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阅读题 > 林黛玉进贾府阅读理解

林黛玉进贾府阅读理解

时间:2018-10-04   来源:阅读题   点击:

【www.gbppp.com--阅读题】

林黛玉进贾府阅读理解 第一篇_2016年3月《林黛玉进贾府》阅读答案

《林黛玉进贾府》阅读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5题。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

“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 想时,只

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

妃仙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 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

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

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 ‘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

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 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

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

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 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

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

老祖宗的外孙女 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

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试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

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

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 是伤心,竟忘记

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

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 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

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

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节选自 《林黛玉进贾府》)

23.脂砚斋评点王熙凤出场:“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这“第一笔”是

指文中哪句话?它勾勒出王熙凤什么样的形象特征?(3分)

24.文中加点词“竟”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25.选文主要从谁的角度来叙述?这样的叙述有什么作用?(3分)

参考答案:

23.第一问: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第二问:恃宠放诞。

共3分。答出第一问给1分,只答“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也给1分,只答“只听后院

中有人笑声”不给分。答出第二问给2分,答出“恃宠放诞”或“放诞无礼”,给2分;只

答“泼辣”或“直爽”,给1分。

24.加强自责语气,突出对黛玉的关心,讨好贾母。

共2分。答出1点给1分,答出2点给2分。

25.第一问:林黛玉。第二问:刻画黛玉细腻敏感的心理,从林黛玉来看贾府主要人物,从

林黛玉角度来展示贾府人物关系。

共3分。第一问答出“林黛玉”或“黛玉”给1分。第二问答出1点给1分,答出2点给2

分。

二、阅读P142—P144(“一语未了……让他们去歇歇。”)(1—13)

1.对王熙凤的出场,作者运用的手法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用意是什么?

表现王熙凤在贾府中有权有势的管家少奶奶的气派和特殊地位。

2.文中为什么要极力铺 写王熙凤头饰和裙服?

具体表现她的打扮与众姑娘不同,表现她对荣华宝贵的无厌追求,暗示她的贪婪与俗气。

3.王熙凤在选段中先“笑”,再“拭泪”,后“喜”,其言行表情的变化,充分体现了她的什

么性格特征?

表现了她善于机变逢迎、逢场作戏的性格特点。

4.“天下真有这样标致……口头心头一时不忘。”这句话集中体现了王熙凤的性格特点,

有人说此语一举四得,试分析“四得”的内容。

赞黛玉,捧小姑,拍贾母,悦夫人。

5.王熙凤见黛玉这一段精彩的表演可归纳为“笑、哭、喜、问、吩咐”等几折,这说明

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

①暗示了她在贾府威重令行,敢于“放诞无礼”的身份地位。 ②表现了她善于逢迎讨好贾母的性格特点。 ③揭示了她喜好弄权以显示自己精明能干的性格特点。

6.赏析文中王熙凤的外貌描写。

这是对王熙凤肖像的细节描写,“三角眼”“吊梢眉”写出她美丽容貌后面隐藏着的刁钻和

狡黠,敏感的黛玉已觉察到她虽春风满面,讨人喜欢,但又隐含着可怕的威势。这段外貌描

写将她极有心机,善于做作的本质表现出来。

7.作者用什么手法写凤姐的出场?这样写有何好处?

先声夺人或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好处: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写出了凤姐泼辣、无礼、

放肆的性格;暗示其在贾府中特殊身份和地位——深受最高统治者贾母的宠爱。

8.在凤姐亮相前为何先写黛玉心中的“纳罕”?

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②侧面烘托了凤姐的泼辣放肆性格,暗示其在贾府的特殊地位与受宠程度。

9.写凤姐的亮相采用什么方式?(4字之内)

众星拱月。

10.写贾母笑着介绍有何作用?

侧面写出了凤姐的泼辣放肆性格,暗示其在贾府的特殊地位与受宠程度。

11.王熙凤在贾母面前对林黛玉作了一番精彩的表演,充分表现了她哪些性格特点?

