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读后感大全 > 活着本来单纯读后感

活着本来单纯读后感

时间:2018-10-31   来源:读后感大全   点击:

【www.gbppp.com--读后感大全】

活着本来单纯读后感 第一篇_读后感活着

管理学院

与人交流能力实训读书笔记

专 业: 工商管理

班级学号:学生姓名: 刘琦

2016年3月

幸福是什么

——《活着》读后感 作者:余华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8月

字数:13.6万字

阅读时间:2016年3月

“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出自余华的短篇小说《活着》的自序。我很喜欢这本书,因为每当读这本书时,我就会觉得自己所面临的一切困难其实都不算什么,人总是这样,如果他没有体会到真正的痛苦,他会天真的以为他所面临的是天大的困难,所以便忧郁困惑,一筹莫展。读了这本书便给了我莫大的勇气去追求我想要的幸福。

一、幸福与活着

“幸福是什么?”这是一个人从生到死都在追求的东西,也是一个人人生价值的所在,但往往还是有很多人找不到他们想要的幸福。而我就以读了《活着》这本书后的感悟来浅谈我对“幸福”的一些看法吧!

活着,是为了什么而活?还是单纯的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是大自然赋予我们最基本的能力,简单的两个字却充满了对生命的渴望和对幸福的追求,但往往现实却给了我们太多的苦难、无聊和平庸。而我们只能一点一点的去忍受,去担负起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在经过一次又一次地披荆斩棘后才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朵幸福之花。正因为得来不易,所以才更加渴望和珍惜。

二、《活着》概述

主人公叫“福贵”,一个在现代人看来略显俗气的名字,可是却代表了那个年代天下父母亲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但什么是福?什么是贵?也许他们并不知晓,他们既单纯得可爱,也愚昧到可悲。于是一个个悲剧就此诞生,出生在富贵家庭的福贵并没有那么像父母所希望的那样富贵,他的人生还是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到最后才知道好好地活着才是老百

姓真正的福贵。想来也是警醒我们每个人:今天你所拥有的如果不努力抓紧,明天也许就不是你的了。要珍惜眼前,活在当下。

福贵的一生可谓当时底层社会的一个缩影,劳苦大众对于生活的磨难只有坚忍,而没有力量去改变他。赌光家财,气死老父,他的人生从平坦大道走向了死胡同,但最可贵的是他乘着自己年轻气盛,以狂妄不羁的性格得到了他这一生中最爱的女人—家珍。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家珍病重,自知时日无多时对富贵说的话:“我不想死,我想天天都能看见你们。”这朴实的话语所表达的,不是为了荣华富贵或者功名利禄,而是最真实的不想离开自己亲人的情感。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几度落泪,并不是因为作者的写作手法有多么煽情,事实上,这部小说从头到尾都一直用一种平实得近乎冷漠的笔调进行冷静的叙述。然而这种朴实、平淡的语言,却能带给人们一种极大地感染力和震撼性。福贵的一生是那么的漫长也是那么的短暂,让我强忍悲痛来复述他的一生吧!成亲不久,赌光家财,气死老父,同时失去了最有力的精神之柱和物质之柱;家道中落,岳父强行带走怀孕的媳妇,好在家珍最后回来了;外出买药,不幸被国民党抓壮丁,战场上捡了一命,但也许是他的母亲一命换一命的吧;回到家以为全家四口人可以安心过上好日子了,不料儿子有庆十三岁时却因为救人献血过多而死,生活再次陷入悲痛;女儿凤霞人机灵漂亮,但因为小时候的一场高烧变成了聋哑人,本来就不舒心的日子更加难过,还好找到了一个能当半个儿子的女婿—二喜;在以后的这段时间里恐怕是福贵一辈子中最快乐的时候了,女婿对他们很好,全家其乐融融,但可怕的事又发生了,女儿凤霞在医院生孩子的时候死去了;不久之后他生命中最珍爱的人,终于承受不了打击离他而去;但好歹他还有爷孙三人相依为命,没过几年二喜因为一次建筑事故被水泥板砸死了;原本一个六口之家,还剩两个人,但命运觉得给他的痛苦还不够多,再一次夺走了他只有六岁大的外孙的生命。一个迟暮之年的老人,经历了如此多的生死离别,却依然坚强得活着。因为他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人需要他,被人需要也是一种很大的幸福;因为他知道,上天让他活着是去努力追求幸福的,尽管幸福离他很远,尽管只剩他一个人,但只要他自己不放弃,明天也许【活着本来单纯读后感】

幸福就来到他身边了。有人说过幸福就像一只翩翩蝴蝶,你永远也追不上它,但它却在不经意间落在你的肩上。

三、对《活着》的感悟

宽容、善良是开启幸福之门的钥匙。福贵的儿子有庆是为了救他战友春生的老婆才不幸死去的,一开始家珍不肯原谅春生,但大家经历了提心吊胆的文革后,命运悲苦的他们还是重归于好,所以遭遇不幸却依然懂得宽容的福贵仍然是幸福的,他用宽容和忘却来清除痛苦,让内心有更多的空间来容纳幸福。

