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怎样去火疖子

怎样去火疖子

时间:2018-12-01   来源:经典语录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语录】

第一篇:怎样去火疖子

如何诊断火疖子

如何诊断火疖子

人们日常说的火疖子,在医学上被称为疖,是一种化脓性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感染,单个毛囊感染称为疥,如果是相互邻近的数个毛囊均感染炎症,那么就称为痈。中医认为火疖子是由于人体肌肤受热毒,一般在人的面部、头部、背部、臀部和颈部容易长火疖子,足部也易长。

1、局部红、肿、热、痛的小结,呈圆锥型。

2、炎症继续发展,结节增大,疼痛加剧。

3、数日后结节中央组织坏死,溶解形成脓肿,硬结变软,疼痛减轻,中央脓头大多自行破溃,排出脓液,炎症消退痊愈。

4、疖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但若发生于血流丰富的部位,全身抵抗力减弱时,可引起不适,畏寒,发热,头痛和厌食等毒血症症状。

5、面部疖肿如合并颅内感染时,面部肿胀严重,可伴寒战,高热,头痛等海绵窦感染性栓塞。

疖因部位、严重程度不同,临床表现可有差异:

局部红肿痛硬结:病初多无全身症状,仅感染局部红、肿、痛,范围不大于2cm直径,小结节逐渐肿大,成丘疹状隆起。数天后病变扩大约3~5cm,结节逐渐软化,中心处呈白色,触之稍有波动;继而破溃流脓,并出现黄白色的脓栓。脓栓脱落、脓液流尽后,炎症逐渐消退而愈合。有的疖无脓栓(所谓无头疖),自溃稍迟,需设法促使其脓液。

发热、淋巴结肿大:疖感染严重时,局部区域的淋巴结肿大,有压痛,并可伴全身发热,有时淋巴结形成脓肿。

鼻、上唇及其周围(称“危险三角区”)的面疖,在加重或被挤碰时,病菌可经内眦静脉、眼静脉进入颅内,引起颅内化脓性感染。此时可有发热、头痛、呕吐、意识失常等。

初期毛囊局部红、肿、热、痛、硬结。化脓后中心处呈白色,有波动。可伴全身发热、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升高。

疖易与哪些疾病混淆?如何鉴别诊断?

1、多发性汗腺脓肿,也在夏季发病,多见于婴幼儿及体弱的产妇的头、额等处。皮损为多发性皮下脓肿。表面压痛、炎症较轻。无脓栓,遗留瘢痕。通常伴有很多痱子。一般人称为痱毒。也有人称为假性疖病(Pseudofurunculosis)。

2、化脓性汗腺炎,多见于青年女性,皮损为皮下硬结。形成皮下脓肿,随后表皮红、肿、热、痛、破溃结疤。皮损好发于腋下、腹股沟、生殖器及肛周、脐周等。

【怎样去火疖子】

3、痤疮,痤疮轻度感染时,有红、肿、痛,但病变小,顶端有点状凝脂。

4、皮脂囊肿,皮脂囊肿感染时有红、肿、痛,但先前较长时间内已有圆形无痛性肿物,表皮如常。

【怎样去火疖子】

5、痈,痈有红、肿、痛,但同时有多个毛囊感染,病变范围较疖大。

原文地址:

第二篇:怎样去火疖子

火疖子的症状有哪些

火疖子也叫疖疮,疖子是一个毛囊及其结构的化脓性感染;痈则是相邻若干个毛囊及其结构的化脓性感染.致病菌主要是葡萄球菌,由于皮肤卫生不良,皮肤脂溢性物质产生增多,外伤及机体激素水平高而引起.初病起期局部红肿疼痛,而后红肿范围扩大,跳痛明显,最后形成脓肿,如果破溃则流脓但疼痛减轻。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全身不适,畏寒,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等症状。

疖好发于颈后发际部位及背、臀等部位。初起先见局部红疹,继而开始肿痛,呈圆形突起小硬结节;有的可出现黄白脓头。三五天破溃出脓,脓出后即愈合。若发展成有头疽(痈)者,常伴有恶寒发热,红肿扩大,疼痛加剧。

