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户籍改革的意义

户籍改革的意义

时间:2018-12-01   来源:经典语录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语录】

第一篇:户籍改革的意义

浅析中国现行户籍制度改革问题与对策

毕业论文

中国现行户籍制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王杞文

吉林建筑大学文法学院

2014年6月16日

毕业论文

中国现行户籍制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学 生:王杞文 指导教师:郑杰老师 专 业:公共事业管理

学 号:07210117

所在单位:文法学院

答辩日期:2014年6月23日

目 录

摘 要 ....................................................................................................................................................................... 1 ABSTRACT ....................................................................................................................................................................... 2 绪 论 ....................................................................................................................................................................... 3 一、中国户籍制度概述................................................................................................................................................ 4

(一)户籍制度的内涵 ............................................................................................................................... 4 (二)户籍制度的历史沿革 ....................................................................................................................... 4

二、我国现行户籍制度的现状及其影响 .................................................................................................................... 4

(一)户籍制度的特征 ............................................................................................................................... 5

(二)我国现行户籍制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 5

三、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和改革中所面临的阻碍因素 .................................................................................... 7

(一)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 ....................................................................................................................... 8 (二)户籍制度改革中的阻碍因素 ........................................................................................................... 8

四、深化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对策 .......................................................................................................................... 10

(一)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 ............................................................................................................. 10

(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11 (三)剥离户籍附加利益、实现普惠型的社会福利制度 ..................................................................... 11 (四)探索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的良性联动方法 ................................................................................. 12

结 语 ..................................................................................................................................................................... 13 注 释 ..................................................................................................................................................................... 14 致 谢 ..................................................................................................................................................................... 15 参考文献 ..................................................................................................................................................................... 16

摘 要

户籍制度是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都在普遍实行的一项民事登记制度,它是政府进行登记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时期曾经对国家内部秩序的管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进步,二元户籍制度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比如,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最终使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各方面差距不断扩大。因此,我国有必要对户籍制度实行渐进式改革,建立和健全户籍方面的法律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探索土地与户籍之间的良性互动,剥离户籍附加利益,最终实现日渐公平的、普惠型的社会福利制度。

关键词:户籍制度;登记管理;渐进式改革;附加利益;良性互动

1

Abstract

Hukou system is a civil registration systems in various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oday are in general practice, it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government reg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China's current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was once the country's internal order management in the planned economy period,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stability has played a crucial role, However, with changing social progress, dual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has been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era of market economy, more and more exposed the shortcomings, For example, limiting the free flow of people, hind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and ultimately make the difference in all aspects of social security and social welfar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continue to expand,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implement our gradual reform of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establish a sound system of household registration and legal aspects, improving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o explore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land and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peel domicile additional benefits, ultimately becoming fair, Pratt & Whitney type of social welfare system.

Keywords:Reg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progressive reform; additional benefits; hukou system benign interaction

2

第二篇:户籍改革的意义

取消户籍制度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取消户籍制度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一)市场经济思路与中西部开发中国西部大

开发战略已取得良好开端,2000年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8。6%

和9。2%,增长明显加快,全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3942亿元,增长14。4%,增幅高于

全国平均水平。第一阶段开发的特点是:政府投资为主导,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成都、

重庆、西安等中心城市得到较快发展。中西部开发第二阶段的思路并不清楚。外部环境是什

么?开发机制是什么?以计划经济为主导还是市场经济为主导?达到什么目标?遵循22年

改革开放的路径,以全球化,市场化为基本机制,主张把80年代开发深圳的模式应用到西部,

中央政府给予大量优惠政策,是完全必要的,对落后地区实施优惠政策也不违背“非歧视原

则”。为推进西部开发将增加投入,实行的优惠政策集中在税收、土地、资源、人才等方面。

对设在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在一定期限内,减按15%的税

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在西部地区新办交通、电力、水利、邮政、广播电视等企业,企业所

得税实行两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扩大外商在银行、商业零售企业、外贸企业投资的试点

范围;简化外商投资项目审批程序;对到西部去的旅游者、投资者提供入出境便利。预计国

家还会有更多的优惠政策,比如把政府投资变为贴息以吸引更多的民间投资进行开发,承包

资源给外资,鼓励人才去中西部工作等等。但上述思路不足以解决中西部开发的基础问题。

以全球化,市场化的优惠政策体系,是基于民间投资为主体,外向型经济,以外部需求为目

标,以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企业要在中西部和沿海地区之间进行自主选择,这是投资机会

成本的概念。很显然,最大量的国内外民间资本,仍旧会投入沿海地区,因为中西部的自然,

交通,社会,文化条件,和人民收入所联系的国内市场,都不具备产生投资高收益的条件。

1999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分布结构有所改善,东部地区在吸收外资总量中所占比重

略有下降。东部地区全年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3953家,合同外资金额350.65亿美元,实

际使用外资金额354.34亿美元,在全国吸收外资总量中的比重分别为82.47%、85.06%和

87.88%。中部地区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100家,合同外资金额41.18亿美元,在全国吸收

外资总量中的比重分别为12.41%和9.99%,所占比重增长了0.11个和1.54个百分点;实际

使用外资金额37.47亿美元,所占比重与上年基本持平。西部地区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865【户籍改革的意义】

家,合同外资金额20.4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38亿美元,占全国吸收外资总量的比

