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

时间:2018-11-03   来源:经典语录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语录】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 第一篇_《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

《沁园春 长沙》教案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我叫唐浩,和你们学校的一位老师同姓、同名、同字,很好记,这节课由我和大家一起学习,希望能学得愉快。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板书)这是高中语文开篇第一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希望我们能以良好的状态,学的良好。今天这节课,我主要用追问式读书法,教会大家如何读这篇文字,就是在追问中学习知识,在朗读中体会感情,最终在理解的基础上会读这篇文字,下面我先追问——)

1、《沁园春 长沙》的体裁是什么?

——词!(板书)

2、大家了解词的相关知识吗?初中是我们都学过,回忆一下,待会我找同学起来给大家温习温习,可以从概念、名称、特点、分类(板书)四个方面说一说,哪位同学先说一说“概念”?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刚才这几位同学们讲的很好,很全面,也很准确,

(1)释义:词是我国传统诗歌当中的一种特殊体裁,它原本是配乐的歌词,后来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和音乐相分离,成为一种纯粹的文学样式。起源于隋唐之际,盛行于宋朝,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

(2)名称:初起,人们称它为“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如《东坡乐府》)“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诗余”(如南宋何士信编的《草堂诗余》)等。这些称谓都是根据它的特点给他命名的,你比如“长短句”啊,“诗余”啊。

(3)特点:每一首词都有一个词牌名,这个词牌名是这首词的曲调名称,起初的词牌,与词的内容有关系,后来乐曲失传,词牌和词的内容就并没有必然联系了。词牌就成了词的形式格律的标志。只起到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的作用了。(规定你填词必须按固定的词牌来填,一个词牌之下的所有的词都有固定的句数,每个句子的字数也是确定的,就是在押韵上也有固定的要求!)这首词的词牌就是“沁园春”,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就作诗咏怀这个事,这个词牌就由此得名。但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词就与词牌的本意没什么关系了。

当然也有个别的词人依附于词牌的本意填词的。

有的词在词牌的下面还有词题和小序,它与词的内容就关系密切,你像毛泽东的《卜算子》下有标题“咏梅”,又有“小序”,“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用来进一步说明写作意图。还有我们这首词的词题是“长沙”,就表明这首词所写的内容就是词人在长沙时的所见所感。

(4)分类:①词根据它的长短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②词从片数也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之分;

②词从风格上也有婉约和豪放之别: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有李清照、晏殊、李煜,今后我们还将学到柳永、姜夔、周邦彥等,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我们这首词从长短来看是小令,中调,还是长调?

(上阙13句56字,押四平韵(头、流、由、浮)

下阙12句58字,押五平韵(游、稠、遒、侯、舟)

属长调

——从片数上看是双调,上下两片

——从风格来看,是婉约还是豪放的呢?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虽然有的同学已经知道呵呵。

师:好,下面我们就正式来学习这首词。刚才已经讲了:今天这节课,主要用追问式读书法,教会大家会读这首词。那么下面开始读诗,第一遍:

一读 读准音 知节奏(板书)

我们都知道词最初是配乐朗诵的,所以学习词绝对不可以不朗读,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我们只能够通过逐字逐句的分析才能够理解一首词的内涵,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用我们的声音把我们所理解到的内容传达出来,所以我说,我听大家读诗读词就知道大家对这首词理解的怎么样。

因为这首词同学们已熟悉了,借助工具书先自由读,再私下交流的这个环节就简略过去了,我现在直接请一位同朗读,根据他读的具体情况,再针对性的做以处理和强调。 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他的读音和节奏。

生:读课文。。。。。。

师:音读的准吧?有没有读的不当的地方?不过有两个个字音我还要强调一下:

(1)沁园春( )

(2)百舸争流

(3 峥嵘岁月( )

(4)怅寥廓( )

(5)挥斥方遒( )

(6)浪遏飞舟(

节奏把握的也还算准确,

讲到节奏,在这里强调两个注意事项,第一个要注意语法上的停顿,不能把词读破了。古人读书是吟诵,,有腔有调,不管意义结构,只按音节自然去读;而今人读书要求注意语法上的停顿,不能把词读破了。

师: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应该这样读“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们不能读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因为“问苍茫大地”是动宾结构,“谁主沉浮?”是主谓结构的,动宾结构的要先把动词和宾语划开读,主谓要先把主语和谓语本划开读,如果你觉得后面部分很长,不好表达感情的话,也可以根据语法结构再化成若干小节来读,如“谁主沉浮?”的谓语部分是动宾结构,也可以读成“谁/主/沉浮?”

