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谚语大全 > 立冬习俗

立冬习俗

时间:2017-12-25   来源:谚语大全   点击:

【www.gbppp.com--谚语大全】

立冬习俗 第一篇_立冬习俗

1. 立冬习俗

◆ 立冬吃饺子

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 ◆ 补 冬

立冬节气的到来,是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人在这个进补的最佳时期,进行食补,为抵御冬天的严寒补充元气。在冬季应少食生冷,尤其不宜过量的补。一般人可以适当食用一些热量较高的食品,特别是北方,可以吃些牛、羊肉,但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吃一些富含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

【立冬进补】

在人们还在享受秋日温情的暖阳时,时间已飞快地来到了11月,立冬飘然而至。立冬,作为冬季的第一节气,于每年的11月8日前后,在民间有立冬补冬之习俗。每逢这天,南北方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补山珍野味,说是只有这样到了寒冷的冬天,才能抵御严寒的侵袭。

●立冬补冬 不可盲目“进补”

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乌鸡、鲫鱼,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这里须要注意的是,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属冬令,西北地区与东南沿海的气候条件迥然有别。

相关谚语

立冬打雷要反春(北方)

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北方)

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北方)

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北方)

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江南)

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北方)

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银,立春后犁铁(指应早翻土)。(客家) 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客家)

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闽南)

立冬补冬,补嘴空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下柿子,立冬吃软枣

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闽南)

立冬南风雨,冬季无凋(干)土(闽南)

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鱼防春旱(闽南)

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赣)

重阳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晴一冬(闽)

立冬小雪紧相连,冬前整地最当先。(江南)

霜降腌白菜。立冬不使牛(北方)

西风响,蟹脚痒,蟹立冬,影无踪(江南)

立冬不吃糕,一死一旮旯“(南方)

立冬有风,立春有雨;冬至有风,夏至有雨(山西)

立冬种豌豆,一斗还一斗(南方)

今冬麦盖三层被,明年枕着馒头睡。(全国)

腊月初八,冻掉下巴。(北方)

养生

立冬以后,天气转寒,如何增强对寒冷的抗御能力?不外乎使体内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其方法与衣食住行无不相关。 调整饮食增加热量是其中的方法之一。寒冷的环境,适当进食高热量食品,能促进糖、脂肪、蛋白质的分解代谢。

冬季饮食调养,宜用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也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避免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碳水化合物、脂肪都是产生热能的营养素,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来自粮食和薯类,谷类食物不能减少,成年人日需400-500克。

冬要温补: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乌鸡、鲫鱼,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立冬即事二首(一)

宋 仇远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立冬即事二首(二)

宋 仇远

奇峰浩荡散茶烟,小雨霏微湿座毡。肯信今年寒信早,老夫布褐未装棉。

立冬习俗 第二篇_立冬3大习俗23条谚语

【立冬习俗】

立冬3大习俗23条谚语

2013年11月07日07:32 新浪健康综合

立冬的由来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入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对“立冬”的理解,我们还不能仅仅停留在冬天开始的意思上。追根溯源,古人对 立冬“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不仅十分宜人,对冬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但是,这时北方冷空气也已具有较强的势力,常频频南侵,有时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

从多年的平均状况看,11月是寒潮出现最多的月份。剧烈的降温,特别是冷暖异常的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健康以及农业生产均有严重的不利影响。注意气象预报,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搞好人体防护和农作物寒害、冻害等的防御,显得十分重要。

立冬三大习俗

【立冬习俗】

吃饺子

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

冬 泳

有意思的是,庆祝立冬的方式现在也有了创新,在哈尔滨,立冬之日,黑龙江省冬泳协会的健儿横渡松花江,以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

补 冬

在人们还在享受秋日温情的暖阳时,时间已飞快地来到了11月,立冬飘然而至。立冬,作为冬季的第一节气,于每年的11月8日前后,立冬节气的到来,是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人在这个进补的最佳时期,进行食补,为抵御冬天的严寒补充元气。每逢这天,南北方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补山珍野味,这样到了寒冷的冬天里,人们才能抵御严寒的侵袭。

在冬季人们应该少食生冷,一般人可以适当食用一些热量较高的食品,特别是北方,可以吃些牛、羊肉,但同时也要注意不宜过量的补,要多吃新鲜蔬菜和富含维生素、易于消化的食物。简言之,冬至时,在民间有补冬的习俗,而在实际生活中,立冬日应该注意调养身体的方式和方法。

