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读后感大全 > 村镇灾后重建规划

村镇灾后重建规划

时间:2017-04-16   来源:读后感大全   点击:

【www.gbppp.com--读后感大全】

村镇灾后重建规划(一):北川羌族自治县陈家坝乡灾后重建规划(修编)(2008-2020)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 2 第二章 规划定位与规模 ........................................ 3 第三章 乡域村镇体系规划 ...................................... 4 第四章 乡域道路交通规划 ...................................... 8 第五章 乡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9 第六章 乡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 12 第七章 乡域产业布局规划 ..................................... 13 第八章 乡域综合防灾规划 ..................................... 15 第九章 乡域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 ............................... 16 第十章 乡域空间管制规划 ..................................... 17 第十一章 场镇规划选址和定位 ................................. 17 第十二章 场镇规模 ........................................... 18 第十三章 场镇规划用地布局 ................................... 18 第十四章 场镇土地利用控制规划 ............................... 21 第十五章 场镇道路交通规划 ................................... 23 第十六章 场镇生态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 24 第十七章 场镇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 24 第十八章 场镇综合防灾规划 ................................... 26 第十九章 场镇近期建设规划 ................................... 28 第二十章 规划实施的措施和建议 ............................... 30 第二十一章 附 则 ............................................ 30

文 本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规划背景

为指导陈家坝乡三年恢复重建,满足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的需要,适当兼顾陈家坝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 规划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条例》(国务院第526号令) ■ 《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

■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北川羌族自治县香泉乡等三个乡原地异址重建选址的批复》(川府函【2008】319号)

■ 《绵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 《绵阳市“5.12”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城镇体系规划》(2008-2010) ■ 《绵阳市“5.12”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农村建设规划》(2008-2010)

■ 《绵阳市“5.12”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城乡住房建设规划实施方案》(2008-2010) ■ 《北川县“5.12”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县域村镇体系规划》(2008-2010) ■ 《北川县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农村建设规划》(2008-2010)

第三条 规划期限

近期:2008-2015年,为期7年 远期:20016-2020年,为期5年

第四条 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多元文化共同繁荣等要求。规划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分步骤分时序,优先安排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优先重建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优先恢复农业生产和商贸服务,优化区域城镇和格局,为陈家坝乡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条 规划目标

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努力建设安居乐业、生态文明、安全和谐的新城镇,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人人有保障,灾区群众普遍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享有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基本公共服务。

——设施有提高,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功能全面恢复,保障能力达到灾前水平。 ——经济有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优化,科学发展能力增强。

——生态有改善,生态功能逐步修复,环境质量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

第六条 规划原则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 ——尊重自然,科学布局。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安全第一,保证质量。 ——厉行节约,保护耕地。 ——传承文化,保护生态。 ——因地制宜,分步实施。

第七条 规划范围内的土地使用及一切开发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划的规定。凡在乡域内进行各项土地及空间利用规划和一切建设活动,均应执行本规划。

第八条 规划范围内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或建筑设计、市政工程设计及进行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均应以规划为依据进行。 第九条

本规划经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对本规划的任何调整需经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备案,解释权归北川羌族自治县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局。

第二章 规划定位与规模

第十条 规划定位

陈家坝乡是北川县南北经济发展主轴线“擂鼓—曲山—陈家坝—桂溪”上的重要节点,以发展特色农业和商贸服务业为主,适度发展现代旅游服务业的特色山区小城镇。

第十一条 规划规模

预测乡域总人口

2015年乡域总人口:12429人。 2020年乡域总人口:12585人。

预测三年重建期内城镇人口为2500人,其中包含1500余名住宿中小学生;五年提高发期内城镇人口为3000人,其中包含1500余名住宿中小学生。

第三章 乡域村镇体系规划

第十二条 乡域城镇化发展策略

依托场镇、培育支点、轴线串接、向心集中。

依托场镇:借助场镇重建的机遇,强化场镇在全乡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和商业服务的中心地位,提高服务水平,作为全乡发展的依托。

培育支点:结合灾后村民安置,着力培育老场村和红岩村这两个中心村,使之成为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次中心。

