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柴静,雾霾

柴静,雾霾

时间:2018-11-20   来源:经典语录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语录】

第一篇:柴静,雾霾

一张图教你看懂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演讲结构

柴静无疑做了一场现象级的演讲。

不管你对柴静演讲观点如何,你无法否认这是一场非常成功的演讲。

作为PPT界人士,职业本能让XX想分析一下柴静的演讲结构到底是怎样的?为什么这样成功?

XX用思维导图软件做了一个图解。

我认为柴静的演讲结构可以用麦肯锡顾问的《金字塔原理》里的SCQA结构解释。

情境(situation):由大家熟悉的情景引入…

冲突(complication):这会带来怎样的矛盾?

问题(question):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答案(answer):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不过SCQA结构是可以在实际使用的时候进行顺序调整,柴静用的其实是SQCA顺序。

在SCQA的一个小单元里面,其实还有有嵌套的其他表达结构。

比如柴静在介绍解决方案时,柴静其实是平行展开结构,从加强执法、更新能源结构、引入市场机制,普通人也要参与四个点展开。

在讨论引入市场机制时,柴静问中国推广天然气有什么困难,柴静使用了正反对比的小框架来表达。

整个演讲结构是高度结构化,语言是煽情的,但是内部结构一直想引导观众按照柴静的演讲思维去走,去产生认同,做得非常高明。

用情感打动你,用理性说服你。

的确是现象级演讲!

快去再看一遍视频吧,这可是非常难得的演讲教程啊!

第二篇:柴静,雾霾

辩论赛一辩稿:治理雾霾不需要“柴静”

治理雾霾不需要“柴静”

对方辩友以及在座的各位,大家好,我们生活在坏境似乎不太好的世界,我们每个人都要去保护我们的环境,“雾霾”这个词我们每个人听到都厌烦不已,而在前不久,有这么一个纪录片轰动一时,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在思考,治理雾霾到底需不需要她?而我方认为雾霾治理不需要“柴静”。柴静呢,即是指以柴静为特性的一类人或团队,其特性有两点。第一,她是一个公众人物,其发言具有渲染力,并且具有很多粉丝,因此言论必然有导向性。第二,与传统的环保宣传片相比,更能从第三方的角度去敢于揭露和批判政府行为,并发表自我的看法。 而需不需要的标准在于。依靠以上特性对于我国现阶段雾霾治理是好处大于弊端,还是弊端大于好处。下面我方开始论证我方观点

1. 从“柴静”视频的环保宣传角度来说,柴静视频或许能够起到一定的科普作用。但我们想一想,其他的环保宣传片也能够起到这样的科普作用,并且中国政府也正在努力这么做,在生活中,向大家科普雾霾、呼吁大家保护环境的广告和宣传片随处可见,电视中的公益广告、网络上的宣传视频、大街上的环保横幅比比皆是。但是,我们想一想,基本每个人都看过环保宣传片,但真正能够去付诸行动、做出改变的人有多少?其实并没有那么多。即使真的有一部人做出了改变,我们想一想,形成雾霾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是因为老百姓开车、老百姓烧煤吗?其实不是,不论在哪个国家哪个地区开车烧煤都是必须的,那为什么我们国家现在雾霾如此严重,是因为我们国家正是发展工业的时期,据调查,阶段我国重工业工厂比发达国家多48%,、重工业工厂会排放大量的煤炭化合物,所以我国现阶段才会产生如此严重的雾霾现象。因此,柴静视频起到的科普作用对于治理雾霾并不会对治理雾霾起到什么实质性的效果。

2. 其次再从视频的宣传的特性角度出发,在很大程度上揭露了政府的无作为和环保部门的无奈之举,因此我们站在治理雾霾的角度来分析这一特性是否真实的立足于社会,视频指出,钢铁一吨还赚不到一颗鸡蛋,但每年向一家钢铁企业每两年补贴20亿,似乎在告诉我们,这种企业还要他吗?既不赚钱,又是高耗能高污染,还每年补贴20亿,是不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还很隐晦的表示了对环保部门内部不作为的批判,不少人也因此产生共鸣。可是我们真正立足于中国的现状来中国光2013年钢铁消费量达到6.8亿吨,房产、公路、桥梁、铁路、飞机、轮船等,各种基础设施和消费品,哪样不需要钢铁呢,这种企业如果关掉,中国无法立足与现实去发展。中国作为后进工业化国家,虽然可能比西方发达国家有更小程度和更短时间的被污染过程,但这个过程绝对绕不过去,被污染是肯定的,在正在工业化的当下,我们享受工业化的福利,就必须经历这样的过程。我们不是想去批判某个人或某个事,而是面对雾霾,我们需要的真正适应中国现状的分析和方法。因此这类具有名人效应,他们在公众发表的言论,作为我们大众,或者粉丝来讲,我们不了解雾霾,不了解真实的现阶段中国的国情,就会对政府产生误解,对政府表示不满。从政府治理雾霾的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讲,政府从来都不希望人民会对政府产生不满的情绪,并且不满的情绪是基于并不适用与现阶段中国发展的批判。而因为“柴静”可以会对人民放大化他们对政府的不满,因此对于雾霾治理的角度来说,柴静不仅带来的好处不明显,并且还对治理产生不必要的弊端,而且弊端对长期发展很不利。因此不需要。

