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课外知识 > 关于阅读的课题研究报告

关于阅读的课题研究报告

时间:2017-05-08   来源:课外知识   点击:

【www.gbppp.com--课外知识】

关于阅读的课题研究报告(一):阅读课题开题报告

《改善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促进阅读能力形成的研究》

开题报告

民乐县红石湾小学 周 凌

2012年,我校开始实施打造“书香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在“书香校园”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许多有关学生阅读的问题困惑着我们——开展小学生阅读活动的意义是什么?怎样有效开展阅读?小学生的阅读心理是怎样的?阅读在少年儿童的成长中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等,为此,我们成立了专题攻关组,负责学生阅读方面的专题研究。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积累中,我们于2013年4月,根据甘肃省十二五科研课题项目要求,申报科研课题。2013年9月9日,张掖市教育局将《改善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促进阅读能力形成的研究》确立为市级科研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

(一)阅读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并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不仅对扩大学生知识、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提高读写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对发展思维、陶冶情操、促进志向的行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新教育的发起人朱永新教授在《阅读与中国教育改造》的演讲中呼吁“真正的阅读要从儿童开始”。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呼吁,政协委员提出设立

“阅读节”的提案,都在强调阅读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

(二)有效改善小学生阅读现状的迫切要求。

经我们初步的调查,现在小学生普遍存在如下阅读方面的问题:

1.小学生阅读兴趣不高,没有养成自发读课外书的习惯,阅读活动很被动;

2.小学生普遍缺乏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的目标不明确,没有走出读书时为了考试的误区;

3.小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爱好进行经典性阅读和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关的阅读;

4.大部分小学生阅读量不能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最基本要求,因此,阅读质量不高,不利于阅读能力的形成。

5.新课程背景下构建“大语文观”的理想阅读氛围形成面临诸多困难。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建“书香校园”的需要。

二、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一)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阅读”的概念。认知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即读者以视觉感知书面语言的方式去领会和把握文章的内容实质和表达形式的思维过程。现代研究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

体验的重要途径。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前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创立的“结构图表阅读教学法”,打破传统教法的程式框框,一扫课堂沉闷空气,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正确地把握教学内容。澳大利亚的桑德斯的阅读讨论教学法认为,对阅读的控制权应该留给孩子们,允许孩子们自由地阅读讨论,老师作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新西兰的共同阅读欣赏教学法等,分别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这些阅读理念对青少年的学习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近代,我国产生了许多富有创新意义的阅读教学理论。梁启超实用主义的阅读理论;蔡元培反对“注入式”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崭新的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开启了中国教育的新局面。叶圣陶关于“养成读书习惯”的精辟论述,对我国现代语文教学影响至深;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大师吕淑湘先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更是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来认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魏书生、钱梦龙、于漪、颜振遥等语文教学方面的专家所创造的风格独特的阅读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深受“应试教育”之苦的中国教育,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深刻反思,产生了许多崭新的阅读理论。被誉为“新教育’理念发起人的朱永新教授在《阅读改

变我们的一切》的演讲中,明确提出了“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的全新观点,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外阅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又使得课外阅读处在“欲进不能,欲罢不忍”的尴尬境地,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面临严峻的挑战。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 有人把我们所处的时代叫做“信息时代”。如何获取信息呢?阅读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据有人不完全统计,当今社会需要的各种信息约有80%以上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图书文献。这充分说明阅读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朱永新认为,“阅读最大的意义和价值就是改变,通过阅读能够改变我们的一切。”时代的发展呼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课外阅读,许多世界范围的教育成功经验更是证明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性。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实施“改善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探索与研究”课题,有利于丰富和发展课外阅读的理论,有利于学校形成重视阅读,轻松阅读的良好阅读氛围,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2.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展开研究,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改善,是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创建书香校园的必然过程。让

