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历史朝代 > 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

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

时间:2018-03-18   来源:历史朝代   点击:

【www.gbppp.com--历史朝代】

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 第一篇_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纲要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序 言

“九五”计划的圆满完成和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胜利实现,标志着首都发展开始跨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今后五至十年,是首都现代化建设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编制的《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是北京市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首都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新三步走”战略部署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纲要对“十五”时期全市发展的方向、目标和重点做出了总体部署,是指导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制定其它各项发展规划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

(一)首都发展的新起点

“九五”时期,是北京市认真贯彻中央一系列指示精神,确立首都经济发展战略并取得重大突破的重要时期;是积极探索和实践现代化国际城市发展之路,首都功能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的重要时期;也是全市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城市建设阔步前进、人民生活提前跨入小康、社会经济生活出现历史性重大变化的时期。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励精图治,胜利完成了“九五”计划,提前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全市经济年均递增10%,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200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460.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700美元。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较大成效,“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格局全面形成,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到58.3%,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城市发展初步实现向“建管并重”转变,基础设施发生历史性飞跃,瓶颈制约大大缓解,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382亿元,比“八五”时期增长1.8倍。一大批现代化公共建筑建成使用,环境质量有所好转,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各项改革持续深化,在一些重点领域实现了新的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领域的国际交流更加活跃,一系列重大国际国内活动的成功举办,向全国和世界展示了北京新的发展形象。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社会综合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九五”计划的圆满完成和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胜利实现,标志着首都综合发展水平已历史性地站在新起点上,开始进入由工业化中后期向知识经济跨越、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新的发展阶段。

值得重视的是,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特别是工业结构与首都功能和市场需求的要求不能完全适应;部分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不活、发展活力不强;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还不够协调;水资源供求紧张的矛盾突出;环境治理的任务艰巨;城市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城市发展不平衡,南部地区、卫星城和边缘集团建设总体上滞后,市区人口和产业过于密集;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因素时有出现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在“十五”期间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二)世纪之初的新课题

今后五到十年,我们既面临严峻的挑战,更有着难得的机遇。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将为北京开发转化科教、智力等战略优势资源,实现首都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市场开放的加速推进,将为北京发挥优势,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提高发展水平提供新的条件;全国城镇化步伐加快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将为北京加快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创造更多的机会;中关村科技园区和商务中心区的大规模开发建设,将推动多方面要素的聚集和扩散,为首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长期快速增长注入新的巨大活力;全力申办2008年奥运会,将加快首都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为进一步提升国际地位和城市形象提供新的契机。

面对新的环境和条件,切实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加快发展步伐,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既是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对首都建设的战略要求,也是首都现代化建设实践步入新阶段面临的重大课题。根据党的十五大确定的“新三步走”战略部署,未来五十年首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步骤是:第一个十年打好基础,到2010年,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构建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基本框架;第二个十年巩固提高,到2020年,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使北京的现代化程度大大提高;再用三十年的时间,即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时,使北京成为当代世界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三)未来十年的发展定位和战略目标

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北京实施现代化建设“新三步走”战略的重要时期。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着力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城市化和中关村开发战略,在加强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功能的同时,大力发展首都经济,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建设全国知识经济发展基地,显著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建首善之区,创一流城市,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经济、社会和城市的现代化。

基本实现首都经济的现代化。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000美元以上。经济结构实现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比重达到62%,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建成中关村科技园区,建立起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知识创新体系和机制,使北京成为全国知识经济发展基地。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开放型经济体系。

基本实现首都社会的现代化。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5%以上。基本实现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每百人拥有计算机数量超过20台。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形成与不同需求相适应的多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市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5.4岁。建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文化、体育设施服务体系。居民生活达到初步富裕。

基本实现首都城市的现代化。初步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城市体系,形成现代化与古都风貌和谐结合的国际大都市城市格局。建成商务中心区,使之成为重要的国际商务活动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实现规范化、高效化。建设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四)“十五”时期的主要任务和预期指标

“十五”期间,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中央的一系列重要部署,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

平为根本出发点,推动首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和全面进步,为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指导方针上要着力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大力发展首都经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继续做好发展以知识经济为方向、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首都经济这篇大文章。坚持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规模与结构的统一,深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既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又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全面增强首都经济的综合实力、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积极进取,大胆创新,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生机勃勃的发展路子。

