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杭州市社区建设

杭州市社区建设

时间:2018-10-23   来源:经典语录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语录】

杭州市社区建设 第一篇_杭州市西湖区社区建设的传承与创新

建和谐社区 创美丽城区

——杭州市西湖区社区建设的实践与创新

杭州市西湖区地处杭城西部,总面积312平方公里,辖9个街道,2个镇,125个社区,50个村,常住人口约100万。西湖区人杰地灵,资源丰富,人气、财气、秀气、灵气“四气兼备”,西湖养眼、西溪养肾、西泠养心、西山养肺“四养同区”,宜居、宜业、宜学、宜游“四宜相容”,钱塘江、京杭大运河、西湖、西溪“四水共导”,黄龙、龙坞、龙舟、龙井茶“四龙腾飞”。自2000年开展社区建设工作以来,西湖区大胆探索、积极实践、不断总结创新,在完善社区管理体制、构建社区服务体系、加大社区保障力度、加强社区队伍建设和推进城乡社区统筹发展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率先推行社区工作准入制度、试水社区网络民主、兴办全市第一家社区老年食堂、创新推出“三全十服务”社区错时工作制、民情四会、民情三谈、社区特色工作室等一大批致力于优化管理、提升服务的创新举措星光熠熠、影响深远,先后被评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尤其是近年来,全区围绕“打造首善之区、共建共享全国最美丽城区”的目标,全力建设“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和谐社区,呈现了面貌一新、温馨和谐、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具有西湖特色的城乡“三型”社区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先后视察该区湖畔和翠苑一区社区,对该区社区建设给予高度评价,作出重要指示。

完善机制——共绘和谐发展蓝图

自开展社区建设工作以来,西湖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把推进城乡社区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内容摆上议事日程,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不断加强领导和指导。区委、区政府成立了以区委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区四套班子分管领导参加,全区30多个部门和11个镇街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城乡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合力抓的工作格局和上下协调、左右联动的工作机制。指导委员会经常研究社区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通过制定政策、健全组织、保障投入等一系列措施,大力解决社区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城市社区

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西湖区社区建设五年规划》、《西湖区创建和谐社区建设实施意见》、《西湖区推进乡镇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西湖区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实施意见》、《西湖区社区服务业发展五年规划》和《西湖区关于扶持发展社区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了社区建设健康发展。

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社区调查研究,听取社区干部、群众的反映和要求,为社区解决实际问题。全区各街道、各部门树立 “一盘棋”思想,主动寻找自身工作的结合点、切入点,认真履行职责,帮助指导社区做好各项工作。各社区切实加强社区党组织、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社区志愿者队伍等组织的建设,组织好三年一次的社区“两委”换届选举,使其在社区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特别是实施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体制后,社区组织结构进一步完善,实现了管理和服务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在促进社区服务的同时也推动了社区民主自治。各社区在实践中创造的“民情四会”、“民情三谈”、“社区模拟道德法庭”等一批做法较好解决居民生活的实际困难。同时,该区还十分注意动员社会力量,积极挖掘、利用社区资源,发挥驻地企事业单位优势,共同参与和推动社区建设,共建氛围日益浓厚,为推进社区建设增添了强劲动力。

固本强基——共筑和谐发展根基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社区组织开展服务、组织活动的基础。根据杭州市有关文件规定,西湖区在2002年和2005年分别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社区配套服务用房确权工作。全区以新建用房、现有用房确权、纳入农居点统一规划(含由建设单位提供临时调剂用房进行过渡的社区)、租(借)用经合社用房、开发商配套、购买、辖区单位共驻共建等多种途径,共落实社区服务用房118246平方米,平均每个社区945平方米,其中服务活动场所350平方米,有效解决了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所需,社区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市区两级财政共投入补助资金2200余万元。同时,投入补助资金1000余万元,大力实施社区“星光计划”,兴建“星光老年之家”179家,实现村社全覆盖,有效地改善了社区为老年人服务条件。2009年,西湖区还结合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和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建设工作的推进,在全区全面推开了以一门式服务大厅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工作站规范化建设工作,目前全区90%以上的村社都建立起了一门式服务大厅,各社区通

过这一平台将涉及社区公共服务的职能如民政福利、帮扶救助、劳动保障、卫生城管、计划生育、科教文体、综合治理及综合事务等统一纳入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的工作范围,进行一站式受理,进一步强化了社区的服务职能。