也许我们所看到的,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但我相信任何人都会被他这种坚强所打动,从而来坚强地面对自己的人生。也许福贵的一生窄如手掌,但也许能宽若天地。

四、幸福是什么

幸福只是内心对生命流转的一种感受和领悟,而这种感觉不在于它的长短,但只要我们感受到了它的存在,珍惜它的存在就已经获得了幸福。

积极追求幸福是没有错的,但我们在匆忙赶路的时候,却忘记了祝福。现在的我们似乎都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一直在忙,一直在往前赶,以为拼命赶路的我们会在某个终点获得幸福。于是在这种不能停止的追求当中,我们深感疲惫,却一直不曾追到我们希冀中的幸福。生命本就是一个过程,如果我们只是匆匆忙忙、平平庸庸的追求幸福,然而却忘却了生命中的点点滴滴,那么我们是否幸福,都早已没有了感觉。所以当你不停向前奔跑的时候,适当慢下来,欣赏沿途的景和人,也许你会收获不一样的东西。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生活中也不缺少幸福,只是缺少感知幸福的心灵。就让我们放飞心灵,感悟幸福吧!

附:大学选读书目清单

[1]钱钟书.《围城》[M].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02.01

[2]杨绛.《我们仨》[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07

[3]高尔基.《母亲》[M].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07

[4]紫式部.《源氏物语》[M].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05

[5]房龙.《宽容》[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08

[6]老舍.《离婚》[M].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09.01

[7]王安忆.《长恨歌》[M].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08

[8]王小波.《黄金时代》[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1.01

[9]徐小斌.《羽蛇》[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08

[10]余华.《活着》[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08

活着本来单纯读后感 第二篇_读书报告——活着

命运浮沉,活着就好

一、作者简介

余华,浙江海盐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因父母是医生,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开始文学创作生涯。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苏童、格非、孙甘露等的创作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评论界称之为“先锋文学”。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版。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余华是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与叶兆言、苏童等人齐名。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战栗》及《兄弟》。

余华并不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以精致见长。作品以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实现了文本的真实。余华曾坦言: “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由于先锋文本读者甚少,成名之后的余华及时地做出了调整,自《在细雨中呼喊》开始,他的作品不再晦涩难懂,而是在现实的叙述中注入适度的现代意识,以简洁的笔触和饱满的情感尽可能地获得读者最广泛的共鸣。中国作家网对他的评价是:余华是中国在国际上最出名的作家,他被誉为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余华以他的批判题材出名,写作很有洞察力和吸引力。

二、版本介绍

《活着》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为2014年5月,印次为第48次印刷。版次为2012年8月第三版。

三、内容梗概

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年轻时是地主少爷嗜赌成性,长期流连于妓院赌博。后来中了龙二设计的圈套,把家里包括田地、房产的全部家产输了个精光,于是全家一夜间从大地主沦为了穷人。父亲因此郁闷而故,怀着身孕的妻子家珍也被岳父强行接回娘家。接二连三的打击,亦如一瓢瓢冷水,使福贵清醒过来,决定重新做人。从此,他成了租种过去属于他家的田地的佃户,穿上了粗布衣服,拿起了农具,开始了他一生的农民生涯。

不久,家珍抱着出生不久的儿子有庆回来了,福贵意识到真正珍贵的是亲人间的情感,家里的日子也渐渐好过起来些。可是福贵的母亲生病了,福贵拿了家里仅剩的两块银元,去城里请医生。没想到阴差阳错却给国民党的军队拉去当了壮丁。在战场上,福贵忍受着饥饿与寒冷与死亡的三重压迫,九死一生,辗转两年,最后成了解放军的俘虏,几乎是侥幸地捡回一条命。他跟着解放军过了长江,回到了家乡。他的母亲早已故去,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凤霞也在一次高烧后成了聋哑人。

接着,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开展了。地主龙二因不配合人民政府,被判枪决。紧接着又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全村大炼钢铁,吃大锅饭,可那个时候,生产关系并不适应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这造成了在三年饥荒中,村里人几乎饿死。苦难并没有结束,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家里的负担很沉重。为了让儿子有庆上学,逼于无奈,福贵夫妇只得把凤霞送给人家,不久后女儿跑了回来,全家重又团圆;儿子有庆因与县长的夫人血型相同,为给产后大出血的县长长夫人献血被庸医无情地抽干了血液。而福贵发现县长正是他在战场