立冬23条谚语

立冬打雷要反春(北方)

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北方)

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北方)

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江南)

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北方)

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银,立春后犁铁(指应早翻土)。(客家) 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客家)

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闽南)

立冬补冬,补嘴空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下柿子,立冬吃软枣 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闽南)

立冬南风雨,冬季无凋(干)土(闽南)

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鱼防春旱(闽南)

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赣)

重阳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晴一冬(闽)

立冬小雪紧相连,冬前整地最当先。(江南)

霜降腌白菜。立冬不使牛(北方)

西风响,蟹脚痒,蟹立冬,影无踪(江南) 立冬不吃糕,一死一旮旯 (南方)

立冬有风,立春有雨;冬至有风,夏至有雨(山西) 立冬种豌豆,一斗还一斗(南方)

今冬麦盖三层被,明年枕着馒头睡。(全国) 腊月初八,冻掉下巴。(北方)

立冬习俗 第三篇_民俗文化资料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民俗与民俗学

一 、 什么是民俗、民俗学

民俗(Folklore),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由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学(Folkloristics) ,对历史与当代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事象进行调查、整理和研究,阐述其本质结构、特点与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之规律的一门人文科学。

民俗学1846年创立于英国.早期的含意是指关于民众知识或智慧的科学. William Thoms 以“folk”(民众、民间)和“lore‘’(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Folklore" .

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

1.文化遗留物说

2.精神文化说

3.民间文学说

4.传统文化说。

民俗事象纷繁复杂.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物质民俗 ①居住;②服饰;③饮食;④生产;⑤交通、通讯;⑥交易

2、社会民俗 ①家族、亲族;②村落;③各种社会职业集团;④人生礼仪式(生、葬、婚);⑤岁时习俗

3、语言民俗 ①神话、传说、故事;②歌谣、叙事诗;③谚语、谜语;④民间艺术

4、精神民俗 ①巫术;②宗教;③信仰;④禁忌;⑤道德、礼仪;⑥民间游戏

二 、 民俗学的内容与作用

1.民俗学的内容

 民俗学原理

 民俗史

 民俗志

 民俗学史

 资料学

 民俗学方法论——“田野作业”或“采风调查”是学科研究的根据和基础,比较法和结

构分析法也是常用的方法。

其它研究方法:人类学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结构分析方法等。

 我们主要了解中国汉民族丰富多彩的的民俗事象及其文化内涵

第二节 民俗的基本特征与社会功能

一.民俗的基本特征

 民俗的集体性与地域性

 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

 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 民俗的类型性

 民俗的规范性

二. 民俗的社会功能

 教化功能

 规范功能

 维系功能

 调节功能

第三节 中国民俗的起源与发展

一.史前民俗

史前民俗,指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以前的民俗,即原始社会的民俗。 史前时期没有国家政权,在氏族生活中,一切按传统习俗办事。因此, 民俗是原始社会生活的唯一规范,这是史前民俗的显著特点。

二.古代民俗

古代民俗,指从夏王朝建立到鸦片战争之前这段期间的民俗。它可以大略分为两个阶段,汉末以前为一阶段,这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的形成期,也是中国古代民俗系统的形成期。汉代以后为一阶段,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民俗的发展与繁荣期。

三.近现代民俗

近现代民俗,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民俗。在短短的一个半世纪中,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中国近现代民俗也发生着很大变化,一些不适应现代生活的封建民俗,如缠足、男人蓄辫、长袍马褂等逐渐消亡;同时,在现代文明影响下,一些西方民俗传人中国,与中国固有的民俗体系发生着交流与融合,以适应新的社会生活的需要。人民又不断地创造出一些既适合我国情况,又满足现代生活的新民俗来。

第二讲 物质生产的民俗

第一节 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和特征

一、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

 物质生产民俗 ——

由广大民众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从事物质生产、商品交换等活动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事象,包括农业生产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 商业与交通民俗等。

二、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

地域性 —— 物质生产民俗的形成离不开自然环境条件。“北麦南稻山猎水渔”。

季节性 —— 物质生产民俗的形成受时令节气的制约。 “春播,夏长,秋收,冬藏”。 功能性 —— 物质生产民俗首先(或主要)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

科学性 —— 物质生产民俗是生产实践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第二节 农业生产民俗

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民俗的特点:

 物质生产民俗中,农业生产民俗居于中心地位;

 具有东方农业文化特色;

 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 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