火疖子临床表现

最初,局部出现红、肿、痛的小结节,以后逐渐肿大,呈锥形隆起。数日后,结节中央因组织坏死而变软,出现黄白色小脓栓;红、肿、痛范围扩大。再数日后,脓栓脱落,排出脓液,炎症便逐渐消失而愈。

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但若发生在血液丰富的部位,全身抵抗力减弱时,可引起不适、畏寒、发热、头痛和厌食等毒血症状。面部,特别是所谓"危险三角区"的上唇周围和鼻部疖,如被挤压或挑破,感染容易沿内眦静脉和眼静脉进入颅内的海绵状静脉窦,引起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出现延及眼部及其周围组织的进行性红肿和硬结,伴疼痛和压痛,并有头痛、寒战、高热甚至昏迷等,病情十分严重,死亡率很高。

火疖子的治疗

在疖子初起时,要及时热敷,周围皮肤可常用75%酒精消毒,以利于疖子的局限化;当疖子形成时,可用10%鱼石脂软膏或中药芙蓉膏外敷;若疖子成熟,表面柔软,并出现波动感时,可以切开排脓,排脓后,再上复方新霉素软膏至痊愈;但对于外耳道,鼻,上唇部的疖子不可切开,更不要挤压,以防感染扩散蔓延。

若发生疖病,疼痛显著,并伴有发热,局部淋巴结肿痛时,应口服或注 射抗菌素治疗.必要时,可口服清热解毒中药五味消毒饮五味消毒饮出自 《医宗金鉴》,由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紫背天葵等5味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功。药理实验表明其有较强的抑菌作用〔1〕。五味消毒饮,亦称“消毒饮”,载于《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是一首清热解毒的代表方剂。全方共5味药,故名“五味消毒饮”。其药物组成为:金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各15克,野菊花12克,紫背天葵9克。上药加水600毫升,煎取200毫升,加黄酒10毫升,热服,盖被汗出为度。药渣可外敷。

原文地址:

1

第三篇:怎样去火疖子

如何预防火疖子

夏天是火疖子的多发季节,许多孩子的头、面部、脖子、腰背部都爱起疖子。中医认为是热毒侵入皮肤而发病,属于疮疡热证,所以又称“火疖”:细小如钉而反应较重的疖子,则称为“疔疮”。疖子以头、面、颈、背、臀等处最为多见;疔疮主要见于颜面及手指、足趾。疖子虽小,但也不可忽视对它的预防和治疗。

疖应该如何预防

1、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天天洗澡换衣。家里要防暑降温,注意室内通风,使孩子不致因出汗过多而生痱子。对于疖病患儿,一定要隔离治疗,所用过的用品要清洗晾晒消毒。特别是在盛夏,要勤洗澡、洗头、理发、勤换衣服、剪指甲,幼儿尤应注意。用金银花、野菊花煎汤代茶喝。疖周围皮肤应保持清洁,并用70%酒精涂抹,以防止感染扩散到附近的毛囊。若伤口过深就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伤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2、房间内要防暑降温,注意通风,使自己不致因出汗过多而生火疖子。

3、吃东西要多吃素菜水果,以清淡为主,忌腥辣的食物。腥辣的食物通常都比较容易引起火疖子的生长。

夏天多发及时预防

夏天是疖子的多发季节,许多孩子的头、面部、脖子、腰背部都爱起疖子。这是因细菌侵入了人体皮肤的毛囊及其所属的皮脂腺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疖子初起时,在汗毛孔部位出现小的脓疱,可很快发展成黄豆大到蚕豆大小的紫红色坚实结节,往往不止一个,疼痛较明显。3~5天后结节中央变软出现波动,最后破溃,排出粘稠的浓液而愈。倘若脓疖发生在面部,上唇和鼻子周围的“危险三角区”,可因挤压搔抓致细菌逆行经静脉进入颅内,从而引起危及生命的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

因此,疖子的防治非常重要。若多个疖子同时或者反复发生在身体各处,则称为疖病。疖病断断续续可持续数月甚至半年之久,常令患者苦不堪言。对于小儿来说,还影响小孩的健康生长。少数患儿还可以并发急性肾炎,偶而还有引起败血症而死亡的。生了痱毒的患儿具有传染性。