第三篇:柴静,雾霾

《柴静拍摄雾霾调查》观后感

《柴静拍摄雾霾调查》观后感

姓名:王丹

学号:2014411086

年级:2014级

院系:历史学国学

上课时间:周五下午

上课地点:综合楼503

看了《柴静拍摄雾霾调查》后,感触颇多,可以说是触目惊心。新闻说这部时长103分钟的雾霾调查是柴静姐姐自费拍摄的,一方面我感动于柴静姐姐对女儿深沉的爱,另一方面就是对关于雾霾调查的深思,雾霾好可怕。随后的第一个举动是买口罩,买了很多的一次性口罩,决定每天都要带口罩!

开头柴静姐姐说,女儿未出生便患有肿瘤,刚出生就接受了手术,而自己还没有来得及看一眼女儿,真的很心酸,幸好手术成功了。出生后,柴静姐姐也不敢带她出去,因为怕她受到伤害。而这一切的祸源便是“雾霾”!于是,柴静姐姐便自费百万,耗时一年,跨越多国,展开调查雾霾的原因。很感动柴静姐姐对女儿的爱,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其实,说实话,“雾霾”这个词我是最近几年偶尔听到的,我根本不知道它到底指什么,我脑中模模糊糊的觉得可能是很多的,不容易散开的雾就是“雾霾”吧?

在片中,柴静姐姐主要向我们解释了“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这三个问题。由此,我对雾霾有了深入的了解。 雾霾是什么?雾霾,顾名思义是雾和霾。但是雾和霾的区别很大。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视觉障碍的叫霾。霾就是灰霾(烟霞)。这样来说,雾霾是一些空气动力学直径小雨2.5微米的颗粒,而我们肉眼能看见的最小颗粒都是他的20倍,我们看不见它们,但是它们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当PM2.5值升高时,人群的死亡率会随之上升。在片中,柴静姐姐列出了好多数据,虽然看不懂,但是知道我们的PM2.5是比较高的。

雾霾从哪儿来?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燃煤和燃油占了百分之六十,而在燃烧排放时大部分是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就直接排放到了大气之中,煤炭没有得到清洗,石油没有得到提炼,各种有毒物质随着排放来到大气之中,通过我们的呼吸进入身体。想想就可怕。

我们怎么办?在片中,环保局的一位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现在都不敢开口,让人看到里面没有牙齿。”还有一个民营加油站的老板是这样说的:“环保局是什么?你有义务但是没有权利管。”没有权利,那谁有权利管?真是讽刺呵。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在今年9月份才开始正式生效,那么在生效之前呢?谁来管理?谁有群管理?

几十年前的伦敦因为烧大量劣质煤炭造成了大烟雾事件,在这个事件中大约有一万两千人死于长期吸入煤炭产生的黑炭和短时间内吸入的高浓度的含有重金属的颗粒物。这是场大灾难,而这也是我们的前车之鉴。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一个普通的山东人,一个普通的中国公民,我希望我们能生活在蓝天白云下面;可以自由的呼吸、散步;小孩子们可以自由的嬉戏(而不是未出世就得肿瘤);我们不用时刻担忧因雾霾而产生的健康问题。目前的我暂时无法为污染做出更多的事情,但是我希望我们全国的人可以团结起来,一起对抗雾霾,就像《万万没想到》中,每个人的力量是那么微小,但是团结起来就是一片星空!中国这么多人,团结起来,一定能打败雾霾的!

让我们团结起来,打败雾霾,还我们一片蓝天白云!

第四篇:柴静,雾霾

柴静雾霾穹顶之下调查心得体会

你见过蓝天吗?你见过白云吗?