小学生喜欢阅读,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取知识,在阅读中领悟真理,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是时代的需要,是人的发展的需要。因此,开展该项课题研究具有实践与理论的双重价值。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一)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1.课题了解小学生阅读现状,了解小学生的阅读愿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面临的问题与深层次的探索和思考,改善现实条件下课外阅读面临的困境,使学校在新课程背景下,科学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引领学生快乐阅读,健康成长。课题拟以本校200余名不同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定期调查、发放调查问卷、师生座谈、开展读书交流与读书竞赛等活动方式,调查研究小学生的阅读现状,包括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能力,教师的阅读指导策略、学校关于课外阅读的激励机制等,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研究,完善个人、班级、学校阅读机制,消除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不利因素,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理想的空间,开拓和挖掘有利于开展阅读活动的所有因素,提高小学生阅读效率。课题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从理论层面深入探索和研究,总结出有效开展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基本范式,最终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成果,丰富小学语文教学“大语文观”理论。

关于阅读的课题研究报告(二):《关于研究的再研究》课题报告

《关于研究的再研究》课题报告

小组成员:潘晶文08300320019

叶婵倩08300320020

我们此次做的这个《关于研究的再研究》课题,是经过了陈老师对于选题的认可,花了两周多的时间,完成了发放问卷、数据整理、采访调查和资料查阅的研究过程的。下面我们将从此次研究的不同方面对这个课题进行小结。

【关于阅读的课题研究报告】

一. 课题设想与目的

最初对于这个课题选题的产生是源于对我们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到底看法如何的一种好奇。“研究性学习”是时下推广和发展素质教育应允而生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模式,教育部门和学校都对此抱着重视的态度,在学生中的影响也比较广泛。那么,研究性学习到底在课堂上,在学生中的推广如何,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到底抱着怎样的态度,我们究竟能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获得什么,当下研究性学习还存在着哪些不足之处,这些都是我们想通过这次课题研究,急切想知晓的答案。同时,我们把调查的主要对象锁定在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因为刚进入大学,对于这方面的问题可能困惑比较多,另外也采访到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和老师,询问他们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看法。

【关于阅读的课题研究报告】

二.

研究性学习的由来与内涵

1999年初,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首次正式提出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以来,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2000年1月31日,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新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核心是研究性学习。2001年4月11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指南》,并于同年秋季在黑龙江、辽宁、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青海等七个省的高一年级进行试点。随着实验工作的进行及在全国范围内的展开,研究性学习这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正日益受到重视。

近几年来,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其基本指导思想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因而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而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出发点就在于从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那么,到底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教育部印发的《课程计划》和《实施指南》中给出较为模糊的定义:“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共识:(1)学习目的为了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2)学习方式基本上是"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3)一般从社会、学科和学生三个角度来确定专题;(4)师生关系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

习。

三. 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

我们在课题研究的开展过程中,设计了一份关于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尤其是做课题的看法的问卷,并在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同济大学三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大一、大二学生,总计100份。通过对于问卷的数据统计,我们得到了不少大家的反馈信息。(问卷附在报告最后)

首先,大家基本上都尝试过课题研究这样的一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并且完成一项课题的时间基本控制在半个月到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当然一些大的课题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其次,对于信息获取的途径和对于多人共同完成课题时做组长的看法,大家普遍都会从书籍、网络、实访、老师和专家以及问卷调查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其中书籍和网络是最主要的两种渠道。对于一个团队中对组长和组员的看法,大多数人还是倾向于不要设定组长,大家都平等的当组员比较好。而其他选项,比如“当组长可以比较有指挥权”、“当组长基本都是组长在做”等等也有不少同学赞同。

接着,当被问到关于对研究性学习的看法,“从做课题这种研究方式中获得的与付出的精力、时间相比是否等价”时,大家的意见比较集中在“基本有收获,愿意付出”和“没想法,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两个选项上,当然前者的比例还要大些。与传统的课堂学习相比,大部分同学认为通过研究性学习,对于所学的知识“更有深度,印象更深刻了”,然而我们也发现,有相当大比例的同学认为,研究性学习“用处不大,形式主义”,这点还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当被问到“对于如今研究性学习日益流行的看法”时,部分同学的观点相对消极,认为是“形式主义”和“拷贝了外国的模式”,但是还是有不少同学认为研究性学习将是未来教育的大势所趋,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模式。

