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历史朝代 > 养老金改革

养老金改革

时间:2018-02-19   来源:历史朝代   点击:

【www.gbppp.com--历史朝代】

养老金改革 第一篇_浅谈我国养老金的双轨制改革

浅谈我国养老金双轨制改革

作者:TCM

摘要: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的退休养老金存在的巨大差距,日益成为各方广泛关注的热点和呼吁改革的焦点。本文从养老金双轨制的形成和改革的必然性角度分析了养老金双轨制的历史成因,现状与弊端。

关键词:养老金 双轨制 必然性 企业年金

目前,我国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养老金标准远远高于企业退休人员,公务员不需要缴纳养老保险费而享受高额养老金,而企业及职工自主缴费但养老金水平却远远低于机关事业单位。这种养老金双轨制的存在,日益造成各种不公,这使养老金的双轨制越来越成为近些年来各方广泛关注的热点和呼吁改革的焦点。

一、养老金“双轨制”简述

所谓养老金“双轨制”,是指对不同用工性质的人员采取两种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两种养老金制度并存,具体来说就是企业职工实行由企业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的“缴费型”统筹制度,而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金则由国家财政统一发放,我们习惯上统称为养老金双轨制。两种养老金由于资金来源不同和支付标准不同,使得企业退休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在养老金收入上有很大的差距。

二、以发展的观点看养老金双轨制

从历史上看,我国对企业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问题经历了由分到合,又由合到分,最终形成目前的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两种不同的养老金制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养老金双轨制。

建国初期实施的养老金双轨制。建国初期,国家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职工退休后的的生活。1951年2月,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53年1月修订后正式实施,由企业按照工资总额的3%缴纳养老保险,其中的30%逐级上解作为中央调剂金,70%留在基层用于养老保险金支付,这种养老保险模式属于典型的国家保障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劳动者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均能够享受退休金,但是从根本上来说都来源于国家预算。此后,随着其他相关政策法规也陆续出台,我国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建立起来,而且在一段时间内基本适应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工资计划管理的需要,很好了保障了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

针对国家机关人员的养老保险问题,1955年,国家专门颁布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职处理暂行办法》,建立和实行了与城镇企业职工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

至此,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的两大板块基本形成,即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养老金由国家财政预算拨付;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养老金由企业按照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社会保险费。虽然国家干部和企业职工的退休金待遇一开始就有所不同,但是当时两者差距并不十分明显。

养老金双轨制短暂统一。1958年,针对企业和机关退休待遇不统一造成的相互影响问题,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办法》,统一了企业和国家机关的退休制度。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遭到破坏,近乎废止,养老保险费也改为企业支付,税前列支,社会保险退化为企业保险。

现行的养老金双轨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也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进行了调整改革。1978年6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重申了建国初期规定的离退休条件和待遇标准,使机关单位和企业的职工在离退休后都有了根本保障,但是原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又再次一分为二,并且在后续的改革中渐行渐远,最终形成目前的养老金双轨制。

从1982年起,我国按照“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的原则在辽宁省等地试点推行养老保险费用逐步实现社会统筹,探索改变和摆脱企业保险带来的种种弊端,配合改革开放后国企改革的步伐。199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规定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费用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自此,企业职工养老从“单位保障”彻底迈向了“社会保障”。

199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率先对企业养老制度进行社会保障改革,决定在全国开展“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即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而机关和事业单位未列入改革范围,依旧由国家财政完全拨付。

1997年7月,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企业职工退休领取“基本养老金”,退休金按照其交纳的养老保险费以及当年的社会平均工资等因素计发,后又经过几次改革调整,逐步提高养老金统筹的层次,到20世纪末,基本奠定了现在的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而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则继续领取“养老金”,依据其工龄和退休前的工资计发,由此形成了在养老制度上,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两种截然不同的“双轨”模式。

养老金双轨制,由于在筹资方式、待遇计发调整和管理方式上均不同,弊端越来越明显,同等学历,同等职务,同等职称,同等技能,同等贡献的人,因为单位性质不同,企业职工的养老金与机关事业单位待遇差别很大,造成了新的不公,社会反映强烈,日益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养老金双轨制改革的必然性