一个人,别说一个人了,一个活物应当这么活着:春天来的时候门开着,风进来,花香进来,色彩进来,有的时候你碰到雨或碰到雾的时候,你会忍不住想要往肺里面,深深地呼吸一口气,能感觉到那个碎雨的味道,又凛冽,有清新。

2月28日,正是今天,柴静在网上公布她用时一年的雾霾调查作品《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这是柴静自央视辞职后的首个新闻调查作品,来自记者的职业直觉和出于母亲的责任感,让她渴看了解雾霾是甚么、它从哪里来和我们怎样办。

这一年她造访了国内外多家研究大气污染的学术机构,往了一些污染严重的现场调研,调查了背后的执法窘境。接触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改委能源所、工信部产业司、环保部等职能机构,也往了伦敦、洛杉矶这些曾污染严重的城市,想找到一些污染治理的教训与经验。(柴静接受人民网采访语)

在演讲时,柴静提到,她曾携带仪器,作为志愿者参加雾霾健康测试,拍摄肺部深处的碳素沉淀后果,其危害和后果让人震动,其中的致癌物资大大超过了国家标准。在PPT演示的雾霾侵进人体的进程中,我们发现,人体的免疫系统对雾霾基本上可以说是没有抵挡之力。

我国空气污染的60%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题目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题目。而想要从本源上控制废气的排放,不但需要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控,也需要普通公民的身体力行。10年前,柴静采访一个脸蛋圆圆的女孩,问:你看过真的星星吗?没有!你看过蓝天吗?看过蓝一点的!你看过白云吗?没有!女孩的脸蛋稚气,腔调布满童真,在电视屏幕上看到这一幕,我心酸的几近要落泪了,我感到了对孩子的亏欠,这类亏欠,其实不能用所谓的物资的繁华能够补偿,中国的大多数城市都生活在雾霾的要挟之下,我们对下一代的亏欠,难以衡量,从卫星图上看华北,那一片白雾茫茫的大地,而身处其中的人们,在雾霾严重的天气,可能看不清几米外的人群。

柴静说:人都是从无知到有知的,但既然熟悉到了,又是一个传媒人,就有责任向大家说清楚。不耸动,也不躲避,就是尽可能说明白。由于假如大家低估了治理的艰巨和复杂,轻易急,产生无看的情绪。假如太轻慢,不当回事,听其自然,更不行。所以尽量公然地往说明白,或许可以有很多人像我一样有改变,为治理大气污染做一点事。

空气是没有墙,我们生命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人民,真的是同呼吸共命运。由此我想起多年前,在我的故乡,是一个湘北的小山村,在它几十里外的一个镇上,曾有一个国内最大的雄黄矿,没有对污水进行治理,红色的烟雾不经处理就排向了两边的青山,致使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两边的青山几近是寸草不生,周边农户连菜都种不活,红色的污染肆意进进一条河的支流,我爸爸上学的时候,偶然踩水过那条小河,双腿长疮。如今,百度百科这样显示:石门雄黄矿位于湖南省石门县白云乡,生产砒霜、硫酸和用来制造鞭炮、药材的雄黄粉。矿石除供中国使用外,还远销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雄黄矿已有1500年开采历史,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重大污染,是国家5大污染源之一。据当地磺厂医院统计,从1971年到2013年1月,雄黄矿患砷中毒的职工中600多人已往世,其中400余人死于癌症。自2011年2月,在雄黄矿被关停后,当地已启动了污染治理工程。

前任栽树,后人乘凉,我们的上一代口口相传的谚语,但同时也意味着,我们那些由于无知无奈对环境酿成的毁坏,不但需要自己,更需要我们的后代人一代代地承当下往。柴静的孩子还没出生就被诊断患有良性肿瘤,一出生就手术,柴静说,单她作为一个个体存在的时候,或许只斟酌到自己在这个世间存在的几十年,但是有孩子,意想到了自己和未来的时间有了更多的关联,这让我想起鲁迅先生说的,我们的后代是在的,我们还需要留给他们一点东西,我们留给他们甚么呢?

我的祖父是一个勤劳的农民,他没给我们留下甚么家产,他在屋前种了三十多棵李子树,他在我六岁的时候就往世了,但是我经常想起他来,在这样的季节,李子花开满了树,风一吹,细小的花瓣洒落一地,雪白雪白的,每一年五六月的时候,李子熟透,红的像胭脂。

中国人像来主张传宗接代,逼婚的风气估计20年内不会动摇,但有多少父母会心识到我能为子女创造一个甚么样的世界呢?好的社会不会平空而来,或许连我们小时候看惯了的蓝天白云,都要存很多钱,往很远的地方才能看到,乃至看不到。

我们不知道怎样跟孩子描写春天里蓝天下盛开的油菜花香,不知道怎样描写冬天里用舌头舔冰凌的味道,不知道如何告知他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这些属于自然的生命的动人时刻,或许有一天会变成一个传奇。

我多么希看它不是一个传奇,而是孩子们可以享受的平常,假如,我们能够意想到自己对环境的责任,哪怕是一个平凡人物,比如可以意想到,假如不知道如何保护,最少不要肆意破坏,哪怕只是选用公用交通,少开空调,这些看起来很小的很徒劳的小事,也要逐一让它发生,由于,每个人,都应当看见,我们的视而不见会让我们和我们的后代孩子遭受更严重的摧残。

第五篇:柴静,雾霾

柴静雾霾时评

时评选辑1 2015.3.7

这一刻,请让“柴静”这个名字消失

文/沙小皮 来自视觉志

【导读】打不过是一回事,但是打不打又是一回事,就算力量悬殊,力量微薄,但是态度要拿出来。

又一次站上神坛,这应该不是柴静想要的。

带着好奇、压抑、震颤的心情看完了100分钟。一个具备专业媒体人素养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妈妈,花费1年时间,耗资百万,查找大量翔实资料,寻访多位专家和官员,并到曾经历过中国目前污染现状的多个国家实地探访,一系列看似耸人听闻的数字画面告诉所有人:你我若再不行动,都会死在雾霾里!

