盖了历史真像。 在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背景时,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历史人物生活的时间、国家、时代特点以及他的活动所处的历史环境等。

第二,要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面,而是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关系的环境。这实质是寻找个人活动与本阶级的关系。恩格斯说:“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如评价商鞅,就需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对他的主要活动,特别是变法措施逐条剖析,从而看到他的主要目的在于削弱和限制奴隶主贵族势力,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发展经济和掌握政权的愿望,最后得出“商鞅是新兴地主阶级代表”的正确结论。

第三,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或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这是确定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最根本标准。对不同类别的历史人物,在确定其历史作用时应有不同侧重。

1、中国古代政治人物。主要围绕他的政治主张和措施进行分析,看他对当时社会各方面产生了什么影响。一般可从四个方面来把握:对社会生产和科学文化发展的影响;对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的影响;对国家统一巩固和发展的影响;对加强中外关系和国际交往的影响等。

2、中国古代农民起义领袖。主要看他所领导的起义:在打击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方面有何直接作用(推翻或瓦解其统治);有何间接作用(即在多大程度上迫使后来的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从而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使生产力的发展);在斗争中提出的口号或纲领对提高农民革命斗争水平有何作用。

3、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领袖。主要看他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和行动:对本地区、本民族发展进步有何作用;对民族团结和融合进步有何作用;对国家的统一巩固有何作用。

4、中国近现代政治人物。主要看他的政治主张、措施或行动:对反对封建势力,动摇其统治基础有何作用;对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有何作用;对西学的传播发展有何作用;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有何作用;对挽救民族危亡,探索强国富国之路有何作用。特别要注意他在上述几个方面比他的前人有何进步,此点是确定近现代政治人物时应把握的总原则。

5、世界史中的政治人物。主要看他的政治主张、对外政策和行动:对本国家、本民族历史发展进步有何作用;对本国人民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交往有何作用;对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步有何作用。

第四,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据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或活动对其做出应有的评价,防止以偏概全。在总结归纳历史人物的活动时,可采用两种方法:

1、“阶段论”的方法,该法以时间顺序为纲,结合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时代,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该法的特点是结论较为科学和符合实际;特别适用于对前后变化较大,差异明显的历史人物的评价;能有效防止评价人物笼统化、简单化的毛病,对历史人物既不因功掩过,也不因过抹煞其功。如评价汪精卫等人即可采用此法。

2、“方面论”的方法。该法以人物活动的内在逻辑关系为顺序,把它分解成几个不同的方面来评价。该法的特点是评价人物脉络清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特别适合活动范围广泛,活动内容复杂繁多的历史人物。如对唐太宗就可把他的活动分成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民族关系等不同方面进行评价。

第五,注意把握历史人物的总体特征。对历史人物,不仅要一分为二,还要有一个总结论,亦即对历史人物做出定性判断。如对唐太宗应看其作为一代明君的一面;对康熙帝既要看到其维护统一的一面,又要从历史转型的角度看待他,这将有助于我们从客观的角度看待历史人物,从是否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来把握和评点历史人物。在具体评定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从决定历史人物历史地位的最主要方面定性。二是在对政治性人物定性时,一定要指明他的阶级属性。如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

第六,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和点评历史人物,要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把历史人物放在世界大环境中去认识,采用中外对比的方法。如“康乾盛世”作为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恰恰也是其走向衰落的转折点。如果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处于这一历史转折期的康熙,我们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三、评价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一,要正确处理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要明确以下四点:首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次是“时势造英雄”不是“英雄造时势”;再次要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同当时人民群众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之间的联系;最后还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意愿。总之,对历史人物的作用要恰当评价、不能任意夸大。

第二,要正确处理阶级分析与个人出身的关系。不能仅依据个人出身来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因为单独的个人并不总是以他所属的阶级为转移(中国近现代许多革命家的经历即为证明)。也不能以贴阶级标签的方式代替阶级分析。如对剥削阶级出身的人物或其代表人物统统加以否定就是一种典型的“贴标签”。

