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历史朝代 > 王氏传奇

王氏传奇

时间:2018-07-21   来源:历史朝代   点击:

【www.gbppp.com--历史朝代】

王氏传奇 第一篇_历史上首位从人妇成为国母的传奇皇后

所谓人妇,顾名思义,是指已经做了别人的妻子的人。在古代,尤其是皇家,他们最注重的就是身份地位,讲究婚配一定要门当户对,否则会被人嗤笑的。然而西汉景帝刘启却跳出了这个范畴,不爱听原配爱人妇,此人妇就是西汉槐里人王娡,同时她也是中国历史上首位从人妇成为国母的传奇皇后。

王丽坤饰演的王娡形象

王娡,槐里人,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兴平人,母亲臧儿是西汉初期开国异性燕王臧荼的孙女。王娡为臧儿的长女,原为金王孙(汉武帝母亲王氏的前夫)的妻子,并生有一女金俗。后来被母亲逼迫离婚,将其送入宫中,最终成为汉景帝刘启的第二任皇后。

实际上,王娡之所以能够成为皇后,因为在她身上曾经经历了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小插曲:

有一天,臧儿找人为女儿卜算,卜算的人告诉臧儿说:“你的两个女儿都是有福之人,将来必能大富大贵。”臧儿听后,喜不自禁。

听闻卜算师的话,臧儿就开始打起了小算盘,心想:“王娡的夫家金王孙只不过是一介平民,王娡跟着他也就是个操劳的命,哪里会有富贵之命,更别指望他金家发达。”因此,臧儿认为女儿王娡的富贵命还得靠其他人。

然后,王娡的母亲臧儿来到了金家,要求女儿王娡离开金家,王娡不从,其母硬是从金王孙家中把女儿强行接了回家,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母亲逼着女儿离婚。金王孙坚决不同意,而且异常愤怒,不肯和妻子王娡断绝关系。为了断绝与金家的纠缠,臧儿托人把女儿王娡送入了宫中。

王娡被送入宫中之后,担当起了侍奉太子刘启的职责,这样一来,王娡就有了近距离接触到刘启的机会,久而久之,刘启对王娡产生了感情。当时的刘启,已经服从祖母薄太后的意思娶了表亲薄氏为妻,并册封为太子妃,所以王娡起初的封号只是个美人。但是在母凭子贵的封建社会,王娡却幸运地先后给刘启生了四个孩子,其中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子就是后来的汉武大帝刘彻)。刘启乐不可支。据《史记·外戚世家》记载:臧儿长女嫁为金王孙妇,生一女矣,而臧儿卜筮之,曰两女皆当贵。因欲奇两女,乃夺金氏。金氏怒,不肯予决,乃内之太子宫。太子幸爱之,生三女一男。

公元前157年,刘启登基称帝,遂封王娡为王夫人。这时,臧儿又把王娡的妹妹王皃姁送入宫中。后来,两姐妹一个成为了妃子,一个成为了皇后。而这个成为皇后之人便是王娡。(刘启原本就不喜欢薄氏,祖母薄太后过世后不久,薄皇后就被废黜,继而册立王娡为皇后)。

正所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王娡能够从一个贫民阶层的人妇成为一个母仪天下的皇后,或许这就是她命中注定该有的富贵,同时她也是中国历史上首位从人妇成为国母的传奇皇后。

王氏传奇 第二篇_一代”钱王“家族 百年兴衰荣辱

一代”钱王“家族 百年兴衰荣辱(转)

一百多年前,地处偏远的云南,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巨商:王炽。他出身贫寒,白手起家,一生以利聚财,以义用财,以儒治商,以惊人的经商天赋和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代“钱王”。英国《泰晤士报》评选的1910年代世界富豪中,王炽排名第4。因为多次为朝廷出力,为全国各地做了

不少公益事业,王炽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三代一品红顶商人”。晚清名臣李鸿章曾称其为“犹如清廷之国库也”。钱王究竟有多少钱?没有人知道。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他的“同庆丰”在鼎盛时期,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左右了大清王朝的金融市场。云南弥勒人王炽的一生,充满奇迹。

“钱王”曾孙

平民和壳牌总经理 2006年3月,昆明西区一小区。

他穿着一件灰白色的毛衣,头发有些花白,站在5楼他家的门口。“请问您就是王佑贤先生吗?”我看着眼前这个大约50多岁的男人,轻轻地问。“是。”他肯定地回答。如果不是他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我们根本不会想到,他就是一代“钱王”王炽的曾孙。坐下之后,我们打量着屋内的陈设,这里和许多昆明的普通人家几乎没有什么区别。看着我们脸上闪过的惊诧,王先生指着沙发前的两个小茶几说,除了奶奶留下的两三件家具,就再也没什么东西留下来了。“这套普通的房子,是我靠自己的劳动换来的。”他言语中流露出的无奈,让屋内的空气增添了几分伤怀。看着他脸上平静的表情,我们怎样也无法把这套房子和“钱王”联系在一起。他,一代“钱王”的后人,除了拥有祖先留下的辉煌

之外,剩下的就只有这样一个简单的家。

王佑贤出生于1950年,他的哥哥、姐姐在解放前去了国外。他和父亲、祖母一直住在华山南路,直到1997年,才搬到现在居住的西市区。现在,他在某工厂工作,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曾祖父就是大名鼎鼎的王炽。如今,他家里保存的除了祖母留下的两个紫檀木茶几之外,就只剩下一个梳妆台,是上个世纪初的老家具。