上认识的好兄弟春生。一家人痛不欲生,家珍的病也一天天重了。

文革来了,春生、队长等一大批人都被打成了走资派。可喜的是凤霞的婚事终于有了眉目,男青年万二喜虽是偏颈,但人却实在,自然而然地和凤霞走到了一起。不久后凤霞有了身孕,给这个不幸的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欢乐。然而好景不长。凤霞生把孩子生下来不到十分钟,因为大出血,死在了夺去有庆生命的那家医院里。巨大的悲伤的阴霾笼罩于这个已经残缺的家庭,家珍一病不起,不久去世。二喜在城里一边工作一边照顾着儿子苦根,福贵便隔三差五的进城去看望他们。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苦根没有了父亲,被福贵带回乡下抚养。福贵与苦根爷俩相依为命,一直到苦根七岁。悲惨似乎成了这家人的宿命,年幼的苦根也没能逃过这个厄运。因为生活条件差,苦根生病了,福贵心疼苦根,煮了一大锅豆子给他吃。谁知苦根嘴馋,把一大锅煮豆子全吃了,腹胀而死。最后,福贵买了一头要被宰杀的老水牛,也给它取名叫"福贵",终日对它说着:“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

四、主要人物介绍

1.徐福贵

徐富贵本来是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不懂事,又赌又嫖,后来龙二设下赌局骗光了他的家产。败光家产后,幸得妻子不离不弃,他也决定发愤图强。由于生活的变迁,福贵在一夜间失去了原来所拥有的一切,他变成了穷光蛋,他再也不能随便高兴上哪里就上哪里。福贵悔恨不已,特别是对自己的妻子家珍和自己的父亲,尤感愧疚。从这点上看,福贵到底还是一个有反悔心的人的。生活总是会使人真正改变起来。我们甚至不觉得是赌博把福贵给害了,我们应该认为是赌博把福贵给救了。但在去给生病的母亲请郎中时被抓了壮丁,加入了国民军。后被解放军俘虏,给他返乡钱让其返乡,与家人重逢。本以为就此以后可以安安心心过日子,但又不得不经历三反五反,大跃进的潮流更迭。更加让他惨淡的是,他的儿子有庆因为跑去给县长夫人输血,而被活生生的抽死在了医院。他本想着和那县长拼命的,但是后来却没想到连报仇都不行,因为这县长刚好又是他被抓去当壮丁时的战友春生。再后来他的女儿在生孩子的时候也因为大出血死在了这所医院,他的老婆家珍没过多久也因苦痛的命运而去世,他的女婿因为工地事故也死了,只留下了他和他的孙子。但没想到的是,最后连他的孙子也因为吃豆子而被活生生撑死了。福贵最终对生存的从容是建立在一个个地失去亲人的痛苦之上的,生活给予他的苦难大到他连苦痛的必要的没有了,这时候,他只有选择好好地活着。父母的死去是福贵的败家直接导致的,而他的一对儿女却是在生命的无常中相继离去。

2.陈家珍

家珍本来是镇上米行老板的千金小姐,福贵对其一见钟情,后来嫁给了他。但没想到福贵结婚后越来越败家,越来越混账,但是家珍却一直对他不离不弃,在富贵败光家产后,他的父亲将其接回家中,希望她与福贵不要再有往来。而在她生下有庆之后,她一个人背着有庆回到了家。在最后,随着他的儿子,女儿的死去,生命的苦痛让这个好女人也活不下去,一睡不起。家珍,一个福贵背后的女人,一个普通的女人,一辈子,为了自己的男人而活,为了自己的孩子而活,为了这个辛苦经营下来的家庭而活,却忘记了为自己而活。在家珍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比福贵更原始的生活状态,看到了一个卑微的“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的生命,看到了成千上万、世世代代忍受苦难、最终随顺自然的妇女形象。活着,不仅仅是忍受,而是面对。福贵的一生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但当他讲述他自己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他相信自已的妻子是世界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而这一切,都是家珍为他创造

的。家珍活得本真、知足,使得尽管活得卑微、庸常、甚至有些凄惨的福贵,逐渐也活出了一种意韵幽然的人生况味。

3.凤霞

凤霞是福贵的大女儿,小时候做过几年千金小姐,后来家里败落,因为一场大病变成了聋哑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地越来越懂事了,能够帮助家珍做很多农活。而后,福贵为了能够供有庆读书,将其送给了别人,但在后来,她跑回家了,福贵又不舍得送她走,就将她又留在了家里。在经历了少年时期的苦痛之后,凤霞嫁给了二喜,生活变得好起来了,过了段安生的日子。却在分娩时大出血,死在了产床上。

4.有庆

有庆是徐福贵的小儿子,从生下来就经历穷苦的困扰。是个人心地善良而朴实大方的孩子,他充满爱心,细心的喂养小羊。且他喜欢跑步,鞋子经常穿坏,还被福贵责备,为了鞋子能够安好,冬天光着脚就去上学。后来听说要献血,第一个跑到了医院,但没想到却被庸医活生生的吸干血,死在了医院里。

5.二喜

二喜是凤霞的丈夫,偏头,是个城里人,搬运工。二喜为人老实,为了福贵的一句话,因为要让凤霞结婚时喜庆点,花了大价钱来给凤霞撑场面。在结婚后,与凤霞很恩爱,在凤霞死后,状态一直不好,最后因为工地事故被两块石板压死了,临死前只叫了一句:苦根。