重依次为5.11%、4.95%和2.82%;所占比重与上年相比,合同外资金额增长0.34个百分点。

截至1999年底,在全国累计批准设立企业数、合同外资金额、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中,东部地

区所占比重为82.13%、88.13%和87.84%;中部地区所占比重分别为12.86%、8%和8.94%;西

部地区所占比重分别为5.01%、3.87%和3.22%。其中,中西部地区在全国累计合同外资金额

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中所占比重分别比截止1997年底所占比重提高+0.36个和+0.11个百分

点。全国吸收外资最多的5个省市是:广东、江苏、福建、上海和山东,累计批准设立外商

投资企业、合同外资金额、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分别占全国吸收外资总量的55.85%、63.35%和

64.25%;全国吸收外资最少的5个省区是:西藏、青海、宁夏、新疆和甘肃,累计批准设立

外商投资企业、合同外资金额、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占全国吸收外资总量的0.89%、0.41%和

0.38%。[!--empirenews.page--]很明显,如果没有国家资本和优惠政策的有效带动,外资和

国内民间资本的主体,仍旧会流入沿海地区。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占全国面积的71。

3%,占全国人口的1/4,GDP仅占全国18%。至少到2010年,中西部和沿海地区的差距仍旧

会继续拉大,各项优惠政策充其量,只能够延缓差距拉开的速度而已。盲目模仿沿海地区开

发的理论根据之一就是“沿海地区饱和论”。以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论”来分析东西部关系,

似乎东部的投资很快就会饱和,加以优惠政策,民间资本自然被吸引到中西部来。这是严重

的理论误导。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的根本不同,就是劳动力不能跨国界自由流动,发达国家

的资本才会流到发展中国家来。在一国范围之内,即使有户口限制,劳动力基本自由流动,

中西部近乎无限的劳动力,会自发流入沿海地区,沿海地区的资本却不会自发流到中西部落

后地区。即使深圳地皮饱和了,外商投资企业也只会到东莞,一个东莞市就可以容纳台湾大

部分电子企业。大连为了发展城市第三产业,以高税收把工业企业挤出去,但也只是挤到辽

宁省的“中西部”而已。或许北方严重缺水时,重工业会向西南搬迁,这不是市场规律所支

配的,而是自然环境突然恶化和资源枯竭造成的。即使是北京,上海,广州,仍旧有容纳投

资的巨大空间,如地铁建设刚刚开始。上海现有轨道交通总里程为65公里,拟建地铁11条,

长384公里,轻轨线路10条,长约186公里,每年平均要建设15-20公里,需要投入资金

100亿元,总体需要3000多亿元。“十五”期间,中国城市交通投资将达8000亿元,至少有

2000亿元将用于建地铁。北京办奥运会,8年投资数千亿,何时饱和?我的分析,与大多数

“市场经济导向”,“制度改革”万能的理论恰恰相反。他们认为:中西部开发落后于东部,

是由于市场化改革不够,即自由度不够;我承认制度不自由阻碍了资本由东向西流动,主要

是东部综合投资环境较好,在制度和人才,思想上比西部开放。但是从现代投资学,要素流

动角度分析,则得出相反的结论:恰恰是由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自由度增加,特别是劳

动力自由流动,才拉大了东西部差距。如果继续经济主义自由路线,比如取消城市户口,中

西部劳动力会进一步流入东部地区,差距还会继续拉大。加入WTO的作用,与市场经济的思

路是一致的,大部分外资将投入东部沿海地区。(二)中西部开发的基本内容第一,以调水和

移民为中心的国土整治。中西部开发可以分为西北和西南。西北的关键是调水和开发资源。

调水成功以后,可以优惠政策引导移民:将国有荒地进行规划以后,组织大批农民,以家族

为单位进行开发。开发出来的耕地和城镇的使用权,100年不变,承包给开发者。西南的关

键是以政府为后盾,以大公司为主体,以国际贸易为先导,移民随后跟进,向东南亚地区发

展,四川和重庆的经济入海口在印度洋,而不是3600公里以外的上海。国家将突出重点,力

争用5---10年时间使西部大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确定把基础设施

和生态环境建设、特色经济和科技教育作为西部开发的重点领域,建设好一批对西部开发全

局具有关键作用的重点工程。同时选择现有经济基础较好,区位优势明显,人口较为密集,

沿交通干线和城市枢纽的一些地区,作为西部开发的重点区域。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依托

亚欧大陆桥、长江黄金水道、西南出海通道,促进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长江上游经济带、

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的形成,在这些交通干线上重点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带动

周围地区的发展。[!--empirenews.page--]南水北调工程极具挑战性,建成后将是世界上规

模最大的调水工程。三条线路,东线投资需要1500亿人民币;中线涉及大规模移民30万人。

中线和东线主体工程的输水线路长达2600多公里,工程投资约2000亿元(不包括其他费用,

如设备、土地等),涉及7个省市、数亿人口。西线调水如果成功,将长江水源调入黄河,经

水渠通向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将沙漠变成绿洲,可容纳2亿人口。沿着调水沿线,建立移民

点。将扶贫改为移民。组织贫困农民全家边挖河,边移动。国家提供生活和生产资料。完成

一定工作量以后,即在新城镇获得土地使用权和住宅。以调水和移民为主要内容的国土整治,

也是中西部开发的主要内容。这是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根本竞争。20年以后的中国,究竟是依

靠自己农民的劳动积累,进行愚公移山式的国土整治,造地引水;还是进口美国,加拿大和

澳大利亚的土地和水(进口粮食的含义就是进口土地,石油和水)?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10