再比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两句,不能读成“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是纯音节的读法,因为他是个主谓句,首先应该主谓分开来读“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如果觉得谓语部分不容易表达感情,你可以再分,把谓语的动宾结构再划开:“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这是第一个注意事项。

第二个注意事项是注意领字的停顿。比如上片的“看”和下片的“恰”都要稍作停顿,以突出领字的作用。

知道了吗?有没有不太明确的地方,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生:自己感受,提问,先找学生试读一阕,再统一订正。

师:只是读准音,通节奏,不算会读诗词,我们接下来还要继续读——

二读 通文意,悟感情(板书)。就是在研读课文基础上,深悟感情,然后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才能把文章读的更准确一些。

下面我又要追问了。

——这首词分上下两阙,上阕写景,下阕写人,上阕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啊?(书中的原词是哪个?)

秋景(寒秋之景)

——“寒秋”是秋天的哪个阶段?

最后的阶段,已近寒冬

——在同学们的心中“寒秋之景”一般都是什么样的?用一些词语来概括一下。 萧瑟、肃杀、破败。。。。(可描述)

——能想起描写秋景的相关诗句吗?

生描述: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④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忘记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还有:“风急天高猿啸哀”“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

——这些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充满哀伤的悲秋情调。

我们这首词也是描写秋景的词,而且还是寒秋之景,我们刚才读过了,你觉得这首词有哀伤的悲秋情调了吗?

——生读:没有!

师:没有,那它是什么情调呢?

一起看看这“寒秋之景”的七句。

——这七句写了哪些景物?(山、林、江、舸、鹰、鱼、万类霜天)

这些景物有静景,有动景,我们区分来看,哪几句是静景,哪几句是动景啊?

静景: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动景: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静景我们分析的时候,重点分析句子当中形容词、副词、数词等修饰的成分的词 动景中重点分析动词,

先看静景——

形容词:万、层、漫——范围广

红、碧、白——色彩绚

副 词:遍、尽、透——程度深

根据我们简单的分析,静景给我们什么感受?

——赏心悦目,充满勃勃生机的!

再看动景——主要是看动词(有哪几个动词?)

动 词:争(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击(展翅奋发、强劲有力之状) 、

翔(自由轻快之态)、

竞(有力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生机勃勃

动景给我们什么感受?

——也是生机勃发的,

也就是说,在诗人的笔下秋景是生机勃勃的,是壮丽的,没有一点悲秋之味,相反的还让我们感觉到有一种磅礴的气势。说明它不是悲秋之作。

下阕写的是人,我们也看看吧,人又这样呢?是不是也没有哀伤的悲秋情调啊?(课文中的原词):

什么人

——同学少年!

这些人又什么特点?(大声回答!)

风华正茂 青春年少

书生意气 才华出众

挥斥方遒 热情奔放

指点江山

关心国家(以天下为己任)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蔑视功名利禄

到中流击水

勇敢向上的好男儿!

浪遏飞舟

在诗人的笔下人也是充满豪情的,没有一点悲秋之味,相反的还让我们感觉到非常的豪迈,说明它不是悲秋之作。

哦,词人笔下的景是壮丽的,人是豪迈,不但不是悲秋之作,还是景让人感觉到豪情满怀的颂秋之作!

哎,人家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词人笔下的寒秋如此美好,说明了什么?是因为他的心情的喜悦的、是豪迈的!

诗人的心情是喜悦的、豪迈的!那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就是喜悦的、豪迈的,后面我们读这首词的时候,我们除了读准音、节奏,还要把这种喜悦的、豪迈的感情给他读出来。知道了吗?

接着追问——

词人的心情为什么这么好啊?那么喜悦、那么豪迈?(知人论世)

——1、背景(时代)1925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重游了他在长沙读书时常去的橘子洲,回忆当年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诗人心情好,豪情满怀,所以写出来的诗自然也就充满豪情喽。

有没有其他的原因了?想想?

1925年的深秋看到这样的景色应该不止毛泽东一个吧?其他人都没看到?如果都看到了,为什么他们没有这样的感受呢?这说明什么?

