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历史朝代 > 什么是文化

什么是文化

时间:2018-02-12   来源:历史朝代   点击:

【www.gbppp.com--历史朝代】

什么是文化 第一篇_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内涵是什么?doc

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我潜心研究先秦历史、中国古典哲学于毕生,听到社会上到处都响起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口号,兴奋之情难以言表。但是,当我听到、看到和亲身经历了一些“弘扬”行为之后,却是高兴不起来了,有时甚至感到非常难过!为什么呢?原因就是有些作为表明:喊口号、搞运动的一些人根本不懂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什么是“精华”,应该弘扬,什么是糟粕,应当扬弃,以及如何做才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正道。

什么是文化?其本质性的、深刻的内涵是什么?“文化,是人类在其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体现。正因为如此,不论人们承认与否,文化从客观上存在着一种极其强烈的、割不断的历史传统性质。虽然,文化的历史传统,在长期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可以使其性质逐渐地得到改变,但这种改变,需要蔚成一种社会风气,在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才能实现。文化传统的历史性改变,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历史过程,往往是人们对它并不多么在意。但是,这种文化传统的性质一经改变,哪怕是部分的改变,就将反转过来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或祸或福。”①

无论何种文化,其本质性的、深刻的内涵是哲学,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生存思想与方法的各方面体现。所谓“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自己生存的土地上,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就是中国古典

哲学思想理论体系,其哲学经典就是《易》经、《黄帝经》。其文化内涵就是中华“道理”在物质与民族精神上的体现。

文化与文明是紧密相联的,只有文化达到高度发展,才有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在中国,文化、文明,原本都是哲学用语,其词首见于《易》经,如“文明以正”、“文明以说”、“刚健文明”、“天下文明”等。什么叫做“文”?综合古籍文义,知道天地相交、阴阳互依、刚柔并济、相反相成之道,通其变化,知其必然,并以之律己、齐家、治国、平天下,谓之“文”。如《周易·系辞》说:包牺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阴、阳〕,远取诸物〔天、地、山、泽、风、雷、水、火〕,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又言,“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易》总天道、地道、人道、时变之四维为一个整体,纵横道理而求其德,故有“天文”、“人文”、“鸟兽之文”等不同的分称。若用现代通俗之语表述,就是研究、总结、掌握了客观自然规律,以之为指导思想而做事业,就是“文”,它属于形而上的抽象范畴。唯其如此,古人造字就突出地强调其“人文”特点:画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形,在其胸部画出一个心脏“ ”,表义为:研究天地万物而明其道,就必须用心思考。商代的人在甲骨上用刀刻字,为了省事,“人”中间的这个“心”字,有时候也省刻为“ ”、“ ”、“ ”等。

什么又是“化”呢?化者,“教行也”。②“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③ 此之谓也。

所以,说到“中国传统文化”,它就与以下4个命题密切相关:第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国的天道、地道、人道、时变四维一絷哲学思想理论体系为其灵魂的,这是它在世界各种历史文化中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其博大精深的根本性原因;第二,中国传统文化,是与国家制度密切相关的,“五帝时期”形成的是以民为本、爱地亲民、以道立法、以法治国、选贤任能、刑德相养、执法有度、富民强国、明民而治的思想文化;自夏禹以来,所形成的是唯皇作极、以官为本、任人唯亲、神道设教、愚民而治的独裁专制封建文化;自百家争鸣以来,民主法制与独裁专权两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而存于诸子之说中。因此,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就有一个分清精华与糟粕的工作必须仔细地进行;第三,中国传统文化,是与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节、悌等行为规范的社会教化相关联的,抽去了社会教化,缺少了具体的道德规范,就无以传承。不能进行历史传承,造成了文化的历史缺位,就谈不上文化的弘扬;第四,中国的传统文化,其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相处,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之道,这个特点不是如何教导别人,而是内省,“吾日三省吾身”④,“克己复礼为仁”⑤,此之谓也。

现在,有些所谓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口号、行为,则是表现为不知“文化”为何物?例如:“茶文化”、“奶文化”、“米文化”、“醋文化”、“三祖文化”、“五祖文化”、“六祖文化”、“文化周”、“文化月”、“我用文化赌圣火!”“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你看,口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人,第一没文化,第二非“中华”,第三无传统,第四,甚至从根本上就没把“文化”当回事,而是当成了

发展经济的垫脚石,升官发财的敲门砖,人们听到的是经济动物之语!如此,就能“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表现得是传统文化严重缺失问题。注释:①曲辰:《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绪论》,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②《说文解字》。 ③《周易·贲·彖传》。 ④ ⑤ 《论语》。

什么是文化 第二篇_什么是文化,如何认识文化?