亿人生存的根本问题。解决西部缺水的另一条新的思路,认为北方干旱的原因是由于水库太

多,延缓了水流速度,造成水量不足,应该从下游疏通运河与历史上的江河湖泊,将汛期的

长江水调入黄河淮河,灌满以前的湖泊,以恢复气候。这条思路非常重要。第二,农业,生

态和环保。我国需要用50年的时间才能使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基本解决风沙和水土

流失,投入几万亿的资金。1.大力加强草原建设和草地保护。治理和建设草地2.2亿亩。

牧草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草地生态环境预警体系和草地自然保护区建设。落实草地承包经营。【户籍改革的意义】

遏制西部地区草原生态环境恶化。2.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新疆优质棉花生产基地,

广西和云南甘蔗、内蒙古和新疆甜菜生产基地,西南地区热带、亚热带水果和西北地区苹果、

葡萄等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四川、云南、甘肃河西走廊和青海、新疆等地的优质蔬菜生产基

地,云南、甘肃、内蒙古、陕西和西藏等地的花卉生产基地,重庆、宁夏、甘肃、新疆和青

海等地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云南、贵州优质烟叶生产基地七大特色农产品。3.稳步推进退耕

还林还草。西部地区现有耕地5。7亿亩,其中25度以上坡耕地有6600万亩,要有计划地做

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4.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5.加快发展畜牧业及畜产品加

业。 >6.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西部地区现有15度以下的耕地3。69亿亩,其中有灌溉条件的2。1亿亩,只要生产条件不

断改善,完全可以保障口粮自给。第三,提高中西部农民的收入。我国农村消费水平比城镇

落后10年。农村彩电普及率只有10%。同时彩电生产能力闲置一半,农民收入低下造成国内

市场萎缩,而主要是中西部产粮区农村的落后。我国有着9亿消费群体的农村市场,其潜力

之大可想而知。家用电器为例,全国2。38亿个户农民家庭,家用电器拥有量达到1998年城

市的普及水平,则需要1。68亿台彩电、1。8亿台电冰箱、1。7亿台洗衣机。我国农村居民

实现1000亿元的最终消费,将对国民经济产生2356亿元的消费需求,从而扩大工业部门的

中间投入1253亿元,农业部门620亿元,第三产业478亿元。1999年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

占全社会38.7%,提高到“七五”50%水平,就意味着增加3500多亿的消费品零售额,

整个国民经济新增8000亿消费需求。如农村人口消费水平达到城里人水平,全年消费可达到

53867亿元,现存积压产品还不够用。[!--empirenews.page--]空说提高农民收入是没有意

义的。有效的办法之一是降低基础设施价格,由于这部分价格对于富人来说微不足道,所以

相对收益者总是大多数居民,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政府都以财政无偿投资于公共设施的原因,

国家对于农业的支持,包括兴修水利和交通设施,低价提供电力亦非常重要。北京上海等城

市是0。5元左右,在高收入的深圳为1--2元,全国大中城市电价平价为0。78元,但县城

的电价竟然比城市高出45%,关键是下面变电站层层加价,必须全面清理。如果农村电价调

【户籍改革的意义】

低10%,彩电的购买量将大约增加342万台,相当于1999年总销售量的10%;洗衣机的购买

量将增加约565万台,相当于1999年总销售量的50%;电冰箱的购买量将增加约214万台,

相当于1999年总销售量的20%。如果调低50%,低于城市,那么将有效启动农民的需求。第

四,加速农村城镇化1995年我国人均GNP620美元,城镇化水平30%。在人均GNP500--730

美元之间的11个国家,城市化平均水平为42。5%。按照购买力平价,我国人均GNP为2920

美元。同年人均GNP在2000---3800美元之间的19个国家平均城市化水平为50。8%,我国

城镇化的水平分别低于同等人均收入水平国家平均水平约12和21个百分点。我国城镇化一

直滞后于工业化,1952年滞后5。1个百分点,1978年滞后26。4个百分点,1998年滞后11。

8个百分点。这正是我国经济发展潜力所在,也是中西部开发的重要内容。城镇化的主要方

【户籍改革的意义】

法是现有城镇的扩大。我国有城市667个,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37个,50---100

万人口的大城市512个,20--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216个,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363个,