王先生一边翻看家里的老照片,一边给我们讲解哥哥姐姐的生活。他的父亲王楫育有三子一女,长子尚贤、次子任贤、幼子佑贤,女儿静贤。他的大哥王尚贤生活在马来西亚;他的二哥王任贤也在马来西亚,条件比他要好得多,是壳牌公司的总经理,有自己的专机。他的姐姐王静贤现已退休,原来是法国航空公司下属机构的经理。他的二爷爷,也就是他祖父王鸿图的兄弟王尧图,他的后代几乎都生活在昆明。早年的时候,他们还经常往来。后来,昆明拆迁了不少地方,现在他都不知道对方搬到哪里了,渐渐就没有了消息。说起这一切的时候,他是那样平静,似乎他所讲述的并不是一个显赫家族的历史。

王炽先祖

和“书圣”王羲之同宗 为了让我们对“钱王”生平了解得更多一些,王佑贤找出他们的家谱。和我想象中古色古香的家谱有所不同的是,这本浓绿色封面的小书是1996年印制的,封面上印着“虹溪王氏族谱”几个字。一位传奇人物的一生,以及王氏整个家族的兴衰成败,就这样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王姓的由来,有八种不同的说法,大多起源于西周、东周时期,世居中原,有琅邪王氏、太原王氏等望族。琅邪王氏的祖居地为临沂县(东)都乡南仁里(今山东费县东)。在琅邪王氏数千年的历史上,出了不少显赫的文官武将,其中尤以“书圣”王羲之最为著名。传说云南弥勒王氏,正是琅邪王氏的后裔。云南弥勒王氏祖籍琅邪,西晋末年迁至建康,先祖世居应天府(今南京)山阴县柳树湾石门坎。1947年,王佑贤的父亲王楫,曾特意到该地寻根。当地的老人们告诉他,这里曾经是明初兵营。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傅友德为主帅,率领三十万大军远征云南,弥勒王氏先祖从军随征,来到了云南,后定居陆凉(陆良)伍军屯。陆良王氏家族成员之一王再一,后来来到了弥勒,留守白云冲,从此定居发

王氏传奇 第三篇_永春锦斗王氏旗形宗祠

永春锦斗王氏旗形宗祠

王徽哲

王氏旗形宗祠位于永春县锦斗(又称九斗)镇区往南2公里的虎荇村庄内。

永春锦斗溪坝王氏第十七世裔孙玉生公的第三子进童公于公元一五一八明正德戊寅年十二月十八始建,宗祠坐巽向乾兼辰戊,占地面积32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280多平方米,附属建筑面积360多平方米。

富有闽南特色的旗形宗祠,屋脊燕尾高翘,厅堂油漆金碧辉煌。龙脉华峰缭绕,东、南、北绵延起伏的山脉,象三面迎风招展的旗帜,青山萃绿。祠面前有如玉带盘腰清澈的溪流,右前方有形似大鼓的巨石和2块天然条石,被誉为“鼓石”与“鼓槌”。宗祠右方两块形似“信佳杯”的天然巨石对峙溪流两岸。如此天然奇景,给祠宇增添了美丽、神秘的色彩。

为使宗祠风水宝地更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娄代先祖冒着严寒酷暑,不畏艰辛,靠双手和双肩,把宗祠南边两山相隔的“山东坑格”大坑填平。把龙脉中间一座山头堆积成一座山头堆积成一座秀丽的华峰,使龙脉主峰象旗杆上的盖帽屹立在祠宇后山的龙脉上,此山峰被称为“屯峰”。先祖的愚公精神,为后裔留下了宝贵传奇典范,如祠堂楹联“旗逢盛世山河披锦绣,形纳瑞光祖第景色新”。

据族谱资料,忠懿王审知第二子延钧的长男继鹏之二子承信,于公元940年(五代时)入驻永春锦斗王坑(今称杏坑),公元970年在锦斗溪坝建祖宇,称为溪坝(又称僊华)王氏溪坝宗祠,承信为溪坝王氏一世公。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变迁,第十七世玉生王公第三子进童公于公元1518年始建旗形祖宇,宗祠建成后,代代人丁日显兴旺,人才辈出,真是“僊华发源思远祖,旗形分脉耀芳宗”。

公元1597年,明万历丁酉年,玉生王公裔孙元温、元吉、元贡偕侄旺生对祠宇重修建。

清光绪年间,宗亲再次对祠宇整修。

由于历史社会的变革,本祠宇曾被当地政府收集为乡公有资产。公元1985年三月,众宗亲按人口集资,赎回旗形王氏宗祠。公元2004年,众宗亲集资,于甲申年九月二十九日动工重修建。现在的祠宇“宗亲振兴风光秀,门庭华耀景色新”。

“忠懿开疆政德绍越载誉八闽史册,承信驻锦瓜反瓞绵延彰显九斗华篇”。“太原家馨远,旗形世泽长”。自始祖开基以来,历经500余载繁衍,脉脉枝叶茂盛。现居住本地人口有2400多人,分布尤溪、沙县、厦门等地人口约1600多人,分布在东南亚一带国家人口约有1400多人。据族谱记载,有分布开往台湾、江西、福建建阳和其他地方的脉氏。

