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作文大全 > 国家新课程改革方案

国家新课程改革方案

时间:2017-01-13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www.gbppp.com--作文大全】

国家新课程改革方案(一):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7

麻栗坡民族中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第一部分 总 则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和《云南省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 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学校实际,目标明确、步骤清晰、措施具体、积极稳妥地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坚持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充满活力的课程改革实施体系;探索适合我校发展特点的课程改革路子;倡导并实践新教育理念,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队伍专业成长,有利于加快教育教学质量优化和办出我校特色的学校管理新机制。

二、总体目标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创造性地实施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经,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三、基本原则

(一)认真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精神和要求,落实《云南省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科学设置我校高中课程。

(二)努力构建重基础、多样化的课程体系,整体设置必修课,合理设置选修课,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三)紧密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实际,有利于课程的顺利实施,有利于调动教师实施课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 立足实际,稳妥推进,在实践中探索课程设置的最佳方案。在充分领会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合理设置新课程,并在探索中随时调整,逐步改进为学生最后参加高校选拔创造有利条件。

(五)在尊重学生发展意向的前提下,保持选修模块的相对集中,尽量减轻学生的负担,发挥传统教学和管理的优势。

(六)专家指导、科研引领的原则

(七)全员互动、协同推进原则。新课改离不开各方面的紧密配合,协同作战。要积极倡导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补,为新课程实验工作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四、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 长:师栗戈

副组长:熊德明 查以厂 高仁斌 陈宗明 张剑

成 员:陈昭惠 杨云波 邓德富 王剑平 张荣安

职 责:负责学校新课程方案的制定;负责学校课程的实施、管理与评估;决定各科选用教材;组建新课程实施教学班级;决定教师安排;校本培训考核;制定新课程实施的教学和教研活动制度,解决其中的突出问题;对新课程实施工作进行测评、分析、总结、推广、研究

2、各学科课程小组

组 长:高仁斌

副组长:陈昭惠

成 员:杨云波 邓德富 王剑平 张荣安

各教研组长

语文小组:李 敏 数学小组:刘基跃 英语小组:蒋 凤

物理小组:白 鋆 化学小组:罗忠亮 生物小组:田维海

政治小组:黄 艳 地理小组:李亚东 历史小组:陆应慧

体育小组:刘 涛 通用技术:田茂云 信技小组:谭荣芳 音乐小组:梁琼芬 美术小组:廖忠柏

职 责: 负责各学科教学指导,负责学校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为各科选教材提供咨询服务和建议;组织校本培训的内容;指导新课程实施的教学和教研活动,解决其中的突出问题;分工负责专题研究工作,对新课程实施工作实施测评、分析、鉴定和总结、推广研究成果。各学科小组负责组织各学科教师的培训、教学的研究和过程的管理;负责各学科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和教学,带领全体教师最大限度地参与新课程实施。

3、学分认定小组

组 长:高仁斌

副组长:熊德明 查以厂 陈宗明 张剑 陈昭惠

成 员:杨云波 邓德富 王剑平 张荣安 各教研组长

职 责:课程评价小组是学生学分认定的最终机构。负责制定学分认定标准,统一学分认定程序,监督学分认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确保学分认定的公正、公平、公开,组建学生的学分档案。

4、课堂教学改革组

组 长:师栗戈

副组长:高仁斌

成 员:熊德明 查以厂 陈宗明 张剑 各处室主任 各教研组长

5、工作小组

五、重点工作

1、加强学习与培训 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及省市课程设置方案等文件精神,并结合实际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明确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目标和任务,领会课程改革的实质,增强实施高中课程改革的自觉性和责任感。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内容包括通过培训、各学科课程标准培训和学科教材培训。

2、创新课程管理机制

⑴在执行和落实国家课程政策、计划、方案的同时,要认真实施国家、地方课程,并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⑵学校要建立适应模块教学特点、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教学组织与管理新机制。

⑶探索建立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课程管理平台,实现课程研究开发、资源开发利用、教学常规管理、教师学生评价管理的信息化。

3、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⑴严格按照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规定的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的要安排课程。

⑵按照省市课程设置方案开设全部必修课、部分选修课。

⑶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构建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以生为本、问题中心、能

力主线、先学后教、学法指导”的“六步教学法”,即学案预习„„学生讨论„„小组展示„„教师精讲„„学生提问„„巩固练习。

⑷重视新设的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保证开设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⑸实行学分管理。学校要根据课程方案的学分要求形成学年学分分配表,形成有效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学分管理制度。

⑹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学校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选课和制定课程修习计划,引导学生从自身个性发展需要出发自主选择、自主发展。学校为学生提供课程设置说明、选课指导意见,对各门课程简介、选课基本程序及模式、不同发展需要的选课模式、学分计算办法、成绩考核方式、高中毕业要求、高校招生的相关要求等进行说明和指导。

4、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⑴充分发挥学校现有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其他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

⑵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展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各类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和开发信息化的课程资源,有效发挥各种公众网络的资源价值,使之成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和交流、共享的重要平台。

5、探索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

⑴探索建立高中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研究开发切实可行的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案。

⑵学校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成长记录、自评互评等多种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业情况和综合素质发展情况,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个性发展和健全人格作为评价的重点,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⑶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教师教学工作,将教师教学评价工作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统一起来,通过评价促进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国家新课程改革方案(二):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西台学校丰台小学部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实施背景

新世纪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创新精神的倡导、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教材的整合、通识人才的短缺,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和人们的广泛关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新型人才,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作为集中体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整个基础教育核心的课程体系,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依据新世纪社会的变革来探索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从源头上、从根本上革除基础教育的弊端。