实施九大文化改革工程,推动我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正安县文体广播电视旅游局局长 杨晓宇

什么是文化,如何认识文化?

所谓文化,国际上没有明确的定论,都是比较文化。我国的文化解释是指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中华文明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社会时期,远古社会处于人类历史进程初期,先后经过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发展阶段,原始社会出在约1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进入母系氏族社会,母系氏族社会的形成距今约十至二三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中,由于生产力的显著发展,这时期出现了磁山裴李岗文化距今约8000年、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5500年、大汶口文化早期距今约6300年至5400年、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5300年,当时的黄河、长江流域的考古学文化大体处于这一历史发展阶段。大约在距今5000年左右,各氏族部落先后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以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长江流域的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以珠江流域的石峡文化等,向这些文化的出现代表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初始。

通过五千年文化的演变、转型和西学东渐,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国学,我们的国学主要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细分包括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术数等。国学是一脉相承的中国文化,社会发展越快,就越需要文化精神的支援。

儒学在我国两汉时期发展特快,演变为“两汉经学”,提出儒学十三经。尹珍先贤就是在这时期去学习的儒学经学,当时的经学主要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朝廷开办的太学,主要传授今文经学,尹珍的老师许慎,传授给尹珍的经学是古文经学。两学的区别:今文经学认为孔子是大圣人,是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为汉制法的素王,六经大部为孔子所作。古文经学认为,孔子是史学家,六经是古文化典章制度与圣君的格言,孔子的功绩在于整理前代史料,传授后人。

在尹珍学习经学时期,古文经学虽然一直没有被立为博士,居于民间学说,但是其影响力越来越大,逐步超出并压倒了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最终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明、清时期主要突出王阳明和曹雪芹的文化传播。现在的中国文化组成格局由儒、道、佛组成。儒家讲的中国文化主要讲“圣人”;道家讲的中国文化主要讲“真人”;佛家讲的中国文化主要讲“成佛”。儒家文化主要突出孔子思想,道家文化主要突出老子思想,只有佛家文化才是我们接纳的文化,来源于印度国,它主要讲的是宗教性和信仰力。传播于今,世界文化划分为四大体系: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和殴美文化,前三者属于东方文化,后者属于西方文化。两大文化体系,最根本的不同即表现在思维模式方面。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而西方文化则是分析的,东方文化是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中国文化对人一生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

关系,即社会关系;人自身内部感情冲突与平衡。“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和最高境界。

文化政治化,文化就会被集权暴君作为残害民众的工具,也会被政客作为仕途的敲门砖;文化经济化,文化就会成为贪婪的人巧取豪夺社会财富的手段,也会成为市井小人附庸风雅的装饰品;文化社会边缘化就会使文化变为“沙漠荒滩”或“枯枝败叶”。所以,文化的社会心脏地位不能动摇,更不能改变。

文化是人的社会化。文化社会化、文化人类化、文化民族化,应是文化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文化是国家的心脏、民族的灵魂,决定着国家的实力和竞争力,决定着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决定着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人只不过是沙子和珠子而已,他需要文化升华和文化连接才能将人凝聚和编织成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所做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用文化铸造人的灵魂而已。

中国文化的传播分为三个阶段:家庭学校社会,缺一不可,但第一阶段十分重要。 女性的素质决定民族的素养,为什么?因为国家的振兴从家庭开始,民族的振兴从幼儿开始,家庭是塑造一个人品的启蒙学校,女人天生富有爱心,女人对家庭成员的品格、行为和才能的塑造比男人更有影响力,中国历史人物中的嬴政、刘邦、刘秀、李世民、成吉思汗、孙中山、毛泽东,外国历史人物中的拿破仑、彼得大帝、老布什等,他们都主要遗传了母亲的基因,也有母亲的相貌。凡遗传母亲基因多的男人都比较聪明和具有才能。

因此,尊重女人就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为什么要研究文化?