养老金“双轨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养老金金额存在的巨大差距,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普遍高企业职工养老金两三倍。尽管从2005年起,国家连续9年10次提高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但企业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的养老金差距依然较大。而究其深层次原因则是在养老金来源、计算方式、管理等方面的不同,最终导致养老金待遇差别大。具体来说:

一是资金来源不同。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由国家财政统一拨款,个人不需要缴纳养老金,属于财政供养模式;而企业职工养老金则由企业和职工分别按照20%和8%的比例缴纳保险费,采用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属于社会保障模式。

二是计发方式不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是以退休前的最高工资和工龄为基数进行计发,而是会随着其工资和工龄的增长而增加,一般退休拿到的养老金相当于退休前工资的70%以上,并且还有一定的津贴,最高可达退休前工资的90%左右,而企业职工养老金则以职工平均工资和缴费年限为基数进行计发,最低缴纳15年,多缴纳保险费多得养老金,一般可拿到退休前工资的40%左右,最高也仅达到60%左右。

三是待遇标准差距大。由于来源不同和计发方式的不同,导致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的得到养老金差距较大。企业职工养老金社会化改革初期,因为没有前期的养老金积累,导致出现拖欠退休工人工资的现象,而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的养老金虽然有差距但是不突出。但是后来随着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待遇的调整,两者的养老金待遇差距逐渐拉大。虽然从2005年起连续9年10次提高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待遇,但是由于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基数低,且人员基数大只能小幅逐步提高,导致跟机关事业单位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企业退休人员热热闹闹几百元、机关退休人员不声不响几千元。”养老金双轨制的积弊受舆论诟病已久,政高企低的退休双轨制,造成了极大的社会不公,影响了社会和谐,产生了很多社会矛盾,改革除弊、实现公平,已经成为养老金改革的共识。养老金双轨制备受诟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不合理。机关事业单位不缴纳养老金,退休时却能够享受高额的养老金待遇,而企业职工在职期间要按照规定强制缴纳养老金,退休时却只能拿到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的三分之一左右。双轨制的养老金制度也使贫富差距有所拉大,一部分人随着社会改革在大幅增加收入的同时又不负担缴纳个人养老金,而另一部分人则常年要缴个人养老金,使得富者越富,贫困者越来越穷。

二是负担重。企业和职工社会保险费负担过重,实际上是一代人承担了两代人甚至三代人的养老金供养责任。我们知道,企业职工除了要缴纳养老保险外,还要缴纳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共五项保险,其中个人总共需要缴纳个人缴费基数的约11%,而单位则需要缴纳工资总额的约30%,这对个人和企业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给企业和个人都造成一定程度的负担。

三是改革慢。造成养老金双轨制,有其历史形成原因,备受诟病、呼吁改革也由来已久,但是改革的决心、改革的彻底性、改革的力度和进度仍然与民众的期待有很大的差距,虽然国家也已经连续9年10次提高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水平,对机关事业单位的调整,国家则是有意识地放慢,但是养老金跟机关事业单位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而机关事业单位的改革由于长期以来没有实质性进展,也没有限期解决的明确目标和路径,推高了这种不满情绪。

养老金改革 第二篇_改革后老中新三类人各能拿多少养老金

改革后老中新三类人各能拿多少养老金

昨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改革现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保障制度,这意味着我国正式废除了养老金“双轨制”。方案指出,要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假设小明一家均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那么,改革将怎么影响他们? 实施时间:2014年10月1日起

个人缴费工资基数怎么算?

个人工资>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分,不计入个人缴费工资基数

举例:这实际上是设置了一条封顶线,假设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是3000元,小明每月的工资是16000元,那么超过3倍的部分也就是有4000元不用计入。

即:小明的个人缴费=12000元×8%

个人工资

举例:假设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3000元,但小明每月实际工资才1200元,但小明缴费要按照3000元的60%算,也就是1800元。 即:小明的个人缴费=1800元×8%

改革后,养老金怎么计发?