自现代以来,涌现了很多名校高材生和科技、经济界名流,有多名荣获处级以上干部和教授职称的宗亲。改革开放后,本地经济快速发展,正是“福临祖宇清风明月,宝到德门积玉堆金”。

宗祠是族人精神圣地,有了宗祠和族谱这两大精神支柱,族人才真的是“如木有根,似水有源”。因此,旗形王氏应该团结一心,携手共襄,同宗同梦,共同谱写宗族复兴,时代发展的新篇章。

王氏传奇 第四篇_三槐王氏技繁叶茂.doc.lnk(1)

三槐王氏族史

三槐王氏枝繁叶茂,子孙散布海內外,成为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

支五代未年某一天,大名莘县人王祐亲手在庭中种植了三槐树,

并预言‘吾之后世,-定有当上三公的,这就是标志。’其后,

他的次子王旦果然官至宰相,位居三公之首,而且子孙繁衍,显

赫光荣,成为宋代一大贵族。因有这般传奇性的肇始传说,世人

便称这支王姓宗族为王槐堂王氏。到今天,三槐王氏更是枝繁叶

茂,子孙散布于海内外,成为当王氏中最大的一支。

-般家族均以地名郡望而称于世,如王姓的二十-望之列,因为它

是以三槐堂堂号而见称,非以地命名。

三槐王氏兴起于唐未五代之世,初居大名府莘(今山东莘县)。

但关于三槐王氏的来源,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惟-共同的是都承

认三槐王氏为太原王子晋之后,开基始祖是王言。

一种说法认为三槐王氏为琅邪王氏分支。如清修巜三槐王氏宗)

所录王国栋《修谱辩异》及《世系源流》说;‘三槐王氏,系出琅

邪。’琅邪王氏数传至晋丞相导,此说主要流传在南方及海外王姓宗

族中。 与此说相近的-说也认为三槐王氏为琅邪王氏的分支,但认为是王義

之的后裔。如四川巴县南龙乡《王氏族谱》所载《王氏小引》即持此

说。 另

有-说与此大不相同,认为三槐王氏系出太原王氏,为隋代文中子王

通之后,原属河汾龙门王氏,与王抟及其琅邪王氏无关。这-说多流

传于北方地区,以山西太原,河南蜜县等地王姓族人为主此说的代

表。 此三说互相矛盾,因而关于三槐王氏族源,至今仍是-个悬而未决的

疑一案。

三槐王氏的开基始祖,是唐朝黎阳令王言。据北图所藏《王氏世谱》

所载赵孟頫《宋尚书兵部侍郎许国公赠太师尚书令王公纪略》,王言

的父亲名叫王乾,而非他谱所称的宰相王抟。王乾大概是个普通平民

百姓。因而文献上只提到他的名字,而未提他的官职。王乾之子王

言,始定居于山东大名莘县。史称王言官唐未黎阳县(今河南浚县)

县令,是个七品地方官,后以子孙贵,追赠许国公。其妻姚氏。 大名莘县王氏始兴于第二代王彻,鼎盛于第四代王旦兄弟,此后即以

三槐王氏取代莘县王氏之名而著称于世。史载,大名莘县王氏开基始

祖王言之子名叫王彻,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中进士笫一,【王氏传奇】

成为状元魁首,官至左拾遗。从此。大名莘县王氏使曰益兴旺繁昌。

王彻后被追赠为鲁国公,妻田氏,赠泰国夫人。 王彻之子王祐,或作王祜,字景叔,生于同光二年(公元924年)。据

赵孟頫所撰"王公纪略"记载;王祜自幼聪慧过人,年轻时即以文章

词学名振京师。后周时曾任魏.南乐二县县令。入宋以后,历仕宋太

祖.太宗两朝。宋太祖代周建守时,王祜任监察衘史,乾德三年(965

年)改知制诰,乾德六年加集贤院修撰转户部员外郎,后出知潞.襄

州.潭州,不久代替符彦卿镇守故乡大名府。此前,有传说原大名镇

守符彦卿图谋不轨,宋太祖委派王祜专门查处此事,并许诺等事成回

朝后升他做一宰相相。王祜考察此人后回朝,竞以一家百口担保符彦

卿无罪,并向宋太祖进谏道:"五代之君,各因猜忌杀无辜,致享国

不永。愿陛下以为戒。"没想到-语直言,道中了皇帝心病,惹得宋

太祖雷霆震怒,立即黜他为护国军行军司马,华州安置,并从此见疏

于太祖。宋太宗即位,改任王祜为河中府知府,后又调入朝,升任中【王氏传奇】

舍人充史馆修撰,不久改知开封府。王祜以公直被太祖疏远,没想到

晚年境遇又有所改变,得到宋太祖的赏识,宋太宗曾称赞王祜,说

他"文章清节兼著",因于雍熙四年(985年)特拜他为兵部侍郎。可

惜王祜未来得及施展才华,便于上任后月余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葬

在陝西华州安丰里,追封晋国公,累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 当年王祜以才.德闻名,天下人都盼望他做宰相,但王祜竞不为个人