第二,坚持建首善、创一流,保护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瞄准国际先进水平,以建首善之区、创一流水平要求各个方面、贯穿各项工作,不断提高“四个服务”的档次和水平,巩固和拓展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功能,加快首都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坚持正确处理好现代化建设和保护古都风貌的关系,不断地向全国和全世界展现出历史文化名城的新的进步、新的风貌和新的成就。

第三,坚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加快体制创新,继续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所有制结构调整,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和首都的比较优势,优先发展教育,大力促进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实现首都经济和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抢占21世纪发展的制高点,增强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的竞争力。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注重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改进城市管理和服务,完善社会发展体系,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要把解决大气污染、水资源紧缺、交通拥堵、危旧房改造等重大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空气清新、资源节约、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的现代文明城市。

第五,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实现两个文明的共同进步。正确把握发展转型期、体制转轨期和结构优化期的特点,妥善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有效维护首都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和保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为首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

“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增强首都经济整体竞争力;着力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推动首都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推进首都教育现代化,努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构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基本框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方位拓展开放型经济,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明显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确保首都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是:

经济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到2005年达到3700亿元(2000年价格)。经济结构初步实现优化升级,2005年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为

2.7:37.3:60。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创新能力。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左右,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0%以上。

社会发展。全市户籍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为1.3‰左右,到2005年全市户籍人口控制在1160万人以内。五年新增城镇居民就业岗位100万个以上,基本形成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城市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左右。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左右。

人民生活。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6%以上。城乡居民的低收入面缩小。到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18平方米。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5岁。

城市发展。到2005年郊区城市化率达到45%以上。全市城市化率达到75%左右。

环境保护。到2005年市区主要大气环境质量指标年均值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污水处理率达到9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48%,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

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十五”期间要按照首都经济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科技型经济,以完善城市功能为标志的服务型经济,以丰富文化资源为依托的文化型经济,以参与国际竞争为目标的开放型经济,形成符合首都功能要求、体现资源比较优势的经济结构,形成在开放的市场竞争中具有灵活应变能力和动态自我调整能力的调整机制。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速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显著增强首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活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是:以大幅度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突出发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对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三次产业全面升级,形成符合首都功能要求、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强的产业结构。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加强首都优势资源的开发和转化,合理引导资源配置,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和以优势资源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优化服务业结构,提高整体发展水平。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信息服务和中介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以信息技术开发应用为基础,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断开拓信息服务的新领域,重点发展通信、网络、传媒、咨询等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业;培育和规范市场,大力发展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等中介行业。加快发展金融业,大力推进金融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加快金融制度和金融产品创新,积极拓宽金融服务领域,促进银行、证券、基金、信托、保险、融资租赁等现代金融业务发展。适应消费需求升级,积极发展为城乡居民生活服务的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业,大力开拓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积极开发会展旅游、都市旅游、修学旅游、度假旅游、科技旅游等新的旅游产品,加快市级旅游度假区等旅游项目的建设,进

一步规范旅游市场,改善旅游综合环境,不断提高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使旅游业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积极促进和引导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医疗保健等服务业发展;以住宅建设为重点,大力培育房地产市场,逐步理顺商品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推进物业管理体制改革,拓展社区服务功能,促进社区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大力发展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外向辐射功能的服务业,拓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重点发展教育培训、会议展览、国际贸易、现代物流等行业。

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服务技术和管理手段,改造提高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社会服务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引导商业功能结构、网络结构和经营业态调整,重点发展适应首都特点、增强辐射功能的商业和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服务业。规范农贸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旧货市场、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和租赁市场,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代理分销、厂商直销等新型营销方式和服务方式,显著提高流通业的现代化水平和竞争力。以建立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加强公共运输网络和现代化物流基地建设,完善运输线路和场站,改进技术装备和运输管理,提高交通运输业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把工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和升级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围绕实施“首都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依托科技进步,全面推进技术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行业,积极发展都市型工业,力争用五年的时间基本实现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国民经济新的支柱。加快发展基因工程、生物芯片、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纳米技术、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力求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并形成产业规模,使首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五大行业,着力开发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高新技术产品,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参与国际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工与竞争。抓紧建设软件、微电子、电子及通讯、计算机及网络、纳米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芯片及新医药、燃料电池、高清晰度数字电视、液晶显示器等十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增长的格局。近期要加快八大处科技园、林河工业开发区、亦庄科技园等园区建设,推进北方微电子产业基地的加速形成。