19000个建制镇。城市数量的增加,主要是行政区划的变动结果。现有城市的54%是“县改

市”设立的,建制镇的83%是“乡改镇”设立的。市镇人口增幅大大低于城镇增幅。城市数

量增加2倍,建制镇增加7倍多,城镇化水平仅提高了不到13个百分点。行政区划变动带来

的市镇人口增加在市镇人口中占较大比例。20年我国城镇净增人口2亿,其中,市镇人口自

然增长0。5亿,农转非人口累计约0。6---0。7亿,行政区划变动使市镇人口增加0。8亿,

在城镇化水平的增量中占40%;中小城市平均规模趋于缩小。20年来,50万人以上的大城

市,人口增加88%,50万人以下的中小城市人口增加2。2倍,其平均规模只有17。8万人。

因此,可以将现有城镇的规模扩大。全国3000个县城,20年内由1万人扩大到11万人,增

加3亿城镇人口;216个中等城市,人口扩大2倍,平均每个城市150万人,可容纳3亿人

口。51个大城市,由50万人扩大到300万人,可容纳1。5亿人口。37个特大城市,由100万人扩大到500万人,可容纳1。5亿人口。共9亿城市人口,城市的扩大将产生规模效益。20年以后,中国总人口至少16亿人,还有7亿,一半居住在乡镇从事经济作物和农村服务业,每户可分配1--2亩土地;一半在农村务农,每户可分配20亩土地。每年3000万农民进城,大约600万户,600万套住宅,每套造价5万,连带需求5万,即有6000亿投资,需要钢产量3亿吨,目前我国钢铁生产能力1。3亿吨已经过剩,实际上农村城镇化只要上了轨道,全部工业生产能力还不够用。国家可以贴息,支持钢材等生产资料的生产,廉价出售给农民。只有住宅的大规模建设,才会带动家具,农用汽车,农业生产资料,电信,家用电器的需求。这是我国工业的根本出路。[!--empirenews.page--]除扩大城市规模以外,还可以结合调水,在中西部地区兴建新的城市和居民点。可以把扶贫改为移民,组织农民以劳动积累,自己建设城镇,自己居住。第五,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中国铁路密度为美国1/3,日本1/5,复线率、电气化率、行车速度和集装箱、冷藏箱等现代化运输手段也存在很大差距。中国每平方公里拥有公路0。12公里,印度有0。61公里,在121万公里总里程中,国道主干线仅100000公里。2001年国家将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西部地区投资力度,加强西部地区重点工程建设,在继续搞好2000年开工的10大建设项目的同时,计划再开工12个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约3000亿元。计划新开工的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包括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的新疆至长江三角洲主管道工程、广西龙滩水电站、广西百色水利枢纽、内蒙古尼尔基水利枢纽、电解铝等有色金属基地建设、运七200A飞机产业化、退耕还林还草及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西部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和教育工程。同时云南小湾水电站、塔里木河综合治理、黑河综合治理、西北和西南进出境铁路、新疆恰卜其海水利枢纽工程、煤炭直接液化和玉米制酒精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也将加快进度。2001年国家发行了用于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国债430亿元,加上预算内基建投资、专项资金共计700多亿元。通过过去一年的努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序幕已经拉开,并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去年开工的10大项目进展顺利,在建大中型项目的建设进度加快,全年完成投资762亿元,其中40%的项目已经建成投产。同时,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加强,包括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防沙治沙工作均已全面启动,正在稳步展开。在科技教育、人才培养等方面也作了大量工作,教育投资也有所增加。如何利用加入WTO的机遇,促进中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需要打破对市场经济的迷信,果断加大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利用并改造历史上的军工企业,如果以国家投资为主导的前期开发能够成功,以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的政策才能够有效。

第三篇:户籍改革的意义

我国户籍制度分析及改革

目录

摘 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引言

一、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演变及现状

1.计划经济时期的户籍制度调整

2准市场经济时期的户籍制度调整与改革

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户籍制度改革历程

我国户籍制度分析与改革

摘要

自中国建国后为维护社会治安,政府下达了系列《关于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自此中国一体化的城乡隔离体制初具雏形。改革开放后,原有的户籍制度暴露出了很多弊端,也带来很多问题,户籍制度改革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比、案例分析等手段,分析原有户籍制度的形成的原因,当下体现的弊端,总结出适当的改革之路。

关键词:中国户籍制度 弊端 改革

一、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演变及现状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户籍制度的演变大致可划分为计划经济时期的户籍制度调整、准市场经济时期的户籍制度调整与改革、市场经济时期户籍制度的改革三大历程。

(1949—1978)

第一阶段:居民户口自由迁移时期(1949—1957),中国的户籍制度是先城市、后乡村逐步建立起来的。1949—1957年这一时期是户口迁移量持续增长的阶段。

这个阶段户口迁移的特点是:政府实行“自由迁移”的政策,允许城乡居民在城乡之间或城镇之间自由迁移,一般不加以限制,这一时期是户口迁移最活跃的时期。

第二阶段:控制居民户口迁移时期(1958—1978),1958~1978年是严格限制户口迁移,特别是严格限制农民向城市迁移的时期。这段时期户籍制度的特点是:自由迁移”的政策终止,代之以“控制户口迁移”的政策,由城市迁往农村的人口大大超过了由农村迁往城市的人口,第二阶段末期中国二元制户籍制度最终形成。

2.(1979—1988)

1980年以来,国家为了减轻城镇人口对城镇提供商品粮、副食品的压力和城市在就业、交通、住房等方面的负担,在继续对城镇人口增长实行严格控制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一丝松动。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实行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崛起,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及其家属开始到城镇务工经商,并迫切要求在集镇落户。为了满足这部分人的要求和促进集镇的发展,同时也为了加强集镇户口管理。自理口粮户口的实施使农民基本上取得了进入建制镇与非建制镇(县城关镇以外)的权利,这是中国户籍制度的一项重大突破。随后身份证开始在全国试行并发展并最终确立。

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户籍制度改革历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正式确立以后,户籍制度改革开始列入了议事日程。随着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并成为束缚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因此,实现城乡居民身份平等化和迁徙自由化,即成为中国现行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这也是中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应有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

二、中外户籍制度对比

1.中国的户籍制度

中国大陆的户籍制度将公民分为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升学、就业、社会保障、居住等都与户口挂钩,并且两类户口的的规定作为区别对待。

