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伤心人别有怀抱

伤心人别有怀抱

时间:2018-08-29   来源:经典语录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语录】

伤心人别有怀抱 第一篇_青玉案导学案(教师版)

伤心人别有怀抱 第二篇_《青玉案 元夕》赏析和习题

青玉案⑴·元夕⑵

东风夜放花千树⑶,更吹落,星如雨⑷。宝马雕车香满路⑸。凤箫声动⑹,玉壶光转⑺,一夜鱼龙舞⑻。

蛾儿雪柳黄金缕⑼,笑语盈盈暗香去⑽。众里寻他千百度⑾,蓦然回首⑿,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⒀。

注释

⑴青玉案:词牌名。⑵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⑶“东风”句:形容元宵夜花灯繁多。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⑷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⑸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⑹“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凤箫,箫的美称。

⑺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指灯。

⑻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⑼“蛾儿”句:写元夕的妇女装饰。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⑽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⑾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千百度:千百遍。

⑿蓦然:突然,猛然。

⒀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译文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创作背景

【伤心人别有怀抱,】

这首词作于公元1174年或1175年(南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文学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是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周汝昌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稼轩的这一首,却谁也不能视为可有可无,即此亦可谓豪杰了。然究其实际,上片也不过渲染那一片热闹景况,并无特异独出之处。看他写火树,固定的灯彩也。写星雨,流动的烟火也。若说好,就好在想象:是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又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烟火,先冲上云霄,复自空而落,真似陨星雨。然后写车马,写鼓乐,写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的载歌载舞、鱼龙曼衍的“社火”百戏,好不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给。其间“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总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盖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总之,稼轩此词,前半实无独到之胜可以大书特书。其精彩之笔,全在后半始见。

后片之笔,专门写人。他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金缕缠就的春幡春胜。这些盛妆的游女们,行走之间,说笑个不停,纷纷走过去了,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这么些丽者,都非主人公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皆无。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她,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

这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却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彻悟:那上片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写,倘无此人在,那一切都没有意义与趣味。

上片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得下片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早呼而后遥应,可见词人笔墨之细,文心之苦。

王静安《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之境界为第三即最终最高境。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名家评价

清彭孙遹《金粟词话》:稼轩:“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秦、周之佳境也。

梁启超《艺蘅馆词选》丙卷: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6.这首词的“青玉案”是词牌名;“元夕”是正月十五日,也是这首词的题目。

7.“花千树”描绘五光十色的彩灯缀满街巷,好像一夜之间被春风吹开的千树繁花一样。这是化用唐朝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9.这首词的中心思想:通过描绘元宵佳节满城灯火,游人如云,彻夜歌舞的场面,记叙了一对意中人在长街偶然相遇的情景 。

11.用“/”来划分下面词句的节奏。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7.“元夕”指 的晚上,此夜又称 。(2分)元宵节 元夜

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C

【伤心人别有怀抱,】

A.“花千树”“星如雨”运用比喻和夸张,写出了灯火之盛。

B.“风箫声动”“一夜鱼龙舞”表现了人们彻夜歌舞的热闹场面。

C.“蛾儿雪柳”“笑语盈盈”描绘了“那人”的美丽和可爱。

D.词以“那人”所处地点之冷清,表达了自己甘于寂寞的品格。

全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①以元夜的繁华热闹反衬“那人” 的孤寂。②表达作者耐得冷落寂寞、不趋流俗、保持志士操守的高洁品性。

全文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或词人对理想的追求的执着和艰辛 或寂寞孤独之情 )。

伤心人别有怀抱 第三篇_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伤心人别有怀抱,】【伤心人别有怀抱,】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1140-1207),南宋最伟大的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组织、参加抗金义军,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许多极有见地的方略,但是均未被采纳。

他的这首《青玉案·元夕》堪称宋词中无与伦比的杰作,词的写作年代不详。邓广铭等人认为此词可能作于宋孝宗乾道七年(1172),可能是认为这种元夕灯节如此繁华的景象应该是写都城临安的,而辛弃疾只有这时在临安,任司农寺主簿。但是这种推断并不很是可靠,因为未必就一定是写临安的元夕灯节。即使是写临安灯节,这首词也可能存有虚构的性质,不能够如此落实。而这首词确实很可能存有比较大的虚构的性质。并且,也不能排除是写事后的追忆。正因为如此,这首词具体的写作年代非常难以判断。