从大环境来讲:一是我国国际文化影响力和综合国力不协调发展的问题。二是国民文化素质提高与道德水准问题。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声望不断提升,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得到显著提高,威望得到彰显。但在处理国际文化影响力方面并不很强,与综合国力不协调,道德建设方面面临一些问题:

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建设没有得到很好的健全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严重摧残了我国的文化发展;西方文化和欧美文化对我国的渗透;国家不太重视扩大中华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承,包括发掘、研究、推广;羞耻感的缺失,价值观的混乱,潜规则的盛行,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温家宝总理强调:“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一个国家如果只是经济强大,而没有文化软实力的话,它的崛起就不会长久。 一个真正的大国形象,不仅输出商品、技术,更重要的是输出自己的文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离真正的大国、强国还有一段距离。

所以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大国崛起不仅是经济现象,而且是文化现象,不仅是经济增长,而且还要文化繁荣。

【什么是文化】

从道德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谈: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个人主义盛行,爱国思想淡化、大事不讲原则、小事不讲风格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倒退,先进文化得不到正常发挥;人与人之间不讲团结,金钱之上思想严重;工作不认真,上进心缺乏,遵纪守法面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不强,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损公肥私,损人利己,强买强卖,诚信缺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备,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文化建设投入不足,优秀文化资源有效保护和科学开发不够;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不强,文化精品不多,文化人才缺乏;文物保护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脱节等,如果再不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推进、同投入、同考核,大国形象就难以崛起。

因此,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二次会议提出研究文化,是时代所需、国家所需、省情所需、人民所需、社会发展所需。

怎样认识和理解六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二次会议的精神实质?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文化改革发展,需要着力研究解决的几个问题:一是进一步深化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全党全社会的文化自觉。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三是繁荣文化创作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四是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五是完善文化的体制机制,增强文化发展的动力活力。六是加大文化人才培养的力度,壮大文化人才队伍。七是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我们首先要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世界的文明进步,《决定》用四个“更加”、四个“越来越”、三个“关系”集中阐述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决定》在总结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针,即五个坚持: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性质,三是坚持以人为本,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四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五是坚持改革开放,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正确的文化立场,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等。在此基础上,还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工作的部署,一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二是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三是大力发展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四是加快发展文化产

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五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六是建设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人才支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如何贯彻落实六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二次会议精神?

认真学习、反复学习。搞好宣传发动。从道德入手抓落实。

从我县的实际情况抓落实。要拟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攻坚措施,积极与经济建设转型升级对接,强力推进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抓好文化阵地建设,特别是乡镇文化馆、社区文化室、乡村图书室、党员活动室、老年俱乐部、乡村健身工程、文化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电影院、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挖掘等。抓好文化产业发展,搞活文化市场。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更好满足人们群众基本文化需要。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民性”的要求,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可持续发展,实施文化保护工程。

围绕这项任务,我们从四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实施八大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水平、加快建设现代传媒体系、实施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激发创新新活力,创作生产更多文艺精品力作。创作生产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指标和根本目的。

打造文学艺术精品,通过打造中国小说之乡和生产制作基地,培育骨干影视企业,扶持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重点演艺集团公司等,创作生产更多优秀作品,让正安小说走出县门、省门、国门。培育民族文艺品牌,通过办好正安县民族民间文艺调演、正安县农民工节和大型节庆活动,支持优秀民族文艺团体出县出省演出,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文艺教育等方式,创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品牌。丰富群众文艺活动,继续办好“尹珍杯”文学奖系列大赛,组织各级各类艺术团体开展“送欢乐下基层”活动,充分调动广大群众进行文化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打造“尹珍文化,弘扬尹珍精神”,用祭祀、学术研究等形式,丰富尹珍文化内涵。全力打造旅游文化。即旅游文化精品线路,积极将正安文化融入重庆、遵义、贵州旅游圈。完善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全县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提高外宣奖励、重奖精品、精戏、精作。抓好经营性文化产业,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重点推进“六个一批”:完成一批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规划和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重点项目;生产创作一批有影响的文化精品;培养和集聚一批文化产业“尖子人才”;组建一批文化中介机构;搭建一批文化产业融资平台。