2、他心情好,还与他个人有关,与诗人的志向、胸襟、性格密切有关。

毛泽东,他是有远大的志向的人,有主宰苍茫大地的气魄!他是有博大的胸怀的人,有改造旧社会,建立新社会的豪迈情怀!他是永不放弃的人,有着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 所以看到这样的景色才有这样的感受,

其他人就是看到这样的景,没有这样的志向、胸襟、性格,也写不出这样气势磅礴的诗来,甚至可能还要继续悲秋来。呵呵

由此,我们能不能得到一个结论:

毛泽东之所以后来能成为一代伟人,是因为——(从自身的角度谈谈)

1、“远大的志向”(板书),毛泽东16时的诗句:孩子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2、博大的胸怀(板书)

3、坚韧的性格(板书)

所以我们在做的同学,你们要想有所成就,就要少年立大志,胸怀博大,性格坚韧,即使在艰难困苦中依然依然坚信,依然坚定,依然坚持,激流勇进,搏击风浪!要想有所成就,就要有青春不虚度,永远保持青春的心态,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即使面对肃杀的寒秋依然乐观,依然豪迈,依然向上;

可不能一天到晚想着剪什么发型,着什么衣服,穿什么样的鞋子,玩什么样的手机,要向伟人一样:孩子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到这里我们音也读准了,节奏也读准了,感情也读出来了能不能说会读这首词了?基本可以了,还可以更进一步:

三读 出重音,养语感(板书)

师:把重音读出来,不仅抑扬顿挫,很好听,感情也会抒发地更为充分。

怎么判断哪些地方要读重音,很简单,就是刚才我们研读课文时候提到的,写景的静景中的形容词、副词、数词等修饰性的词,动景中的动词,要重读。写人的,能突出人的特点,表达词人感情的字词要重读,你比如:

万山红遍 静景——遍:红之广

层林尽染 山上一层层树林经霜变红,像染过一样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 第二篇_沁园春·长沙 一等奖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教育;引导学生领会作品中体现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实现以“立人”为本教育新境界。 【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这篇作品是第一课,所以给学生介绍最基本的相关概念,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诗歌鉴赏方法,启发学生要知道怎样去鉴赏诗歌就尤为重要。此外,这篇作品是自读课文,所以重在启发和引导,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作品,特别是对“情感”的感受应是重点。第三,这篇作品的体裁虽然是词,但内容是新的,所以应当挖掘作品的人生启迪。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刚进入高中学习,学习热情旺盛,学习的兴趣浓厚,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习惯。学生对这篇作品较为熟悉,字音和词义应无大碍,且已经基本理解作品,所以拓展延伸很有必要;此外,学生初中已经学习过《沁园春 雪》等毛泽东诗词,且已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所以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定位在感知诗歌内容的层面。注重从方法上引导学生总结鉴赏诗歌的一般规律应是贯穿课堂的一根红线。

(1)词的起源:在隋唐之际配合岁塘燕乐曲调,并以“依调填词”的方式创作出来的歌辞形式,是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延续于后代,一直于今天。

(2)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即:一首词的词牌限制这首词的形式(句数,平仄,押韵等),紧连着词牌的词题就是这首词的内容,也就是说词牌表明形式,词题表明内容。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等。 (3)词的分类: ①字数:

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90个字;长调:91个字以上。

②片段:最短的小令只有14字,最长的长调有200个以上,每一首词有分段,词中称为: 单调:不分段,往往就是一首小令,篇幅较短;

双调:两段,也叫片或阕或遍,上片下片,前阕后阕; 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尤其四叠极少见。 2、写作背景: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1913

年至1918年,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18年4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会。1919年起,先后在长沙修业小学、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等学校任教。“五四”时期,他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一系列重要论文。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同年秋,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1911年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写成这首境界开阔、气势恢弘的不朽诗篇。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2)、品味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能力目标:

感知诗歌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培养学生欣赏鉴别诗歌的能力,进而能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3、情感目标:

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博大胸襟,教育学生倍加珍惜今天的一切,并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积极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2、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通过课前背诵,课内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点拨法。抓关键词语,设喻、联想点拨理清词作脉络。 3、讨论法。对重要语句含义的讨论。 【教学工具】:ppt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步入高中风华正茂的年轻学子,应当树立远大理想,心怀天下。今天,我们来看一代伟人毛泽