五.阅读之原始感想

《活着》我最开始了解它,是通过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作品。那时候我高三,一边准备着总复习,一边又在学习着编导的艺考知识。《活着》的电影我是躲在寝室床上的被窝里看完的,眼泪把枕巾都沁湿了。看完心里真的很难受,生命的无常全部在福贵的一辈子中体现。在电影中,结局福贵失去的是一双儿女,还有妻子家珍和女婿二喜,孙子苦根。在看了原著之后,才真正感受到命运的现实,只剩下福贵一个人活着,也真正感受到了这种平实却又像把利剑般的文字的力量。在命运的浮沉中,只有从黑暗中看到光明,那才是真正的勇士。而我,只求做一个勇敢的人,勇敢地面对,勇敢地活着。

作者在中文版的序言中讲到:“我和现实关系紧张,说得严重一点,我一直是以敌对的态度看待现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这是最令我产生共鸣的的一段话。《活着》这部小说从结构上来说是二元的,它从头至尾都存在着两个讲述人,两个时空。在这部小说里,一个时空是“我”所在的的那个时空,即现在;另一个时空是福贵的时空,即他的一生。讲述人的交替,时空的更迭,让读者在阅读中不自觉地反观过去,对比今朝,读之别有一番唏嘘感慨。

初读《活着》感受到的是其作为中国底层人生活全景画的的一面。这一面带给人们的是悲悯与愤怒。福贵的一生,经历了解放战争、土地改革、大跃进、文革与后来的改革,我们可以通过福贵的眼睛,看到这些事件对于底层人民的影响。其中关于对大跃进的描写就有深刻体现。大跃进开始后,福贵村里的锅全被砸掉去炼钢铁,家里的地被收归公社,甚至柴米油盐都被充公,生活中都在说诸如“跑步向共产主义”,“炼了钢铁做成炮弹去打蒋介石”这样的话,这些话现在看来也许是荒唐与可笑的,但是《活着》以一种客观的眼光叙述了这一切,让今天的我们能够一一个全新的不加任何评价的的视角去了解这一段历史。

又如同全书震撼人心的情节也出现在这一时间段,作者以平实的笔触,记录下了福贵儿子有庆的死亡。县长的妻子难产失血过多需要紧急输血,而恰恰只有有庆的血型相符。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描写:“那时候有庆已经不行了,可出来个医生却说血还不够用,抽血的医生是个乌龟王八蛋,把我儿子的血差不多都抽干了。有庆嘴唇都青了,他还不住手,等到有庆脑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医生,医生蹲在地上拿听筒听了听说:‘心跳都没了。’医生也没怎么当回事,只是骂了一声抽血的:‘你真是胡闹。’就跑回产房就县长的女人去了。”只是骂了一声抽血的:‘你真是胡闹。’是整段的关键,一条活生生的生命,就这样在胡闹中葬送了,不是只有强盗会草菅人命。整个献血的过程完全就是一场闹剧,为了救官太太,医院饥不择食的竟然找来了一群十二三岁的完全没有献血能力的小学生,更不惜把一个孩子的血抽干,一切就是一句胡闹了事。我在读到这里时愤怒了、悲哀了,人的生命难道真的如同蝼蚁,生命的价值难道真的可以随意践踏,更令我不能相信的是,这居然是发生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这无疑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细读《活着》,我的视角转变了,内心的愤怒也已平静,就像作者说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以小说中“我”的角度来看,福贵的活着就是一种幸存,一种被死神放过的幸存。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视角来看就并非如此,让我们转到富贵的视角,“我”前面写过:福贵在讲述他的故事时,语调是如此的平静,甚至像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由此我们也许可以体味到一种超然。对于富贵而言,生活是一个人自己的经历,而幸存是别人对他生活的一种看法,这与他无关。

年轻时的福贵,又何尝是一个坏人?他只不过不懂得生活的艰辛,只不过一意孤行,只不过迷失在温暖的被窝。当生活逐渐将他压弯了腰、压低了头,他变得再也穿不惯绸子衣服,双手长满了老茧,懂得了干农活。人的韧性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情,面对贫穷、战争、死亡接踵而至,蜕变,成为一件无可奈何的轻而易举之事,有获得,有保留,有舍弃:家珍从富家小姐到辛劳农妇,只为了好好过日子,留下了贤淑;天真烂漫的凤霞,非常自然地适应了家境变故,失去了听力和说话能力,留下了一副好心肠和一双勤劳的手;战争时期的春生,是精灵古怪的小子,战后的春生,是间接害死福贵儿子的刘县长,是经不住文革迫害选择自杀的被批斗对象;有庆永远那么乖巧伶俐,懂事听话,却没有过上一天好日子;二喜是那么的敦厚老实,那么疼爱自己的媳妇和儿子,却经历丧妻之痛,永远不能看着苦根长大了;而苦根,也真的永远都长不大了。

读过《活着》,思考过、挣扎过,我似乎了解了,在浮沉的命运长河中,福贵不是逆来顺受,也不是对命运的屈服,富贵真正懂得生活的真谛:活着就好。就像佛教的说法: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人生就是苦谛。我未曾对“活着”产生过绝望,再如何不济,再如何挫折,温饱总是有的,父母为我在头顶撑起一片天空。大起大落,于我,终是一种未曾来临的遥远。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是如海水般不可斗量的。