不论这个视频的出发点在何处,它过亿量级的传播,对于提升中国人的环保意识是一个里程碑级的事件。

如果你认真看了这个片子,就会发现这个片子的主角并不是柴静,而是那些在我国各地,被各种无力感笼罩的老百姓和环保局的干部们。柴静只是一个冷静的记录者,她站在雾霾中,记录下的是环保立法和执法的种种无奈。这个片子给我带来的更多的是观点的颠覆。在此之前,人们关于环保的讨论都停留在要发展还是要环保的“二选一”的简单思维上。

而看完纪录片,你会发现一个和以前都不一样的结论:经济发展当然有代价,但是代价不应该这么大;工业化当然会带来污染,但是污染不应该这么严重。从纪录片里就可以看出,在很多方面,我们远远没有做到我们这个发展水平所能做到的最好,很多设备、技术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我们都有,但就是做不到位。从国家到企业,我们的环保意识是极度缺失的。

昨天,我在看这个片子时觉得中国还有救,但是今天看到一些评论却觉得中国完蛋了,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你谈环保的时候他在看生孩子。

今天上午开始,朋友圈里的风突然开始转向,柴静的私生活被扒出来。高龄产妇、抽烟、开大排量车,美国等等关键词充斥。这么用心做的纪录片,很多评论却是集中在对柴静私生活和片子瑕疵的议论上,而不是对雾霾的讨论上。那些说片子没有触及深层原因的,现在正是你们站出来写长篇深度探讨文章的时候。那些说片子论据有谬的,现在是拿出科学证据让公众知情的时候。一个席卷全国的热点事件,让严肃的环保讨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关注度,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搭顺风车做多少有意义的事情啊,而你却在扒人家的私生活?

中国的问题,很大原因就是,不做事的人对做事的人指手画脚。

她作为一个公民,用实际行动去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她做的这一切是有益于环保有益于大家,她让我们看见了,让国家领导层看见了,造成全民讨论,引来全国注视,这就是它的最大价值,她完成了使命。即便她真的如你们所言不堪,那!又!怎!样!套用经济学之父斯密的一句话:屠户、酿酒师和面包师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但他们也因此满足了公益。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我们看的是穹顶之下,您看的是柴静。

这一刻,请让柴静这个名字消失。把注意力投向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因为,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每一次呼吸,都在滑向疾病与死亡。

有人说,一个片子能够解决那么多问题么?显然不能。它不能赋予环保局权力,不能搞掉威胁断供的国企,不能让那些得了癌症的人们复活。

但是它能叫醒很多人,而这些人的影响力会像星星之火一样,一点点的把能量真正落实在解决雾霾的问题上。这是雾霾问题的解决之道。这是让我们的下一代不用再像纳粹集中营的囚犯一样被关在毒气室里的解决之道。

【柴静,雾霾】

大家还记不记得《功夫》里面周星驰被火云邪神打凹在地上,还捡根小棍敲火云邪神。

是不是觉得很可笑?

打不过是一回事,但是打不打又是一回事,就算力量悬殊,力量微薄,但是态度要拿出来。

就算是只蚊子,我也要叮你一管血。

1

2

第六篇:柴静,雾霾

柴静谈雾霾

点击图片进入:柴静被证实已离职央视未另签约 职场18年回顾

2月28日,去年初从央视辞职的记者柴静推出了她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柴静在采访中表示,孩子生病使空气污染成为她不能回避的问题,围绕雾霾进行了一系列调查。

柴静在人民网访谈中谈到了选择雾霾这个题材初衷。2013年初柴静怀孕,但她未出生的孩子却被检查出患有肿瘤,一出生就要进行手术,因此她辞职打算用相当的一段时间照顾孩子。“医生说她太胖了,所以刚才麻醉的时候,我们扎了好多针眼才找着静脉,我就拿着那个满是针眼的小手,放在我脸上,直到她睁开眼睛看了我一眼,后来我辞职,陪伴她,照顾她。”

一出生就接受手术的宝宝如今已经痊愈,但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柴静对雾霾的感受却越来越强烈,“生活在一年竟有175天污染的北京,害怕女儿有一天会问我‘什么是蓝天’‘为什么老把我关在家里’,加上全社会对空气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关心,职业训练和母亲本能都让我觉得应该回答这些问题: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因此,柴静开始了这个调查。