东年轻时的理想抱负。“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小时候的一首《立志》诗可见他抱负远大。毛泽东年轻时求学长沙,后再经过长沙,故地重游,回忆往事,以“沁园春”为词牌,作下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年轻时理想与抱负的诗作——《沁园春〃长沙》。

二、解题

1、关于“词”:

1

三、整体感知,诵读鉴赏 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1)播放朗读录音,学生朗读。 (2)听范读正音:

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廖廓(liáo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3)学生试读全词。

指导朗读:“看”、“恰”后面稍作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后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后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4)学生齐读,指出不足之处,反复读3遍。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1)快速默读全词,圈点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语。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提问1: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

明确:看到了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万山红遍,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提问2: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想到了什么?

明确:想到了往昔岁月,想到了祖国的命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词人思索的问题。 提问3:概括全词,上片、下片各侧重写了什么? 明确: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

提问4:概括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几幅图画?

明确:四幅图画: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 第三篇_精品教案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是一位诗人,他是一位政治家,他也是一位军事家,他更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他是谁呢?对,他就是毛泽东,那么今天我们一起跟随伟人的足迹,再游长沙,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二、写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创作于1925年秋,是毛泽东在长沙橘子洲的记游之作。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这里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 和革命斗争生涯。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同年秋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岳麓山因有此作。

三、文体知识

1、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 ,别称:“乐府”、“长短句”或“诗余” 。 如:《稼轩长短句》《东坡乐府》。

2、词牌: 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如:“醉花阴”“菩萨蛮”“水调歌头”

3、标题: 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四、齐读全词,并标出不认识的字词。

(1)沁园春(qìn)

(2)峥嵘岁月(zhēngróng )( 不平凡)

(3)百舸争流( gě ) (大船)

(4)怅寥廓( liáo )(kuò)(广远空阔)

(5)挥斥方遒( qiú ) (强劲有力)

(6)浪遏飞舟( è )(阻止)

四、听录音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五、结构、内容分析

《沁园春·长沙》属于长调,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感慨,分为三个层次。

1、第一层次: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描绘了一幅独立寒秋图)

2、第二层次: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美不胜收的湘江秋景图)

3、第三层次: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直抒胸臆、抒发感慨,引发了诗人对中国命运的思考,显示了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宏大胸襟与高远志向)(承上启下)

下阕:追忆往年,表现了青年学子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也可分为三个层次。

1、第一层次: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诗人故地重游,引发了对往昔学生时代生活的回忆,对志同道合的战友的思念)

2、第二层次: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集中描绘了代表国家与民族希望的青年革命家的形象)

3、第三层次: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回忆击水湘江,展现了搏击风浪,力能遏舟的豪迈气概,也巧妙的回答了前面的问题。)

六、整体感知、想象分析

1、整体感知

思考:本词描述了几幅画面?试根据内容给各幅画拟出小标题。

讨论、明确:

描述了四幅画面:

独立寒秋图 湘江霜天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2、请找出本词中的意象

山、林、江、舸、鹰、鱼、

七、字词分析、写景结构分析

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表明地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独”“立”“洲”。

关键词句:上片“看”字、下片“忆”字。“万类霜天竞自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

有表现力的词句:上片“万”“遍”“漫”“争”“击”“翔”。下片“挥斥”“指点”“激扬”“粪土”等。

1、写壮景,抒豪情

①独立寒秋图:注意“独”字。

②湘江秋景图:抓住“看”字。注意视角、用词、手法。

品味明确:

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静)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 (动)

俯瞰:鱼翔浅底 (动)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③峥嵘岁月图:抓住“忆”字。思考什么叫“书生意气”?