八面玲珑、富于心机;能说会道、虚情假意;察言观色、机变逢迎;装腔作势、卖弄权

势。

12.本文主要通过什么描写手法来展示凤姐的性格形象?

行动和语言。

13.“在这里不要想家……也只管告诉我。”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在这里我说了算,你以后也得一切听我的!

三、阅读P149—P150(“贾母因笑道……一拥争去拾玉。”)(14—24)

14.简要说明“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病如西子胜三分”这几句话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及其表达作用。

对偶,比喻,对比,写出了林黛玉的美貌和病态以及性格特征。

15.宝玉问“可曾读书”,黛玉的回答与前面回答贾母的不同(她回答贾母的话是“只刚

念了《四书》”),试分析这其中的原因。

黛玉从刚才与贾母的对话中,得知贾母并不主张女孩子读书,所以她此时改了口,说明

她处事的机敏和细心。

16.作者写宝玉对《四书》以外的书籍的评论,是为了表明什么?

表现宝玉对中国封建文化的不满,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叛逆性格。

17.简要分析作者写贾宝玉“摔玉”的意义。

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贾宝玉渴求男女平等和个性解放的性格。

18.宝黛相会为何不写宝玉眼中黛玉的衣裙妆饰?

因为在宝玉眼中此乃不屑之物,故视而不见,突出宝玉的与众不同。

19.宝玉眼中的黛玉是怎样一个人?

体弱多病,聪慧灵秀,美貌多情,多愁善感。

20.黛玉对宝玉这样说而不像回答贾母说“只刚读了四书”,这表现黛玉怎样的性格?

聪明乖巧,小心谨慎。

21.宝玉为何说“颦颦”两字“两妙”?

①这两字写出了黛玉“眉尖若蹙”的特征②由这两字可想到画眉,由画眉之墨可想到黛

玉之“黛”字,与黛玉名字有关。

22.宝玉的“四笑”、“四问”显示了他性格中的哪一方面?

直率、亲切友善、热情关心。

23.这段文字运用哪些描写手法塑造了宝玉怎样的性格形象?

语言、动作描写。背叛封建束缚,渴求男女平等,追求个性解放的叛逆形象。

24.文中的“通灵宝玉”象征了什么?

封建正统思想/世俗的束缚。

四、阅读P148(“一语未了,只听外面……却难知其底细。”)(25—30)

25.作者如何写宝玉的出场?这样写有何好处?

未见其人先闻其脚步声。暗示来者必是一个男性,且是贾府中一个无拘无束的受宠之人。

26.“丫鬟进来笑道”一句中“笑”有什么深意?【林黛玉进贾府阅读理解】

侧面写宝玉的性格,平等对人,素不以主子脸孔对待下人。

27.在宝玉亮相前为何先写黛玉心中的“疑惑”?

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②先抑后扬,与下文眼中宝玉形成鲜明对照,更突出宝玉的神采。

28.黛玉眼中的宝玉是怎样一个人物?

眉清目秀、英俊潇洒、善良多情。

29.作者为何要让宝玉两度亮相?

与黛玉先前耳中所闻形成鲜明对照,充分展现宝玉的风韵神采。

30.黛玉初见宝玉与下文宝玉见黛玉均有似曾相识之感,这有什么作用?

说明两人灵犀相通,表现两人心灵上的默契,既呼应首回“木石前盟”的故事,又为后来

两人的爱情埋下伏笔,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五、阅读P142—P144(“一语未了……让他们去歇歇。”)

31.脂砚斋评点王熙凤出场:“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这“第一笔”是指文中哪句话?它勾勒出王熙凤什么样的形象特征?

第一问: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第二问:恃宠放诞。 共3分。答出第一问给1分,只答“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也给1分,只答“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不给分。答出第二问给2分,答出“恃宠放诞”或“放诞无礼”,给2分;只答“泼辣”或“直爽”,给1分。

32.文中加点词“竟”有什么表达效果?