活着本来单纯读后感 第三篇_读后感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暑假的时候,我和妈妈去新华书店买了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刚翻开书的第一页,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至今,我还是对海伦的著作,爱不释手!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著名的盲人作家海伦.凯勒写的成功之作,讲述的是海伦传奇的成功之路。这位从小就被病魔残忍地夺去了听觉和视觉的女孩,在沙利文女士的帮助下,用自己乐观的生活态度、坚毅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打破了无边的黑暗和死寂,学会了说话,并从哈佛大学拉德克里夫学院毕业,成为一位成功的作家的故事。 „

海伦的一生,是我努力的方向,海伦的言行,是我前进的标尺。因为没有视觉和听觉,她要用别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一样常人看起来很简单的东西。在她读书的时候,她遇到了他人无法想象的困难——无法跟别人交流。这件对于常人来说微不足道的事,在她身上却变得如此困难,但她没有放弃,摸索着他人说话时嘴唇的颤动和吐出的气流,慢慢地学会了说话。在以后的日子里,坚毅的她不仅掌握了书面语言,并进而学会了法语、德语和拉丁语,和耳聪目明的女子一起从哈佛大学毕业,成为了一个成功的盲人作家。

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中,用自己坚强乐观、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最可贵的是拥有乐观向上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坎坷中不断前进,在逆境中获得新生。她坚持的毅力打动了我,她身处逆境时的奋斗打动了我,她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打动了我,她不怨天尤人的生活态度打动了我„ 海伦`凯勒双目失明,她还能用自己残疾的身体写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样闻名于世的书。而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明亮的眼睛,又有什么理由不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不去创造自己美好人生呢?

在我心中,海伦;凯勒就像一位英雄,在时时刻刻鼓舞着我、启发着我。让我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激励着我努力学习。

《青春飞扬》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青春飞扬》后,浮想联翩。它讲了许多广州优秀中学生的事迹,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从中感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的真谛,前进的动力以及学习的启发。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全面发展的好学生》这篇文章。它的主角是钟敏娟,是广州市盲人学校初二级的学生。她在五年级时就进入校学生会,成为一名学生干部,初二时就担任了学生会副主席,广播站站长等职位。她工作认真负责,尽职尽责,得到了老师们的赞赏和同学们的好评。她勤奋好学,积极进取,勇于克服困难,课后独立思考,坚持复习,预习。由于钟敏娟是盲人,她为了拉近与正常学生的距离,还努力吸取课外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正因如此,她的成绩才在年级一直名列前茅。

钟敏娟的优秀,不仅只是在学习上,在文体方面,她更是一个全面发展,多才多艺的学生。

她二年级开始学电子琴,三年级开始学钢琴,四年级又参加了学校的乐队,随后还学了扬琴,琵琶„„在另一方面,她还是个体育健将,她经常坚持锻炼,并经常在校运会中取得一,二名的好成绩。

钟敏娟虽然是盲人,但是她的能力可以说是达到甚至是超过正常学生的水平,这主要是靠她的努力和勤奋。很多正常学生认为自己比残疾学生更厉害,其实不然,因为他们没有残疾学生勤奋。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和百分之一的天赋。”钟敏娟的天赋虽然没有正常学生高,但是她很勤奋,正是她的勤奋弥补了她的先天的不足。所以说,勤奋比任何天赋都重要,钟敏娟的勤奋和她那种拼搏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台阶上的青春读后感600字

当初读这本书的时候,只是单纯的想打发时间而已,可是读完之后却让我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让我对友情有了新的了解。

看到他们从无知的少年一步步走向成熟。在那些青春美好的日子里,他们在心底里开心,眼睛里闪烁灿烂的光泽,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苏小婕是这本书的主人公,她她是一个很耐看的人,纤纤的样子,精巧的五官,扎着马尾,整一个欺骗善良民众的妖孽邻家少女。可是我觉得他的血液里有不安分的东西在蠢蠢欲动,这种东西不断挑唆着他,使他不得安宁。她是痛苦的又是幸福的。面对青梅竹马的顾晓晋,对他一往情深的魏致,还有一见钟情的许子君,在这样的感情中是痛苦的,可是他们每个人都舍不得逼她做决定因此他又是幸福的。

尽管苏小婕是全文的重点,可是我更加喜欢杨曼西。他总是以一个单纯的心灵活着。她是他们当中最完美的,他美丽,博学,活泼。潇潇洒洒,可是唯独把苏小婕看的很重,有时候我觉得他对苏小婕就像是对亲妹妹一样,凡事都亲力亲为。帮小婕处理感情问题,甚至为了小婕放弃自己喜欢的男生,只为小婕有一个美好的初恋。当然,他对待爱情有一套自己的道理---沙子哲学。他会用特真诚的微笑对你说:“我是一颗美丽而温柔的小小的沙子,别人踩不弯我,因为我有韧性。别人踩了我不道歉,没关系我不会生气,只要你不是故意的,因为我有礼貌。别人不小心落泪在我身上,我会抬起头告诉他不要哭泣,要忘掉忧愁和困境勇往直前,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只是一个小小的沙子而已,我们装不下太多的烦恼和悲伤。别人爱上我,我会喜欢你,如果你长得不会吓到我,如果我也喜欢你的话。”可是在面对自己的爱情时,他真的是勇往直前,不放弃。