对于本病的治疗,主要是:

在疖子初起时,要及时热敷,周围皮肤可常用75%酒精消毒,以利于疖子的局限化;当疖子形成时,可用10%鱼石脂软膏或中药芙蓉膏外敷;若疖子成熟,表面柔软,并出现波动感时,可以切开排脓,排脓后,再上复方新霉素软膏至痊愈;但对于外耳道、鼻、上唇部的疖子不可切开,更不要挤压,以防感染扩散蔓延。

1

若发生疖病,疼痛显著,并伴有发热、局部淋巴结肿痛时,应口服或注射抗菌素治疗。必要时,可口服清热解毒中药五味消毒饮。对一些疖病患儿,还应检查有无糖尿病,并经常服用绿豆汤,或用金银花,野菊花煎汤代茶饮。【怎样去火疖子】

原文地址:

2

第四篇:怎样去火疖子

疖子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疖子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疖病的治疗原则为全身应用抗菌药物;局部于未成熟破溃时外敷鱼石脂软膏,已化脓尤其波动明显者可切开排脓,对溃破创口或切开切口则用,凡士林纱布引流;局部还可施行物理疗法。面部疖肿切忌挤压,应早期应用大量抗菌素。对反复多发长期不愈的疖病可应用自血疗法或注射自家菌苗、多价葡萄球菌苗。

疖和疖病的治疗:

1、局部治疗

保护局部免受刺激,严禁挤压。早期,可在局部涂抹2%碘酊;或用局部热敷、理疗(超短波、红外线等);亦可外敷鱼石脂软膏、红膏药。出现脓头后,还可在其顶部涂以少许苯酚,或挑开,促其引流。如脓头已松动而未脱落,可用无菌钳细心将脓头拔出,使其引流通畅。有明显波动者应及时切开引流。在疖肿未形成脓肿时,切勿挤压或切开,以防感染扩散。

2、全身治疗

为了防止并发症和复发,可早期应用磺胺类药物、抗生素,或中药五味消毒饮。颈部疖病易于复发,但常可自身局限,经过一段时间后,白行消散吸收而愈。对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可根据脓液细菌培养的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有效抗生素,或自体菌种疫苗注射等治疗(即在无菌条件下取出脓液做培养,将致病菌制成灭活疫苗,每星期肌内注射一次,共3次)。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慢性疖病亦有疗效。

3、中药治疗

热毒型

【证见】 局部红、肿、热、痛;可伴有恶寒,发热,疲乏,全身不适,烦躁,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 清热解毒。

【方药】【怎样去火疖子】

1)主方五味消毒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夏枯草各15克,栀子、连翘、赤芍各12克,白花蛇舌革30克,生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

暑天夹湿者,加滑石30克、车前草15克。便秘者,加大黄12克(后下)。热毒较重者,可加黄芩12克、黄连9克。

2)中成药

(1)穿心莲片,口服,每次4~5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牛黄解毒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清开灵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每日3次。

(4)鱼腥草注射液,每次2~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

(5)功劳去火片,口服,每次5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风湿热型

【证见】 疖多发或反复发作;可伴有疲乏倦怠,胃纳欠佳,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偏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 祛风清热利湿。

【方药】

1)主方防风通圣散(刘完素《宣明论方》)加减

处方:防风、荆芥、桔梗各9克,连翘、金银花各15克,白术、白芍、当归、栀子、黄芩各12克,滑石、鱼腥草各30克,麻黄、川芎各6克,薄荷6克(后下),生甘草5克,生石膏30克(先煎)。水煎服,每日1剂。

大便秘结者,去当归、白术,加大黄12克(后下),芒硝12克(冲)。久病体弱者,加生黄芪、党参各25克,并适当减少苦寒之品。如原患有消渴病等,应同时针对原发疾病进行辨证施治。

2)中成药 防风通圣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原文地址:

第五篇:怎样去火疖子

火疖子有哪些症状

火疖子有哪些症状

火疖子也叫疖疮,疖子是一个毛囊及其结构的化脓性感染;痈则是相邻若干个毛囊及其结构的化脓性感染.致病菌主要是葡萄球菌,由于皮肤卫生不良,皮肤脂溢性物质产生增多,外伤及机体激素水平高而引起.初病起期局部红肿疼痛,而后红肿范围扩大,跳痛明显,最后形成脓肿,如果破溃则流脓但疼痛减轻。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全身不适,畏寒,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等症状。

疖好发于颈后发际部位及背、臀等部位。初起先见局部红疹,继而开始肿痛,呈圆形突起小硬结节;有的可出现黄白脓头。三五天破溃出脓,脓出后即愈合。若发展成有头疽(痈)者,常伴有恶寒发热,红肿扩大,疼痛加剧。

火疖子临床表现

最初,局部出现红、肿、痛的小结节,以后逐渐肿大,呈锥形隆起。数日后,结节中央因组织坏死而变软,出现黄白色小脓栓;红、肿、痛范围扩大。再数日后,脓栓脱落,排出脓液,炎症便逐渐消失而愈。

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但若发生在血液丰富的部位,全身抵抗力减弱时,可引起不适、畏寒、发热、头痛和厌食等毒血症状。面部,特别是所谓"危险三角区"的上唇周围和鼻部疖,如被挤压或挑破,感染容易沿内眦静脉和眼静脉进入颅内的海绵状静脉窦,引起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出现延及眼部及其周围组织的进行性红肿和硬结,伴疼痛和压痛,并有头痛、寒战、高热甚至昏迷等,病情十分严重,死亡率很高。

火疖子的治疗

在疖子初起时,要及时热敷,周围皮肤可常用75%酒精消毒,以利于疖子的局限化;当疖子形成时,可用10%鱼石脂软膏或中药芙蓉膏外敷;若疖子成熟,表面柔软,并出现波动感时,可以切开排脓,排脓后,再上复方新霉素软膏至痊愈;但对于外耳道,鼻,上唇部的疖子不可切开,更不要挤压,以防感染扩散蔓延。【怎样去火疖子】

若发生疖病,疼痛显著,并伴有发热,局部淋巴结肿痛时,应口服或注 射抗菌素治疗.必要时,可口服清热解毒中药五味消毒饮五味消毒饮出自 《医宗金鉴》,由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紫背天葵等5味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功。药理实验表明其有较强的抑菌作用〔1〕。五味消毒饮,亦称“消毒饮”,载于《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是一首清热解毒的代表方剂。全方共5味药,故名“五味消毒饮”。其药物组成为:金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各15克,野菊花12克,紫背天葵9克。上药加水600毫升,煎取200毫升,加黄酒10毫升,热服,盖被汗出为度。药渣可外敷。

原文链接:

第六篇:怎样去火疖子

如何预防火疖子

如何预防火疖子

【怎样去火疖子】

夏天是火疖子的多发季节,许多孩子的头、面部、脖子、腰背部都爱起疖子。中医认为是热毒侵入皮肤而发病,属于疮疡热证,所以又称“火疖”:细小如钉而反应较重的疖子,则称为“疔疮”。疖子以头、面、颈、背、臀等处最为多见;疔疮主要见于颜面及手指、足趾。疖子虽小,但也不可忽视对它的预防和治疗。 疖应该如何预防

1、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天天洗澡换衣。家里要防暑降温,注意室内通风,使孩子不致因出汗过多而生痱子。对于疖病患儿,一定要隔离治疗,所用过的用品要清洗晾晒消毒。特别是在盛夏,要勤洗澡、洗头、理发、勤换衣服、剪指甲,幼儿尤应注意。用金银花、野菊花煎汤代茶喝。疖周围皮肤应保持清洁,并用70%酒精涂抹,以防止感染扩散到附近的毛囊。若伤口过深就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伤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2、房间内要防暑降温,注意通风,使自己不致因出汗过多而生火疖子。