2.美国的户籍制度

美国实行的是“出生死亡登记大纲”。因为实行“户口登记”美国法律通不过,美国法律认为这样侵犯人权,故只进行公民出生、死亡登记,平时公民可以自由迁移、移民。但公民迁移和移居某地,其生活状态必须符合该城市卫生及相关法律规定,如有一定的住房面积,有稳定的收入能呆在该地。否则,有关部门将出面予以法律制裁,用这种方法维护一个城市的和谐和发展。

3.法国的户籍制度

法国户籍管理内容十分详尽,不仅有公民出生年月、性别、单双胞胎等内容,而且还有其父母的职业、经济收入、国籍、宗教信仰等相关内容。法国人的户籍信息与他们的就医、存款等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一旦变动,意味着整个生活将发生较大变化,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跨地区的人口流动—不论是城里人下乡,还是农村人进城,法国政府都没有任何强制性的行政措施,只要本人愿意,到哪儿扎根都没有人拦着。搬家的话,只需通知以前的社会保险机构,将其个人资料转到新住址所在地的相应机构即可。

4.日本的户籍制度

日本实行的是“户口随人走”的制度,它以家庭为单位标明每个人的身份、夫妻关系、父子关系等。孩子在20岁的法定成人之前,无权独立设立自己的户籍,一旦成人,完全自由。但是日本最常用的户籍文本称为“住民票”,它以每个人的居住地为基础设立,标有此人的姓名、出生年月日、性别、与户主的关系等。日本的住民票是完全随着住址移动的。

三、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

1.构建不平等身份。

城乡分离的二元户籍制度使户籍在我国变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 它用行政手段把全体公民划分为城市人和农村人两种不同的身份等级, 城镇居民享有福利待遇和劳动就业机会,而农民则被束缚在土地上。它是对农民的自由权利的侵犯, 使其不能享受到同等的国民待遇。在现行户籍制度下, 公民的自由居住和迁徙权得不到法律的保证, 农民成为最大的弱势群体。各地普遍存在本地人排斥外地人、城市人排斥农村人的用工歧视现象, 无法形成合理的劳动力平等竞争局面。各地所开的户口迁移政策口子, 都是立足在吸引人才、技术、资金方面, 要人力不要人口, 这实际上形成了户籍迁移的货币化趋向。长期以来, 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制造了“ 一个国家两种公民” (即农民和市民) 的格局, 在国民中造成了人格、身份和待遇不平等的等级社会, 使二元经济结构中的农民问题变得相当严峻。

2.阻碍中国城市化进程。

以户籍制度为基础而形成的包括劳动就业、教育培训、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一整套歧视政策和制度安排成为了限制人口自由流动、阻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这种以户籍为依据的社会保障制度, 不仅造成了城乡人口之间的不公平, 而且无以化解农业人口城市化过程中的市场风险, 加大了农民进人城市生活的成本,其结果必将使农民因缺乏社会保障而降低城市化动机, 从而延缓了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进程。

3.阻碍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的存在增大了农民进人市场的交易成本, 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定居式地向城市转移, 农村劳动力无法有效地从生产率低的农业部门真正融人到城市化过程中去, 造成城乡分割, 使农村人口负担过重的状况无法改变。改革开放之后,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使得这种劳动力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需求越来越显著, 而户籍制度已成为阻碍劳动力要素流动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导致农业部门的生产效率无法根本提高, 扩大了和其他经济部门的差距, 间接阻碍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化。

4.滋长了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

政府作为公民的代理人, 也有其自身的利益。处在城市分层结构最上层的计划官员能够通过对制度设计的垄断权, 操纵分层结构的层次数及每层的人数, 借以追求自己的私利。这种集中的垄断权导致的政府机会主义行为, 往往会借口维护社会治安和缓解交通、住房拥挤, 通过户籍管理将歧视农民和外地人的行为制度化, 从而使对全社会最优的城市分层结构难以达到。在农村, 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充分反映了户籍制度的这种弊端。

四、中国户籍制度改革案例—重庆

1.重庆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出台背景

当前,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的户籍制度改革,在缩小城乡差异、加快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深远的意义。重庆作为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必然会将户籍制度改革作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事实上,早在2007 年,重庆就在九龙坡区开始了户籍改革试验。重庆走的是一条以民生为导向、内需为主动力的经济快速扩张的发展路子,这就迫切需要大量的有消费能力的劳动力,同时还要保障这些人口享受较好的福利。2010 年初重庆市决定在年内开始逐步推进户籍改革,形成了农村土地退出和利用、户口迁移、社会保障三个核心配套办法。7 月28 日,重庆市召开全市户籍改革工作会议,市长黄奇帆作了动员部署,标志着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工作全面启动。

2.重庆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设计与推进情况

重庆开展的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中,农民转为城市居民的门槛并不高,只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一项:(1)购买商品住房;(2)务工经商五年以上,具有合法稳定住所;(3)投资兴办实业,三年累计纳税 10 万元或一年纳税 5 万元以上的,具有合法稳定住所,就可以将配偶、子女和父母一并转为主城区户口,如果转为远郊区县或其他乡镇的户口,则条件更为宽松。另外, 为农民转户进城设计了一套简称“335”的政策体系,其内容为农村居民转为城市居民后,3 年内承包地、宅基地及农房均可保留;保留3项农村权益即林地使用权、计划生育政策、农村各项补贴,居民转户后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纳入城镇保障体系。重庆市连续出台了户籍迁移、土地处置、社会保障以及基本养老保险、地票交易、土地生产利用等政策,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系统的户籍制度改革政策体系。重庆户籍制度改革不仅解决了农民工的户籍问题,更通过地票解决了影响 18 亿亩耕地红线以及农民工进城如何安身立命的问题,这是一项重大的突破和有益的尝试。