西湖区坚持把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环节。改善组织组成结构。通过开展村社基层组织换届选举,加快推进年轻化、专业化步伐,一批拥有较高学历、较高素质的年轻基层工作者脱颖而出。积极实施“一村社一名帮扶救助员、一村社一名劳动保障员、一社一名综治管理员、一社一名城管员、一村一名大学生”等政策,全区基层工作者队伍进一步强化,组成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强教育培训。紧贴基层工作实际,每年定期开展对村社基层工作者有针对性的集中培训,着力提高他们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能力以及为居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的能力。同时,积极鼓励支持社区工作者参加全国社会工作师考试,近两年来已组织近1000名社区工作者参加了社会工作师职称考试,226名社区工作者获得社会工作师资格,有效促进社区工作的专业化水平。积极落实待遇。在社区,按照2007年市政府的出台新标准,第一时间完成社区专职工作者职务年限工资调级工作,社工人均职务年限工资增长约110%,达57000多元,今年还出台相关文件,统一了全区社区工作者工龄计算问题以及年休假制度,有效保障了社区工作者的切身权益。在农村,建立健全村级运转财政补助机制,每年区财政将分别补助每村10万元工作经费和10万元村干部工资经费,提高村干部的工资福利待遇。近年来,按照省、市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还在社区中广泛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社工节系列活动”以及“十佳社工、魅力社工、功勋社区和美丽社工”评比等活动,引导和帮助广大社区工作者进一步提升境界、提高标准、增强能力。通过活动的开展,广大社区工作者的思想境界、业务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为扎实推进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社区奠定了组织保障和人才基础。

服务为先——共造幸福和谐家园

以民为本、服务居民,是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衡量社区工作成效的最终标准。西湖区在社区建设伊始,便把推进社区服务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坚持从区情出发,精心设计和选择好的服务载体,促进为民服务水平的提升,努力把社区打造成居民安居乐

业的和谐幸福家园。

大力发展社区公共服务。以实施居家养老“金夕工程”、充分就业社区、“4321贴心帮扶工程”等为载体,建立健全了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网络、面向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网络,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网络。以加强社区卫生、计划生育、维稳、文体活动、法律维权为重点,普及卫生计生服务站室和体育健身场所,加大社区警务和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力度,积极开展科教文体、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不断强化和拓展社区公共服务内容。创新推出以“三全十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错时服务工作制,通过开展窗口、预约、常规、应急、特殊、品牌、自助、互助、组团和定期等10项服务,“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服务居民,满足居民群众对社区公共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取得较好效果,社区和居民的关系进一步融洽。鼓励和扶持社区特色工作室创建,组建了一批以社区专职工作者为主体、辅之以社区志愿者,社会团体或个人参与的社区服务“特色工作室”,为居民提供心贴心的服务。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大力推广实施“快乐四点半课堂”,构建起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社区青少年服务体系。开展听证制度,积极协调辖区单位和小区住户,推出了社区错时停车和社区准物业管理等服务新模式,较好解决老旧小区停车难和物业管理的问题。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以构建社区便民利民生活服务体系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兴办社区服务业,引导企业运用连锁经营方式提供购物、餐饮、家政、洗衣、中介、维修、再生资源回收等各类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截止目前,全区共登记社区服务业单位427家,其中社区公益性服务业单位319家,经营性服务业项目108家。近三年政府共投入扶持补助资金683万元,扶持为老服务、社区服务中心(站)、特色社区服务街、家政服务等项目共287个,为探索政府鼓励、社会创办、自主运作的社区服务业发展新路子奠定了扎实基础。

大力发展互助和志愿服务。以组织动员驻社区单位和居民开展邻里互助、志愿服务、慈善捐赠等群众性自我服务活动为载体,努力为居家孤老、体弱多病和身边无子女的老人提供各种应急服务,为优抚对象、困难群体提供缓解生活困难的辅助性救助服务,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创造了诸如“小红帽、小红灯守望工【杭州市社区建设】

程”、“结对帮扶”、“民情三谈”以及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服务载体,加强社区的互帮互助和自我服务。积极培育和组建以党团员为骨干的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实行社区志愿者注册和签约制度,建立“服务储蓄”等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和制度,吸引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青少年学生以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和其他成员加入志愿者队伍。采取委托制的办法,将一部分社区公益性服务项目委托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承担,开拓了社区志愿服务的新领域。同时,切实加强对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管理,重点培育发展为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服务的服务组织和公益慈善组织、群众性文体组织、科普组织,让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社区服务。截止目前,全区各类社区公益组织已突破376个,其中服务类超过50%。