实施好九大文化改革工程:

实施文明素质工程,努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人民,提高城乡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实施文化保护工程,加强多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实施文化可持续发展;

实施文艺精品工程,丰富群众文艺活动,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文化需求。

实施文化产业工程,壮大文化产业实力,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什么是文化】

实施文化科技工程,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实施文化融合工程,推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提高附加值。

实施文化传播工程,推进文化“走出去”,提升正安文化影响力。

实施文化人才工程,培养造就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为文化发展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持。

正确把握五个关系:民族共性文化与个性文化的关系;道德文化与高雅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整体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关系;尹珍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即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应该倍加努力去学习和贯彻,按照县委书记韦圣福提出的文化工作24字要求:导航向、塑灵魂、展成就、树形象、解疑惑、稳人心、创文明、求和谐。在落实上下功夫,在执行上遵从,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围绕县委提出的“三化一新”发展战略,开创我县文化建设新局面!

什么是文化 第三篇_什么是企业文化?如何建立?

什么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所共同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一般来说,企业文化可分为四个层次:理念、制度、行为与物质。

其中理念层是核心,包括愿景、使命、价值观、精神、企业哲学、经营理念、管理理念等; 制度层包括企业各种制度与规范,尤其是人力资源的各项制度,与企业文化密切相关; 行为层主要包括高层、中层、基层和员工的管理行为,这些行为体现了公司的文化; 物质层主要包括企业的VI、办公环境、雕塑、内刊、宣传栏等一切可见的能够体现公司 文化的东西。

如何建立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分为四个层面:理念层、制度层、行为层、物质层。要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就要从这4个方面着手来开展。

对于刚开始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企业来说,我们不妨先做些能出业绩的事情来。比如:

1、理念层。你最好能组织提炼公司的文化理念,然后组织高层宣讲、各类活动、会议研讨、学习心得等方法来宣贯你提炼的理念。

2、制度层。企业制度文化一般包括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的组织机构、企业的经营制度、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其它一些特殊制度。梳理公司的制度,修订其中和公司文化理念不相符的地方。(这个建议新手不要贸然去做,因为这是个涉及面比较广的事情,不是一两个人的力量能完成的,而且,要完成这样工作,需要一把手有强烈的意愿、需要你对老板、对公司有足够的了解)

3、行为层。企业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文化,包括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问题娱乐等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这块作为新人也比较难入手)。

4、物质层。作为新企业文化工作者,在这块能做出很多看得见摸得着的成绩来。

1)制作一份刊物(报纸、杂志或者电子刊物都可以)

2)设计制作VI并在全公司范围内推广

3)组织各式各样的员工活动(拓展、踏青、趣味运功会、问题活动、娱乐活动、员工生日活动、演讲比赛等等)

企业文化宣贯的形式有:媒体、活动

1、媒体分为纸媒、视频媒体、其他媒介。

1)纸媒主要有内刊(报纸、杂志等)

2)视频媒体主要为针对企业文化专门拍的视频资料、企业宣传篇等【什么是文化】

3)其他媒介:比如企业宣传栏、条幅等

2、企业文化宣贯活动的具体方法分为几种:专题竞赛类、沟通类、知识类、娱乐类、体育竞技类、艺术类等。

1)专题竞赛类:企业文化知识竞赛(包括企业理念、公司人力制度等)

2)沟通类:比如总经理信箱、企业文化分享会等

3)知识类:比如读书月活动、文化沙龙、论坛等

4)娱乐类:联欢会、音乐会、卡拉ok赛、趣味运动会等

5)体育竞技类:球类棋类比赛、运动会、登山比赛等

6)艺术类:书法、绘画比赛等

还有一些没有归纳进去的,比如企业文化培训、拓展培训、员工生日活动等,也是一些很好的形式。

什么是文化 第四篇_龙应台:文化是什么?

龙应台:文化是什么?

冬夜凌晨3时,台北

曾经有一个特别难忘的场合,作为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的我被要求当场“简单扼要”地说出来,“文化是什么?”