一、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

 二十四节气——

 亦称“二十四气”,我国民间传统节令。是根据地球在天球(古人观察日月星辰,为

了方便假想的一个天体空间)的“黄道” 中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所处的位置变化和地面气候、物候演变次序, 把一年平均地划分出二十四等分——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360度,以春分时为0度,清明时为15度,以后每隔15度为一个节气,其日期在阳历中是基本固定的。

自小寒至谷雨,八个节气,每节气三候,计二十四候,每候应一 “花信风”。

二、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

· 观天象测天气(阴晴雨雪旱涝)

年前立春过年暖,过年立春二月寒。

立春节日露,秋来水满路。

立春落雨到清明,一日落雨一日晴。

夏至有雨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雨落小暑头,干死黄秧渴死牛。

小暑起西北,鲤鱼飞上屋。

 观天象测生产

雨水前后,植树插柳。

春分一到昼夜平,耕田保墒要先行。

小满前后,种瓜点豆。

芒种芒种忙忙种,芒种一过白白种。

 观天象测收成

正月十五雪打灯,一个谷穗打半斤。

惊蛰种麦堆满仓,清明种麦一把糠。

春分前后怕春霜,一见春霜麦苗伤。

立冬若遇西北风,定主来年五谷丰。

三、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

 棉区棉农在元宵节看灯芯,盼棉花丰收;南方用水占年成好坏;

 广东除夕把盐米放在灶上,用碗盖起来,看米的聚散,占卜丰歉;

 陕西农民在冬至向巴山看雪占验来岁年景;

 广济(今武穴市)一带农村除观天象兆年成外,又以物象取兆,除夕零时以后如果

狗先叫,兆丰年,猫叫则兆荒年。等等。

四、农业禁忌习俗

 过年是祭祀活动最集中最频繁,因而过年期间大都

有禁忌生产劳动的习俗规约。据说此间耕作会冲犯神灵,主一年百事不顺;或遭遇天灾、虫害、荒年。

 逢五不耕田: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忌下田耕作。逢五耕作,俗谓之破五,破则

不吉。

 正月初一不能睡觉,否则要倒田塍;二月一日忌鸟雀;立秋农家禁止家人在田间行

走,否则秋收减产;七月二十日,棉花生日忌雨;安陆农民正月禁青苗;林木禁忌(枝江、蒲圻、远安)等等。

五、农业祭祀习俗

 打春牛与迎句芒神

据说自西周时期兴起。《礼记·月令》记载,先秦时期,每逢孟春之月,天子就要率领三公九卿到郊外迎春。后来,这成了官民共同遵守的礼俗,历代最高统治者都照行不误,每年春季“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县府的开耕仪式由县官主持,乡村的春耕仪式由民间组织主持。历代沿袭,唐宋尤盛,至今已有3000多年。这种习俗,一般以四人抬泥塑春牛为象征,由春官执鞭,有规劝农事、策励春耕的含义,也是喜庆新春、聚会联欢的形式。

 祭社神——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社”

 祭土地神

 敬果树

 敬五谷神

 敬龙神

【立冬习俗】

 敬牛王神

六、农业娱乐风习

这种民俗文化,有的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进行的;有的是在丰收以后庆节时表演;有的在元宵等节日文娱活动中,或歌或舞,丰富多彩。像四川天全县上元节制作的“祈谷灯”、“白果灯”,点燃通宵达旦。台下各由两人抬神像,来祈求当年五谷丰登。又如,农民制作的“九曲莲灯”,插竹一亩见方,由巫师在里面跳舞祈年,叫“踹灯神”。

七.农业生产过程习俗

 击鼓催春--荆州农村腊月初八

 关冬水与烧生田--竹山水田;宜昌山地。

 早春备耕--修整犁、耙、耖和缆索;给小麦、油菜、豌豆追肥。

 烧荒与烧火粪;沤土肥与粪基土;积粪肥、积绿 肥等。

 浸种播种——鄂州农村,缸面放镰刀等,催芽与下谷种时不得饮酒。

 开秧门——荆州、浠水、蒲圻等农村。

第三讲 物质生活民俗

 物质生活民俗——

 由广大民众在一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有关饮食、服饰、居

住、建筑及器用等日常生活方面的文化事象。

孔子在《礼记·礼运》里讲——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中国饮食发展演变——四个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现有的粮食品种(除若干外来品种外)都已经具备,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被人统称为“五谷”,这些农作物品种主要包括稷、黍(shǔ)、麦、菽(shū)、稻等。