城乡并进——共谱统筹发展篇章

西湖区是一个典型的城郊结合的城区,即有城市、又有城郊、还有农村,这一特点决定了西湖区的社区建设具有其独特的内涵。近年来,西湖区在抓好城市社区建设的同时,也着力同步推进撤村建居社区和农村社区。在撤村建居社区主要抓好规模的整合和管理服务的规范工作,尤其是今年结合新农居点建设,积极指导蒋村街道开展撤村建居社区撤并工作,11个社区整合成立了3个社区,并全部按规定足额落实社区配套服务用房,为集聚社区资源、提升撤村建居社区建设水平奠定了基础。在农村社区主要是抓好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和公共服务工作站的建设工作,截止目前全区98%以上的农村都兴建了不少于10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中心按“五室三站两栏一厅一校一场所”要求设置了社区办公室、会议(党建活动)室、图书(科技)阅览室、综合(警务)室、老年活动室(星光老年之家)、农业综合服务站、社区卫生(计生)服务站、救助保障站、宣传栏、村务公开栏、村民议事厅、村民学校(人口学校)、室外文体活动场所。同时,积极推行中心“一站式”公共服务工作站,通过全面实施“四统一”:即统一设计服务中心硬件环境;统一设置帮扶救助、劳动保障、计划生育、民政福利、综合事务等为民服务窗口;统一上墙首问负责、全程代办、分片联系村民、错时工作、限时办结、考核评议、站务公开、服务准则、文明礼仪、工作站职责等“十大工作制度”;统一8小时上班制等举措,整合了社区资源,优化了社区办公场所,方便了日常办事,受到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传承创新——再铸新的辉煌业绩

杭州市社区建设 第二篇_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市社区配套用房管理规 定

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市社区配套用房管理规 定(试行)的通知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3-06-17 生效日期: 2003-06-17发布部门: 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文号: 杭政办函[2003]163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杭州市社区配套用房管理规定(试行)》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三年六月十七日

【杭州市社区建设】

杭州市社区配套用房管理规定(试行)

为进一步加强对社区配套用房的使用和管理,充分发挥社区配套用房的作用,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市委〔2001〕4号),制定本规定。

一、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市区行政区域内社区配套用房的管理。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各县(市)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杭州市社区建设】

二、社区配套用房是指社区开展工作所需的办公、服务和活动用房。办公用房包括党组织、社区居委会、警务调解等的办公场所;服务用房包括社区服务站(点)、就业和劳动保障室、帮扶救助服务站、卫生(计生)服务站等公益性服务场所;活动用房包括市民学校、党建活动室、青少年阅览室、老年活动室、健身健美室等活动场所。

三、社区配套用房是具有市房管部门核发的房屋所有权证、按规定范围和要求配置、由社区正常使用的设施。社区配套用房的产权属街道办事处(镇政府),使用权属社区居委会。 社区配套用房的配备标准不得低于每百户30平方米。

四、社区配套用房的日常管理由所属街道办事处(镇政府)负责。区民政局(经济与社会发展局)负责监督辖区内社区配套用房的使用和管理。

五、社区配套用房的确权程序为:由社区提出申请、街道办事处(镇政府)和区政府逐级审核、市清理和完善城市社区配套服务用房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建委)负责受理审查资料、市规划局负责审查规划(划定规划红线)、市房管局负责测绘和核发房屋所有权证、市国土资源局负责核发土地使用证。

六、社区办公用房不得用于经营,不得出租、转让、交换、抵押等,不得以任何名义挪作它用,违者要追究街道办事处(镇政府)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杭州市社区建设】

七、社区配套用房的维修、改造由其所属街道办事处(镇政府)负责。

八、社区配套用房的确权档案由市房管部门负责建立。

街道办事处(镇政府)要在领到社区配套用房《房屋所有权证》、《土地使用证》之日起一个月内,完成该用房确权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以备查询。归档内容主要包括确权申请书、房屋图纸和照片、相关证件等资料。

九、社区配套用房的挂牌工作由市民政局负责。街道办事处(镇政府)应在领到社区配套用房《房屋所有权证》之日起一个月内,在社区配套用房外的明显处悬挂由市民政局统一制作的《社区配套专用房》标牌,并确保房证一致。

对故意破坏和损坏社区配套用房及将《社区配套专用房》标牌悬挂于非社区配套用房上的行为,要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十、社区配套用房的使用情况,由市民政局、区民政局(经济与社会发展局)牵头,每年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检查。对违反使用规定的,要给予通报批评。

十一、本规定由杭州市民政局负责解释。

十二、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杭州市社区建设 第三篇_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现状调研 ———以杭州市典型社区为例

2011年第10期No.10,2011浙 江 社 会 科 学ZHEJIANG SOCIAL SCIENCES2011年10月Oct.,2011 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现状调研 ———以杭州市典型社区为例