【伤心人别有怀抱,】

历来绝大多数的意见都认为此词里主人公所寻的“他”是一位女子,其实只要仔细分析一下此词,我们就会发现问题:三十二岁或者比这年龄大那么一些的辛弃疾,在极热闹的元夕灯节里满大街地寻找一位意中的女子,而同在如此良辰佳节里的这位女子反倒很深沉,非常沉得住气。这显然相当别扭,像这样的情形不要说在辛弃疾那个时代了,就是在今天,只怕也不多见吧。而只要承认词中的“他”是一位男子,而寻找“他”的主人公才是一位女

子,词的内容就变得清晰而且顺畅了:

词中的女主人公在元夕灯节里一面游赏观玩,一面在众人中寻找着那个她意中的男子,她的恋人。可是都一夜将尽了,虽然到处向人群中寻望着,可就是没有找见那个男子,心中是已然越来越深地感到了落寞。再看街上那些打扮成各种各样美丽的女子,都高高兴兴和家人或亲友有说有笑的走过来,然后也这么从自己身边走过去,走远了。这时的主人公心中更是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孤独落寞。可就在此时,她突然生出那么一种感觉,也许就是李商隐说的那种“心有灵犀一点通”,一种彼此心灵的感应,她就回过头来向身后一个“灯火阑珊”的地方看了过去。真的是“他”,“他”真的就站在那儿,就站在那个“灯火阑珊”的地方,原来他并非没有来,而是一直就站在那个“灯火阑珊”的地方„„。

而这个“他”,那个始终站在“灯火阑珊”之处看来是如此坚忍而沉静的“他”,应该就是辛弃疾自己的身影。原来在此时看来这样繁华而热闹的这个时代,诗人却是如此地孤独忧悒和落寞。他也许比太多的人都更加地内在于这个时代,可是他却又感觉他所有的理想所有的壮志都仿佛无法真正融进这个时代,虽然他已经付出无数的努力。他的心灵不能够被时代里这带着许多盲目的欢欣所感染,那灯光焰火的炫丽灿烂的光明无法温暖照亮他被某种幻灭冷寂侵染的内心。不过他又知道,这样欢欣繁丽而又热闹的世界到底是美好而值得珍惜的。也正因为如此,他内心深处为它充满了隐隐的忧虑,有说不出来的悲哀。所以他才这样静静地仿佛站在这个时代的远处,默默地久久地凝望着它。他知道自己其实并不能也不会真的想逸出这个时代,他所有的希望所有的英勇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悲喜忧哀,可能全都是因为这个时代,因为这个时代里生活着的许多他所不能够忘记的人们,以及由他们开始而无限展开的世界。那个一直寻找他的女子终于找见了他,而她之所以能够最后找到了他,也许是因为她终于从内心深处真正了解了他。一个大的孤独里一场小的欢聚。但又何必管它是大是小,所有美好的事情也许都有同样无限的意义。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中说:“英雄感怆,有在常情之外。”这首词正是如此。梁启超说此词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对于这首词的本义大概是已经领悟了很多。其实这首词中作者抒写的情怀比较接近于比他大十几岁的陆游的那首《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

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

淋淳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

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

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

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

闻歌感旧,尚时时流涕尊前。

君记取、封侯事在。

功名不信由天。

当然陆游这首词和辛弃疾这首词相比,总的来说有些逊色,它是作于孝宗乾道九年(1173)春的成都,这时陆游四十九岁。所以我据此推测辛弃疾的词可能也是四十岁左右时的作品,大致是他南渡后中期在政治上较为失意时期的作品,因为它看起来不大像是他前期或后期的作品。辛弃疾和陆游都写了很多富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名篇佳作,但较之辛弃疾的沉挚有力,陆游的许多作品虽然气势和情感并不弱于辛弃疾,但往往稍显得有些浮,当然陆游也有他自己的特别的风格,这两首词或者也勉强可以做一个比较的例子。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曾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大概是说,没有大词人的心志,是写不出这样的词句的。优秀的词句,往往不惟出于词人的辞采,亦出于词人的词心。至于这借古人词句而言的三种境界说。第一种境界是说以前的其实不能够成立,发现了重大的问题,并且立志想要解决重大的问题,为了那可能无尽遥远的理想;第二种境界是说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虽遇到许多艰难困苦但也坚持努力而不悔;第三种境界是说,多少次寻求解决问题都失败了,但终于灵光突现,向一般本来不会注意到的地方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二三种似乎略同于爱迪生所谓的“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再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至于当代学者叶嘉莹说王国维此说,是从几首抒写爱情的词中看出了大的道理,是对于这些词的欣赏中的联

想,说法也许并不妥当。王国维此说应该不过是化用前人之词句,严格地说已经并非属于文艺作品欣赏的范畴。当然他是连这些词句所表现的境界也一同化为己用。他相信这些经他化用而成的一系列境界的优美深刻和明晰,也相信它们的优美深刻和明晰仍然可以返回,以证明原作的优秀杰出卓尔不凡。

伤心人别有怀抱 第四篇_水龙吟答案

水龙吟答案

品读鉴赏、合作探究

(一)品读上片【伤心人别有怀抱,】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意境特点?