轴线串接:结合乡域内的人口布局,以105省道为发展轴线,南北串接场镇和中心村,形成互动互利的经济发展带。

向心集中:由于105省道西侧约14个村庄处在地震断裂带上,规划结合灾后村庄人口安置,建议逐步向105省道周边、远离地震断裂带的村庄向心集中发展。

第十三条 村镇体系空间布局结构

空间结构为:一心、一轴、两点、三片。 一心;场镇。

一轴:105省道城镇发展轴:西河——老场——场镇——红岩——金鼓 两点:两个中心村:老场村和红岩村。

三片:三片生态保护轴线,沿杨家沟、青林沟和毛狮子沟等三条乡域内河流周边形成的生态保育片区。

第十四条 村镇体系等级结构规划

乡域村镇体系分为三个级别:即场镇-----中心村-----基层村。 一级:场镇,原地异址恢复重建,选址在双堰一二社。

二级:中心村,从实际出发,规划设置两个,即老场村和红岩村。 三级:基层村,其余的14个村庄。

等级 村庄 数量

一级 二级 三级

场镇 中心村 基层村

双堰一二社和社区 老场村、红岩村

西河,通宝,樱桃沟,平沟,小河,大竹,马鞍,四坪,龙

1 2 14

坪,勇敢,金鼓,太洪村,双堰,大兴

第十五条 规模结构

乡村镇体系的规模结构为:特大型(1001人以上)、大型(601-1000人)、中型(201-600人)和小型(200人以下)四类

村庄名称 双堰一二社 老场村 红岩村 西河村 通宝村 樱桃沟村 平沟村 小河村 大竹村 马鞍村 四坪村 龙坪村 勇敢村 金鼓村 太洪村 双埝村 大兴村 龙湾村

等级 场镇 中心村 中心村 基层村 基层村 基层村 基层村 基层村 基层村 基层村 基层村 基层村 基层村 基层村 基层村 基层村 基层村 基层村

类别 特大型 特大型 大型 大型 中型 中型 大型 中型 中型 中型 中型 中型 中型 特大型 大型 大型 小型 特大型

人口规模(人) 3500 1230 912 660 400 250 660 250 420 400 350 320 390 1500 890 650 150 1600

用地规模(Ha) 17.5 9.84 7.296 5.28 3.2 2 5.28 2 3.36 3.2 2.8 2.56 3.12 12 7.12 5.2 1.2 12.8

第十六条 职能结构

结合陈家坝乡的功能定位,同时根据每个村庄自身的特点,对全乡18个村庄的职能进行了规划

(1)主要以特色农业、养殖业和林业为主。 (2)个别村庄结合自身特色发展特色旅游服务业。 (3)沿省道105布局的几个村庄发展商贸流通业。 (4)城镇职能类型

村镇灾后重建规划(二):512汶川地震文县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5・12汶川地震文县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强震波及文县,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严重损失。为加快灾后重建步伐,尽快恢复全县经济社会正常秩序,根据《甘肃省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总体安排意见》和全市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和要求,结合文县灾情实际,特制定5・12汶川地震文县灾后恢复重建规划。

一、基本概况及灾情状况

(一)、基本概况

文县地处甘肃最南端,位于东经104°16′16″-105°27′29″,北纬32°35′43″-33°20′36″之间。西南与四川的青川县、平武县、九寨沟县毗邻,东南接陕西宁强,北邻甘南和陇南市武都区,全境东西长112公里,南北宽82.5公里。总土地面积499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05万亩,占总面积的4.3%。全县辖20个乡镇,305个行政村、1305社、71962户,总人口25万,其中农村人口21.7万,居住着汉、藏、羌、回等7个民族。

“十五”期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产业抓特色,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五”计划期间各项预期目标,为“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7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86738万元,比“十五”末增长4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0544万元,比“十五”末增长1.26倍;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1099万元,比“十五”末增长6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21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54元,比“十五”末分别增长33.9%、17.8%;2007年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市排位第5位,在全省排在第63位。

(二)受灾情况

5月12日14时28分,受四川汶川县8级特大强震波及,文县地震破坏烈度达9度,之后多次发生余震,对文县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房屋倒塌、通讯中断、桥梁、公路坍塌、山体滑坡、设施损毁、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生活环境恶化。据灾情统计测算,经省核查组确定,这次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83734.48万元,具体损失情况:【村镇灾后重建规划】

1、人员伤亡惨重。全县因地震死亡111人,受伤人员1454人,其中120人重伤。

2、大量民房无法居住。因灾受损民房76425户596745间11934900�O。其中:①倒塌及严重损毁房屋59093户46729间9345920�O,占当地居民户数的77.32%。②损坏房屋17332