1、决定实施后参加工作、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

小明妹妹今年刚考上公务员,将来等她的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后,她拿到的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计发办法:

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数为基数,每满1年发给1%。

假如小明妹妹缴了15年,则基础养老金的月标准=(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15×1%

假如小明妹妹缴了40年,那么基础养老金的月标准=(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40×1%

2、决定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且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

小明已在广东某事业单位工作3年,退休前个人缴费年限累计预计可满15年。

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视缴费年限长短而定,具体方法仍未出台)

3、决定实施后达到退休年龄,但个人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

小明的妈妈2014年10月1日已经达到退休年龄,还有几个月就要从某机关单位退休,她的个人缴费年限不足15年。

比照《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若干规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令第13号)执行。这份文件中的第二条,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15年的,可以延长缴费至满15年。社会保险法实施前参保、延长缴费5年后仍不足15年的,可以一次性缴费至满15年。

4、决定实施前已经退休

小明爸爸在2 0 14年9月,就已经从某政府下属单位退休。

继续按照国家规定的原待遇标准发放基本养老金,同时执行基本养老金调整办法。

声音

省直机关里的年轻人:“相信不会损害收入水平”

胡跃毕业后一直在江西省公检法系统工作,享受公务员待遇。对于养老保险改革胡跃也糊涂,不过他不担心,因为他们都相信,改革不会损害自己目前的收入水平。

去年江西改革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的医疗保险制度,但并没有动这群人的“奶酪”,省里出台了配套方案,让他们在过渡阶段享受补充医疗保险,负担没有明显加重,且可报销的药品范围更广,报销程序也简单了。

基于医保改革经验,胡跃们相信,改革是“大势所趋”,在基本不损害目前收入水平的情况下,这一代年轻人都能接受。

不过,另一位在某省直机关工作的“80后”则希望“双轨制”快点结束。“之前我们都没社保。已在单位工作十来年,如果辞职,就相当于之前都白干了。”这位“80后”认为,“双轨制”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人才流动,很多和他一样的机关工作人员有“跳槽”的冲动,但都因社保问题不敢“轻举妄动”。

国家机关公务员:“再扣工资就更低了”

果亮毕业后一直在国家机关中当一名公务员,工作体面稳妥,只是收入“与同龄人比起来有些低”。日常开销加上房租,让每月4000多元的工资所剩无几,听到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果亮的第一反应就是,“工资更少了!”

“当了公务员才知道,基层年轻公务员真的挺苦的。”果亮毕业3年,至今仍没攒下什么积蓄。他给自己算了笔账,就算一个月只交500块养老保险,基本

上和朋友吃饭应酬的钱就没了。他更担心的是,这点工资可能负担不起恋爱这件奢侈的事。

中部省份一退休老干部:“或解决临退前提拔现象”

距离严峰从处级干部岗位退下来已5年了,提起退休金这件事,老严印象最深的是在58岁那年从副处提到正处级,让退休金多了点。这在机关里并不是件稀罕事,为照顾即将离退的老干部,甚至有“提拔当天退休”的事发生。严峰觉得,如果统一纳入养老保险制度,可能这种情况会大大减少。

事实上,在一些地方,县处级退休干部不仅工资福利比科级干部高很多,每年还有相关部门组织的参观考察,公费旅游、观光、疗养,以及在公费医疗、公车使用、公费订阅报刊、住房补贴等方面,都是科级退休干部无法相比的,因此,“退休搞个县处级”也成为政府机关平衡老干部心理的一种手段。

养老金改革 第三篇_中国养老金“双轨制”的改革方案。

据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最新消息,长期备受诟病的社保制度改革拉开大幕。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最新消息表明,公众呼吁已久的“养老金双轨制”改革也向前迈了一步。

据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最新消息,长期备受诟病的社保制度改革拉开大幕。国务院昨日发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7月1日起施行。其中强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依法参加社会保险。这意味着法律层面已发出信号:社保双轨制改革过程中,最难的养老金改革也箭在弦上。有业内专家指出,改革无法一蹴而就,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小步走”模式,才能使改革顺利推进。

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最新消息:不缴费却领退休金的时代将终结

《条例》强调,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也就是说,从7月开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会与企业工作人员一样,统一参加社会保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个人从不缴费、退休却拿较高退休金的历史将终结。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最新消息表明,公众呼吁已久的“养老金双轨制”改革也向前迈了一步。