明确:“楚天”金口登临的地点。“清秋”,点明登临的季节。楚天千里,浩浩荡荡的长江随着词人的目光流向遥远的天际,境界壮阔,气势雄浑。

雄浑而不失清丽。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1)以玉簪螺髻比喻山峰,既符合远望的特点,也描写了远山的秀丽。

(2)“献愁供恨”移情入景。

3.词人远眺大好的秋景,为什么突然愁恨满怀?

江山虽然美丽多娇,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敌手,且恢复无望,怎能不满怀愁恨。

4.“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七句,写“江南游子(词人自称)”,有何特色?刻画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为何自称江南游子?

明确:

特色:

(1)景物烘托:夕阳残照楼头,孤鸿哀鸣天际,一见一闻,烘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以有声有色的景物,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

(2)虚实相生:这里是实景,同时那落日残照又恰好是面临覆灭的南宋王朝的反映,那失群的孤雁也正好是词人自身的写照,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象鲜明,含义丰富深刻。

(3)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刻画人物:把看吴钩,言复国壮志凌云,手握宝剑却没有用武之地;栏干拍遍,言国事难为,寥无知音。不言忧愤,而忧愤之情自见。

形象:

在阔大苍茫的背景上,呈现于读者眼帘的是一个忧愤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

江南游子:

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意北上收失地,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5.“无人会,登临意”(无人能够理解我登临时深沉的内心感受),结合这句与下片的内容关系,说说上片结句“住而未住,收而未尽”的效果。

明确:上片结句“登临意”扣住题目,但未明言“登临”之意,为下文抒情留出余地,由下片来落实,暗领下片内容,因此说是“住而未住,收而未尽”。

6、教师小结:

上片从上(天空)、下(大江)、远(青山)、近(楼头)不同角度描绘了一幅完整的秋意图,渲染了一种凄清萧瑟的气氛,给人造成了一种怨愤、失落、压抑的感觉,并且通过所见、所闻、所感、所为展开题旨,不但交代了时间(深秋傍晚)、地点(赏心亭楼头)、人物(江南游子)、事由(登临凭吊),而且隐隐道出了作者的情怀,内涵极为丰富。

(二)品读下片

1.结合注释,理解三个典故的用意。

2.请简要分析三个典故的作用。

明确

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反用典故。张翰因想念家乡的美味,弃官归乡。反问句,表明自己不会像张季鹰那样置国事不顾而隐居的责任感。

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正面取意。许汜一心购置田产而不关心国家大事。推测句,表明自己不会像许汜那样囿于个人生计,求田问舍,无济世之志。

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用桓温典,半露半隐。感叹句,感叹人生易老,功业未成。“树犹如此”半句露出,“人何以堪”半句隐去。

连用三事,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手法多变,沉郁顿挫,有一波三折、回肠荡气之美,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即“豪而不放”。

3.从三典连用看作者的情感变化。

不学张翰秋风思归,不学许汜求田问舍,是反衬自己复国大志。“可惜流年”,笔峰陡转,年华虚度,壮志难酬。即“壮中见悲”。

4.用典的作用。

A.增加了词的容量,使内蕴更为丰厚。

B.语言简练,风格典雅。

C.言近旨远,辞约意丰。

D.以古比今、借古写怀,表达作者收复中原、鄙视享乐但年华虚度,功业未成的感慨。

5、下片小结:

下片三次驱典入词,两番反面否定,层层曲折地把感情的宣泄推向了高峰。通过古人古事的抒写表明词人的雄心壮志和坚持用世的决心。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词人的孤独、寂寞、悲怆、愤慨之情溢于言表,读来令人扼腕叹息。

【课后练习】(1)参考答案:以江流被山阻止喻命运不畅,暗写自己的壮志难酬。

标准答案:“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花亦眠点评:此答案是在解答“住”字的表达效果,非揭示其含义

(2)参考答案:不矛盾:上阕因同情江流被群山所阻,作者为之忧愁;下阕看到山势孤立,不能阻挡自己的前行,乐观自信而笑。

标准答案: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青玉案答案

研读词文

1、本词既然以“元夕”为题目,那么词的内容肯定与元夕有关。我们首先看上片,词人写了元宵节的哪些意象?