最后,我们想了解一下同学中间对于现在研究性学习所存在的不足的看法。从反馈来看,复旦的同学主要选择了“缺乏指导”“只是应付”和“想不出有价值的研究方向”;财大的同学主要选择了“缺乏知道”“资源获取不易”和“想不出有价值的研究方向”;而同济的同学比较偏向“只是应付”和“想不出有价值的研究方向”。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学生眼中,我们的研究性学习还有哪些地方亟待改进。

另外,不少同学也写了一些对于研究性学习的他们自己的看法。以下是同学中间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的摘录:

研究性学习对于从传统课堂中走出来的学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是一个自主性学习的开始与检验,也可以说为了日后的工作与管理打下基础。但目前大学内至少在复旦功利性学习或者传统学习盖住了研究性学习的力量。中国学生在自主性学术研究方面的氛围、热情仍欠缺。

研究的东西一定要有价值,有实际意义,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实践能力。需要创造更好的氛围和激励学生自主研究的机制,主要是学生有热情和时间,以及适当的老师指导。

感觉大多数同学把研究性学习当成一种任务,这样的心态阻碍了自由的思想交流,也是课题成果不那么能反映我们真实的想法。研究性学习更多的流于形式,不少人只为混个记录而已,缺乏专业指导。学校应更重视这方面的投入与培养,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这些基本方面

都要做出改革。

研究学习的方式、途径还是以查找纸质资料或网上评论为主。如果有条件让学生真正到社会中去获得第一手资料就更好了。数据真实性、科学性有待考究。需要严防作假。

在复旦可以参加的研究性学习还是很多的,但是感觉还是课题不太合适,而且欠缺交叉学科的人才共同参加的研究性学习较少,而且联系合适的导师也很困难。理科做课题(专业方向)由于条件限制机会较少。总之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好的,但真正在中国发扬好他还任重而道远。

研究性学习有时候太流于形式、太局限,应该引导学生更关注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等的思考。如果有优秀的选题、足够的时间、清晰地思路,做研究性学习对掌握所学还是很有帮助的,而且可以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研究之前先有必要的理论思考带有目的性和创新性去做研究;研究的东西要有一定的价值,所以先把基础东西学好,掌握一定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在做。目前进行的研究性学习能从中学习到的方法不多不够创新,研究性学习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不大,大多数人没有能把研究性学习当成是课堂学习的拓展。

四. 老师及高年级同学对研究性学习的意见

除了对大一、大二的学生进行了一番问卷调查,我们在课余还有幸找到了陈金华老师和张济琳老师作了简短的采访,同时也通过网络询问了一部分高年级同学对研究性学习的看法。

首先,研究性学习在我校的开展还是相当广泛的,这和我校被教育部指定着重向研究性大学发展不无关系。这从我校近年来本科生招生人数逐年下降,但研究生人数上升可以看出。我们鼓励学生们做课题,有所创新。

其次,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提倡走向社会,比如去托儿所、民工学校、养老所等地方进行调查研究。我们不定期请各地名人进行讲座,提倡“走出去,请进来”,让同学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同时,为了培养同学们演讲、口才、个人能力等等,我们也开展了如辩论赛、讨论课等的形式。

针对学生提出的希望老师进行更多指导的问题上,老师能把握的主要是在选题方面。选题要求有创新,别人做过的再做意义不大。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学会去发现问题。而研究一旦进行,同学所做的其实差别不大,主要集中在分析、调查、统计、文字稿这些方面。所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开端,选题是十分重要的。另外,老师一般希望学生还是能够独立的完成课题研究,这既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也是研究的宗旨所在。因为一个老师下面的学生课题数量多,老师客观上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可以去跟踪调查。当然,老师也十分乐意解答同学的疑问,若有问题可以和老师约好时间进行讨论。助教其实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指导,但是由于他们本身事情也比较繁忙,所以不能腾出很多的时间。同学们应该更积极主动的去寻找老师,主动交流,这样会对自己帮助很大。