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有效地解决了城市的承载力问题、劳动力梯度转移问题、户籍制度改革与新农村建设是否相矛盾的问题,通过适应重庆特定情况的政策推动城市化进程。

五、总结

中国的二元化户籍制度于中国早期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如今已不能适应国情,户籍制度改革迫在眉睫。但统一化的户籍制度改革条件还不完全成熟,各地方政府应结合当地发展情况提出与之对应的改革策略,避免出现两极分化、贫富悬殊。

参考文献

[1]罗亚萍,姜红星.城乡二元制度下的我国劳动力市场分 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1).

[2]曾广宇,王胜泉. 论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病[J]. 经济 界,2005, (1).

[3]孙英兰.城市化:失衡的加速[J].瞭望新闻周刊, 2005, (3).

[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1994.

[5]田炳信. 中国第一证件———中国户籍制度调查手稿 [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6]新华社评出2005年国内十大新闻[N]. 新安晚报, 2005212230.

[7]茶洪旺.中国户籍制度与城市化进程的反思[J]. 思想 战线,2005, (3).

[8]李有军,刘晓林. 特别报道:户籍改革路在何方[DB/ OL]./2004210212.

[9]住着豪宅愁生路,失地农民成游民[J]. 瞭望, 2003, (25).

[10]赵友新.失地失业失衡———试论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 活问题[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4, (7).

[11]缪勒. 公共选择理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9.

[12]陆益龙.超越户口———解读中国户籍制度[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3]何新征. 论我国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悖论及其改革 [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3).

论文独创性的声明

值此论文完成之际,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同时,对于文中所参考他人的研究成果,均已在论文中作了说明,并致以谢意。

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的授权

本人完全了解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即:学院有权保留所送交的论文,允许论文被查询和借阅,并可以公布论文内容,以及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第四篇:户籍改革的意义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1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2

1.2研究现状述评.............................................................4

1.3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6

1.4可能的创新之处...........................................................7

2.户籍制度改革概述............................................................9

2.1户籍制度的概念...........................................................9

2.2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沿革..................................................10

2.3户籍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14

2.4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与风向标............................................17

3.户籍制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20

3.1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均衡..................................................21

3.2城市公共资源的局限性....................................................22

3.3户籍捆绑的利益链........................................................24

3.3.1土地利益链...........................................................25

3.3.2免费教育利益链.......................................................26

3.3.3医疗保障利益链.......................................................27

3.3.4社会保障利益链.......................................................28

4.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29

4.1完善户籍管理的立法......................................................30

4.2彻底打破户籍二元结构....................................................31

4.2.1实现户籍一元化管理...................................................32

4.2.2解除户籍捆绑的利益链.................................................33

4.3降低大型城市的准入门槛..................................................34

4.4加快中、小型城市建设....................................................35

4.4.1绿色GDP的健康发展...................................................35

4.4.2公共资源配套完善.....................................................36

4.5全面推进“居住证”制度..................................................36

4.5.1全面推进试点地区居住证的实践经验.....................................37

4.5.2完善“居住证”到户籍的过渡机制.........................................37

总结.........................................................................38

参考文献.....................................................................39

第一章 绪论

【户籍改革的意义】

1.1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时代背景

户籍制度是世界各国最根本的社会管理制度之一。从个人角看,一个人的出生、血缘关系、教育、工作、婚姻等基本情况,如果没有一个合乎法规的记录和登记,就不具备社会人的资格,其公民的基本权利就无法得到保障。从社会角度看,户籍登记可以为公共决策提供人口信息,是政府制定政策的基础和依据。建立户籍制度的目的在于了解和掌握社会的人口状况,进而对人口进行有效的管理。 我国现行户籍制度从1958年迄今已实施了50余年,它对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于人民的安居乐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并完善,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已经暴露出其严重的不适应性。

当前我国户籍管理制度所带来的问题越演越烈:一是二元的户籍制度与经济发展矛盾加大,市场经济要求劳动资源自由流动,人为地划分城市和农村两个人力资源市场,实际上提高了劳动力成本。二是户籍制度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三是户口不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障碍。四是城乡区别对待,实行不同的福利待遇。很多福利待遇只是针对城里人,相对贫困的农民被排除在福利保障之外,不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究其原因,我国的户籍制度不仅仅是简单的登记制度,它承担着一些其他的社会功能,区分了城乡户口的差别,对于人口的流动,尤其是农村到城市、小城市到大城市的人口流动进行限制,不同的户口对应不同的福利标准,如与住房、交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利益直接挂钩。

户籍制度改革牵涉诸多社会部门,包括人事、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建设、国土资源、房管、农业、发改、人口和计划生育、卫生、民政等,在改革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逐步探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停滞不前,不能突破旧户籍制度框架的主要症结就是,改革工作的思路跳不出计划经济时代的户籍思维模式。要真正加大户籍制度的改革力

度,就必须以全新的理念来思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户籍制度,建立能够适应现代社会条件的与国际接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户籍制度。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指导思想就是恢复户籍的本来面目,确定户籍的正确社会功能。