柴静透露,她自费投资了差不多一百万作为国内外的拍摄和后期制作的费用。她在访谈中表示:“一个人没有当妈妈之前,这个世界只跟你有几十年的关系,到此为止,我对我的一生负责任就可以了。但确实有了她之后,你跟未来世界有了关联,有了责任。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情感的驱动,我确实很难去用这么长时间做完这件事。”她表示有了孩子后,尤其是知道孩子生病后,才对空气污染有了完全不同的态度,使她不能回避空气污染的问题,因此才有了这个调查。

以下是柴静接受采访内容:

“中国有很多人希望把这件事改善,在为此努力。简单地说,每个人都希望空气清新。什么是社会共识?再没有比这个更强烈的社会共识了。这是我的信心。”

简介:柴静,著名传媒人,前央视主持人,记者。北京大学艺术硕士,曾长期制作污染治理报道如《山西:断臂治污》《事故的背后》《尘肺病人维权调查》等,获选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2014年初从央视辞职,2015年初推出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

人民网记者:你告别央视之后,为什么选了雾霾这么一个题材?

柴静:这不是一个计划中的作品,当时因为孩子生病,我辞职后打算用相当的一段时间陪伴她,照顾她,所以谢绝了一切工作邀请。照顾她过程中,对雾霾的感受变得越来越强烈,整个生活都被它影响了,加上全社会对空气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关心,职业训练和母亲本能都让我觉得应该回答这些问题: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所以就做了这个调查。

人民网记者:你怎么想到公之于众的?

柴静:一开始没有想要公开,只是自己找资料,找专家问,想解开一些迷惑。我调取了十年

【柴静,雾霾】

来华北上空的卫星图片,可以看到空气污染早已存在。我就在北京生活,怎么没意识到?我找了奥运空气质量保障小组组长唐孝炎院士,她提供给我2004某个月的PM2.5数据曲线,相当于今天的严重污染,首都机场也关闭了,只是当天新闻报道是雾。可见当时整个社会对空气污染缺乏认识。

我深感作为传媒人的一员,也有责任,因为当时我在北京,但我浑然不觉。我做过不少污染报道,总觉得好象看到烟筒,看到厂矿才会有污染,所以生活在一个大城市里就无知无觉。

人都是从无知到有知,但既然认识到了,又是一个传媒人,就有责任向大家说清楚。不耸动,也不回避,就是尽量说明白。因为如果大家低估了治理的艰巨和复杂,容易急,产生无望的情绪。如果太轻慢,不当回事,听之任之,更不行。所以尽可能公开地去说明白,也许可以有很多人象我一样有改变,为治理大气污染做一点事。

人民网记者:这一年你都去了哪里?

柴静:我拜访了国内外多家研究大气污染的学术机构,去了一些污染严重的现场调研,调查了背后的执法困境。接触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改委能源所、工信部产业司、环保部等职能机构,也去了伦敦、洛杉矶这些曾经污染严重的城市,想找到一些空气污染治理的教训与经验。

人民网记者:发现了什么?

柴静:我想回答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

以PM2.5之微小,人眼无法看到,这是一场看不见敌人的战争。所以这次我携带仪器,做雾霾健康测试,作为志愿者参与人体实验,分析呼吸成份,拍摄肺部深处碳素沉淀的后果,想向大家解释“雾霾是什么”,性质、危害、构成。

通过科学家向我展示的源解析结果,可以回答“雾霾从哪儿来”。我国的空气污染60%以上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中国煤炭消费量在2013年就超过了全世界其他国家用煤量的总和。车的增速也是历史罕见。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不得不同时面对数量和质量要求这两大挑战。通过调研,我发现我国燃煤和燃油大概存在“消耗量大”、“相对低质”、“前端缺少清洁”、“末端排放缺乏控制”四大问题。我也尝试揭示这几大问题背后的管理与执法困境。

“我们怎么办”是有路可寻的。从英美的治理经验可以看到,发生过“大烟雾事件”的伦敦当时的污染比当下中国更严重,但在治理污染的前20年,污染物下降了80%。发生过严重“光化学烟雾”事件的洛杉矶,车辆比上世纪七十年代增加了3倍,但排放低了75%。就象解振华主任所说,人类的教训和经验放在那里,证明污染可以解决,而且不必那么久,中国已经承诺2030年左右碳排放到峰值,碳排放与雾霾同源,有协同减排效应,这个峰值的倒逼,意味着未来只能向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方向去,不走唯GDP道路,整个国家的治理体系、能源战略、产业结构都会随之改变,会对普通人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未来的创造者是抓住先机的人。

人民网记者:你以前也做过很多污染报道,并且被评为环保部2007年度“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这次与你以往报道有何不同?