广泛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着重实施好首钢优化重组、燕化乙烯改扩建、新型吉普及环保汽车开发、电厂燃料及燃烧系统清洁化、机床数控化、包装印刷升级、节能环保型家电、建材功能化、无害化环保设备、精细化工产业化等十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工程,提高传统行业的科技含量,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积极发展食品饮料、服装、包装印刷、工艺美术及旅游产品、家具等都市型工业,为城市生产和生活提供配套服务。对于不符合首都功能要求、缺乏市场前景和竞争力的行业和产品,要有序转移或淘汰。“十五”期间要继续压缩部分行业过剩生产能力,限制发展普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普通化学纤维制造、普通橡胶制品、黑色金属冶炼等行业,基本淘汰金属采矿、炼焦、化学制浆、制革等行业和“五小”工业,坚决依法关闭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厂矿企业。加快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

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 第二篇_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情况的报告全文

“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情况的报告全文 2008-12-24 12:28:20 来源: 中新网(北京)

中新网北京十二月二十四日电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二十四日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了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作的国务院关于“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情况的报告。报告全文如下: 国务院关于“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情况的报告

——2008年12月24日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张平

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国务院委托,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情况,请予审议。

一、组织开展中期评估工作的基本情况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十一五”规划《纲要》后,我们加强对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2007年底提出了年度进展情况报告。在此基础上,依据人大常委会监督法有关要求,今年3月份以来,我们组织开展了对《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工作。

一是及时组织部署。为扎实有序开展评估工作,年初研究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了评估对象、方法、组织分工及时间进度安排,组织有关部门和各地区按分工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二是确定评估重点。为使中期评估成为进一步推进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将评估重点放在《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和指标实现情况、重点领域任务进展情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增强对后两年规划实施的指导作用。

三是开展第三方评估。为保证评估的客观性,充分借鉴国际经验,采取自我评估和外部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委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三家机构,分别以各自的独立视角开展了第三方评估。

四是广泛听取意见。为深入了解社会各界对《纲要》实施情况的看法,我们深入基层进行了实地调研,向专家、研究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了问卷调查,召开了有关方面的座谈会,并向全国人大财经委作了专题汇报,及时接受指导。评估报告稿形成后,还召开了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会议,听取咨询意见。

在以上工作基础上,研究提出了提交本次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第三方评估报告、问卷调查报告的摘要等,一并提交本次会议,供各位委员审议时参考。

二、《纲要》实施总体进展情况

《纲要》实施两年多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精心部署,周密安排,狠抓落实,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综合国力和国际

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纲要》实施总体进展情况是好的。

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实现情况看,《纲要》确定的22个主要指标大多数达到了预期进度要求。14个预期性指标中,反映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的10个指标完成情况达到或超过预期,反映经济结构的4个指标中,除城镇化率达到预期外,其余3个指标完成情况低于预期。8个约束性指标中,除森林覆盖率指标因缺乏年度数据难以准确评估、节能减排2个指标进展相对滞后外,其余5个指标均好于规划要求。

——宏观经济运行方面。前两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8%,高于规划预期,经济处于紧运行状态,资源环境压力过大。国务院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宏观调控,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9%,呈现比较平稳和适度回调态势。两年半来,城镇累计新增就业3028万人,完成规划目标的67%;转移农业劳动力2166万人,完成规划目标的4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的规划目标以内。前两年,居民消费价格平均上涨3.1%,总体保持稳定。但今年前4个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较快,随后连续7个月涨幅回落,物价总水平出现波动性变化。前两年货物贸易顺差分别达到1775亿美元和2618亿美元,国际收支仍不平衡。

——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前两年服务业就业比重提高了1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与2005年持平,与五年累计分别提高4个百分点和3个百分点的规划预期相比,进展较慢。2007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49%,两年提高了0.15个百分点,与五年提高0.66个百分点的规划预期有一定差距。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取得积极进展,东中西部开始出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局面。城镇化快速推进,2007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4.9%,两年累计提高1.9个百分点,快于年均提高0.8个百分点的规划预期。

——资源利用效率方面。两年来,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6%,完成目标的53%;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0.02,达到规划预期要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前实现目标;节能降耗目标进展滞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累计下降5.38%,完成规划目标的26.9%。

——可持续发展方面。2007年末全国总人口132129万人,年均增长5.2‰,控制在年均增长小于8‰的目标以内;全国耕地面积1.217亿公顷(18.26亿亩),年均减少0.1%,控制在年均减少不超过0.3%的目标之内。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目标进展相对滞后,2006年全国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比2005年增长1.57%和0.99%,2007年两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首次出现双下降,分别比2006年下降4.7%和3.2%,两年完成规划目标的32%和22%。