中国在改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经历一个新旧制度交错的过程,旧的制度对改革是一个桎栲,很有可能窒息改革。计划经济时代公民的一切都是由单位提供的,我们现在仍然或多或少地按照“单位人”的模式来进行社会管理。例如,我们实行了养老金社会统筹的办法,但是却采取在工作地交纳的方式。由于公民的职业流动性增强,一部分公民无法保持养老金缴纳的连续性,造成养老金“断档”,这为今后老年人的养老埋下隐患。在其他社会保障工作中也同样存在相同的问题。

1.1.2研究意义

(一)弄清我国户籍制度的发展变化是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变迁的关键,是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历史的一把钥匙;

(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需要,改革户籍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改什么,怎么改,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而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弄清户籍制度的真正缺陷以及改革相关配套措施制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这也是研究这个问题的现实意义。

1.2课题研究现状

伴随着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人,我国学者们的相关研究在人口学以及政治经济学方向较为集中。我国户籍制度的发展经历了1949年前与1949年后两个阶段。然而在此历程中,全面系统的研究文献并不丰富。因此,对我国户籍制度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客观的概要分析,归纳吸取有参考价值的知识,并且明确它们的局限之处,才能使自己的理论研究及见解得以提升。

户籍制度是与每个中国公民密切相关的制度安排,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寻求就、世机会,学术界对当代中国户籍制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既有直接以当代中国户籍制度为主题的研

究,也有在相关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的研究中,间接的涉及户籍制度问题。关注的主题涉及多个方面。

1、人口社会学:

人户迁徙与社会模式转变户籍制度对人口户籍的管理、登记以及社会模式的发展变化起一定的控制作用。以户口为单位的户籍制度改革研究分析,则主要围绕人口迁移与社会结构两方面进行革新。相对而言,比较具体化系统化的文献专著不丰富。这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具体包括:

第一,对我国国内人口迁徙演变的研究。主要是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迁徙的发展变化进行分析。学者们发现户口是束缚流动的重要参变量,开始找寻权衡城乡劳动力的自由迁徙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的合理方法。赵耀辉与刘启明的《中国城乡迁移的历史研究:1949-l985》一文中,认为在完成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的障碍是户籍制度与劳动力自由流动制度共存局面所存在的问题,即劳动力的市场改革方面的目标就是废除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户籍制度[1]。马侠在其《人口迁移的理论和模式》一文中通过对英国数理统计学家E.G.Ravenstein的“人口迁移规律”与Everetts·Lee等的人口迁移理论的研究,表明了一般情况下人口的迁移量与迁移率与国家的发展变化呈现正相关的趋势[2]。相关研究还有他的《中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研究》和《当代中国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大迁移》。2000年开始,学者们开始倡导“迁徙自由”[3]。朱福惠认为,“迁徙自由是一项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3]。朱其良认为承认迁徙自由权是户籍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也是实现公平公正原则的前提[4]。

第二,对我国户籍制度模式发展的研究。现时代对于户籍模式的选择,学者们存在不同看法。李全生总结了2004年之前对二元社会结构的综述:传统户籍制度及其附加制度使城乡居民差距扩大、城市化减缓、环境恶化等社会问题日趋严重,要进行二元结构改革就必须改革户籍制度。韩央迪利用伯克利观察法(Berkeley Perspective)分析提出了他的看法,户籍改革要“更多的回应社会的需要”,“界定公众利益达到实际正义”达到“大统一”的目标[6]。席丛林认为要采用循序渐进式的户改举措,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合乎地区性的制度以大力保护农村劳动力的流动[7]。社会保障方面,白庆兰、费静分析了户籍制度改革要加大对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投入,扩大农民工的参保权[8]。政府资源方面,陈成文、赵[5]

第五篇:户籍改革的意义

关于深化户籍改革的论文

关于深化户籍改革的论文

关于深化户籍改革的论文

内容摘要:

推进人的城镇化重要的环节在户籍制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是涉及亿万农业转移人口的一项重大举措。户籍管理制度在社会管理中作用是明显的,它一方面可以通过公民身份登记,从而证明身份并确立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为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劳动力合理配置等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

关键词:户籍制度、改革、作用、意义

户籍制度改革原因

户籍又称户口,是指国家主管户政的行政机关所制作的。古代也叫户版、丁籍、黄籍、籍帐。我国户籍制度建立于商朝,据甲骨文记载,商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尚书.多士》篇说:“唯殷先人,有册有典”,所以,在过去户籍制度是统治者征调赋役、执行法律的主要依据,也是国家对农民实行道德教化的主要依据,也是国家对农民实行道德教化,经济剥削,人身控制的重要途径。

60多年前,在我国的神州大地上出现了以限制农民自由迁徙为主要目的的户籍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废止了旧的户口制度,制发了新的户口簿册,建立了新的户口登记制度,但由于历史传统、文化观念和计划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任保留有大量传统户籍制度的内核。如户籍制度带有深深的身份烙印,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之间存在着等级差异性,中国按照户口身份来执行科教、卫生、医疗、就业等一系列政策,这一计划经济下建立的户籍制度带有明显的“城乡二元分割”特征,由此产生了与户籍相关的“居住”和“暂住”等概念,事实上造成了城乡之间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之间在教育、医疗、社保、卫生等诸多方面的不平等。

该户籍制度在实践中的基本特点是户口具有不可迁徙性,即把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截然分为两个社会群体,两者之间几乎不可能合法的互换角色,人口既不能自由的从农村迁往市镇,也不能从小市迁往大市。这样,宪法中规定公民所拥有的“居住和迁徙自由”这一公民基本权利基本上就被剥夺了。

