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什么军什么马

什么军什么马

时间:2018-08-21   来源:经典语录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语录】

什么军什么马 第一篇_形成性考核

枣园遗址位于( )县枣园村。

A. 朔州

B. 翼城

C. 河津

D. 襄汾

满分:3 分

2.

“舜治蒲坂”,蒲坂即今( )市。

A. 临汾

B. 永济

C. 运城

D. 长治

满分:3 分

3.

龙山文化因1928年首先发现于( )章丘的龙山镇而得名。

A. 汾阳

B. 山东

C. 太谷

D. 晋阳

满分:3 分

4. ( )的出现,已经预示了新石器时代的即将到来。

A. 下川文化

B. 龙山文化

C. 红山文化

D. 仰韶文化

满分:3 分

5.

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 )渑池的仰韶村而得名。

A. 山西

B. 河南

C. 河北

D. 山东

满分:3 分

6. 至少在距今( )万年以前,中国人的历史进入新石器时代,与地质学上的第四纪全新世大致相当。

A. 10

B. 5、6 C. 50

D. 1

满分:3 分

7. ( )有尧庙和尧陵。

A. 临汾

B. 太原

C. 忻州

D. 长治

满分:3 分

8. 下川文化是一个分布广阔的遗址群,散布于中条山主峰历山东麓的山间盆地边缘,出土石制品上万件,因下川发现的石器遗存最为丰富而被命名为“( )”。

A. 下川文化

B. 龙山文化

C. 红山文化

D.

仰韶文化

满分:3 分

9.

山西龙山文化以1978年发现于( )县的陶寺遗址最为丰富和典

型,因其个性特征鲜明被称为“龙山文化陶寺类型”。

A. 襄阳

B. 汾阳

C. 孝义

D. 芮城

满分:3 分

10. ( )是陶寺遗址的一个惊人发现,它具有观象和授时的功能。

A. 陶器

B. 观象台

C. 石器

D. 骨器

二、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得分:

20

1. 西侯度遗址位于运城市芮城县风陵渡镇以北约10公里处的西侯度村一带,距今约180万年。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 丁村遗址位于临汾市襄汾县丁村附近的汾河沿岸,距今约100万年,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是山西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最为典型的文化遗址。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 匼河遗址位于芮城县风陵渡西北约 7公里的匼河村一带,距西侯度村约3公里,是山西地区又一有代表性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4. 丁村文化这种分布密集、范围广阔、年代跨度大的显著特点, 在中国和世界范围都属罕见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5. 下川遗址是迄今所知中国境内最古老的一处文化遗址,而且也是世界范围最古老的文化遗址之一。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6. 从人类的出现到国家的产生,在山西形成了一个绵延不断且自成体系的文化发展序列。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什么军什么马,】

7. 在峙峪文化的小石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石镞、斧形小石刀和扁圆形钻孔装饰品等,这些具有较高工艺水平的精美器物,最能表现峙峪文化的特色。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什么军什么马,】

8. 早在 10万年前,山西这块土地上就繁衍、生息着中华民族的先祖,他们创造了绚丽多彩的远古文化,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内涵丰富、特征鲜明的文化遗存。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9. 下川的石片文化,为探索人类石片文化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依 据,从而也证明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石片技术的国家。

A. 错误

B. 正确

什么军什么马 第二篇_《别了,“不列颠尼亚”》阅读及答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25任港督的庭院。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陈迹。【什么军什么马,】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里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在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制即将结束。”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点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周树春胥晓婷 杨国强 徐兴堂)

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

相关链接:

①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

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时的情景,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②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本文就是以这样一种结构组织材料的。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香港回归这一重大的历史时刻,字里行间流露出强烈的自豪感,文章中港督府的沧桑巨变暗示了香港的百年变迁,也反映出中国的日益强大。

B.“‘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描写出王子和末任港督乘船驶离香港的情形,暗示这艘船及船上的人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在这片土地上。

C.彭定康“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这“最后一次”既回答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又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复香港的兴奋和英国失去香港的失落。

D.文章中英国的告别仪式之所以被称为“日落仪式”,是因为“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发生的时间是在“晚6时15分”。

E.最后一段采用今昔对比的形式,陈述了香港殖民统治开始和结束的时间。“156年5个月零4天”,说明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期盼之深,直接抒发了胜利的自豪之情。