□ 朱胜进

内容提要 浙江省杭州市按照中央关于完善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加强社区建设,创新社区管理的要求,在社区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绩。如今社区工作者在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成为现代社会建设新型社区的关键所在。本调研综合运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对杭州市的三个典型社区的社区工作者进行了调研,展现了杭州市城乡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现状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调研结果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城市社区工作者 杭州市 上羊市街 王马社区 小营巷 典型社区作者朱胜进,浙江省长三角城乡社区发展研究院院长。

(杭州 310027)

一、引言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城市管理的基本单元。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区在缓解社会压力,保障社会稳定,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功不可没,社区工作者作为一支在新形势下应运而生的新兴工作团队,已然成为了社区建设的主体力量,其肩负的责任也越来越重。从60年前的居委会演变至今,社区工作者已成为和谐社区建设的直接承担者、社区服务直接提供者、社区矛盾协调者、社区文化组织者、文明行为引导者、居民心理疏导者、居民就业指导者和居民生活的关心者。政府在不断实践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社区和社区管理的重要性,多数居民因生活诉求在社区帮助下解决,也逐渐提升了对社区的信任。近些年,国家已经相继出台法律法规保障社区工作者的权益。按照中央要求,围绕“全国领先,全省示范”目标,扎实推进社区党组织为龙头的社区建设工作,杭州市近几年在社区建设方面实现了四个“全国第一”。2008年出台了“ 1+4 ”文件,深入推进“三位一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2009年,第一个实现社区工作者管理规范化,制定《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杭州市社区工作者管理规范》等政策文件,在一定程度上为杭州市的社区建设及社区工作者管理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进一步提高了社区基层组织建设水平,使杭州市的社区建设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就目前来看,社区工作者队伍仍存在诸如工作任务繁重、职业身份不明、承受较大压力等问题。二、研究评述社区工作即运用专业知识,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工作对象,组织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协调利用社区资源,预防和解决社区问题,增强社区的自治水平和管理水平,增进社区福利,促进社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① 《社区建设》一书认为:“社区工作者是以社区及居民群体为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员”或1 4 1 朱胜进: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现状调研———以杭州市典型社区为例 “以社区工作为主要方法的社会工作人员”。 ② 但目前中国的行业和职业分类中,尚未将“社会工作”或“社会工作者”列入其中,专业社区工作者的身份还处于辩识之中。国内关于社区工作者的研究,主要有 ③④⑤⑥ :1.社区工作者素质研究;2.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研究,如钱兆永的《规范化:社区工作者的职业道路》;3.社区工作者管理的研究;4.社区建设模式中涉及的社区工作者管理研究,等等。三、调研结果与分析浙江省长三角城乡社区发展研究院在杭州市选择社区建设极具代表性

的上羊市街、王马社区和小营巷三个典型社区开展走访调研工作。整个调研过程主要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获取相关资料,共针对社区工作者发放问卷55份(回收100%)以及社区居民调查问卷100份(回收率93%)。充分考虑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内容、工作时间等因素后,选择社区工作者10人,对涉及工作压力、职业身份、福利待遇、激励措施、发展前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访谈。

(一)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基本现状1.性别构成在被访的三个社区共55名社区工作者中,男性20名,女性35名,与其它地方及全国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性别结构情况 ⑦ 比较,性别比例仍是女性占大多数,但该地区比例并没有过大的失衡。(如图1)图1 社区工作者队伍性别构成2.年龄结构截止到2011年,杭州地区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特点,除去1人未做填写,54名社区工作者中,30岁及以下的人员比例占到了56.4%,累计到50岁已经达到了92.7%。(如表1)表1 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年龄结构年龄 频数 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30岁及以下 31 56.4 56.431-40岁 11 20.0 76.441-50岁 9 16.4 92.750岁以上 3 5.5 98.2总体 55 100.0 100.0 3.政治面貌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是社区工作的关键。在调查的55名社区工作者中,党员人数达到26人,占47.3%,团员15人,占27.3%,民主党派1人,无党派13人。4.文化程度在调查的55名社区工作者中,文化程度主要以大学本科居多,有28人,占50.9%;大专文化水平的18人,占32.7%;只有两名硕士研究生学历的人加入到社区工作者队伍(见图2)。相比全国及其它地区的社区居委会成员,该地区社区工作者的文化水平整体相对较高,但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其中系统学过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等课程的专业人员还是很少,只有10.9%。(如表2)因此,社区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图2 社区工作者文化程度层次比例表2 社区工作者的专业情况社会工作者专业 频数 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是 6 10.9 10.9否 48 87.3 98.2未填 1 1.8 100.0总数 55 100.0 100.0 5.工作年限2 4 1 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10期 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调查的社区工作者中有1-3年工作经验以及刚进入该工作岗位的人员较多25人,占45.5%;4-6年工作经验的13人,占23.%;7-9年工作经验的8人,占13.5%;10年及以上的9人,占16.4%。表3 工作年限频数 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1-3年及以下 25 45.5 45.54-6年 13 23.6 69.17-9年 8 14.5 83.610年及以上 9 16.4 100.0Total 55 100.0 100.0 6.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从社区工作者的角度,调查了当前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问卷分析显示:社会认同度低、身份地位不明成为了队伍建设的最主要问题。表4 当前社区工作者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频数 选择百分比 百分比人数少 18 32.7% 18.2%整体技能水平不高 6 10.9%