第三,要正确处理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既要注意主观动机,又要看客观后果,尤其应把客观后果放到评判的首位。这样处理二者的关系是历史的复杂性所要求的,动机和效果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又是矛盾的,“好”的动机有可能带来“坏”的后果;“坏”的动机

在特定条件下又能带来“好”的结果。如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其动机和效果就背道而驰,需用此观点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第四,要正确处理道德评价和历史评价的关系。不能用一些过时的或抽象的道德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也不能用现在的道德观去苛求古人。主要应着眼于他的历史作用。如有人把曹操说成是“汉贼”,就是从封建正统的道德观出发,用道德评价取代了历史评价,是错误的。

如何评、学历史人物评说

江西 余云华

一、学会评价历史人物 众所周知,历史是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几大要素构成的。其中,人的活动无疑占最重要的地位。因此,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在历史研究和历史学习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具体言,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评价人物。

1、要确定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 在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时,都要把他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考察,即寻找该历史人物个人活动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

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历史人物生活的时间、国家、时代特点以及他的活动所处的历史环境等。

2、要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 用阶级的观点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要方法。“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恩格斯)。如评价商鞅,可以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对他的主要活动,特别是其变法措施进行分析,得出措施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发展经济和掌握政权的愿望,所以说“商鞅是新兴地主阶级代表”。

3、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主要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或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这是确定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最根本标准。

如中国近现代政治人物。主要看他的政治主张、措施或行动:对反对封建势力,动摇其统治基础有何作用;对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有何作用;对西学的传播发展有何作用;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有何作用;对挽救民族危亡,探索强国富国之路有何作用。

4、防止以偏概全 通常说人无完人,就是指对历史人物的评估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要运用阶级分析方法,考虑其阶级性和时代性。

5、克服英雄史观 历史有作为的人是时势造就的,同时也要承认人物的个性特点对事物的一定影响力,即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这一观点。

6、注重把握人物的总体特征 既要注意对历史人物的细微体察,更要注意对历史人物总体特征的把握。如对秦始皇应看“大一统”的一面;对唐太宗应看其作为一代明君的一面;对康熙帝既要看其维护统治的一面,又要从历史转型的角度看待他。这将有助于我们从客观的角度来了解历史人物,从是否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来把握和评点历史人物。

7、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和点评历史人物 要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把历史人物放在世界大环境中去认识,采用中外对比的方法。如“康乾盛世”作为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恰恰也是其走向衰落的转折点。如果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处于这一历史转折期间的康熙,我们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第三篇:怎样认识历史人物

如何理解、认识与评价历史人物

龙源期刊网 .cn

如何理解、认识与评价历史人物

【怎样认识历史人物】

作者:肖美春

来源:《中学时代》2013年第01期

【摘要】历史人物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正确认识、理解、概括和评价历史人物就显得十分重要。文章主要通过考察人物的历史背景和内心世界来认识历史人物,理顺人物与事件之间关系来认识历史人物,分析和概括历史人物,通过引导学生合理评价来综合认识历史人物等几个方面去探索,希望能为初中历史人物教学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初中历史 历史教学 历史人物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应讲出时代与历史人物的内在联系,把历史人物放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不应该孤立地讲历史人物。如果孤立地讲历史人物,学生难以理解,不能说明历史本身的内在联系。【怎样认识历史人物】

一、考察人物的历史背景和内心世界

历史人物生活的社会环境是认识历史人物的前提,无论他是伟人还是普通群众,是千古功臣还是历史罪人,他的形成跟他的生活环境和家庭背景都有着极大的关系。因此,学生认识历史人物之前首先要知道他的历史背景,包括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环境、家庭等因素。虽然历史人物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历史人物背景,走入其内心世界,让学生感知到历史人物真实的一面,对于理解历史人物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也可以自主阅读关于历史人物的参考资料,获取人物背景。

1 学生自主阅读人物参考资料,全面地了解历史人物所处的环境。新课程改革后,我们的历史教材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人物参考文献资料,这是理解感悟人物的很重要的依据,学生可以多方面地了解其人物特性。