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双轨并一轨改革拉开大幕

事业单位,一般指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在大多数人眼中,进了事业单位就相当于端起了“铁饭碗”,与企业员工需要缴纳各种社保不同,事业单位员工在社保方面相对宽松。对外经贸大学保险法研究中心主任王国军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包括养老社会保险、医疗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各地针对事业单位员工的社保缴纳方式不尽相同,以其所在的高校为例,对外经贸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员工除个人缴纳失业保险外,其他4项保险均不需缴纳,而同样作为高校,一些市属高校员工就要缴纳一定数额的养老保险等险种,但大部分不会将“五险”全部缴纳齐全。

我国现有事业单位111万个,事业编制3153万人。国务院法制办和人保部相关负责人昨日表示,近年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较大进展,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很显然,讨论多年的“养老金双轨制”是改革的首要难题。“《条例》的出台,标志着‘双轨并一轨’的改革大幕已经拉开。”王国军说。

值得一提的是,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最新消息显示,拥有更高社保福利的公务员并不在本次改革范围之内。

事业单位改革动了谁的“奶酪”

事实上,事业单位改革的风声早已“吹起”。人保部部长胡晓义曾表示,我国将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实现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有效衔接,实现新老制度的平稳过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也指出,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年初,,国务院印发意见,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提出在2020年前全面建成公平、统一、规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明确了这项改革的时间表。

目前,我国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金由财政统一筹资、统一支付。大多数事业单位人员由国家全额或差额为其退休金买单,这就造成了这部分人员不需缴纳养老保险费而享受高额养老金,而企业职工缴费负担沉重但养老金水平却较低的不公平局面。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单菁菁认为,改革必然触动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多年来对“养老金双轨制”改革的推进也是多方较量和权衡的结果。

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改革需“老人老办法 新人新办法”

长久以来,我国事业单位人员在缴纳社保方面千差万别,有的交过一部分社保,有的从来没交过,未来如何补缴、补缴之后如何领取等,需要政策制定过程中做到足够细化。“以养老保险为例,我国规定,员工需要缴纳满15年才能按缴费数额领取养老金,而15年只是起步,但这显然并不能作为事业单位人员领取养老金的标准。”单菁菁建议,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方式进行政策上的过渡是比较合理的,未来也不排除会定更加细化的过渡性政策,解决事业单位员工的社保问题。

据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最新消息,我国养老金的领取金额是通过计算国民期望寿命、经济增长幅度等设计出来的,一旦将事业单位人员所缴纳的养老金纳入养老金整体的“大盘子”当中,势必要对养老金的缴纳和发放水平进行重新计算。单菁菁说,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事业单位人员会与企业人员一样,退休金由各年度缴费所决定,体现缴费多待遇高、缴费少待遇低的公平原则。

养老金改革 第四篇_2015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改革方案

2015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改革方案(全文)

近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5〕2号),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国务院决定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 《决定》内容如下: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等相关规定,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国务院决定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

一、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改革现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保障制度,逐步建立独立于机关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改革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既体现国民收入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又体现工作人员之间贡献大小差别,建立待遇与缴费挂钩机制,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提高单位和职工参保缴费的积极性。

(二)权利与义务相对应。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按照国家规定切实履行缴费义务,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形成责任共担、统筹互济的养老保险筹资和分配机制。

(三)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合理确定基本养老保险筹资和待遇水平,切实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促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

(四)改革前与改革后待遇水平相衔接。立足增量改革,实现平稳过渡。对改革前已退休人员,保持现有待遇并参加今后的待遇调整;对改革后参加工作的人员,通过建立新机制,实现待遇的合理衔接;对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通过实行过渡性措施,保持待遇水平不降低。

(五)解决突出矛盾与保证可持续发展相促进。统筹规划、合理安排、量力而行,准确把握改革的节奏和力度,先行解决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统一的突出矛盾,再结合养老保险顶层设计,坚持精算平衡,逐步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

二、改革的范围。本决定适用于按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及其编制内的工作人员。

三、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下简称单位缴费)的比例为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下简称个人缴费)的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由单位代扣。按本人缴费工资8%的数额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个人工资超过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分,不计入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低于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个人缴费工资基数。