户129449间2767911�O,占当地居民户数的22.68%。房屋直接经济损失819656.9万元。

3、基础设施破坏严重。直接经济损失207946万元。其中:①市政设施。供排水管道损坏210处532.8公里,垃圾场塌方400立方米,城镇桥梁受损4座,防洪河堤塌陷16.67公里,损失3616万元。②交通。4条县道、5条乡道、267条通村路1582公里滑坡塌方2810000立方米,83座桥梁5110延米、12处水运码头2820米严重受损,损失64494.8万元。③通讯。12处邮政生产楼3466平方米,农话、市话电缆27处77公里,移动、联通基站78座严重受损,损失6617.8万元。④电网。6个35kv送变电工程,3处10KV及以下输配电线路和变台遭到破坏,损失15408万元。⑤水利。296处人饮毁坏水池180个,管道断裂394KM,126371人安全饮水受到威胁,堤防坍塌断裂62处、29.8KM,灌溉渠道坍塌60处,电灌管道破裂135Km,12处1267眼水窖裂缝,损失10832万元。⑥水保及地质灾害。初步测算,损失88203万元。严重毁坏耕地3.3万亩,一般损毁1.03万亩,水保林6400亩,城南、关家沟、尖山等3处泥石流以及265处地质灾害点滑坡11.83平方公里,塌方10.6万立方米(全县地质灾害总估算在20亿左右,另有还在调查的492处估算损失11.5亿元)。⑦农业基础设施。20个乡镇兽医站,21个农技站及农四场受损,损失755万元。⑧林业基础设施。玉虚山园林及南山公园、喷灌、电灌、道路、蓄水池、管网毁坏,损失2633.2万元。⑨扶贫及库区移民。71处人畜饮水受损,2座水库、1处堤防、10条水渠、9处电灌、8处集水节灌及碧口坝肩引水工程严重受损,梯田、经济林不同程度损坏;9条18km人畜道路、18条72km农机路、15座桥梁、12处码头、45条87km农电线路严重受损,损失20937万元。

4、公共服务设施。直接经济损失91049万元。其中:①教育。全县392所学校受损,受损校舍259106平方米,损坏教学仪器6008台(件),课桌凳18590套,损失40978万元。②卫生。7家县级医疗卫生机构、26所乡镇卫生院、279所村级卫生室受损,倒塌房屋3087间82040�O,毁坏设备2815台,附属设施1284处,损失20029万元。③计生。2个县级计生服务站、20个乡镇计生服务所、347个村级计生服务室不同程度受损,损失981万元。④文化、广电、体育、科技、社会福利设施受损,损失2464.8万元。⑤公检法司。1个看守所、14个派出所、法院办公楼及审判庭7010平方米、检察院办公楼2730平方米、7个司法所920平方米严重受损,损失1465.6万元。⑥办公用房。全县县直党政机关办公楼57幢8965�O、企事业单位办公楼17幢35315�O、驻文单位办公楼23幢120549�O、20个乡镇机关办公楼30690�O,305所28989�O村级组织活动室不同程度受损,损失23944.9万元。⑦地震、气象基础设施损失162.5万元。

(三)资源环境承载力 文县境内高山重叠,沟壑纵横,谷地狭窄,地形复杂,山地多坝地少,坡地多川地少,旱地多水地少,耕地资源总量不足,土地承载力平均达到 50人/平方公里,超出可承载力2至5倍。地震造成的760处次生灾害引发多处山体滑和水土流失,耕地及植被遭到破坏,环境承载力明显下降。

二、灾后恢复重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市委、市政府“举特色旗,走富民路,建小康市”的总要求,化大灾为大发展的机遇,突出以项目建设为总纲,把恢复重建与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远近结合;政府支持、生产自救;创新思路,分类指导;明确责任、分段落实”的原则,精心谋划,统一部署,统筹人力、物力、财力,努力把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通过恢复重建,保障全县经济平稳运行,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为实现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条件。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结合城乡总体规划、村镇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布局,本着整合资源,提高标准,辐射周边的要求,适当集中规划建设。对新建项目的选址,考虑当地自然环境和地质条件,远离或避开山洪、泥石流、滑坡、地震断裂带、矿区塌陷区等自然灾害影响的地段。分阶段、有步骤确定分年度具体建设项目,优先规划实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建房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2.坚持突出重点、远近结合的原则。灾后恢复重建的范围仅限于此次地震受损的生产生活设施,对于投入不足或历史欠账造成的基础设施滞后以及形成的危房,不纳入灾后重建规划的范围。恢复建设要符合国家建设标准,优化生产力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灾区发展后劲。