【立冬习俗】

 先秦时期的菜肴烹调方法大致可分为七类 :

1、炙(zhì)——烧烤。 2、醢(hǎi)——肉酱。

3、羹藿(huò)——浓汁。 4、脍(kuài)——切丝法。

5、脯(pú)腊——干肉。6、菹(zū)齑(jī)——腌菜。

7、鲊(Zǎ)——鱼酱。

 豆腐的诞生,是我国东汉时期饮食业的又一重大发明。它在中国乃至世界饮食文化

史上,都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中国也成为世界各国豆腐文化的发源地。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众的饮食以蔬谷为主,优质蛋白非常缺乏,而豆腐及豆制品则弥补了这一不足。

 植物油的问世,大约始于西汉。

一、日常食俗

1、主食

南方--水稻(稻米分粳米、籼米和糯米);

北方--麦稷 ;加上小米、玉米、高粱、豆类等。

 稻米一般做成饭、粥、糕及其它制品。

 麦子一般制成面粉后做馒头、面条、烙饼。

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生活方式不同,对主食的加工制作也就不同。

 南方--米饭为主食,用米制成糕饼、汤圆、米粉米粑等。

 北方--馒头、包子、饺子、面条、饼子等。

 青藏高原--青稞面﹢豌豆面=“糌粑”,拌酥油茶食用。

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多喜食糯米。

2、副食

主要是蔬菜、肉类、奶类和饮料等,其制作方法也因地面异。

3、酒类

 商代酒为统治者常用(甜米酒);

 周代酿酒工艺成熟,有专管造酒的官员酒正、浆人、大酋;

 张骞出使西域带回葡萄和葡萄酒的酿制技术,汉代制定酒类专卖政策“初榷酒酤”;  魏晋南北朝北方大曲和南方小曲出现;

 唐代酒都冠以“春”的雅号,太宗时宫中酿成葡萄酒;

 南宋出现蒸馏酒,即烧酒、白酒,迄今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

二、节日食俗

除夕----“团圆饭”。莱肴十分丰富,一般要做十二道菜,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

立冬习俗 第四篇_行嫁月

行嫁月

所谓行嫁月,是指按属相确定的女子出嫁最佳月份,以农历月份变成的歌谣曰:

正、七迎鸡兔(指正月和七月是属鸡和属兔女子的行嫁月,以下类推),

二、八虎和猴,

三、九蛇与猪,【立冬习俗】

四、十唯龙狗,

五、十一牛羊欢,

六、腊鼠马游。

行嫁月,也叫大利月和小利月,一年之中有两个大利月,两个小利月,其余都是不利月。娶亲一般都选大利月,实在没办法才选小利月。选择大小利月,均以女方属相为准。 女方行嫁大利月为:

正七迎鸡免,二八虎和猴,三九蛇与猪,四十龙和狗,牛羊五十一,鼠马六十二。即正月和七月是属鸡和属兔的姑娘出嫁的大利月,余者依次类推。

女命行嫁小利月为:

鼠马正七月,蛇猪在二八,三九虎与猴,四十牛羊佳,龙狗五十一,鸡负早六陪. 即正月和七月是属马的姑娘出嫁的小利月,余者依次类推。确定了结婚大小利月,还要选择吉日良辰,要选择黄道吉日,忌黑煞日。

古代历法认为,黄道日子是吉日,做事相宜。黑道日子是凶日,做事不利。

如每年的“四离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春分、、夏至、的前一天);“”(每月初五,十四,二十三日);“暗九日”(每月的十八、二十七日);“杨公忌”(指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和二十九,八月二十七,九月二十五,十月二十三,十一月二十一,十二月十九,据说这十三个日子是宋朝名将杨继业出兵不利之日)。

婚期必须选定在女方“行嫁月”,男女两家团协商,请人择定吉日,向女家正式送娶帖。有了良辰吉日,才能迎娶 , 1【立冬习俗】

日期一旦定准,不得更改,俗称“错一错,死婆婆”。

这些所谓“礼仪”是愚昧无知、盲目迷信的体现。婚礼中这些传统而迷信的习俗,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本不应该存在。农村许多事实说明,按此理论行事的,也有婚姻破裂者;女子出嫁不论什么行嫁月、不避什么忌日的,结婚后生活美满、白头到老的很多,关键是男女双方志向一致 ,情趣相近、互敬互爱、同心协力地去艰苦创业,婚姻好坏与行嫁月、忌日没什么内在联系,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现在很多地方还延续这种风俗,但是渐渐远离了迷信,是一种中国人传统,旧俗。