——基本公共服务方面。2007年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7年,比2005年提高0.2年,实现规划目标的40%。截至今年6月底,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2.1亿人,实现规划目标的7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覆盖全国全部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提前完成规划目标。

——城乡居民收入方面。两年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8.4%,均高于年均增长5%的规划预期。

从重点领域任务完成情况看,《纲要》确定的重点领域各项改革发展任务稳步推进,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三农”工作得到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粮食连年丰收,2007年总产量达到10032亿斤,今年又有望创历史最好水平。粮食优质化率进一步提高,2007年四大粮食作物品种综合优质率达到61.3%,比2005年提高9.7个百分点。强农惠农力度进一步加大,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等涉农税费,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大幅增加,“十一五”前三年预计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年均增长26%以上,总额已超过“十五”期间的总和。农村基础设施、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以及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大幅增长。培养新型农民取得较大进展。农村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稳步推进。

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07年产业规模和出口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振兴装备制造业成效显著,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进展加快,大型成套设备国际竞争力增强,2007年产业规模居世界第四位。能源工业结构有所优化,石油天然气工业稳步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信息化水平稳步提高。交通运输、物流配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发展加快,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和新

型业态蓬勃发展。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初步形成了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三是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2007年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超过东部地区,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有所缩小。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能源、重要矿产资源、农副产品加工和旅游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和联合重组进程加快,外向型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上升,就业状况改善,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成效显著,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积极推进。中部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和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地位得到强化。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也在积极有序推进。研究制定了一批促进重点地区发展的政策文件和区域规划。

四是节能减排扎实推进。节能降耗工作力度加大。通过建立节能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制定高耗能行业市场准入标准,遏制“两高”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严格节能目标责任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能耗降幅呈现逐年加大的良好势头,前两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分别比上年降低1.79%和3.66%,今年上半年同比又下降2.88%。主要污染物减排取得重要进展。以火电行业为重点大力削减二氧化硫排放,以城镇及造纸行业污水处理为重点大力削减COD排放,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开始出现双下降。同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全面展开,能力不断提高。

五是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16个重大专项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实施细则。科技投入快速增长,前两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分别增长18.7%和23.5%。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近四分之一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的56.9%,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有48.3%来自企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依托行业骨干企业新建了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支持了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国家确定的12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按计划顺利推进,知识创新工程稳步实施,前沿技术领域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取得“嫦娥”探月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等重大科技成果。

六是改革开放不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行政审批事项继续减少,规范完善了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经济领域改革继续深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开始试行。邮政体制实现政企分开,电信行业重组和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正在推进。推行了“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和“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全面实施了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统一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转型在试点基础上将向全国推开。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社会管理体制建设得到加强。重大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初步建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社会管理机制不断完善,近一半的省份出台了以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稳步推进。

开放型经济水平继续提高。“两高一资”和低附加值产品出口过快增长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外资利用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方式更加多样化,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规模迅速增长。境外投资保持较快增长,领域不断拓展,与国内经济发展的结合更加紧密。

七是民生改善取得新进展。全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通过加强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和职业技能培训,强化政府引导,健全市场调节机制,支持劳动者自主择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结构继续改善,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义务教育保障水平继续提高,地区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差距明显缩小,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财政性教育经费快速增长,2007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3.32%,比2005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公共文化建设不断加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面持续扩大,今年6月底,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1亿人、2.5亿人、1.2亿人、1.3亿人和8450万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已形成改革方案并广泛征求了社会意见。

三、《纲要》实施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新挑战

《纲要》实施也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对后两年规划实施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从需求结构看,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结构失衡,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2007年投资率仍高达42%以上,消费率进一步降至48.8%,外贸依存度高达66%以上。从产业结构看,工业增速过高,服务业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薄弱,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工业带动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近两年,工业增速都在13%左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42.2%提高到2007年的43%,其中,重化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69%提高到70.6%。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服务业就业比重均未达到预期要求。从要素投入结构看,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够,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物质资源和简单劳动投入带动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

二是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随着经济总量扩大,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战略性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长期形成的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带来水质、大气、土壤等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由于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增长较快,节能准入和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和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形势更加严峻,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相当艰巨。

三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还不到位。改革处于攻坚阶段,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主要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比较薄弱;垄断行业改革总体推进缓慢,竞争性市场格局尚未形成;资源要素价格改革进展不快,资源利用效率总体偏低;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有待深化,不能满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要,难以提升金融业竞争力和服务水平。此外,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社会领域改革也需要进一步加快。