(2)请举例说明文中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两方面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6分)

(3)文章结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有什么深刻含义,请从手法和情感角度加以分析。(6分)

(4)这篇新闻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你认为它胜在什么地方?请从标题、选材、

细节中任选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11.(1)B项3分,C项2分,D项1分。A项和E项不给分。答三项或三项以上则给0分。

(2)①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②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③这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①“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②这句话就历史与现实形成今昔的对比,引发读者回忆历史的沧桑巨变。③表达了中国人民胜利的自豪之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①标题双关。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海面。而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中国屈辱的一段历史终被洗雪。②选材独特。作者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这一角度比较新颖,并且可以自然地穿插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殖民统治的历史,增强文章的历史厚重感。③注重细节。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时,从细节入手,在细节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笔调中洋溢着浓烈的感情。应举例进行说明。(任一角度4分,意思对即可)

什么军什么马 第三篇_上海市浦东新区区2015年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浦东新区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质量测试卷(5月)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所有答案必须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一、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迈向永生的必经过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保存肉身完整,因为肉身的毁坏代表永远不能复生。”历史上,该种观念曾一度盛行于

A.尼罗河流域 B.阿拉伯半岛 C.印度河流域 D.巴勒斯坦地区

2.中国上古史留下了很多“治水”的神话传说和文献,这主要是因为治水

A.给文人骚客以很多的想象力 B.与传统的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C.治水可以展示“王”的作用 D.迎合中国传统“龙”的崇拜

3.有人把文明的演进,分为部落(聚落)、部落联盟和国家三个阶段。下列属于部落(聚落)时期的考古遗址是

A.黄帝陵 B.姜寨遗址 C.殷墟遗址 D.二里头遗址

4.使商王对政治、宗教等问题拥有充分解释权,进而获得最高统治权力的是

A.文字的使用 B.青铜器的制造

【什么军什么马,】

C.占卜的掌控 D.礼乐制度的确立

5.“诸侯王或欲推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名号”。这一决策应定于

A.内朝 B.外朝 C.政事堂 D.枢密院

6.梁朝名将陈庆之曾说:“长江以北,尽是夷狄。”当时统治“夷狄”的民族是

A.匈奴 B.鲜卑 C.吐蕃 D.女真

7.浦东严桥早在唐代已经成陆。可以佐证此观点的是,在该地区曾发现唐代

A.陶罐 B.开元通宝 C.独木舟 D.村落遗迹

8.右表是小王以主题整理的历史专题,表中的“?”应是

A.御史大夫 B.参知政事 C.行中书省 D.军机处 9.“中国与辽虽为兄弟之邦,然百余年间,彼之扰我者多矣。今辽已衰弱而不取燕、云,女真即强,中原故地将不复为我所有。”此言发表于

A.澶渊之盟后 B.宋夏和议后

C.靖康之变前 D.绍兴和议前

10.下图是12世纪宫廷画家刘松年的《皇宋中兴四将图》,该画的创作背景是

A.陈桥兵变 B.丝路复兴 C.两宋易代 D.王安石变法

11.他们只是皇帝的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他们是

A.秦朝丞相 B.汉朝刺史

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学士

12.下列历史事件由社会底层民众推动而出现的是

A.十二铜表法的制定 B.基督教的兴起

C.查理·马特采邑改革 D.马丁·路德改革

13.观察右侧世界地图,有此空间观念并愿按图旅行的是

A.13世纪的意大利传教士

B.16世纪的西班牙航海家

C.17世纪的印第安土著人

D.18世纪的中国士大夫们

14.“我们的政治体制最完美,政府由国王、

贵族、平民三者组成,互相制衡,法律保障人

人平等,以确保社会秩序,人民享有自由。”

文中所说的“政治体制”出现在

A.前3世纪的罗马

B.8世纪的法兰克

C.17世纪的法国

D.18世纪的英国

15.英国驻华公使文翰于1853年4月抵达“天京”,与东王杨秀清互通书信;江苏巡抚得讯后也特别行文照会英、美两国领事。以下是当时三方往来的书信,与其对应的人物是

①希念两国通商和好已久,今商民被扰,贸易不通,希速发火轮来江剿击。

②尔远人愿为藩属,天下欢乐。既忠心归顺,是以降旨尔头人及众兄弟,可随意来天京。 ③来书言语无状不能理会,中国既准吾通商,则无论何人,有损我商务,我国惟以兵戈从事。