柴静:这些年我做过的一些污染报道,但都是就事论事,停留在监督某些排污企业和地方政府GDP冲动上,我自己也停留在一种“要发展还是要环保?”的简单思维方式上。

这次拉开时空,对过去的问题再回访,再思考这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产业现状,看到它们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我感觉环保与经济发展并无冲突。大气污染并不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恰恰需要更充分的市场化改革才能解决这一问题。环保不是负担,而是创新的来源,可以促进竞争,产生就业,拉动经济。国际治理污染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第一,政府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让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力量。第二,政府不可或缺,必须通过制订政策,严格执法,来保证市场竞争的公正公平,优胜劣汰。这两点都与我国当前改革的方向一致。

人民网记者:那你觉得普通人应该怎么做?

柴静:我自己并不想鼓动号召他人必须做什么、应该怎么做,那有一种强迫性。小时候有一次,我把肥皂水倒在了树根上,我奶奶没说什么,只是拿小铲子把肥皂水铲起来,埋在了别处——人去做什么,是因为心底有爱惜。

我自己曾经对雾霾无知无觉,现在我对空气有我的爱惜,所以我去找适合我的方式,比如尽量不开车,比如参与公众参与立法研讨会,与扬尘的工地交涉,打环保举报电话12369,要求餐馆安装上法规要求安装的设备,要求加油站维修油气回收装置。我把这些也呈现出来,这些只是能做的一小部分事情。我相信,别人心底有自己的爱惜,有适合自己的实践。

人民网记者:是什么让你觉得大气污染治理有希望?

柴静:这一年我都是以个人身份去拜访他人,包括职能部门。没人拒绝提问,在回答时都毫无保留,直面问题。我觉得他们都希望能公开地讨论问题,因为问题呈现就是解决的希望,而且认识的深度决定解决问题的速度。

一年中我建立了十几个微信群,是与体制内外专家共建的,这么长的时间里,他们毫无回报地提供支持,其中北京市环保局机动车处的处长李昆生给我印象很深。我跟朋友说过,这个人让我很惭愧,有时候我都觉得某件事做不下去,不太可能,他还在继续发表文章,不断往前推进。深夜有时会收到他的两三篇文章,文中的急切之情和为公之心对我是一个感染。即使他批评的人也很尊重他,因为这个人出自诚意。

去拜访石化行业的有关专家时,我说问题如果您觉得尖锐,请不要介意。他说没关系,你问的都是媒体和大众关心的,应该向大家公开,他也很坦诚。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在环保与经济之间寻找到最佳平衡点,能公开讨论是前提,在这次我深切感受到了这点。

中国有很多人希望把这件事改善,在为此努力。简单地说,每个人都希望空气清新。什么是社会共识?再没有比这个更强烈的社会共识了。这是我的信心。

人民网记者:除了这次演讲,你还做了什么?【柴静,雾霾】

柴静:当前《大气防治法》正在修订,我将采访的资料和稿件都发给了全国人大法工委,希望能为法律修订带来一点参照。他们逐字看完,附上建议,返还给我,并打电话表示感谢,说会在修订时考虑相关问题。

我将稿件也发给了正在制订国家油气体制改革方案的小组成员,得到的反馈也让我很意外。他们提出的唯一意见是,如果篇幅不限,可以谈得更多。

我想立法者和政策制订者的态度是因为,改革在中国适逢其时,需要让大众更多地知情参与,更多地讨论,形成共识。公众是空气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之一,没人比普通人更清楚自己身边的污染源,也没人比我们更爱护自己的家园。

人民网记者:一个母亲这个身份切入,我是觉得特别亲切,但是你有顾虑吗?

柴静:我有一个很大的顾虑,就是说我有没有权力说到她?因为那是她的生命和她的生活,我必须要考虑说出来之后她将来可能会承受什么,这种压力最大。后来我先生说,你还是说吧,我最深刻地感觉到你在有孩子,尤其她生病后,才会对空气污染这件事有了完全不同的态度。他说,这是你回避不了的一个基本动机。 他说,如果你回避了她生病,这种态度里面其实隐含着一个问题,就是说好像生病本身是不好的,或者是羞耻的。不用太顾虑和紧张,要相信这个社会的基本善意。这句话对我有说服力。

人民网记者:我不仅是理解,而且能够强烈地带着情感感受到。

柴静:一个人没有当妈妈之前,这个世界只跟你有几十年的关系,到此为止,我对我的一生负责任就可以了。但确实有了她之后,你跟未来世界有了关联,有了责任。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情感的驱动,我确实很难去用这么长时间做完这件事。

人民网记者:遇到最大困难是什么?

柴静:应该是自己认识的局限吧。大气污染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刚做的时候,有人说这个问题跨领域太多,不容易弄清楚。我深深感觉到了这点,担心如果说得不准确,对现实会有妨害,找了很多专家审校,但也无法保证精准,只能尽力而为。错了的地方,修正就好。不足的地方,会有更多人做得更好。

人民网记者:这次的拍摄费用大概多少?是谁投资的?