1999年9月,第一次以官员身份踏进台北市议会,开始了长达四个月的质询期,每天坐在议会里四五个小时接受议员轮番问政。议员发言多半用一种怒吼咆哮的声音,透过麦克风扩大音量,耳朵嗡嗡作响。一天下来,我总是在半晕眩的状态下回到办公室,再批公文到半夜。交通局长原是台大教授,他说他的症状是胃绞痛,呕吐。

到了12月底,事情变得迫切了,因为预算必须完成 “三读”通过,1月份开始的政务才能执行。咆哮了四个月的议会为了要表现“戮力为公”,很戏剧化地总是拖到12月的最后一两天再以“通宵不寐”的方式审查预算,从下午两点开始连审24小时或48小时。在这个过程中,52个议员可以分批轮流上阵,回去小睡一场或者吃个酒席再回来,每个局处的首长官员却得寸步不离地彻夜死守。

我坐在大厅一隅,看着窗外冬夜的雨湿湿地打在玻璃窗上,嘁嘁作响,觉得全身彻骨的寒意。

就在这样的一个阴冷寒湿、焦灼不安,而且荒谬透顶的凌晨3点钟,我突然发现“龙应台局长”被唤上了质询台,为台北市的文化预算辩护。一个议员,刚从外面进来,似乎喝了点酒,满脸红通通的,大声说,“局长,你说吧,什么叫做文化?”

对着空荡荡的议事大厅,冬夜的凌晨3点,台北市文化局长说:

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满身是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把别人挤开?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他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他怎么从卖菜的小贩手里接过找来的零钱?

如果他在会议、教室、电视屏幕的公领域里大谈民主人权和劳工权益,在自己家的私领域里,他尊重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吗?他对家里的保姆和工人以礼相待吗?

独处时,他,如何与自己相处?所有的教养、原则、规范,在没人看见的地方,他怎么样?

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臹能。

品位、道德、臹能,是文化积累的总和。

那微醺的议员事后告诉我,他以为我会谈音乐厅和美术馆,以为我会拿出艰深的学术定义。

我当然没有,因为我实在觉得,文化不过是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生活的实践中。

粉墙下一株蔷薇

凌晨3时的议会其实不容许我把话说得透彻;否则,我想我会慢条斯理地继续说:

胡兰成描写他所熟悉的乡下人。俭朴的农家妇女也许坐在门槛上织毛线、捡豆子,穿着家居的粗布裤,但是一见邻居来访,即使是极为熟悉的街坊邻居,她也必先进屋里去,将裙子换上,再出来和客人说话。穿裙或穿裤代表什么符号因时代而变,但是认为“礼”是重要的──也就是一种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尊重,却代代相传。农妇身上显现的其实是一

种文化的底蕴。什么叫底蕴呢,不过就是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因为祖辈父辈层层传递,因为家家户户耳濡目染,一个不识字的人也自然而然陶冶其中,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于焉形成,就是文化。

小时候我住在台湾农村,当邻家孩子送来一篮自家树种出的枣子时,母亲会将枣子收下,然后一定在那竹篮里放回一点东西,几颗芒果、一把蔬菜。家里什么都没有时,她一定将篮子填满白米,让邻家孩子带回。问她为什么,她说,“不能让送礼的人空手走开。”

农村的人或许不知道仲尼曾经说过“尔爱其羊,吾爱其礼”,但是他可以举手投足之间,无处不是“礼”。

希腊的山从大海拔起,气候干燥,土地贫瘠,简陋的农舍错落在荆棘山路中,老农牵着大耳驴子自橄榄树下走过。他的简单的家,粉墙漆得雪白,墙角一株蔷薇老根盘旋,开出一簇簇绯红的花朵,映在白墙上。老农不见得知道亚里斯多德如何谈论诗学和美学,但是他在刷白了的粉墙边种下一株红蔷薇,显然认为“美”是重要的,一种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环境的做法。他很可能不曾踏入过任何美术馆,但他起居进退之间,无处不是“美”。

在台湾南部乡下,我曾经在一个庙前的荷花池畔坐下。为了不把裙子弄脏,便将报纸垫在下面。一个戴着斗笠的老人家马上递过来自己肩上的毛巾,说,“小姐,那个纸有字,不要坐啦,我的毛巾给你坐。”字,代表知识的价值,斗笠老伯坚持自己对知识的敬重。