拟选2013年

12月8 日 农历十一月初六

12月20日 农历十一月十八

12月21日 农历十一月十九

2014年1月2日 腊月初二

2

立冬习俗 第五篇_2016关于立冬的习俗介绍

迎冬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过去是个农立冬耕社会,劳动了一年,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顺便犒赏一家人的辛苦。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后世大体相同。《吕氏春秋.盂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高诱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边社稷者,赏其子孙;有孤寡者,矜恤之。”晋崔豹《古今注》:“汉文帝以立冬日赐宫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袄子。”又“大帽子本岩叟野服,魏文帝诏百官常以立冬日贵贱通戴,谓之温帽。”

贺冬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

有些地方庆祝立冬的方式也有了创新,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就曾用冬泳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冬泳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是冬季人们喜爱的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食俗

立冬则有吃水饺的风俗。立冬时,包饺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异,还要蘸醋加烂蒜吃,才算别有一番滋味。立冬为什么吃饺子?因我国以农立国,很重视二十四节气,“节”者,草木新的生长点也。秋收冬藏,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所以《礼记》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说法。冬至,中国古有“冬至节”的风俗。

立冬的其他习俗 1、补冬

立冬节气的到来,是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

人在这个进补的最佳时期,进行食补,为抵御冬天的严寒补充元气。在冬季应少食生冷,尤其不宜过量的补。一般人可以适当食用一些热量较高的食品,特别是北方,可以吃些牛、羊肉,但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吃一些富含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

2、冬泳

有意思的是,庆祝立冬的方式现在也有了创新,在哈尔滨,立冬之日,黑龙江省冬泳协会的健儿横渡松花江,以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

3、烧香

满族有烧香的习俗。立冬,秋粮一入库,这个季节便是满族八旗和汉军八旗人家烧香祭祖的活跃季节。汉八旗的祭祀称“烧旗香跳虎神”,满八旗称“烧荤香”。“烧荤香”5—7天,在操办祭祖烧香的头三天,全家人一连十天吃斋,不吃荤腥。

4、喝羊肉汤

在山东滕州,立冬时节,有喝羊肉汤的习俗。在寒冷的天气,喝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绝对是一种享受。而且,羊肉中还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质以及丰富的热量,御寒效果极佳。

5、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建议不要吃狗肉~狗狗是人类最好的伙伴)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6、吃赤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7、冬泳

有意思的是,庆祝立冬的方式现在也有了创新,在哈尔滨,立冬之日,黑龙江省冬泳协会的健儿横渡松花江,以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

立冬习俗 第六篇_2016立冬节气各地习俗介绍

立冬各地习俗

立冬,我国有“迎冬”“补冬”习俗。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开始。立冬南方北方各有不同的习俗。

北京立冬吃饺子

老北京人说:“立冬补冬,不补嘴空。”立冬的规矩是吃水饺,有“北吃饺子南吃鸭”之说,因为水饺外形似耳朵,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所谓“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但这是玩笑的说法,只在民间流行,按规矩,立冬这天应吃“倭瓜”馅的饺子。

南京立冬吃生葱

南京有句谚语,“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别注意吃生葱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湿寒,减少疾病的发生。按老人的讲法,葱性温味辛,能发散让人出汗,使体内郁滞不通的阳气随着汗液排出,阳气运行便通畅了,病邪也就随汗被驱除了。南京人还常把“立冬嗖嗖疾病盘,大葱再辣嘴中盘”这句老话挂在嘴边,为了入冬后的健康,南京人此时也学着北方人吃起了生葱。

台湾立冬吃羊肉

在宝岛台湾,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羊肉性温热,常吃容易上火,中医讲究“热则寒之”的食疗方法。因此,吃羊肉时要搭配凉性和甘平性的蔬菜,能起到清凉、解毒、去火的作用。凉性蔬菜一般有冬瓜、丝瓜、油菜、菠菜、白菜、金针菇、蘑菇、莲藕、茭白、笋、菜心等;而红薯、土豆、香菇等是甘平性的蔬菜。

福建潮汕立冬吃甘蔗、炒香饭

在福建、潮汕,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饭。甘蔗能成为“补冬”的食物之一,是因为民间素来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上火,这个时候“食蔗”既可以保护牙齿,还可以起到滋补的功效。