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资料,学生的知识会变得丰富,学生的视野会变得开阔。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学生会积累大量的素材,他们对于历史人物的理解也会加深。如教材中没有讲孙中山不是为革命而革命,学生难以理解。教师要让学生阅读孙中山的一些演讲稿和他的资料。学生会发现,在振兴中华的道路上,孙中山设计的首先是革命破坏,即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建立共和国;其次是“革命建设”,即发展实业,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国家。民国建立、南北议和以后,他曾天真地认为:政治上革命今已如愿以偿,以后主要是从事社会革命。把总统职位移交给袁世凯后,他即以中国同盟会总理的身份,巡视各地,考察社会民生,筹划建设大计。袁氏倒行逆施的复辟行为,迫使孙中山不得不领导二次革命,讨袁护国。一旦局势平稳,他便又全身心地投入实业建设之中,聚精会神,以至于置政务、党务于不顾,因为在他

第四篇:怎样认识历史人物

如何理解、认识评价历史人物

如何理解、认识与评价历史人物

【摘要】历史人物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正确认识、理解、概括和评价历史人物就显得十分重要。文章主要通过考察人物的历史背景和内心世界来认识历史人物,理顺人物与事件之间关系来认识历史人物,分析和概括历史人物,通过引导学生合理评价来综合认识历史人物等几个方面去探索,希望能为初中历史人物教学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初中历史 历史教学 历史人物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应讲出时代与历史人物的内在联系,把历史人物放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不应该孤立地讲历史人物。如果孤立地讲历史人物,学生难以理解,不能说明历史本身的内在联系。

一、考察人物的历史背景和内心世界

历史人物生活的社会环境是认识历史人物的前提,无论他是伟人还是普通群众,是千古功臣还是历史罪人,他的形成跟他的生活环境和家庭背景都有着极大的关系。因此,学生认识历史人物之前首先要知道他的历史背景,包括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环境、家庭等因素。虽然历史人物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历史人物背景,走入其内心世界,让学生感知到历史人物真实的一面,对于理解历史人物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也可以自主阅读关于历史人物的参考资料,获取人物背景。

1 学生自主阅读人物参考资料,全面地了解历史人物所处的环境。

第五篇:怎样认识历史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所谓历史人物,它不是指历史长河中的任何一个个人,而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社会历史进程或重大历 史事件有突出作用的、影响较大的、留下明显痕迹的人。他们对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有时甚至还会起决定 性作用。

一、明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要求

第一,能够对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和历史作用做出恰当评价;第二,能够对历史人物在某一具体事件的立场、观点、态度做出分析评价;第三,能够对历史人物相互之间的评价(可以是同时代人,也可以是不同时代人)或现实中的人物对某一历史人物的评价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并能说明自己的观点;第四,具备从所提供的有关某一历史人物或相关历史人物活动的历史材料中,独立地提出适当的观点或假设,并运用基本的演绎或归纳,证明或反驳等逻辑方法做出较为完整的论证或阐述的能力。

二、掌握从哪些方面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第一,要确定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在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时,都要把他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考察,即寻找该历史人物个人活动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因为,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舞台,个人的思想和活动受众多条件的制约,只有考察历史人物个人背后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现历史规律,才能了解历史人物活动的实质。如评价秦始皇就涉及到怎样认识他残暴的原因。如果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就会发现他的残暴是秦统一六国后经济迅速发展加速了统治阶级腐朽的结果,是权力过分集中 于君主一人的结果。如果不考虑当时的历史条件,很容易把他的残暴归结为单纯的个人品德问题(事实也是如此,历史上持此论者不乏其人),这样的认识不仅流于浮浅而且还有很大危

害——让人们把由根本制度带来的问题误认为是皇帝个人的品质问题,避重就轻,从而掩盖了历史真像。

在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背景时,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历史人物生活的时间、国家、时代特点以及他的活动所处的历史环境等。

第二,要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面,而是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关系的环境。这实质是寻找个人活动与本阶级的关系。恩格斯说:“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如评价商鞅,就需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对他的主要活动,特别是变法措施逐条剖析,从而看到他的主要目的在于削弱和限制奴隶主贵族势力,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发展经济和掌握政权的愿望,最后得出“商鞅是新兴地主阶级代表”的正确结论。

