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历史朝代 >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时间:2018-07-24   来源:历史朝代   点击:

【www.gbppp.com--历史朝代】

辛亥革命 第一篇_辛亥革命的必然性及偶然性

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摘要:辛亥革命的发生到底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只是偶然使然?在辛亥革命的发生问题上,学者们有的坚持偶然发生论,还有的讲推迟发生论。我认为,辛亥革命的发生既具有必然性,也具有偶然性,它们在这个事件里具有相同的重要性。必然性虽然占着统治地位,但是也必须要有偶然性作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二者共同创造了历史。 关键字:辛亥革命 必然性 偶然性 预备立宪 思想转变

距离1911年的辛亥革命已经过去100多年了,但是后人对它的讨论仍然很多,很多人在纠结一个问题:辛亥革命的发生到底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只是偶然使然?所以在辛亥革命的发生问题上,学者们有的坚持偶然发生论,还有的讲推迟发生论。所谓的偶然发生论,即辛亥革命是由一些偶然事件造成的,其实是可以避免的;推迟发生论则认为辛亥革命肯定是会发生的,但是可能不是辛亥年发生,可能会等到时机更成熟一些再发动。

我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既不是单纯的历史必然,也不全是偶然事件。辛亥革命应该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共同作用导致的。

(一) 辛亥革命发生的必然因素:

张波先生说过:“近代中国的革命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事件”。【1】毛泽东也说:“中国人民的民族革命斗争,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算起,已经有了整整一百年的历史了;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算起,也有了三十年的历史了。这个革命的过程,现在还未完结。”【2】 由此我们

可以将近代中国的革命看成一种过程,而辛亥革命则是中国革命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并不是终点站。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是什么导致革命必须发生的。

1.改良、改革到“革命”的转变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初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上的有识之士提出各种思想、主张,力图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如地主阶级提出的“小变则小革,大变则大革;小革则小治,大革则大治”的改革思想;魏源等人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等,都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改革或改良的思想或活动。

但是,由于清政府和旧中国社会积弊太深,这些改革要求或运动都未能解决当时中国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就拿洋务运动来说,整个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力量分散且有限。洋务运动官员自身的现代化修养不足,对办洋务运动经验不足、管理方法不当,期间中饱私囊现象很多。另外,西方列强不想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洋务派聘请的洋匠利用中国官员不懂技术,进行敲诈勒索,牟取暴利,使洋务企业难以发展顽固派的百般阻挠也使洋务运动步履维艰。洋务运动最终终于失败。

甲午战争以后,国人逐渐认识到,光学习西方的技术还是不够的,没有相应的社会制度与之相协调,技术是很难发展的。于是,人们的探索方向转到政治制度上来。他们总结甲午海战中日本胜利中国战败的原因是:日本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而中国没有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所以,甲午战争之后,要求在政治制度上进行革新的呼声愈来愈强烈。一种即维新派,他们要求效仿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代表人物是康有为等人;另一种即革命派,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代表为孙中山等革命党人。

王开玺先生说过:“我们如果从人类社会运动形式的选择或心理层面来分析,就一般情况而言,面对严重的社会或政治危机,只要有可能,人们都会首先选择社会的改良或改革,竭力避免公开的暴力对抗。”【3】很显然,古老守旧的中国人也不会成为例外。所以,首先得到支持的是维新派。革命党的各种起义均告失败。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举国舆论均视革命党人为“乱臣贼子”,“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4】待得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后,一些原来鼓吹热衷于改革运动之人,才被迫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孙中山先生虽是著名的革命到人,但是1895年之前他也是一位力图改良以救国的改革者。曾在1894年不远千里赶赴天津,向李鸿章上书,提出改良主张,希望清政府还能重新“奋起”。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改良者们终于认识到改良之法行不通。梁启超也由原来的拥护维新运动转到支持革命。正如他在1902年发表于《释革》一文中所说,革命是“天演中不可逃避之公例”。【5】 故此,改革、改良的思想均败给了革命的思想,革命的发生便有了一定的必然性,但是这也是需要其他方面的推促。“要使革命到来,单是‘下层不愿’照旧生活下去通常是不够的,还需要‘上层不能’照旧生活下去。”【6】 现在的情形时,“下层不愿”照旧生活下去,

【辛亥革命】

“上层”即清政府也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了。

(2)清政府统治下的各阶层离心离德

清政府越来越腐败堕落,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凡清廷能从自身找到一点原因认真进行改良或改革的话,革命也不会来的如此迅猛。“当较温和的改革、改良,不能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之时,人们最后只能无奈地选择激烈的暴力革命手段。”【3】 清政府真的已经失去人心了,下面我们来进一步了解清政府如何失掉的人心。

从鸦片战争战败后开始,国人就对清政府日益不满。甲午海战之后,“下层”终于产生变革政治制度的思想。维新变法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就被慈禧太后血腥镇压,守旧势力再度活跃。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守旧势力利用义和团大肆盲目排外,向各国宣战,导致1900年八国联军进驻北京。慈禧外逃,清政府名誉扫地,连忙向八国联军提出议和。1901年,急于回京的清政府未作出任何抗争,全部接受了列强提出的最后议定书,即《辛丑条约》。随后,义和团运动被血腥镇压。

经过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人们对清政府越来越失望,政治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就是前面提到的由维新派转化而来的立宪派,另外还有变得更坚决的革命派。立宪派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与革命派联手先对付清政府,然后再做下一步打算;直接与清政府合作,建议清政府实行政治制度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但革命派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推翻清政府。此时,革命力量在迅速壮大,反清革命团体纷纷建立,不断发动武装起义。1905年,反清革命团体还联合起来在东京成立了同盟会。革命派的活动严重威胁到了清政府的统治。【辛亥革命】