对于同学们普遍比较敏感的这些研究性学习与最后成绩挂钩的问题,老师们指出,课题研究完全是同学们自愿报名的,而非强制性的。它作为平时考核的一部分,是考核方式

改革的一项措施,主要是为评定多提供一些参考资料,最后能给予学生一个更客观更完整的评价。而且,把课题研究纳入最终考评,也是一种激励措施,希望同学能够更积极的参与到自主学习的行列中来。

老师还指出,研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理论功底,对于我们现在这个阶段,广泛的阅读文献、阅读资料是掌握一定理论的主要途径,我们必须要注重培养理论兴趣和这方面的素养。理论应用于现实问题,这样的研究学习的成效才会比较大。

对于当下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在老师看来主要是建设上还不够健全的问题。比如,学科规划上还应该更加细致,如何用好网络这个平台还需要不断摸索前进。作为一个整体性的问题,要真正把研究性学习推广,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

而采访了一些高年级学生,他们的想法主要是认为研究性学习能让一个学生更加深入的去理解这个学科的内在网络,通过“研究”可以了解到更多在课堂上学不到或者在平时会不经意被自己忽视的一些知识、趣闻或是和本学科相关的领域或其他学科。在他们看来,对于我们低年级学生,限于自身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的限制,应该更多的是把精力放在参与和体验“研究”这个过程上,通过带教老师或是高年级学生的指导,明白这个过程是怎样的,了解其中的方法。而可能遇到的最大问题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急于出成果的、得到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成绩的急躁心理,这就会导致偏差。

五. 对研究性学习的问题概括与展望

通过以上此次调查的结果来看,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主要还是在制度建立不够完善,学生忙于应付,不知道该以什么方式做好研究,缺乏指导。就目前来看,评价体系始终还是以结果为重,一方面结果相比于过程更容易有评判标准,另一方面,确实分配不出更多的精力在传统教学之外,为研究性学习提供更多的有效指导。而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得学生很大程度上对研究性学习提不起兴趣,对此抱着比较消极的态度。

当然,从同学们的反馈中也可以看出,大家对研究性学习的初衷都抱着肯定、支持的态度。大家都渴望能实践一种创新的、有别于传统课堂的学习模式,跳出固有的接受型学习,转变为开放的、自主的学习。所以,我想大家的积极献策如果能得到相应的改进,研究性学习一定会在学生中间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

在此,我想提出两点建议。1.加快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制度建设和资源建立。只有制度完善了,运行起来才能有保障。也只有资源丰富了,学生在面对研究时才不会无所适从。

2.课程理念的回归。研究性学习是过程取向的,而不是结果取向的。所以,应该把体验作为实施的目标。如果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能够获得预期的、系统的体验,那么,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实施目标。

六. 一点感想

通过这次课题研究,我们其实收获很大。我们不仅在研究性学习问题上了解到了学生和老师的意见,同时锻炼了自己做下整个流程的能力。一边做课题,一边思考做课题,我发现,其实,研究性学习既是学术的,又是能力的。在我们看来,它其实是很好的实践方式,相比与传统的输入性教学,我们更积极主动,更能够把自己的想法实践开来,有了更大的空间。

由衷的希望研究性学习能够在中国的学校中间推广,迈出它坚实的发展之路,让学生能学有所乐,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透视我国研究性学习--由学生的反馈引起的思考》李云淑

2. 《我国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综述》钱旭升

附:问卷

《关于研究的再研究》调查问卷

同学:您好!

我们是复旦学院的大一学生。现希望向您进行一个简短的关于大学生对做课题研究看法的问卷调查。感谢您的配合,请如实填写。谢谢!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338125/

推荐访问:课外阅读课题研究报告 拓展阅读课题研究报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