魏致是一个十分有才的男孩。我原先以为他真的是一个抛弃一切的人,后来,我才发现是我错了。他爱苏小婕,爱的那样一心一意,有时候让我心疼,他满腔热血的爱都快不知道如何是好了,真是那样捧着怕摔了含着怕化了。

也许在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属于自己的青春时界在逝去的青春里有过热血不悔的誓言。当这些远去,我们必须在哭泣中学会长大

水浒传读后感

《水浒传》是四大名著之一,想必大家都读过吧!

《水浒传》里的人物有鲁达 ( 鲁智深) . 武松 . 宋江 . 柴进 . 李逵 ...... 《水浒传》里的鲁达,武艺高强,粗武钢勇,他的武器是两把斧子。而且他十分爱吃狗肉。甚至有一次,鲁达要镇关西把十斤精肉和十斤肥肉剁成肉末。十斤骨头斩成细末。镇关西明白鲁达来学自己晦气。不愿干,鲁达便把两包肉末朝镇关西砸了过去。镇关西恼羞成怒,抄起剔骨尖刀,刺向鲁达,鲁达逃到街上。镇关西追来,鲁达就顺势按住他的左脚把他踢倒。 鲁达踏住他胸脯骂道: “ 你一个操刀屠户,竟然称镇关西,欺侮金家父女!今叫你尝尝俺的拳头! ” 只一拳,就把镇关西打得出气没有进气了。水浒传读后感500字

武松是一个硬汉,大家最熟悉他的故事,例如武松打老虎。这一天,武松摇摇晃晃上山,见一块大青石,便在那大石上休息了一会,这时忽有狂风刮来。武松心疑,又听得背后扑的一声,回头去却见一只吊眼白额大虫(老虎),已落在背后!武松急忙一闪,闪到了老虎背后。大虫见没扑着武松,便前爪一搭地下,猛吼一声,把虎尾一甩,武松又闪到了一边。武松等老虎再次吼时,双手抡起哨棒,尽全身力气一棒击去,不料打折了旁边的树杈,哨棒一截两半。大虫咆哮,再次扑来,武松丢了半截棒,赤手空拳就势按着虎头。武松把老虎头直往土里按,又举起拳头猛击 “ 大虫 ” 头部,终于把 “ 大虫 ” 打瘫了。

【活着本来单纯读后感】

李逵是沂水县人,再戴宗手下当小牢子。《真假李逵》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李逵那天路过树林子,忽见有人涂黑了脸,拿了两把板斧喝令留下买路钱。李逵喝道 :“ 你是什么人敢拦老爷去路? ” 那人说是 “ 李逵 ” 。李逵大笑,操起朴刀去战假李逵,假李逵挡不住想逃,屁股已挨了朴刀,李逵抢前一步踏住那老家伙胸脯说: “ 老爷才是黑旋风! ” 然后挺着胸脯走了。

读了《水浒传》这部长篇小说,我仿佛认识了 108 个梁山起义的绿林好汉。从中让我感受到了:我们一定要学那些正直、行善的人,不能学那些专横跋扈、欺善怕恶的人。刘备说得好:勿已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读《傅雷家书》有感

我最近看了赵阳写的《傅雷家书》,从傅雷夫妇与傅聪写的信中我看到一种,它叫做“爱” 那是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八日晚,傅雷夫妇写给傅聪的一封信,那天傅雷夫妇为傅聪送行,车早已开走了,可是大家还都呆呆的望着车远去的方向,依依不舍。回到家中,每个人都止不住眼泪。敏一直抽抽噎噎,睡午觉时,刚刚朦胧瞌眼,又是心惊肉跳的醒了好像大病了一场一样,一点儿劲也没有了。傅聪的母亲哭得眼睛都肿了,喉咙都痛了,却还想哭…… 从中我可以看到傅雷夫妇对儿子深深地爱,舍不得儿子离开自己,以往他能时时刻刻的呆在自己的身边。俗话说得好:“人间没有比爱更珍贵的财富了。”

文革期间,邓小平的大儿子邓朴方被造反派从楼上推下来,造成了外伤性截肢,下肢萎缩,大小便失禁,从此只能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邓小平每天坚持不懈,不厌其烦的为儿子擦澡,洗衣服。这是的邓小平已经年过半百了,每天需要每天不断地为他翻身,常常累得自己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但是邓小平想儿子的上是自己造成的,十分难过,所以他心甘情愿。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爱”的伟大,正如有位名人所说的:“爱是真正促使人复苏的动力。”对呀!只有有了爱,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更加美好。正如歌词中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傅雷家书读后感500字