第三,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的前提,是正确认识个人与时代的关系。任何伟大的历史人物,归根结底是时代的产儿,总和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相联系。伟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能正确分析当时的社会矛盾,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向,引领或紧抓时代的主题。评价历史人物,就是要分析历史人物的言行对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影响历史发展趋向所起的作用。主要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或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这是确定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最根本标准。对不同类别的历史人物,在确定其历史作用时应有不同侧重。

1、中国古代政治人物。主要围绕他的政治主张和措施进行分析,看他对当时社会各方面产生了什么影响。一般可从四个方面来把握:对社会生产和科学文化发展的影响;对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的影响;对国家统一巩固和发展的影响;对加强中外关系和国际交往的影响等。

2、中国古代农民起义领袖。主要看他所领导的起义:在打击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方面有何直接作用(推翻或瓦解其统治);有何间接作用(即在多大程度上迫使后来的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从而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使生产力的发展);在斗争中提出的口号或纲领对提高农民革命斗争水平有何作用。

3、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领袖。主要看他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和行动:对本地区、本民族发展进步有何作用;对民族团结和融合进步有何作用;对国家的统一巩固有何作用。

4、中国近现代政治人物。主要看他的政治主张、措施或行动:对反对封建势力,动摇其统治基础有何作用;对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有何作用;对西学的传播发展有何作用;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有何作用;对挽救民族危亡,探索强国富国之路有何作用。特别要注意他在上述几个方面比他的前人有何进步,此点是确定近现代政治人物时应把握的总原则。

5、世界史中的政治人物。主要看他的政治主张、对外政策和行动:对本国家、本民族历史发展进步有何作用;对本国人民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交往有何作用;对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步有何作用。

第四,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据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或活动对其做出应有的评价。在总结归纳历史人物的活动时,可采用两种方法:

1、“阶段论”的方法,该法以时间顺序为纲,结合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时代,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该法的特点是结论较为科学和符合实际;特别适用于对前后变化较大,差异明显的历史人物的评价;能有效防止评价人物笼统化、简单化的毛病,对历史人物既不因功掩过,也不因过抹煞其功。如评价左宗棠、汪精卫等人即可采用此法。

2、“方面论”的方法。该法以人物活动的内在逻辑关系为顺序,把它分解成几个不同的

方面来评价。该法的特点是评价人物脉络清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特别适合活动范围广泛,活动内容复杂繁多的历史人物。如对汉武帝就可把他的活动分成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六个不同方面进行评价。

要较好地掌握这两种方法,就需要在平常学习中对历史人物进行分级分类整理。所谓分级就是按照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影响大小和教材详略,划分为重要人物、较重要人物和一般人物。对前两者重点掌握。所谓分类就是按照历史人物的特性,把类似人物归到一起。既能形成系列化知识,又可避免相似人物间的混淆,还可发现掌握同类人物的共同特点和规律。

第五,要确定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性结论。对历史人物,不仅要一分为二,还要有一个总结论,亦即对历史人物做出定性判断。在具体评定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从决定历史人物历史地位的最主要方面定性。这是由辩证唯物主义——事物的性质是由其各种矛盾中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这一基本原理所规定的。一般情况下,此点通过确定历史人物的作用即可实现。如南阳太守杜诗他的主要贡献是水排的发明,因此,把他不能定性为地主阶级政治家,而应确定为中国古代杰出的发明家。二是在对政治性人物定性时,一定要指明他的阶级属性。如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

三、了解评价历史人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一,要正确处理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要明确以下四点:首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次是“时势造英雄”不是“英雄造时势”;再次要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同当时人民群众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之间的联系;最后还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意愿。总之,对历史人物的作用要恰当评价、不能任意夸大。

第二,要正确处理阶级分析与个人出身的关系。不能仅据个人出身来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因为单独的个人并不总是以他所属的阶级为转移(中国近现代许多革命家的经历即

