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价值观和态度

价值观和态度

时间:2018-08-26   来源:经典语录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语录】

价值观和态度 第一篇_价值观和态度

案 例 员工培训问题

深圳有家电子企业很重视员工的技能培训,几年下来便拥有一批得力的技工,成为生产骨干,很能解决问题。一时间订单不断,利润大增。老板欣喜若狂,对这批骨干宠爱有加,频频加薪宴请,嘘寒问暖,劳资双方真个如漆似胶,宛若蜜月情侣。老板颇为得意:一手抓金钱,一手抓酒瓶,还怕你们不卖命。

谁知好景不长,那个技工头目本是老实人,但几年下来满脑子只有钞票美酒,本分的他逐渐变得自私贪婪,眼珠子整天贼溜溜地转。和老板酒酣耳熟之际竟萌生了外念:我有一批骨干,老板没我不行,何不敲他一杠?开始时借意暗示,果然得手;继而便公开讲数,得寸进尺,私欲一发不可收拾。稍不遂意便带头怠工,再以集体跳槽相威胁,最后竟然在外商验货之际做手脚,使企业损失惨重。老板怒不可遏,把这批技工全部炒了鱿鱼,企业元气大伤。遭此一创,老板心中阴影难消,再招技工时竟颇为踌躇。而那些被炒的员工今后要改邪归正,做个又有技术又有品德的好员工,恐怕也不易了。

[评析] 在员工培训时,很多企业的培训理念和内容有缺陷,没有把做事和做人统一起来。当企业竞争拼到员工素质这个层面时,要在员工的品德上给予一个正确的培训,要把培训与待遇、奖惩、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价值观

价值观------代表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P评价。

价值观是人生的基石,是成功的前提。------李开复

* 个人价值观------只属于个人的并指导其行为的价值观。

一个人的价值观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价值观是决定人们行为的心理基础,因此它不仅影响个人行为,而且还影响群体行为和整个组织行为,进而影响组织的效益。

价值观的最终点就是理想。

邹承鲁第一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而未获得诺贝尔生物学奖。

王淦昌两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为拿诺贝尔奖而搞科研是很危险的。------丁肇中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范仲淹 《岳阳楼记》

* 集体价值观------集体、组织中的人员共同承认、接受并指导他们的行为的价值观。

硅谷的企业普遍推崇的价值观就是“允许失败但不允许不创新”、“要奖赏敢于冒风险的人,而不是惩罚那些因冒风险而失败的人”,

资 料 著名公司的价值观

惠普公司所大力颂扬的“惠普之道”------信任员工、提供最高质量的

产品和服务、对客户需求富有激情、彼此信任和遵守职业道德、重视团队合作、创建丰富而融洽的组织。

微软公司的核心价值观------诚实和守信;公开交流,尊重他人,与他人共同进步;勇于面对重大挑战;对客户、合作伙伴和技术充满激情;信守对客户、投资人、合作伙伴和雇员的承诺,对结果负责;善于自我批评和自我改进、永不自满等等。

Google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坚决不做邪恶的事情,无论有多大的商机;专注解决用户问题,赚钱和其他问题以后再说;坚决以网络群体利益为首,无论自身利益如何;坚持“最好还不足够好”的标准,永远提升自己,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

------李开复 《做最好的自己 Be Your Personal Best》人民出版社 2005年9月第一版P25

社会价值观------全社会的人共同承认、接受并指导他们的行为的价值观。

拾金不昧、见义勇为、尊老爱幼

七出之条

不顺父母 逆德

无子 绝世

淫 乱世

妒 乱族

有恶疾 不可共祭祀

【价值观和态度,】

口多言 离亲

窃盗 反义

三不去 有所娶无所归

与更三年丧

前贫贱后富贵

(恶疾与奸者不在三不去之列)

元代 官、吏、僧、道、医、工、匠、娼、儒、丐

案 例

* 耐克精心打造的广告语“just do it”(想做就做),以其对自我、个性、叛逆的推崇和张扬而风靡美国,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理念。但是这一广告所宣扬的价值观在香港和泰国等地却没有产生应有的共鸣,该广告被认为有诱导青少年不负责任,干坏事之嫌而屡遭投诉,无奈耐克只得将广告语改为“应做就做”以平事端。