6.1%年龄结构不合理 5 9.1% 5.1%身份地位不明 33 60.0% 33.3%社会认同度低 37 67.3% 37.4%其他 0 0 0 表5 当前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频数 选择百分比 百分比人数少 34 37.4% 23.1%整体技能水平不高 24 26.4% 16.3%年龄结构不【杭州市社区建设】

合理 21 23.1% 14.3%身份地位不明 25 27.5% 17.0%社会认同度低 37 40.7% 25.2%其他 6 6.6% 4.1% 从社会公众的角度,对于当前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社会认同度低,人数少是最大问题,其次身份地位不明,整体技能不高,年龄结构不合理也是不可小视的问题。针对社区工作者的认知程度在社会公众中开展调查,有52.7%的公众选择了“熟悉”,41.9%的公众选择“听说过,但具体不清楚”,另5.4%的公众则完全没听说过。从社区工作者对自身的认知程度来看,访谈中发现对于社区工作者来说,普遍是把社区工作当做一种职业,而非事业在做,问卷分析显示现在社区工作者从事社区工作的主要原因,就是就业、养家糊口和补贴家用,而实现个人价值、助人自助为动机的则较少,甚至有18.2%的人根本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选择这份工作。(如图3)图3 从事目前工作的主要原因(二)社区工作者的岗位工作分析1.岗位设置和选聘杭州市的社区工作者在岗位设置上实行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三位一体”、交叉任职、合署办公的社区管理体制。具体岗位设置包括:社区党委(总支、支部)书记、社区居委会主任、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站长、社区党委(总支、支部)副书记、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副站长、社区专职党务工作者、社区福利保障委员、社区治安调解委员、社区宣教文体委员、社区公共卫生委员、社区环境保卫委员、社区专职劳动保障(再就业、退管)管理员、社区专职帮扶救助管理员、社区专职外来人口管理员等。同时社区工作者的录用采取选任和招聘两种方式。选任是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参加选举并当选,或者被任命担任社区党组织职务的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参加选举,当选为社区居委会主任、副3 4 1 朱胜进: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现状调研———以杭州市典型社区为例主任和委员的。招聘是指按照《杭州市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有关规定,采取向社会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办法选聘社区工作者。 ⑧ 在调查的三个社区55名社区工作者中,从事社会工作管理职能的14人,占25.5%,社会工作服务职能的41人,占74.5%。其中通过选任的9人,占16.4%,招聘的46人,占83.6%。2.工作责任目前,杭州市社区工作人员主要向社区居民提供计生、民政、劳保、退管、综治、帮扶救助等公共服务。具体面对的服务人群见表6。3.工作条件在调查中,接受访谈的社区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工作环境相对较为满意,主要认为硬件设施上配套较为完善,并能够感受到社区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和尊重,但普遍认为社区工作者由于权力受限,服务人群的不理解等原因,往往得不到居民的尊重和认可,而且社区工作者们普遍认为自身所承担的工作强度大,压力重。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关于社区工作者的压力来源(如图4),87%的人选择了b2:工作任务量大,事务繁多,其次是b8社会地位低下(40.7%),其他压力来源降次依次为b3发展前途渺茫(11.8%),b5考核压力(11.2%),b4服务面对对象落差较大(10.5%),b7缺乏工作管理自主表6 工作服务对象频数 选择百分比 百分比老年人 22 4

0.0% 15.7%低保户 13 23.6% 9.3%妇女 16 29.1% 11.4%残疾人 10 18.2% 7.1%计生对象 10 18.2% 7.1%下岗失业人员 11 20.0% 7.9%社区矫正对象 12 21.8%