前途而以百口担保符彦卿。此事在当时传为美谈,王祜虽官职下降,

但名声更振。世人均交口称"王氏有阴德,后嗣必昌"。而王祜在以

直道不容于世之时,也将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他亲手在庭中栽种了

三棵槐树,希望借重三槐的喻意,显赫族人。相传,周代宫廷外种槐

树三棵,荆棘九株。百官朝见天子之时,三公面对槐树而立,九卿面

对荊棘而立。后世便以三槐代指三公-类的官职,九棘代指九卿百

官。当年王祜种三槐于庭,用意正是希望子孙兴旺,出将入相,位登

三公。后来,王祜的子孙果然显赫兴盛,而且其子王旦真的官至宰

相,进位太保,居三公之首。王氏族人认为,其宗族的繁荣发达,都

是拜受这位传奇祖先的恩赐所致,为了纪念王祜之功,遂称这支王氏

宗族为三槐王氏,并将宗族祠堂命名为"三槐堂"。 三槐王氏原有三槐堂,在开封城东,著名大文豪苏东坡曾为它写

过-篇《三槐堂铭(并序)》。至今我们仍可以《东坡全集》中读到

这-篇纪念三槐王氏之盛的文章。苏轼文中有"王城之东,晋公所

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之句,盛赞王祜等人的功德。可惜历经千

年沧桑之后,如今这一著名殿堂早已荡然无存。但由它而来的各种仿

建三槐堂,不仅历代都有,而且遍及大江南北,甚至超越国界,屹立

于海外。此外,还有所谓王氏"槐阴堂",实亦由"三槐堂"衍变而

来。 三槐王氏传至笫四、笫五代,亦即王祜的子孙辈时,宗族迅速崛起,

成为北宋前期除皇室赵氏外最显赫的大族,并开始定居京师 史载 王 祜娶妻任氏、边氏,分别封赠为徐国夫人,秦国夫人,两位夫

人共生育了三个杰出的儿子:懿、旦、旭。 长子王懿,字文徳,名见《宋史》卷二百六十九。史称,王懿励志好

学,宋初中进士,曾任秘书丞,后官至袁州知府,颇有政绩。可惜王

懿年仅四十九岁时便过早去世,因而在王氏兄弟三人中,王懿虽年纪

为长,但功名却远比两个弟弟低,他死后因弟之贵,被追赠为兵部侍

郎,工部员外郎等虚衔。 王懿也生三子:睦、谅、贽。其中,长子王睦,也名见《宋史》。史

称他“能世其官” ,但具体的事迹不祥。三子王贽,字节夫,见载于

《王氏世谱》。次子王谅,端拱二年(989年),官水部员外郎、转运

使,后赠工部侍郎。在王懿三子中,又以这一支后裔最旺。王谅生二

子:克、准。其中王准,字验之,乾兴元年进士。 王克(公元1024-1077年),字希仁,居京师。初以荫补太庙斋郎,

后历任太康尉、慎县主簿,知江都、鼓城、富国等县,迁水部员外

郎,改内园使都监泾原路兵马,后累官至(阝显)州。熙宁十年卒,

年五十四岁。王克的子孙,后来居上,功名勋业又超过祖先。据《长

兴集》所载《王君(克)墓志铭》,王克的夫人张氏,封金华县君,

生四子:震、需、霖、霭,其中以长子王震最有名。 王震(1046-1095),字子发,传见《宋史》卷三百二十。但正史把他

说成是王素之孙;误。王震初以父任试铨优等,赐进士及第。曾上诸

路学制,宋神宗称赞他的才华,以太常寺奉礼郎权正中书刑房公事于

绍圣初年(1094年)累拜龙图阁直学士,吏部尚书,后知开封府,成

为当时颇有名声的大匡臣。但王震与宰相章惇素不相容,一次,王震

查到颖昌人盖渐曾有贿赂章惇子弟的行为,因此得罪章惇。于是被章

惇降职为枢蜜都承旨,后又夺职改知岳州,不久以不得志而卒,年仅

五十岁。王震以刚直公正,不阿权贵著称,去世后被迫迫赠为太子少

师,所著有《元丰怀遇集》。 王震妻潘氏,赠越国夫人,生四子:豪、仰、英、杰,其中又以王仰

最显。王仰官至尚书、金部员外郎,死后追赠大中大夫。王仰生活的年代,正处两宋离乱之际。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王仰随宋室南渡,避地至明州,去世后葬于勤县(今浙宁波),他的子孙后来便居于此。这样,三槐王氏传至王言的笫八代王仰时,这-支又从

京师南徙至浙江宁波-带另开基业。 鄞县王氏始迁祖王仰娶妻周氏、唐氏,分别赠硕人、淑人,其所生子女见于文献记载且较有名的有王从。王从,字正夫,居鄞县桃源乡,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添差台州倅,后官至信州知府,卒赠正议大夫,所著有《三迈斋余录》。王从在当时便以文知名,最大的贡献是他最早开始对三槐王氏宗族列宗列祖的文献遗墨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出版。他首先稽考其族属支派别,创修《三槐王氏世系》、《三槐王氏世谱》,又有《槐庭杂记》、《宣阳姻亲录》等家庭文献,并将此事传与其子孙。