要回头写读后感时,我觉得很不轻易。因为全书收录的这些家书,可谓篇篇出色,字字珠玑,做笔记或任何总结概括都有可能损害这部经典之作。所以,在这里我只是记录一些一读该书后的重要印象,以及我所理解的作者所表达的重要思想。

首先,从形式方面看,《家书》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细致入微,无微不至,严谨认真……相信所有读过家书的读者对这些特点都深有感慨吧。根据自己很少的经验,我觉得,之所以能够如此,很大程度因了书信这种表达、交流或写作方式。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广泛、自然愉快的作品诞生。他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论文,译作),使得我们可以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闻名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

假如说《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经典的“教子篇”,那么,我想首先而最具这种意义的应当是这种态度和作风。但绝不仅限于此,还有,傅雷先生由于自己的学识、思想而能将任何大事小事阐发出深刻但绝不艰涩的道理,从而给人以启发。 当然,我不认为它仅仅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教子篇”,对于像我这样并非艺术学徒(狭义)的读者,这些家书仍不失其伟大。书中处处闪耀着聪明的光线,时时给人深刻的开导。其中贯穿始终,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做人、修养以及学问的关系实为一体的思想。

【活着本来单纯读后感】

在我看来,这就是重视和强调“一般修养”的重要。在其他信中,这种思想都有出现,比如关于去博物馆、去森林等建议,便是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提高一般修养,而不是一味练琴、

活着本来单纯读后感 第四篇_精神明亮的人读后

“大多数人的不幸并非因为软弱,而由于他们过于强大——过于强大,以至于不能注意到上帝。” “承认虚弱和有限,向一种遥远的美德表示敬意和投诚。有了这,你就有了上帝。”

“创造一种创造自己的存在,酝酿一种酝酿自己的力量,人多么神奇。”

从什么时候起这个世界这里的人都被一种虚伪的所谓理性主义所占领了。我们怀着侥幸的心理得过且过在自己沉溺的苦海里挣扎,还要渴望这个世界用温柔的态度对待自己。什么时候我们都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做着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充当着自己不喜欢的人。我看见年轻的行人过客中年的人们都盯着脚尖讪讪地挪着步子走在一条无限的路上。

我们日益膨胀的欲望是无限的。于是我们就想要把自己锻造成无限。

心比天高。

当自我在没有任何根基的情况下盲目膨胀到一定极限的时候,我们的视野之中就只剩下“我”了。从此我们便失去了仰望高处的能力,也就没有了信仰。

“信仰犹如升旗,最顶端总有一个光点,你可以随便管他叫什么,比如”上帝”,”佛祖”,”绝对意志”。” “对信仰做任何逻辑或科学挑剔,都是无礼的。信仰就是愿意信仰。他从来即不战而胜,不证自明。过分思考信仰的人必然会陷进虚无主义。但你不能停止思考。巧的是正是信仰的长明灯让我们超越以至扬弃虚无主义。信仰便是绝对虚无。

正是因为可以被自由随意地定义,才能是信仰。

“它始终代表一种指向终极的灵魂态势,一种精神奔赴性,一种上升的生存向度。”

“我们必须仰望点什么。”

明天。我们一辈子都到不了明天。明天承载我们所有的欲望和念想。正因为它是无限的,我们才等不到它。然而我们却时刻在替它勾画着蓝图搭着梯子想要够到它。明天是无限成长的山峰。这便是信仰。不必希望明天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只需期待到了明天我们还有一个更明亮的明天。

明天就在他心中。神就在他心中。

【一个非教徒的信仰絮语】

“是什么让我们生活得如此相似?我们可曾真正的生活过?真正有力地生活过?”

现代人的大脑是木制的。人的眼睛是木制的。人是木制的。我们背负着各自的责任和物欲的包袱。我们的话语变得细软而失了硬度和决绝,我们的步伐变得委靡而不坚定,我们的嘴唇都失去了自然的弧度。只要有平地,就可以看见横行的风干了血肉的骨架。

活着就该有点血性。

我见过两种人。钟情于放纵慵懒的人和被物欲棉花充塞满大脑的人。他们都生活在相似的糜烂的自我之中。

钟情于放纵庸懒的人。我们一旦习惯于单调的被支配的生活,就习惯了慵懒。一旦习惯了慵懒,就意味着习惯了放纵慵懒。我们所能目及到的的生活就将是一成不变的,无论醒着还是睡着,我们的思维都将是毫无机动性的。生活的索然无味就印证着灵魂的空洞。没有想做的事,没有想追求的生活,没有值得期待的未来和自己,才会昏迷着熬过相似的一天一天。

“早在天亮之前,我们已下定决心重复昨天了。这无疑令人感到沮丧。”