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粪土当年万户侯”,怎样的情怀啊?试回想一下《沁园春·雪》中哪些词句的思想内容与此相近。(齐诵:“昔秦皇汉武„„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④中流击水图

品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志振兴中华的慷慨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2、对比手法:词中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

①色彩:“万山红遍” 与“漫江碧透”

②动作:“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

③明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

④暗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当时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暗含)

3、语言品味: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有气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像鸟一样盘旋的状态,很自在。

4、景、情、志:注意意象

本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霜天”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刻认识,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片回忆了往夕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革命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住沉浮”

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八、拓展

中国古代有哪些写秋的诗词?和毛泽东的这首<<沁园春•长沙>>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①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②“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③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④碧云天,黄叶地,秋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

九、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一、 背景

二、 文体知识

注意: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三、 结构、内容分析

四、 意向分析

山、林、江、舸、鹰、鱼、

五、 字词分析

六、 整体感知

上阕

景: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绚烂多彩,生机勃勃

下阕

情: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以天下为己任,振兴中华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 第四篇_优秀教学设计——沁园春 长沙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划分诗歌的层次,层层深入地理解诗歌

2、能力目标——学会欣赏诗歌的画面美、培养朗诵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毛泽东的那种以国家为己任的伟人气概 教学方法

1、自主——合作学习法

2、朗读法:通过配乐朗读、情景朗读来助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知人论世:你们了解毛泽东主席吗?)

师作补充引入:毛泽东一生酷爱古典诗词,在他一生中,大量阅读古典诗词,据中南海毛泽东图书管理员统计,毛泽东生前认真批注、圈画过的诗词总计在1590首以上,一般性翻阅、欣赏的至少在2000首以上,凭记忆手书的有117首,其中有许多长篇叙事诗“毛泽东在打仗时是‘用兵真如神’,而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则是‘用字真如神’”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一首著名的《沁园春.长沙》

二、整体理解

1、配乐朗读,划分本诗“起——承——转——合”四个层次 引导提示:

起:“独立寒秋”到“橘子洲头”(提示:由独立寒秋统领全文,引出下文说看到的寒秋之景)

承:“看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竟自由”(提示:承接上文,描绘独立寒秋所看到的景象)

转:怅寥廓到粪土当年万户侯(提示:由景入情,转入到情感的抒发)

合:曾记否到最后(提示:小结显得言有尽,而意无穷)

2、扣景理解“起”与“承”两部分

1)起:“独立”二字统领全文,作者立在寒秋中,这让我们想起不少诗篇关于“秋”的名句,如:

天净沙·秋思(凄苦愁楚)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郁壮阔)

2)承:这首诗同样是写在寒秋中的那种悲情吗?请结合“承”的部分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画面包含三个步骤:布局、勾勒与染色)

从多角度观察描绘出一幅充满着力量,豁达向上、绚烂多彩的湘江秋色图

——小组讨论:找代表发言

【提示】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动静结合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

——提示:“承”的部分,通过从多角度观察描写了群山、层

林、碧江、船只、雄鹰、游鱼,描绘出一幅充满着力量,豁达向上、绚烂多彩的湘江秋色图

——小结:沁园春·长沙(豁达向上)

三、探究作者情感与诗歌主旨

扣情探究“转”与“合”两部分

1、转:前文描绘了一幅豁达向上、绚烂多彩的秋色图便让作者由景深发出情,由今转入昔,一个“怅”字生发出一个疑问“谁主沉浮”,究竟“谁主沉浮”呢?《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宗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他们是作者心目中的人选吗?请分析

——提示:应该是意气奔放,才华横溢,心系国运,蔑视权贵的“同学少年”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风流人物”应该是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现在”这首词里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这些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革命青年,这些意气奔放,才华横溢的革命青年,这些关心国家命运,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

2、合:最后一句“曾记否”言有尽,而意无穷地作了总结,这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气概?(时代背景理解诗人以天下为已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

——提示:“流击水,浪遏飞舟”是一种勇当中流砥柱,敢于阻挡一切困难去革命的豪情壮志

3、结合艺术手法总结全词主旨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本词是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提示:全词寄情于景,通过描写一幅充满着力量,豁达向上、绚烂多彩的秋色图——湘江秋色图,而号召那些关心国家命运,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去主沉浮,表现出作者与同伴激流勇进、一往无前的伟大气概,以及对革命的信心

四、情景朗诵,巩固全文

1、欣赏关于毛泽东的一些图片,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范

2、请结合自己对诗歌理解和画面,配乐朗读,模仿毛泽东当时独立寒秋的情景请在座的同学作评委,评出最有风采的小毛泽东(要求:神态自然,从容,颇有点伟人的气度)

五、作业

1、背诵全词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94855/

推荐访问:沁园春长沙教案ppt 沁园春长沙教案和板书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