【王氏传奇】

王从妻金氏、陈氏,俱赠硕人,共生二子一女:长子淹、次子涵,一女嫁兵部侍郎伟之子。王淹,字伯奄,嘉泰年间(1201—1204年)添差吉州倅,后任筠州知府。王淹能承继父业,以搜集出版宗族文献为己任。他曾刻印出版过王震的《元丰怀遇集》,又汇集三槐王氏显祖王旦以来的有关史传、铭志、前贤纪述、先世遗文,共十卷,号《王氏济美集》,刊刻出版,为后人研究三槐王氏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枓。可惜该书现已遗佚,只有在宋代学者周必大的文集中,我们可读到他为该书所作的《王氏济美集序》。

以上是三槐王氏长房王懿一支的情况。在三槐王氏三大房中,以二房王旦一支最显贵无比。

王祜次子王旦(公元957—1017年)字子明,是北宋最杰出的宰

相,三槐王氏最优秀的代表人物,传见《宋史》二百八十卷。史称:王旦幼年沉默寡言,但勤奋好学,极有文才。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中进士,官大理评事,知平江县。后升知临江军,迁著作郎,编《文苑英华》。不久升殿中丞、通判郑州。淳化二年(991年)升为右正言知制诰,后加升集贤殿修撰、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兵部郎中等职。宋真宗咸平三年,官拜给事中,知枢密院事,次年以工部侍郎参知政事。景德二年(1005年)迁尚书左丞,次年拜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当朝宰相。当年王祜手植三槐,预言其子孙必有位置三公者,现在这个预言终于应验在其子王旦身上。在宋代宰相之中,王旦为最优秀者之

一。他在位当政长达十余年,执政期间,主张守祖宗之法,保证了政【王氏传奇】

策的连贯性。他有非凡之才,举凡军国大事,他都是参与决策者。有知人善任,为相期间,荐引提拔了大批英才。其为人又集忠义道德,胸怀阔达,有谤不较。当时,枢密使寇准多次在真宗面前批评王旦的过错,而王旦都不在意,反而称赞寇准之才。特别为史家称道的是,他因病卸相时,竟极力向真宗推荐当年与他为难的寇准继任,后来寇准果然继任为相,成为宋代著名的大功臣。正是王旦的卓越才德与贡献,使他成为名垂青史的人物,也给他的家族三槐王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与显赫。王旦去世后,宋真宗临丧恸哭,且废朝三日,举国致哀,并追赠王旦为太师、尚书令、魏国公,. 谥文正。宋仁宗乾兴初(1022)年,又下诏让王旦配享宋真宗庙廷,并建碑纪念,宋仁宗还御笔亲题“全德元老之碑”六个篆书大字。王旦葬于河南开封县亲里乡大边村。

为报答王旦对北宋皇朝的卓著功勋,宋真宗在王旦去世后,录其子、弟、侄、外孙、门客、常从,授以官职,多达十人数。三槐王氏赖王旦之福,至此进入最显赫辉煌的时期。

王旦的子孙后代,也很有出息。王旦娶妻赵氏,封荣国夫人,共生三子:雍、冲、素,也都是北宋历史上有名的人物。

王雍(988—1045年),字子肃,历任殿中丞、国子博士、通判郑州、淮南转运按察使,庆历五年去世于两浙转运按察使人上,归葬开封大边乡王氏祖茔。王雍娶妻李氏、吕氏。李氏,其子见于文献记载的有王恰、王整、王检、王靖等四人。其中,老大王恰,官大理丞,老二王整,官太常寺太祝,均向学闻到。王检,字慎之,庆历三年(1043年)进士,官至潞州刺史。王靖(2036—1081年),字詹叔,十岁时便丧父,但他致力于学,好讲论天下利害,历官主管北京御史台、徙广南转运使,累拜太子少卿、度支副使,后官至宝文阁直学士。元丰四年去世,年仅四十六岁,传见《宋史》三百二十卷。王靖之子见于《宋史》的有王古,字敏仲(或作敏中),进士出身,绍圣初(1094年)官户部侍郎,详定役法。因与尚书蔡京不和,徙兵部侍郎,后出知成都。入崇宁党籍,贬衡州别驾,安置温州,后复职任朝散郎。

次子王冲,官任赞善大夫,后裔不详。在王旦的三子中,又以季子王素最为杰出。

王素(1007—1073年),字仲仪,又字朴夫,北宋著名官吏,传见《宋史》卷三百二十。王素出生在富贵之家,自幼就以承继和光大祖业为己任。年轻时赐进士出身,历任鄂州知府、天章阁待制。宋仁宗

王氏传奇 第五篇_《琅琊榜》背后的真实历史之梁武帝

【王氏传奇】

《琅琊榜》背后的真实历史之梁武帝

电视剧《琅琊榜》的故事发生在南梁大通年间,剧中南梁皇帝被称为“梁帝”(并没有介绍说有具体名字),因为猜忌,以致赤焰血案的发生。这一点猜忌心,梁帝倒是和历史上的梁武帝颇为相似,毕竟这是皇帝的通病。除此之外,梁帝和历史上的南梁皇帝梁武帝,据猜测,应该很难再找到相似之处了。那么,真正的梁武帝到底是何许人也?