我校自建校以来,一直十分重视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为了转变观念和及时领会国家教育改革的精髓,我校多次派教师参加了自治区、市级、镇级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和学术研讨会,外出学习的老师回校后在校内举办培训讲座,帮助全校教师了解国家教育改革的最新动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推动了全校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探索教育改革实践的热潮。观念的转变,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校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及胡锦涛总书记科学发展观

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纲,以各科《课程标准》为标尺,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扎实有效地开展学校新课程改革,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模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使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学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三、实施目标:

(一)按照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达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要求。在实验过程中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主动、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强学科整合,促进学科间的联系与沟通,设置综合课程,形成新型的课程体系。

(三)优化课程实施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交往与合作能力、获取新知识、收集及处理信息、开拓创新的能力。

(四)开发校本课程,提高教师课程管理能力。确立以“诵读经典文化,传承书法艺术”为主旨的校本课程开发体系,通过挖掘经典文化中的精髓,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学生从小打好坚实的文化及书法功底,丰富学生的思想底蕴。

(五)探索新课程的评价机制,发挥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教师

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构建与国家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

(六)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引导教师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途径和规律,实现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七)加强英语教学,积极开展“双语教育”实验,促进学生的英语水平。

(八)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探索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引导教师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从而培养—支高水平、有影响的具有课程研究和开发能力的教师队伍。

(九)以学校为本,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家庭、学校、社区各种课程资源,开展新课程的校本课程开发、校本培训、校本研究、校本管理的实验研究,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形成多样化的办学特色,以适应社会、学校、学生发展的需要。

四、课程实施的主要内容:

(一)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新课程理念

l、研究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新课程的目标体系和课程标准,理解、认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2、研讨落实新课程的途径与方法,将新课程理念与自己的工作实际相联系,奠定创造性地参与课程改革的思想基础。

(二)从实践层面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在国家新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理论指导下,处理好课程的分科性与综合性、统一性与选择性、持续性与均衡性的矛盾,从实践层面重

建新的课程结构,着重研究实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选择性与均衡性。

1、实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研究

(1)以现代人的素质需求和儿童的认知方式为依据,开展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课程综合化的方向研究。

(2)开展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育、科学、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新设立的综合课程的教学探讨,进行加强学科间联系,重组课程内容的研究。

(3)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实践活动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专题研究。

2、实现课程结构的选择性研究

(1)适应学校发展的实际,实现课程结构的变通性,开展校本课程的实验。

(2)根据学校的办学宗旨,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选择和再开发,开展创造和形成学校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3、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研究

(1)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均衡发展的人,课程结构均衡性的依据和意义研究。

(2)学科与活动的规划设计、课时安排、课程内容的选择等体现均衡性原则的研究。

(三)探索新课程的学与教,构建与国家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具有我校持色的教学活动体系。

1、落实国家课程改革总体培养目标、新课程标准、学科教学目标,与我校实际相结合,形成以学会学习为核心的学科教学目标体系的研究。

2、教学与课程的整合,发挥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研究。【国家新课程改革方案】

3、师生交往,构建主体性教学互动的师生关系与教学关系研究。

4、促进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建立和形成旨在培养为终身发展服务的素质的学习方式研究。

(1)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使命感,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进行学习观的变革研究。

(2)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习方式及教学方式的目的研究。

(3)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

5、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1)重点搞好中央教科所“十五”规划课题《运用多种媒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验研究。

(2)根据我校实际,选择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3)开展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和学习的师资保障及教师培训研究。

国家新课程改革方案(三):2015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第1篇: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XXX“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上海市正在推进的二期课改精神,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促进学校教育内涵发展为目标,立足校本,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各种教育资源,以教育科研引路,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转变教学方式,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逐步调整课程设置,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努力完善课程结构,扎扎实实推进课程改革。

二、目标与任务

1、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以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为核心内容,采取立足校本资源与校外资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一方面要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组织的教育、教学骨干课程培训活动,另一方面认真组织校本培训,请专家来校作课程改革专题报告,到课程改革先走一步的学校考察学习,系统地组织教师学习有关课改理论著作。

2、提倡“有意义”教学,打造“绿色课堂”。 深刻理解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准确把握和全面落实新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优化基础型课程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立足于"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宗旨,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构建,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3、不断完善学校课程结构,开发建设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拓展学习时空,加强学科间的延伸拓展与交叉融通,实现课程的校本统整,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验,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4、做好以新课程的实施为主要内容的校本研修,以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大力加强教学研究工作,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的实施能力,确保新课程的全面实施。

5、加强与改革评价制度。建立教师综合考绩档案,将教师的考核与校本研修、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教师职务评聘相结合,形成教师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对学生实行“学分制”评价制度,使教师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学业评价的正确方式,促进全体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6、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保障课改计划有效实施。新课程实施势必对学校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对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学生管理方式和评价方式产生冲击,为此,教务处、教科室、各年级组、教研组要积极探索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建立和健全适应新课程实施需要的各项管理制度(如教学管理制度、研究性学习管理制度、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学生学习评价制度、教师培训制度等),以保障学校课改计划的有效实施。

三、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

根据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要求,以及学校发展的现有条件,目前,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校本课程。基础型课程——17门课程(严格按课程计划实施);拓展型课程——学科类拓展共31门课程,本学期正在实施的有19门(其中一门是外教课),活动类拓展20多门,兴趣讲座每学期10场,还有专题教育、班团队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另外,探究型课程若干门(根据学生探究情况而定)。

校本课程结构体系如下:

精彩纷呈、形式多样的校本课程的构建,不仅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304923/

推荐访问: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