加强自责语气,突出对黛玉的关心,讨好贾母。共2分。答出1点给1分,答出2点给2分。

33.选文主要从谁的角度来叙述?这样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第一问:林黛玉。第二问:刻画黛玉细腻敏感的心理,从林黛玉来看贾府主要人物,从林黛玉角度来展示贾府人物关系。共3分。第一问答出“林黛玉”或“黛玉”给1分。第二问答出1点给1分,答出2点给2分。

六、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7—9题。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 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呢!”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 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 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 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叫他们去歇歇。”

7、王熙凤是个八面玲珑极会说话的人,文中哪句话最能显示她的这一特点?(3分)

答: 。

8、王熙凤问黛玉和问婆子们的话目的是什么?(3分)

答: 。

9、简单分析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所采用的主要的描写方式。(4分)

答: 。

10、有人认为:王熙凤见黛玉这一段是王熙凤个人非常精彩的表演。试结合文中的词语精练地概括其“表演”的主要内容,并分析这段描写都表现了王熙凤的哪些特点?(4分)

答: 。

林黛玉进贾府阅读理解 第二篇_林黛玉进贾府语段阅读练习

林黛玉进贾府语段阅读练习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6�7�6�7黛玉连忙起身接见。

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6�7�6�7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

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13.对王熙凤出场的描写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B.未见其人,先闻声的“先声夺人”

的方法C.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的方法D.用语言、行动直接描写的方法14.贾母戏谑地称王熙凤是“泼皮破落户儿”和“凤辣子”,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既说明王熙凤的泼辣性格,又表明贾母对她的婉转批评。

B.既说明王熙凤的厉害,又表明贾母对她的亲近。

C.既说明王熙凤的泼辣性格,又表明贾母对她的宠爱。

D.既说明王熙凤的泼辣的性格,又表明贾母对她的戏谑嘲讽。

15.“气派”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A.指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B.指人的态度仪表C.指人做事的魄力D.指人的精神与面色16.王熙凤是个八面玲珑极会说话的聪明人,文中最能显示她的这一特点的是哪句话?这句话主要迎合哪些人的心理?

答:

17.王熙凤问黛玉及婆子们一些话目的是什么?

答:

13.B14.C15.B16.“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主要迎合贾母、邢夫人、王夫人、黛玉和探春、迎春、惜春三姐妹。

17.通过对林黛玉的关心来讨好贾母,也在无形中暗示,警告林黛玉:你要知道,我是这里的实际掌权人,不要得罪我。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16.语段开头是写王熙凤的出场,她的出场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主要是什么?

答:①出场方式(2分):

②作者用意(2分):

17.文中画线的文字,表现了王熙凤的哪些特征?(3分)

答:

16.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表现了她在贾府特殊身份和地位。

17.在美丽和善的外表下隐藏着刁钻和狡黠。

20.语段开头是写王熙凤的出场,她的出场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主要是什么?

答:①出场方式:

。(2分)

②作者用意:

。(2分)

21.文中画线的文字,表现了王熙凤的哪些性格特征?(2分)

答。

22.选文的最后王熙凤向黛玉及婆子们说的那些话的目的是什么?(2分)

答:

20、不见其人,先闻其声;表现了她在贾府特殊身份和地位。

21.在美丽和善的外表下隐藏着刁钻和狡黠。

22.显示自己的精明能干和贾府实际掌权人的身份。

一.1.宝黛初会,这“-----惊----笑”表达的含义可用下面哪一句诗概括:

A.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林黛玉进贾府阅读理解】

B.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D.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选择正确答案:(1)《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写林黛玉来到贾府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去”,这是因为A、贾府是贵族世家,讲究礼节,且等级制度森严。

B、她自觉出身低微,不如贾家高贵,有自卑心理。

C、她有寄人篱下之感,又极自尊,敏感多疑,所以小心谨慎。

D、林黛玉初进贾府,人地生疏,自然时时处处留心在意。

(2)《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写贾宝玉出场时,插入后人评贾宝玉的两首《西江月》词,其作用是A、反映了作为公子哥的贾宝玉的性格的另

外一面,“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B、说明贾宝玉徒有英俊的外貌,其实不学无术,“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C、告诫王孙公子,莫向宝玉学习,“寄言纨绔与高粱:莫效此儿形状。”D、概括了宝玉的性格特点,说明他蔑视世俗,不慕功名利禄。

3.以下的外貌描写各写的是谁?分别表现了每个人怎样的特点? ①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②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③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如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一)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札?”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4.语段开头是写王熙凤的出场,她的出场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主要是什么?