柴静:差不多一百万吧,因为有国内外的拍摄和后期制作的费用。钱是我自己投的,国内一些基金会联系过我,愿意资助,但我当时完全不知道自己会做成什么样子,又要照顾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做完,就没接受,非常感谢他们。我两年前出过书,用稿费负担的。

人民网记者:你是成立了个人公司制作节目吗?

柴静:没有,这次只是个人调研,播出也是公益的。跟我一起做这件事情的,是我的几位朋友,老范、番茄、蚂蚁、三三、席大、晨超、五号、子雄、家贤、念念、小米,十人左右,

甘苦与共。没有他们,就不会有这件事,我非常幸运。如果将来有机会,希望仍能与他们一起,为转型中的社会做一点纪录和分析的工作。

第七篇:柴静,雾霾

2015高考作文素材(时评类12):请聚焦雾霾,而不是柴静

请聚焦雾霾,而不是柴静

凯风

【柴静,雾霾】

2月28日,前央视著名记者柴静推出了她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上线短短两天时间,这个片子就获得上亿次点击。就连刚刚履新的环保部长陈吉宁,也在第一时间对该片作出回应,称“已经给柴静发了短信,向她表示感谢,她从特殊的角度唤起公众对环境的关注”。

这部纪录片被解读为“一个母亲与雾霾的私人恩怨”。说是私人恩怨,是因为柴静的孩子尚未出生便被查出患有肿瘤,虽然肿瘤与雾霾未必有直接关联,但空气污染却从此成为这个新母亲无法回避的问题。但调查雾霾之于柴静,不仅是源于作为母亲的焦灼感,更是作为专业新闻人的职业敏感所在。

柴静是一个擅长讲故事的人,无论多么枯燥的数据、复杂的案例在故事里都变得鲜活而易于传播。柴静以自己女儿的病情作为开场白,虽然不无以角色代入引导公众情绪的嫌疑,但作为整个调查追踪溯源的由来,却也无可厚非。至于更遭部分人诟病的柴静式腔调,在面对一个严肃的议题时,过多的感情释放同样具有消解调查严肃性和专业性的负面影响。

不过,如果只是小资式的抒情,或许该视频也能获得快速而广泛的传播,却未必能引发如此深入而持续的探讨。这部纪录片之所以备受瞩目,从根本上讲,在于它以专业的视角、清晰的表述、简洁的数据、有冲击力的画面将雾霾的由来、成因、治理之策进行系统的常识普及,而且不乏对环境治理背后的利益困局的剖析。

这是所有一切的根,至于传播方式则只是附着于其上的叶,没有专业调查的基础,就没有关于环保问题的汹汹热议。一份专业而深入的调查,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一个特殊的时间背景,这些共同使得《穹顶之下》这部纪录片获得不亚于热门美剧的点击量。

不得不承认,柴静所做的只是常识普及,并没有提出多少观念层面和政策层面的革新。但对于一个雾霾几乎成为家常便饭,许多人对此麻木不仁习以为常的社会而言,无论强调多少次都不为过,更何况是这样不乏专业不乏深度的常识普及?尤其是在目前对于雾霾治理“雷声大,雨点小”的背景下,以讲故事的方式,也更能唤起共同体的同命运感,激起对雾霾治理的问责式督促。

但是,很多人对柴静调查作品里时而流露的鸡汤味充满不屑,更有人拿与调查报道无关的个体问题说事,这都不免有以细枝末节问题遮掩核心议题的嫌疑。焦点从来都应该是雾霾,而不是柴静。因为对柴静的不待见或者对心灵鸡汤式话语的厌恶,从而对调查所呈现的雾霾局面表示怀疑,未必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比柴静更专业更深刻的人不在少数,比柴静更有知名度也更有采访资源的也大有人在,比柴静更有资格也更有义务调查雾霾问题的同样举不胜举。但为何最终却是柴静为之努力并付诸了自己的行动?这不是在探讨调查专业性和深度之前更该反思的问题吗?

(凯风,媒体时评人,海外网专栏作者)

骂柴静的人,我就想问你一句话

锐之

1

对不起,我知道你已经厌倦了这样的刷屏,可是我还是想说一下柴静。

确切地说,是想说一下从昨天开始,网络上那些针对柴静而起的口水、论战、恶毒的揣测、师出无名的攻击。

2

有人骂柴静是公知,拍这样的片子挑拨政府和人民的关系。

有人骂她是五毛,拍这样的片子帮助维稳。

同样一个柴静,同样一段片子,同样一件事,居然能出现这样两方截然不同的评价。你可以想象,那些观点,是如何唯心而阴暗。

所以说在中国做事,太难,因为有太多恶意,太多盲从,太多冷漠,太多无动于衷,太多的眼睛和耳朵被无知蒙蔽,太多的心灵被偏激绑架而失去善意,太多的脑袋被刻意操纵而失去理性。

有人开始攻击她的私生活。有人开始质疑她的女儿是美国国籍。有人开始分析她的传播策略。有人开始嘲笑她的调查不够专业。

如果从纯粹学术探讨,讨论有些问题当然无可厚非。

可是你们充满攻击性的言语里,分别每一个字都透着阴暗,透着嫉妒。

你们疯了吗?