A.巡抚-公使-东王 B.公使-东王-巡抚

C.东王-巡抚-公使 D.巡抚-东王-公使

16.康有为曾上书光绪皇帝言“西服未文,然衣制严肃,领袖洁白,衣长后衽,乃孔子三统之一”。对此解读恰当的是,康有为【什么军什么马,】

A.认可西服的款式与源流 B.认为西服符合中学传统

C.阐述中学较西学有优势 D.附会古制减少改革阻力

17.“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据此推测,作者认为1800前世界贸易中心有可能是

A.长安 B.广州 C.上海 D.北京

18.“自添设五口以来……迄今未廿年,又欲添设海口,甚至有长江口岸之请。是其贪得无厌,竟无止足之时矣。”该折奏于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观察右图,它所反映的形势是

A.一战前 B.一战后

C.二战前 D.二战后

20.某官员在呈文中写道:“领判权一经撤废,租界之收回即

塞尔维亚 不成问题,其余不平等各点自更迎刃而解矣。”该文最可能是

呈给

奥斯曼帝国 A.晚清政府 B.南京临时政府

C.北洋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21.1916年,留辫学者辜鸿铭在袁世凯举丧期间,却在家里

大开堂会庆祝。这表明辜鸿铭

A.同情革命 B.忠于满清 C.赞成共和 D.反对帝制

22.“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据此则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对此感到忧虑的是

A.胡适 B.陈独秀 C.鲁迅 D.梁漱溟

23.从世界视角看,有人把20世纪某段几乎连续的30年战乱与动荡,称作“大灾难时期”。这三十年应是

A.1900-1930 B.1914-1945 C.1919-1949 D.1929-1959

24.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逢10纪念,也是历史传统。今年,不在此列的是

A.甲午战争结束 B.新文化运动兴起

C.北伐战争开始 D.抗日战争胜利

25.某国曾因社会发展不均,爆发革命,推翻既有政府;新政府为巩固政权,开创出一条与众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实行计划经济,受经济危机影响相对较小。该国是

A.法国 B.日本 C.俄国 D.英国

26.观察右图,孙文聘任外国友人鲍罗廷的主要目的是

A.策划二次革命

B.筹谋护国运动 中

華C.应对巴黎和会 民D.推动国共合作 國

年 27.有学者认为在德国崛起之后,美国工业称雄之前,清王

朝曾有短暂的转型机遇。这段时间大体是指

A.马戛尔尼来华至鸦片战争前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至甲午战争前

C.甲午战争后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前

D.辛丑条约签订后至辛亥革命爆发前

28.右图美国军报《星条旗报》刊登了美英苏三巨头聚首留念的照片。该报道纪念的是

A.联合国成立 B.欧洲恢复和平

C.世界大战结束 D.雅尔塔体制确立

29.二战后,首次由亚非国家自发举行的国际会议是

A.万隆会议 B.京都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亚太合作组织会议

30.近来希腊政府为摆脱“欧债危机”,可寄望援助的国际组织不包括

A.北约 B.欧洲央行 C.欧盟 D.世界银行

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1.《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内侍)或告丞相,丞相后损(减少)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这则材料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A.秦皇多疑暴虐 B.丞相统驭百官 C.秦时崇尚简朴 D.皇权至高无上

32.据史载:明太祖时期有17个国家遣使135次前来中国;明成祖时期共有60个国家遣使245次来中国。对此现象解释较为正确的是,诸国

A.被迫来朝,效忠大明 B.朝拜天子,讨得赏赐

C.依附天朝,获得政治庇护 D.仰慕中华,获取更多利益

33.观察右侧漫画,它所揭示的主题是

A.美国人非常关注黑奴问题

B.黑人奴隶制将使美国分裂

C.美国南北社会发展差异较大

D.北美人民团结抗击英殖民者

34.在1450年之后的300年间,西方文明发生了

巨大的变革„„欧洲社会内部的变革是在诸多内

在冲突中展开的。在这些冲突中,居于深层地位的因素是

A.商品货币关系发展 B.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C.君主权力的扩大 D.工业革命的兴起