个人账户储存额只用于工作人员养老,不得提前支取,每年按照国家统一公布的记账利率计算利息,免征利息税。参保人员死亡的,个人账户余额可以依法继承。

四、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本决定实施后参加工作、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本人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详见附件)。

本决定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且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下同)累计满15年的人员,按照合理衔接、平稳过渡的原则,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依据视同缴费年限长短发给过渡性养老金。具体办法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指导实施。

本决定实施后达到退休年龄但个人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人员,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处理和基本养老金计发比照《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若干规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令第13号)执行。

本决定实施前已经退休的人员,继续按照国家规定的原待遇标准发放基本养老金,同时执行基本养老金调整办法。

【养老金改革】

机关事业单位离休人员仍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离休费,并调整相关待遇。

五、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根据职工工资增长和物价变动等情况,统筹安排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调整,逐步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

六、加强基金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筹;暂不具备条件的,可先实行省级基金调剂制度,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征收、管理和支付的责任。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单独建账,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分别管理使用。基金实行严格的预算管理,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依法加强基金监管,确保基金安全。

七、做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参保人员在同一统筹范围内的机关事业单位之间流动,只转移养老保险关系,不转移基金。参保人员跨统筹范围流动或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在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的同时,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随同转移,并以本人改革后各年度实际缴费工资为基数,按12%的总和转移基金,参保缴费不足1年的,按实际缴费月数计算转移基金。转移后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个人账户储存额累计计算。

【养老金改革】

八、建立职业年金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应当为其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年金。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8%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4%缴费。工作人员退休后,按月领取职业年金待遇。职业年金的具体办法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制定。

九、建立健全确保养老金发放的筹资机制。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应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各级社会保险征缴机构应切实加强基金征缴,做到应收尽收。各级政府应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社会保障资金投入,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同时为建立职业年金制度提供相应的经费保障,确保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平稳推进。

十、逐步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提高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普遍发放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实行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加强街道、社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加快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为退休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十一、提高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水平。各地要根据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际需要,加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能力建设,适当充实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服务设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在京中央国家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的管理工作,同时集中受托管理其职业年金基金。中央国家机关所属京外单位的基本养老保险实行属地化管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登记、缴费申报、关系转移、待遇核定和支付等工作。要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业务经办流程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要求,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由省级统一集中管理数据资源,实现规范化、信息化和专业化管理,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十二、加强组织领导。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直接关系广大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改革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向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社会各界准确解读改革的目标和政策,正确引导舆论,确保此项改革顺利进行。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本决定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和办法,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备案后实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要会

同有关部门制定贯彻本决定的实施意见,加强对改革工作的协调和指导,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本决定的贯彻实施。

本决定自2014年10月1日起实施,已有规定与本决定不一致的,按照本决定执行。

附件: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表

国务院

2015年1月3日

附件:

养老金改革 第五篇_养老保险并轨改革方案

养老并轨改革方案

并轨方案的背景

一、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人口发展趋势。

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都已转变为老年型人口,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转变为老年型人口。与世界人口老龄化发展进程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进展相对比较缓慢。不过,随着80年代之后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科技的大幅度进步、医疗条件的逐步改善、生育率水平的稳定下降、平均预期寿命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现阶段呈现出迅速加快的态势,其老龄化增长速度和老年人口增长规模出现了与其他国家截然不同的鲜明特点。就我国而言, 人口老龄化进程始于 20世纪 60年代中后期,然而,我们目前所面临的却是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未曾出现过的严峻且正在快速进行中的老龄化现状。在 21世纪,我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

二、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导致养老负担加重。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而且也是养老金领取者与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在职职工的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从而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平衡产生直接的影响。

(二)人口老龄化导致离退休费用不断攀升。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一方面,每个离退休人员对应的在职职工人数呈

逐年下降趋势。另一方面,离退休退职总费用逐年上升。全国离退休退职费用总额逐年攀升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离退休退职人数(主要是退休人数) 迅速增加。二是每人每年离退休退职费用也逐年攀升。