3.坚持政府支持、生产自救的原则。在灾区群众生产自救的基础上,通过政府投入、银行贷款、社会捐赠、对口帮扶支援、税收减免、市场化运作等多种渠道筹资,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金,全力投入恢复重建。

4.坚持明确责任、分段落实的原则。县级人民政府是全县灾后恢复重建的责任主体,在县级人民政府的组织指导下,乡级人民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认真履行恢复重建实施职责。 5.坚持核实项目,优化设计的原则。核查灾情损毁,核实项目投资。在合理选址和科学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单体建筑设计方案,既要按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建设程序,把好审批监督关,又要特事特办,合理简化审批审核手续。

三、灾后恢复重建的规划目标

本级规划为三年规划期,即2008-2010年,以灾后恢复重建为主。

总体目标:通过3年恢复重建,全面完成地震灾区受损设施的恢复重建,适应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达到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和生态化结合,实现全县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具体任务:通过2至3年的努力,力争2010年底前全面完成地震灾区受损设施的恢复重建,适应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保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高于灾前水平。 2008年重点恢复重建受灾群众住房、学校、医院等公益性设施以及灾区必需的水利、交通、电力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其中,入冬前要妥善解决受灾区群众住房和学生上学问题。年底前,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供水、公路、电力和通信等设施全面恢复正常。 2009年重新规划和建设的村庄、民房、医院、乡镇及以下办公用房等房屋类设施,全部建成投入使用;人饮工程、商贸服务、企业生产经营设施全部修复;完成农村电网、县城电网和通讯设施的改造;国道、省道及县乡村道路,城镇基础设施,完成80%以上的工作任务。

2010年主要实施公路、病险水库、市政设施,县以上新建办公楼等重大项目的收尾工程,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 通过3年恢复重建,最终达到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更大改善,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的目的。 本规划恢复重建的重点领域涉及:农村建设、城乡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市场服务体系等六个方面。规划总投资1243757万元。其中:争取国家各项补助700052万元,银行贷款234301万元,社会捐助资金62559万元,企业投资44841万元,个人筹资202004万元;规划项目2257个,其中:加固维修492项,拆除重建1765项。2008年实施1121项,投资473236万元,占总投资的38%;2009年实施802项,投资581372万元,占总投资的46.8%;2010年实施334项,投资189149万元,占总投资的15.2%。

四、总体布局和发展方向

灾后重建以文县县城为中心,碧口片为重点,以国道212县和东青公路沿线受灾乡镇为纽带,次第向受灾村辐射。依据县内异地搬迁后人口分布情况和产业基础,加强县乡基础设施恢复建设,为人口集中和产业积聚创造基本条件。以最南面碧口镇和最东面临江乡为恢复重建两极,沿白水江、白龙江两岸构筑特色产业群,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壮大碧口片茶叶和硅铁基地,临江片重晶石加工和花椒、核桃基地,拓展白水江、白龙江沿岸蔬菜种植基地。以两江八河小水电和小流域治理为恢复重点,鼓励和引导重点生态保护区、灾害频发区以及不适宜人居住地区的群众向县内条件较好的地区和向县外有序转移,实行生态自然修复。

五、灾后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

(一)、农村建设

1.农村居民点建设。对倒塌、及严重损毁不能入住的56203户农户住房拆除重建,每户先期建设3间60平方米生活基本用房,并规划建设30平方米辅助用房及大门围墙等设施。

资金来源:申请国家补助、社会捐赠、银行贷款、农户自筹等途径解决建设资金;对受损房屋主体结构完好,列入维修范围的, 根据房屋受损程度,申请国家一定比例的补助。对住房倒塌、严重受损面达50%以上需搬迁村庄,按照就地重建、村内异地选址重建、县内搬迁重建、移民搬迁等四种模式,实行整村搬迁重建。规划全县整体重建123个农村居民点,总土地用量7599亩,其中:就地恢复重建83个12460户,重建住房规模747600万平方米;异地重建40个3808户,重建规模228480平方米;零星重建39935户2396100平方米。同时,按照设防等级,维修加固农村居民住房11053户17684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331699/

推荐访问:公路灾后重建规划 林业灾后重建规划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