为证明)。也不能以贴阶级标签的方式代替阶级分析。如对剥削阶级出身的人物或其代表人物统统加以否定就是一种典型的“贴标签”。

第三,要正确处理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既要注意主观动机,又要看客观后果,尤其应把客观后果放到评判的首位。这样处理二者的关系是历史的复杂性所要求的,动机和效果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又是矛盾的,“好”的动机有可能带来“坏”的后果;“坏”的动机在特定条件下又能带来“好”的结果。如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其动机和效果就背道而驰,需用此观点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第四,要正确处理道德评价和历史评价的关系。不能用一些过时的或抽象的道德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也不能用现在的道德观去苛求古人。主要应着眼于他的历史作用。如有人把曹操说成是“汉贼”,就是从封建正统的道德观出发,用道德评价取代了历史评价,是错误的。

第六篇:怎样认识历史人物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一、从哪些方面评价人物 ?

时代背景、阶级属性、主要事迹或活动、历史作用、评价性结论…… 第一,要确定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

(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历史人物生活的时间、国家、时代特点以及他的活动所处的历史环境等。) 第二,要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

(要求是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面,而是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关系的环境。这实质是寻找个人活动与本阶级的关系。)

第三,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主要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或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

1、中国古代政治人物。主要围绕他的政治主张和措施进行分析,看他对当时社会各方面产生了什么影响。一般可从四个方面来把握:对社会生产和科学文化发展的影响;对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的影响;对国家统一巩固和发展的影响;对加强中外关系和国际交往的影响等。

2、中国古代农民起义领袖。主要看他所领导的起义:在打击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方面有何直接作用(推翻或瓦解其统治);有何间接作用(即在多大程度上迫使后来的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从而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使生产力的发展);在斗争中提出的口号或纲领对提高农民革命斗争水平有何作用。

3、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领袖。主要看他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和行动:对本地区、本民族发展进步有何作用;对民族团结和融合进步有何作用;对国家的统一巩固有何作用。

4、中国近现代政治人物。主要看他的政治主张、措施或行动:对反对封建势力,动摇其统治基础有何作用;对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有何作用;对西学的传播发展有何作用;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有何作用;对挽救民族危亡,探索强国富国之路有何作用。特别要注意他在上述几个方面比他的前人有何进步,此点是确定近现代政治人物时应把握的总原则。

5、世界史中的政治人物。主要看他的政治主张、对外政策和行动:对本国家、本民族历史发展进步有何作用;对本国人民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交往有何作用;对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步有何作用。

第四,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据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或活动对其做出应有的评价。在总结归纳历史人物的活动时,可采用两种方法:

1、“阶段论”的方法(分期法),该法以时间顺序为纲,结合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时代,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近代史上人物大多适用此法 (如评价左宗棠、汪精卫等人) 2、“方面论”的方法(分类法)。归纳评述的方法,古代帝王事迹大多适用此法。一般可分为:①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措施)、②经济(实行宽舒政策,发展生产)、③民族关系、④对外关系、⑤文化等方面。

 【例1】“评价汉武帝”  线索提要:

 ①政治上:a、颁布推恩令,削夺大批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一和政治

统一。②经济上: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开凿六辅渠、白渠,治理黄河。经济发展,国家富裕。 ③民族关系上:a、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b、派张骞出使西域;c、派人在西南设郡县。 ④文化上:在中央设太学,郡国设学校。

  线索提要:

 ①参加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设立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创建北洋水师。  ②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组建淮军,伙同戈登洋枪队进攻太平天国控制的苏州、常州。

 ③投降卖国:a、中法战争中奉行“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政策,致使马尾海战中福建水师损失惨重,战后与法

国签订《中法新约》,进一步打开了西南门户;b、甲午中日战争中,奉行“避战自保”方针,推行“保舰”政策,致使

威海之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战后又订《马关条约》;c、1896年同沙俄订立《中俄密约》出卖东北主权。

 【例3】“评价孙中山”  线索提要:  ①辛亥革命前:a、创建革命团体兴中会;b、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c、制定革命纲领“三 民主义”d、

领导镇南关起义和黄花岗起义,冲击封建统治。

 ②辛亥革命中:a、1912年元旦,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b、发布《告各友邦书》承

认不平等条约,不敢反帝;c、颁布《临时约法》。确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d、妥协退让,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使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 ③辛亥革命后:坚持民主共和,反对专制复辟。a、1913年发动讨袁的“二次革命”,b、1914年建立中华革命党,