【价值观和态度,】

* 一个著名的美国设计师曾试图在拉丁美洲推出一种新的香水,广告内容强调了该香水清新的山茶气味,很自然地,这种香水在拉丁美洲的销售不畅,因为山茶花在拉丁美洲使用于葬礼。

* 由于各国文化习俗的差异,色彩同样同样具有特殊性。“高露洁”牙膏在马来西亚开拓市场时,广告诉求一再强调它有助于增白的功能,而该地区却

以牙齿黑黄为高贵的象征,反而通过咀嚼槟榔来使牙齿变黑。

* 耐克精心打造的广告语“just do it”(想做就做),以其对自我、个性、叛逆的推崇和张扬而风靡美国,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理念。但是这一广告所宣扬的价值观在香港和泰国等地却没有产生应有的共鸣,该广告被认为有诱导青少年不负责任,干坏事之嫌而屡遭投诉,无奈耐克只得将广告语改为“应做就做”以平事端。

* 美国广告大师W•伯恩巴克为奥尔巴克百货公司所做的广告“慷慨的旧货换新货”中有“带来你的太太,只要几块钱,我们将给你一位新的女人”,运用幽默夸张的类比,将价廉物美、喜新厌旧写得如此形象,但假如换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恐怕这则广告会因有悖于我们的伦理观念而遭排斥。

普通法国男人使用的化妆美容品的数量几乎是其妻子使用量的2倍;

坦桑尼亚妇女不准小孩吃鸡蛋,担心脱发;

陕西宝鸡市某一年的职称外语考试,一位女士内急。

1601年,丹麦天文学家泰戈·布拉赫因为在一次宴会上尿憋得太久而死于其后的并发症。当时,在宴会上中途离开被认为是极不礼貌的行为。

资 料 中美的观念差异

有人曾经进行过一个测验:朋友驾车送你,因超速被起诉。朋友的律师找你,说超速一事并无他人亲眼看见,只有你一人坐在他的车上,只要你出面作证,说一声自己坐在他的车上,没有超速,朋友就没事了。

当把这个问题问到中国人时,他不假思索,表示完全可以。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嘛。

当问到美国人时,美国人却答道:“这不行,这个朋友就太不够朋友,他居然要我做伪证。在法律面前,就得说实话,否则,法律还有什么用?”

------《环球花雨》第三期

案 例 《从一阵风看三种文化》

在数年前的一期《读者文摘》上,曾刊登过一篇短文,题目为《从一阵风看三种文化》,大意是,有三个分别来自美国、日本和中国的年轻姑娘都戴着帽子,穿着裙子。这时,一阵风吹来,只见美国姑娘双手按住帽子,日本姑娘双手按着裙子,中国姑娘一手按住帽子,一手按住裙子。解题:美国姑娘认为,裙子刮得飘起来没有关系,帽子可是花钱买的。日本姑娘心想,帽子吹走了还

可以再买,“春光”外泄可了不得。中国姑娘思忖„„

――《日本商人》主编:顾晓鸣 冯玮著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5年5月第一版16页

笔记故事 正宗川味 (窝里斗)

日本札幌市5名中国学生自筹资金开办了一家中国四川风味餐厅,又当老板又当侍应生,生意颇红火。两名泰国学生买来中国菜谱依法调制烹炒,在街对面也开起一家川味餐馆,菜价比中国人的便宜一半,但生意清淡。菜价再降也未见起色,日本相信正宗。泰国学生拟免费供餐一周,挤垮对手,遂请来日本谋士决断,谋士曰:不可。乃提高菜价超出中国学生2—3倍,将顾客全部推向中国学生。由是,中国留学生生意火爆,然口角、争斗渐起,继而因分配问题大打出手,不久餐厅关闭,泰国学生挂起“正宗川味”招牌。 ------ 王德安 《读者》1998年第2期【价值观和态度,】

案 例 成绩怎么成了领导的

报载,目前国内一家公司请来德国工程师格里先生指导安装进口设备。公司开庆功会的时候,面对形形色色的“上级领导”,公司经理致词:“在工业局领导和市委、市政府领导指挥下,------,这批设备安装调试成功了!”格里听罢忿忿不平,会后对经理说:“你撒谎,指挥安装的是我,工业局的领导只来看过一次,市委、市政府的领导根本就没有来过!怎么成绩都成了他们的。”