但是很遗憾,我总会发现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活着本来单纯读后感】

奔跑在盲目生存的道路之上的人。他们的大脑设定中只有金钱名誉和地位。他们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从来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他们明白自己想要的是金钱,但总是犹豫于想要多少金钱。他们无法把握自己合理欲望的度,也就没有能力把握好对于自己的理性认知。一味地追求并没有被完全定义的

“理想”,于是往往就轻易地被自己所造的欲望空洞吞噬。

“生命就这样轻易被占领。”

但我们为何不能更率性一点?活着本来就是向死,为的不过就是“所安”。我们有什么理由蜷缩在毫无活力和生命激情的角落里?又何必骗自己去追求自己明明并不需要的东西?我们为何不能抬起头多去享受阳光对我们的精神冲击?为什么不能迈起更铿锵的步子用更遥远的眼界欣赏美与平凡?何必柔声细语故作娇态勉强露出和别人一模一样愚昧的讪笑?

活着就该有点血性。

【被占领的人】

“他开始了适应市侩秩序、遵守集体契约的人生实习。

“他开始以成熟、稳重自居,以嘲笑同辈的幼稚和单纯为能事了”

“即使他童心未泯,良知犹存,偶尔也会对某些阴暗和不公露出愤懑,但这并不改变什么,为了保全自己,他同样会向复杂妥协、对臃肿微笑、向龌龊献媚、与潜规则合作,甚至倚仗俗恶扩充自己的生存实力。”

“退去了天真,生命也就失去了动力,剪掉了羽翼。当一个人的灵魂因饥饿而狼吞虎咽,因不节食而变得臃肿,他就真的衰弱了,生命亦变得可疑。”

那么看来孩子一般绝对纯净的人性美是要与成人世界的生存精神相悖的。

诗意和纯真?

那又如何?一个人终有年满十八岁的那一天。只要走出门,人就不可能是绝对干净的。人性本就既有“向善”又有“向恶”的成分。如果人性本善,那恶不是来得更难得吗?如果人性本非本善,那恶难道不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吗?正因为人性是完整的,所以灵魂再纯净的人,也总会有“向恶”的念头。一个时代的精神巨人毕竟只需要少数,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拼尽全力在莽莽世界中站稳脚跟的生存者。有生存的念想就会有竞争。有竞争就必然有龌龊和献媚。世界不可能绝对公平,也绝不可能如我们所想的如孩子一般纯净美好。原始社会?如果没有大汶口的贫富分化,原始社会拿什么来作前进的动力?我们凭借什么得到如今的生命和这些生命眼前的物质文明?原始社会般绝对纯洁的精神能做到吗?我们怎么可以要求这绝大多数生存者凭着宣扬精神理论吃饭?

显然不可能。

于是矛盾就来了。我们既要保持精神的纯净,又不得不向社会性妥协。

难道果然还是不可兼得。

精神,快乐,荣誉,到底哪个更重要?

但我认为,与其汲汲于此,不如荡开内外,上与造物者游,下与物死生,不到彼此,不离是非,是亦是,是亦非。何必矫揉造作刻意去追求所谓精神的纯净和天真。

平衡即可。这里的平衡不是取善恶的中间值,而是根据自身而定。在保证信仰的情况下,如果所谓“恶”于我更为有益,那么就算刻意逼迫自己向善,结果也只是伪善而已。这就大可不必了。

【从生命到罐头】

活着本来单纯读后感 第五篇_杨延东校长读书笔记

读《养成 成功 幸福 素质与成长》有感

“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杨延东《养成 成功 幸福 素质与成长》的我很喜欢这本书,因为每当读这本书时,我就会觉得自己所面临的一切困难其实都不算什么,人总是这样,如果他没有体会到真正的痛苦,他会天真的以为他所面临的是天大的困难,所以便忧郁困惑,一筹莫展。读了这本书便给了我莫大的勇气去追求我想要的幸福。

“幸福是什么?”这是一个人从生到死都在追求的东西,也是一个人人生价值的所在,但往往还是有很多人找不到他们想要的幸福。而我就以读了《活着》这本书后的感悟来浅谈我对“幸福”的一些看法吧!

活着,是为了什么而活?还是单纯的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是大自然赋予我们最基本的能力,简单的两个字却充满了对生命的渴望和对幸福的追求,但往往现实却给了我们太多的苦难、无聊和平庸。而我们只能一点一点的去忍受,去担负起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在经过一次又一次地披荆斩棘后才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朵幸福之花。正因为得来不易,所以才更加渴望和珍惜。

主人公叫“福贵”,一个在现代人看来略显俗气的名字,可是却代表了那个年代天下父母亲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但什么是福?什么是贵?也许他们并不知晓,他们既单纯得可爱,也愚昧到可悲。于是一个个悲剧就此诞生,出生在富贵家庭的福贵并没有那么像父母所希望的那样富贵,他的人生还是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到最后才知道好好地活着才是老百姓真正的福贵。想来也是警醒我们每个人:今天你所拥有的如果不努力抓紧,明天也许就不是你的了。要珍惜眼前,活在当下。

福贵的一生可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93878/

推荐访问:活着本来单纯下载 丰子恺活着本来单纯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