户籍制度改革进程

1984年国务院发出《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集镇落户,意味着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在集镇指标控制向准入条件控制过度,也意味着在计划经济长期构建起来的城乡壁垒上打开了一个口子,成为户籍改革的转折点。但是,

1989年10月在治理整顿中,国务院发出《关于严格控制“农转非”增长过快的通知》,在这样的背景下,“农转非”政策的改革被迫中断。1992年以后,为了缓解“农转非”的压力,实行“当地有效城镇户口”,1992年8月公安部拟就了《关于实行当地有效城镇居民户口的通知》,向有关部门征求意见,同年10月,广东、浙江、山东、山西、河北等十多个省市先后在本地区开始试行“当地有效城镇居民户口”,其基本原则是当地有效,在当地按常住人口进行管理,统计为“非农业”人口。当地有效户口制度事实上只是权宜之计,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实施这一制度使买卖户口合法化,因此,必须对“农转非”制度进行彻底改革。

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2013年8月20日,《乐山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地方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已印发执行,《乐山市中心城区城镇居民户口落户办法》(以下简称《落户办法》)、《乐山市居住证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同时印发并于9月1日起施行。

根据《意见》和《落户办法》规定,本市居民和市外人员有合法稳定住所或合法稳定收入的,即可在我市城镇落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初级及以上职称的,均可在当地申请登记为城镇常住户口;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及其他亲属都可以随迁;增加投靠迁入;设立公共户口簿等。全市城镇落户条件全面放宽,城镇落户基本实现“零门槛”。

根据《管理办法》,凡在我市行政区域范围内居住但未在居住地落户的非本市户籍人员以及本市跨县(市、区)居住的人员,年满16岁、拟在居住地居住30日以上的,都应按照《管理办法》的规定办理居住证。

同时,《意见》强调,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保障城镇新落户人员享有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根据《落户办法》相关规定,本市农业人口落户为城镇居民的,除该办法另有规定外,保留享有其在农村的基本权益,同时享有城镇户口居民的权益。另外,《意见》和《管理办法》还规定,持有我市居住证的人员享有我市居民进入风景旅游区、办理乘车优惠卡或敬老卡等权益,已办理居住证人员可在居住地落户为城镇居民等。

此次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将出台“1+n”文件,既有统揽性文件,又有相关配套政策,同时将进一步加强户籍的规范管理,通过全面放宽城镇落户条件,鼓励、引导本市农村居民和市外人员向我市中心城区、县城和建制镇有序转移,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全市城镇化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到2015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到80万,力争2017年达到100万。

2014年7月30日,备受关注的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公之于众,意见中的最大亮点,莫过于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这意味着以“农业”和“非农业”区分户口性质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将成为历史,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也将作古,今后每一位中国公民的户口均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公安部副部长黄明介绍,将建设和完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地区信息共享。此次户籍制度改革有三个特点:一是对户籍政策的一次总体调整;二是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统一部署进行的一次综合配套的改革;三是对新型户籍制度的一次整体构建。在就业

失业登记管理上,将实现农民工就业信息全国联网;面向农业转移人口全面提供政府补贴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加大创业扶持力度,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将被纳入各级政府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按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校的人数来拨付教育经费;支持地方以普惠性幼儿园为主,解决随迁子女入园问题,推动以公办学校为主接收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逐步完善并落实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推进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被纳入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完善并落实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和异地就医结算办法,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实施统一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加快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

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

第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是以人为本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依靠行政手段制造了一个国家两种户口类型的公民格局,在这个格局中不同类型户籍人口存在人格、身份以及待遇上的不平等,城镇居民享有的福利保障和劳动就业机会远远高于农民。因此,当前推进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使城镇外来人口真正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福利待遇,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稳定和谐、富有生气的社会环境。

第二,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需要。

劳动力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通过市场供求关系规律有效配置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而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限制人口自由迁徙,增加了农民进入城市的交易成本,使得农村转移劳动力不能有效地从事非农业生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客观上要求建立城乡一体公平的劳动力市场,取消户籍制度对非户籍人口的就业歧视,消除目前普遍存在的人户分离现象,使得农村转移劳动力能够顺利向城市转移定居。此外,与户籍制度紧密相关的农村土地制度,土地要素的市场化、土地产权的保护和实现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

第三,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是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关键环节。【户籍改革的意义】

当前,我国城镇化率为达到52.57%,如果按户籍人口来算,人口城镇化水平只有35.29%,远低于世界52%的平均水平。城镇化水平滞后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户籍制度有关。当前,我国传统的户籍制度是外来人口进入城市的一大障碍,即便是已被城镇纳入城镇常住人口统计、早已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工,也难以在城镇落户。这就使得他们在身份、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上与城市居民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将有效提高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质量,真正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第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和改善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

制定户籍管理政策、管理流动人口是各级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责。当前,实

现政府职能由户籍管理向人口管理和人口服务转变是户籍制度改革的重大任务。这其中,关键是要推进城市福利和保障体系改革,加快推进福利去户籍化,使得城市所有常住人口能够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对于户籍制度所具有的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的工具价值,重点应在户籍之外、着力构建多元化的社会管理手段,防止户籍制度被以社会稳定名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508123/

推荐访问:广州户籍改革的意义 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