立冬习俗 第七篇_2016冬至节气各地习俗介绍

冬至(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进九之始。古人认为到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日。因此值得庆贺。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但民间并不以冬至为节,不过有些应时应景的活动。

南方人在在北京客居旅游的,亦有设筵祭祀祖先的。同时也邀请同僚或挚友在一起聚餐、餐饮。燕俗则不重冬祭。老北京人向无此举。

冬至之日,京师各大道观有盛大法会。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故民间有吃锟饨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实际上“湿饨”与“混沌”谐音,故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民间还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体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笔划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此外,还有采用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称作“雅图”,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记载:“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图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划,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然而,不管哪种九九消寒图,在消磨时日、娱乐身心的同时,也简单记录了气象变化。据说有经验的老人,还能根据九九消寒图,推测出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丰歉情况。

生活习俗 冬至团

亦称“冬至丸”。汉族冬至节食品。流行于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阳历12月2日前后(磨糯米粉,用糖、肉、菜、果、豇豆、萝卜丝等作馅,包成团,称作“冬至团”,并馈赠亲友。也有在早餐全家聚食的,取团圆的意思。

苏州人过冬至——吃馄饨忆西施

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吴国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单”更是考究,延续着渊远的吴地风情,形成了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独特意义。

在古城苏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内,冬酿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酿造一次的冬酿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苏州自古有句俗话,冬至不喝冬酿酒是要冻一夜的。

“老苏州”们回到家,桌上摆好的“圆夜饭”不仅丰盛更是有“意思”,无论是冷盆热炒还是鱼肉牲禽,都换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宝”(蛋饺)、“团圆”(肉圆)、“鸡”(扑扑腾),“金链条”(粉条)、“如意菜”(黄豆芽)、“吃有余”(鱼)等,形色相似,处处渗透着姑苏传统节庆的喜气和寓意。

自古太湖地区盛产稻米,用糯米粉制成各种糕团更是当地颇具特色和最常见的点心。圆圆的冬至团更是席间的必备点心,据说在苏州,一月元宵,二月二撑腰糕,三月青团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馅团子,六月二十四谢灶团,七月豇豆糕,八月糍团,九月初九重阳糕,十月萝卜团,十一月冬至团,十二月桂花猪油糖年糕,吃完十二道点心,新一年又来临。

据说,苏州人冬至还有吃馄饨的习俗。相传吴越春秋一宴上,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畚箕式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道:“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苏州人便把它定为冬至节的应景美食。

“冬至进补,春天打虎”,是广泛流传于吴地的民间俗语。苏州人从冬至这天起也开始启动大进补,也形成了秋后食羊肉的最高峰。驰名中外的吴中藏书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一下子兴旺了不少。一家小型藏书羊肉店的老板透露,冬至里他的羊肉店可卖出八只羊,对食者而言,无论是烧、焖、炖、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补身体,实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宁夏:冬至吃“头脑”

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老百姓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叫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

五更天当家的早早地忙活起来,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净、熬汤,熬好后将蘑菇捞出;羊肉丁下锅烹炒,水汽炒干后放姜、葱、蒜、辣椒面翻炒,入味后将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后用醋一腌(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调和面、精盐、酱油;肉烂以后放木耳、金针(黄花菜)略炒,将清好的蘑菇汤加入,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就做好一锅羊肉粉汤了。这锅汤红有辣椒,黄有黄花菜,绿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块、粉条,黑有蘑菇、木耳,红黄绿白黑五色俱全,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冬至,老百姓叫鬼节,粉汤饺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近邻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饺子,就买吊炉三尖饼子、茴香饼子泡着粉汤吃。羊肉粉汤黄萝卜馅饺子,对银川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饭食,外地人一吃却赞不绝口。在外地很少见这样香辣可口的饺子,这也算是银川的一种特色风味小吃吧。

福建:“冬至暝”搓丸

“冬至霜,月娘光;柏叶红,丸子捧。”这是冬至一首儿歌。

《八闽通志·兴化府风俗·冬至》载:“前期糯米为丸,是日早熟,而荐之于祖考。”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冬至前一夜,莆俗叫“冬至暝”。这天傍晚,家家厅堂上红烛通明,灯光如昼,寓意事业辉煌。桌上以红柑为“果岳”(即是把红柑堆叠成小山岳状,故名)。红柑的最顶层插上“三春”(即民间剪纸者用红纸剪成福禄寿的纸花)一支,用红纸条封腰的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04714/

推荐访问:
推荐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