1915年发动护国运动;c、1917年发表《讨逆宣言》,反对张勋复辟;d、1917年秋发动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独裁统治;e、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由于资产阶级局限性,孙中山没有广泛发动群众,而只依靠一派军阀打另一派军阀,屡次革命大多以失败告终。  ④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a、在中共和苏联帮助下,决定改组国民党,与中共合作;b、1924年1月召开国民 党“一

大”,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c、1924年5月建立黄埔军校。

第五,要确定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性结论。对历史人物,不仅要一分为二,还要有一个总结论,亦即对历史人物做出定性判断。

在具体评定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从决定历史人物历史地位的最主要方面定性。(如南阳太守杜诗他的主要贡献是水排的发明,因此,把他不能定性为地主阶级政治家,而应确定为中国古代杰出的发明家。)二是在对政治性人物定性时,一定要指明他的阶级属性。如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 二、评价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

第一,要正确处理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 1.决定历史发展的不是某个英雄人物而是人民群众。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促进

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任何夸大个人的决定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 “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

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就是说历史发展有自己的必然规律,而个别英雄人物的出现只是历史发展的一定时期的产物。

 【例4】恩格斯指出的:“如果没有这种自耕农和城市贫民,单单资产阶级决不会把斗争进行到底,也决不会把查

理一世送上断头台。”试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具体史实分析这一观点。

 思路提示:分析人民群众在英国革命中作用的表现,如支持新议会代表、保护议会、保卫首都、新模范军等。  【例5】陈寿《三国志》中桥玄曾这样评述曹操:“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试

【怎样认识历史人物】

结合东汉末年有关史实评述这一观点。  思路提示:

 ①分析东汉末年社会状况说明乱世需出英才;②曹操的主观努力使他得以统一北方,说明他确是“命世之才”;③

以曹操力图统一而南征失败说明他的作用有限;④陈寿观点错在夸大了个人的作用。  【例6】恩格斯说:“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

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若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试结合18世纪法国的具体史实分析恩格斯这一观点。  思路提示:

 ①热月政变后法国政局动荡,资产阶级要求建立强有力政权保障利益;②拿破仑个人才能,发动政变夺权;③因

此拿破仑上台是法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历史的需要。

 但是,不可否认,我们在强调“时势造英雄”时,也必须明白,当历史处于紧要关头时,个别英雄人物的决策和行

动可以改变历史的航程,在历史的转折关头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马克思主义一点也不否认卓越历史人物的作用,或者说,一点也不否认人民创造历史,……正是人民创造历史,但是只有当他们正确地认

1

识他们所碰到现成条件时,只有当他们懂得怎样改变这些条件时,他们才能创造历史。”  【例7】试结合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有关史实,评述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关键时刻的作用。  思路提示:

 ①1927年“八七”会议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②领导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工

农武装割据”理论;③长征途中提出改变去湘西,转向贵州进发的主张,遵义会议上努力纠正“左”倾错误,挽救了革命;④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⑤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使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二,历史发展规律和个人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

 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任何一个人的活动总要受到规律的制约。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

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不仅个人而且人民群众也只能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来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如果违背规律则必将被历史遗弃。

 的战争。可见,人类历史的道路是由人们的动机、欲望和实现这种欲望和动机的努力决定的。”试结合有关史实评析这一观点。  思路提示:【怎样认识历史人物】

 ①观点错误;②分析“二战”起因说明爆发的必然性;③观点错在过分夸大个人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 在强调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的同时,也要明白个人主观意志对历史发展的能动作用,有时甚至起扭转历史航向的

作用,片面夸大规律的决定作用而否认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将会犯历史唯心主义“归诸于天命”的错误。

 【例9】清朝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是宋之为国,始终以和议而存,不和议而亡,盖其兵力本弱,

而所值辽、金、元三朝皆当勃兴之运,天下所兴,非人力可争,以和保邦,犹不失图全之善策。”结合你对宋与辽、金、夏议和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这一观点。  思路提示:

 ①观点错误;②议和原因在于两宋政治腐败,无心抵抗;③宋朝兵力并不弱,曾多次击败辽、金、夏的进攻;④

错误在于没有看到议和的本质原因,所谓“天下所兴,固非人力可争”是一种唯心史观,看不到本质,只能归于天命)

第三,历史人物的阶级局限性观点。

 历史人物是时代的产物,他们的活动必然受到时代制约。在阶级社会中,他们还要受到其所在阶级的局限,他们

的主观愿望、实际行动都是他们阶级属性的集中反映,因此,不可避免地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在反对旧制度即封建制甚或奴隶制时表现出一定的革命性,但他们的资产阶级属性决定他们只会为资产阶级利益着想,而绝不会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如克伦威尔领导反封建斗争,但又实行独裁统治;华盛顿领导反殖民统治斗争,但又保留种族歧视弊端;罗伯斯庇尔完成反封建任务但没有满足农民无偿分配土地要求,且又限定工人最高工资等等,都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两面性,而这正是他们的阶级局限性。

第四,具体历史情况具体分析的观点。

 历史人物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总会涂上一层鲜明的时代色彩,他们的主张和行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大都会表现出【怎样认识历史人物】

一定的倾向,而且随着历史背景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动纲领、行为方式。因此,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要把他们的行动放到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评价。

 如果你不救蒋介石的命,不就可以少打这么多仗吗?”陈赓回答:“当年如果蒋介石死了,不就成了烈士了吗?”试史论结合地评论他们的观点。  思路提示:

 ①陈的观点正确,康的观点错误;②1926年前的蒋介石是一副革命者的面目: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

军长,1926年制造中山舰事件才开始暴露了反革命野心;

 ③康生的错误在于没有具体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 第五,要正确处理阶级分析与个人出身的关系。

 不能仅据个人出身来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因为单独的个人并不总是以他所属的阶级为转移(中国近现代许

多革命家的经历即为证明)。

第六,要正确处理道德评价和历史评价的关系。

 不能用一些过时的或抽象的道德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也不能用现在的道德观去苛求古人。主要应着眼于他的历

史作用。

 如有人把曹操说成是“汉贼”,就是从封建正统的道德观出发,用道德评价取代了历史评价,是错误的。

2

第七篇:怎样认识历史人物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标准与方法(举例说明)

一、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原则与标准

1.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原则是:是否推动历史的发展,推动既肯定为主,阻碍既否定为主。标准主要有三条:一是看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既当是应该解决的主要矛盾);二是看是否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三是看是否推动生产力(或经济)的发展。这三条标准是紧密相连的、互为一体的。一般说来,只要符合第一条其它两条也就顺理成章了。

2.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历史潮流是不同的:在中国古代史上统一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近代史上主要是反侵略(1894年后为反帝)反封建;现代史上主要是看是否推动生产力(或经济)的发展。

(1)中国古代史上的统一则是顺应历史潮流。人民不希望战争,但人民支持正义统一的战争来达到结束非正义战争的目的,像秦灭六国统一全国,从而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人民可以安定的生活和生产,因而也就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使秦朝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曹操统一北方,为后来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可以说:“秦始皇是一位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封建君主,曹操也是一位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和军事家”。他们都顺应了统一的历史潮流。

(2)中国近代历史上(1840年后)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就是要反对外来侵略,反对外国支持的封建以及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卖国政府,争取民族独立问题,而反对外来侵略则是首要任务,因为这时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因为只有把外国侵略者赶出中国去,把投降卖国的政府推翻,中国才有可能搞好经济建设。不然,他们绝不会允许你发展经济,成为反抗他们或同他们竞争的对手。像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他们都以反对外国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为首要任务。虽然在中外反动势力的绞杀下失败了,但使外国侵略者认识到:清政府是可以征服的,但对中国人民,正像八国联军侵华总司令瓦德西在写给德皇威廉二世的报告中承认“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义和团运动彻底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也正是中国人民的不断探索与抗争救国的正义斗争,使得帝国主义始终不能瓜分和征服中国,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则是在政治上维护腐朽反动卖国政府的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502440/

推荐访问:历史人物介绍 中国历史人物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