35.晚清学者辜鸿铭说:“自严复译出《天演论》,国人只知物竞天择,而不知有公理,于是兵连祸结。自从林纾译出《茶花女遗事》,莘莘学子就只知男欢女悦,而不知有礼义,于是人欲横流。以学说败坏天下的不是严、林又是谁?”由此看出,言者

A.反对洋务运动举措 B.质疑西学东渐影响

C.否定变法维新思想 D.批评西方文明成果

二、非选择题(75分)

36.自负的文明

中国民族的同一性不但远超过其他许多国家——94%的人口为汉族——并且作为一个单一的政治实体(虽然其间或分裂中断),至少可能已有两千年历史之久。在绝大多数关心天下事的中国人心目中,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与典范。……中国的古典文明、艺术和文字,以及社会价值系统,是其他国家公认的精神鼓舞及模仿对象。……于是中国人的优越感,更获得进一步的肯定,这种心态使得它在面对西方帝国的扩张时,一时措手不及。

——摘自[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999年

问题:

(1)依据材料,概括铸就“中国民族同一性”的主要因素(4分)。

(2)从历史看,文中“其他国家”主要指哪些国家?从哪些方面“模仿”中国?(6分)

(3)作者是怎样看待中国传统文明的?说明理由。(4分)

37.西方文化的变迁

自希腊以至二十世纪,西方的文化曾过了三个大变迁。最初之时,为希腊及罗马的文化时代,其中希腊文化的精神,为和谐与审美的态度。罗马文化的精神,则是侧重在实行方面的秩序和组织。这两派的文化虽不同,但他们的以入世眼光来观察及处置人生,却是一样的。

【什么军什么马,】

——引自陈衡哲《西洋史》

问题:

(1)为什么说“希腊的文化精神”是“和谐与审美的”?(4分)

(2)“罗马文化的精神”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3)“希腊罗马文化的时代”是怎样结束的?(2分)

38.家族的变迁 老罗伯特·皮尔(1750—1830年)原本是一个自耕农,业余从事家庭手工织布。他发明白布印染工序后放弃农业,举家迁往他处专门从事印染业。在几个儿子的协助下,皮尔生意兴隆,1801年被加封为从男爵,跻身英国上流社会。小罗伯特·皮尔(1788-1850年)是

什么军什么马 第四篇_《三国演义》前三十回填空选择(附答案)

《三国演义》(第1—30回)练习

一、填空题

1、曹操行军,为赢得民心,传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但没想到自己的马因 而惊,跑到了麦田里,违犯了自己颁布的军令。按理说,就应当斩首。但他心中知道无人敢执法,也不会让他自杀。于是便借 之语“法不加于尊”,将死罪抛开,而以剑 ,并传示三军。 鸟 郭嘉 割发代首

2、曾经和关羽,张飞兄弟两人打的不分上下的第一武将为 。 吕布

3、当曹操擒得吕布想收为义子时,刘备谏了什么言使吕布被宰? 。

他专杀义父

4、夏侯惇被 射去一眼。 曹性

5、在刘备救孔融这件事中, 谁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太史慈

6、孙策大喝一声,声如巨雷,曾挟死一将,喝死一将,自此人称他为 。

小霸王

7、袁术兵败身死于淮南, 操听从 之计联合徐州刺史 欲杀刘备。(第二十一回) 徐璆(qiú) 荀彧 车胄

8、曹操欲招降刘表,上表推荐祢衡。但祢衡在宴会上辱骂曹操污浊,曹操怀恨在心命其去劝刘表归降,想借刘表之手杀之。刘表看破曹操的心思,故意不杀,而让他去见 。(第二十三回) 孔融,黄祖

9、曹操发兵进攻刘备,此时刘备、张飞驻兵保护着刘备的家小住在下邳。徐州城由刘备的两员大将镇守。 设计劫寨,反而中了曹军埋伏,败逃芒砀山。(第二十四回)

小沛 关羽 张飞

10、刘备劝袁绍出兵攻打许都,袁绍以猛将为先锋,连折曹操两员大将。曹操听从程昱的计策,请 出阵,解了白马之围,但也害得 险些被袁绍杀掉。(第二十五回)

颜良 关羽 刘备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73374/

推荐访问:什么目什么行
推荐内容:

热门文章