(提示内容:火树银花,宝马雕车,凤箫,玉壶,玉龙形的灯。

总之,这里车多、人多、灯多;焰火美、音乐美、花灯美、服饰美、情态美。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觉器官,极尽渲染烘托,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常,盛况空前。)

2、写元宵灯会,用满天星雨就已经形容了花灯的丰富多样,但是作者又用玉壶、鱼龙来形容灯火辉煌的景象,这种铺排的手法给我们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花灯闪亮,烟花怒放,流光溢彩,舞鱼舞龙,万人空巷,美女云集,摇曳多姿,热闹非凡。

3.“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这两句都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极为形象的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4.“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暗香”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

5、下片写了哪些形象?

明确:盛妆艳服的丽人和孤高脱俗的美人。

6、这两个形象有什么关系?

明确:用盛妆艳服的丽人来反衬孤高脱俗的美人。

7、其实不独此处,上片中的某些意象和下片的这个孤高脱俗的美人也有关系,试分析。

明确:词的开头写灯火辉煌的场景,对那些“笑语盈盈”的观灯妇女来说是正衬,而对孤高的“那人”来说则是反衬。灯火越热闹,越见“那人”孤高的性格。那“宝马雕车”中的人儿对“那人”也是反衬。全词十三句,用做反衬的句子有九句,而写主要人物形象的,却只有四句。这不是喧宾夺主,通过对宾的着重描写,正起到了加强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8、梁启超以为最后三句“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衡馆词选》),这首词中寄寓了诗人自己什么样的“怀抱”?(自己喜爱幽静与孤独,对别人的同流合污感到伤心)

明确:盛妆丽人纷纷走过,却都不是自己意中关切之人,分明已没什么希望了,却忽然看到,在那一角残灯下,正是自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所寻找与等待的那个,原来她在这冷落之处,也似有所待。“那人”是一个自甘孤独寂寞和不同流俗的人。

政治上失意的文人,许多作品都寄托了他自己的身世之感。这首词中的“那人”形象,何尝不是作者自己人格的写照?写这首词的时候,他已经四十多岁了,他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已经好几年了。词里所谓“灯火阑珊处”,可能也就是作者那是在政治上被排斥的境地的写照。“那人”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词人对他的追求,怜其“幽独”,其实“别有怀抱”,含蓄的表达了词人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

五.延伸探究

王国维就曾把本词的最后一句话认为是做学问的最高境界,这三大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间词话》)请你结合具体的人事谈谈自己对王说的理解

提示:没有登高望远,无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索目标;没有对寻求的迫切愿望和自信,难以面对征程的漫长和艰辛;没有千百度的求索,不会有瞬间的顿悟。故迷惘、执着、顿悟,成功之道无出其右也。

【课后练习】

(1)【参考答案】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2)【参考答案】①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雨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

②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

③通过“重搅别离情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注:举出任意两例,言之成理即可。

【试题分析】第一题考查情感,比较鉴赏。第二题考查表现手法,已经点出,要求举例分析。

贺新郎答案

【课后练习】1(1)答:“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是以愉悦人心。

(2)答: 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

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2.答案:(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2)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炼字,要求分子字的意思、修辞、表现手法、结构作用、表现主题情感意境的作用。故答案总结为:“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3.答案1)隔,隔断、阻隔之意。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增强于江东留恋之情。

(2)上片:

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

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眉妩答案

⑴.“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这三句是如何来刻画初生的新月的?

参考答案:这三句由“渐”字领起,刻画初升的新月,烘托出一种清新轻柔的优美氛围。新月如佳人一抹淡淡的眉痕,悬挂柳梢之上。月色轻笼花丛,轻柔的月色像无力笼花,若有若无地穿流于花间,不断升腾仿佛分破了初罩大地的暮霭。三句充满新意地写出新月的独特韵致。对如此清新美妙的新月,自然生出团聚的祈望。

⑵.“深深拜”一句写出词人什么感情?

参考答案:表现出词人对“团圆意”的殷切希望。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75670/

推荐访问:伤心的人别听慢歌 伤心的人别慢歌吉他谱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