四是社会建设仍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力供需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突出;收入分配不合理,分配秩序不规范,城乡收入差距、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难,做实个人账户进展缓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机制有待完善,城乡间、区域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生产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等事件时有发生。

规划实施所面临的新挑战,主要是后两年规划实施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今年以来,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酿成了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实体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目前来看,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有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世界经济将经历一个较长的低迷和调整时期。我国对外依存度已相当高,外部需求占总需求的比重较大,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调整不可避免地使我国经济增长、就业、企业效益、财政收入和金融安全等方面受到影响。加之我国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当前我国经济下行风险比预想的要严重,经济下滑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矛盾,而且可能会越来越突出。伴随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就业、“三农”、节能减排、金融领域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也可能会进一步显现。这对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和任务构成了新的严峻考验。

四、推进《纲要》实施应采取的举措

进一步推进《纲要》顺利实施,确保完成各项目标和任务,关键是要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剧烈冲击,围绕解决规划实施中的突出问题,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保增长、扩内需和调结构更好结合起来,把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

取得新进展,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着力在以下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以扩大内需为着力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十一五”后两年,有效减少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坚持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注重综合运用减税、扩大中央政府投资等多种手段,加大对扩大内需、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保障民生的支持力度。要坚持扩大投资规模和优化结构并举,在优化结构的前提下保持合理投资规模,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重点领域和中西部地区支持力度,集中加快建设和启动一批支持“三农”、改善民生、完善基础设施、促进结构优化、生态环保等方面的重大工程,支持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扩大内需,最关键的是要继续增强消费这一最终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为扩大消费需求提供支撑。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稳定消费预期,提高即期消费水平。要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努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特别是要稳定住房和汽车等大宗消费,促进房地产和汽车市场健康发展。在扩大内需的同时,要继续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优化进出口结构,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二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优化结构为着力点,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国际市场收缩、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和生态环境约束全面加剧,使我们不可能再走依靠低成本优势推动数量扩张的老路,必须紧紧抓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一中心环节,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进一步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制度,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从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延伸,逐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高度重视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推动作用,完善相关政策,努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发展水平,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发展。要加大融资服务和技术支持,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同时,要利用当前有利时机,积极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要把推进城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改善城乡结构的两个重要“抓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尽快发布并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三是以资源要素价格和财税体制改革为着力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资源要素价格未理顺、财税体制不完善,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缓慢的重要原因。必须加快理顺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使资源价格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促进企业改变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生产方式。同时,通过理顺要素价格、调整盈利预期,扭转资源在高污染、高耗能行业过于集中的态势。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快形成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和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从源头上遏制一些地方盲目大上工业项目特别是重化工项目的势头。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深化税制改革,引导经济活动主体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四是以节能减排为着力点,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要继续把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抓好重点企业节能和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开发、推广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技术,继续做好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加大农村污染防治力度,鼓励和支持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土地、水、草原、森林、矿产等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推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节能减排2个约束性指标的实现,对于《纲要》提出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任务的全面完成具有关键意义,各级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强化法律实施和监管,加强行政问责制,坚决打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攻坚战。

五是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着力点,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制度保障。各级政府要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完成《纲要》提出的各项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任务。后两年,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加快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服务与创业培训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重点做好困难群体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特别要高度重视解决经济减速带来的农民工失业问题。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推进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制度的相互衔接,加快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加快制定社会保险关系跨区域转移接续办

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 第三篇_12五规划纲要(全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新华社北京3月16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 录

第一篇 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二章 指导思想

第三章 主要目标

第四章 政策导向

第二篇 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五章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第六章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第七章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八章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第三篇 转型升级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九章 改造提升制造业

第十章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一章 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第十二章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

第十三章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第十四章 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第四篇 营造环境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六章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

第十七章 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第五篇 优化格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十九章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第二十章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六篇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一章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第二十二章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二十四章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二十五章 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二十六章 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第七篇 创新驱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二十七章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第二十八章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第二十九章 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第八篇 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十章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十一章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第三十二章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第三十三章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十四章 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第三十五章 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第三十六章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九篇 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第三十七章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第三十八章 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第三十九章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第四十章 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第四十一章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第十篇 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四十二章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第四十三章 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十四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第十一篇 改革攻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十五章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第四十六章 推进行政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28480/

推荐访问: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宁波十一五规划纲要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