对于心中某种“价值”和“臺序”的坚持,在乱世中尤其黑白分明起来。今天我们看见的巴黎雍容美丽一如以往,是因为,占领巴黎的德国指挥官在接到希特勒 “撤退前彻底毁掉巴黎”的命令时,决定抗命不从,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保住一个古城。梁漱溟在日本战机的炮弹在身边轰然炸开时,静坐院落中,继续读书,思索东西文化和教育的问题。两者后果或许不同,抵抗的姿态一致,对“价值”和“臺序”有所坚持。抵抗的力量所源,就是文化。

日子怎么过,就是文化

15岁那年,我们从台湾中部苗栗的农村搬到高雄海边的渔村。第一次进入渔村,惊诧极了:怎么跟农村那么不一样?

如果说农村是宁静的一抹黛绿,那么渔村就是热闹的金粉。原来这世界上有那么多的神,每一位神都有生日,每一个生日都要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地庆祝。渔村的街道突然变

什么是文化 第五篇_什么是中国文化

什么是中国文化?

梁钧平教授

首先让我们给中国式管理的“中国”二字给予明确的定义。“中国式管理”的“中国”二字至少有四种不同的意义。

(1)地理性的意义:中国人包括中国大陆的中国人,包括台湾、香港,甚至新加坡和在其他国家的

华人。由于种种原因,台湾、香港、新加坡和其它海外华人的管理,与大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

管理不同。华人中区域间的差异已开始受到学者的重视,海峡两岸员工价值观的比较就是例子。

(2)种族性的意义:中国包括汉、满、蒙、回、藏、苗、壮等不同的民族,虽然汉族占绝大多数,

但少数民族所分布的范围却占非常高的比例,而且,中国版图广大,地理人文条件不同,我们

很难只用上海人、北京人、陕西人、广东人、四川人、东北人、内蒙人、香港人、台湾人或湖

南人来代表中国人。

(3)文化性的意义:中国人信仰儒家、道家的思想、佛教(藏、蒙、汉人所信仰的又大不相同)、回

教和其它宗教,尤其前三者对汉人有深远的影响。此外,近一百多年来,西方文化又透过种种

方式进入中国,并影响海外的华人。

(4)历史性的意义:在长期的中国历史中,中国境内的民族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融合和变迁;自唐宋

以后,佛教成为中国主流思想的主要成分;清末西方思想的侵入和学习,加上近五十年来,中

国大陆的发展前阶段大规模引进了马列主义和苏联的制度,以及在后阶段的开放政策,大量的

引进外资和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交流,工业化因而更快速的发展,这些都是改变中国历史性

格的因素。由于各地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的不同,台湾、香港、新加坡以及其它地区华人的

价值观和行为也呈现不同的面貌。

“中国”二字有如此多层的意义,因而,每当有人说:“中国文化是儒家的文化”、“中国的企业是家族企业”、“中国人是集体主义者”时,我们必须了解这些都是刻板的印象,有部分的事实,但离现实很远,其中需要控制很多的变量。

现在我们来看看什么是“中国文化”?首先,什么是文化?如何了解一国或一个社会的文化?一般而言,文化可分为三个层次:

(1)基本假设,探讨人不知不觉的部分,认知、感觉、思想,例如关于人的天性、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真理与现实的性质、时间的性质、空间的感觉。

(2)外显的价值观,是可知觉的部分,例如,对错、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守秩序等。

(3)人造物(artifacts),看得见但不易解析的部分,例如,建筑、文字、制度、产品、绘画等。 在研究方法方面,可分为两种:一是心理学家用问卷、测验等直接衡量人的认知结构、价值等;二是人类学家用观察、直接参与、体认、诠释和比较不同的文化。另外哲学家则常透过文献,来探讨、分析古人,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等,是怎么说的。

在这些方面的研究,通常有个毛病,研究者常忽略,不同文化(或国家、社会)间的比较涉及的是集体价值和行为的比较以及文化间的互动关系。传统的研究通常用个人的资料,加总起来以求得集体的价值和行为。大家都知道,不论是最简单的机器或是非常复杂的有机体,一个机组不是个体的总和,它有“不可化约”的复杂性。自行车不是轮子、把手和铁架的加总;如果没有大象的先行存在,瞎子摸到的大柱子、墙壁、水管等的形容加起来并不会构成大象;手、脚、眼睛等五官、身体加起来不会成为一个人。就这个