8.6%吸毒人员 11 20.0% 7.9%优抚对象 8 14.5% 5.7%其他 27 49.1% 19.3%表7 工作强度频数 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较小 1 1.8 1.8比较适中 6 10.9 12.7偏大 33 60.0 72.7太大,难以应付 15 27.3 100.0总体 55 100.0 100.0 表8 工作压力 频数 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较小 2 3.6 3.6适中 5 9.1 12.7较大 30 54.5 67.3很大 18 32.7 100.0总体 55 100.0 100.0 表9 工作条件满意度频数 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满意 4 7.3 7.3比较满意 5 9.1 16.4一般 33 60.0 76.4不太满意 11 20.0 96.4很不满意 2 3.6 100.0总体 55 100.0 100.0权(8.6%),b6个人安全保障问题(6.6%),b1工作所需技能要求太高(3.9%),b9其他压力(2.0%)。图4 压力来源分布4 4 1 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10期 在当前工作中,社区工作者的最大困难是什么?问卷中多项选择的结果分析显示,55名社区工作者中,63.6%的人都选择了社会认可度太低是其开展工作的最大困难,其次为报酬太低(49.1%),工作难度太大(29.1%),工作经费不足(23.6%),其他(7.3)。图5 开展工作的最大困难表10 月收入情况(人民币)频数 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900元及以下 2 3.6 3.6900-1400元 5 9.1 12.71400-2000元 28 50.9 63.62000元以上 20 36.4 100.0Total 55 100.0 100.0 表11 报酬满意度频数 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满意 2 3.6 3.6比较满意 2 3.6 7.3一般 21 38.2 45.5不太满意 25 45.5 90.9很不满意 5 9.1 100.0总体 55 100.0 100.0 4.薪酬福利经调查,杭州市社区工作者的薪酬待遇在全国范围来看,属于中等偏上水平,五险一金基本普及了所有社区工作者,但相对于他们的付出以及相比较其它行业,仍属于低收入水平群体。现今,基于杭州市平均工资水平,社区工作者初入职的扣除所要缴纳的各种费险等,每月最终到手不到1700元,具体工资收入情况见表10。对于自己的付出和工资报酬,随着物价房价的上涨,社区工作者的生活基本保障亦存在困难,在报酬上整体满意度偏低,访谈中有社工称他们是“干公务员的事,拿清洁工的工资”。工资福利待遇偏低,成为了社区工作者口中的高频语句。5.教育培训社区工作者的能力高低决定着社区建设的发展水平,对社区工作者的培训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杭州市按分级负责的原则对社区工作者开展培训,内容包括政治理论、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及知识更新等,类别也分为了任职培训、岗位变动培训和年度培训。 ⑨ 调查显示,55人中有32人在能力素质的提升上主要渠道还是通过“单位组织培训”,占到了58.2%,另34.5%的人选择“自学”作为自己主要的提升渠道,访谈中当问及“认为参加培训是否有很大帮助,您平时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时,部分人表示:虽然针对各种服务组织了培训,但相对来说多流于形式,真正帮助并不大,如果想更好的开展工作,必须更多的借助书籍、政策文件、新闻、报纸、专业网站、参加职称考试等其它途径进行自学。另有7.3%的人选择了自费参加培训。表12 是否接受过专业培训频数 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有 45 81.8 81.8没有 8 14.5 9

6.4未填 2 3.6 100.0总体 55 100.0 100.0四、调研结论(一)杭州市各级政府对社区工作者队伍的规范化管理十分重视,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府文件对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管理进行规范。如今杭州市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结构上性别较为均衡,且已呈现年轻化,政治文化水平都有显著提高,可见近些年的政策措施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杭州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状况。(二)目前,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仍然存在以下问题:5 4 1 朱胜进: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现状调研———以杭州市典型社区为例第一,职业身份模糊,社会地位低下。目前国家颁布的职业分类还没有将社区工作者列入其中,没有明确社区工作是一门职业,社会认同度也低。社区工作者的职业类别仍然是一个未知数,他们在填写各类表格时遇到职业类别这一栏,仍然不知道该填什么。其直接后果是社区工作者工作的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定难于解决,晋升机制缺失,对所从事的工作无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难以将其视为一项事业,更无法从中得到自我的肯定。这直接影响了社区工作者的从业热情和动机以及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稳定。加之各种原因致使工作开展效果无法使社区服务对象满意,而居民又不了解社区工作者的身份定位、责权范围,很难做到对社区工作者的理解,从而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社会各界不接受不认可,认同度低下的现象。第二,劳动关系不明,基本权益无法落实。社区工作者大部分是由社区街道办事处面向社会招聘,按理社区专职工作者与街道办事处应该是形成一种劳动合同关系,而杭州市在2003年、2005年以及2009年都是与不同的机构组织签订合约,如今合同签订方是社工协会。此外由于劳动关系不明,社区专职工作者本应享有我国《劳动法》规定的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但事实上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工资及其劳保、医保、养老金、住房公积金、工资待遇的调整等等,以及规定的两年一次的体检,三年一次的旅游,都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在贯彻执行时难免会打折扣。第三,职责范围不清,工作压力过大。随着社区服务的重要性被不断的提及,大量的公共服务职能延伸到社区,与老百姓直接面对面,提供第一手的公共政策和讯息。不论是人口普查、车位调查、经济普查、文明城市的创建等等工作的最终落脚点都在社区。社区工作者在一时间成了最基层的公务员,一定意义上他们为上级某些机关单位的公务员分担了大部分的工作,诸如信访慰问、费用的收取、垃圾分类、社区泊车、无证摊贩的治理等非本职的工作,行政负担过重。正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任务名目繁多,事务繁杂,社区工作者却在很多事务上无权也无力解决,最终无法得到社区居民的理解和认同,成了居民怒气的转嫁者,名副其实的“夹心层”,工作开展困难,个人成就感无从获得,加之考核内容和形式不够灵活,更让社区工作者倍感压力。第四,工资收入偏低,发展前途渺茫。在问卷调查和访谈中,社区干部普遍反映社区工作者收入水平太低,自己承担的实际工作量与实际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过大,很难留住和吸引人才,在深层次上影响社区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的积极性。在调查时,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对自己的工资收入并不满意,尤其是年轻的社区工作者。对于一个大学毕业生来说,拿到每月1000来元的工资已无法满足现在生活的基本需求,现今社区工作者队伍正在逐渐的年轻化,这更将严重影响到队伍的稳定性。而实践也证明了这支队伍的流动性太大,不仅不利于基层工作的开展,同样也不利于这些年轻人的发展。五、对策与建议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全国,如北京、上海、南京、宁波、重庆等地在推进社区专职工作