梁武帝萧衍(464—549年)本是南齐武将,曾战功赫赫,不过历史的推手却把他推到了时代的最顶端。502年,他39岁时篡位称帝。

说起来,萧衍登基的过程与唐高祖李渊颇有“异曲同工之妙”:首先,他联合南康王萧宝融举兵讨伐昏君萧宝卷(即东昏侯),助萧宝融登基,因功享有“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殊荣;然后,多次假意推拒好友同僚的僭位劝言,之后才欣然接受;再后,授意属下传播“行中水,为天子”的歌谣,大造舆论,为自己称帝做准备;最后,拿到萧宝融的禅让诏书后,推辞再三,在百官联名上书称臣、请求他早登帝位后,这才“勉强”龙炮加身。当然,前皇帝的结局

一定是“暴病而亡”。

【王氏传奇】

剧中的梁帝

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这个过程太过虚伪矫饰,但在古代,禅让是有“大规矩”要遵循的。如果不遵循礼制地“三请三辞”,才会受到世人的诟病。请辞请辞,就是要有请有辞。“辞”表示自己才能不够,不是“请”的最佳人选,以示做人谦恭。这是礼貌,也是礼仪,更是礼制。所以,萧衍以前皇帝“禅位”的形式登基,更不能“急不可耐”地接受大臣的“请”,必须先“辞”再“受”。

萧衍博学多才,尤其在文学方面颇有天赋。他对史学、经学研究颇深,著有大量的经史著作;他的诗文才华令人叹服,与沈约、谢朓、范云等七人并称“竟陵八友”。可以说,比起做皇帝,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更为世人称道。此外,他在音乐绘画、书法棋艺方面也有不凡的造诣。据说,萧衍痴迷棋艺,经常拉着大臣通宵达旦地下棋,大臣们苦不堪言,对此避之唯恐不及。只有他的随从陈龙之和他对弈时精力充沛,并乐此不疲,深得他的喜爱。

这个陈龙之,也是个名人,是历史上最具争议、最具传奇色彩的名将之一。关于他的故事,几乎也可以演绎出一部小说了。

萧衍

说起萧衍,就不得不说说他的出身。梁武帝萧衍出身于“兰陵萧氏”,世家子弟、贵族血统。他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祖宗,就是大汉名相——萧何!

电视剧《琅琊榜》所描述的故事发生在历史上门阀制度最盛行的南北朝时期,但估计不会对“门阀社会”有所描绘。不过,门阀制度是当时社会的主旋律,是中古时期的中国社会制度的主体。与其说中古时期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不如说是“门阀社会”。而“兰陵萧氏”在南朝权倾百年,正是当时门阀社会的真实写照。

注:中古,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魏晋南北朝隋唐”这个时期。

“兰陵萧氏”兴起于西汉宣帝时期(前74年—前49年),辉煌于南北朝,在五代十国时期(907年—960年)逐渐走向没落,绵延近千年,可以说是世家门阀中的“兰博基尼”,绝对的顶级门阀!

从刘裕建立刘宋开始,到589年杨坚渡江

灭陈,萧氏一族直接或间接地掌控南朝半壁江山逾百年,其势力大得令人咋舌。那么,“兰陵萧氏”究竟是个什么样的门阀呢?

南朝近一百七十年历史,齐、梁两朝都是萧氏王朝,共持续了78年。如果把南齐、南梁和西梁的皇帝都算上,萧氏一门共出了21位皇帝。梁武帝萧衍即出身“兰陵萧氏”,是萧何的25世孙;他所取代的南齐的开国皇帝萧道成是萧何的24世孙,他们同出“兰陵萧氏”,是同宗叔侄(萧衍的父亲和萧道成是同一个高祖父的堂兄弟)。换句话说,南朝的齐、梁两朝,还有后来的西梁,改朝换代只是换国号、换皇帝而不换姓氏——皇帝都姓“萧”,都是“一家人”。此外,兰陵萧氏还出了30多位宰相,还有大批的文臣武将、文人墨客。所谓“两朝天子,九萧宰相”,兰陵萧氏满门显贵由此可见一斑。

至于后来的隋唐时期,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中,隋炀帝的皇后萧皇后、趁隋末战乱在江南称帝的萧铣(萧皇后的父亲和萧铣的祖父是兄弟)、唐太宗初期的宰相萧瑀(萧皇后的亲弟弟),还有唐高宗的宠妃萧淑妃,也都是出自“兰陵萧

氏”。

而整个唐朝,包括萧瑀在内,“兰陵萧氏”总共出了11位宰相。萧瑀是萧衍长子萧统的后嗣,唐太宗说的名句“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指的就是他。而其余10位宰相中所包括的历史上著名的“八叶宰相”,他们都是萧瑀的后人。基本来说,每隔30年就有一位萧氏子孙登堂拜相,“兰陵萧氏”简直就有把大唐庙堂当自家后院的趋势。

“从此萧郎是路人”,这是唐朝诗人崔郊传世之作《赠婢》中的名句。在现代,“萧郎”是指情郎,可在唐代有两个解释:一个是指情郎,另一个就是指萧家男子。也就是说,当时的未嫁女子都想嫁入萧家,结果“萧郎”就成了情郎的代名词。这足以说明萧氏一族的家世之盛。

不过,如果就此认为“兰陵萧氏”是门阀士族中的No.1,那就错了。了解一下华夏门阀世家的历史,你会发现,“兰陵萧氏”虽是正统的世家门阀、侨望贵胄,却也只是顶级门阀中的“小弟”。