意义来看,一个社会组织不是一些价值观和一些政策加总起来的,它也像有机体一样有不可化约的复杂性,有一种机制存在才能发挥作用。一些学者于是用隐喻(metaphor)的方法来形容一个组织或文化,例如用美式足球形容美国,用歌剧或时装形容意大利,用交响乐团形容德国,用法国面包形容法国,用日本花园形容日本等等。这种隐喻法就像中国人用鼠、牛、虎、兔等十二生肖,西方人用星座来比喻一个人一样,简化我们对人的了解,但给一个广大的想象空间。

什么是中国文化?首先我们应知道,在传统的思想上,有儒家,道家,佛教(禅)的不同思想。人们在实际行为上,是儒道佛共并,有大人和小人之分,有主文化/俗文化之别。在现代的层次上,现代的层次上,思想是传统和西方合流的;在行为上,人是受年纪(老、中、青)、地区(都市、乡村)、教育、收入、职业的影响。一般而言,人们认为文化表现在人的性格上,因此中国文化的问题就成为中国人的性格是什么。有关中国人的性格的书籍很多,现引述几种以供参考。

史密斯(Smith)认为中国人有以下特色:保全面子、节俭持家、勤劳刻苦、讲究礼貌、漠视时间、漠视精确、易于误解、拐弯抹角、顺而不从、思绪含混、不紧不慢、轻视外族、缺乏公心、因循守旧、随遇而安、顽强生存、能忍且韧、知足长乐、孝悌为先、仁爱之心、缺乏同情、株连守法、相互猜疑、缺乏诚信、多元信仰。

他的结论是:中国人不缺乏智慧,也不缺乏耐心,现实性、快乐,这些方面他们都是杰出的,他们缺乏的是人格和良心。

林语堂认为中国人,老成温厚,遇事忍耐、消极避世、超脱老滑、和平主义、知足长乐、幽默滑稽、因循守旧、有生活智慧、女性化、缺乏科学、无逻辑、凭知觉、有限的想象。

潘光旦认为中国人,易活难死、没有神经、耐性太好、不求精确、勤劳、守节、知足长乐、有私无公、无恻隐之心、言而无信、尔诈我虞、爱脸皮、婉转、客气。这些特性造成民族在社会上、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病象。

最近,在管理上引用最多的,荷兰籍社会心理学者霍夫士德(Gerrt Hofstede)比较了四十几个国家,认为中国人有较高的权力距离、集体主义、逃避风险、女性主义。香港中文大学彭迈克(Michael Bond),收集中国学者的意见,中国文化与下列价值有关:孝(服从、尊敬、赡养父母、尊崇祖先)、勤劳、容忍、随和、谦虚、忠于上级、礼仪、礼尚往来、仁爱(恕、人情)、教育、团结、中庸之道、修养、尊卑有序、正义感、恩威并济、不重竞争、稳重、廉洁、爱国、诚恳、清高、毅力、耐心、俭、报恩报仇、文化优越感、适应环境、谨慎小心、信用、知耻、有礼貌、安分守己、保守、要面子、知己之交、贞节、寡欲、尊重传统、财富。他收集了22个国家的资料,统计分析,这些特色可归纳为四价值面相:整和、儒家动能、仁慈心、道德感。

以上所列的性格,与那些思想家的思想有关,是儒、释、道、法?有那些是“理想高尚的”,那些是“世俗和日常生活的”文化?那些是人类的共同性?那些是相异性?我们无法也无能在此分析和回答。

不过,以上研究的结果离实际我们了解的中国人有一段距离,例如,霍夫士德和彭迈克的五种指标能描绘香港、台湾、新加坡的文化价值观吗?如果稍微对这三地区有了解的人会很快发现:上述文化价值观与现实的感受相差很大。例如,香港人的集体主义并不浓厚,反而有高度的个人主义;香港人虽然非常男性主义,在就业上相当歧视女性,但香港有相当高比例的女经理人员和高级政府官员。

这种调查研究的结果离实际现象很远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研究方法的缺失所造成:

(1)概念上的局限:很多概念有特定文化的意义。正如前述,两文化间概念有的可以相对应,有的

不能相对应但在功能上能相对应。例如,中国人没有强烈的“自我”概念,个人主义是西方的【什么是文化】

观念。个人主义到了中国就成为“个体主义”,所强调的是个人主义的负面,即“自私自利”的一面,而不是“自立自责”的一面。不过,中国人也强调“自立”、“自力更生”等个人主义所

重视的一面。此外,中国人的家族观念强烈影响集体和个人间的关系。纵使概念没问题,个人

主义的高低并不能说明一个社会人际间的复杂性。其他概念亦是如此。

(2)测量的偏误:纵使概念没问题,如何测量呢?前面谈过,价值观是抽象、见不到的。不管学者

用的统计方法多复杂,但垃圾进去,出来的还是垃圾。例如,对“勤俭、坚毅、社会阶级和羞耻心”的重视虽然与儒家有关,但是它们是否表示对“未来”和“长期”的重视?

(3)样本的代表性:从事国际比较时,谁是一国的代表?谁代表中国人、谁代表美国人?霍夫士德

的研究对象是IBM公司的销售人员,虽然他们不一定是各国的代表,但是霍氏坚称至少他们在各个社会的地位应该是一致的。事实是如此吗?1960年代在各国IBM工作的日本人、香港人、马来西亚人、南非共和国人都有相同的社会属性?这是非常令人怀疑的。一般的比较研究常犯的毛病就是这种没有考虑各国国内的差异性。用统计学的语言来说,每个国家像个分配图,每个分配图的形状不一样,有的是常态分配,有的是非常态分配。稍具统计常识的都知道,两种不同分配不能随意比较。就实际的例子来看,美国和日本国内人种和文化的分配就大为不同,虽然日本人有区域上的区别,但是美国人不但有区域上的区别,而在内部人种和文化上有很大的歧异性。日本可说是个同质的社会,美国是个异质的社会,有黑人、白人、拉丁美洲人、亚洲人和其它各色各样的人种。又如,马来西亚可说是个二元的社会(还有少数印度人),马来人和华人两大族群在风俗、习惯和信仰上就有很大的区别,南非联邦也类似,黑人为大多数,白人为少数,虽然最近政治上已有改变,但是白人控制着各行各业。

(4)变迁的研究:大陆、香港、台湾以及其他海外华人组织已经历了百多年来的大变,步入了现代

化的途径。这种变化迫使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在传统、西方和现代问题上,摸索挣扎,企图创造出自己的典范。传统是什么,西方的是什么,现代的是什么,三者又如何冲突、融合和创新?这是目前最受忽视的地方,而且可能是学术上最有兴趣的地方。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的改变,西方文化的冲击,影响了华人的价值观。

考虑了过去的传统和变迁,台湾杨国枢教授研究的结果,中国人的传统性:1、孝顺父母,2、积极心态,3、男权至上,4、宿命主义,5、自我控制等,除了孝顺父母外,已大幅降低,而现代化:1、男女平等,2、进取和乐观,3、民主心态,4、尊重个人感情,5、独立自主等则大幅上升。

总之,中国文化已与过去不同,这种不同自然反映在管理上。

什么是文化 第六篇_文化有什么用?文化的力量是什么?

2012年7月4日 星期 三 新华日报

文化的力量,在于影响人改变人

主讲人: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教授 沈敏特

坛主小传

沈敏特,江苏苏州人。1957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劳动大学及安徽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新闻传播系教授,主授电视文化评论相关课程。著有评论集《春闹集》,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等。

核心提示【什么是文化】

在中国,就是把旧社会的臣民改造成现代公民,这才是文化的真谛,也是文化工作者要做的事情。

以皇权专制主义为中心的等级制是影响历史前进或者倒退的文化基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重建了现代文化的基因,给现代人提出了新的标准。

文化发展变革的途径要从物质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文化层面。

直面世界、直面变异、直面利益、直面自身,是我们民族文化真理有所进展的基本表现。

文化的核心是人的转变

生活当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最熟悉的事情往往是最不了解的事情,比方我说我们是人,大家就肯定说我是人,但是你是什么人,其实并不清楚。我经常讲文化,文化是什么?其实也不清楚。所以,今天我就讲一个大家天天遇到的问题:我们国家正在现代化,要建设现代文化,人也得是现代人。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18816/

推荐访问:文化 何谓文化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