慈禧考量现实,接受了立宪派的主张,准备实行新政。1900年7月以后,清廷迭次发布谕旨,要求在各方面切实进行整顿。1901年1月,清廷以光绪皇帝之名义发布了一条谕旨。谕旨称:“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致富强”。

1905年7月召开的御前会议,最终决定派遣亲贵大臣到欧美对各国政治制度进行详细考察。由于思想的转变和立宪派的股东,五大臣考察政治回来后,向清廷反复陈述立宪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指出立宪不仅可使“皇位永固”、“外患减轻”,而且可以抵制革命的爆发,达到“内乱可弭”的目的,主张仿行宪政。1906年9月,清政府颁布了仿行宪政的上谕。

从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到1906年正式开始仿行宪政,再到1911年皇族内阁成立,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在改革的过程中,清政府不仅不能满足立宪派开国会的要求,而且试图将权力集中到满清贵族手中,其“皇族内阁”的成立就是一个表现,从而引起了立宪派和地方官员的不满,使他们逐渐对清政府失去希望。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失败,导致社会各阶层离心离德,各阶层都产生了要求变革现状的强烈愿望,越来越相信革命派的主张。

清政府本可以认真进行改革,维持他们的统治,但是清政府各项措施没能给国民带来切实的改革成果,国民为了生存必然会发动革命。

(3)革命派的准备

如果说“上层不能”与“下层不愿”是革命发生两个不可缺少的

辛亥革命 第二篇_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它是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深切愿望的集中反映,是当时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集中体现。

从根本上说,近代中国的革命是被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逼迫出来的。中国革命的许多先驱者早年也曾尝试采取和平的手段来推进中国的变革与进步。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踏上革命道路之时,就高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并选择了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方式。这也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根本不同之处。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革命纲领的确定,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纲领本身存在着不少缺陷。1:在民族主义中,确定了要结束清政府的媚外政策和专制统治。但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2:在民权主义中,虽然强调了要建立民主共和国,却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3:在民生主义中:孙中山的“平均地权”脱离了中国的实际,它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总的来说,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即使它存在着许多缺陷。

在建立民国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既表现出了革命性和勇敢精神,又反映出了软弱性和妥协态度。他们不敢发动群众保卫已经夺得的政权,致使政权落到了立宪派或旧官僚、旧军官的手里。所以它的基础并不牢固,在它的内部和外部都潜伏着深刻的危机。

在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它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集中代表和反映了中国民族

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在相当程度上也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而且其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在这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但辛亥革命最终之所以失败应归结于: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其次,它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尽管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但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的业绩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民主共和的思想从此流传广远,人们对革命的继续追求也绵延不绝!

辛亥革命 第三篇_高中历史必修一 辛亥革命知识点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 中国民主革命概述

1.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近代中国主要矛盾:①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

②人民大众与本国封建主义

3.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反帝反封建

4.革命目标:建立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新中国

5.主要阶段:①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辛亥革命】

6.不同阶级的斗争:①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民主革命的先声

②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失败)---------- 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开端

③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近代彻底的民主革命

● “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必要性: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和清政府反动卖国

2、可能性:①经济条件与阶级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②思想条件:民主革命思想的广为传播

③组织条件:革命团体、革命政党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④军事条件: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加速了革命进程

⑤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

二、武昌起义

1.时间: 1911年10月10日

2、主力:湖北新军

3.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

4.影响:(1)有利: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不利: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原因)

● 武昌起义迅速成功的原因

①革命派的武装斗争,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发展;

②文学社、共进会长期的筹备工作;

③大量新军参加革命-----军事保证;

④四川保路运动高涨-----有利时机;

⑤革命党人的革命首创精神和革命主动精神

三、中华民国建立----辛亥革命的成果

1.民国成立及其性质:(1)成立标志:(时间、人物、定都、国旗、纪年)

(2)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府(原因)

①掌权者为革命党人

②实施的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一章“总纲”:“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得享有人身、言论、集会、结社、信仰等自由。

第三章“参议院”:“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辛亥革命】

第五章“国务员”:“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六章“法院”:“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临时约法》实行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的目的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3、评价

性质: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意义: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局限性:A.《临时约法》没有具体涉及关系到“民生”的土地问题

B. 没有明确反帝

四.辛亥革命的结果: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

(1)过程:

(2)袁世凯为何能轻易取得辛亥革命的成果?

①有帝国主义的支持,实力强大(北洋军阀)

②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妥协性,脱离人民群众

③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 史学观点争鸣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开始,是一次成功的革命;

有人则认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是一次失败的革命。

观点一:成功的革命——从辛亥革命的成就看

材料一 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①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进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思想启蒙)

材料二 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 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②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进程

材料三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如: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赌博等。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为礼服,修改中山装造型,并赋于了新的含义。当时流行的服饰:中山装、西装、领带、皮鞋、礼帽……

③推动了社会生活和习俗向平等、文明、简约方向变革

观点二:失败的革命——原因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

(3)经验教训: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胜,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行不通。

● 多元史观解读辛亥革命

革命史观 A、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阶级斗争被认为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近(现)代化史观 B、人类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

文明史观 C、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全球(整体)史观

社会史观

D、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E、“眼光向下的历史”,关注社会底层人物、平常小事与日常生活。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65274/

推荐访问:辛亥革命简介 辛亥革命ppt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