没过几天,车间发生了一次工伤事故,一个工人违反操作规程,被机器咬掉了半截手指头,车间召开事故分析会,车间主任想听听格里的看法,他想了一下就说了,翻译把他的话翻译出来是这样的:“在公司领导的直接领导下,在主任先生的亲自指挥下„„”

------《中国青年报》2003年6月23日------出处

案 例 窝里斗 作者:沈昌

我在纽约打工的时候,听到这样一则故事:年底,美国老板欲给工人加薪,数额颇大------每人500元,但它规定:每组只加一人,具体加给谁,由各组民主讨论后决定。这家工厂的工人大都来自亚洲,故分为日本组、越南组、韩国组、中国组„„

通知下达后,秘书小姐要求各组下班以前报上加薪名单,日本组最快,几分钟就订出了名单,送给老板一看,老伴很满意,此人正是他意料中的人选------技术高,速度快;越南组报上来的是一个技术中等、工资最低的可怜人;韩国组报上来了,是一个技术最差、人缘特好的和事佬,对此,老板摇摇头,无可奈何

中国组呢?为何迟迟不报?快下班的时候,秘书小姐再三催促,结果却是:中国人不要加薪!老伴听了大吃一惊!难道中国人真的发扬共产主义风格?难道正当的报酬都不要?老板不相信,亲自到中国组了解,终于真相大白:原来中国组的五个人已经讨论了半天,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他们向老伴提出:“要么平均分配,每人加一百,要么大家都不加!”老板生气地把手一挥,取消了中国组的加薪!一些外国老板得出结论说:聘请的中国人最好单独使用,几个人一起就会“内讧”。

------《今晚报》 2000年7月3日

案 例 请为你刚才的夸奖道歉

一位中国女士到北欧的一个国家访问学者,周末到当地教授家中做客。一进屋,问候之后,看到了教授5岁的小女儿。这孩子满头金发,极其美丽。这位女士送给她中国礼物,小女孩很有礼貌地微笑道谢。女士情不自禁地抚摸着小女孩的头发说,你长得这么漂亮,真是可爱极了!

可是,这位女士的赞美却并没有得到教授的首肯。等女儿退走之后,教授严肃地说:“你伤害了我的女儿,你要向她道歉。”女士非常惊讶。教授于是向她解释: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的,而漂亮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没有什么关系。可你夸奖了她。孩子很小,不会分辨,由此她就会认为这是她的本领。而且一旦认为天生的美丽是值得骄傲的资本,她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这就进入了误区。此外,你还未经她允许,就抚摸她的头,这会使她以为一个陌生人可以随意抚摸她的身体而可以不经她的同意,这也是不良引导。不过你也不要沮丧,你是可以夸奖她的,这就是她的微笑和有礼貌。这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

“请你为刚才的夸奖道歉。”教授这样结束了她的解释。

------ 黄莉 《知音》 2005年9月18期

案 例 文化的差异(一顿饭)

东北某国有企业与一家美国大公司洽谈合作问题,这家企业花了大量功夫做前期准备工作。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公司邀请美国公司派代表来企业考察。前来考察的美国公司老板在这家企业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企业的生产车间、技术中心等一些场所,对中方的设备、技术水平以及工人操作水平等都表示了相当程度的认可。中方非常高兴,设宴招待美方老板。宴会选在一家十分豪华的大酒楼,有20多位企业中层领导及市政府的官员前来坐陪。美方老板以为中方还有其他客人及活动,当知道只为招待他一人之后,感到不可理解,当即表示与中方的合作要进一步考虑。美国老板在回国之后,发来一份传真,拒绝了与这家中国企业的合作。中方认为企业的各项条件都能满足美方的要求,对老板的招待也热情周到,却莫名其妙地遭到美方拒绝,对此相当不理解,便发函询问。美方回复说:“你们吃一顿饭都如此浪费,要把大笔的资金投入进去,我们如何放心呢?”这个国有企业因为一顿奢侈的晚宴而毁掉了一个“差一点”到手的合作。