杭州市社区建设 第四篇_关于杭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关于杭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高速发展,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村居民,对生存发展环境和农村生态尤为关注。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顺应农民群众的新期盼,做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大决策。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提出,要“用城市社区建设的理念指导农村新社区建设,抓好一批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镇”,“使农村与城市的生活质量差距逐步缩小,使所有人都能共享现代文明”,并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思路政策,确定总体布局,推进工作部署。

一、杭州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

杭州的美丽乡村建设有其扎实的根基,就政策而言,它源于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的工程;就时间而言,它是“百千”工程的新阶段。

第一阶段:2003-2007年,以村容村貌整治为主。针对整治村,主要治理“脏、乱、差、散”为重点的环境整治;而针对示范村,则主要达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六化”目标。

第二阶段:2008-2012年,在原来基础上,提出了“村道硬化、垃圾处理、卫生改厕、污水治理、村庄绿化”“一村五项目”的目标要求。每村至少建设3.5米宽、1.5公里

村内主干道;每10—15户配臵一个垃圾箱;80%以上的农户使用卫生厕所,每个村1个以上公厕;普遍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庄绿化覆盖率15%以上。

第三阶段:2012年至今,在完成“百千”工程全覆盖的基础上,按照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村貌悦目协调美、村容整洁环境美、村强民富生活美、村风文明身心美、村稳民安和谐美的“五美”为建设标准,到2015年全市建成193个中心村、250个精品村、21个风情小镇、28条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和14个精品区块、100个历史文化村和1000个单体古建筑修复。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与杭州市委书记黄坤明交谈时,要求杭州市在美丽中国建设中要先行。杭州市认真贯彻习总书记指示,部署美丽杭州建设工作,开始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

二、杭州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杭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力度是大的,推进是快的,成效是好的。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制约着美丽乡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美丽乡村特色不够鲜明

在“美丽乡村”大力建设的过程中,一些村庄尚未摸清家底就编制整体规划,对人口转移趋势把握不准,没有形成分类实施、逐步推进的详细规划方案。同时,因地制宜不足,

“一刀切”现象比较严重。设计单位对各村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传统文化等情况的掌握不深不透,导致规划编制内容重复、形式单一、特色不足。此外,一些村庄按城市模式设计,搞大拆大建,乡土味道、乡风乡貌留存不足,传统文化、地域特色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现。加之只注重房屋建设,忽视环境、卫生、文化等现代文明元素,未能让农民充分享受现代生活的便利与舒适。这些都让原本古乡古韵的乡村被建设大潮冲刷的一般无二,失去了自身特色。

(二)美丽乡村建设合力尚未形成【杭州市社区建设】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地方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时,没有积极探索如何引入市场机制、发挥社会力量作用,而是采取传统的行政动员、运动式方法,尽管一些设施(如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等)一时高标准建成了,却难以维持长期运转,缺乏长效机制。尤其是政府主导有余、农民参与不足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民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以致部分农民群众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的事,养成“等靠要”思想。这就难免会出现美丽乡村建设“上热下冷”、“外热内冷”的现象,甚至出现“干部热情高,农民冷眼瞧,农民不满意,干部不落好”的情况,其主要症结就在于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三)美丽乡村富民产业尚不清晰