(三)人口老龄化会使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发生转换。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报告预测,如不改变现收现付模式,中国的养老金支出与工资总额的比例到2030 年时,将上升到48%,远远超过国际公认为20-25%的警戒线,届时将出现养老金支付危机,因为这种代际转移负担的基金筹集模式,把退休一代人的养老金负担压在了下一代职工的身上,必将影响下一代人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制约经济发展,也严重地影响社会稳定。

(四)人口老龄化会使我国老年抚养比大。老年人口抚养比的上升对于养老保险制度来说就是领取养老保险金的人数增加,而为制度缴费的人数不变甚至减少。这种影响对于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来讲最为突出,当制度运行到成熟期时,面对领取人数的增多,基金往往形成入不敷出的赤字局面。目前我国是统账结合部分积累的模式,虽然冲击小于现收现付模式,但同样也面临了一定的收支风险。并且我国增长时期的运行过现收现付模式且在制度转换时形成了显著的历史隐性债务,因此,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正面临着“旧债新账”的双重压力。现在由于生活压力的增大,传统观念的转变,出现了丁克家族,丁狗家族,三代同堂式的传统家庭越来越少,一对夫妇同时赡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孩的家庭逐渐增多。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的下降和医疗水平提高死亡率的下降,劳动力少而

老年人多。

并轨改革的难点

(一)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壁垒的制约

养老制度并轨改革最大难点在于破除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壁垒。并轨改革势必影响到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企业人员的保障水平,由于触动利益因素,受到抵制在所难免。如果一味简单地拉平机关事业人员与企业人员的养老待遇,是不现实的,泛公平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将会对国家各项改革工作产生不利影响。有些专家学者认为,并轨改革方向应明确,但在改革过程中不应搞简单的“一刀切”,制度并轨不是平均主义,不能以“平均主义”偷换“社会公平”的概念,否则将会形成新的社会不公。

(二)现实形成的养老金水平差距的制约

在我国目前养老体制中存在不同社会群体,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群体已经实现了养老保险的全覆盖,养老资金源于财政;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主要以个人缴费和单位缴纳相结合的方式,覆盖面不广,覆盖率较低;且不同群体的养老金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公务员最高,事业其次,企业较低,而居民养老则刚刚起步。不同社会群体的养老金水平差距明显,且呈拉大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目前针对不同群体实行有区别的养老体制和办法,养老保险体制缺乏系统一致的通盘设计,这都为顺利开展养老并轨改革产生了制约因素。

(三)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无果的制约

2008年2月,国务院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

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工作,主张建立职业年金制度,但没有具体实质性的操作细则,未明确规定改革后养老金水平如何变化。但五年多已经过去了,仍无一个省市出台一个完整的实施方案,养老并轨试点改革仍无实质性的进展,更没有可以推广全国的有效方案,甚至在个别省市还遭到部分就业群体的抵制。2009年,我国曾提出把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逐渐并轨至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中的试点设想,但由于配套政策始终未出台,并轨也未实际启动。这些改革试点工作无果,无形中给并轨改革增加了制约因素。

(四)“老龄化”社会问题带来的财政收支失衡的制约

其实,在养老并轨改革的背后存在着我国面对“老龄化”社会日益逼近,养老支付不堪重负的严峻问题。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养老支出也都是政府财政的一大日益沉重的负担。而我国也不例外,按照目前的养老福利水平和格局,养老支出日益庞大,养老金缺口不断扩大,所以养老制度改革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我们必须要做好迎接老龄社会的各项准备。【养老金改革】

并轨改革的原则

一、养老保险水平应与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养老保障水平要与我国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由经济发展来支持的,它要以经济实力作为基础。因此一般来说,各国的社会保障水平是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水平不足,使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人们缺乏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往往

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而保障水平过高又会加重在业者的负担,不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且会使一些人成为躺在国家身上的懒汉,削弱经济发展的动力。

二、公平与效率相结合。

社会保障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以国家为主体的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形式,因此,从理论上说,它应该是公平的,一视同仁、无歧视地对待所有的公民。所谓公平与效率统一,在社会保障中还应体现在公民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力与缴纳费用的义务对等。公民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力,应该与社会贡献及交费水平对等,而不应该受行业、所有制等方面的限制。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社会保险是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强制储蓄”,对于这种社会保障,必须坚持义务与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多储蓄多收益。