------门 睿 《劳心者定律》 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

版P105

资 料 职场上的以貌取人

职场上的以貌取人,莫过于法国巴黎。在巴黎乘地铁,车厢里冷不丁会钻进一个脱得一丝不挂的时髦女郎,挨个向你递上一份个人简历和求职意向书,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竟是正儿八经的大学毕业生。据称,之所以越来越多的女性采用这种方式求职,是因为在巴黎,女性就业机会相对偏少,老板们对女性应聘者的外表十分在意。在同等条件下女性只有主动出击,以貌求胜,而裸体求职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深刻” 的。

价值观和态度 第二篇_价值观与态度

价值观与态度

一、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评价的和看法,是个体对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状态的一种持久的信念。

价值,是指态度的对象对人的意义。人们对于某个事物所具有的态度,取决于该事物对人们的意义的大小,亦即是事物所具有的价值大小。价值观是个体核心的信念体系,是个体评价事务与抉择的标准,是关于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价值观对态度有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个体对对象赋予价值来实现的。个体对某一对象的态度,就认知成分来说,评价是核心要素。评价即确定价值,就是确定态度对象对个体的社会意义。个体的态度取决于这一对象的价值。

1、价值观的类型

价值观是一个多元化的复杂系统。该系统包括许多成分,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具有各种成分,只是相对强弱不同、主导价值观不同。德国哲学家斯普朗格在《人的类型》一书中提出了六种类型的价值取向:经济的、理论的、审美的、社会的、政治的和宗教的。这一理论影响很大,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等人据此编制了《价值观研究量表》,用于测量和研究价值观。下面是六种价值观取向的人的特点。(P47)

经济型:具有务实的特点,追求财富,对有用的东西感兴趣。

理论型:具有智慧、兴趣,求知欲强,富于幻想,重视用批判和理性的方法去寻求真理。 审美型:追求世界的形式与和谐,以美的原则如对称、均衡、和谐等评价事物。 社会型:热心社会活动,尊重他人价值,利他和注重人文关怀。

权力型:追求权力、影响和声望、喜欢支配和控制他人。

宗教型:认为最高的价值是统一和整体,相信神话和命运,寻求把自己与宇宙联系起来。

2、价值观辨析

价值观辨析就是帮助儿童利用理性思考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

任何信念态度等价值要变成某个人的价值,必须符合这一过程的七个标准,否则将不可能成为他的价值观。拉斯等人研究认为,完整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七个步骤:

第一,选择

(1)自由选择:只有在自由的选择中,才能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行事,被迫的选择是无法使这种价值整合到他的价值体系中的。

(2)从多种可能中选择:提供多种可能让学生选择,有利有弊学生对选择的分析思考。

(3)对结果深思熟虑的选择:即对各种选择都作出理论的因果分析、反复衡量利弊后的选择,在此过程中,个人在意志、情感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都受到考验。

第二,珍视

(4)珍视与爱护:珍惜自己的选择,并为自己能有这种理性选择而自豪充溢,看作是自己内在能力的表现和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5)确认:即以充分的理由再次肯定这种选择,并乐意公开与别人分享而不会因这种选择而感到羞愧。

第三,行动

(6)依据选择行动:即鼓励学生把信奉的价值观付诸于行动,指导行动,使行动反映出所选择的价值取向。

(7)反复地行动:即鼓励学生反复坚定地把价值观付诸行动,使之成为某种生活方式或行为模式。

二.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某一客体所持有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具有评价性、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的特点。

内在性:态度是内在的心理倾向,是尚未显现于外的内心历程或状态

对象性:态度有一定的对象。

稳定性:态度具有稳定性

态度的成分包括:

①认知成分:个体关于对象的事实、知识、信念、评价等

②情感成分:个体在评价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体验或情感反应

③行为倾向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预备反应或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性。

态度具有情绪作用与动机作用。态度与行为紧密相联。通过态度可以预测人们的行为。态度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但个体具体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还受情境、认知因素,甚至是过去经验与行为的影响。

1、态度与品德

通过对态度与品德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及其构成成分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两者涉及的问题基本上是同质性的,有时我们甚至难以把两者严格区分开来。例如,说某学生有尊老的品德,这里所说的品德也是指这个学生遇到老人时作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我们也可称为尊老的态度。