美丽乡村建设,说到底是农民的事业。没有产业支撑,农民就不能在家门口致富增收,就不可避免地大批外出务工,美丽乡村建到最后还是一个空心村。目前,在发展富民产业的道路上,大部分村庄存在以下问题:主导产业弱,产业组织化和发育程度低;品牌少,科技含量不高;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带动能力较弱;特色产业小而散,优而不强,规模效益不明显;生态经济结合点不多,难以大规模发展既保护环境又致富增收的绿色产业;集体经济薄弱,造成公共投入后劲不足。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大部分美丽乡村都以乡村旅游及农家乐为主导产业,同质化竞争较为激烈,难以打造成精品特色旅游的乡村将缺乏发展动力。

(四)美丽乡村文明乡风尚不浓厚

培养新型农民、培育文明乡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部分乡村仍然存在脏乱差现象,一些与社会文明相悖的习俗仍然存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仍较匮乏。这些现象的存在,一是因为往往重视道路、房屋等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环境卫生改善,缺乏有力的宣传教育引导;二是因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民文体活动非常匮乏,精神文化生活单调;三是因为对农民综合素质的教育培训不够,青壮年劳力缺乏创业致富技能,导致美丽乡村建设出现人才、人力不足的困境。

(五)美丽乡村管理机制尚不健全

在调研中发现,一些美丽乡村建成后,存在管理跟不上,垃圾无人清运,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无人维护等问题。许多公共设施建设时投入不少、标准不低,建成后却很少派上用场,闲臵浪费损坏严重。同时,由于未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再加上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难以承担公共设施的养护投入,往往导致美丽乡村建设已有的成果前功尽弃,这既影响了建设成果的巩固,也失去了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三、深化杭州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一)打造独具风格的特色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必须突出地域特色,体现差异性和多元化。乡村之美,固然在于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田园野趣,但是,如果千村一面,则也会缺乏生机和活力,容易引发审美疲劳。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培育地域特色和个性之美。要善于挖掘整合当地的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挖掘利用当地的历史古迹、传统习俗、风土人情,使乡村建设注入人文内涵,展现独特的魅力,既提升和展现乡村的文化品位,也让绵延的地方历史文脉得以有效传承。此外,一些地方还可从产业发展、景观改造等方面入手,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充分彰显乡村的特色和韵味。只有结合乡村特色发展起来的“美丽乡村”,才能在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健。

(二)围绕农民主体做文章

杭州市社区建设 第五篇_社区全力打造新杭州人文化家园

社区全力打造新杭州人文化家园

为丰富新杭州人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品质,景湖社区面对面征求群众意见,实打实建设,心贴心服务,全力打造了新杭州人文化家园。

走访调查听诉求,文化问需面对面。为使新杭州人文化家园建设更帖近外来务工人员的特点,扩大履盖面,提高参与率,社区干部实地走访了辖区内的外来务工人员,并召开座谈会,切实了解他们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并就如何建设新杭州人文化家园征求他们的意见建议,为外来务工人员量身定制、共建共享精神文化家园奠定了扎实基础。

精准发力搭平台,文化为民实打实。以让新杭州人业余时间有知识可学习、有图书可阅读、有场地可娱乐为目标,精准搭建了以职工学校、职工书屋、职工俱乐部等为内容的新杭州人文化家园。职工学校面积250平方米,职工书屋面积60平方米,藏书近3000册,电子音像制品200余种,并设有电子阅览室,配备电脑10台。职工俱乐部以景湖公园为依托,设有乒乓球场、羽毛球场、舞蹈室、健身苑等,另有休闲凉亭4处,休闲长廊2处,面积总计约1200平方米。整个新杭州人文化家园可以满足百余人学习、健身、休闲、娱乐需求。 创新形式送服务,文化惠民心贴心。结合社区工作、重大节日,如垃圾分类、母亲节、重阳节、儿童节等,充分运用新杭州人文化家园这一平台,举办了技能、法律、科普等讲座培训班,并组织新杭州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提升了外来务工人员的综合文化素

质。每年举办两次职工活动,每月举办一次新杭州人便民服务日活动,开展了计生咨询、劳动保障、爱心义诊、家电维修、日常用品维护、理发等便民服务,为外来务工人员送上了温暖。此外,招募新杭州人担任社区志愿者,使他们展示风采、奉献爱心、反馈社会,更好地融入社区文化生活。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91467/

推荐访问:杭州市下城区社区建设 杭州建设网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