南北朝是“兰陵萧氏”最辉煌的时期,但兰陵萧氏却只居“南朝四大望族”的末位,位次还排在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陈郡袁氏之后。而“琅琊王氏”就是那位著名的“王与马,共天下”的东晋名相王导所在的王氏家族,也是世家门阀中的巨擘,地位远超“兰陵萧氏”。其他的顶级门阀,比如著名的“五姓七家”中的太原王、范阳卢,其历史渊源和实力背景更是“兰陵萧氏”不可比的。

注:“琅琊”是指王氏家族的世代居所——琅琊郡(今山东东南部沿海一带,涵盖临沂以及青岛诸城、日照一带),与电视剧《琅琊榜》中的“琅琊”不是一回事。

王氏传奇 第六篇_我们班的男生

我们班的男生(刘思雨)

我们五班的男生那是非同小可,上课静如处子,下课动如脱兔,最为典型的就是王氏家族老大-----------王铭了。 上课的时候,你保证听不到他的声音,他就如同消失匿迹一般,给人的感觉他根本不存在。不要夸他是多么守纪律,呵呵!那是因为他从上课就一直在睡觉。可是只要下课铃一响,王铭绝对第一个迅速地站起,以光的速度冲出教室,刹那间,他的身影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不仅如此,王铭绝对一个逗比青年.,一次上完生物课,我们学了唾液含丰富的蛋白质,王铭睡意朦胧中听到了这个知识,在下课后,王铭异常兴奋的把我们叫了过去,用他那双圆溜溜地大眼睛瞪着我们,随后装模作样地对着手掌心使劲吐了一口唾沫,如获至宝地对我们说:“这可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啊。”说完把手举了起来,把手中的唾沫抹在头发上,一边说:“最近头发有些毛躁,需要好好滋养滋养。”这一举动立即引起全班同学的一片笑声,怎么样?很逗比吧!

说完王氏家族老大,该说说王老二的事迹了。看过小沈阳的小品《不差钱》的人都会知道里面有个小女孩叫“丫蛋”,那你们知道丫蛋的老公是谁吗-------王金龙。恰巧我们班也有个同名同姓的王金龙。王金龙很老实,蔫了吧唧的,给人一种很稳重的感觉。不仅仅如此,虚实的外表还隐藏着一颗公正的心,记得有一次我与一名同学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起

了争执,他在一旁耳朵一动不动地倾听,似乎不愿放过任何细节,很快的他便指出了问题所在,指出了我的错误,解决了我俩之间的矛盾。这便是为人公正的王老二。

最后就请我隆重地为你介绍王老幺-------王春娇,其实王春娇本名叫王春桥。那就让我们追溯到一年级下学期的时候吧,美术老师在点名的时候误将“桥”看成了“娇”惹出了一个巨大的笑话!从此“春娇”的外号在班级里如火如茶地传了起来。无论是在上课还是下课都会听见“春娇”的鼎鼎大名,虽然我们以此为乐,可是春娇却是十分地淡定,只要你敢叫,他就敢应。

春娇的独门绝技便是“王氏笑震吼。”如果你不小心戳到了他的笑点,他就会笑个不停,而且还像个大家闺秀一样捂着嘴笑,那时,你能随处可见他那魔性的笑声,一直萦绕在你耳边,久久挥之不去。

这就是我们班的王氏三兄弟,想认识他们吗?那就一直往上走,千万别回头,五楼,右侧楼梯口右拐,到五班来认识一下这三位传奇人物吧!也许你还会有新的收获,五班的男生个个不一般!

王氏传奇 第七篇_自贡盐商富于传奇的经历

自贡盐商富于传奇的经历 四川盐商家族都有一部跌宕起伏,富于传奇的家族发展史。这是由四川井盐生产发展的大环境和井盐生产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从大环境看,四川井盐因川盐两次济楚迅速崛起,走向辉煌,又因政府“收复楚岸”,失去销售地而迅速衰败。从井盐生产本身的特性看,井盐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既包含着丰厚的利润,也潜伏着可怕的危机。当时,开凿一口井少则数年,多则十余年,每口井的投资多达上万两白银,相当于人民币几百万元。投资者想通过凿井取卤致富,无异于一场生命的赌博。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井场选址没有现代的勘测仪器和技术,只能凭经验,风险极大。如果盐井的位置选择不当,最终将血本全无。即使选址正确,要用人力凿向地质条件复杂的地下深处,会遇上难于估计的困难、风险,以至于不少投资者费时几年、耗银数万,最后连一滴卤水也不曾看见,只能落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因此,四川盐商家族都在经历传奇的发迹,辉煌的顶峰后,迅速走向衰败。一个个显赫的家族在经历大约100年左右,便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传奇的发迹。在自贡,人们只要一提到“川盐济楚”这个词就眉飞色舞,这是自贡最辉煌、最繁荣的时期。几乎所有四川的盐商发迹,都无一例外的抓住了川盐济楚的大好时机,加上自己的井灶开采又遇上了好运,挖到了家族发展的第一桶金。如:富荣盐场首富王三畏堂暴富的起点是“天一井的成功开凿。“天一井”是王朗云分家时得到的财产,他希望通过加深“天一井”得到黑卤,但因经济甚窘,不得已,准备出卖扇子坝(王朗云另一井盐开采区,后来成为其主产区和根据地)给陕西商人开采,以换取银两加凿“天一井”。当王朗云将陕西商人约至八店街(时为陕帮八大盐号云集之所)立契时,他见陕帮贪其业,卖与不卖内心十分矛盾,乃乘机熬价拖延,犹豫时,托词出街小解,以延长考虑时间。适时“天一井”管事奔跑而来,告其井已见功出卤,王朗云遂不辞而遁。“天一井”起推之初,月推卤水二、三千担,当时卤水畅销,灶户每日订购卤水一担即可先收银一百两,因而获利甚丰,经济为之大裕。以此利润复淘办扇子坝的废井,约自道光末叶至咸丰(1850——1860)十余年间,扇子坝各井陆续见功,产量颇丰,获利颇大,家业为之大振,使王三畏堂盐产量达到富荣盐场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居全场之首。