但是,态度与品德这两个概念仍有区别。第一,价值(或行为规范)的内化程度不同。克拉斯沃尔(D.K.Krathwohl)和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手册Ⅱ:情感领域》中提出,因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可以从轻微持有和不稳定到受到高度重视且稳定之间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从态度的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接受(receiving),即注意,如学生愿意听老师宣讲雷锋精神;反应(responding),即超出单纯注意的一种行动,如学生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向雷锋学习的活动;评价(valuing),即行动后获得满意感,赋予行动以价值,并显示出坚定性,如学生刻苦学习新的写作类型;组织(organization),即价值标准的组织,通过组织判断各种不同价值标准间的相互联系,克服其间的矛盾与冲突,最后达到性格化的高水平;性格化(characterization),即价值性格化。上述价值内化的五级水平,也就是态度变化发展的水平,只有价值内化到最高级水平的态度,也就是价值标准经过组织成为个人性格系统中的稳定态度,方有可能称为品德。幼儿由于价值内化水平低,尚未具有价值标准,所以他们的一些行为表现如常常损坏别人的东西或讲假话,不应视为品德的表现,只能看作态度的表现。第二,涉及的范畴有别。在诸如对祖国、对集体、对学习、对劳动、对事物、对事件以及对人、对己的等等态度中,有些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些并不涉及社会道德规范。例如,某学生做作业马马虎虎,粗心大意,我们可以说这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而不应说他品德不良。只有涉及社会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2.态度的形成

态度改变和品德形成的三个阶段:(凯尔曼,61)

1、服从(顺从)阶段:个人为了获得奖励或者避免惩罚,按照社会的要求、群体的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采取的表面服从的行为。

2、同化阶段:自觉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为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或某个团体的态度与行为相接近的过程。

3、内化阶段: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彻底转变自己的态度。

一个人的态度只有到了内化阶段,才是稳固的。表面的服从虽然是被迫进行的,但它可

能是转变态度的必经阶段。态度的形成与转变从服从到同化到内化是个复杂的过程,但并不是所有的人对所有的事物都完成这个过程。

3.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

第一、传递者

(1)信息传递者的可信度;

(2)说服的意图;

(3)说服者的吸引力

第二、沟通信息:

(1)信息差异;

(2)畏惧因素:中等强度的畏惧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价值观和态度,】

(3)信息的双面性:对一般公众,单一倾向的信息说服效果比较号;对文化水平高的信息接受者,提供正反两方面的信息,说服效果比较好

第三、接受者:

(1)原有态度与信念;

(2)接受者的人格因素;

(3)逆反心理、心理惯性

逆反心理指个体用相反的态度与行为来对外界的劝导做出反应的现象。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抗拒反应,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正常的心理机能。典型的逆反心理有三种。

超限逆反:有机体过度接受某种刺激后出现的逃避反应。对任何刺激,包括能给个体带来巨大满足的刺激,人的接受性都是有限的。如果过度,对个体是一种压力,甚至是伤害。个体就会采用措施逃避刺激。每天山珍海味一定使人倒胃口;父母整天的喋喋不休也会让子女不胜其烦。

自我价值保护逆反:自我价值和尊严对人的生活具有特别的意义。当外在的劝导或影响威胁到人们的自我价值的时候,人们就会有意无意地进行自我价值保护,对外在的影响起反向的反应。父母站在权威的立场上批评或否定子女,不留面子,子女由于自我价值保护逆反,就可能反其道而行。

禁果逆反: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

第四、情境:

1、预先警告:预先警告有双重作用。如果接受者原有态度不够坚定,对态度对象的卷入程度低,预先警告可促使态度转变。如果态度与接受者的重要利益相关,那么预先警告往往使其抵制态度转变。

2、分心:分心即分散。分心的影响也是复杂的,如果分心使接受者分散了对沟通信息的注意,将会减弱接受者对说服者的防御和阻扰,从而促进态度的转变;如果分心干扰了说服过程本身,使接受者不能获得沟通信息,则会消弱说服效果。

3、重复:沟通信息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线关系。中等频率的重复,效果较好。重复频率过低或过高,说服的效果均不好。

4、态度转变的方法

(1)事实求实的提供信息

(2)说服宣传要晓以利害

(3)双方面宣传和单方面宣传

(4)逐步提出要求

(5)积极参加活动

1、 团体规定

价值观和态度 第三篇_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余林 主编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一)含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国教育网,