三、养老保障制度要法制化,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养老保障的法制化,意味着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和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权力和机会的平等,同时也为社会保障的具体操作提供法律依据。我国养老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一定要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以社会化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四、适应我国二元经济的现状,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改革和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从我国二元经济的实际出发,我国已有的社会保障,一方面是国有单位职工享受着很高的保障和福利水平,另一方面是广大农村人口的养老、医疗等基本保障几乎完全依靠个人和家庭。可以说是一个“跛腿”的巨人,一条腿很长,

养老金改革 第六篇_养老金制度改革的优化模型

养老金制度改革的优化模型

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职工平均工资、退休年龄以及替代率等三个因素对养老金收支平衡的影响。

职工平均工资的预测,运用Mathematica软件将职工平均工资图像化,从图像看出职工平均工资增长较快,采用指数拟合,得出模拟函数,再代值求解,得出预测职工平均工资统计表。

通过图像分析,可以看出职工年龄与职工工资成高斯分布状态,从而得出职工年龄与职工工资走势,将职工工资范围分为两个层次(前4个年龄段与后4个年龄段)进行分析,利用统计分析法确定职工各年龄段工资,并由加权平均数以人数为权重求解,确定职工的平均年龄与各年龄段的职工工资。把企业各年龄段职工工资与该企业平均工资的比值看作职工缴费指数,分别计算从30岁、40岁开始缴养老保险,直到达到退休年龄(55岁 60岁 65岁)情况下的替代率。

分别对30岁至(55岁 60岁 65岁)退休职工领取额养老金进行统计,分别得出养老基金的缺口情况。再用此模型的逆运算,得出该职工到多少岁时领取养老金达到收支平衡。

通过对平均工资、养老金替代率及退休年龄三方面影响因素进行优化,提出我们所采取能维持养老基金收支平衡的措施。

关键词: 拟合 层次分析 加权平均法 数据分析 统计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基本养老保险收支平衡是养老保险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未来老龄化社会的顺利度过,对于顺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养老基金收支平衡是研究一定时期内某个地区范围的养老金缴费收入与养老金发放支出的平衡。

当社会基金收支平衡受到某种因素影响时,经济发展速度受到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收入不稳定。为了解决社会养老金基金的收支平衡,在采取有效措施前对社会职工平均工资、养老金替代率,以及养老金的缺口情况进行分析。由于近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工资增长较高,人均平均工资可以进行预测。根据某企业在2009年的工资情况,需找出企业职工缴费指数的参考值和该企业在各年龄段的养老金替代率,再对该企业以后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情况进行分析求解,并考虑影响该企业养老保险金的因素,最后制定目标替代率并维持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方案。

二、基本假设

【养老金改革】

1、假设中国经济稳定发展,一切按现阶段发展速度。

2、假设某企业的经济发展随中国经济发展,企业工资增长率、职工养老金增长率同社会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相同。

3、假设除论文中的影响因素外,其他因素对基金收支平衡影响忽略不计。

三、建立模型

3.1 参数的意义

:表示月收入范围的最低取值

:表示每份月收入的差值,为修正后的职工工资

i:表示各年龄阶段的月收入最低取值

i:表示各月收入范围的平均差值

i:表示修正后各年龄段的职工工资

j:表示修正系数(j1,2,3,8)

:表示月收入范围的最低取值

:表示修正后的职工工资

i:表示各年龄阶段的月收入最低取值

i:表示修正后各年龄段的职工工资

i:表示各年龄段总人数

wi:表示各年龄段的平均工资权重

i:表示各年龄段中各职工月收入工资

i:表示各年龄段各月收入范围人数

i:表示各年龄段平均工资

:表示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则

t:表示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p:表示缴费年限

xm:表示参保人员退休前1年、2年、„„、m年本人缴费工资额 cm:表示参保人员退休前1年、2年、„„、m年全国/省/地市“职工平均工资

m:表示企业和职工实际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年数”或称“社会平均工资”;

n:表示企业和职工实际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月数合计,可以看作12m :表示职工退休时养老金

:表示养老金增值率

e:表示取的养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20624/

推荐访问:养老金改革最新消息 2017养老金改革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