4

还能说什么呢,在奇葩遍地的国度,那朵正常盛开的花,反而成了异类。【柴静,雾霾】

5

那些骂柴静的人,我就想问你们一句话:你们到底希望不希望雾霾问题能够解决?

如果你们像我一样,不愿意在北京,在上海,在南京,在杭州,过着每天早上要看污染指数才敢出门的憋屈生活,不愿意每天推开窗外面就是一片昏暗看不到蓝天,那么你们为什么还要去在意那些细枝末节?那些真的重要吗?

她以一己之力,营造了一个多么好的呼吁全社会解决雾霾问题的氛围。从她的这个视频出发,各行各业、包括我们每一个人,可以接着做多少事?

难道你们不知道,所有与这个主题无关的口水,都只会模糊焦点,破坏这个来之不易的局面? 难道你们真的愿意一辈子生活在毒空气里吗?

你们都疯了吗?

6

还有些人,平时不愿意谈雾霾,不屑谈民生,不屑关注新闻,不愿意参与热门话题讨论,自视高冷,自以为逼格高,这些,都无可厚非。

可是在柴静踏踏实实地做了一件大好事的时候,他们却跳出来,攻击她,是为了炒作自己? 所以你们眼红了是吗?你们自恃与世无争的高冷呢?

我甚至不在乎柴静拍这部视频是不是有炒作自己或者捞钱的目的。我不在乎。我对这个问题完全不感兴趣。这完全不重要。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说,“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

正因为面包师想赚钱,所以他努力做出好吃的面包,所以我们才有面包吃。即便他炒作包装自己,想成为全国全世界最有名的面包师,那也没什么可以指责的吧?

当我吃到好吃的面包,我只会心存感激,而不会指责面包师想赚我的钱。

同样地,柴静做了这么一次调查,形成了全社会呼吁解决雾霾问题的压力。这本身已经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我心存感激。【柴静,雾霾】

更何况,她根本没有占用公共资源和纳税人的钱,而是自己掏腰包做了这么一件事。 我甚至希望她能够从中因此获利,因为这样会激励更多的人走上她这条路。

8

而且,当你们自己躺在阴沟泥水里打滚的时候,为什么却要求别人,做一个纯洁无暇的圣母? 你,有什么资格?

9

还有人说她投机取巧。有人说,几年前批评雾霾有危险,她不批评;现在批评雾霾是政治正确,她才跑出来。

就算现在批评雾霾是政治正确,那么你们站出来批评了吗?站出来去做了柴静那样的调查了吗?

10

还有人批评她为什么不再前进一步,对体制有更严厉的批评?

你们,装什么外宾呢?你以为柴静看不到那些问题?就你最聪明?难道你不知道,如果再前进一步,我们就根本连看到这个视频的机会都没有?

能把自己想表达的、公众需要知道的信息,用适当的尺度传达出去,而又不必搭进自己的生活和自由,这是一种本事和智慧。

难道都期待别人振臂一呼头破血流才算是英雄吗?那你自己怎么不去?

11

我甚至开始觉得,对待这个纪录片的态度,可以用来衡量一个人善良与否、理性与否、真诚与否的最好的试金石。

这样的话单独拿出来说,也许太绝对、太唯心,可是放在这个纪录片的具体语境里,我觉得,是客观的。

如果你没看视频就在骂柴静,那你真的是个烂人。如果你看了视频还在骂柴静,那你更是个烂人。

12

过去数百年美国社会的每一次社会变革,从黑人平权运动、到女性地位的改善、到整治污染,到今天的同性恋婚姻,都是靠着无数的普通人,用一点点的勇敢和责任感,去推动才促成的。 现在柴静站了出来。遇到的却是这样的局面。

还能说什么呢?

13

大多数人,都不是可以随时离开这个国家一走了之的巨富。也不是可以承受社会动荡带来的沉重后果的无产。

这个国家,属于你我这样的中间阶层。我们只能用我们自己的力量,把它变得更好。这是落在我们肩上的责任。

所以,让我们抛弃所有的政治站队,所有先入为主的偏见,所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吧。 在目前的国情之下,无论政治立场是左是右,只要你属于这个中间阶层,从我们未来共同的命运出发,左右之间,是有交集的。

而柴静,就是那个最大公约数。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99675/

推荐访问:雾霾视频柴静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