林黛玉进贾府阅读理解 第三篇_高二语文《林黛玉进贾府》同步练习

1.以下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屏(bǐng)气凝神 屏(píng)障 忖度(dù) 花坞(wù)

b.刚愎(fù)自用 玷(diàn)污 狼藉(jí) 视(chēn)

c.抢(qiāng)地呼天 戮(lù)力 龌龊(chuî) 呜咽(yâ)

d.络绎(yì)不绝 酒肴(yáo) 混淆(yáo) 懵(mēng)懂

2.对贾宝玉出场的肖像描写,以下说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反映了林黛玉的客观观察。

b.在林黛玉看来,贾宝玉是那么眉清目秀,英俊多情。

c.虽然宝玉不学无术,但外表的英俊已赢得了黛玉的爱慕,她爱这位纨绔子弟。

d.这与前面王夫人说的"混世魔王"形成了鲜明对比。

3.对贾宝玉"摔玉"这一举动的思想意义分析得最准确、完整的一项是( )

a.体现了贾宝玉对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迷信的反叛精神。

b.体现了贾宝玉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世俗观念的挑战。

c.体现了贾宝玉背叛封建社会、渴求男女平等和个性解放的性格。

d.体现了贾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和对林黛玉的爱慕之情。

4.下面是《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中,贾宝玉不满史湘云大谈"仕途经济",公开赞扬林黛玉从来不说这种"混账话"。林黛玉听后有如下反应。对其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竞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的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的知己,既你我为知己,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呢?既有"金玉"之论,也该你我有之,又何必来一宝钗呢?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每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 "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我虽为你的知己,但恐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的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泪又下来。

a.这一段运用了内心独自的心理描写手法,反映了林黛玉的思想、情感和感受。

b.林黛玉的"喜"、 "惊"是因为她和宝玉的爱情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上,而宝玉又对她一片真情,也看出林黛玉对宝玉的一往情深。

c.林黛玉的喜、惊、悲、叹四个方面,表现了林黛玉听到宝玉话后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了她多愁善感的性格。

d.林黛玉的悲叹含有对男女爱情不自由的封建社会的反抗,因此她担心宝玉变心而去爱宝钗.

5.阅读《西江月》词二首,回答文后的问题。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元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a.第一首前半阕说宝玉的行为不被一般人所理解。在世俗的心目中,他只是一个绣花枕头,一个大草包。

b.第一首后半阕说他"不通世务",实际上不通的是封建社会的"世务";"怕读文章",实际怕读的是"圣经贤传"。

c.第二首写他不乐意走由封建家长给他安排的道路,是"逆子贰臣",奉劝"纨绔与膏粱"字子弟不要向他学习。

d.这两首词是作者以一个封建卫道士的口吻,来指斥宝玉,劝勉青年人的,批评贾宝玉的"强逆"行为,指出青年人的方向。

阅读下段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①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瑛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络裙②。一双丹凤三角眠,两弯柳叶吊梢眉③,身量苗条,体格风骚④,粉面含春成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一个有名的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⑤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赔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了,因笑道: "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竞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⑦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 "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 "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竞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 "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⑧