在心理学的理论中,情感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一种反映,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蔡敏:《论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情感评价》,载《中国教育学刊》,2004,(3)。)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背景下,情感目标被分解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分别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余文森:《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276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教学目标中涉及的情感,是个体以实际行动追求真实、美好目标时的种种内心体验(王晓龙:《谈情感、情感教育目标及其测评》,天津市教研室。),主要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也就是他对什么感兴趣,表现出好奇、兴奋、满意等情绪;对什么不感兴趣,表现出讨厌、不高兴等情绪。它不仅包括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赵德成:《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载《课程·教材·教法》, 2003(9)。)态度,是指个人对某一特定对象所持有的评价总和与内在反应倾向(陶德清:《学习态度的理论与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赵德成:《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载《课程·教材·教法》, 2003(9)。),态度是个人较为稳定的情感倾向。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它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确立学生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赵德成:

《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载《课程·教材·教法》, 2003

(9)。)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目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关系的论述所见甚微。统而言之,可以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均属于情感领域或布卢姆教育目标中所说的情意领域,是近年来兴起的情感教育的关注对象。需要指出的是,其中的情感,与整个内涵复杂、概念宽泛的情感领域相比,显得简约而单纯。具体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可从以下几方面予以揭示。

1.情感与态度【价值观和态度,】

情感影响态度,态度引发相应情感。通常情况下,如果将某特定对象与某种感觉形成稳定联结后,就会形成对该事物相对稳定的态度。态度是对某特定对象所持有的评价总和与内在稳定的反应倾向。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态度由认知、情感、意向三因素构成,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244~255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对具体事物的具体态度肯定会隐含有相应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往往是对态度对象的一种具体的内心体验。在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个体逐渐形成对社会生活的总体性评价,并经过一系列的判断与感受,表现出前后一致的倾向。只是具体情感会影响到对某事物具体态度的形成,态度一经形成,又会决定对该事物相应的情感体验和即将采取的行为举措。情感注重的是将外界刺激与个体需要相权衡,从而产生一种个体内心的主观体验,态度则侧重于对外界刺激形成总体评价与稳定的反应倾向。这种反应倾向的形成,既有经验因素也有情感因素,成为个体内在的心理准备状态。

学习是一种艰苦复杂的劳动,需要有积极的态度、强烈的动机和浓厚的兴趣才会有好的效果。不同情感会形成不同态度,不同态度又进而引发、强化相应情感,并可能会导致迥异的学习效果。

2.情感与价值观

情感体现一定的价值观,价值倾向也一定包含相应情感。人们对某事物的情感反应,不论是肯定或否定、积极或消极,都包含有内在价值观的潜在作用。没有个体价值观对事物是否有意义、重要与否的评判,相应的情感就难以产生。而处于个体人格核心地位的价值观虽然以认识为基础,但并不来源于认识,如果没有相应的情感投入,形成的也只能是一些漠然或中立的事实观念,对个体不会存在任何实质性意义。因而,对事物的情感,在其深层往往隐含着一定价值观念的折射,而价值倾向里也总是包含一定的情感因素,没有情感的价值倾向是矛盾的。情感是个体对事物经价值观评判后而产生的内心体验,价值观则提供了对某事物会产生何种情感的评判标尺。

价值观作为一种内在的区分好坏、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具有情感与意志的特征,浸透于整个人格之中。同时,这种对外在客体的价值观常常是以相应的兴趣、趋向、爱好等情感体验表现出来的,在某种程度上,对情感的评价也能透出对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信息。

3.态度与价值观

态度源于价值观,又表达价值观,价值观是态度的核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态度能表达人们深层的价值观念,而所谓的价值就是态度对象对人的意义。价值观是衡量某种事物对个体活动的意义标准,没有对事物价值的权衡,根本无所谓会产生何种情感、形成何种态度。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评价事物的标准和态度,即是人的价值观,态度的核心意义就是体现对某事物一定价值认识的个体反应。我们可以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态度,但只会有少数几种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作为基础的信息或意义内容,形成了基本框架,构成了态度的基础和核心。