富荣盐场的另一大盐商家族——李陶淑堂,其发迹史更是传奇。其发家人李振亨,开始与其弟李振修同去帮人打铁。四、五年后,用仅有的一点积蓄开设铁

炉一家,以供应凿井和井灶所需铁器为主,作为谋生之路。与井灶客户的多年交往,明白了许多盐业内情,伺机转业盐场生意。约道光十年(1830年),李振亨闻讯新桥下张家沱岸有一处地,地脉甚好可以凿井,于是投入资金,招来工匠定点下凿。开始倒还顺利,行将达到预计深度,却因资金断绝无奈停工。为凿这眼井,兄弟俩已搭上了所有积蓄,当时凿一眼井,少则10年8年工期,若遇地脉深,要10至20年才能见功。这眼井已凿办了七八年,却被迫停下来,李振亨万分焦急。一日午后,家中尚未晨烟,李振亨老母倚门望子携米归家,岂料振亨至家,两手空空,窘状异常。待老母问及,儿子将原委说明,老人亦悲叹不已。此时家中尚无贵物,仅有老母头上插发赤金挖耳一支,始可典微资以救燃眉之急。振亨求母将挖耳变卖,老母欣然同意。振亨将挖耳变卖之后,先命其弟振修,火速买米少许,送回家中做饭。然后随身携带所剩余资,速赴井地,聚集工匠商议。振亨考虑到余资已难续凿,债务更无法偿还,因此当以停办为上策。他向众人诉说困境,愿以余资筹办酒菜,犒劳工匠以饯别,待他日有幸再图复凿此井时,再请众匠返回续凿。次日工匠莅井,众议免费送凿一天,以答谢李振亨盛情。就在顷刻之间,复下几凿,其井突然见功。如晴天霹雳,振亨惊喜万分,不知是真是梦,木然而立,无以应付。于是扫去愁云,遂将饯别筵席为庆功酒。此事一直在自流井广为流传,此井也被称为“挖耳井”。 辉煌的顶峰。四川自贡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这短短八十余年间,曾经有过两批盐商因战争的爆发而崛起,这就是被自贡人津津乐道的两次川盐济楚,它将自贡盐业推向了辉煌的顶峰。楚即湖北的简称,从盐业消费市场来说,又称楚岸。楚岸实际上包括湖北、湖南及邻近的一些州县,这里人口众多,又素不产盐,历来是国内最大的食盐销售市场。在清代前期、中期,楚岸一直被实力雄厚的淮盐盐商独占。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盐业经营由国家垄断并严格控制。清王朝对盐业的控制主要偏重于流通环节,采取的方式是封建专制商引岸制度。引岸制度将食盐的生产与流通规模定向地限制于法定区域内,形成一块块相互割据的封建世袭领地,并以严酷的法律和严密的缉私体系加以保障,以保证官商通过垄断贸易稳妥地攫取盐利。正如曾仰丰在《中国盐政史》中的一样:“凡犯无引私盐凡有确货即是,不必赃之多少者杖一百,徒三年。若有军器者,加一等,流二千里。盐徒诬指平人者,加三等,流三千里。拒捕者斩监候,盐货车船头匹并人官。道途引领秤手、牙人及窝藏盐犯寄顿者,杖九十,徒二年半。受雇挑担驮载者,与例所谓肩挑背负者不同,杖八十,徒二年。”。结果,盐业

经济不管是生产规模还是销售范围,都不是由生产水平高低和市场供求关系等内在经济联系决定,而由封建政权的统治需求和利益等非经济因素制约。没有了销售市场,使得具有精良技术和丰富盐业资源的四川盐业难以得到发展。

太平军攻陷南京使四川盐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1853年,太平军攻陷南京,两淮盐路断绝,淮盐至湖北的运道阻塞。咸丰皇帝于当年5月,着户部下了一纸文书:“川粤盐斤入楚,无论商民均许自行贩鬻,„„”就这样,多年以来的岸引疆界被打破,第一次“川盐济楚”由此拉开帷幕。这纸文书大大刺激了自贡盐业的发展。各色人等纷纷筹措资金投入到新盐井的开掘上,一时间自贡经济空前繁荣,百业兴旺。据记载,由川入楚之盐,每月达9万担,年运量108万担,几乎全由自流井提供。当时制盐成本低廉,而楚岸盐价奇昂,在湖北售盐一斤,可以换一斤棉花运回四川。有时售价竟高达一斤银子一斤盐之巨。以致于富荣盐场首富王朗云的盐船初至湖北沙市,当地人以河床高于街市,堤坝系泥土筑成,恐泊岸船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64564/

推荐访问:金田王氏 王氏家谱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