6.对第一句有四项分析,其中一项分析得不适当,请选出( )

a.写王熙凤出场,恍若是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人末到,声先到的手法。

b.这句描写表现了王熙凤对林黛玉的热情欢迎,真诚关怀,以来迟了为歉。

c.这句描写表现了王熙凤在老太太心里是一个受宠爱的人物。

d.这句描写表现了王熙凤对人面上一盆火,实际未必是真情的虚情假意。

7.对王熙凤衣着打扮的描写表现了( )

a.荣国府当家的主子奶奶应该具有的身份,写得十分得体。

b.王熙凤是个年轻的媳妇,爱美之心与诸人同,这种描写表现了她爱美之心。

c.王熙凤炫耀自己的富贵,她的生活观念俗不可耐。

d.为了迎接远方来客,穿着打扮得符合迎客的礼貌,不能被林黛玉笑话。

8.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这两句肖像描写,表现了( )

a.王熙凤的刁蛮,不懂礼法。

b.古典美人的特点并兼有些英气。

c.王熙凤抚媚智慧。

d.王熙凤的泼辣、厉害、无情。

9."身量苗条,体格风骚"这两句写出了( )

a. 王熙凤的身材修长匀称,姿容俏丽。

b. 王熙凤的身材阿娜抚媚,才气外溢。

c.王熙凤的身材修长美丽,气度不凡。

d.王熙凤的身材婷婷,作风不大正派,暗指她与贾蓉的不正当关系。

10."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两句描写表现了( )

a.王熙凤对人是脸上一盆火,肚里一把刀。

b.王熙凤对人是故作热情,其实是虚情假意。

c. 王熙凤对人是看风使舵,以热情待人,可交的、有用的就对人好,反之则一脚踢开。 d.王熙凤阴险毒辣,却也有热烈真情的一面,人的性格是多重而复杂的。

11.老太太说王熙凤叫"辣子",这是(多项选择)( )

a.戏谑之言,玩笑话,实无贬意。

b.老太太宠爱王熙凤,这是宠她的一种表现。

c.虽是玩笑话,曹雪芹也借此点出了王熙凤的性格核心:辣。

d.老太太虽宠她,却也对她的放诞元礼微有不满,因此略加讥刺。

12.画横线这句话表现了王熙凤( )

a.为了巩固自己在老太太心中受宠的地位,故意夸赞林黛玉,讨老太太的欢喜。

b.为了讨好林黛玉,博得林黛玉对自己的欢心,巩固自己的统治荣府的地位。

c.她赞美林黛玉却用"嫡亲孙女"作比,这样既使林黛玉对自己有个好印象,又讨好了老太太,又没得罪在座的"三春",可谓八面玲珑,谁也不得罪。

d.她用"三春"之美来夸赞林黛玉,是为了说明她也重视林黛玉,也怕将来林黛玉做贾宝的妻子夺了她掌的荣府的权。

13.给文中画横线的这个句子画出朗读时的逻辑重音,并说明逻辑重音的字所含的意思。 也只管告诉我

(1)逻辑重音是:

(2)意思是: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1)整个说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 "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由"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

(2)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像的翅膀,生出浪漫的彩色,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3)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甲----乙。能不能把二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着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 ,

(4)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察、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

(5)荒诞、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 "经历过一番梦幻", "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 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灵活性,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留下了自己的创作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6)完全地写实,写作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介入,乃至变成了一种舆论,一种"大众传播",一种"站队",就必然会碰到一系列世俗人生中的问题。涉嫌不敬,涉嫌溢美,涉嫌揭人隐私,涉嫌造舆论,涉嫌提倡异端与犯上作乱......曹雪芹有几个脑袋敢去以身试文字狱!小说毕竟只是小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这种针对性而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写小说要把小说当小说写。《红楼梦》摆在案头,你就"把玩""把玩"吧,反正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摘自王蒙《红楼启示录》

14.第一段中的"写实"在本文中指的是什么?(答案不超过30个字。)

答:

15.第三段画了横线的甲、乙两处,依次应填入的语句是( )

(1)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巧 (2)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

(3)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 (4)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拙

a.(1)(3) b.(1)(4) c.(2)(3) d.(2)(4)

16.第四段说,荒诞化、幻化是一种"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这里的"大地"指什么?(答案不得超过6个字。)

答:

17.第五段说:"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请指出这种间离手段的作用。分条标序号写,每条不得超过15个字。

答:①

② 。

18.下面的说法不符合本文意思的是哪几项( )

a.《红楼梦》,"一方面强调了不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了不可当真",这体现了曹雪芹的创作思想。

b.作者不同意用小说的创作去反映、干预现实生活。

c.作者认为一味地写实,或者完全地梦幻化,都不是真小说家的境界。

d.作者提醒人们,写实的作品会变成一种介人,一种舆论,容易提倡异端,容易犯上作乱。 e.作者提出,只有穿插装点一些荒诞的幻化的内容,才能把小说与人生间离开来。

19.这段文字选自《红楼启示录》。从节选文字看,作者从《红楼梦》的创作中受到的启示是什么?(答案不得超过30个字)

答:

练习答案

1c2c3c4d5d【解析】这是一道阅读鉴赏题。要对分析选项做出正确的判断,必须通观,对两首词的总体倾向加以把握。《西江月》词采用的是明贬暗褒、寓褒于贬的手法。看似贬斥贾宝玉, "不通世务"、 "怕读文章"、 "无能第一"、 "不肖无双",由于贬斥者是站在封建道德的立场上的,所以就变成了对贾宝玉的判逆性格的赞美和褒扬。所谓的"不通世务",是指宝玉不通封建官场的应酬: "怕读"的只不过是被视为儒家经典的子曰诗云;宝玉的"无能"指他不善钻营求取功名:这样的人必然是封建家族的不肖子孙了。因此,abc三项分析是正确的。d项中认为是"批评贾宝玉的'叛逆'行为,指出青年人的方向,"显然背离了词的主旨。答案应是d项.6b7c8d9d10a11abc12c13(1)逻辑重音是: 我

(2)意思是:炫耀自己的执掌贾家大权的地位 14答: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15c16答:现实生活17答:①给作者留下了创作的自由;②给读者留下了阅读欣赏的自由。18bde19答:写实的小说与写梦幻的小说各有长短,二者应该结合起来。

林黛玉进贾府阅读理解 第四篇_林黛玉进贾府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林黛玉进贾府

林黛玉进贾府

1.下列词语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敕造(chì) 阜盛(bù) 嫡亲(dí) 贬谪(zhé)

B.内帏(wéi) 盥手(ɡuàn) 洋绉(zhòu) 胡诌(zhōu)

C.惫懒(bèi) 瞋视(chēn) 宫绦(tiāo) 洗涤(dí)

D.两靥(yè) 纨绔(kuà) 颦蹙(pín) 濒临(bīn)

答案:B

解析:A阜(fù);C绦(tāo);D绔(kù)。

2.下面句子画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B.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

C.只可怜我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偏就去世了。

D.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答案:B

解析:态度:(古)言行举止所表现出的神态;(今)对某事的观点和做法。可怜:(古)可惜;(今)多指数量少或质量坏得不值一提。风骚:(古)姿容俏丽;(今)指妇女举止轻佻放荡。

3.从修辞的角度看,对下列语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 ②鼻腻鹅脂 ③似蹙非蹙罥烟眉 ④座上珠玑昭日月 ⑤堂前黼黻焕烟霞 ⑥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⑦寄言纨衤夸与膏粱 ⑧“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A.①⑥/②④/③⑤/⑦⑧ B.①⑥/②③/④⑤/⑦⑧

C.①③/②④⑤/⑥⑦⑧ D.①③/②⑤/④⑦/⑥⑧

答案:B

解析:对偶/比喻/夸张/借代

巩固提高

想一想,设问题

4.下面是关于《林黛玉进贾府》的几段评语,评语与原文搭配一致的一项是( ) ①如见如闻,活现于纸上之笔,好看煞。

②试问诸公,从来小说中可有写形追象至此者?

③声势如现纸上。

④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跃纸上,此等非仙助非神助,从何而得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85957/

推荐访问:林黛玉进贾府整体理解 林黛玉进贾府阅读答案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