3、吃东西要多吃素菜水果,以清淡为主,忌腥辣的食物。腥辣的食物通常都比较容易引起火疖子的生长。

夏天多发及时预防

夏天是疖子的多发季节,许多孩子的头、面部、脖子、腰背部都爱起疖子。这是因细菌侵入了人体皮肤的毛囊及其所属的皮脂腺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疖子初起时,在汗毛孔部位出现小的脓疱,可很快发展成黄豆大到蚕豆大小的紫红色坚实结节,往往不止一个,疼痛较明显。3~5天后结节中央变软出现波动,最后破溃,排出粘稠的浓液而愈。倘若脓疖发生在面部,上唇和鼻子周围的“危险三角区”,可因挤压搔抓致细菌逆行经静脉进入颅内,从而引起危及生命的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

因此,疖子的防治非常重要。若多个疖子同时或者反复发生在身体各处,则称为疖病。疖病断断续续可持续数月甚至半年之久,常令患者苦不堪言。对于小儿来说,还影响小孩的健康生长。少数患儿还可以并发急性肾炎,偶而还有引起败血症而死亡的。生了痱毒的患儿具有传染性。

对于本病的治疗,主要是:

在疖子初起时,要及时热敷,周围皮肤可常用75%酒精消毒,以利于疖子的局限化;当疖子形成时,可用10%鱼石脂软膏或中药芙蓉膏外敷;若疖子成熟,表

但对于外耳道、鼻、上唇部的疖子不可切开,更不要挤压,以防感染扩散蔓延。

若发生疖病,疼痛显著,并伴有发热、局部淋巴结肿痛时,应口服或注射抗菌素治疗。必要时,可口服清热解毒中药五味消毒饮。对一些疖病患儿,还应检查有无糖尿病,并经常服用绿豆汤,或用金银花,野菊花煎汤代茶饮。

原文链接:

第七篇:怎样去火疖子

火疖子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火疖子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疖子是皮肤表面出现急性化脓性炎症,局部受损的皮肤有红肿,疼痛,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是因为皮肤受到热毒侵入引起发病,其实,这也相当于西医上,我们所处环境温度较高,局部皮肤受刺激,流汗过多导致的。

疖子是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感受火毒,致局部红肿、热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可分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等。其特点是色红、灼热、疼痛,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范围多在3厘米左右,易脓、易溃、易敛。相当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疖子,中医认为是热毒侵入皮肤而发病,属于疮疡热证,所以又称“热疖”。细小如钉而反应较重的疖子,则称为“疔疮”。疖子以头、面、颈、背、臀等处最为多见;疔疮主要见于颜面及手指、足趾。疖子虽小,但也不可忽视对它的预防和治疗。

感染发生与皮肤不洁、擦伤、环境温度较高或机体抗感染能力较低相关。疖可发生在任何有毛囊的皮肤区,往往以头、面、颈、腋下及臀部等常受摩擦的部位为多见。

(一)发病原因

疖的致病菌以金黄葡萄球菌为主,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亦引起本病。皮肤局部与全身的抗感染能力降低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故婴幼儿、营养不良者、糖尿病病人是本病的好发人群。皮肤不洁、皮肤擦伤、环境温度较高等常是导致局部感染的直接诱因。

(二)发病机制

细菌侵入毛囊及其所属的皮脂腺和汗腺后,在毛囊及周围组织中迅速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局部组织变性、坏死,而形成疖的中心,表现为局部充血、渗出、硬结。聚集的中性粒细胞对受损的组织细胞和病菌体加以破坏,使其逐渐坏死和溶解,在真皮下形成脓肿。因金黄葡萄球菌的毒素含有凝固酶,故形成脓栓,向外突起。临床可见在红肿硬结的中央有黄白色脓栓。此为金黄葡萄球菌感染病灶的特征。破溃排出脓液后,脓腔逐渐被新的纤维组织修复而愈合。

温馨提醒:

疖子如被挤压或挑刺,感染容易沿内眦静脉和眼静脉进入颅内的海绵状静脉窦,引起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出现延及眼部及其周围组织的进行性红肿和硬结,伴疼痛和压痛,并有头痛、寒战、高热甚至昏迷等,病情十分严重,死亡率很高。一般极少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但若机体免疫极度低下,或对疖不恰当的挤压,使脓栓入血,病菌随血液播散,亦可引发疖病、败血症和颅内感染等严重情况。

原文地址:

1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508132/

推荐访问:火疖子 眼疖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