态度作为一种倾向性的心理准备状态,本身就具有某种评价意义,而在这种评价过程中,价值观往往起着指导作用。态度的产生和表现,往往就是在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态度总是反映着在一定价值观指导下的某一物体或活动对个人具有的意义或价值。同一事物对人有无价值、具有什么价值是因人而异的。因此,不同人对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态度,个体态度直接受其价值观的调节,并鲜明地表现着他的价值观。在各种现实社会活动中表现出的各种不同态度,都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特定价值观,一种态度可能就是一种中心价值体系的集中表现。

二、布卢姆的情感教育目标及其分类

长久以来,情感一直是教育界、心理界的关注对象。由于情感教育目标相对于认知和动作技能目标来说更内在也更复杂,并表现为多因素、多层次,为便于教育者把握,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根据情感内化的不同程度,将情感领域的目标由低到高、态度从轻微持有和不稳定到受到高度评价且稳定划分为五级。(周家骥、顾海根、卢家楣:《情感目标和评价的研究》,载《心理科学》,2002

(6)。)

(1)注意。它是内化的初级水平,学生愿意接受,能有目的地接受所要注意的事物。这一级可分为觉察、愿意接受、控制或选择的接受三个亚层次。

(2)反应。它是指学生主动参与并作出反应,表现出某种兴趣爱好及反应后的满足。这一级又可分解为按指令反应、积极地反应、愉快地反应。

(3)价值倾向。它是指学生能将价值准则与自己的行为或与某种现象、事物、对象相联系,表现出一定的态度。它具有稳定性和清晰性,通常还会表现出热情和愉悦。

(4)组织(价值体系化)。它是指学生能将各种价值标准加以分析比较和系统化,建立起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并对之进行判断。此时,学生已开始形成人生观,从而达到了较高水平的价值内化。

(5)性格化。它是指学生通过长期的情感内化,不断有目的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价值标准成为自己性格中重要且稳定的组成部分,进而确定人生观和世界观。性格化是最高水平的价值内化。

这样一个由低到高排列的递进式有序连续体,使情感目标更为具体而易于理解,并且步步深化。但在我国的教育现状中,由于长期以来很少关注情感教育目标,这种分类目标并未真正被广大师生所理解、接受和应用。同时,即使是个别教师把握了这种情感教育目标的分类,也仍然缺乏明确的评定标准和方法,难以对其进行实质性评定,不具有可操作性。因而,需要根据我国的教育实际情况来探索属于我们自己的情感教育目标及其评价方法。

三、情感对认知的影响

学生的认知发展一直是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以至于在现实教育中时有为追求认知目标而忽视或放弃情感教育的现象出现。其实,学习是认知与情感相互作用的有意识活动,由情感决定的学习意愿构成了学习活动的直接诱因。 “教育应把人的发展、提升看作是重要的教育目标,而关注人的情感发展是教育中的一个本源性、根基性的问题。因为只有情感才是真正属于个体的,它是内在、独特的,是人类真实意义的表达。”(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172页,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布卢姆也认为:“学生成绩差异的四分之一可由个人情感特征加以说明。”(王荔:《浅谈情感目标的评价意义》,载《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人类的认识活动与情感密切相关,在认识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情感性,它会极大地影响到认知活动正确、有序地进行。

虽然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形式,但情感并不同于认知。认知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情感反映的则是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一种关系。只是情感总伴随着一定的认识过程而产生,没有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也就不会产生情感,即不会存在凭空产生的情感。因而往往只有在我们认识事物属性的过程中,才会感受到有的颜色、声音会使人愉快;当我们知觉到某种情境时,才会油然升起一种悲伤感或幸福感。而且,随着认识的发展,我们的情感也会不断发生变化,“知之深,则爱之切”即是鲜明写照。

同样,情感对认知活动也存在重大影响,在认知过程中也总是渲染着情绪、情感的色彩,情感影响到认知过程的方方面面。

(一)情感影响认知的选择性

情感具有选择功能,也就是说,情感具有影响一个人对客体选择倾向的效能。如,当一个人看书读报时,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指向自己有好感、有兴趣的内容上,这时情感就发挥了对认知活动的选择性调控作用。这种情况发生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表现为学生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有好感的学科上,会在上课时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有兴趣的内容上。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74817/

推荐访问:价值观和态度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